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工具创新报告7[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14:2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金融工具创新报告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金融工具创新报告7》。

第一篇:中国金融工具创新报告7

中国最大的免费课件资源库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share.yoao.com/

《中国金融工具创新报告(2004)》系列之七 保险创新:契合需求 发挥行业优势

主要观点

●在具有国情特色的保险理论创新和监管理念指导下,创新引导了2003年中国保产品创新的主要趋势

●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单一和收益率下降导致投资类保险产品萎缩

●“非典”疫情的发生拉动了风险保障类保险产品的需求

●保险产品的创新体现出更加细分深入、更加协调平衡、更加理性规范特点,新型人身保险、传统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汽车保险等主要险种都推出了大批创新产品

●保险业务领域不断拓展,企业年金和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和健康管理成为保险创新的重要亮点



2003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达到3880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人身保险保费收入达3011亿元,同比增长32.36%,在总保费中所占比重为77.59%,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69亿元,同比增长11.67%,在总保费中所占比重为22.41%,保险密度为287.44%,保险深度为3.33%。

人身保险作为中国保险市场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图一总结了人身保险保费收入构成。

2003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9123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寿险公司总资产达7607亿元,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为83.38%,财险公司总资产达1516亿元,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为16.62%,保险公司作为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重要成员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8.54亿元,增长51.39%,但资金运用渠道仍显狭窄。图二总结了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结构:从中可以看出,固定收益类产品(包括银行存款、国债和金融债)占整个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的90%以上,其中由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占企业债总规模一半以上。

伴随着市场的高速发展,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出现多元化格局,截至2003年底我国保险公司数量达到61家,中外保险公司数量对比如图三所示。

从图三可以看出,外资背景的保险公司数无论在财险领域还是寿险领域都多于中资保险公司,特别在寿险领域更加突出。这充分反映了外资对中国保险市场巨大增长潜力的认可,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切实履行WTO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承诺,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2003年,促进保险业开放的措施包括:

1、2003年新增成都、重庆、北京、天津、苏州等城市为对外开放城市,12月11日,再增加福州、厦门、宁波、沈阳和武汉五个城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增加到15个;

2、2003年,新批准3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批准10个外资保险公司营业机构开业;



3、慕尼黑再保险北京分公司、瑞士再保险北京分公司在北京开业标志再保险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

4、12月11日起,外资财产险公司可以经营除法定保险业务以外的全部非寿险业务,财险经营领域也进一步对外开放。

中国最大的免费课件资源库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share.yoao.com/

在引入外资的同时,加快中资保险公司改革的步伐也成为了2003年保险市场重要的领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完成了重组改制,其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并发起设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03年11月6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股票代码2328),市值达42.26亿港元。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重组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2月17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LFC),18日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股票代码2628)。中国人寿在海外融资规模高达35亿美元,创造了2003年度全球资本市场筹资额最高记录。中国再保险公司重组为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并控股设立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国有公司完成重组,股份保险公司也在积极筹备上市。中国平安、太平洋、华泰、新华、泰康、天安等国内6家保险股份公司提出了上市申请且多数已完成上市辅导期,这一切都反映了在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竞争压力下,中资保险公司积极应对的态度。



一、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分析

(一)保险产品创新概述

2003年,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保险这类新型人身保险产品依然是保险产品创新的热点。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而言,这类产品都具有不保证的保单价值,保单价值部分或者全部由实际投资经营状况决定的特点。对于饱受保险利差损失的保险公司而言,这一特点无疑具有较大吸引力,而对于投保人而言,尽管传统的保险具有保单价值确定,不需要承担不确定性的风险,但是保险产品2.5%的预定利率,从长期的角度而言,投保人实质上承担了利率风险,所以新型人身保险产品的推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品供需双方的意愿,实现了收益和风险在双方的合理分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型人身保险产品近几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尽管其间经历了一些**,但是整体而言,这类新型人身保险产品仍然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2003年,新型人身产品全年累计保费收入为1750.22亿元,同比增长41.74%,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58.15%;其中分红产品保费累计为1670.01亿元,同比增长47.54%,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55.48%;投资连结产品保费累计为73.04亿元,同比增长6.03%,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43%;万能产品保费累计为16.93亿元,同比增长50.25%,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0.56%。

(二)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的环境分析

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保险业市场定位进一步明确,保险功能得到拓展,中国保险业市场定位逐渐清晰,其中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关于现代保险功能在视野上的大大拓展,指导了保险产品的创新。

2003年,保险行业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对保险实践的分析,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定位问题。内容主要包括:1)从发展阶段上说,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适应,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做大做强;2)保险业应该积极发挥现代保险业的经济补偿功能、资金融通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

2003年现代保险的三大功能被系统提出: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特别是创造性提出了保险具

有社会管理的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可以细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管理,二是社会风险管理,三是社会关系管理,四是社会信用管理。

“三大功能”的定位拓宽了保险行业的思路,保险行业自觉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积极满足社会需求,大力开展保险产品创新和保险服务创新,这一点在2003年“非典”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面对“非典”这一突发疫情,保险机构创新性地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非典的健康类保险产品,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发挥了自身应有的社会职能,并以此为突破,带动了全年健康类保险的大发展。据统计健康保险全年保费收入为241.92亿元,同比增长97.58%,在人身险业务中的占比为7.58%,比2002年提高了2.92个百分点。



2、保险监管改善,创新环境更趋良好 2003年,中国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产品创新和业务拓展,改善保险监管方式,加强监管措施,为产品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保险产品创新的步伐。

2003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正式实施。其中对保险产品监管进行了重大修订,保险监管机关不再承担任何设计开发保险产品的职责,所有保险产品的条款费率都由保险公司自主制定,保险监管机关负责备案或者审批,这为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创新提供了更多空间,这是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保监会在放松产品创新的程序性管制的同时,强化了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这一点极大地影响了保险产品创新的价值取向。

2003年3月27日,中国保监会颁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2003年1号令),明确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计算标准、报告制度、违规处理办法,构筑强制性的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和预警指标体系两道防线。这促使保险公司由原有的单纯追求保费规模向追求风险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也促使保险公司细致权衡不同保险产品的不同风险特质和偿付能力要求,推动保险产品创新更加细分和理性。同时,中国保监会还加强了产品监管,规范了保险产品创新环境。5月,保监会出台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保监发[2003]67号),为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创新确立了标准,还禁止分红型、健康保险型等不规范的保险产品。

此外,中国保监会积极拓展资金运用渠道,营造了更好的产品创新条件。2003年6月,中国保监会颁布了新的《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扩大了企业债券投资渠道,提高了投资企业债券的比例。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改善将增强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能力,从而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三)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的特征分析

