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金融产品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分析

时间:2019-05-13 22:4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达国家金融产品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达国家金融产品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分析》。

第一篇:发达国家金融产品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分析

一、发达国家金融产品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分析

(一)20世纪50、60年代——避管性金融创新

50年代末、60年代期间,各国经济处于战后恢复增长阶段,西方发达国家遵守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体的国际金融秩序,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严格的金融管制阻碍了微观金融机构利润目标的实现,致使大量以逃避管制为目的金融创新产品得以涌现,其中具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欧洲美元(1958,国际银行机构)、欧洲债券(1959,国际银行机构)、平行贷款(1959,国际银行机构)、自动转账(1961,英国)和混合账户(60年代末、英国)能够较好解释该时期金融产品创新的理论主要有约束诱导理论、规避管制理论、财富增长理论和制度改革理论。

约束诱致型创新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探讨金融产品创新,认为引发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和外部存在的对金融业的约束因素。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和金融学家西尔伯(Silber,1983),他从微观角度对企业行为分析入手,侧重于金融企业与市场拓展相关联的金融产品创新,解释金融企业的“逆境创新”他通过实证证明约束诱导理论可以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金融产品创新。规避管制理论认为,诱发金融机构进行创新的主要动因是政府的管制,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卡恩(Kane,1984)提出的。卡恩认为规避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就是指回避各种金融管制的行为。卡恩的规避管制理论确实能够适当解释与描述大多数金融产品创新,但它还不足以解释所有金融产品的出现,比如:票据发行便利NFIS的出现。

财富增长理论从金融需求角度出发,认为财富的增长加大了人们对金融资产和金融交易的需求,促发了金融创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从而得出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财富的迅速增长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代表人物有格林包姆(S.LGreenbum)和海沃德(C.F.Haywood),他们在研究美国金融业发展史时,得出财富的增长是决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创新需求的主要因素的结论。

制度改革理论认为,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据此观点,金融领域内发生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适应性改变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而这种互为因果的金融创新或是为创新金融产品创造有利条件的,或是当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对货币政策构成威胁时,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因此,它也是金融产品创新动因理论的一部分。这一理论代表人物诺斯(D.North)、戴维斯(LIE.Davies)、韦思特(R.west)提出: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只能在受管制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出现。

(二)20世纪70年代——转嫁风险的金融创新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与两次石油危机促成防范和转嫁风险是此时期金融创新的主旋律,电子计算机技术进步以及在金融行业迅速推广也构成该时期的背景的一部分。70年代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嫁市场风险,具有代表性的金融产品创新有浮动利率票据(1970,国际银行机构)、联邦住宅抵押贷款(1970,美国)、外汇期货(1972,美国)、外汇远期(1973,国际银行机构)、浮动利率债券(1974,美国)和利率期货(1975,美国)等。针对这段时期的特点发展而来的金融创新动因理论有货币促成理论、技术推进理论与需求推动理论。

货币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由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促成,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利率反复无常的波动构成金融创新的重要成因。货币促成理论可以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出现的多种转嫁汇率、利率、通胀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一般而言,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不必然导致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但多数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支持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有助于降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假说,即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是金融产品创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技术推进理论认为技术革命与进步,特别是电脑、电讯业技术和设备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经济学家韩农(T.H.Hannon)和麦道威(M.McDowell)通过实证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银行业新技术的采用和扩散与市场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从而认为新技术的采用是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高科技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保证促进了金融电子化和现代化的出现与发展,对70年代以及至今的许多金融产品创新起到推动作用,但它是这些金融产品创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需求推动理论主要是针对20世纪70年代前后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提出的,金融风险的急剧增加,产生了能够减少与转移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需求。正如米什金所说,“需求是创新之母”,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经济形势下,需求的特征及其变化导致了相应类型的金融创新的产生。

(三)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的自由化

80年代初,世界爆发了债务危机,西欧各国普遍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金融产品创新类型多样化,除承接70年代的转嫁风险创新外,更多的体现为融资方式的创新,此外,还有创造信用和产生股权的创新此阶段金融创新产品大多以银行表外业务的形式出现,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有货币互换(1980,美国)、利率互换(1981,美国)、票据发行便利(1981,美国)、期权交易(1982,美国)、期货交易(1982,美国)、可变期限债券(1985,美国)、汽车贷款证券化(1985,美国)等。

