第一篇:三峡古文化的生态学观察
三峡古文化的生态学观察
三峡考古是一项抢救中华文化遗产的世纪工程,如何最大限度地从考古资源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是我们必须关心的问题。峡区独特的文化发展轨迹又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研究三峡的古文化,人地关系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篇:采风巴楚古文化
采风巴楚古文化
质朴的古玉,冷峻的青铜,精美绝伦的丝织品,绝版的峡江风情,宏伟的三峡工程,荆楚人民的热情淳朴……令置身其中的女摄影家们频频按动手中的快门。2010年9月14日至20日,在湖北荆州、宜昌,100多位女摄影家、100多部“长枪短炮”的阵容,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约古城荆州
9月1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女摄影家相聚在古城荆州,参加由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中共荆州市委宣传部、宜昌市人民政府盛情牵手联合举办的“中国百名女摄影家相约古城荆州,看宜昌、赏峡江”摄影采风活动,用影像记录千年古韵和厚重的人文情怀。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00周年、中国女摄影家协会成立15周年,向全社会展示中国女摄影家的风采,歌颂祖国的锦绣河山。当天晚上,采风第一站活动“中国百名女摄影家相约古城荆州”的授旗授牌仪式及欢迎晚宴隆重举行,上百位摄影人齐聚一堂,宴会厅被闪光灯频频照亮,快门的咔嚓节奏也似一首动听的乐曲,特别是本次活动为女摄影家提供的红色T恤,更是难掩大家的拍摄激情。
出席活动的有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吕静波,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法制日报摄影部主任居杨,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全国妇联执委刘滨,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樊德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史献文,中共荆州市委书记应代明,中共荆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易法新,中共荆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施政,中共荆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江汉,荆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惠民,荆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郭跃进,荆州市妇女联合会主席饶同珍,荆州军分区副司令员武常宪,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连军等。
仪式上,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吕静波和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樊德寿分别作了精彩致辞。随后,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法制日报》摄影部主任居杨和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全国妇联执委刘滨,为获得“支持中国女性摄影事业”的优秀单位――荆州市委宣传部、荆州市摄影家协会颁发奖牌。吕静波副主席和荆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易法新分别为这次采风创作活动授旗,采风期间这两面红旗就高高飘扬在荆州景点上空。最后,易法新代表中共荆州市委、市政府向各位女摄影家表示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荆州悠久的历史,推介了荆州的名胜古迹。
9月15日,荆州城室外温度37度,虽然天气炎热,丝毫不减女摄影家的拍摄热情,大家先后参观了纪南城遗址、熊家冢古墓挖掘现场和荆州博物馆,并在华灯初上时在东门金凤广场书写心愿及祝福,放飞孔明灯、拍摄古城夜景。在与古老历史亲密接触的时空里,质朴的古玉、冷俊的青铜、精美绝伦的丝织品和宁静深远的挖掘现场深深震撼了女摄影家们的心灵,激发了大家浓厚的创作灵感。晚上在护城河边,大家纷纷祈福在孔明灯上写下“祝福荆州”“感谢荆州”的心语,看灯飞过金凤雕塑,穿越千年,遥祝永远。