2003年保险产品的创新特点可以用“契合市场需求、发挥保险行业优势”两句话来形容。



1、特征----契合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原动力。一般而言,投保人对保险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保障需求上,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远期的生存保障需求,通过保险产品稳健积累足够的长期资产以保证未来的经济来源,养老保险、教育保险都是满足这一类保障需求的险种;另一种是对风险事故发生后的经济补偿保障需求,疾病保险、意外保险、寿险、财产保险都是满足这一类保障需求的常见险种。保险产品的创新应当瞄准有真实需求的投保人群,开发恰当的险种满足他们的保障需求。

从1999年开始,人身保险新型产品很好地启动了市场;同时新型人身产品中保单价值长期累积的特点可以很好满足远期生存保障的需求。但是,随着市场开始热炒“保险投资”的概念,保险产品创新出现了偏离市场真实需求的现象。产品创新片面强调保险产品的投资性,忽视了广大潜在投保人的风险保障需求。一时间,大量的新产品都被包装成了“投资产品”,家庭财产保险也推出了投资连结保险,健康保险也用分红保险的概念加以包装,让投保人得不到真正需要的风险保障;反过来,保险公司开始刻意创造投保人的“投资”需求,不是将“投资型”保险产品设计为满足远期生存保障需求,而是诱导投保人追求“投资赚钱”,由此导致了一些销售误导,并在部分地区出现退保风潮,损害了新型产品的声誉,抑制了产品创新。

2003年,经过两年来市场的“投资”躁动,投保人对待新产品更加理性,市场竞争加剧,监管政策完善,保障需求更加突出,保险产品创新方面开始注重契合市场的真实需求。

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保监会按照《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的要求果断停止了分红健康保险的销售后,保险公司开发了一批着重保障功能的健康保险产品,以真正满足百姓保障需要。第二,各家保险公司开发了大量分红型养老保险产品,并强调为养老进行长期投资储备而不是单纯追求赚钱,以满足日渐强烈的社会养老保障需求。第三,去年非典疫情中,寿险和财险公司一共创造性开发了51项“非典”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及时满足了社会需求。第四,保险公司注重保障型产品创新,注意细分不同投保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发保障类保险产品,满足各个群体各自的保障需求,比如旅游保险、老年意外保险、少儿教育保险等等。



2、特征----突出保险行业优势

另一方面,突出保险行业优势是保险产品创新贯穿2003年的又一线索。保险产品创新也要突出保险的优势,才能在金融产品相互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险相对于银行、证券、基金等其他金融行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风险保障管理、长期资产管理、销售管理。风险保障管理是保险行业独一无二的优势,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功能难以替代。长期资产管理也是保险公司的强项,长期寿险产品、养老保险产品和年金产品可以提供远远超过银行和证券产品的期限。强大的销售能力也是保险公司的擅长,保险产品可以有多种渠道销售到各个细分市畅

1999年,新型人身产品问世进一步显现了人身保险产品具有的稳健投资和长期储蓄功能。随后,保险公司开始炒作“投资赚钱”,追求短期投资回报。保险公司开发投资连结保险、万能保险,并通过渲染比当期投资收益率来和基金等投资工具进行竞争,开发了短期趸缴保费分红型两全保险来和定期存款竞争,没有充分发挥保险产品长期稳健增值的特点,也忽视了保险保障功能的发挥,导致了一些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错误理解和质疑。

2003年,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仍不理想的整体投资环境,在保险监管政策的引导下,保险公司开始理智分析自身优势和产品创新的方向。第一,突出了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功能。2003年《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还明确要求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保险的必须带有风险保障功能。第二,注意开发期限较长的保险产品,突出长期资产管理的优势。太平人寿的银行代理的分红保险期限都在十年以上,拉开了和银行储蓄定期的距离。第三,拓展销售渠道,发挥销售管理的优势。保险公司在个人代理营销、银行代理销售和对团体直销三大渠道的基础上,拓展了银行理财中心代理、电话直销、网上直销等渠道,并开发了相应的保险产品。



二、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特点

2003年保险产品创新围绕“契合市场需求、突出保险优势”这两大主线,表现出投资型产品创新进行调整和保障型产品创新走向细分的特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各类险种的产品创新特点。



1、长期人身保险

1999年开始,传统长期人身保险由于难以适应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而逐渐萎缩,投连、万能、分红保险等新型产品成为产品创新的主力。

(1)投资连结保险。由于受到2000年开始的平安第一代投资连结保险退保风潮的影响,投资连结保险的市场声誉尚未完全恢复,投连产品的创新依然比较低迷,全年仅有金盛、太平和光大永明等三个投连新产品进入市畅但是,投连产品也出现了复苏的苗头,原因有三:第一,投连产品的偿付能力额度要求低,偿付能力监管有利于鼓励公司开发投连产品;第二,资金运用渠道拓宽和市场投资预期渐好,有利于发挥投连产品在长期稳健投资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增强市场对投连产品的信心;第三,新的《精算规定》规范了投连产品的费用收取结构,发生在第一代费用较高投连产品身上的退保风潮难以重演。目前,多家保险公司正在积极推出新的投保产品。

(2)万能保险。万能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一样也是投资型较强的产品。因此2003年,万能产品创新和投连的情况有几分相似,都受累于市场投资率低下和投连退保风潮而比较平静。不过,万能保险的投资帐户设有保证利率,比较容易满足中国百姓求稳的投资心理,因此万能保险的市场口碑较好,也在投资产品创新进行调整的时间获得了保险公司更多的重视。新的《精算规定》出台后,友邦、平安等保险公司都开始万能保险开发准备。友邦的智尊保终身寿险(A、B款)(万能型)已经在八月上市,其年1.75%的最低收益率、灵活的账户管理使其成为万能产品创新的一个亮点。

(3)分红保险。由于投连、万能保险产品创新的相对低迷,分红保险产品创新是长期人身保险产品创新的主力险种。2003年,仍有大量的分红保险新产品投入市场,并体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更加强调保险保障,更强调长期生存保障需求和终身寿险风险保障而不是投资工具,其中重要原因是新《精算规定》压缩了保险公司分红空间,减少了分红随意性,从而遏制了分红产品投资性的炒作;第二,产品目标市场更加细分,市场上出现较多的少儿分红保险、银行代理分红保险;第三,银行分红保险开始转型,保险公司开始强调期限更长的期缴保费的分红保险产品。



2、意外伤害险

意外伤害险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也是保险公司优势所在。2003年,财险公司进入意外险市场,产品创新非常活跃。全年意外伤害保险产品创新的主要特点是产品细分,更加个性化,更贴近市畅比如,在年初的航空意外伤害保险改革后,不仅新的航意险提高了保额,还催生了一大批航意险替代产品,打破了航意险保障产品单一的局面。在覆盖的时间范围和适用的交通工具方面作了拓展,比如针对经常乘机人员的一年期公共交通工具意外伤害保险,还有针对旅客的短期航意险和旅游险,通过这种综合化保障措施,降低了投保人的投保费用,实现了对投保人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受到了投保人的欢迎。