这一阶段适用的金融创新理论有约束诱导、规避管制和技术推进、货币促成理论,制度改革理论等。

由于金融当局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以及《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迫使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以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维持进而提高其资产利润率,使160多年前就有的银行表外业务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创新与发展,成为继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之后的第三大业务支柱,因此约束诱导理论无疑是这时期的动因理论之一。

西方许多学者用规避管制理论来解释这段时期表外业务创新的繁荣。他们认为监管当局对银行的准备金要求,资本充足性要求以及存款保险费都是一种隐含税收,因此,银行就要想方设法采取诸如贷款出售(证券化)、备用信用证、互换交易等表外业务形式将资产转移至表外,以减轻资本充足性的压力并获得较高的收入。

技术进步使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庞大的信息资源网络和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建立提高了金融系统资金运用和调度的效率,使从前无法实现的表外业务得以实现并为表外业务达到规模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技术推动理论对此阶段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因解释很容易得到了认可。

另外,由于80年代的金融产品创新延续了70年代的转嫁风险创新,货币促成理论虽然不能解释创造信用和产生股权的创新,但对80年代大多数金融创新产品还是适用的。而《巴塞尔协议》的推出与金融机构采取的适应性金融产品创新能很好的诠释制度改革理论。

(四)20世纪90至今——金融创新的空前繁荣

进入90年代以后,在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呈现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金融创新产品在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持续发展,使创新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此阶段发展的重点是80年代金融创新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和运用。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是金融产品的组合创新、金融产品与非金融产品的组合创新和银证、银保、银证保业务资产证券化。

此时期主要适用的动因理论有制度改革理论、技术推进理论、需求推动理论。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积极顺应世界经济金融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大胆进行金融制度改革,放松金融管制以产生更多新的金融产品来应对全球化的竞争,从而为金融产品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制度改革带来的金融产品创新成为了这时期的主流。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这一时期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技术因素不仅成为金融产品创新的手段,而且成为金融创新的强大压力和巨大动力。网上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在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与进一步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使技术推动理论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面对金融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各金融机构为增强自身实力,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为特定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迎合客户需求而进行金融创新产品也成为90年代金融产品创新的一大动因。需求推动理论至今依然适用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因分析。

综上分析,金融产品创新是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环境、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因变量,受到了上述因素的制约或驱动,在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或诱使下,表现出不同的内在动力机制。政府管制的放松、制度创新、技术发展、市场需求拉动等因素为90年代金融产品的空前繁荣创造了条件。但是,也不难看出,金融产品的创新不管是出于规避管制、转嫁风险的目的,还是技术推动、需求推动或制度创新所致,其内在根本动因是金融企业的逐利动机。

第二篇: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

一、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

从历史上看,审计方法经历了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从顺查法向逆查法、从单一检查方式向系统检查方式、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从账项导向审计向系统导向审计再向风险导向审计等演进的几种不同阶段或层面。

(一)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演进

详细审计就是对全部资产进行清查,对全部账目进行检查。早期的审计普遍采用这种形式,这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早期的经济组织,其经济规模小,经济活动的内容单一,会计业务量较少,从而审计对象的数量较少,种类单一,这为详细审计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早期的科学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经济组织内部存在许多管理缺陷,加之会计体系本身尚不完善,如平行登记、试算平衡等会计数据的保真控制功能较弱,财产的流失和会计数据失真发生的机率较高。因此,审计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审计人员在做出有把握的审计结论之前,必须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验证。

详细审计实际上是重复会计人员的全部工作,即审计人员按照会计人员做账的程序和方法重新独立复核。因此该阶段的审计程序基本上等同于会计记账程序,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收益的确定到会计报表的编制,逐一进行全面检查。详细审计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会计业务也越来越多,详细审计的适用范围也就越来越受到限制,抽样审计随之产生。

抽样审计是将客户的全部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总体,从中抽取一部分,依会计凭证、账簿到报表进行逐一核对,并依据样本审核的结果推断总体的情况,对客户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本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组织的规模和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会计记录的数量不断增加、内容日趋复杂,不仅审计人员无法承受对会计记录进行全面验证的巨额成本,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无法接受全面审计的低下效率。同时,随着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日趋完善,能够起到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可靠的作用。因此,不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验证,而是进行抽样审计,在实践中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抽样审计的程序基本上仍然遵循会计的记账程序,同样要运用复核、核对、盘点、询问等基本的审计方法,只是审核的范围相对缩小。抽样审计方法有经历了从任意抽样法到判断抽样法再到统计抽样法发展过程。

