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衍生金融工具
非衍生金融工具
2007-04-12 22:24
包括货币、债券、可转换债券等等。
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金融工具。比如说,你很容易想到市场上的那些债券或股票等投资工具,你甚至还会想到金融工具投资风险或被“套牢”。但是,从金融工具会计规范的角度分析,还是有必要给金融工具下一个定义的。正因为人们看到金融工具这个词容易想到股票或债券投资,因此曾有人简单地将金融工具界定为企业持有的一些金融资产。事实上,如果你站在金融工具的发行那一方看,在金融工具持有方为资产的情况下,发行方往往是负债或列在所有者权益中的股本等。A商业银行发债券,B保险公司去买,对A商业银行来说债券是负债,而对B保险公司来说却是债券投资(金融资产)。如此延伸开来,从会计规范角度,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为什么金融工具的定义落脚在“合同”?这是因为金融工具最初的存在一定涉及发行方和接受方,双方是以一种契约的方式达成交易的,而且这个契约的终止时点恰为对应的金融工具“消亡”的时点。按照上述金融工具定义分析,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金融工具,另一类是衍生金融工具。
先说说基本金融工具。货币(现金)就是基本金融工具,而且对持有的一方来说,还是金融资产。它代表交换的媒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持有方与政府(发行方)之间的一种合同。在银行或类似金融机构中的存款也是基本金融工具(资产),代表着存款人的一种合同权利,即存款人有权从该机构中取得现金,或者根据其存款余额签发支票或类似工具用以偿付金融负债。其次,还可以找到成双成对出现的基本金融工具,比如,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应收债券和应付债券、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长期股权投资和股本等。除此之外,也会遇到一些基本金融工具难判断的情况。比如,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是否都是基本金融工具?融资租赁合同基本上被视为出租方获得连续收入的权利,同时也是承租方需连续支付的义务,这一系列的支付实质上与贷款协议下本金和利息合起来支付是一样的:出租方对租赁合同中应收款项的投资进行核算而不是对租赁资产本身进行核算。经营租赁有些不同,它基本上被认为是一项没有完成的合同,要求出租方在未来期间提供资产给承租方使用,以换取类似劳务费的对价,出租方继续核算的是其租赁资产。因此,融资租赁被认为是一项金融工具而经营租赁则不是一项金融工具(已到期的应收或应付款项除外)。又比如,财务担保是否是金融工具?它代表着借出方向担保人收取现金的一种合同权利,也是当借入方违约时担保人应支付现金给借出方的一种对应的合同义务;合同权利和义务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承当担保)而存在,即使借出方是否能够行使这一权利以及担保人是否必须履行这一义务都取决于借款人未来是否有违约行为,也是如此。由此说来,财务担保也是金融工具。
第二篇: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的发展
内容提要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工具创新,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前沿领域。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存在还是近十年的事。我国曾经存在或现在仍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货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可转换债券、国债期货等,外汇远期和货币互换也曾经在小范围内存在过。但除国债期货外,其它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都未能形成较大规模。故基本上可作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少,规模小,加之所依赖的证券市场属于新兴市场,故其发展还处于幼稚阶段。但是,随着衍生工具的功能和作用慢慢在为我国企业界人士所认识,我国开展衍生工具的条件也在逐渐成熟,再加之我国即将加入WTO,金融的开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展。从各方面的因素看,我国的衍生工具应当发展,但发展要讲究策略。
关键词:我国 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 对策
提纲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2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控制…………………………………………………2
(1)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2 ①市场风险……………………………………………………………………2 ②信用风险……………………………………………………………………2 ③流动性风险…………………………………………………………………2 ④操作风险……………………………………………………………………2 ⑤法律风险……………………………………………………………………3
(2)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3①构建、完善监管体系加以约束……………………………………………2②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体系…………………………………………………3
③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3④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3
三、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重要意义…………………………………………3
(1)我国金融业进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充满国际竞争的时代…………4
(2)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4
(3)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掌握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动权……………………4
四、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条件基本具备……………………………………4
(1)我国经济的金融深化水平…………………………………………………4
(2)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5
(3)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程度…………………………5
五、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对策………………………………………………5 参考文献……………………………………………………………………………6
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的发展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很多与管理特定金融风险对应的衍生金融工具品种尚未开发,目前仅包括最简单的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银行间外汇远期、人民币外汇掉期等业务,缺乏利率期权、外汇期权、信用违约互换等场外衍生产品以及期货、期权等场内衍生产品。同时,对于已有衍生金融工具在避险方面的巨大作用,一般经营管理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就目前已有衍生金融工具而言,主要是商品期货,期货交易的品种、数量都还不多,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者范围尚不广泛。目前推出的债券远期交易和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均是面向银行债券市场投资者的,其他投资者还无法参与交易,这类投资者的避险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金融国际化、市场化趋势的不可逆转,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大发展将为期不远。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控制
