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校史演讲稿五篇

时间:2019-05-13 22:2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校史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校史演讲稿》。

第一篇:我的校史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中午好,我叫檀贺礼,来会计学院09级会计一班。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述我与工商的点点滴滴,讲述工商六十载辉煌历史。希望用的真诚为大家奉献一场精彩的演讲。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工商的历史,感恩工商。

翻开历史泛黄的扉页,一股浓重而深沉的气息扑面而来。六十年前,在泱泱长江之畔,在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陪都重庆,诞生了重庆机械工业学校,这也就是我们学校渝州大学的的开端,1962年,为了适应国家的发展建设,成立了重庆财贸干部学校,这也就是我们学校商学院的的开端。到2002年6月6日,重庆工商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年对于学校来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翻阅历史的痕迹,主楼里空荡的回音仿佛在诉说着一代代老商学院莘莘学子建设母校的誓言;走过当今的校园,操场上激扬的呐喊就是在昭示着一批批新工商栋梁之才挑战未来的号角。六十年间多少风雨沧黄,数次更改校名,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龙脊山脚下。当年的商学院,在一穷二白中走来,筚路蓝缕,从一片苍茫的山头,到重庆财贸领域的摇篮。当年财贸学校筹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肖玉书同志忘我工作,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建校的一线,积劳成疾,于1987年7月心肌梗倒在了工地上,从此再也没有起来。

忆往昔峥嵘岁月,六十载历史何其辉煌璀璨,无数风流人物。遗憾的是,我未能够亲身经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但幸运的是,我与大家一起见证了工商大学蓬勃发展的三年,也是我人生中不平凡的三年。

记得刚踏上重庆这片土地的时候,一种复杂的心情油然而生,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农村人刚到大城市时候的激动与迷茫。激动的是,看到城市里的一切都觉得陌生而又新奇,但当自己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又有些迷茫,那么大的重庆,究竟有没有属于我自己的一片天空……

初入大学,受不了伙食的麻辣,受不了天气的闷热,受不了除了上坡就是下坡的公路……而今,这一切都变了,自己也时不时冒出几句蹩脚的重庆话,吃起红汤火锅来也大快朵颐,走起夺命坡来也健步如飞……我知道自己爱上了山城,爱上了工商。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已成一方显贵。但历史永远是不朽的教科书,文化是历史传承的纽带。而学校则是历史和文化最有力的记载者和传播者。这三年工商生活对于工商六十载辉煌校史来说仅仅是淡淡的一笔,甚至可有可无;但这三年对于每一个工商学子来说注定是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每每提到学校,人们都愿意把它比作母亲,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孩子,一个茁壮成长的孩子。他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即使他有作为孩子的各种缺点,但这并不妨碍他承载我们的希望,是的,我们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60年,仅是一小步而已,让我们精心培养这个孩子吧,让我们陪伴他一起成长吧。

第二篇:校史演讲稿

(鞠躬)A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高一1班的王小艺 B 我是高一1班的廖禹舜

A 明年,她将度过自己110岁生日。请允许我用“她”来称呼我们的学校,因为她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感慨。

B 她度过一个世纪的岁月,她的经历是一段辉煌的再现,她的蜕变是一次凤凰涅槃重生的历史。由我们来叙述,我们来铭记。

A 市政府为整顿教育事业于1953年将崇德、进德、晏摩氏三所女中合并为公办的市七女中。1958年她给予了男学生品味历史、文化气息的机会并更名为七一中学,学校的光辉历史,便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07年,学校挂牌成为“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迎来了崭新的面容,未来的七一憧憬了勃勃生机。

B 学校特别重视抓教学质量,教和学都要求实效,要出成绩。有了业绩,领导重视,社会认可,家长信任

A 如果说,1905年崇德女中的诞生,宣告了一列教育火车的“问世”,革时弊兴女学,开设一批现代女子课程,开创一代文明风气之先,为学生后来发展铺下了“基轨”。那么,在新中国成立9年之后,经受了炮火与时代洗礼的七一中学,吸海内外办学之精气,扬自己学校底蕴,屡出办学新招,不断取得办学成果,这列教育火车在翻山越岭,沿着天路向着顶峰奔驰而去。

