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0〕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现国家确定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做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钢铁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铁矿石流通秩序混乱、资源环保压力加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市场变化形成的倒逼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钢铁工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钢铁工业是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是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全球供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应对世界铁矿石资源垄断加剧严峻形势、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抑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抓手,是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决策部署和政策规定,扎扎实实抓好组织实施。
二、坚决抑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
(二)切实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将抑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作为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除国家已批准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外,2011年底前不再核准、备案任何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要将控制总量和优化布局结合起来,切实推进钢铁产业布局调整。要进一步依法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质量、安全、环保、能耗、清洁生产等指标约束作用,加强质量、用地、金融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大对违规建设项目的政策压力。积极引导钢铁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严格履行钢铁项目审批和核准程序。对所有新建和改造项目,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审批。坚决制止以淘汰落后产能等名义擅自建设钢铁项目,对违规建设的要严肃处理。发展改革委要牵头组织对2005年以来建设的钢铁项目进行清理。国土资源部牵头组织对在建和已建成的钢铁项目违法违规用地行为进行查处。环境保护部牵头组织对未经环评审批或污染超标的项目进行查处。要进一步健全项目审批问责制,认真查处越权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环境保护、国土资源部门及金融机构要依法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和贷款的审批。
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四)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严格税收征管,清理和纠正地方擅自出台的对钢铁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努力营造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和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完善和落实土地使用、差别电价政策,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大幅提高差别电价的加价标准,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的生产成本。中央财政要加大对钢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支持力度,将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与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挂钩。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尽快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抓紧牵头制定《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及时公布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
后和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五)强化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对各地的督促检查,切实抓好相关政策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的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年度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并分解落实到市、县和具体企业。对未完成淘汰落后钢铁产能任务的地区,要严格执行项目“区域限批”规定,暂停对该地区其他建设项目的环评、供地和核准审批;对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较好的地区实施先拆后建的技术改造项目,经综合平衡后可优先予以核准。各地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要按照政策规定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权债务重组等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
(六)大力推进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实现钢铁工业节能减排要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三废”的综合治理和利用水平。加强和完善废钢铁综合利用,鼓励发展短流程炼钢。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鼓励余热余压发电上网政策。要强化节能减排计量管理,提高能耗和排放计量检测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强化环境准入、执法监管、考核问责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环保监测、减排核查、清洁生产审核、能耗限额标准执行监察,推动重污染企业加快退出市场。
(七)调整钢铁产品进出口结构。钢铁产品进出口政策要服从和服务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促进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的总体目标。要继续控制“两高一资”低附加值钢铁产品出口,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统筹研究有利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进出口措施,相应调整钢铁产品进出口政策。
五、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八)明确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工作目标。要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平等协
商、政府引导的原则,支持各类钢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支持优势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继续推动本地区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培育形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6-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力争到2015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从2009年的44%提高到60%以上,推动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抓紧制定和上报本地区2010-2011年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方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
(九)抓紧完善和落实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要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贷款授信、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等方面,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的支持。对国有钢铁企业因重组出现阶段性经营绩效下降和负债率上升等情况,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要在确定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目标中作相应调整。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要切实依法规范操作,保护出资人和职工合法权益,维护金融机构合法债权安全,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六、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十)积极支持钢铁行业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充分重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依托相关科技计划,引导和鼓励钢铁企业和科研机构围绕重大工程和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前瞻性储备技术研究,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未来国际竞争需要、支撑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