荆州,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就设立在荆州纪南城,共有20多位帝王在此登基;荆州,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长达120回的《三国演义》有72回提到荆州,“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历史典故,脍炙人口;荆州,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历史文化名人,有春秋霸主楚庄王、爱国诗人屈原、著名的军事家伍子胥、明朝宰相张居正,明代文学家“公安三袁”等等。荆州古城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被誉为“独一无二的江南完壁”。主要有荆州博物馆、楚都纪南城、太晖观、开元观、玄妙观、铁女寺、关庙、熊家冢等景点。
“最让人震撼的就是熊家冢。”中国女摄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吕静波说,摄影家们以前接触了很多风景和人文类的拍摄对象,但是接触古文化还是第一次。特别是熊家冢,那种气势太震撼人心了。百名女摄影家采风活动给摄影家提供了一个切磋技艺、了解文化的平台,也为传播荆州的魅力打开了通道。而女摄影家的镜头有其细腻的视角和表现方式,可以捕捉到不一样的城市风情。
看宜昌 赏峡江
告别了荆州古城,明17日,百名女摄影家继续寻古的征途,来到了此行的第二站,古代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宜昌。中午宜昌市西陵区宣传部副部长、宜昌市女摄影家协会主席陈景杰主持了欢迎仪式,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居杨在开幕式致辞,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宜昌市文联副主席、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徐为民在开幕式上讲话,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吕静波为宜昌市西陵区宣传部、宜昌市女摄影家协会授牌。当天晚上,中国女摄影家副主席居杨为大家讲授摄影艺术,她以自身的经历和拍摄的作品深入浅出地和大家分享了她的摄影历程、拍摄技巧、拍摄心得。近3个小时的讲座启发了大家的思路,使大家受益匪浅,整个会场里座无虚席,不少女摄影家席地而坐,由衷地对她报以阵阵掌声。
为了方便近距离感受三峡之美,活动会务组特别安排了女摄影家乘船深入三峡拍摄。伴随着游船起航的汽笛声,李白描画了千年的美景“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在女摄影家的镜头里渐行渐近,逐渐清晰立体起来。大家纷纷兴奋地来到甲板上,欢呼声响彻两岸,快门声此起彼伏。在三峡人家,曲径通幽的小石板路上传来阵阵笛声,不远处传来雄浑的纤夫号子,龙进溪淳朴的原生态民俗表演,都深深吸引了女摄影家们的相机,大家赞叹说:“这里一网打尽了三峡的所有景观自然元素与文化旧梦。”晚上随着世界上最大的船闸――三峡双线五级船闸的升降,百名女摄影家宜昌联谊会也热闹举行。女摄影家们与宜昌市西陵区宣传部部长陈景杰和宜昌摄协的朋友们自娱自乐,伴着卡拉OK的阵阵歌声飘飘起舞,把深情的歌声留在三峡的青山绿水间。
长江就像一条历史长河,带领大家不知不觉中走进屈原故里――秭归,在九畹溪大家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竞渡,在屈原祠倾听橘颂诗篇,这不仅仅是视觉的感受,更多的是与先哲的心灵对话。告别了秭归,百名女摄影家们又来到三峡大坝,在这一世界奇迹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单薄,相机的焦段也收不尽全线的壮美。
在回程的路上,女摄影家们围着陈景杰部长,激动地说:“虽然我们相识,但是女摄协这个大家庭是咱娘家,宜昌是您家,也是我们的家,咱们心里亲啊!”
虽然这段历史和现代的穿越之旅已经结束,但是宜昌的人,宜昌的美,深深镌刻在女摄影家们的心里,大家的友谊还在升温,光影的故事还在继续……
丰富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沉淀,鲜明的文化色彩,热情的湖北人民,女摄影家们亲身感受到了荆州、宜昌厚重的历史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伟大的发展成就,用她们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把所见所感定格在镜头上,呈现给世人。
第三篇:兰陵县古文化遗址
社会百科 兰陵县古文化遗址
王岭遗址
该遗址为兰陵县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位于兰陵县下村乡王岭村东北50米,双河水库东岸,东西80米,南北10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4米,采集标本有石核、刮削器以及动物化石等。
南吴庄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长城镇南吴庄村南约200米处。遗址中间高四周低,东西、南北各约250米,文化堆积厚约1.50米。地表采集标本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火成岩打制的舌状器,龙山文化的夹砂黑陶罐,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足,汉代的灰陶罐等。