(1)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货币、利率、股票等传统的基础金融产品衍生发展而来的,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在内的金融合约。作为—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同样具有一般金融产品所具有的风险,但是由于风险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交易的高杠杆性,使得其蕴含着更大的风险。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基本风险通常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①市场风险。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是由基础产品派生而来,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基础金融产品,因此所谓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基础产品价格波动所可能导致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人亏损的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衍生产品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多采用杠杆交易方式,跨期交易又使未来的产品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市场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经常面对的一种风险,相对其标的资产,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更为突出。
②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方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的风险,是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一种主要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手风险,指衍生合约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类是发行者风险,指标的资产的发行方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③流动性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涉及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类型:市场流动性风险与资金流动性风险。其中,市场流动性风险与特定的产品或市场有关,是由于缺乏合约交易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场外衍生产品市场中;而资金流动性风险与交易的资金有关,是交易一方因为流动资金的不足,造成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从而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的风险。
④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由于操作风险是由主观因素所引发,所以本质上属于管理问题。此类风险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危险性极大。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由于操作风险导致一些具有悠久 历史 和相当资金实力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的例子屡屡发生,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就堪称金融衍生产品操作失败的经典案例。
⑤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活动中,由于交易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而无法履行或者合约订立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风险是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导致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的亏损,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有相当部分是源于法律风险。
(2)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
金融衍生工具虽存在着风险,但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企业间国际结算活动日趋频繁,企业为规避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利率或是汇率的风险,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使企业在国际结算中保值或是减少交易损失。因此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不仅有利于企业增强国际竞争核心力,而且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①构建、完善监管体系加以约束
规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宏观上应构建政府监管机构,应制定、及时修订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行业监管机构应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自律监管;证券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管。政府监管机构利用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整合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职能,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并由此决定其市场的开放程度;行业及证券监管机构则加强对异常波动的金融衍生工具采用“逐日盯市”方法,并在其对金融市场产生较大风险时,经政府管理层批准实施具体处理措施。
②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体系
会计报表披露的目的,在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变化,以便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用披露来弥补核算的不足。具体方法:在现有报表体系基础上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损益、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影响;增加报表附注,即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大多为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经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期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其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根据此特点在报表附注中对其会计确认、计量等相关内容充分披露。
③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复杂性,在企业内部应建立风险防控环境,即企业管理层树立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内部沟通机制,使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其变化,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客观存在,因此在企业内部应培育风险评估机制。其包括投资主体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产生的风险和收益、损失的比较;投资项目的投资限额;利用评估系统掌握投资的最大限额,企业应对自身评价和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能力有正确的评估,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等。