(十一)重点支持钢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积极落实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引导钢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支持对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的关键项目和企业。加大关键钢材品种、钢铁新材料、新一代全流程可循环工艺、节能减排、矿山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等技术改
造工作力度,促进钢铁产业升级。
七、切实规范铁矿石流通秩序
(十二)强化行业自律,规范铁矿石进口秩序。在推进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加快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大幅度减少国内钢铁企业数量的基础上,通过行业自律,进一步提高铁矿石进口经营集中度。要加快落实《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大行业协调力度,抑制囤积居奇、倒买倒卖、哄抬铁矿石价格等行为。优化铁矿石资源配置,铁矿石资源要优先配置给符合《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的企业。进一步做好进口铁矿石信息报送工作,有关行业协会、商会要根据公布的符合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名单,加强对铁矿石进口流向的监测管理。
(十三)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进口渠道。有关行业协会、商会要加强与各类钢铁生产和贸易企业的协商,建立健全进口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国内用户和国外供应商加强协调协作,建立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保持进口铁矿石的合理价格水平。
八、推进国内铁矿开发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十四)大力推进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大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勘探力度,增加资源储量。研究降低国内铁矿石生产和开采企业负担、提高国内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共伴生矿、难选冶矿的技术和科研开发力度,对尾矿回收等综合利用项目研究完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国内矿山的有序建设和开发,加快推进铁矿资源的开发整合,将铁矿矿业权依法优先配置给符合钢铁产业政策的钢铁企业和大型矿山企业。用好现有扶持政策,支持大型铁矿山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
(十五)进一步推进“走出去”战略。支持钢铁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深化经济技术合作。鼓励钢铁和矿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铁矿石资源勘探开发,在境外建立稳定、可靠的铁矿石供应基地,并统筹考虑矿山、道路、港口、供电、供水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大型钢铁企业到国外建设钢铁厂和钢铁工业园区,努力提高钢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商务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协会商会和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对我钢材产品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加强与各国政府及行业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化解贸易摩擦,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九、加强工作的组织协调
(十六)加强组织协调,狠抓各项工作落实。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要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配合,切实做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抓紧细化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各地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办法并抓好落实。行业协会、商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反映钢铁行业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督促钢铁企业认真落实国家钢铁产业政策。钢铁企业要从产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强化内部管理,积极开展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各项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附件:重点工作分工表
国务院办公厅二○一○年六月四日
第二篇:《河北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意见》
《河北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意见》
冀工信节〔2010〕385号
各设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环境保护局,省冶金行业协会,河北钢铁集团,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加快我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钢铁工业科学发展、清洁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制定了《河北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九月十九日
河北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加快我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钢铁工业科学发展、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发展现状
钢铁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2009年,全省粗钢产量突破1.3亿吨,占全国粗钢产量的23%,能源消耗占全省总能耗的32.27%、全省工业总能耗的42.85%;新水消耗占全省工业的9.7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占全省工业的23.38%、22.75%、32.08%。
近年来,我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不断取得进步。2009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597.48千克标准煤,吨钢可比能耗585.34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3.61立方米,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吨钢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降低;钢渣、高炉渣、尘泥利用率较高,分别达到90%、99%和99%以上。
当前,我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工作仍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仍有差距。按照工序能耗计算,2009年重点钢铁企业中37.0%的烧结工序、17.2%的炼铁工序、73.1%的转炉工序、22.2%的焦化工序能耗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限定值;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放散率分别为0.83%、5.34%和18.05%,余热余压资源回收利用率较低。
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有待加强。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烟粉尘、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氮氧化物、二恶英等污染物减排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三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偏低。虽然在重点钢铁企业中,大宗固废的利用率较高,但利用的技术水平不高,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综合利用的水平亟待提高。