于官庄遗址
该遗址跨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兰陵镇于官庄村北及村内,东西南北各约400米,现遗址的三分之二为村落所覆盖。地表采集标本有北辛文化的夹砂红陶鼎足、大汶口文化的夹砂鼎足、龙山鬲足、商周鬲口沿、汉代板瓦片等。1992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子古遗址
该遗址跨新石器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为沂沭河流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两处新石器北辛文化遗存之一,位于兰陵县向城镇城子村内及村后,总体形状为梯状高台,东西、南北各约250米。地表采集有北辛文化夹砂褐陶圆柱高鼎足、大汶口文化夹砂红褐陶鼎足等,遗址出土汉代“治河赏”陶罐和铁剑等文物。1992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湖子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南桥镇小湖子村南200米处,南距江苏邳州大墩子文化遗址1500米,总体形状为土丘式高台,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200米,地表采集的标本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鼎足,商周盆口沿,汉代筒瓦等。1992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高尧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庄坞镇东高尧村南,前高尧村(原名寺前村)北,东靠武河总体形状为土丘式高台,最高点高出地面约5米,东西180米,南北150米,地表采集标本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鬲足,龙山黑陶口沿,商周鬲足等。1963年,东高尧村张吉祥在此挖地窖时曾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属国家一级文物,为临沂市文物馆镇馆之宝),1984年9月清理发现大汶口时期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两座,出土罐、匾、背壶等一批铜器,同时发现晋墓一座。2006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杨官庄遗址 该遗址跨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至民国仍有居民居住,被誉为“沂蒙山地区5000年前的村落”。位于兰陵县神山镇后杨官庄村北约700米,燕子河东侧,遗址分布呈椭圆形,东西约400米,南北宽约250米。
2010年5-7月,为配合枣(庄)临(沂)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铜器、铁器等300余件文物。陶器除大量陶片外,可辨器物有鼎、盆、罐、甗、碗、豆、鬹、觯形壶、筒形杯、高柄杯、器盖、纺轮、拍、球、弹丸、珠和网坠等。其中有少量岳石文化时期陶片,如陶甗腰部、蘑菇形器纽、瓮腹上的附加堆纹等。石器中有斧、锛、凿、铲、长方形刀、双孔半月形刀、矛、镞、打磨器和大量磨石,石镞数量最多,质料多采用板状泥灰岩、闪长岩和千枚岩制成,形状主要有菱形、三棱形、柳叶形、桂叶形等。大型石斧和双孔半月形石刀制作规整,刃部锋利,尤为珍贵。石钻帽的发现,反映出当时钻孔技术的普遍运用与不断提高,属山东省境内首次发现。骨器中的骨针磨制光滑,而且针鼻还可以穿进丝线,说明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纺织缝纫技术已经出现。
东城子遗址
该遗址跨新石器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兰陵县大仲村镇东城子村后,西靠温水河。东西约130米,南北约120米,最高点高出地面约7米。采集的标本有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加砂圆锐状鼎足,龙山文化的黑陶片,春秋鬲足,春秋战国时期灰陶豆、盆残片以及汉代瓦片等。
程村遗址
该遗址跨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龙山文化、商、周、汉,位于兰陵县南桥镇程村北50米处,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约380米,东西约250米,堆积厚度约1.5米,采集标本有龙山陶片、商周鬲足、鬲口沿、汉代瓦片等。
兰陵县古城遗址
鄫国故城
文化堆积跨越夏、商、周等历史时期,秦汉以降历为郡县治所,位于向城镇鄫城前村后,鄫城后村前,文峰山东侧。1977年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鄫国是东方较早建立的部落方国,为夏朝第七代君主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地。因大禹为姒姓,故称其为姒姓鄫国。其时,鄫国大面积种植桑柞麻,盛产蚕茧,因桑麻丝织品统称“缯”,故又名“缯国”。夏代有证可考的部落方国约30个,鄫国便是之一。