④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相关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在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中学习和分析,掌控其特点和设计风险管理模式。同时建立严格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对于相关的专业人员执行、记录、保管等岗位制定相应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授权、交易、结算、记录和保管职能应当严格分离并相互牵制,避免少数人操纵交易活动;此外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核对,减少投机机会,发挥其规避风险的作用。
(三)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金融期货市场,丰富金融创新产品,对于促进我国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有着三个方面的意义:
(1)2001年11月,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这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里程碑。随着2006年11月11日我国加入WTO过江期的结束,我国金融业进入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充满国际竞争的时代。面对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金融安全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显得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从市场的各个层面防范风险;另一方面,还应积极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为市场提供避险工具,更好地化解金融市场风险。国际经验证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面临经济周期的重大调整时,能够较好地应对,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直接融资比重较高、金融工具比较丰富、市场机制比较健全,从而更容易分散市场风险,对冲市场风险。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结构不够完善、金融工具比较匮乏的新兴国家市场,在面对金融市场风险时,往往会遭受到较大冲击和更大损失。已经融入经济国际化潮流的中国政府、企业、机构只能去熟悉它、适应它。同时,也须在国内创立和发展自己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2)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信号的传递效率,改善宏观调控效果,增加金融体系的弹性,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信号,可以通过有关金融期货产品的价格变化,迅速反映到现货市场和相关行业,影响各方面经济活动,指导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从而提高宏观经济的调控效率与效果,丰富政府市场调控手段。此外,金融期货还可以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市场风险剥离出来,变为可交易产品,通过市场交易,把风险转移出去,以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3)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掌握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当前,周边多个市场正瞄准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纷纷推出针对我国的金融期货品种。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自己的金融期货市场,将有可能失去主场优势,影响国家金融安全。此外,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境外金融期货市场,在我国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占领市场高端;而我国金融机构则缺少了金融期货这一重要工具,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条件基本具备
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实际上是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在我国其基础条件已具备,因为金融创新的经济制度基础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经济的金融深化水平
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前进在金融深化进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为:银行建立了多元化的银行体系;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股票市场最为显著;外汇市场的改革。外汇市场1994年以后,中国实行了结售汇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截止2008年6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余额突破1.8万亿美元,达到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可以说我国的外汇市场取得了重大成果,具备强大的抵御外汇风险和外债风险的能力;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中国保险以1949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为标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保险业打破了中保的完全垄断,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共同竞争的局面;利率市场化。1996年开始逐步放开了部分利率,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最高限制,部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公开市场操作的回购利率实行了市场招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从2007年1月公布至今,每日各期限档次形成了一条从隔夜至1年期的完整利率曲线,具有较好的平滑特征,且各期限档次利率能够综合反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和利率的期限结构,为货币市场的产品定价提供了初步参考。各种以其作为基准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丰富了货币市场产品各类,有利于货币市场的深化;金融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至今中国已台了各项金融业的相关金融法,如:《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法》、《证券法》、《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
以上只是重点说明,我国金融业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如:我国金融的电子化、基金市场的迅速扩大等等。这些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的雏形已形成,有些方面已向国际接轨,特别是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等。