任意抽样法是审计人员在确定抽取样本规模、取样方式和处理样本过程上没有可遵循的原则和标准,皆体现出任意性,故其审查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审计人员也承担较大的审计风险。因此,该方法不久就被判断抽样法所替代。

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乃致大众化和分散化,此时,“听”这一检查方式便演进为对科学的会计核算过程和内容进行全面审查。这需要运用审阅、核对、复核、分析、比较、询证等方式方法。

从单一听审发展为运用各种方式审查会计资料,还不能说已形成系统的审查方式。系统审查除了需要运用上述几种方式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审查以确认资产的账存数以外,还需要运用监盘、观察、鉴定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进行清查以核实存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账实是否相符。

(四)从账项导向审计思路向制度导向审计思路演进再向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发展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从整体思路上分析,经过了账项导向审计、制度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

账项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为了查错防弊,以审查被审计单位会计事项为主要审计内容和过程的审计思路。在这种思路下,审计基本没有重点或重点环节。显然,审计工作的早期,这种思路是行得通的。与上述道理一样,随着审计对象和内容的不断复杂化,这种思路便越来越显现出其局限性,取而代之的是系统导向审计。

系统导向审计通过确定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而判明财产保全和会计记录真实性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此进行详细考证、分析,以查明错弊。在现代经济环境中,电子技术与科学管理方法的融合,使得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机制更趋完善,内容控制制度与财产和会计记录错弊发生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内部控制健全并有效运行的相关财产变动业务和会计记录所发生错弊的可能性极小,反之亦然。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审计职业界进入了所谓的“诉讼爆炸”时代,针对注册会计师的频繁诉讼,不仅给注册会计师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审计职业界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审计风险成为审计人员关注的核心。抽样审计方法的随机性与主观性的缺点,使审计风险难以控制。这就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审计方法,既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又能全面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有效实行,做为发现财产和会计记录存在错弊的基础,恰好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系统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的一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了解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健全及是否得到有效实施,确定审计的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即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评价控制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规划和控制;三是对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处理程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常的做法是向管理当局提交管理建议书。

系统导向审计固然有其先进性,但是作为审计思路还未从风险角度进行科学规范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以规避、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为出发点,确定审计性质、范围和时间的一种审计思路。它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还要对形成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理论界对审计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但人们对其作为审计人手方法进行探讨,还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风险导向审计能更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与责任。

审计方法还经历了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演进的阶段或层面。这一演进同样是一个渐进的反映审计方法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综上分析,审计方法经历了不同阶段和层面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综合反映出审计对象和内容不断复杂,反映出整个社会对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审计方法演进的内在动因便存于其中了。

二、审计方法历史演进的动因

上已述及,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有其内在动因。概括讲,这就是基于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满足所有权监督的需要及其所形成的相互制约关系。审计人员要在审计效率、质量、风险、责任之间不断进行权衡,选择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又能规避审计风险与责任,进而满足所有权监督需要的的审计方法,从而实现审计目标。正是这种综合影响,才促动了审计方法不断从简单向科学、从随意向规范、从单一向系统等方向发展和演进。

(一)基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需要

基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需要是审计方法演进的基本动因。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庞杂的审计业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被审计业务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已不能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要求。这样,审计方法由简单向科学、由单一向系统等发展与演进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运用科学、规范的审计方法,以有限的审计资源担当社会所赋予审计的历史使命,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效率,就成为促进审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审计方法不断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演进和发展已成为世界审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审计方法逐渐演进体现出审计实质性测试工作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变化、选择与转移的动态过程。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审计质量观正在为新的相对质量观所替代。所谓相对质量观,即依据一定的参照物来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和水平高低,而不是以审计结论的百分之百地可靠和精确来作为判定审计质量高低的标准。审计人员为了以较少的资源耗费取得较好的审计结果,就不能实施全面细致的审查,而应代之以抽样审计;不能实施顺查法,而应运用逆查法;不应遵循账项导向审计思路,而应按照系统导向审计以至风险导向审计思路等。于是,审计方法便不断演进与发展。

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改善对另一方面可能形成正面影响,也可能形成负面影响。两方面影响需要求得一种最佳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又反过来进一步促动审计方法的演进和发展。

