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危机下的寒假
金融危机下的寒假
这个寒假,最受瞩目的焦点莫过于“金融危机”了。电视里,在谈金融危机;报纸上,在谈金融危机;电脑上,也在谈金融危机。而在金融危机下,这个寒假也过得不太过瘾。
一、“零花钱危机”
“金融危机”,说白了,就是钱的危机,而我们小孩的零花钱也有“危机”了。以前问老爸老妈要零花钱易如反掌,现在简直比登天还难。这天晚上,我靠到正在看电视的老爸身边,“老爸,我的钱包现在很脆弱,可不可以支援一下啊?”我苦苦地“哀求”。“你这孩子,跟你说了多少遍了。现在到处都是‘金融危机’,我买的股票啊、基金啊,都在不断地疯狂下跌,我都快气死了,哪还有多余的钱给你?”唉,这个目标失败了。于是,我马上瞄准另一个目标。“老妈„„”还没等我说完,老妈就唠叨起来:“乐,你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也应该懂事一点了。现在谁不为‘金融危机’而烦恼?我正在为买不起高价的OLAY化妆品而烦恼呢!唉,我这美丽的皮肤,要受一点苦咯„„”唉,金融危机真折磨人哪!我的零花钱哪„„
二、“时间危机”
这可恶的金融危机,不仅影响到“零花钱危机”,还影响到“时间危机”。“时间危机”主要是指老爸老妈的休息时间。这大过年的,老爸老妈的老板可精巴得不得了,为了自己能有更多的收入,根本不顾及我们的感受,竟然要他们大年初六就去上班。要知道,老妈可是休息了一个星期都不到啊!老爸老妈也没有办法,只得老老实实地去上班。原本热热闹闹的家,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了。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到外公、奶奶家去解闷。
要说这个寒假最舒服的莫过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他们吃自己的用自己的,儿女们各种各样的礼品送到他们面前,他们才不用为“金融危机”而烦恼呢!可恶的金融危机,你什么时候才离我们远去啊?
第二篇:金融危机下的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的经济形势
中国由于金融实行分业经营,资本与金融帐户受到管制,开放程度较低,因此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传播速度远不如在西方国家的传播速度快,但从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金融危机仍然可以通过经常帐户传染到我国,并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有些已经转化为明显的不利因素。GDP连续6个季度出现回落,因此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非常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2.对外贸易大幅下降。长久以来,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目前对外贸易下降而内需的替代作用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形下,势必导致我国经济的增速放缓,企业经营面临困境。例如在广东、浙江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省份,许多中小企业停产、歇业,一些大企业也出现较大亏损。.3.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速的放缓势必影响就业。一方面是城镇新增就业减少,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1万人;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2008年年底有100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592万大学生毕业。
4.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据4月9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CPI和PPI同比增速连续第二个月双双为负。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代表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原材料成本的CPI和PPI数据持续为负,应被视作是宏观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重要征兆。
从以上对欧美国家以及中国的经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正遭遇一场寒冬:投资锐减、股市低迷、失业率上升等等。要有效遏制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就需要各国彼此合作,共同努力。
中国的泡沫
目前房价及股指呈现虚假高昂,是被金融炒家“炒”起来的。虚拟经济指数的高涨,绝对不是经济繁荣的标志,恰恰是由于实体经济——产业经济的不景气所造成。高房价以及股市高指数背后其实都映现着金融炒作: 目前新建房空置率极高,有数字据说高达一半以上。其实,所谓亿万“地王”的出现正是经济泡沫化的表征之一。因为某些上市企业从股市圈到的巨额资金,除了炒地皮和囤积土地保值升值以外,已找不到更好的投资盈利项目。当今中国股市纯粹是内外大庄家的提款机。股指高昂背后映现实体经济、产业经济的高度不景气,银行及企业均有大量闲置资金通过庄家进入股市圈钱博弈。中国股市没有退市机制,再烂而不盈利的产业和股票,只要有大户坐庄,照样可以圈到钱。
2.基本生产资料要素以及消费物价,近年以来节节攀高。
一些中国经济学人也跟着美国人大谈特谈人民币币值低估的问题。殊不知,洋鬼所谓人民币币值被低估这种说法的实质是:以外币为单位以及国外物价为参照下,中国的货币单位(所谓购买力平价)以及物价普遍被低估了。
换句话说,从外国人眼中看,中国现在不仅币值太低,而且是物价太低了,二者应当同步高涨上去(实际二者也具有必然的联动关系)。这些盲目跟着洋人喊的国内经济学人,一面在高叫国内发生“通货膨胀”,一面又在鼓吹人民币应尽快升值,也就是说让被人民币估值的全部中国物价对国外货币同步高幅度升值——这些天真的中国经济学人知道自己究竟在说什么吗?中国经济泡沫迄今维持不破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经济体系仍呈半封闭态,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物价与国际不接轨,多种经济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否则,金融风暴随时将在一瞬间,由于国际金融动荡而突发传递到中国。
人民币升值
长远看,汇率上升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均衡发展。今年政策的重头戏是要“调结构”,一年多前,美国经济衰退之所以对中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我国的外向型经济的增长模式。2007年我国GDP增速中出口带动部分达2%—3%(从GDP恒等式来看,尚未考虑出口的乘数效应),到2009年就变成-3.9%,落差如此之大使得我国经济非常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本原因就是对出口的依赖过高。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手段降低对外需的依赖,人民币升值也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方式。此外,正是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20%多的升值,促使许多企业从沿海地区逐渐转移到内陆地区,带动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现在内陆地区出现追赶沿海的现象,解决了返乡民工的就业问题。同时,内陆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因此内陆地区或者说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增快,有利于提振我国整体的消费增长。同时这几年当中,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出现了很大变化,较低端的消费杂项产品,包括鞋子衣服占比明显下降,而较高端的像电子设备、运输设备这类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占比也明显提高。这也显示包括人民币汇率升值在内的政策促使我们出口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
经济泡沫可能破裂中国的几个支柱性产业,轻工制造业的出口、汽车业、房地产业。可以说这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如果人民币升值,首先受到影响的便是制造业。当制造业疲软和低迷时,其相关的其他产业彩票厥艿搅跋欤耸钡氖б德时厝簧仙鞘形薹ㄕ业焦ぷ鳎