(2)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贸易环境更加公平,金融业更加开放。2007年,我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占出让总面积的比重由2001年的7.3%增加到47%,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从26种减少到8种。2001年至2007年间,资本项目中完全可兑换和基本可兑换的项目增长67%,严格管制项目减少62%。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超过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经济自由度指数已超过许多被欧美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的转型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3)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程度
我国已经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间接的宏观调控体系,使用计划、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调控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制定,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职能。随后人民银行体系改革,提高了银行业的监管水平。证券监管委员会、保险监管委员会和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框架的最终形成。我国金融业无论是从监管机构的设立和运作看,还是从金融业的相关法律看,都具备了规范发展的条件。经过近20年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框架,金融市场也初具规模,建立衍生金融市场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五)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对策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处在初步建立时期,金融现货市场也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需遵循以下原则:谨慎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原创性、坚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金融衍生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所起的作用,应明确以下发展衍生工具的策略:(1)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发展符合中国实际的衍生工具,不能因为国外先发展货币期货,再发展股票期权和利率期货等,中国也一定要沿着这条路走;(2)必须首先发展以规避风险为主的衍生工具,对于太过复杂、风险太大的衍生工具可暂不考虑发展。根据以上原则,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分析。
在债权式、股权式和货币式这三种衍生工具中,应优先发展股权式衍生工具。原因是发展股权式衍生工具条件更为成熟。由于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化、外汇管制和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使我国近期难以推出规范运作的债权式和货币式衍生工具。相比较而言,由于我国股市发展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投资者较多、相应的法规制度比较健全,在发展的条件上要优于另外两种衍生工具。另外,由于我国股市投资者中散户占的比重较大,他们自己出资炒股、盈亏全是自己的,遭受风险较大,避险意识较强。关键一点他们是目前我国最具自主决策特征的投资主体。因此,股权式衍生工具应优先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这四种衍生工具中,应以发展期货、期权为主,远期和互换交易可适当在小范围内发展。由于期货和期权在国际衍生市场交易中是发展最为成熟的衍生工具,而且都在场内交易,便于集中交易和监管,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功能也最直接、突出,故应以这两种衍生工具为主。远期和互换是场外交易工具,交易的不是标准化合约,运作起来也千差万别,难以监管,故只能在条件成熟的个别区域内开展。综合以上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应优先在股权式衍生工具中发展期货和期权两种。期货的股权式衍生工具有股票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两种。关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我国学术界进行了许多探讨,业界也在呼吁早日推出,但由于股指期货的基础市场与股市略有差异,使其无法规避非系统风险。而我国散户投资者因无力作证券组合投资管理,都面临巨大的非系统风
险,在开展股指期货交易时极易导致保值者少、投机者众的局面。1993年海南股指期货实践的教训也证明这一点,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股指期货的推出一直持谨慎态度是有理由的。股票期货以各股作为投资对象,基础市场与股市一致,所有适用于期货的交易策略都适用于股票期货,故有利于持有个股的散户避险。但鉴于股票期货在世界上开办成功的例子不多,发展还不成熟,例如,香港于1995年3月31日推出的汇丰控股、香港电讯和长江实业3只股票期货合约,自推出以来,成交清淡,1995年全年仅成考虑开办。期权的股权式衍生工具有股指期权、股指期货期权和股票期权3种,另外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两个变种。关于股指期权和股指期货期权,出于与以上相同的原因,暂时无法推出。只有股票期权,因基础变量与基础市场一致,且我国的投资者已在股票期权的两个变种--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的交易上认识到期权的一些作用和交易方法,发展条件较为成熟。从国际经验看,股票期权在美国、英国等地俱已发展成熟,香港联交所于1995年9月8日和10月23日也成功推出了长实、中信泰富等5只股票上市,为我国开办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今后我国可选取几只业绩良好的大盘股作为试点对象,建立相应的交易和监管制度,为引入正规的股票期权交易开辟一块试验田。在股票期权的两个变种--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上,我国都已有过实践,今后应进一步搞好试点,尤其是可转换债券这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已基本成熟,兼具筹资和避险功能的衍生工具,更应努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飞.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障碍与对策[J].金融投资,2006(297).[2]胡伟东.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几点思考[EB/OL].中国经济信息网,2007.[3]刘力耕.金融衍生品市场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2(3).[4]王自力.走进金融创新的新阶段[EB/OL].中国国债投资网,2001.[5]申林英.中金所总经理朱玉展:股指期货上市准备基本完成[N].证券日报,2007.
第三篇:P96:什么是金融工具、衍生工具、套期工具、权益工具
P96:什么是金融工具、衍生工具、套期工具、权益工具
库存现金属于金融资产分类四类中的哪一种?银行存款属于金融资产吗?
什么是非衍生金融资产
什么是最低租赁付款额?租赁付款额还有最高最低吗?
P101:现行利率风险头寸、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
P119历史损失率?
P123例13:2005年5月收到上年现金股利40万元,书上做了两笔分录,是否可以做一笔分录:借银行存款4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40 ?
第七章练习
四、计算分析题
1、甲公司和丁公司同为远大集团公司的子公司,甲20×7年至20×8年有关长期股权投资资料如下: ⑴20×7年4月1日,甲公司以原价为2000万元,累计折旧为600万元,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的固定资产作为合并对价,从丁公司取得其子公司A公司60%的普通股权,合并日A公司的账面所有者权益总额为3000万元,可辩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3200万元。在合并过程中,甲公司支付相关法律费用20万元,相关手续均已办理完毕。为什么借:管理费用 20贷:银行存款 20?购买方在进行企业合并时所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要计入合并的成本,在这里为什么不计入合并的成本?