(二)基于规避审计风险和责任的需要

审计风险是审计组织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受主体、客体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致使审计意见和结论与客观实际不符的可能性,其中主体因素主要是审计主体不当或过失行为,客体因素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决策失误和造假违规行为,环境因素主要是政-45

第三篇:金融产品创新分析

金融产品创新分析

当前,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主要的市场手段就是进行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而我国商业银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却相当薄弱。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是增强盈利能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同时这也是商业银行产品竞争的客观要求。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不仅仅是银行业对产品进行的完全自主的原创性的开发,还包括引入国外已经成熟的产品,对原有产品的功能进行拓展、产品间的组合和重新组合,产品的重新市场定位等。

首先,金融产品创新必然伴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从而使金融部门能运用各种金融产品来消化经营风险;其次,金融产品创新能推动金融市场向前发展,可以实现风险的社会分散化;最后,金融产品创新保证了产品的多样化和服务的特色性,使客户从中得到方便和利益。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落后产生的滞后效应已经显现,而且负作用大,应引起商业银行和相关监管机构的足够重视

(一)金融产品创新缺乏针对性

首先,一些银行在创新过程中只图规模,不注重效益,以提高自身知名度、抢占市场为主要目标,并不是真正围绕客户需求而开发产品。同时,产品开发和改进往往从行内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对客户需求缺乏必要的细分和整合,导致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具有前瞻性和吸引力的金融产品。

(二)金融产品创新层次较低

近年来,商业银行创新的产品多达百余种,范围涉及银行经营的各个层次,但大多是通过“拿来”方式从国外或同业模仿、引进的,吸纳性的创新多,真正由自己首创、具有特色的原始性创新少,独特性不强,商业银行之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不但无法成为自己的核心产品,反而形成了过度竞争,往往进行的是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而不是高层次的服务竞争和差异化竞争。另外,产品创新的范围虽广,但大多数属于科技含量少的低层次金融产品。各家银行推出的创新产品大多是在传统业务基础上的创新,缺乏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各类金融产品组合创新,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

(三)金融体制不完善

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新业务按一级法人管理,逐级授权的原则,予以审批或备案。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办或增办的业务,原则上不得超过其上级行的业务范围。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在审查商业银行新业务时,对超出现行规定的创新行为往往持观望的态度,这与商业银行对发展新业务的需求不相适应。另外,我国的金融体制长期以来受行政干预很大,而且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国家为稳定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所制定的经济政策也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金融业激发不出创新的活力。

(四)社会信用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以社会信用为基础,包括政府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而目前我国,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的建立落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从而制约了包括银行产品创新在内的经济金融活动的开展。

(五)机构设置调整缓慢

在内设机构上,主要按照业务及产品分类设置部门,一个部门只负责提供一种或几种产品和服务,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无法从整体上对业务进行综合管理,更难以对客户、渠道、业务等进行成本分析。

(六)缺乏金融创新人才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缺乏。在整个产品创新过程中,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但我国商业银行投资理财及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产品创新开发人才以及符合创新需要的理论与实践、业务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不强。

以某银行的金融产品为例

一、市场分析

第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总量为4426款,环比增长43.6%,同比增长146.0%。发行量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商业理财产品创新能力增强,理财市场逐渐发展成熟。与此同时,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存贷款利率,收紧市场流动性,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可缓解部分存贷压力。毫无疑问,银行理财产品已稳居理财市场的第一位,规模超过其他类别理财产品的总和,成为推动国内理财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已相对成熟,成为了银行的主要赢利性业务。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还处在起步阶段。在中国,理财市场目前还是个新兴市场,以前都是照搬别人的模式,国内银行只获取微薄的代销费用,真正管理产品的是研发该产品的国外银行,巨额利润也被他们获取。然而,金融危机使国外银行产品的设计和运作能力受到质疑。因此金融危机之后,国内银行渐渐摒弃“拿来主义”,开始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对产品进行自主研发、自主投资和自主管理,自主研发产品将成为今后理财市场的主流。面对来自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银行在理财产品业务创新方面将不得不谨慎行事。据调查分析,理财产品的潜在客户很大,需求也很多,在中国的市场前景可谓是广阔的,然而,越来越多的银行也逐渐认识到理财业务蕴含的巨大利润空间,成为银行业竞争最激烈的焦点之一。虽然面临的竞争对手很多,但是相关的经营机制和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着很多因素制约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只要设计出符合客户的理财产品,就能吸引越多的客户。经过 数次整顿之后,银信合作产品在过去几个月已经大幅减少。而目前可以确信的是银行理财资金将与信贷资产无缘,在信托产品中见到信贷资产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因为信贷资产的缺位,银信合作产品的量也将处于低迷状态。银信合作不会就此消失。由于市场的复苏,证券投资将是银信合作的亮点。加强与证券公司的合作将是银行销售理财业务的一种方式。