3、健康险

健康保险产品创新是2003年产品创新的最大亮点。短期健康保险产品创新活跃,并进一步细分市场,满足各种特定需求。“非典”疫情期间诞生了大量“非典”疾病保险和住院保险;各家保险公司还针对婴儿、妇女

和男士,开发了各种疾病保险。长期健康保险最突出的创新是引入了费率可调设计,降低了保险公司风险。此外,分红型重大疾病保险停售,保险公司开发了大量长期重大疾病保险,满足了市场的真正需要。团体健康保险产品创新集中在和社会补充医疗保险的参与上。太平洋、新华在江阴、天津、北京等地开展了社会补充医疗保险产品。健康保险还从简单的事后报销向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转变,太平洋等公司开始尝试开展“ 第三方医疗管理”服务,帮助企业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做好健康维护。



4、车险

车险是2003年财产保险产品创新中最引人关注的险种。车险改革从2003年开始,共批准了11家公司22套产品投入市畅与以前不同,由于没有统一的费率表,对各保险公司的精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保险公司针对不同风险的目标客户群制定了多样化的保障条款和费率水平,实现了风险和收益的匹配。这种差异化形成了不同保险公司各自的竞争特色和优势,充分体现了各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投保人则以更低的成本享受了更好的服务。

第二篇: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5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

郝筝筝 112222 2012.02.16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摘要:在低碳经济的今天,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碳金融市场,而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本文首先阐述了碳金融工具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规范要求、对碳金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在碳金融工具创新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已有的分析结果对当前我国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碳金融

金融工具

创新

以《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为起始点,全球快速掀起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各国迎来了低碳经济的时代,传统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已无法应对低碳经济的各种要求,我国近年来积极响应和履行国际责任,开发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各种金融工具,推动了我国碳金融的向前发展,然而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金融工具还处在发展初期,另外我国现行的碳金融工具对碳金融经济的发展来说已经相对停滞,对碳金融经济的刺激作用不够强劲显现,而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碳金融有着快速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并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

一、碳金融工具的理论基础

(一)碳金融

碳金融一词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在金融界产生的一个新词语,它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外部性,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概念上的帕累托最优,国际社会应运而生一种新型金融活动。碳金融给金融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它既将低碳的理念普及到自身的行业发展中,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低碳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证和动力。碳金融要求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以为低碳经济服务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长远定位,只有如此,碳金融的发展才能长久。

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的理念催生出来的,同时碳金融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各国低碳经济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实践。为实现这一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体制不断的发展壮大,人们应加强对碳金融工具的认识和挖掘,因为只有充分地掌握和应用碳金融工具的各种原理和机制,并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推进碳金融市场的繁荣昌盛。

(二)碳金融工具类型

对应于传统金融工具中原生和衍生的分法,碳金融工具也可大体分为原生碳金融工具和衍生碳金融工具。

原生碳金融工具,或称基础碳金融工具,其主要职能是媒介储蓄向投资转化,或者用于债权债务清偿的凭证,可以包括碳信用交易和碳现货交易。其中碳信用交易又主要包括配额型交易和项目型交易两类。

衍生碳金融工具是在原生碳金融工具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包括远期、期权、期货、期权和结构化票据等。衍生碳金融工具的价值取决于相关的原生碳金融产品的价格,其主要功能不在于调剂资金的余缺和直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是管理与原生碳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暴露。首先,在碳远期交易方面,CDM交易本质上是一种远期交易,具体操作思路为买卖双方根据需要签订合约,约定规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

第 2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买特定数量的碳排放交易权;其次,碳期货、期权交易方面,碳期货和期权交易合约与传统的期权、期货合约的基础资产并无二致,只是基础资产不同而已;最后,碳结构性产品,自 2007年 4 月起,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几家外资行和中资的深圳发展银行先后在市场中发售了“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其他方面,首先是碳基金,1999年,世界银行成立首款针对CDM 的原型碳基金,从此,各种类型的碳基金层出不穷,按发行主体的异同,可分为世界银行型碳基金、国家主权碳基金、政府多边合作型碳基金、金融机构设立的盈利型碳基金、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碳基金和私募碳基金等;其次,碳担保和碳保理,主要为应对碳金融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和规避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的;最后,碳拍卖,Bluenext和Citi于2010年1月8日首次推出基于ERU(EmissionReduction Units)的碳拍卖业务。

[1]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及遵循规范

(一)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

1.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形成了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巨大压力 气候变化会直接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海洋地区居民生活安全性指数的降低,从而对该地区的保险业产生一定的威胁;近年来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大会对银行带来气候变化信贷风险、环境信贷风险和环境法律风险。这些气候变化的问题都与碳金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金融界为了抵御和加大对这些风险的处理措施不得不积极开发新的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功能,并在碳金融工具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以减轻其自身的压力。

2.低碳经济下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内在动力

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一词,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成为一个低碳经济国家”。2005年11月,英国利用其作为八国首脑会议的东道国和欧盟轮值主席国之际,把气候变化问题列入八国首脑峰会的两大主题之一;并于同月召开了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以“向低碳经济迈进”为主题的高层会议。2006年10月,《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全球每年将GDP的1%投入到到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损失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近年来,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纷纷接受低碳经济的感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接受或者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其一直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趋势下世界各国国际经济实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和运行程度,故为了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也需不断地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便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

[2]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应遵循的规范

1.坚持“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40余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国内绿色金融创新仍停留在支持企业节能减排的层面,只有兴业银行一家采用了赤道原则,与“赤道原则”在环保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差距较大,因此,中国金融业应积极顺应国际趋势,结合国情逐步采纳“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第 3 页,共 9 页 [3]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坚持金融界可持续发展的自律规范

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以及全球报告倡议机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本身都没有授予任何组织和个人强制执行的权利,因而,法律拘束力并不是很强,但它们却分别成为金融界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行业标准。因此同时,在为了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而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时,一定要以碳金融的根本目的,即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立足点,任何有违背这一原则而进行的碳金融工具创

新都是徒劳的和不被认可的。3.坚持与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相结合 中国的碳金融正处在发展阶段,其发展前景和空间都是巨大的,故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空间也非常大,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使得吸纳型创新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时,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的原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紧密结合,以开发出满足需求、优化配置的技术主导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为突破口。

4.坚持多方位、全面化创新

要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不断“脱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保障。其中,不仅要在行业方面如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同等重视同时创新,也要在各个行业的具体产品和业务上加以关注,同时相关联的市场、机构、政策体制和市场方面也要加以配合创新。