B 若说“万事开头难”,从1953年到1961年八年之间,在焕然一新的面貌之下,学校连上体育课都需要向外校借场地,招生时生源困难,士气不足,岂不是能称为谷底的岁月。

A 经过多年奋斗,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步步上升。学校于1960年荣获上海市群英会先进集体。

B 8年历尽艰难,群策群力,几经拼搏,有热心教育的老师们的矢志不渝,有勤奋好学的学生们的不懈努力,作为 七一人,他们开创了七一历史上一个良好的新起点,也为七一绚丽的历史背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

A 弄堂里的校门虽不是那么宏伟壮丽,“弄堂学校”的称呼终也造就了这弄堂里飞出的金凤凰展翅于蓝天白云之间的蓬荜生辉。它将金色的羽毛留在了七一,将永久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B 陕西北路上但凡是一处老房子,马勒别墅,宋家花园,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回味的故事。如今,所有的惊心动魄都附注笑谈之中,要想真正回味那时的气息,也只能到墙缝里寻觅了。

A 就在我们的咫尺,看似不起眼的方圆楼,实则韵味悠长。那幢三层楼朱瓦红墙的洋房,是当年崇德女中的校舍,现在是教师办公室。它仍然保存着典雅的欧式拱门,宽敞的阳台,楼前的绿荫,仿佛与世隔绝只露出上半身的面纱。进进出出的人们的面容却依旧显露着以前那个时代的矜持与飞扬。

B 当年学校历经风雪侵蚀战火摧残,但如今屹立在我们眼前的洋房却从未老去。它见证了我们七一近百年的光辉历程,那么我相信,未来的路它仍将亲眼目睹,七一的风采,七一的品德,七一的荣耀,都将与它一样。积百年之厚蕴,育未来之栋梁。老楼依旧雄伟,七一永葆青春。

A百年名校,薪火相传,为了传承和发展学校的优良传统,凸显办学理念对办学的统领作用,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合作办学的特色,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的办学理念被定为:“开放潜能,健全人格,和谐发展”。

B 敬爱的周校长与学校的领导班子认为,办学思想是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他们深入开掘整理了学校百年沉积的文化传统,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为培养七一人提出了要求:

七一人则应是有赤诚之心报国之志的中国人,有高雅气质高尚道德的中国人,有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现代人。

A 明年是她110岁生日,110个年头所走过的坑坑洼洼注定也都是我们所铭记的光辉历程。

我们高中学习的道路上将无数次的走进了七一的大门,却又能有多少次走近过七一的灵魂。

B作为她孕育出的七一人,我们也将永远记住,她所留下的一点一滴,留给我们的一字一句,留给历史的一足一印„„

A 让我们走进七一,走近七一,进入他,并靠近它,触及它。AB 谢谢大家(鞠躬)

第三篇:北林校史演讲稿

Hi!大家上(下)午好吖~~欢迎你们来到北林,我是经管院物业管理专业的大二师姐,这里呢,就是北林图书馆的校史展览馆,大家尽量保持安静,也不要用手触摸展台上的展品,现在,来了解了解北林吧,跟我来!

现在是第一块区域,就是北林的创立过程~~~ 1.北京林业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历经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清华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时期。在创立之初,我们的教学条件比较落后很多讲稿都是老师自己编注。就如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一份珍贵的手稿就是当时林学院资深教授----范济洲编写的。