四是落后产能依然存在。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等落后装备仍占一定比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先进技术推广力度不够。重点大中型企业高炉干式炉顶压差发电(TRT)、干熄焦、转炉干法除尘配备率低,煤调湿技术尚未得到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的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技术规范尚不完善,企业能源环保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降低钢铁生产能源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加强技术和机制创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全面提升我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水平,推动我省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工业。
三、主要目标
2011年底,全省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595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低于3.5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95%以上;吨钢烟粉尘排放量小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率明显提高;年新增35万吨标煤的节能能力,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到“十二五”末,重点钢铁企业能耗、水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590千克标准煤,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全部达到国家和省《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和《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全面实施综合污(废)水回收利用,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实现废水“零”排放;运行烧结机全部实现全烟气脱硫,有条件的球团生产设备实施烟气脱硫,吨钢二氧化硫排放达到1.0千克以下,单台烧结面积180㎡以上烧结机要实现脱硝工程,氮氧化物、二恶英等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冶金废渣基本实现综合利用,尾矿综合利用率较大幅度提高,废钢循环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全省钢铁企业基本达到“清洁生产企业”以上水平,重点钢铁企业基本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水平。全省重点钢铁企业基本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以下简称“两型”企业)。
四、主要任务
(一)坚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等淘汰标准,加大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制定和落实淘汰落后计划,确保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和炼钢电炉等落后技术装备。
(二)深入开展能效对标达标
督促钢铁企业对照GB 21256-2007《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2-2008《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1-2008《铁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和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能效值,开展对标达标活动,不断挖掘节能减排潜力。省冶金行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全省钢铁行业能效对标信息平台,定期发布主要工序能耗领先水平和领先企业名单,引导钢铁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活动。
(三)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钢铁企业改建项目必须同步配套建设节能环保设施。高炉应配套余压发电装置和煤粉喷吹装置,烧结机配套烟气脱硫脱硝和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焦炉配套干熄焦及收尘、煤气脱硫装置,焦炉、高炉、转炉配套煤气回收装置,铁合金矿热电炉配套烟尘回收处理、余热和煤气回收装置等。
(四)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管理
督促钢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负责人制度,设立能源、环保管理岗位,健全企业内部能源环保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
积极支持重点钢铁企业新建或改造能源管理中心,实现能源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及自动化,应用信息技术对能源输配和消耗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不断加强能源的平衡、调度、分析和预测,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显著提高企业科学用能、科学管理水平。
按照GB/T 17166-1997《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组织企业开展能源审计,按照GB/T17954-2007《工业锅炉经济运行》,组织企业开展工业锅炉能源利用效率测试。依据GB/T 3484-2009《企业能量平衡通则》、GB/T 13338《工业燃料炉热平衡测定与计算基本规则》、GB/T 2587-2009 《用能设备能量平衡通则》,组织企业开展能量平衡测定工作,找出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并加以实施,降低能源消耗。
(五)大力推广新技术应用
焦化工序加强焦炉改造,重点发展高压干熄焦、煤调湿,对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回用;烧结工序加强烧结余热利用;炼铁工序强化高炉喷煤、高炉干式TRT,鼓励建设BPRT;转炉工序提升煤气回收利用水平,发展干法除尘、低压饱和蒸汽利用;热轧工序积极推广应用蓄热式加热炉、热送热装和无头轧制。钢铁企业要做好全煤气高温高压锅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CPP)热电联产、饱和蒸汽余热发电、清污分流、循环串级供水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全流程系统优化和提升煤气、余热、余压资源回收利用。
(六)加强企业节电节水工作
鼓励企业积极采取综合节电措施,推广应用变频调速、节能型变压器、高效风机水泵、无功补偿节电、蓄冰空调和余热制冷等技术,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按照GB/T 8222-2008 《用电设备电能平衡通则》开展电平衡测试,强化用电管理。
贯彻实施《河北省钢铁企业节水技术导则》,规范全省钢铁工业节水工作,降低吨钢新水消耗。研究制定《河北省节水型钢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创建节水型钢铁企业活动。鼓励钢铁企业开展城市中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替代。
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和企业用水审核工作。企业要根据GB/T 17639-1998《取水许可技术考核与管理通则》、GB/T 12452-2008《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找出企业用水方面的薄弱环节,提出节水技术措施,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七)完善计量器具配备使用
钢铁企业要按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严格落实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准确记录能源计量数据,提高对能耗和排放计量检测的准确性和计量数据的分析能力,用能源计量数据指导企业生产,发挥计量工作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八)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作
积极支持钢铁企业编制清洁生产规划,开展钢铁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中提出的技术、经济、环境上可行的中高费方案。推广应用烧结烟气循环富集技术、高炉喷吹废塑料技术、洁净钢生产系统优化技术、转炉炼钢自动控制技术、转底炉处理含铁尘泥生产技术、废水膜处理回用技术等典型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九)开展“两型企业”创建活动 推荐具备条件、有代表性的钢铁企业,创建国家级 “两型”企业,并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展省级试点,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批“两型”企业示范典型,推动全行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变。
(十)加快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开展钢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支持和引导省内重点钢铁企业加快建立以钢铁企业为中心,集钢铁生产与化工、建材、能源转换等行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废物综合利用。
推进钢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支持钢铁企业建立废物消纳中心,对工业废物、废橡胶、废塑料等废弃物尤其是有毒有害固体废物进行消纳处理,推进钢铁企业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努力推进废钢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强废钢铁供应基地建设。围绕车辆、舰船、机械、家电等机电产品报废拆解,大力推进废钢铁资源分类分级高效利用。支持省内大型钢铁企业开拓国外供应渠道,更好地利用境外废钢资源。