二、消费者需求分析

1、从调查问卷上可知,理财投资(除储蓄外)占家庭总收出的比重至只占了10%—30%,潜在的顾客还是挺多的,而且消费者的需求也很大。加上最近的通货膨胀,货币的贬值以及物价的上涨,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影响。由于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的调空,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状态,进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转向其他投资,如股票、外汇等投资领域。又由于股票、外汇的投资风险很大,许多投资者又不敢踏入高风险的投资,担心高风险带来的是低收益或者是亏损,而银行理财产品是一个风险相对较低,并且消费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放心程度很高。综合上述分析可预测在2011年下半年,消费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会增大,这无疑给我们销售理财产品带来了一个好时机。

2.潜在客户群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银行理财产品的潜在客户年龄在25—45之间、月平均收入1500~10000元之间的占多数,呈现年轻化、平民化。同时,这群年轻人正处于职业的上升期,未来预期较好,理财需求很高,他们应是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潜在客户。一般而言,年轻人具有良好的接纳能力,对新鲜的事物乐于尝试,同时,这样的家庭负担较轻,具有较强的购买力。被调查的人群中,从事文化教育、学生、IT行业的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占极少数,这些都是我们银行潜在的目标客户。同时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有66%的被调查者认为银行理财产品有一定的风险,安全性和收益性是他们选择个人金融理财产品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另外,被调查者对银行的理财方向和透明度较关注。

三、内部条件分析

1.网点分布情况

XX银行具有遍及全国大小城市的机构网点和近几年建成的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有形的网点与无形的网络使得广州银行既具有大型银行的显著特点和优势,又具有社区小银行的功能和优势。

2.员工素质

XX银行有着精英的理财团队,每位员工都具有较高的素质,特别在理财业务的员工具备扎实的业务水平、交际能力强,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这有助于本行发现潜在的优质客户。同时,在处理特别事件的能力很强,员工的高素质为我们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广金银行要使自己的团队成为精英团队,在金融市场中有优势兵力,强打猛攻,最大限度地提高理财市场占有率,培养人才,长留人才。

四、营销方案的建立和实施 1.产品目标市场定位

XX银行以“立足地方,服务市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的思维模式,在巩固现有客户关系的同时,发现和挖掘潜在客户。经过调查分析,我们的客户群体主要是收入在1500-10000元之间的客户,挖掘从事文化教育、学生、IT行业的客户,根据不同的客户类型制定不同的理财方案。总之,为中小客户和城市居民理财是广金银行的基本理财定位。2.产品总体概念、品牌形象介绍

XX银行理财产品有着不同的投资领域,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资本市场型、挂钩型及QDII型产品。

债券型理财产品,这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为客户提供了分享货币市场投资收益的机会。

2.信托型本币理财产品根据信托计划的实际运作情况,投资人还可获得额外的浮动收益。挂钩型本币理财产品投资于股市,通过信托投资公司的专业理财,银行客户既可以分享股市的高成长,又因担保公司的担保可以有效规避风险。

QDII型本币理财产品,本行将发售的“同升三号”股票联结型理财产品,投资于全球著名的金融公司股票,期限是18个月,保证100%的本金归还。

在以上的理财产品基础之上,我们也会打造本行的“金太阳理财”品牌,主要面向高端客户群体,向他们提供更加细心的理财服务。

3.价格策略 XX银行以“客户满意、保本微利”为理财的基本原则。凡在我行开理财产品的账户的,我行给予免年费,当理财基金达到一定限额时可以免手续费,没有设理财产品的进入门槛,这都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到我行进行理财产品的投资。