罅康呐┟窆ぞ突岱迪绱祷虼邮缕渌墓ぷ鳎隹谑找娴募跎倩岽蟠蟮亟档凸液偷胤降乃笆眨佣跋煺府的投资和相应的社会福利。
当然有很多人都在喊加大内需,但内需的拉升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讲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首先,高昂的房价和教育支出占据了普通家庭的绝大部分收入,人们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势必减少。其次,社会分配机制的不公平化,那些消费能力巨大的中等收入的人群和企业承担了社会绝大部分税收,这无形中缩小了社会中低层次的消费能力。
内需没有一个强劲的拉升,人民币一旦升值,出口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不具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低端制造业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长期以来依赖的出口一旦减少,而内需又无法消化出口的剩余,大量的企业就会遭遇财务危机,从而停止经营。随之而来的就是失业率的增加,随着失业率的攀升,“啃老一族”的后继收入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房屋的贷款将会成为部分人群的巨大负担,当这种失业再次蔓延的时候,违约还款的事件就会逐渐增加,这就是美国的房贷危机。
再看房价,对于中国经济现状来说,房地产泡沫非常严重,通货膨胀形势正日趋严峻。理论上,人民币升值对遏制通货膨胀是有好处的。但是人民币升值无疑会加剧开发商和投机者炒房进一步推高房价,酿造更大的房地产泡沫。同时,房地产泡沫和投机活动将进一步加剧社会财富分化,普通人财富被房地产商和银行、投机者掠夺。
只有在解决了房地产泡沫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才是安全的。否则,人民币升值可能加剧房地产泡沫扩大,一旦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陷入困境,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是灾难。
城市居民资产会缩水中国很多城市居民只知道人民币升值,出口市场将会受到影响,却不知道,热钱流进中国会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灾难性影响。热钱流入,一是推高资产泡沫,和当年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一样,人民币升值对整体中国股市的影响将取决于升值的速度。如果升值是在数月或数年里逐步进行的,那可能会吸引大量投机性“热钱”流入中国,推高国内资产价格,包括股价和房价。相比之下,突然和一次性升值,可能会被视为中国央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进一步证据,从而冷却国内的股价和房价。
二是输入通货膨胀,导致人民币在国内的大幅贬值。出口受到影响,社会就业出现问题,社会购买力的困窘直接影响中国的内需。城市居民应妥善安排个人财富,配置良好资产。重要的是,要打通中国中小投资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通道。
开头
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冲击和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和冲击的面前,中国的经济从总体上说,依然保持了相当好的一
个增长势头,尽管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慢的趋势,今年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从一季度、二季度到三季度,增长有所下滑,比如一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10.6%,二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是10.1%,三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是9%,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经济跟全球经济增长一样都在放慢,但是,在全球经济明显放慢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平均或者累计依然保持了接近10%的增长速度,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一个层面,在货币政策方面,前面一段时间已屡次调低利率,表明货币调控的方向已由原来的从紧,变为现在的适当松动。我们仍要高度关注物价变化,继续努力防控通货膨胀,但是有必要适当地松动总量控制,这方面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应积极予以配合,适度实施扩张。
第二个层面,从财政政策的侧重点看,当前应在原来稳健框架之下优化结构的着力点上,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力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增加有效供给的作用,从综合支撑效应上优化经济运行现状,避免“硬着陆”,并有助于增加企业层面的效益水平和增强总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具体看来,从2008 年开始,财政已带动其他资金陆续投入灾后重建,几年内将有万亿元规模的基础设施等投资,并已在近期作出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举措以阻止或减轻出口企业的颓势,同时在涉及基本民生的各项事业中继续积极投入,为社会成员消解“后顾之忧”,改善心理预期,增加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比如,在保障和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在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房地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些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具体考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一,要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进一步投入财政可用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支持和农业产业化有关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当加大农业生产方面的直补力度。第二,财政要把优化结构的支出重点放在贯彻国家区域战略方面,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事项的落实。第三,在民众所关心的一系列基本民生方面,财政要通过支出安排加以提升,进而增强民众的信心和满意度。这包括: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如从2007
年开始实行从农村到城市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在医疗基本保障方面,把可用的资金用于支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基本住房保障方面,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政策的着力点已经有进步,把原来比较模糊的经济适用房概念淡化,而明确地把财政资金重点放在廉租房建设上。此外,还包括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支持。第四,财政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这也体现为一个战略性的选择,我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在这方面紧抓不放,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包括支持十多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走创新型国家之路。
第三个层面,应该适当考虑结构性的税收调整。前不久,配合着货币政策的动作,利息税已暂停征收。另外,很有希望的是,随着整个经济热度上升问题不再成为一个压力,我们有机会把增值税转型推到全国,而不再限于东北地区和中部的二十几个工业城市。在优化企业所得税制方面,应该抓紧细化实施细则,有所区别地对节能降耗减排等方面的经济行为和研发活动,给予所得税优惠的支持。还应该看到,我们将有更好的机会推出资源税的较大调整,虽然看起来这是对初级资源产品增加税负而会抬高其产品价格的举措,但是对于发展方式转变和引导各类主体更珍惜地使用资源,更积极地开发节约使用资源的工艺、技术和项目,是一项必须要做的重要税制改革。