2.在第二幅图,大家看到的这个人就是梁希,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林垦部部长,梁希身为第一任林业部部长,又身为教育家,深感培养新中国林业技术干部的重要性,立即与林业部几位领导商议,提出了尽快发展林业教育,解决干部缺乏问题的意见。1952年,在梁希的建议下,经国务院领导同意,林业部配合教育部对农林高等院校做了调整,分别在北京、哈尔滨、南京成立了3所独立的林学院,并在13个农学院扩大了森林系,增加招生名额。从此,林业界形成了“办学热”。所以可以说,梁希为新中国林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梁希对北林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在任期间,经常到当时的北京林学院来视察并指导工作。今天大家可以在主楼的西面看到那里有一个梁希先生的塑像。3空 在这一幅图上,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我们的老校址-----现在的北京西山大觉寺,学校创立之初,困难重重,把校址选在这,背靠西山林场,有利于专业的实习。条件艰苦到何种程度?除了简陋的教师,宿舍外,日常的上下课铃也是通过摇铃来控制。在下面的展柜中,大家可以看到基本很工整的资料,那是当年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包括文字和图画全部都是手写完成,字迹工整,图画精确,叫我们怎能不佩服呢?现在做毕业论文全是用高科技来完成。(1952年8月,北京林学院筹建小组成立,临时校址选在北京西山大觉寺。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为北京林学院。1956年又有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5、1952年10月16日,是我们每个北林人应该记住的日子,在这一天,历经重重困难的北京林学院正式成立了,所以我们把这一定为北京林业大学的校庆,很快在今年的10.16日北林将迎来它的生日。在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开拓者。老一代林业教育家为林业高等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通知,任命李相符为北京林学院院长。在下面的展柜中,大家可以看到一本李相符教授的自传,记录了他的不寻常的一生,书旁边还有一本在2005年12月4日,为了纪念李相符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北林为他制作的一套邮票,很有纪念意义。

7、在这幅图上大家看到的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历任党委书记,到现在是第九任---吴斌书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友琴书记,他是深受学生爱戴的党委书记,他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并大力的支持学生的各项工作。

8、在这一幅图上,展示的是我校历任的校长,现在北林的校长尹伟伦教授在2005年被评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北林的第13位工程院院士。

这是我们的第二块区域艰苦创业

9、在刚建校时林业部给我们学校的定位是:“地处华北平原,面对大面积荒山荒地、应以造林、水土保持位重点。”这个意见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也由此我们学校的林学和水土保持专业到目前也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10、然而,建校的历程是艰辛的。最初学校没有地方,于是将办学地点临时选在了北京西山大觉寺,其背靠西山,便于开辟林场,有利于教学和实习。在那个年代交通工具缺乏,从城区到学校一趟要颠簸几个小时,一些老教授实在受不了这皮肉之苦,只能婉言谢绝教学上课。在那时,只有一辆私营信丰车行的以木炭为动力燃料的汽车,往返于大觉寺和颐和园,后来学校买了一辆旧卡车改造了一下,成为中轿车用于假日接送教师回家,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学生很少进城,有时要进城要是赶不上车,就要从颐和园步行到大觉寺。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林学院的李相符院长深有感触说:“大觉寺哪能办学呀?连兼课教师都请不来!”

11、因此,学校一直谋划建立新校区,1952年高教部召开了关于研究北京文教区建设计划的会议,会上决定:将清华园京包铁路以东的肖聚庄(今肖庄)一带安排北京林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建校。到1954年11月,学校基本建成了,大觉寺的学生们终于在5个月的搬迁后从大觉寺住进了新校址,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林业大学。师生们进校后面对荒芜的校园,义务劳动挖成人工湖,堆砌土山,并栽种数百种树种建立起来教学科研基地—植物园。胜似公园的植物园,被周边居民称为“环境最优美,水体最清洁,空气最清新”的城市园林。当时学生夏天可以游泳,冬天能够滑冰。

13、学校办学最初全校共有学生365人,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招生人数稳定在420人左右,全校人数包括研究生2200人。想想现在一个学院的人数。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招收外国留学生,聘请前苏联专家来校讲课,许多国家的代表团到学校考察学习。

这是第三个区域 辗转云南

14、文革期间,由于历史原因,我校迁往云南,图片展示的即是1969年11月28日,全院师生员工及其家属,扶老携幼迁往云南的场景。

迁出后,我校被多家单位占领,在此期间,美丽的植物园被毁,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遭到破坏,整个校园残破不堪,给我们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到达云南后,我校师生陆续下放到滇(dian)南,滇东南,滇西,滇西北各林业局和林场地参加劳动,整个学校力量不断分散,面临解散的困境,然而在云南各地的广大师生,始终不忘保护母校的重任,经过艰苦努力,将北京林学院全部集中至滇西北金沙江(急转处的)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建立了丽江林学院,开始学校在云南的办学经历。