方案:XX教你如何理财

①活动时间:2011年10月22号

②活动地点:广州天河区迎宾馆二楼多功能厅

③活动内容:2011年10月22日在广州天河区迎宾馆二楼多功能厅举行理财讲座 ④活动的组织实施:2011年10月22日号14:30,由本行两位高级理财经理讲述他们曾经的理财故事并给予一些理财技巧等,并对来听讲座的人都要填写一张调查问卷。

⑤活动预算:租用迎宾馆二楼多功能厅 3000元 ⑥活动效果评估:

通过这次讲座,能给听讲座的人培养良好的理财意识,并提高他们的理财意识和拓宽他们的理财知识。同时,也可宣传一下广金银行的“金太阳理财”品牌。

第四篇:金融创新产品

金融创新产品——中小公司债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开展和推行,温州作为“金融创新”试点区的建设进程也提到了日程表上。我认为,作为试点区,温州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制度设计应走在全国的前列,敢为天下先。鉴于我国公司债的数量和证券发行的数量相比极不匹配(目前公司债券托管总量为2736亿,而上市公司总市值为21.48万亿),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面临较大困难(前段时间,温州私营业主的跑路潮便是一个体现),我认为,可以在温州这个试点区推行大有作为的金融创新产品——中小公司债。顾名思义,这款债券是由中小企业发行,用来融资的。我设计的这款公司债券具有以下特性:

一,可分拆。债券的优劣,其核心便是利率和期限。利率作用于收益,而期限作用于流动性和风险。鉴于该债券由中小企业所发,其利率必然要比国债和大公司债要高,用来弥补风险溢价,同时,其期限不宜过长,以免流动性不佳。在借鉴了国债和大公司债的利率后,我将该产品设计为3年期浮动利率债券。我将其基准年利率设定为10%(三年期国债为5.12%~5.58%,三年期公司债为

3.5%~8.5%),将其期限设定为三年(为了让其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受到摩根大通帮助墨西哥特莱维萨公司融资的启发,我将该产品同样设计为可分拆的属性。一半的利率为(1.5一年期SHIBOR+4%),另一半的利率为(16%-1.5一年期SHIBOR)。二者合并的利率是(4%+16%)/2=10%。两种走势截然不同的产品可以分别卖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使该债券的销售更加容易,同时增加了流动性。

二,可赎回。由于在前面的设计中,我将该公司债的利率设计成与SHIBOR相关的双向浮动,因而在SHIBOR太高或是太低时,公司都有可能受到损失。例如,当SHIBOR过高时,(1.5一年期SHIBOR+4%)产品则水涨船高;而SHIBOR降低时,(16%-1.5一年期SHIBOR)产品仍然给予投资者过高的收益。所以,可赎回这个属性的加入,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风险。

根据到现在为止SHIBOR的走势,其隔夜到一年之间的利率大抵在3%~5%之间浮动。那么,我认为当一年期SHIBOR达到8%时,可将(1.5一年期SHIBOR+4%)产品赎回,而一年期SHIBOR降到3%时,可将(16%-1.5一年期SHIBOR)产品赎回。

三,可延期。为了进一步地扩大销售的数量,降低融资的难度,我给该债券赋予了可延期的属性。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在第一二年选择不付息,而在第三年支付更高的利息。在我的设计中,第三年(1.5一年期SHIBOR+4%)产品的利率为原基础上再加4.5%,而(16%-1.5一年期SHIBOR)产品的利率为在原基础上再加4.5%。

总的来看,我这款产品还有很多不足:一,受到学识的限制,我无法给出更准确的定量数据,例如一期发多少债券,赎回利率设多少,使用的一些数据,例如10%的基准利率也是根据网上的数据对比,总结而得,较不科学。二,没有涉及到前期准备和后期操作,在设计完后,我才发现:我没有帮该债券设计销售方案,也未引入承销商和担保银行,等于没头没尾,很不完整。但是,我还是很欣慰,因为这毕竟是我设计的第一次的产品,虽不完整,但可继续尝试。

第五篇:8090网络金融产品分析

产品分析

目标人群:80 90收入在工薪阶层的人群和在校的大学生

第一,储蓄。

长期以来,储蓄具有安全可靠、手续方便、形式灵活等优点。除了定期和活期,银行还推出了不少衍生产品,诸如通知存款、约定转存等,存贷通、智能通等都属于“保本”的储蓄个人小额投资理财产品。