第三篇:金融危机下的中国
放眼未来再启航——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报告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一年前的深秋,席卷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令中国经济骤然降温;一年之后,早到的寒气却挡不住经济回升的暖流。
新华社经济调研小分队在各地调研中发现,经历了这场危机的洗礼,各地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结构调整的认识更加深刻,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方向更加明确。在新的重要关口上,放眼未来,中国经济扬帆再启航。
“不停步、不松气”——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
从一季度经济增长3.1%到三季度9.8%,从增速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到高出0.9个百分点——上海这座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保增长收到了明显成效,然而,这并不能让上海松一口气。
“市委市政府早就明确提出,上海面临双重考验: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与上海自身发展转型的内在挑战。”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翁华建说,上海经济社会已进入发展转型的“阵痛期”。就好比新生儿待产,如果能顺利渡过这一困难时期,上海的发展水平就能迈上新台阶;如果过不了这道“坎”,就会进入一蹶不振的低速徘徊期。
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可以通过果断有力的政策刺激措施稳住局面;但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不确定因素还不少,如何突破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面临的种种困难和制约,是未来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不仅是上海,也不仅是经济发达地区,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在保增长日见成效的同时,对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和新近凸显出来的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浙江省玉环县,记者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这个外向度达到70%的全国百强县,前三季度工业用电量与去年同期已基本持平,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却仍然下降了一成。
“有产量没产值,问题在价格上,价格仍在下降反映出我们的竞争力还有待
提高。所以,经济回暖基础并不巩固。”玉环县委书记柯昕野说。
深度下滑的出口,近来降幅明显收窄,但形势并不乐观。广州市外经贸局局长肖振宇分析,国际需求依然不稳定,除了一些刚性产品需求增大以外,其他产品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国内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和过去运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没得到根本解决。
更值得警惕的是,经济形势稍好,一些行业原本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再度膨胀。已有和在建产能已过7亿吨的钢铁产能仍在扩张,一些企业在并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盲目上马风电和太阳能项目„„产能过剩再度反弹,不仅延缓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更有可能加大未来经济再度波动的风险。
港口是经济的窗口,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戌源对当前的问题有着透彻的观察。他认为,未来国际贸易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上海港原来赖以生存的出口高速增长的局面已不再可能。“港口能力现在严重过剩,如果还是等待高速增长的到来肯定是守株待兔一场空,必须积极寻求新思路,主动转变发展方式。”
此外,通胀预期再度凸显,给未来宏观调控增添了新的变数。价格大起大落,对企业的危害是致命的。在危机冲击最为严重时,铜价每吨从4万多元掉到了2万多元,玉环县水暖阀门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库存遭受了惨痛的损失。“价格大起大落,让人吃足苦头。”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优分析,目前物价指数仍为负,短期内通胀压力不大。中长期看,国家到地方应对危机大幅增加的投入有滞后效应,加上国际油价上涨,会有通胀潜在隐患,需要早做准备。
“在危机时期我们采取了非常规的措施,增长的最低点已经过去了,但是最复杂的局面不一定过去了。明年情况复杂性会提高,最近中央已经提出了要处理好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管理通胀预期这三者的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这是中国经济下一步要调控的重点。
“结构调整”成主抓重点——更加重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以制造业为支撑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近些天随着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期工程的竣工,迎来了一批全新企业相继入驻:麦当劳中国总部、腾讯科技、上海安吉星信息服务„„这个开发区服务业比重已从四年前的大约一成,上升到如今的三成。
“上海的工业园区正向产业园区转变,引进了许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正从单一制造业,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种结构调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经济运行处处长徐惠明对这两种变化感触颇深。
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逐步进入“后危机时代”,“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已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结构调整”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途径,将成为今后的主抓重点。
记者一路调研下来,发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已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陕西鼓风机集团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将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放弃,交由市场去配套,同时向客户提供从方案设计到工程总包等的高附加值服务。企业不增加产能,却创造了全行业40%以上的利润。董事长印建安说,国内企业偏好铺摊子扩大规模,但盲目扩张最终的结果就是产能过剩。必须向服务型制造业升级,从“打工仔”变成“包工头”。
未来的结构调整,现代服务业是趋势。这组数据最说明问题:上海第二产业增速依然为负,而第三产业增长达到了14.1%;浙江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7.6%„„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一些地方的服务业不但保持惊人的稳定性,甚至速度比危机前还有所加快,起到了经济回暖的“生力军”作用。
结构调整,不单纯是向高精尖的调整,也是对原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无
论是纺织、家电等传统制造业,还是煤炭、化工等传统资源开采行业,都蕴含着巨大的调整空间。
“结构调整和升级,不是高不可攀,其实就在身边。即便是在传统产业里,创新也是无限的。袜子出厂价有几毛钱的,也有几十块的,关键看你的工艺和设计。”浙江省义乌市帮扶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办公室主任贾贵南说。