[4]

三、碳金融工具创新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影响

1.拓展碳金融实施范围,加强碳金融在不同行业的发展

目前碳金融,尤其是CDM项目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其中包括能源工业(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矿产品、金属生产、燃料的飞逸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碳卤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飞逸性排放、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置、造林和再造林、农业。然而,碳金融在各个行业的项目分布情况和实施程度却不尽相同,其中特别是在农业和林业。

以农业为例来说明,目前在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共1640个,年平均核证减排量达到301268738 t CO₂e,截至2012年的核证减排量将大于16×107tCO₂e,其中农业CDM项目仅为107个,占项目总数的6.52%。农田、畜禽粪便管理系统、生物质燃烧在内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2%,这个比例与工业的排放源不相上下,高于交通工具的排放量。

同时,从国家分布情况看,巴西、墨西哥的农业CDM项目最多,减排量最大,项目数分别达到34和23个,合计占项目总数的53.3%,减排量达到3091998tCO₂e和1544962 t CO₂e,合计占减排总量的57.2%,其次是印度、马来西亚、智利,项目数分别达到10个、9个和7个,三者合计占项目总数的24.3%,减排量达到425625 t CO₂e、1589 370 t CO₂e和652292tCO₂e,三者合计占减排总量的32.9%,我国目前已注册的农业CDM项目只有3个,均为沼气工程项目,占项目总数的2.8%,减排量达到235298tCO₂e,仅占减排总量的2.9%,这与我国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衬,如表1所示。

因此,若能在这两个行业中积极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加强碳金融的贯彻力度,便可以大力开发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

[6]

[5]

第 4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积极转换思路,从另一角度大力强化碳金融的发展

从根源上说,抑制温室气体有两个思路,一是减排,二是吸碳。从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说,由于一方面,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已经积极地施行了各种减排方案,并在此领域进行了不断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故其发展已经逐趋于成熟阶段,再进行创新研究的空间和潜力有限;另一方面,过度的减排要求会对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抑制,这种抑制可以从减排的高成本和对某些高能耗产业的限制上体现出来。然而,另一思路吸碳却未被充分的应用,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可以在一些森林管理机制、加强造林和再造林等方面来吸存二氧化碳,采用这些措施来吸存二氧化碳以达到抑制温室气体所需要的成本要比直接在化石燃料利用时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成本更低,同时也不会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过多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能源生产中限制碳排放的边际控制成本每吨为25—120美元,改善化石能源使用效率以减少碳排放成本每吨为100美元。而Dixon et al(1993)估算热带地区造林储存每吨碳的成本为6—60美元,温带地区每吨为2—50美元。《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咯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同意用森林植被抵消本国的减排指标。因此,大力加强林业CDM项目,引进各种林业方面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促进社会各界从积极植树造林、减少林业消耗以及支持林业发展的各种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碳金融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碳金融工具创新为碳金融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如今时代,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元素已经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故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其关

第 5 页,共 9 页 [7]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键又在于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积极推进碳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为碳金融市场开辟新领域,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同时,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低碳经济的不断实施过程中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这样,碳金融工具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不仅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故大力着眼于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工作对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中国的进展和不足(swot)

(一)内部优势

1.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迫切

我国的碳金融业务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阶段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介入较少,参与碳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我国也正在这些方面进行积极努力以从根本上大力跟进国际碳金融发展的步伐,如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借鉴国外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纷纷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银行业务,故我国现阶段在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也会同时产生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迫切需求,以加大碳金融发展的步伐。

2.碳金融工具创新潜力大 如上所述,我国正处在碳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故有关碳金融的各方面工作都会逐渐进入正轨并积极发展起来,对于其中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也是同样的,我国可供碳金融发展的领域广泛,开拓程度较大,在碳金融工具创新这块更是拥有者巨大的挖掘潜力。

(二)内部劣势

1.人们积极性不高,对新型碳金融工具不敢尝试 由于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碳金融业务在各行业都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碳金融业务以及投资活动中人们常墨守常规,而不愿甚至不敢去积极探索更好更有效率的碳金融应用工具。同时,我国现有的碳金融市场还缺乏碳排放的二级市场及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等金融手段的支撑,这就在很大程度进一步加大了人们进行新型碳金融工具应用的风险度,故此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

2.创新质量不高

尽管我国已积极投身于碳金融的大力发展中,特别是商业银行,但对比欧洲、美国,我国的银行对碳金融的参与还仅仅是碳金融业务的初级信贷阶段,不论是碳金融二级市场的建设、碳金融投资力度、在国际社会的参与程度我们离全球碳金融的发展速度都存在差异,这在其他碳金融的涉及领域问题都同样存在。我国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初级的衍生扩展阶段,而没有达到真正质量上的高度。

(三)外部机遇

1.碳金融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良好环境。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315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迅速攀升至4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因此,第 6 页,共 9 页

[8]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在碳金融广阔良好的市场前景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会紧随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延伸。

2.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碳金融工具创新的经验和不足

我国虽积极配合《京东议定书》等国际碳减排的有关协约并努力做出行动,但在碳金融的起步上还是比一些发达国家慢了很多,然而,现在我国正在从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积极加大碳金融的发展壮大,在此期间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便可以充分有力地借鉴之前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并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进一步创新研究。其中对一些适用的碳金融工具我们可以在经济技术相类似的条件下直接借鉴过来,而另外一些碳金融工具的成果我们虽不能直接适用,但却可以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从而从创新方法上加以借鉴。

(四)外部威胁

1.人们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低,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理念不够重视 碳金融概念在中国金融市场上还不够成熟,很多投资企业和金融人士对碳金融的运作模式、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都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了人们不愿意或者不敢对碳金融的相关业务和工具进行运用和实践。而一些对碳金融市场颇有了解的金融机构,由于碳金融的普及度和竞争压力相对较弱,致使其只是单纯引用已有的或者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碳金融工具,而不能结合本国特点进行不断创新。

2.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 政策方面,政府对碳金融的相关优惠政策没有加以明确规定,更没有对各个相关行业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提出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法律方面,对于违反低碳经济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制约程度不够,环保制约标准没有达到统一且可行的要求;制度方面,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缺少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这些都导致了碳金融工具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通过在业务种的不断应用而得以发展创新。

3.碳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不完全

在发展碳金融方面,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天津排放权

第 7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交易等碳交易市场,并成立了中国碳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两大碳基金。但是我国仍然没有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一个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没有形成,这制约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使得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交易中处于低端地位,没有谈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此外,由于CDM 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审批程序复杂,开发周期较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机构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其项目和交易风险,更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的项目。故此,不能给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温床。综上所述,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正处于初级阶段,并会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开拓进展,其中会面临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并同时隐含着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其可以从下图2中直观地看出。