(十一)推进冶金废渣综合利用
重点解决冶炼废渣高附加值利用、粉煤灰及尾矿综合利用问题。探索钢渣磁选后尾渣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推进钢铁渣微粉加工、氧化铁皮生产粉末冶金利用;加强矿山企业尾矿综合利用,做好废弃尾矿有价组分复选回收工作,做好闭库尾矿库、排岩场生态恢复治理。推广尾矿生产建材、干排填埋塌陷区、胶结充填采空区等尾矿综合利用技术。
(十二)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大型钢铁企业成立面向钢铁行业服务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钢铁行业节能服务公司,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使合同能源管理成为钢铁行业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十三)抓好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工作
认真落实《河北省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指导意见》,组织开展脱硫脱硝技术后评估工作和技术、经验交流活动,指导企业合理选择脱硫脱硝技术工艺,实施脱硫脱硝工程。已运行的脱硫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脱硫效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实际使用原材料硫份超过设计标准的、烟气不能全部实现脱硫的要完成技术改造。
五、保障措施
(一)严格准入条件
按照《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把节能减排指标作为项目准入的重要标准,加强钢铁行业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国家钢铁行业能耗、排放强制性标准,加快制定《河北省钢铁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从源头上把好能耗和污染排放关。研究按照节能环保标准甄别落后产能的机制,把钢铁行业能耗、环保及清洁生产等指标作为界定落后产能的主要标准,定期公告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机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二)实施政策引导
加快研究出台鼓励钢铁企业开展二次能源回收利用的激励政策;研究烧结烟气脱硫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脱硫工作;把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同时,省内各级财政技术改造资金、节能减排资金要优先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钢铁企业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强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引导金融信贷机构加强信贷支持。
(三)鼓励技术创新
开展钢铁行业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循环发展模式等研究,加强技术创新,开展烧结机脱硫脱硝等重难点技术攻关。积极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引导先进、成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制定《河北省鼓励应用的节能减排技术目录》。
(四)强化监督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能耗限额标准,组织节能监察机构加强对钢铁企业能耗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对各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能源计量数据及使用、特种设备等专项检查。实施钢铁企业污染排放在线监控,及时掌握钢铁企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依法处罚并适时向媒体公布。
开展钢铁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对于达不到国家能耗限额标准的钢铁企业,进行强制性第三方审计。
(五)开展目标考核
对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节能责任书的钢铁企业,建立和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积极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对没有完成节能目标的钢铁企业要实行问责,及时组织整改。建立适合我省实际的《河北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对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指标达到《河北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要求等级的钢铁企业,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分别授予“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或“清洁生产企业”称号,予以表彰和奖励。
(六)加强组织协调
各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要加强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区、本企业实际,按照本实施意见要求,抓紧落实,切实抓好淘汰落后产能、项目能评、重点技术推广、技术改造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取得实效。省冶金行业协会要加强对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第三篇: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目标
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取得很大进步,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是仍存在约7500万吨落后炼铁、4000万吨落后炼钢等产能;二是一些节能减排技术尚未推广应用,如,烧结脱硫技术应用仅20%;三是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四是钢材“减量化”应用亟需推进;五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各产业间循环经济体系。总体看,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潜力仍有挖掘的空间。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鉴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现状,结合国家提出“十二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约束性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目标。
一是提出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十二五”期间继续维持原有标准,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不含铸造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通过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推动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二是从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的角度提出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焦炉干熄焦率达到95%以上,并在重点任务中要求烧结机全部加装烟气脱硫和余热回收装置,高炉全部配备高效喷煤和余热余压回收装置。
三是钢铁工业能耗、排放总量较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中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规划》根据行业发展实际,衡量各项指标的潜力,提出2015年钢铁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该目标高于国家提出的16%的目标,但低于工业行业20%的目标,主要是考虑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已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节能潜力相对其它工业行业较小,下降18%的目标仍然十分艰巨,必须从提高附加值和全方位推进节能减排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提出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39%,折合成排放总量相当于比2010年下降了27%,远高于国家提出的8%的目标,主要是考虑我国钢铁工业烧结脱硫刚刚起步,脱硫率低,脱硫潜力大,“十二五”期间通过普及烧结脱硫可以实现大幅降低吨钢二氧化硫排放的目标。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