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结构调整也需要痛下决心。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山西省对煤炭行业开展大规模兼并重组。目前兼并重组双方已有九成签订正式协议。到2010年底,全省煤矿数量将减少60%以上,一批现代化煤炭“航母”将浮出水面,将从根本上改变多年困扰山西发展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和经济大起大落的窘况。
“危机带来创伤,也带来了机会。危机更加强烈地告诉我们,中国要改变生产方式和结构。要变制造为创造,要变第二产业‘单兵突进’为二三产业齐头并进。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做,否则就将失去发展的良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说。
新兴产业乘势而上——为新的经济繁荣周期积蓄力量
6000平方米的无尘车间里,隔着玻璃观察窗,125毫米对角线尺寸、0.2毫米厚的正方形硅片,在传输带上流水传送。通过激光定位仪和摄像头监控,不同流程的机械抓手准确地抓起硅片,依次进行制绒、扩散、蚀刻、钝化、印刷电极、烧结、测试分档等流程。幽蓝的硅片,就这样被赋予了光电转化的神奇生命力。
这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电电气(南京)光伏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里的场景。如同中电电气一样,当前不少新一代企业正凭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桎梏,紧跟国际新能源革命和应对气候变暖的浪潮,正以全球视角和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大幅拓展未来发展的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的分析颇给人启发。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虽然起因在金融,归根结底却在上一轮经济增长的科技动力已消耗殆尽,不能再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的机会。而要真正从危机中复苏,一定要寻找新的科技基础。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谋划发展新兴产业,力求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按照国家的部署,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提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近期工作安排,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近日,11个物联网研发机构在无锡落户,总投资超过2.76亿元。无锡还提出,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在环保、交通等领域率先展开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建成中国首个“感知城市”。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及早形成支撑下一个繁荣周期的现代新兴产业体系,是提高经济持续竞争力的关键。”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处副处长王荣飞认为。
目前,江苏已根据自身的特色优势和现实条件,选择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物联网)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前期发展,需要国家资金的支持。为推进高技术产业化,上海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从建设资金中“切”出100亿建立专项资金。国家有关部门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首批与北京、上海、重庆等7省市合作,吸引社会投资参与,设立20只创业投资基金。
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真正过去,新的全球竞争烽烟再起。在这场全球竞争中,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中国的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承载着重塑经济竞争力、寻求新的增长点的重任,扬帆再启航——“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前行航程,已愈发清晰
第四篇:金融危机下的中国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关键字 ………………………………………………………………………………1 1金融危机中国应面对的几个焦点问题…………………………………………2 1.1全球金融危机是必然,还是偶然…………………………………………2 1.2国际货币体制改革:是恪守单一,还是走向多元………………………2 1.3政府干预和市场原则:度在哪里…………………………………………3 1.4金融新秩序:如何重建……………………………………………………3 2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原因…………………………………………………………3 2.1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3 2.2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3 2.3高度关注金融危机…………………………………………………………3 2.4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3 2.5亚洲金融危机影响…………………………………………………………4 3金融危机的影响…………………………………………………………………4 3.1对信贷市场的响 …………………………………………………………4 3.2对企业的影响………………………………………………………………4 3.3对实体经济的影响…………………………………………………………4 3.4对电力行业的影响…………………………………………………………4 3.5对重工业的影响……………………………………………………………4 4对于金融危机,中国应如何处理?……………………………………………4 4.1政府的做法…………………………………………………………………5 4.2企业的做法…………………………………………………………………5 4.3中国的政治体制面临的任务………………………………………………5 4.4专家的看法…………………………………………………………………5 4.5中国经济……………………………………………………………………5--------------------------精-------
品
文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4.6货币政策……………………………………………………………………5 参考文献……………………………………………………………………………6
关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
李忠华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专业 2010级)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下,针对于中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前景的考虑,首先通过对金融危机下,中国所面临的几个焦点问题的分析,继而讨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政策、企业、金融市场和就业方面的影响,并接用图表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如何应对这次困境,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焦点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措施
About financial crisis of Chinese