只要方法得当,储蓄也可以钱生钱。假设存3万元,可开设1至3年期的1万元定期存单各一份。一年后,用到期的1万元,再开设一个3年期的存单。以此类推,3年后将持有3张到期日依次相差一年的3年期定期存单。这种方式,既能应对储蓄利率的调整,又可获取3年期存款的较高利息。而对贷款客户来说开通中行存贷通,可使活期账户获得贷款利率计息,活期账户进出较多的没有贷款的客户也可以开通智能通,使得一旦超过5万元即可获得通知存款的利息,提高资金的利率。

第二,保本基金。

相对于基金市场的整体亏损来说,保本基金的收益情况相对较好。截至10月24日,今年新成立的15只保本基金中,6只净值在面值之上,长盛同鑫基金以0.6%的增长率名列基金市场的前茅。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已经完成3年保本期的所有保本基金中,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20%。在3年保本期中,当上证指数出现下跌时,没有任何一只保本基金发生亏损;但是当上证指数上涨时,保本基金至少能够分享指数30%以上的涨幅。保本基金具有一定的保本周期,投资者只有在认购期购买并持有到期,才能享有保本条款承诺的权利。所以投资保本基金时,应充分考虑保本周期是否与自身的投资周期相匹配。

第三,万能险。

它是介于分红险与投连险之间的一种投资型寿险。万能保险现金价值的计算有一个最低的保证利率,目前的保底收益在2.5%左右。除保本收益外,万能险还能获得结算利率。目前的结算利率普遍高于1年期存款利率,有的超过5年期存款利率,又有部分保障功能,每月结息,享有复利功能。很多人认为,万能险实际收益率是对缴纳的所有保费而言的,其实不然。万能险同时涉及初始费用、手续费和管理费等,因此初期回报率可能不会太高。

第四,银行保本个人小额投资理财产品。

目前的银行个人小额投资理财产品中,保本型产品占到了2/3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保本的挂钩型个人小额投资理财产品。根据获取本金和收益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保本保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通常情况下,购买银行保本个人小额投资理财产品可以保证本金安全。此类产品的有期限及起购金额限制,一旦购买只能到期支取,只银行可提前终止,金额一般也在5万元起。

第五,国债。

其被投资者公认为最安全的投资工具。我国国债分为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和电子储蓄国债。其中,凭证式国债和电子储蓄国债不能上市流通,没有信用风险与价格波动风险,利率也比同期储蓄存款利率高。还可提前支取,分段计息,临时用钱可做抵押以及留学等保证金。另外,可以上市交易记账式国债,可随时买卖,收益相对较高,但保本功能随之下降。第六,个人旅游贷款

个人旅游贷款资金应用于借款人本人及旅游同行人员的旅游消费支出,包括但不

限于:

•支付出国旅游保证金;

•开具用于签证的存款证明; •支付旅游团费;

•境内外购物、租车等消费支出; •其他用于个人旅游的消费支出。

借款人在结束境内外旅游后的一年内,凭护照的出入境纪录、《旅游合同》、旅行

社开具的发票等相关材料可以申请用于境内外旅游消费用途的个人旅游贷款。

下载发达国家金融产品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达国家金融产品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创新优缺点分析

    金融创新的负效应①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 Financial innovation negative (1) brings new financial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risk. 各种衍生金融品本身就带有......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比较分析(定稿)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比较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在个人金融业务方面我国的起步较晚,因此在内容、管理和安全方面都存在着很......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金融六品的营E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商业银行营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属于服务营销领域。又章就如何优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

    农商行创新金融产品以及相关资料介绍

    XX农商行创新金融产品以及相关资料介绍 一、业务指南 (一)申贷主要流程 1、贷款的申请。借款人需要携带相关资料向我行相关支行客户经理提出贷款申请。申请资料一般包括:身份证......

    太和农行金融产品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农行太和县支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我行现有员工176人,辖属营业网点15个,其中城区网点5个,农村网点10个。是农总行、省农行三农支持县域发展重点推进行。近年来,我行......

    金融产品营销与服务创新的思路

    金融产品营销与服务创新的思路【内容提要】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与金融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有不可分离性和基本统一性。因为现代金融企业的主要业务就是其产品的营......

    商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原因及措施

    产品是企业的命脉。只有不断的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或新的服务项目,企业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竞争力,求得长盛不衰的发展。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是商业银行的一......

    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摘 要: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是宏观经济条件变化的结果,同时又对宏观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货币政策方面,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