国发〔2010〕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加强综合协调,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但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是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衡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志,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我国的国际形象。当前,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一些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能源需求大幅增加,能耗强度、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速度放缓甚至由降转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趋势明显减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节能提高能效的贡献率要达到85%以上,这也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果断采取强有力、见效快的政策措施,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组织开展对省级政府2009年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及“十一五”目标完成进度的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落实奖惩措施,加大问责力度。及时发布2009年全国和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以及2010年上半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各地区要按照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的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组织开展本地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工作,对未完成目标的地区进行责任追究。到“十一五”末,要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算总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企业集团和行政不作为的部门,都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各地区“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确定要以2005年为基数。各省级政府要在5月底前,将本地区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和实施方案报国务院。
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2010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各省级政府要抓紧制定本地区今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将任务分解到市、县和有关企业,并于5月20日前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部门要在5月底前下达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公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确保落后产能在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加强淘汰落后产能核查,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暂停对该地区项目的环评、供地、核准和审批。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批准新增用地,有关部门依法停止落后产能生产的供电供水。
四、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核管理,今年内不再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未通过环评、节能审查和土地预审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对违规在建项目,有关部门要责令停止建设,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贷款。对违规建成的项目,要责令停止生产,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有关部门要停止供电供水。落实限制“两高”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控制“两高”产品出口。
五、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500亿元,重点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以及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形成年节能能力8000万吨标准煤,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500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6万吨。各地区要将节能减排指标落实到具体项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要向能直接形成节能减排能力的项目倾斜,尽早下达资金,尽快形成节能减排能力。有关部门要在6月中旬前出台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对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给予支持。
六、切实加强用能管理。要加强对各地区综合能源消费量、高耗能行业用电量、高耗能产品产量等情况的跟踪监测,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的地区,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大力推进节能发电调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定和实施有序用电方案,在保证合理用电需求的同时,要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对能源消耗超过已有国家和地方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具体由省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意见。省级节能主管部门组织各级节能监察机构于今年6月底前对重点用能单位上一和今年上半年主要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进行专项能源监察审计,提出超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名单,实行惩罚性电价,对超过限额标准一倍以上的,比照淘汰类电价加价标准执行。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能耗。
七、强化重点耗能单位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公告考核结果,强化目标责任,加强用能管理,提高用能水平,确保形成2000万吨标准煤的年节能能力。省级节能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进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开展节能管理师和能源管理体系试点。已经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的用能单位,要继续狠抓节能不放松,为完成本地区节能任务多做贡献;尚未完成任务的用能单位,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都要发挥表率作用,加大节能投入,加强管理,对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和存在严重浪费能源资源的,在经营业绩考核中实行降级降分处理,并与企业负责人绩效薪酬紧密挂钩。
八、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电力、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大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强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到201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完成北方采暖地区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5000万平方米,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1.5亿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加强车辆用油定额考核,严格执行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对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得投放新的运力。推行公路甩挂运输,加快铁路电气化建设和运输装备改造升级,优化民航航路航线。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建设活动,2010年公共机构能源消耗指标要在去年基础上降低5%。加强流通服务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力度。抓好“三河三湖”、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做好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军队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九、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发布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三批)。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加大高效节能空调推广的基础上,全面推广节能汽车、节能电机等产品,继续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5月底前有关部门要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推广节能灯1.5亿只以上,东中部地区和有条件的西部地区城市道路照明、公共场所、公共机构全部淘汰低效照明产品。扩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发布第七批能效标识产品目录。落实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动态管理。