Li Zhong-hua(Fujian farming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East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tudy specialized 2010 grade)Abstract: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China, in the world on this big stage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spect consideration, based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China faces several focus problem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hen discuss in China policy, enterprise, financial market and employ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cinch chart describe.On this basis, through how to deal with the dilemma of China,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Focus problem;Influence;Economic development;measures
引言:
有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当今金融危机理论基本上是承认是这样。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从国际经济和中国之间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问题、影响及其处理的措施。
1金融危机中国应面对的几个焦点问题
1.1全球金融危机是必然,还是偶然
目前,众多学者们正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对此出现了--------------------------精-------
品
文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制度说”、“政策说”和“市场说”等多种解释。“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危机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政策说”则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市场说”则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金融的过度创新和监管的相对滞后,金融工具的结构化、衍生性和高杠杆趋势,导致了金融市场过度的流动性,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程度,是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针对上述的三种解说,笔者认为他们的解释都有道理,并不能主观上否认其中的任何一种说明,它们只是从不同的方面、层次上阐述金融危机,并且它们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科学、准确的阐释金融危机,对中国如何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现实意义。1.2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恪守单一,还是走向多元
改革现有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是现在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也可能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最重要的金融制度变革。在一定时期,单一的货币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贸易的活跃。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贸易结构的重大调整,其结构的不稳定也日益出现。然而建立具有制衡机制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是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内在要求。在重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应发挥自身经济地位相应的作用。1.3政府干预和市场原则:度在哪里
在当今金融危机下,不少人存在理论上的误解,认为各国政府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采取包括收购部分金融企业股权的措施是国有化,由此过分夸大政府的作用。而实际上政府无论以何种方式干预,都是对实体经济系统性危机做出的反应,是一种对市场功能缺失的校正。在世界经济大国美国下,中国在金融危机的发生及演变过程的表现上又有巨大的差异。美国从次贷危机——次债危机——金融结构和投资机构财务状况恶化,而且目前的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出现的问题不具有这样的逻辑特征。1.4金融新秩序:如何重建
金融新秩序的重建,是各国政府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时所考虑的核心内容,中国也 不例外。正所谓的乱世出英雄,在经济大乱之时必有大治,大治则必有大制。因此对于中国及其他国家来说,应考虑下面三个问题。首先,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改革和完善监管体系,建立行为准则,增加市场及产品德透明度;其次,改革当今的金融组织,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完善组织内部,救助体系和金融职责;最后,促进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与格局调整。
2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2.1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2.2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
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精-------
品
文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2.3高度关注金融危机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2.4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2.5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3金融危机的影响
3.1对信贷市场的影响
中国金融市场的主体仍然是信贷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于预防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出现一定的惜贷现象,信贷增速下滑。2008年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合计)比上年增长15.23%。其中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96%;金融机构中长期累贷款(本外币)比上年增长18.46%,增速比上年回落4.16百分点;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人民币)比上年增长7.49%,增速比上年回落9.8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关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以及工业贷款的增速下滑明显。3.2对企业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达经济体系身陷衰退,世界经济举步维艰。“全球型经济寒潮”的侵袭不少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伤,CSR项目预算的消减,大型企业受到影响 失去订单和价格的支撑,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减产、停产,甚至企业倒闭,裁员潮流爆发。
--------------------------精-------
品
文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3.3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实体经济也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整体增速减慢。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下滑,第二产业增长明显放缓。除了第一产业受到国家支农政策的影响出现上升之外,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速在2008年均出现明显的下滑。
3.4对电力行业的影响