七章例12:
1、账面价值:1000+1140=2140(万元)、处置收入:3500。“差额1340万元不是处置这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中,的“1340万元”是否应是“3500-2140=1360”?
2、“B企业今年有资本公积600万元”,是不是指“B企业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600万元”?如果是的话,例子是否举错了?
P150:为什么乙公司固定资产入账是117万元,而不是100万元?是不是材料的公允价值都是不含税价?设备的公允价值都是含税价?
P153:为什么支付补价时,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0,贷:银行存款100000。可以这样吗:借 固定资产3450000,贷:固定资产清理3350000银行存款100000
本期退回的前期多交的税费,算不算是“本期退回的税费”?
P394: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什么要减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
P395:(13)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20000(元)是怎么来的?
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包括: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还包括持有并准备增值后的建筑物吗?自用建筑物停止自用改用于资本增值应当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吗?
如果对建筑物计提折旧,考试的时候是不是非要写“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又不是摊销无形资产,是否可以把“(摊销)”两字去掉?
第四篇: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报告
八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浪潮,大量新型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衍生金融工具(也称衍生金融商品)是原生性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的衍生物。简单地说,它是一种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金融工具未来市场行情走势,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的派生交易合约。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期货合约(futures contract)、期权(option)、互换(swap)、票据发行便利(NIF)、利率上限(interest rate cap)、利率下限(interest rate floor)等均属此列。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金融市场国际化,银行企业化,资金商品化,利率自由化将得以实现,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也将成为必然的趋势,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带来了如何恰当地确认、计量及报告衍生金融工具的问题。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1、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受制于原生性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由原生性工具派生出来,不能独立存在。因此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其价值是从原生性工具的价值中衍生出来的,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原生性工具,如汇率变动影响外汇期货的价格,认股证的价格跟随股价波动而波动。这恰恰是衍生金融工具最为独到之处,也是其具有避险作用的原因所在。
2、投资于衍生金融工具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基础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交易时不必缴清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的资金,只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便可进行交易,市场的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如期货交易的保证金与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就是这样情况。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如果实际的变动趋势与投资者预测的一致,就可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一旦预测有误,便可能出现巨额亏损,使投资者受到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金融巨头索罗斯阻击英镑和里拉时不到一个月就盈利20亿美元,而投机俄国的金融市场却使他一个月内亏损20亿美元,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3、衍生金融工具的构造灵活复杂不同的机构和个人参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并不相同,针对不同目的,就要有不同的经营品种,以适应市场参与者的需要。衍生金融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既可以通过对原生性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组合,又可以将各种衍生工具再进行组合,还可以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时间、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重新予以设计。衍生金融工具如对期权、互换的理解和运作本来已经不易,再加上采用各种组合技术,使得衍生金融工具更为纷繁复杂、导致大量金融衍生的新产品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难以明确风险所在,更不容易正确运用。
4、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转移和分散风险,这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初衷,也是其存在的根本意义。例如,某公司于6月出口商品一批,同意对方于9月用美元付款,但本公司需要的是人民币,为了避免汇率下降的风险,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三个月的美元期货合约,如果三个月后汇率下降,期货市场上赚取的头寸就可以抵补现货的损失。反之如果汇率上升,现货市场上的利润可以弥补期货市场上的损失。也就是说,不管三个月后的汇率如何变动,在卖出美元期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固定了三个月后将收到的美元的汇率。
5、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虚拟性虚拟性是指衍生金融工具所具有的独立于实物运动之外,却能给衍生金融工具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特性。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代表着权力和义务的一纸契约。具有虚拟性特征的衍生金融工具脱离了实物交易过程,独立于实物交易之外。例如,期货市场上进行期货交易,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并没有实物交割,而是通过对已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反方向交易,进行差价结算。
正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上特征,传统的财务会计四个方面的内容: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除了记录以外,都受到了冲击,同时财务会计的某些基本概念也有修正的必要。著名会计学家Michael.Chatfield指出:“会计是反应性的”。“会计主要是应一定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①会计发展史上的历史重大变革,均与当时的商业需要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如地中海发达的商业使复式簿记得以产生;工厂制度的建立一举奠定了财务会计赖以存在的四个基本假设。我们进行会计研究,应该以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为逻辑起点,对现存理论中不合适的定义及难以满足目标的原则应及时加以改革,而不是受到它的约束。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新型的又极具生命力的事物,将导致现有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一系列变革。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