1972年(由于丽江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及城镇建筑业等基础薄弱),学校再次迁至下关市,改校名为云南林学院,(后因地质和水源等问题,校址未能落实,建校之事作罢)

1973年2月,(根据云南省科教局革委会的通知),云南林学院迁往昆明市安宁县楸木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战备所址),在楸木园中我们有了固定的校址,(从此,学校开始调整各级党政机构,并逐步由招工农兵学员岛恢复招本科生,开展教学和兴建校舍等工作)

学校迁入时只有一栋办公楼,一栋标本楼,和一些家属宿舍,既无教室,学生宿舍和运动场地,又无生活必需的服务设施,水源不足,又经常断电,师生员工

为生活奔波,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尽管学校处于不断的搬迁和动荡之中,不少的教师仍然以其敬业精神默默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75年,本校编辑出版了,1期内容刊物《云南林业学院科学研究成果汇编》,刊登了关君蔚等教师的论文5篇,还刊发了2期《林业译丛》

1977年10月,在昆明市翠湖实馆召开的全国林业院校修订林业专业教学计划会议上,与会代表联名上书林业部,教育部,建议云南林学院迁回北京,同年12月,在联合学术年会上,有专家提出恢复北京林学院的建议,得到与会者积极响应,并向邓小平,方毅写呼吁信,1978年6月7日,国家林业总局(当时名称)和教育部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恢复北京林学院并在原址办校的请示报告》,同年12月10日,方毅批示“拟同意在西北妙峰山建校”,从此,学校得以返校复京。

最后是北林的腾飞,大家知道北林是211工程吧。

俗话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历尽了苦难与辗转,我们北京林业大学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光明与辉煌。

其实,早在1960年,我们学校便已经被列入了全国重点大学的行列; 1985年北京林学院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1996年我校被国家列为“211工程”首批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 2003年11月被列为“211工程”“十五”重点建设高校;

15、何谓“211工程”—— 关于“211工程”,可概括表述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16、2002年是我们北京林业大学五十年的华诞,我们展馆中央的展品呢就是我校五十年华诞时校友反馈母校的礼物,其中最珍贵的是这个远古植物化石。森工楼的那面的学子情的石碑也是其中之一。

17、最后想说的是,我们的办学理念是:知山知水,树木树人,而我们的校园文化是:传播绿色文化,引领绿色文明。

最后,祝各位学弟学妹们大学愉快!玩的开心,经常来图书馆噢~会收获不少呢!

第四篇: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0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 1 克忠、张洪元(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是其杰出代表。

1937年7月,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烂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 2 清常、王玉哲、杨生茂、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何廉代理校长。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校视察;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李鹏、朱鎔基等也曾先后视察南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院系调整后,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李何林、朱维之、李霁野、季陶达、顾昌栋、温公颐、陈仁烈、江安才、曾鼎禾、杨宗磐调入南开;王赣愚、何炳林、陈荣悌、陈茹玉、陈天池、王积涛、严志达、崔等一批国外留学者纷纷回归,相继加入南开教席。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80年代前,长期停滞于9个系的设置,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中文、外文、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系。

1966年至1976年,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1966年至19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焕发青春活力。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好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94年,成立于1983年的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