对于我国的电力行业。2008年以来,我国用电需求整体增速放缓。2008年10份更是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全社会用电量与上一年同比负增长。第二产业电力需求下降明显,主要是化工、建材、冶金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前10个月用电需求增速均回落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家电、汽车等消费品行业的持续疲软使得其对钢材、冶金、有色金属以及化工等产品的需求大打折扣。
3.5对重工业的影响
工业发展受阻,重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明显。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增加幅度比上一年回落5.6个百分点。10份经济的下滑趋势更为明显,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比上年同期回落9.7个百分点。
4对于金融危机,中国应如何处理
4.1政府的做法
对于政府来说,各方联手,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大势所趋。在国际上中国应同各国政府加强引导和监督,并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完善中国自身的经济制度,鼓舞企业的创新,对于宏观调控应注意把握,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4.2企业的做法
在金融危机下,针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有不少的社会领导者指出,金融危机的发生是那些为了赚大钱,追求利润最大化,却忽视了社会责任的企业。因此,中国应引以为戒,企业们应该做一个诚信和负责的利益追求者。企业在市场运作中应采取谨慎、稳妥和负责任的态度,充分顾及整个经济平稳运行,认真应对各种风险和隐患,完善企业本身的制度,增强科技技术的投入运用。
4.3中国的政治体制面临的任务
在金融危机下,新的历史时期面前,中国的政治发展面对了很多新的挑战。多种行业在这次风暴中受到很大的打击,例如钢铁、煤矿、电力等能源价格的下滑及其产量的下降。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之后所面对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这将如何转变中国现有的生产形式和消费方式,以及最终如何转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问题。为此,中国的政治体制面临四个方面刻不容缓的任务:其一,扩展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基础;其二,必须结合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与实践,创造新的政治制度与政治过程的新形式;其三,政府必须确立为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必须完成的阶段性任务;其四,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为这种新的政治模式提供“第一推动”。韩国汉城大学国际学院赵英男教授通过对中国特色民主与其他东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研究得出中国也在实施东亚发展型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而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模式。因此,在当今的形式下,制定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模式显得尤为具有代表性,这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一个机遇。4.4专家的看法
根据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王缉思教授认为:在日益错综杂乱的--------------------------精-------
品
文
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世界政治中中国将扮演四种角色,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各个文明之间的交融,保障国际格局的平稳过渡,倡导合理的国际规则和秩序。中国的外交战略,首先依据的是本国国情是主权、安全和发展三个方面的国家利益,同时也需要考虑金融危机子啊的国际趋势和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教授、中国政治足额会顾问赵宝煦先生认为,以和为贵是当今世界谋求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这个特殊的境遇中,中国更应继续坚持自己的国际战略,即应继续坚持我们的国内建设和改革,在发挥推进世界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也要在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上发挥作用。4.5中国经济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世界经济动荡,而经济仍安然无恙。有人心存嫉妒,对中国遭遇金融危机的影响幸灾乐祸,但也有人对中国寄予希望,指望中国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这是社会过高估计中国的实力。中国不是向美国那样,它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要积累,这种局面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在解决燃眉之急时,应该着眼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企业的改革创新,预见到危机过后的发展机会,把危机变成机遇。中央已斥巨资四万亿元投资公共事业,改善民生事业,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来扩大内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不能被他国的舆论所误导,中央财政上对于宏观问题除了投资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从而间接扩大内需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四个方面的制度。对于人民的当务之急是人人有工作,有正常的收入。4.6货币政策
从货币政策来看,2008下半年以来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一是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二是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5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基准利率,4次下调人民币存款的基准利率,这些措施为稳定经济全局其道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适度宽松的基础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国计民生、中小型企业和技术的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增加就业岗位。结论:
参考文献
[1]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2]张春华.责任御寒: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思考.WTO经济导刊,2009,(1)[3]庄俊举.“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研讨会综述.国际政治研究,2009,(1)[4]李仲周.应对金融危机,切忌平均主义.WTO经济导刊,2009,(3)[5]吕帖,余剑.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经济管理,2009,(4)[6]张杰.中国金融成长的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7]米建国,李建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2(4)[8]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6,(1)
[9]王钦,黄速建,刘建丽.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的影响.经济管理,2009,(4)[10]郭清马.开放条件下投机攻击的策略分析.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3)[11]陈炳才.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金融研究,2007,(5)