故城近似方形,城墙遗址显不规则丘陵状,起伏绵延,部分城垣积土呈红褐色,如战火烧过的焦土。城垣为人工黄黏土夯筑,平面略呈方形。东墙550米,西墙480米,北墙530米,南墙528米,其中,城墙东南角、东北角高约9.5米,所存城墙墙基宽30米。城内有鄫子井1眼。城中一高台遗址,东西290米,南北140米,为宫殿和府衙遗址,地面散布较多的瓦当等残片,地表采集的标本有商周鬲足、东周豆柄、东周瓦当、汉代瓦当、汉代豆盘等。是山东地区时代较早,面积较大,保存较好的故城遗址之一,对于研究山东地区先秦古国史和秦汉时代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向邑故城遗址
向邑故城为鲁国于鲁桓公十六年(公元前696年)所建,位于兰陵县向城镇驻地西南。《续修山东考古录》记载:“向邑故城,今向城镇,春秋地名”。故城东西约500米,南北约450米。现故城遗存部分——西南城角,东西长约60米,墙基宽约30米,高2.5米。采集到半角瓦、平瓦当、陶豆盘、陶纺轮、铜剑等文物。
柞城故城
该遗址跨春秋、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城东北,分外城,内城两部分。大城全长3915米,城区轮廓完整,界限分明,东、西城门遗址清晰可见,自城西南起向北651米为西城门遗址,门址宽约15米。大城南城墙长845米,残留高3米,东城墙长1070米,残留高3米,北墙长905米,西城墙长1095米,墙基宽约40米,建筑年代为秦汉早期。小城略成正方形,分西、北、南三段,共长1450米,建筑年代为春秋时期。故城内曾出土陶鬲、陶豆、瓦当、铜镜、铜壶、铜洗等。1979年出土战国时期1枚阴文篆体“荼大夫之玺”5字铜印,属国家一级文物。出土的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铁刀,已调往国家历史博物馆。1980年冬,出土一批窖藏汉代铜器,为11件铜洗。其中6件带有铭文和纹饰,“永元二年(公元90年)堂狼造”、“蜀郡董氏造宣侯”、“吉雁”等铭文清晰可辨;鼎鹤图、鹿雁图、双鱼图、飞雁图等图案分明,形态生动。铜壶3件,其中之一的圈足部有40字铭文,文曰:“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人得之,致二千万;田家得之,千厨万仓”,另一件口沿处有“缪公”二字,为汉代兰陵望族缪氏遗物。2006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兰陵故城
位于兰陵县兰陵镇驻地,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春秋时鲁国国相季孙行父执政时期(前610年-前568年),名为次室邑,距今约2620年。前256年楚灭鲁,改次室为兰陵,以儒学大师荀子为兰陵令,距今约2270年。此后的秦、汉、魏、晋、北朝、隋、初唐一直是兰陵县治所在。清朝乾隆后期在此设立兰山县分县。东西约860米,南北约1900米,墙基宽约30米,护城河遗址宽约50米。曾出土大量战国时期楚国货币“郢圆”(俗称“印由”或“鬼脸钱”)、汉代五珠钱范、清代甘棠碑等文物,采集文物标本有圆瓦当、半瓦当,筒瓦,灰陶豆,花纹砖等。旧有城门四处,东曰“东海镜清”,西称“逵达邹鲁”,南名“衢通徐淮”,北呼“文峰映秀”。
大城子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龙山、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庄坞镇大城子村内及村北,总体形状为缓丘高台地,东西、南北各约250米。地表采集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鼎足、商周鬲足、汉代筒瓦残片等;1979年出土大汶口白鬶陶一件。遗址西北2000米处的层山东坡有西汉中晚期墓葬群,曾出土龙柄玉斗和羊脂白玉带钩。
兰陵县古建筑遗址
灵峰寺古建筑群落遗址
位于下村乡山北头村西,抱犊崮东侧,1991年5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五年(1345年)、明成化五年(1469年)年、万历十年(1582年)、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等重修。座北朝南,东西约50米,南北约80米,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遗有藏经楼、钟楼、鼓楼等建筑。藏经楼顶已塌毁,墙体仍岿然屹立,东西14米,南北8米,高10米,正门门楣题写“释迦文佛”4字,北门门楣题写“灵峰大寺”4字。钟楼、鼓楼各三间,面阔9.50米,进深5.50米。其中钟楼房门两侧镶嵌石碑,北为“重修灵峰寺碑记”,乾隆六年(1741年)立。鼓楼东侧为万历十年(1582年)年所立“重修鲁府天台山灵峰寺碑记”石碑,青石质,圆首,方座,高2.7米,宽1米,厚0.21米,额篆12字,碑文650余字,楷书,记述灵峰寺的地理环境、抱犊崮的得名、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寺院后兴盛情况及本次重修事宜”。
朗公寺古建筑群落遗址
位于大仲村驻地东3.5千米处的车庄村东北大宗山前。2003年9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朗公寺旧为沂州四大名寺之首,与杭州灵隐寺、泰山灵岩寺齐名,寺院早已倾废,遗址犹存。