十、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深化能源价格改革,调整天然气价格,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落实煤层气、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和脱硫电价政策,出台鼓励余热余压发电上网和价格政策。对电解铝、铁合金、钢铁、电石、烧碱、水泥、黄磷、锌冶炼等高耗能行业中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淘汰类范围的,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各地可在国家规定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大幅提高差别电价加价标准。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改革垃圾处理费收费方式。积极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的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适时推进资源税改革。尽快出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指导意见。深化生态补偿试点,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
十一、加快完善法规标准。尽快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抓紧完成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的审查修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节约用水条例、生态补偿条例的研究起草工作。研究制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等。完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能耗标准等。
十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今年第三季度,国务院组成工作组,对部分地区贯彻落实本通知精神情况进行检查。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察,严肃查处违规乱上“两高”项目、淘汰落后产能进展滞后、减排设施不正常运行及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彻底清理对高耗能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电价优惠政策,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重点案件要挂牌督办,对有关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要组织节能监察机构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拉网式排查,严肃查处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生产工艺、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用能等问题,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开展酒店、商场、办公楼等公共场所空调温度以及城市景观过度照明检查。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发挥职工监督作用,加强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
十三、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国情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组织开展好2010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在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军营等开展广泛深入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推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新闻媒体要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在重要栏目、重要时段、重要版面跟踪报道各地区落实本通知要求采取的行动,宣传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
十四、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要做好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和预警预测。各地区要在6月底前制定相关预警调控方案,在第三季度组织开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预考核;对完成目标有困难的地区,要及时启动预警调控方案。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发展改革委要加强节能减排综合协调,指导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环境保护部要做好减排的协调推动工作,统计局要加强能源监测和统计。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对各地区贯彻落实本通知精神的督促检查,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国务院
二○一○年五月四日
第五篇:提高认识 加快实现节能减排
提高认识 加快实现节能减排
“节能”就是要节约能源,“减排”就是要减少污染物排放,节能减排在我国现阶段成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制,是衡量我国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任务,成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增长是在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因此,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节能减排形式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这是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政策性抉择。当胡锦涛总书记说出这反映亿万群众呼声的话语时,不知有多少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的小水泥厂、小煤矿、造纸厂老板要叫苦连天,那些没有节能技术、没有环保意识,依靠粗放型方式发展的生产企业必定也没有出路。
但是当前,我们必须看到,节能减排工作依然遇到许多困难,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这不仅反映在那些不实行节能减排的生产企业,也存在于行政领域以及体制机制上。例如干部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一些地方的干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对节能减排不够重视,没有制订节能减排总体性方案。其次,由于遇到的阻碍和矛盾比较复杂,淘汰落后产能的总体进展十分缓慢。再次,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完善,影响了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最后,价格机制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此外,监管不到位,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也影响了节能减排的进度,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节能减排工作在这种严峻形式下,如何实现成为了各级政府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我认为,节能减排能否实现,关键是要抓好以下几点:
从政府来说,必须落实好政府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地方政府能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节能减排工作成败的关键。必须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引导资金的投入,形成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只有好的机制才能实现经济的转型,企业只有好的技术才能在节能减排中继续生存和快速发展,才能最终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协调进行。政府在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应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同时制定节能、节水等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从企业来看,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最为关键。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另一方面,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从社会角度来分析,必须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在主要新闻媒体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
此外,还应注重法律和制度的建设,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节能减排的实现。
节能减排的成功实现,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认识,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