--------------------------精-------
品
文档
第五篇:后金融危机下两岸经贸合作
引言
自2008年开始,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乃至最后愈演愈烈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大洗牌,随着欧美实体与金融业好转,美国经济的好转以及新兴国家因为通胀压力普遍实行货币紧缩都标志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以及国际经济体系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有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同时,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备受国际社会关注。两岸经贸关系自92共识达成之后开始恢复,至此,两岸三通已基本实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受金融危机影响,两岸都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外部需求下降,出口投资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上升等问题。这也意味着两岸经贸关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后金融危机概述
1、后金融危机概念阐释
后金融危机是指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经济触底到经济回升乃至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到来之前的一段时间间隔。
2、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其失败的资产证券化计划所导致的损害横扫了房屋市场及其企业,继而引发了次级房屋信贷危机。令更大量的银主盘被银行在市场上抛售。这些过量的房屋供应使得周边的住屋价格都大为下跌,致使它们容易遭法院收回拍卖或被放弃。为日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因为世界经济联系正愈来愈密切,鉴于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受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华尔街的金融风暴由最初只影响到那些与房地产无关的普通信贷,进而影响到那些与抵押贷款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型金融机构,从而导致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的发生,最终包括雷曼兄弟、美国国际集团、美林证券和HBOS都开始面临了压力。就连美国最大的存款及借贷公司华盛顿互惠银行和大型投资银行摩根史坦利和高盛证券都未能幸免。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形成波及全球的世界性金融危机。
3、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
股市暴跌,资本外逃,银行的正常信用关系遭到破坏,货币大幅度贬值,通货膨胀加剧,官方储备减少,偿债困难等等各种迹象都表明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世界经济遭受重创。
经过各国的共同努力,目前世界经济已逐渐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个时期可能是两年,三年,五年甚至更长。各国经济尤其是中国都临着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问题。
二、两岸经贸合作概述
1、两岸经贸合作背景 1987年底,两岸长达三十多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人员往来,以及其他各项交流活动都随之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也衍生出种种相关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台湾不得不调整其一贯遵循的“三不政策”,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
2、两岸经贸合作历史
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自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以后,于2001年1月1日起,台湾海峡两岸开始实施小型的三通模式,实现两岸小规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邮。2008年12月15日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两岸终于实现从小三通到大三通的转变。
3、两岸经贸合作现状
随着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日益消减,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台湾经济和大陆经济都开始回升。
中国大陆政府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和刺激消费与扩大投资政策,总体经济仍保持在8% 以上增长的较高的增长速度。台湾经济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由于两岸经济合作效果的逐步凸显,两岸贸易也出现较高的恢复性增长,台商对大陆投资也将会出现新的发展,并且在投资方式以及地区和产业布局等方面都会出现新的调整。
2010年9月21日举行的“两岸经贸合作论坛”上,来自两岸的学者专家对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如何能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011年7月21日,由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海贸会)与台北世贸中心共同举办的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产业发展商机研讨会19日在台北举行。
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为两岸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后金融危机下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
1、政策层面:十二五规划为两岸经贸发展带来新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张冠华认为,“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扩大以消费需求为主的长效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城镇化等目标,将为两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的重大机遇。在能源方面,大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路线,这样就会使可再生能源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明确的发展战略、政府政策支持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发展基础,都为两岸合作提供了条件。
“十二五”期间大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也将给两岸经贸合作带来深刻变革,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高速增长的服务业和以高附加值及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将给台湾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因为台湾经济体量小、外向度高,内需对经济拉动力小,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外部力量,抵御世界性风险的能力偏弱。所以需要与经济体量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并且已经和台湾形成良好经济联系的大陆地区加强经济合作交流,以增强自身对经济风险的抵抗力,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而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条件。