[9]

五、政策建议

借鉴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发展经验,结合我们的国情和碳金融工具发展现状,针对当前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完善政策,健全体系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市场具有参与者多、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碳金融的发展是一个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若要加强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强化对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的培育,政府应出台明确的扶持、引导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统一的交易机制,为碳排放权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和议价的场所;并同时制定专门的能效行业监管口径,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加大财税、环保、监管、信贷、外汇等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碳金融发展机制,为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二)加强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激励机制

为积极发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碳基金、碳信贷、碳期权期货等碳金融工具,并在这些基本工具基础上通过与具体行业和业务的结合而进一步对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就必须要就相关政策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对积极参与和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的企业个人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激励,以此带动其他民众的积极性和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关注度,从而不断克服碳金融工具创新在我国固有的一些缺点和

第 8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不足。

(三)强化碳金融宏观认知普及度

要加强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创新业务,还要引导其他经济主体,如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方、市场投资者等参与碳金融市场,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同时,要强化我国所有公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人公有责任参与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要培养主人公意识就需要大力强化人们群众对碳金融的认识,理解碳金融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所在。因此,政府应通过组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以便碳金融能够快速在我国大力普及和发展。

六、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王增武,袁增霆.推进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J].中国经济报告,2010(1).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学出版社,2008.39.杨宁.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J].财经界,2010,(10).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学出版社,2008.84.李建国,严玉平,魏林根,周军.农业CDM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及开发障碍[J].江西农业学报,2008, 20(9).高春雨,李宝玉,邱建军.农业CDM发展现状、障碍与对策措施[J].中国沼气,2009(6).刘伟平,戴永务.碳排放权交易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4).罗晓娜,林震.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2010,24(9).袁艺,王双进.我国发展碳金融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第 9 页,共 9 页

第三篇:中国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现状与发展

保险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与配置。保险市场金融工具有利于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开发设计,有效提高保险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因此,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推动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意义

(一)繁荣金融市场,丰富投资种类。

保险业的特征决定了保险公司可以利用经营特点开发新型投资产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保险公司不仅提供保险保障,也提供投资工具的服务。在趸缴保费和均衡保费体系下,投保人预先缴纳了超过年保险成本的一笔资金。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投保人付出了将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获取收益的机会成本,因此,保险公司通过事先承诺投保人给予这部分资金一定的投資回报率的方式进行资金运作,为投保人创造新的投资工具,通过专业的投资渠道降低投保人的投资风险。

(二)优化投资组合,降低行业风险。

为了保证足够的偿付能力和稳健经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设计、销售各种创新型保险产品,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保险公司通过发售保单获取资金,其经营具有负债性,负债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保险公司的险种结构。在保险市场开展金融创新,通过将大量资金分配于长期债券或者将投资连结型保险资金投资于非固定收益证券如股票等方式,可以使公司资产负债结构与长期、固定利率负债的持续期相匹配,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带来的多元化投资分散行业风险。

(三)推动衍生市场发展,实现大金融共赢。

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可以扩大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优化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与价格发现的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条件。随着巨灾债券、巨灾期权等衍生品的发展,保险市场传统的以再保险转移风险的机制开始扩大到资本市场,同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保险公司转移风险、提高承保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再保险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

二、保险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一)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保险市场的内部创新能力还不够,对于新型的保险产品发展方面还相对比较迟缓,在创新的活力以及局面上有待优化。由于在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不足,这就会对整个保险业的竞争力提升有着阻碍。还有是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以及配置,没有金融市场相关机制的支持,主要就是在利率市场化发展方面比较困难,以及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上相对比较高等。另外,对于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理性经济人相对比较缺乏。我国的保险市场供给者有着市场主体地位的是国有保险公司,但受到产权改革没有完善化,一些代理人在理性方面就比较缺乏。缺乏保险以及金融工程学师资队伍以及应用人才。这些方面的问题就使得金融工具的作用发挥没有充分化。还有是在外在制度对金融工具创新也有着约束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不够,以及在已取得的创新成果配套保障措施上相对比较缺乏。以及在创新配套的技术上比较有限等。

(二)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优化策略。

第一,要能将外延式以及内涵式的发展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我国的保险业在当前的发展中还没有实现精细化经营目标,在经济的发展上是采用的外延式发展方式,这就必然会对保险行业的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而保险企业的发展就要能够在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配置的方向进行积极迈进,并能在内涵式的发展方面得到充分的重视,将保险产品的知识含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二,为能对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进行有效创新,就要能够在政府的执政能力水平上进行提升,将行业的积极引导发展方面进行强化。保险市场的良好发展就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政府在执行工作过程中,就要能够在保险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信息披露上得到充分重视,将信用评级的作用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还要加强基础建设。第三,对当前的资本市场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将保险投资的多元化发展能得以有效实现。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政府就要能够在资本市场政策方面结合实际进行积极地调整。要能对保险资金进入到资本市场业务的范围进行扩大化,将投资业务也要能够进一步的放开。还要能够对外国保险公司的资本市场进行放开。第四,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良好环境要能得以有效的培育,将金融创新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保障金融工具的有效创新。在金融工具的创新方面要能有一定的载体,可通过相应的法律进行支持,这样才能保障金融工具创新的内在动力。第五,要能够和其它方面合作进行加强,将保险企业的整体运营效果能良好的呈现。在保险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下,保险业要能和其它的一些金融业进行联系,将保险衍生工具发展领域要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保险行业的良好发展。第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保障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力。在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通过保险公司以及其它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第四篇:浅析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88ylc55.com

浅析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摘要: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的时期,金融工具的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应当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企业财务管理处在深化发展的新时代,企业更需充分积极地应用金融工具。本文首先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行了概述,得出借助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减少或规避企业在融资中的财务风险,为企业的筹资提供了更为有效灵活的方法,增加资金收益率,减少了筹资成本,达到了化解企业财务风险、提升融资水平并推进企业资金流动的目的。

关键词:金融工具 创新 财务管理

金融工具为企业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是提高财务收益、规避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金融工具的创新包含了货币和资本市场工具的创新、支付和结算工具的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对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活动的投资、筹资、分配、营运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金融债券、银行卡、企国库券、业债券、指数期货、股票、外汇期权和期货、股票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对企业的筹资、融资、改革等意义重大。