始创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兴于隋唐,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重修,明弘治三年(1490)年扩建,清代多次扩建重修。现有上寺、塔林、下寺三大群落遗址。上寺遗址东西约120米,南北约100米,大殿墙基高5米,宽1.3米。内有碑刻若干。元代采画水陆传记碑,篆额,高2.15米,宽83厘米,厚29厘米,座东面西,碑身地下约1.5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立。宋稷学《游朗公寺记》石刻一方。上寺西约50米为历代僧人灵骨塔林,现余7座。下寺遗址位于上寺遗址西约200米山涧北侧,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万古流芳碑”残碑一通。
万村李家大院
建于明代后期,位于兰陵县尚岩镇万村,清朝后期万村李氏十六世李继思扩建,由门楼和3座院落组成。东西50米,南北22米,分布面积约1100平方米。门楼座东向西,东西5米,南北4米,青砖砌成,上边各伸出一打制成“弓”型石梁,上挂青砖刻制的莲花石雕,并镶嵌“福寿”“康宁”等字样,上有飞拱形门楼前檐盖筒瓦。进入大门、东西通道,通道北一进三院,房屋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上覆青瓦,墙体青砖垒砌,座北朝南,西院、中院保存较好,其中中院面阔19米,进深10米,正堂主房5间,原有东、西厢房,现仅存东厢房3间。正堂主屋门庭西13根木条串成“册”字形窗棂。西院现存存堂屋5间,东院存堂屋3间。
兰陵坊前沈家大院 建于明代后期,位于兰陵镇沈坊前村内,为沈坊前沈氏先祖所建。原为典型的座北朝南、两挎三进式北方家族大宅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50米,分布面积约3500平方米。
东挎院仅存三进天井的东厢房三间。西挎二进院保存相对完整,其余院落皆不存。西挎二进院东西21米,南北20.7米,有房屋15间。北面堂屋3间,内厦式走廊,木质顶柱,长9米,宽4.7米,高约7米;东有过道房、侧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3间,东西3米,南北11米。南面东侧为二进院过道门楼,南北宽5米,东西长3米,高6米,屋顶正檐饰有“祥云”青瓦,西边伸出山墙眉面饰有“莲花、寿字”合体图案,门两旁枕石和石鼓完整无缺。门楼西有南屋3间。建筑用材为石、砖、木、瓦等,屋顶以阴阳反扣式双层青瓦覆盖,顶盖下为椽木托起的把砖,椽木以下为横向橝木支撑,橝木以下为山墙与屋梁支撑,屋梁为梯垛式,山墙为砖石混合构组。样式古朴,仍坚固如初。
庄坞永济桥
建于明朝中期,位于兰陵县庄坞镇庄坞村西武河之上,西北东南走向,方体墩础平梁式架构,主体保存完好。据《临沂县志》及桥碑记载:永济桥,明弘(治)正(德)间始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杨蕃重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杨廷扬、杨初等人再次重修。长72米,宽3.8米,高出河床4米,31孔,孔跨2.3米,桥身为长条巨石垒砌,因清朝咸丰年间重修时立有六通记事石碑,俗称“六碑三十一孔桥”。
庄坞刘氏节孝坊
始建于嘉庆十年(1805年),竣工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是清廷旌表儒林郎杨绩继配夫人刘氏的节孝牌坊。位于庄坞镇河西村东北,坊高9.6米,东西宽7.4米,南北阔3米,横竖石料均系整块大石迭成。2006年12月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结构为4柱3间5层楼阁式,石柱擎承。坊中间跨度大,走车马,两侧跨度小,过行人。斗拱承托楼檐,歇山顶,座北朝南,四立柱两侧刻有赞美刘氏的对联,其下为四尊门神雕像、四座神兽雕刻。
朝阳面的对联分别是:“三美全收卓矣大家之范,一清独抱蔚然女士之宗”,“冰霜著节垂千古,松柏为心贯四时”;朝阴面的对联分别是“宜文学富兼从慈孝同传,道韫风高闻者心形俱服”,“青闺品望寿贞珉,丹阙恩光昭绰楔”。
主横梁为二龙戏珠透雕,其上五层石刻,自上而下,最上层为斗拱飞檐,中间镶嵌圣旨刻石;第二层朝阳面刻丹凤朝阳,背面刻凤参牡丹;三层朝阳面浮雕状元及第,背面浮雕八洞神仙;第四层两面分别为“光扬彤史”、“节重清门”巨匾;第五层横匾书“敕建例授儒林郎候选州同杨绩继妻例封安人刘氏孝节坊”24字。
门楣两侧两块刻石记录牌坊筹建经过。当时的山东巡抚铁保,山东学政刘凤诰,山东布政使司布政使陈仲琛,沂州知府克什纳,兰山县(清代庄坞属沂州府兰山县管辖)知县张廷楠等山东省、沂州府、临沂县等地方政要均参与了节孝坊立建的奏请事宜,户部主事宋潢题写了全部四幅对联。
整座牌坊浮雕与透雕相结合,构图严谨,均衡对称,纹理清晰,繁而不乱,以谐音和隐喻的手法,表现福寿吉庆等意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小湖子节孝坊 建于清光绪十年,是清廷表彰刘纯修夫人闫氏及其儿媳李氏两节合一的节孝牌坊。位于南桥镇小湖子村东部。整体为四柱五层阁楼式建筑,正面向东,高约8米,南北长约6米,宽约2米。斗拱承托楼檐,歇山顶。
整体青石刻凿,四立柱上端刻有赞美闫氏、李氏的对联,下端从北向南依次刻有水仙、兰草、竹笋、松鹤、菊花、玉兰等图案。