第五篇: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校史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溯至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的「清华学堂」。最初之酝酿,是在前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间,我国驻美公使梁诚,因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氏有「美国所收庚子赔款原属过多」之语,一方面分向美当局劝请核减,一方面上书清廷请以此款设学育才。中间虽因发生粤汉铁路废约之关系而生阻,但梁氏努力不懈,卒得美国国会之赞同,将处置赔款全权付与总统罗斯福。照条约我国应付美国赔款二千四百四十四万七百七十八元八角一分,经总统决定将当时尚未付足之一千零七十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元一角二分,从一九0九年一月起退还我国。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一九0八年)七月十一日,美国核减赔款之文告由驻华公使柔克义送达我国,我外务大臣庆亲王答复上述公文说:「体会新近贵国总统希望鼓励我国学生赴美入学校及求高深学问之诚意,并有鉴于以往贵国教育对于我国之成效,大清帝国政府谨诚恳表示此后当按年派送学生到贵国承受教育。」同日,外务部致美国公使馆函称:「从赔款退还之年起,前四年我国将次第派送一百学生;迨四年终局,我国将有四百学生在美,从第五年起,直至赔款完毕之年,每年至少派送五十名学生。」并派唐绍仪为特使赴美表示谢意。

民国前三年(宣统元年,公元一九0九年)是为美国退还赔款之第一年,外 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后,会同学部奏请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六月初四日游美学务处奉准设立,派外务部丞参周自齐为总办,主事唐国安及学部郎中范源廉为会办,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初赁北京东城侯位胡同民房一所为办公处,后又迁入史家胡同。九月奏准将北京西直门外「清华园」作为游美学务处兴建「肄业馆」馆舍之用。是为清华得名之始。清华园原系道光帝赐其第五子惇亲王(奕综)之赐园,俗称小五爷园。惇亲王死后,长子载濂袭爵为王。庚子之乱,拳匪曾集于园中设坛,事后载濂被削职,赐园为内务府收回。因外务部在呈奏游美学生办法内,建议在京城外清旷地方设立肄业馆,中堂那桐等颇表赞同,派员各处觅地,认为清华园比较相宜,即拨作馆址。面积凡五百三十亩。择定清华园为肄业馆馆址后,即着手修理及建筑,原希望一九一0年秋可以使用,不料工人罢工数月,耽误时期。迨至馆舍相继完成,将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于民国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四月初一日(阳历为四月二十九日,是为清华校庆日之由来)正式开学,在工字厅举行开学仪式。游美学务处亦迁入工字厅办公。首任教务长为胡敦复。清华学堂成立之初,乃由正副监督三人管理,即是由游美学务处之总办与会办担任。同年十月,武昌起义开始,学生纷纷请假回家,清华学堂被迫停课。

经过一阵惊心动魄的革命,清帝宣统于公元一九一二年三月三十日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民国成立之后,将「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于五月一日重行开课,并裁撤「游美学务处」,使之隶属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校第 2 一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十月,任命周诒春为副校长。清华学校为将来扩充规模起见,在民国二年春请政府将毗连校西之「近春园」(俗称四爷园,为道光帝赐第四子咸丰帝奕 之赐园)并入校址。近春园西隅有「长春园」,旧名水磨村等邻近地亩,亦并入。清华之有充裕经费,又得景致悠美的园林以为校园,学习环境得天独厚。非但如此,清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较当时之其它学校深具特色。譬如:希望学生有强健的体魄,所以对于学生体育特别重视。除平日积极提倡外,当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最低标准之五项运动(游泳、百码、跳高、跳远、掷铁球),如有任何一项不及格,扣发毕业文凭,取消出洋资格。值得一提的是,民国二年二月曾派选手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之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开我国学校参加国际竞技之先河。另外,学校亦不时请名人学者来校讲演,像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学校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采为校训。

民国二年三月初,唐国安校长病逝校内寓邸。外交部令周诒春继任校长。周校长任内,因财政比较宽裕,故对外设法扩充留美学额;对内一面增加在校学生数目,一面添置设备与建筑。而自民国三年起,更间年选派专科女生十名(有时不足额)留美,由公开考试决定。民国七年一月四日周校长以力微任重,劳顿成疾,恳请辞职,外交部批准。