一、金融工具创新的概述

金融工具的创新指的是金融业突破传统经营的方式和范围在新的金融运新机制中所创造的新型金融工具。

金融创新主要是企业追求利润机会,通过重新组合各种金融要素,创造起新的“生产函数”,进行包括各种支付清算手段、金融工具、金融监管与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的时候,也会形成新的金融风险,使得原有的金融监管措施与制度失效、提升金融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的概念是指金融领域,通过创新性的改变和重新组合,引进或创造新事物的各种要素的范围。狭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务创新,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拓展银行成立的条件,取缔或放缓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监管,取缔或放缓控制外汇和利率控制,允诺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实行业务交叉等金融管制后,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交易工具和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创新是金融业务的发展的主要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后期所形成的金融国际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浪潮影响至今。金融工具逐渐从较单一的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变化成多变化、多目的、多形式以及体系化的种类构成。仅仅以美国、日本为主推出的创新金融工具多达数百。

二、企业金融工具创新的基本思想

(一)规避风险与保险

金融工具创新的用途之一即是规避风险,可以经过创新的金融工具,要建立一个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以达到合理避税对冲风险规避海外市场的监管,并打开海外目标市场的目的。同时创新的金融工具也有保险的作用,通过锁定风险的最高水平与最低收入,来保留对公司未来获得更高的收入。在保险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创新的形式,重新配置的资产配置和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回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比较优势

掉期互换是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的比较优势思想的例子。企业通过金融的比较优势,达到双赢或共赢的财务活动。

同时,金融工具创新还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新金融工具,可以通过公司证券的规定的特别条款及条件,建立它的信号显示机制,完善信息分布结构,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信息传递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金融工具创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融资行为

8baomahui.com

企业的融资,其债券和普通股是主要类型,通过债券契约的创新创新的权益性工具的条款、债务权益转换创新的金融工具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利用金融创新的融资,使企业显着提高其融资能力和灵活地调整其资本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对资金链的管理。

(二)投资行为

企业在金融投资方面,可以利用金融创新对不同的投资组合进行设计,配合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放大收益或风险厌恶。在强大的流动性和低风险的短期投资工具中,回购协议,是一个很好的金融创新。企业可以进行日常滚动隔夜回购操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投资实物的领域,企业可以配合期货或期权等衍生工具达成套期保值,降低库存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该领域的项目投资,企业还可以与衍生工具,以减少长期投资、递延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风险管理行为

现代企业不仅要面对市场风险,但同时也暴露出信贷风险,中国的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开拓和完善,信用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市场风险逐步国际化,在使用创新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中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企业通过外汇期货、相互交流、商品互换和商品期货、远期汇率协议对外汇风险和市场价格对冲交易以降低现金流的波动,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关于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采取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如信贷掉期,来对部分应收账款保险、信用风险等进行转移,风险事件发生时,通过保险赔偿来弥补其损失。

四、利用金融工具创新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在以全球为核心内容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对金融创新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进而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优化企业的融资管理

企业融资的各种方式,渠道是非常广泛的、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渠道融资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成本。随着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和发展的国际金融,企业的融资形式也愈加多样。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创新对其融资进行管理。第一,建立金融财团融资。通过发展长期的较大规模的企业,加速资本积累来增加银行的资金,以赚取利息,这样不仅减少了公司的利润,同时也影响资金周转效率。在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大型企业均建立相应的企业金融机构,形成财团、创办银行,实现企业在特定范围内筹集资金的目的,这种自我滚动融资的投资方式,以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带来了高利润率。第二,使用认股权融资。固定数目的股票期权是指购买股票指定的价格。这些债券有一定的权益及负债行业特征,是为了引进一个更广泛的投资组合的投资者、财务人员来扩大企业收益,以至于降低其资本成本产生的混合,股票期权也能带来额外的资金,行使价往往高于10-30%的股票市场的债券发行日期价格。

(二)优化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首先,要掌握和熟悉与金融工具,金融创新为重点,以转变经济通过金融工具的风险。一般类型的债券、股票、票据及其他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较多,据Lucian在2010年中的一项调查显示,关于企业的金融创新工具中,对付外汇风险应用较多的是远期和约外汇,更多关于利率的风险是利率交换,有关商品的价格风险是商品期权和商品期货,关于权益风险的则主要是相对应的场外交易期权。由此,风险管理和金融工具之间的确切关系是创新的金融产品,伴着种种衍生性金融工具的产生和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外汇远期合同、利率与货币互换、期权、期货、指数交易等数不胜数,所以企业财务经理应掌握和了解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以满足业务的需求。

其次,适当的金融工具的使用范围内的创新。每一个创新的金融工具,当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会伴随着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如果突然了许多超越自我控制的范围内从事企

业自身的风险交易业务,在金融创新的复杂程度超出它能够处理的能力,存在的问题,在企业金融产品的交易中日积月累,不得不做高风险交易,最终导致破产。因此基于其承载能力的企业,要在适当范围内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应用,权衡利益和风险一站式的创新金融工具,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再次,企业应加强流动性管理,重视资金管理的内部转换。通过股息、特许权使用费、原有的投资、进口和出口货物的贷款和金融中介管理调回,引导内部资金转移。资金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和快速地实现控制系统的所有基金和全球基金和储备的使用最优化的状态。

最后,企业在应用金融工具创新时,应当坚持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的政策,同时对银行和企业的发展。经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从银行信贷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大银行的支持,这个行业和金融的结合,有力地防范金融风险的业务风险,并加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分析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一个新时代的现代企业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有制定的研究领域和其发展的客观性。但是我国进行金融工具创新的时间不长,累积的经验还很少,面对日益严峻的财政形势,加强创新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颖.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运用及启示[J].现代商业.2011(11)

[2]张信才.试论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面临内控风险的管理[J].现代商业.2012

(32)

[3]俞荣海,邱靖.浅议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新会计.2010(12)

[4]杨荣彦,卢爽.基于金融工具准则分析企业盈余管理新途径[J].财会月刊.2011(14)

第五篇: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的发展

内容提要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工具创新,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前沿领域。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存在还是近十年的事。我国曾经存在或现在仍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货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可转换债券、国债期货等,外汇远期和货币互换也曾经在小范围内存在过。但除国债期货外,其它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都未能形成较大规模。故基本上可作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少,规模小,加之所依赖的证券市场属于新兴市场,故其发展还处于幼稚阶段。但是,随着衍生工具的功能和作用慢慢在为我国企业界人士所认识,我国开展衍生工具的条件也在逐渐成熟,再加之我国即将加入WTO,金融的开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展。从各方面的因素看,我国的衍生工具应当发展,但发展要讲究策略。

关键词:我国 金融衍生工具 风险 对策

提纲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2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控制…………………………………………………2

(1)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2 ①市场风险……………………………………………………………………2 ②信用风险……………………………………………………………………2 ③流动性风险…………………………………………………………………2 ④操作风险……………………………………………………………………2 ⑤法律风险……………………………………………………………………3

(2)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3①构建、完善监管体系加以约束……………………………………………2②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体系…………………………………………………3