主门柱东面所题对联是“贤姑树懿型彤管芬芳光后嗣,孝妇亲妇德苍松志节绍前徵”,西面是“褒扬荣两代国恩万古常新,节孝萃一门壶范千秋不朽”。外侧门柱东面所题对联是“星使深怜双节苦,天恩崇锡一家荣”,西面是“光争日月次第联辉,节励冰霜后先济美”。
主横梁两侧皆刻二龙戏珠浮雕,其上五层石刻,自上而下,第一层楼顶起脊飞檐和圣旨悬匾,毁于文化大革命;第二层东刻双凤朝阳浮雕,西刻凤参牡丹半透雕;第三层两面均为“两叶清芬”的悬匾;第四层为状元及第图;第五层刻“旌表刘纯修妻闫氏节孝坊,旌表刘奇之妻李氏节孝坊”22字。
珩头宋氏祠堂
位于向城镇杭头村西南部,东西23米,南北26米。初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由琅琊宋氏第九代传人宋之普、宋之韩等人筹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宋氏第十五代传人宋献章等人重修;文化大革命以后再次重修。正堂3间,座北朝南,设有走廊,木质顶柱。东西配殿各3间,结构同正堂;门楼,砖木结构,屋檐起脊,饰祥瑞图案。
第四篇:生态学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什么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如何区分这三类景观结构单元? 2. 什么是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 什么是景观连接度?它对景观功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 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主要方法有哪些? 5. 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和土地规划及设计有何关系?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景观生态学
6、如何应用等级理论研究自己领域的问题,举例说明
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8.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9. 什么是环境?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10. 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哪些主要规律? 11. 水分对生物有何影?生物如何适应? 12.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较,种群有那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13.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缔增长模型,举例说明指数增长模型在人口预测上 的应用价值。14.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15.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 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6.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 17.什么是生态位?试举例说明。简述群落演题学说 18. 分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纬向地带性更替规律。19. 分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经度地带性更替规律。20.极端气候事件有那些研究方法 21.简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热点问题 22.遥感常用的数据有什么,主要用途如何。遥感和GIS适合于研究什么问题.23.研究农业污染有什么意义,农业立体污染的概念如何。24 简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热点问题 25 全球变化对我国农业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26极端气候事件主要指什么?极端气候事件与全球变化有什么关系? 27 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28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9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实质是什么?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依据是什么? 30简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过程? 31 论述生态系统对污染的净化功能? 32全球CO2循环的过程 33温室气体主要有哪些?