确认是财务会计数据计入会计信息进行记录和报告的程序,包含“应否”“作为何种要素”、“何时”和“多少金额”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会计要素是会计确认的对象,一项经济业务符合会计要素定义才能予以确认,衍生金融工具亦不例外。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资产的定义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物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②负债的定义是“将来可能要放弃的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由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将来要向其它个体转交资产或提供劳务的现有义务”。③从这两个定义中可以看出,传统财务会计中的资产和负债这两种会计要素,均强调“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如前所述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虚拟性,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而是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显然与上述定义相悖,不能确认为资产和负债。
收入费用确认的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实现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过去发生交易或事项”为基础,而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不予承认。而衍生金融工具只是一种契约形式,签约双方只是享有某种权力和义务,并无实物交易发生,按照这三条原则,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处理的。以期货为例,在期货合约签订时,签约双方并没有发生实物交割,货物没有转移,收款的权利也没有取得,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实现制原则,确认不能进行;再以期权为例,在期权的买者行使期权以前,双方并没有实质性的交易,因此也不能予以确认。也就是说,按照传统的财务会计确认基础,期货与期权这一类衍生金融工具的获得,以及持有这类衍生金融工具使所发生的亏损和盈利都不能予以确认。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衍生金融工具不能确认的症结在于它不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合同的签约并不意味着交易能够完成,供求、价格、现金流量等众多因素都在影响合约的执行,而且,持有合约的过程中,合约的价值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以“过去交易或事项”为确认的基础在当时是最佳选择,但衍生金融工具不同于一般的合约,它是不可任意撤销的合约,一旦签订生效后,债权、债务关系即宣告成立,相应的风险并存的交易也发生了实质性的转移。而且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交易方式,从合约的订立到履行过程中,价值变化很大,如果等到合同履约时再确认,会计信息中没有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信息,整个会计信息相关性有所下降,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无法达到“决策有用性”这一会计目标。所以,笔者认为在衍生金融工具条件下,应按相关性原则,以“风险与报酬的实质转移”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在合约订立,风险和报酬实质转移时,就开始确认,持有过程中价值发生变化,再进行后续确认,将合同订立、持有、履行的全过程全面反映出来。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
传统财务会计的计量长期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即会计以交易时实际支付代价(包括市场交易价格和附带成本)作为入账的依据,并且在入账以后一般不予变动。历史成本具有中立性、可核性和易于取得的优点。但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无历史成本可言。另外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比较剧烈,在持有过程中,其价值变化很大,盈利时可以使企业利润几何数字增长,亏损时甚至会危及整个生存,而衍生金融工具从有价值到无价值或从低价值到高价值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交易,按历史成本原则,这种价格变动是不能反映出来的,但结果却客观存在,当这种变动是不能反映出来的,但结果却客观存在,当这种变动非常大时,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甚至产生误导作用。例如,有200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由于过度投机衍生金融工具在1995年2月破产了,但在它1994年末的财务报告中资产净值却超过4.5亿元,没有任何破产的征兆,对投资者形成了严重的误导。因此历史成本并非衍生金融工具最佳的计量属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包括初始确认的计量和持有时财务报表日的计量(即后续计量),其最理想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当一项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时,应该按照取得该项工具所支付的或所得补偿的实际价值予以计量,这一点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基础并无不同。问题就在于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期间,价格波动很大,按历史成本反映的信息毫无用处,而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最具有相关性的信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几个方面优势:第一,可以在财务报表上报告那些没有初始成本的衍生金融工具(如利率互换);第二,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变化能及时确认和反映,从而为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第三,有利于正确考核企业经营者的业绩;第四,有利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公允价值的使用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一,资本、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在这种条件下,公允价值的客观性并不亚于历史成本;第二,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公允价值的取得提供了方便;第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了基础。
四、衍生金融工具的报告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尚未履行的或正在履行中的合约,它与未来的现金流量高度相关,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由于其不是“过去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受到了传统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基础的限制,无法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中予以反映,只能在表外项目中予以说明。
如果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那它就应该进入财务体系,在表内予以反映。现行会计报表结构无法完全适应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因此,必须对现行会计报表的结构和编报方式进行改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的结构,使报表使用者能够直接读取有关金融工具的信息按照资产负债表现有的项目分类,衍生金融工具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必须对资产负债表及各项目进行重新分类:资产类项目不再按其流动性分类,而且按“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分类;负债类项目暂不按其偿还期长短分类,而是按“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分类;权益类项目应该增设“衍生金融工具影响权益”项目;收益表应该加上“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损益”这一块内容;现金流量表应该增加有关衍生金融工具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的信息。
2、增加报表的数量,编制适应金融工具特殊需要的附表应该新增“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详细列明企业所持有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以供投资者作出判断。明细表中应列出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现行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目的等内容。