自周诒春校长辞职以后,清华校长之人选几经更迭。起先外交部派张煜全为校长。张因体弱多病,终日与药瓶为伍,学生大为不满。民国八年元月张煜全校长以学风(上年十二月廿三日学生会开成立大会,张加以干涉,发生风潮,至于罢课。)理由辞职获准。外交部继派罗忠诒继任,但同学对罗表示拒绝,致未能到校而请辞;因当时无人被允任为清华校长,故董事会选其主席严鹤龄为代理校长。同年八月,外交部派金邦正为清华校长;金邦正校长在民国十一年向外交部辞职。四月,部令派曹云祥为代理校长,十月六日,曹云祥正式署理校长,在任约六年。曹校长任内,清华的学术规模有了巨大之突破。如在民国十四年春成立国学研究所,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诸先生为导师。同时,也开始招收大学部学生,分文、理、法三院,并附设研究所。设立大学部之目的,在于由国内造就国家需要之人才,而不仅是为出国留学作预备。且考虑到退还庚款有限期,恐日后难以为继。略带一提,在民国十六年由汪鸾翔(字巩庵)撰词,何林一夫人作曲,清华始有中文校歌。

民国十七年曹校长辞职获准。严鹤龄再度被任命为代理校长,于一月十四日到职,四月请辞。外交部派温应星继任校长,仅二月,因北伐成功,北京政府消灭,温亦离职。八月,国民政府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任命孙科为校长,孙不就,改任罗家伦为校长。罗校长于九月十八日就职,对校内组织,多所改易。当国民政府统一北方时,原属外交部之清华董事会因之消灭,而清华之隶属问题又起,大学院欲收归辖下,但外交部则借口外交关系不肯放手,终由 4 二机关会辖,另由二单位合组一董事会治理。董事会之存在一直为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清华之整体发展常因董事会之权限过大而处处受阻。所以民国十八年四月三十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议决,将清华基金经整理后,改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清华校务及游美学务基金保管委员会」在南京开会通过上项议决案。民国十九年五月,清华学生对罗校长有不满表示,罗亦以学风为理由而辞职。罗氏离校后,清华校长虚悬达十一月之久,其间校务由校务会议维持。另一方面,董事会问题因罗校长的努力,终使大学院及外交部合派之董事会撤销,清华遂直隶于教育部。

之后,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七日国民政府任命吴南轩为校长,四月十六日就职。又因与师生不合,而于六月二十五日离开北平。教育部在清华师生的压力下,委派翁文灏教授代理校务。翁文灏于七月起开始代理校务,但于九月中旬即辞去代理兼职,教授会与学生会开会挽留无效。最后,由于范源濂的极力推荐,中央决定派梅贻琦为校长。梅贻琦校长终能获得清华师生的充分支持,一直续任至一九四八年底才离开。一九五五年在新竹复校后,又继任校长,直到一九六二年五月病逝为止,前后共三十一年之久。

下载我的校史演讲稿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校史演讲稿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厦门大学校史

    1919-1921 筹办与立校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综合性私立......

    校史策划书

    “展自我风采,绘常大未来”校史宣讲活动主办单位:常州大学怀德学院三系团总支学生会活动时间:2010年5月19日(周三)活动背景:江苏工业学院正式更名常州大学。自此,常州历史上有了第......

    湖南大学校史范文大全

    9.湖南大学基本简介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

    中央财经大学校史

    各位同学,你们好,我是今天的讲解员***。现在大家所在的校史馆在前不久刚刚建设完工,其实,在2009年,我校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学校在学院南路校区重新设计兴建了校史馆。但是为了让沙......

    暨南大学校史

    暨南大学校史 ○1911年一落 ○1918年复校 ○1949年再落 ○1958年再复 ○1970年三落 ○1978年三复1925年10月,只有师范文凭的曹聚仁被聘到国立暨南学校大学部,"一本正经做起教......

    广西大学校史

    广西大学校史 1925年,以李宗仁、黄绍竑为首的新桂系统一广西。1927年4月15日广西省政府正式成立。1927年冬间,省政府决定在梧州筹办省立广西大学,并由省政府主席黄绍竑邀请本省......

    重庆大学校史

    重庆大学创建于1929年,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至今。学校1935年成为省立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大学。截止1949年,重庆大学已成为一所拥有理、工......

    我的校史传统学习感悟

    我的校史传统学习感悟 (一)记参观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馆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里强调了以古资今,观史得训的内涵。而这次参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