第五篇:灿烂的江西古文化
灿烂的江西古文化
江西是个好地方,“物宝天华,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深厚的灿烂的古文化。本文以邮票为红线,试着串起江西古文化这根璀璨无比的珍珠项链。陶瓷 陶瓷文化不仅是江西的骄傲,而且还是中国最靓丽的文化名片。中国瓷都、世界瓷都景德镇就坐落于江西境内。“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原名新平),唐代白瓷、宋代影青瓷(《景德镇瓷器》“宋·青白釉注、注碗”)、元代青花瓷(《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元·青花凤首扁壶”、《景德镇瓷器》“元·青花追韩信图梅瓶”等)都已名扬天下。降至明代,景德镇逐渐成为瓷器之都。天下至精至美瓷器,无不出产于此。不但青花继续盛开,而且高温颜色釉、斗彩、五彩(《景德镇瓷器》“明·五彩云龙纹盖罐”)等争奇斗艳。郑和七下西洋,带去了大量的景德镇青花瓷,也传播了中国陶瓷文化(《郑和下西洋五八0周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贸易与文化交流”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又进入一个黄金时代。除恢复和继承历史上著名品种如青花(《盉壶和马奶壶》“盉壶”)、五彩(《景德镇瓷器》“清·五彩花鸟纹尊”)、高温铜红釉、青花釉里红等外,又研创了粉彩(《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胭脂红彩龙凤穿牡丹纹罐”)、珐琅彩(狗年兑奖邮资明信片)等新品种。陶瓷文化继续向外传播,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景德镇甚至还为欧洲客户定向烧制瓷器(《陶瓷》“粉彩壶”)。书院 江西古代书院文化昌盛,如在宋元明三代,江西拥有书院数量居全国之冠。当时的吉安白鹭洲书院、弋阳叠山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古代书院》第二组“鹅湖书院”),均声名远播。尤其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唐末即现雏形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古代书院》第一组“白鹿书院”),被胡适称赞为“代表中国近700年宋学大趋势”。江西古代书院的繁荣,离不开文化大师的支持和参与。仅举朱熹一例。朱熹,江西婺源人,宋代大儒家,被世人尊称为朱子。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在《朱子新学案》中说:孔子、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作为理学大师和教育大师,朱子不但亲临白鹿洞书院讲学,而且亲自制订院规,对教学目的、知识、道德、生活、方法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这就为书院百年树人提供了制度保证,自然也一直为历代书院所遵循。“白鹿薪传一代宗,流行直到海之东。何期千载檀山月,也照匡庐洞里风。”著名学者冯友兰也以诗对白鹿洞书院作出了极高评价。朱子对铅山鹅湖书院的发展也相当关心、支持,淳熙二年,他与陆九渊、陆九龄、吕祖谦等大学问家会讲于鹅湖寺,史称“鹅湖之会”。诗歌 东晋陶渊明(《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二组“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隐逸诗人之宗”。诗风远离尘嚣,推崇自然。其名作“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二组“陶渊明”)传唱千古。《梅兰竹菊》“兰”选自《芥子园画谱》的“兰”画,也配以陶渊明的《饮酒》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王安石,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学杜得其瘦硬”,风格清新遒劲。《西湖》小型张边纸印有王安石《游杭州圣果寺》(登高见山水,身在水中央。下视楼台处,空多树木苍。浮云连海气,落日动湖光。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梅兰竹菊》“梅”采用清代画家金农的“梅”图,亦配有王安石的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创诗坛“杨诚斋体”,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誉为“南宋四大家”,诗歌语言晓畅,构思精巧,《西湖》小型张边纸收录了他的名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书画 董源,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人,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善画烟雨江南水乡风光,开创了“江南水墨画派”,他轻柔、淡雅的画风对后世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如大画家八大山人就曾临摹过其作品(《八大山人作品选》“仿董源山水图”),并深得原作神气。朱耷,号八大山人,籍贯江西南昌,明末清初最具影响力的遗民画家(《八大山人作品选》)。原为皇室贵胄,国亡之痛,家破之悲,给他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扭曲了其心理和艺术。他笔下的艺术形象,大都不合常规,曲折、隐讳地表现出画家不满现实,仇视新朝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署名“八大山人”,看起来就象“笑之哭之”,更应该是他压抑、悲愤心情的典型反映。在台湾省邮票《故宫博物院建院70周年纪念》里,我们还可以欣赏到该院收藏的宋代黄庭坚所书七言诗《花气熏人帖》。黄庭坚,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诗文与苏轼比肩,并称“苏黄”;书法则与苏轼、米芾、蔡襄等齐名,合谓“北宋四大家”。行家评其书云:“字法奇宕,如龙搏虎跃,不可控御,宇宙伟观也。然纵横之极,却笔笔不放。”《花气熏人帖》正有如此风格。江西灿烂的古文化,还有其他精彩的篇章:以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创作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创作的《醉翁亭记》(《古代文学家欧阳修诞生1000年》纪念邮资明信片)为代表的散文文化,等等。另外,非江西籍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等都曾在江西进行过创作活动,为江西的古文化添光增彩,篇幅所限,兹不一一细述。总体看,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