3、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内容的规定衍生金融工具的结构灵活复杂,在表内无法反映出全部的信息,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所面临的风险,所以应该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内容的规定。
表外披露的内容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明细表中未能列出的特殊的合同条款和条件,这是影响衍生金融工具各方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和确定性的重要因素。第二,核算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包括对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停止确认的时间标准;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来源;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盈利和亏损的基础等。第三,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流通风险等内容。
注释:①《会计思想史》,(美)Michael.Chatfield著,文硕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
第五篇:完善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对策建议论文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防范风险的一种契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投资者获利,实现管理风险降低成本的目标,同时也使投资者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为此,加强金融监管是防范金融工具创新过度,减少金融衍生风险的手段之一。而会计监管是衍生金融工具监管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在控制风险的积聚和传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会计视角,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现状入手,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处理时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地控制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现状
(一)公允价值估值难,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但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却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企业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化发展程度不高,许多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没有形成活跃的交易市场,缺少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所需的相关数据。估计公允价值使用的信息和方法需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计量过程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可靠性。特别是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多在场外进行交易,没有公开的市场价格,合约也没有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内容和规模根据交易者的需要而制定,通过市场询价很难取得其公允价值。而且即使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市场处于非理性状态,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道德风险,即便有交易发生,以这个市场价值作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显然有失偏颇,其交易价值也不一定公允。
(二)信息披露缺乏详细的操作指南,披露规定不完整。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衍生金融工具在表内进行确认和计量。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规定较抽象、笼统,缺乏详细的操作指南,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操作演示,实际的操作难度大。企业会计准则没有要求披露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仅只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主要风险进行了规定披露,不能全面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可能产生的风险。由于我国国内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发展滞后,企业大量套期保值需求无法通过国内市场得到有效满足,企业只能选择在境外市场进行衍生金融产品交易,这将使其交易蕴含的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和监管风险大为增加。由于境内机构购买的是境外产品,对于境内机构而言,很难及时了解、详细掌握其真实状况,增加衍生金融产品交易风险的可控性。而大多数境外产品都约定适用境外法律管辖,使得境内机构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企业,在年报中几乎没有其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风险的披露。除此之外,企业会计准则只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期初期末公允价值进行披露,没要求详细披露期间公允价值变动。这样会给投资者造成一定的误解,可能会错误地做出投资决策。
(三)投资风险意识淡薄,以小搏大的投机交易心理导致巨额损失。衍生金融工具初始投资较小,具有以小搏大的杠杆性特征,但交易过程中涉及的实际金额非常巨大,使其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一旦判断错误则可能会给企业及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资风险意识淡薄,没有充分估计到衍生金融工具潜在的风险。很多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动机带有明显的投机色彩,或者在成本压力下将以风险对冲为目的的套期保值交易异化为投机交易,使企业以套期保值之名行投机交易之实。从中航油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损失5.54亿美元,到中信泰富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交易损失147亿港元,都是没有充分意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蕴含的巨大风险,没有严格执行有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面缺乏有效的流程控制,风险对冲政策形同虚设,使企业遭受巨额损失。
(四)专业人才缺失,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自身存在缺陷。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既复杂又具有很高风险的投资避险工具,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深的金融工程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失。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估值,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由于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无法根据金融模型得出的估值数据进行有效的公允性评价,从而提高了会计监管的难度;另一方面,相比于其他金融工具的监管的事前制度监管和事中制度监管,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多在于事后监管,严重影响了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监管制度。由于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运作缺乏有效的监管,中航油、中信泰富投资衍生金融工具导致遭受巨额损失。同时,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金融市场的阻隔,为了逃避监管、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国际银行纷纷进行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大量企业直接在境外交易或交易境外产品,也使监管的难度大大增加,无法及时地对各种风险加以有效管理和防范。