③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3④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3

三、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重要意义…………………………………………3

(1)我国金融业进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充满国际竞争的时代…………4

(2)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4

(3)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掌握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动权……………………4

四、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条件基本具备……………………………………4

(1)我国经济的金融深化水平…………………………………………………4

(2)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5

(3)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程度…………………………5

五、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对策………………………………………………5 参考文献……………………………………………………………………………6

论衍生金融工具在中国的发展

(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很多与管理特定金融风险对应的衍生金融工具品种尚未开发,目前仅包括最简单的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银行间外汇远期、人民币外汇掉期等业务,缺乏利率期权、外汇期权、信用违约互换等场外衍生产品以及期货、期权等场内衍生产品。同时,对于已有衍生金融工具在避险方面的巨大作用,一般经营管理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就目前已有衍生金融工具而言,主要是商品期货,期货交易的品种、数量都还不多,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者范围尚不广泛。目前推出的债券远期交易和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均是面向银行债券市场投资者的,其他投资者还无法参与交易,这类投资者的避险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金融国际化、市场化趋势的不可逆转,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大发展将为期不远。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与控制

(1)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类别

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从货币、利率、股票等传统的基础金融产品衍生发展而来的,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在内的金融合约。作为—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同样具有一般金融产品所具有的风险,但是由于风险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交易的高杠杆性,使得其蕴含着更大的风险。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基本风险通常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①市场风险。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是由基础产品派生而来,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基础金融产品,因此所谓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基础产品价格波动所可能导致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人亏损的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衍生产品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多采用杠杆交易方式,跨期交易又使未来的产品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市场风险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经常面对的一种风险,相对其标的资产,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更为突出。

②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方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的风险,是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一种主要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手风险,指衍生合约交易的一方可能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类是发行者风险,指标的资产的发行方出现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③流动性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涉及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类型:市场流动性风险与资金流动性风险。其中,市场流动性风险与特定的产品或市场有关,是由于缺乏合约交易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主要发生在场外衍生产品市场中;而资金流动性风险与交易的资金有关,是交易一方因为流动资金的不足,造成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从而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的风险。

④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当或失败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由于操作风险是由主观因素所引发,所以本质上属于管理问题。此类风险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危险性极大。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由于操作风险导致一些具有悠久 历史 和相当资金实力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的例子屡屡发生,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就堪称金融衍生产品操作失败的经典案例。

⑤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活动中,由于交易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而无法履行或者合约订立不当等原因引起的风险是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导致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的亏损,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有相当部分是源于法律风险。

(2)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

金融衍生工具虽存在着风险,但不能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企业间国际结算活动日趋频繁,企业为规避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利率或是汇率的风险,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使企业在国际结算中保值或是减少交易损失。因此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不仅有利于企业增强国际竞争核心力,而且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①构建、完善监管体系加以约束

规避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宏观上应构建政府监管机构,应制定、及时修订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行业监管机构应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自律监管;证券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监管。政府监管机构利用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整合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机构职能,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并由此决定其市场的开放程度;行业及证券监管机构则加强对异常波动的金融衍生工具采用“逐日盯市”方法,并在其对金融市场产生较大风险时,经政府管理层批准实施具体处理措施。

②建立、健全信息披露体系

会计报表披露的目的,在于报表使用者及时、正确地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变化,以便作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用披露来弥补核算的不足。具体方法:在现有报表体系基础上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损益、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影响;增加报表附注,即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相关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大多为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在合约签订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已经确定,而交易却要在未来某个时期履行或完成,这就使其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根据此特点在报表附注中对其会计确认、计量等相关内容充分披露。

③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复杂性,在企业内部应建立风险防控环境,即企业管理层树立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内部沟通机制,使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其变化,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客观存在,因此在企业内部应培育风险评估机制。其包括投资主体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产生的风险和收益、损失的比较;投资项目的投资限额;利用评估系统掌握投资的最大限额,企业应对自身评价和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能力有正确的评估,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等。

④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相关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在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中学习和分析,掌控其特点和设计风险管理模式。同时建立严格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对于相关的专业人员执行、记录、保管等岗位制定相应岗位职责;完善内部牵制制度,授权、交易、结算、记录和保管职能应当严格分离并相互牵制,避免少数人操纵交易活动;此外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核对,减少投机机会,发挥其规避风险的作用。

(三)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金融期货市场,丰富金融创新产品,对于促进我国金融稳定、维护金融安全,有着三个方面的意义:

(1)2001年11月,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这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里程碑。随着2006年11月11日我国加入WTO过江期的结束,我国金融业进入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充满国际竞争的时代。面对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金融安全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显得更加重要。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从市场的各个层面防范风险;另一方面,还应积极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为市场提供避险工具,更好地化解金融市场风险。国际经验证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面临经济周期的重大调整时,能够较好地应对,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直接融资比重较高、金融工具比较丰富、市场机制比较健全,从而更容易分散市场风险,对冲市场风险。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结构不够完善、金融工具比较匮乏的新兴国家市场,在面对金融市场风险时,往往会遭受到较大冲击和更大损失。已经融入经济国际化潮流的中国政府、企业、机构只能去熟悉它、适应它。同时,也须在国内创立和发展自己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2)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信号的传递效率,改善宏观调控效果,增加金融体系的弹性,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信号,可以通过有关金融期货产品的价格变化,迅速反映到现货市场和相关行业,影响各方面经济活动,指导市场参与者的经济行为,从而提高宏观经济的调控效率与效果,丰富政府市场调控手段。此外,金融期货还可以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市场风险剥离出来,变为可交易产品,通过市场交易,把风险转移出去,以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3)发展金融衍生品有利于掌握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动权。当前,周边多个市场正瞄准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纷纷推出针对我国的金融期货品种。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自己的金融期货市场,将有可能失去主场优势,影响国家金融安全。此外,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境外金融期货市场,在我国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占领市场高端;而我国金融机构则缺少了金融期货这一重要工具,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四)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条件基本具备

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实际上是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在我国其基础条件已具备,因为金融创新的经济制度基础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经济的金融深化水平

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前进在金融深化进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为:银行建立了多元化的银行体系;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股票市场最为显著;外汇市场的改革。外汇市场1994年以后,中国实行了结售汇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统计,截止2008年6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余额突破1.8万亿美元,达到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可以说我国的外汇市场取得了重大成果,具备强大的抵御外汇风险和外债风险的能力;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中国保险以1949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为标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保险业打破了中保的完全垄断,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共同竞争的局面;利率市场化。1996年开始逐步放开了部分利率,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的最高限制,部分国债发行利率实行市场招标,公开市场操作的回购利率实行了市场招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从2007年1月公布至今,每日各期限档次形成了一条从隔夜至1年期的完整利率曲线,具有较好的平滑特征,且各期限档次利率能够综合反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和利率的期限结构,为货币市场的产品定价提供了初步参考。各种以其作为基准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丰富了货币市场产品各类,有利于货币市场的深化;金融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至今中国已台了各项金融业的相关金融法,如:《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法》、《证券法》、《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