从地域角度看: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
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
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铜文化:从青铜器时代到今天,江西铜的生产与使用,在国民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瓷文化:景德镇陶瓷生产与艺术,对中国文化发展,曾有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传播于全世界。
书院文化:自唐代以来,江西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教育与文化传播的中心,是中国古代书院的起源地,江西有我国最早的私家书院--唐代后期的浔阳陈氏院学和东佳书院,有闻名全国的白鹿洞、濂溪、白鹭、象山、鹅湖、怀玉、东湖书院,官学、私学林立,书院的数量、质量、规模、影响均为全国之首,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不可忽视的奇景。
理学:宋代江西哲学,大哲叠起,学术风气极盛。朱熹、程颐、程灏、陆九渊等,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极大的思想家。理学发源于江西,定型于江西,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化、体系化,在江西这块土地上最后完成。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极有影响的大事,它对中华民族性格、思维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学、艺术、史学与科技:江西历史上,文学、艺术、史学、科技大师辈出,有如夏夜星空灿烂、光耀夺目。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黄庭坚、周必大、杨万里、姜夔、文天祥、洪迈、刘过、汤显祖、蒋士铨、周行清、朱耷、宋应星、裘日修、雷发达、宋祁、刘恕、马端临、陈寅恪、傅抱石……数不胜数,一位又一位的文化巨擘,撑起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唐宋八大家,江西就有三位!)
禅道文化:江西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对中国唐以后影响最大的南禅,其主要根据地便是江西。著名禅学大师慧远,便是在江西创立他的净土宗。南宗佛教的五家七宗,有三家两宗起于江西,并由江西远播海外,在世界许多地方有着深远的影响。佛家说,“求官去长安,求佛到江西”,便是生动的说明。禅宗对中国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江西佛教的祖庭之多,名僧之众,长期为中国之首。禅宗的中国化,最后在江西得以完成,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小视的现象。
三国时,道教主要创始人之一张道陵曾孙张盛定居江西龙虎山,开天师道系,晋葛洪、葛玄、陆静修等教重要代表人物均在江西修道并制定道教的各种制度。江西是道教的主要发源地与传播地,至今仍为道教的活动中心之一。可以说,道教的世俗化,道教在作为一种思想在中国产生重要影响,江西起了重要作用。
儒、道、释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成分。赣文化在这三种文化体系中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宋代,全盛时期的江西文化,实际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与代表。
纵观中华民族文化史,对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定型产生主要影响的,是宋明以后在中国哲学占主导地位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南禅佛学与老庄道学。直至今日,这四种子思想体系在中国人心灵上打下的烙印,随时可在任何一个中国人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中看出。
更值得提及的是生长、壮大于江西的革命文化。八一起义,开创了中国***革命文化的源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孕育了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生长;中央苏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也是苏区革命文化的诞生地。红土地上的革命文化,催生了我们的人民军队,促进了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催生了我们的人民共和国,也催生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赣文化中尤为重要的部分,就是红色的革命文化。它是我们不可忽缺的文化财富,是推动我们向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军的思想动力。赣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革命文化的组合。研究赣文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体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的传统文化精华与革命精神武装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