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为规避风险,在经营活动中越来越多地运用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通过基础金融工具和一种或几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不同特点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要。相对于传统金融工具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衍生金融工具设计和创新的灵活性会导致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美国金融监管过于放任自由,致使金融创新过度,造成企业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发生严重损失。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美国次贷危机所涉及的抵押债券总额仅1.2万亿美元,由此打包所创造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价值超过了1,000万亿美元。而同期世界各国GDP的总和为60万亿美元,后者仅是前者的1/16。金融监管的严重缺失使得金融创新产品急剧膨胀,衍生金融工具过多创造掩盖了巨大的风险,其中在衍生金融工具监管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环节的会计监管的不得力也是因素之一。
我国会计准则中第22号、23号、24号和37号明确规定了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列报等,并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企业应当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反映其交易时的真实价格,并根据各单项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将其进行适当归类,以揭示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键要靠实施监管措施来解决。新的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市场具有行之有效而且合理的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但是必须拥有有效的监管机制才能迫使企业更为有效地控制各类金融风险,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风险。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尽快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或具体应用指南,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制定标准。
三、完善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和信息披露,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计量基础。加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投入,制定公允价值计量的详细规范或指引,加强对公允价值取得过程和使用估值模型适用情况的评估说明,使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公允价值的信息含义,严格规范公允价值不能直接取得时的估值模型的使用,减少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提高公允价值的信息质量。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机制,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生成和报告的控制,促使衍生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避免由于企业信用问题阻碍公允价值的评估,保证企业财务报告能客观、及时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风险状况和经营业绩影响的真实情况。
(二)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满足衍生金融工具决策的信息需求。针对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小搏大”杠杆效应和“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建立公开透明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改进现行会计报表结构,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披露,高质量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详尽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包括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衍生金融工具的面值或合约金额;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流量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评价;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政策和管理政策以及对衍生金融工具所做出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等。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对于无法披露的重要信息,可以考虑增设一张单独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明细表,根据重要性原则列示出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合约规模、交割日期、方交割式、公允价值、风险等信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特别是对衍生金融业务交易量比较大或者衍生金融交易对企业影响比较大的企业,专门编制相关的表格进行特别披露,如编制“金融头寸表”、“风险收益分析表”、“风险准备金计提表”等专门项目以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和企业风险与收益不确定性的反映。
(三)提高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意识,防范衍生金融工具投资的各类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诱使一些企业存在不良的投机心理,其在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上累计的大量头寸,在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特性的作用下放大现货市场上的波动,导致市场风险向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化。因此,企业应全面评估投资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以投机为目的的不良交易行为监管,不能只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高风险,应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采取风险转化措施,减少未预期的损失。实行严格的问责制,明确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管理层个人的权限及责任,对在交易活动中有越权或违规行为的管理层人员要有明确的惩处制度,从制度上杜绝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出现更多的漏洞,避免违规交易的发生。
(四)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体系,确保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有效运行。加强政府、行业和社会等对其会计行为的强制性监管,制定衍生金融工具惩戒制度,制约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用于盈余管理的实际行为取向,促使会计信息披露等会计行为趋于规范化。企业应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战略,完善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机制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技术手段,建立衍生金融工具监管业务流程,保证对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信息能够得到准确预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适合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的外部环境,完善市场机制,促使金融产品价格的逐步市场化,使得更多的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中可以获得其公允价值,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