以上只是重点说明,我国金融业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如:我国金融的电子化、基金市场的迅速扩大等等。这些说明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的雏形已形成,有些方面已向国际接轨,特别是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等。

(2)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贸易环境更加公平,金融业更加开放。2007年,我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占出让总面积的比重由2001年的7.3%增加到47%,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从26种减少到8种。2001年至2007年间,资本项目中完全可兑换和基本可兑换的项目增长67%,严格管制项目减少62%。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超过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经济自由度指数已超过许多被欧美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的转型国家或发展中国家。

(3)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健全程度

我国已经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间接的宏观调控体系,使用计划、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调控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制定,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和职能。随后人民银行体系改革,提高了银行业的监管水平。证券监管委员会、保险监管委员会和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框架的最终形成。我国金融业无论是从监管机构的设立和运作看,还是从金融业的相关法律看,都具备了规范发展的条件。经过近20年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框架,金融市场也初具规模,建立衍生金融市场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五)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对策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尚处在初步建立时期,金融现货市场也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需遵循以下原则:谨慎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原创性、坚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金融衍生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所起的作用,应明确以下发展衍生工具的策略:(1)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发展符合中国实际的衍生工具,不能因为国外先发展货币期货,再发展股票期权和利率期货等,中国也一定要沿着这条路走;(2)必须首先发展以规避风险为主的衍生工具,对于太过复杂、风险太大的衍生工具可暂不考虑发展。根据以上原则,可按如下思路进行分析。

在债权式、股权式和货币式这三种衍生工具中,应优先发展股权式衍生工具。原因是发展股权式衍生工具条件更为成熟。由于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化、外汇管制和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使我国近期难以推出规范运作的债权式和货币式衍生工具。相比较而言,由于我国股市发展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投资者较多、相应的法规制度比较健全,在发展的条件上要优于另外两种衍生工具。另外,由于我国股市投资者中散户占的比重较大,他们自己出资炒股、盈亏全是自己的,遭受风险较大,避险意识较强。关键一点他们是目前我国最具自主决策特征的投资主体。因此,股权式衍生工具应优先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这四种衍生工具中,应以发展期货、期权为主,远期和互换交易可适当在小范围内发展。由于期货和期权在国际衍生市场交易中是发展最为成熟的衍生工具,而且都在场内交易,便于集中交易和监管,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功能也最直接、突出,故应以这两种衍生工具为主。远期和互换是场外交易工具,交易的不是标准化合约,运作起来也千差万别,难以监管,故只能在条件成熟的个别区域内开展。综合以上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应优先在股权式衍生工具中发展期货和期权两种。期货的股权式衍生工具有股票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两种。关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我国学术界进行了许多探讨,业界也在呼吁早日推出,但由于股指期货的基础市场与股市略有差异,使其无法规避非系统风险。而我国散户投资者因无力作证券组合投资管理,都面临巨大的非系统风

险,在开展股指期货交易时极易导致保值者少、投机者众的局面。1993年海南股指期货实践的教训也证明这一点,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股指期货的推出一直持谨慎态度是有理由的。股票期货以各股作为投资对象,基础市场与股市一致,所有适用于期货的交易策略都适用于股票期货,故有利于持有个股的散户避险。但鉴于股票期货在世界上开办成功的例子不多,发展还不成熟,例如,香港于1995年3月31日推出的汇丰控股、香港电讯和长江实业3只股票期货合约,自推出以来,成交清淡,1995年全年仅成考虑开办。期权的股权式衍生工具有股指期权、股指期货期权和股票期权3种,另外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两个变种。关于股指期权和股指期货期权,出于与以上相同的原因,暂时无法推出。只有股票期权,因基础变量与基础市场一致,且我国的投资者已在股票期权的两个变种--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的交易上认识到期权的一些作用和交易方法,发展条件较为成熟。从国际经验看,股票期权在美国、英国等地俱已发展成熟,香港联交所于1995年9月8日和10月23日也成功推出了长实、中信泰富等5只股票上市,为我国开办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今后我国可选取几只业绩良好的大盘股作为试点对象,建立相应的交易和监管制度,为引入正规的股票期权交易开辟一块试验田。在股票期权的两个变种--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上,我国都已有过实践,今后应进一步搞好试点,尤其是可转换债券这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已基本成熟,兼具筹资和避险功能的衍生工具,更应努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飞.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障碍与对策[J].金融投资,2006(297).[2]胡伟东.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几点思考[EB/OL].中国经济信息网,2007.[3]刘力耕.金融衍生品市场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2(3).[4]王自力.走进金融创新的新阶段[EB/OL].中国国债投资网,2001.[5]申林英.中金所总经理朱玉展:股指期货上市准备基本完成[N].证券日报,2007.

下载中国金融工具创新报告7[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金融工具创新报告7[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衍生金融工具

    非衍生金融工具 2007-04-12 22:24 包括货币、债券、可转换债券等等。 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金融工具。比如说,你很容易想到市场上的那些债券或股票等投资工具,你甚至还会想到金......

    金融工具学习(精选多篇)

    学习心得2011年9月16日在联社办公室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了省联社理事长王文进同志在全省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通过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

    金融工具风险控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以中航油事件为例探讨了中航油集团破产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阐明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与风险特征。最后针对当前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制度的存在缺陷,提出对投资风......

    2018年新金融工具准则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重点解读出炉啦!!!小编呕心沥血的盘点不要错过,快快看过来! 2017年3月31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CAS22)、《......

    创新中国

    创 新 中 国 1. 资智通鉴 创新中国最大的系统性智慧平台全面解决企业,资本模式,商业模式,项目管理模式问题,推动中国企业,助力国家创新。 2. 资本演义 玩转资本实操,了解资本的奥秘,......

    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报告(共5篇)

    八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浪潮,大量新型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衍生金融工具(也称衍生金融商品)是原生性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的衍生物。简单地说,它是一......

    怎样用金融工具防止出轨5篇

    怎样用金融工具防止“出轨” 如果丈夫犯了和文章同学一样的错误,你会怎么办?当他痛哭流涕,又是写保证书又是发誓不会再犯时,作为妻子,难免不会为了孩子和家庭,且行且珍惜,选择原谅......

    创新中国2011(精选五篇)

    1、名卓求思:在线导游应用 沈卓力:各位尊敬的评委,各位来宾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名卓求思软件 有限公司的创始人CEO沈卓力。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杭 州是非常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