2、两岸金融合作领域面临新机遇
由于ECFA的签署和正式实施,逐渐打破两岸的贸易壁垒和制度障碍,不断推动两岸的经贸和金融的融合。内地作为主体经济,台湾重点发展科技孵化产业,两者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制度的合作、优势互补、经济融合、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必将对两岸经济金融圈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作为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平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当重点在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共同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发展双边品牌、加大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着力。这些都为两岸金融领域的深化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在2011两岸金融研讨会暨高峰论坛上,王兆星透露,目前,已受理和批准了13家台湾地区的银行来内地设立分行或代表处,台湾地区的银行监管部门也批准了内地的4家银行到台湾设立代表处。(资料来源:经济观察网:http://www.xiexiebang.com)这意味着两岸金融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两岸银行业,证券业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在未来的不久,相信两岸的银行监管部门也将可以直接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对话,这将为下一步两岸银行业的交流、合作与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奠定更好的基础。
两岸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中央在金融业开放方面给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很多的鼓励政策。例如:鼓励台资金融机构参股或设立子公司,放宽台湾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开展业务的相关要求等等。这些可以让台湾的金融业者直接参与中国大陆快速发展的金融需求。未来不仅台资银行有机会在大陆经营较具优势的资金及财富管理业务,证券业期待进行的A股经纪,也在海峡证券成立后开始起跑,未来海峡西岸金融业务有望成为台湾金融业者的成长新引擎;而大陆也可通过与台资金融业者的交流,学习先进的金融技术,双方合作将日趋紧密。
3、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人才回流
金融危机的爆发催发了新一轮的海归潮,金融危机成为外资行人才向中资行回流的转折点。据有关业内人士透露,以前外资银行的饭碗无疑比中资银行更“吃香”,不仅应届毕业生纷纷首选到外资行工作,而且中资行的骨干也频频跳槽过来。但是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余波未尽,国外就业压力大,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外资银行风险跨境传染的形势依然严峻。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不容忽视,运行和监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由此导致了部分优秀人才选择回流。
对面临着经济复苏和发展,处于经济发展关键时期的大陆和台湾来说,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特别急需处在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熟悉国际市场和国际规则的优秀人才。而拥有更开阔国际视野,更加专业技术知识,更丰富工作经验的海归们,毫无疑问会为大陆和台湾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这次金融危机将逼迫我国经济结构作出重大的调整,需要借鉴西方社会的先进的经济发展经验。无疑,创业型海归将面临国内各类产业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对海归人员自主创业也给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这也将令其拥有施展拳脚的广阔空间。
4、两岸产业结构的互补性,投资合作方向由“单向”向“多向”发展。贸易方式多元化发展。
两岸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互补性。首先双方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上差异悬殊就成了鲜明的对比。大陆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无论是在绝对量和相对量、结构和品质还是在其潜力与开发利用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其次,大陆还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劳动力资源。相比之下台湾工业开发所必需的矿产资源极为贫乏,同时劳动力也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短缺。最后大陆资本相对不足和台湾丰裕的资本,也正好形成资本投资的互补。由此可见。大陆和台湾的两岸贸易整体上呈高度互补水平,两岸高互补的商品集中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以及产业内贸易方面。
此外随着两岸经贸规模的扩大,合作领域的扩展,使得双方的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以台湾高水准的技术和品质,加上海峡西岸不断成熟的市场基础,两岸有望联合打造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品牌。发挥合海峡两岸各自的产业、人力资源和研发等长处,优势互补。通过共创品牌、两岸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与分工,建立通路、增加附加值等,可以提高两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从而扩大双方在世界市场中的影响。
近年来,薪水上涨、经营成本上升成为投资大陆台商的共同体会,撤资、内迁成为一些企业的选择。大陆投资环境变化,劳动力价格上升,人民币趋于升值,对大陆台商的代工生产模式将是重大挑战,而对着眼于大陆内需市场的企业则是重大机遇。
从长远来看,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将成为台企最重要的市场。而作为长期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海岛型经济体,台湾正面临重要的经济转型期,将逐步改变主要依靠欧美消费市场的态势,把外销市场向大陆新兴市场倾斜。双方在贸易往来规模和方式上有更大的合作和发展空间。
四、后金融危机下两岸经贸合作面临新的挑战
1、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市场的依存度也相应下降,从近两年的40%降为11月份的33.6%。台商对大陆的投资项目与投资金额均呈现低增长或负增长态势。依商务部统计,2008年1至9月,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692个,同比减少31.8%。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4.6亿美元,年增长7.3%,而合同投资金额持续负增长。依台湾方面统计,2008年1至10月,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为83亿美元,年增长仅9%,增长速度较前几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如今,金融危机的余波仍未过去,全球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个时期持续时间可能会很长,这对两岸经贸发展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挑战。
2、两岸经济结构差异
从两岸贸易贸易产品来看,大陆对台输出的商品主要为民生用消费品和轻纺、家电等生活必需品,其中以中药材为最大宗,占输出总值的33.4%,第二位是鱼类,占27.54%,香烟占10.07%,居第三位,仅上三大类产品就占大陆对台转出口的70%以上。而台湾输往大陆的产品,主要集中于原料和机电及零配件,其中人造纤维、纱布占40.96%,电机与零组件占10.15%,塑胶原料为9.74%,机械设备8.49%,上述产品占台对大陆出口的将近70%。由此可见,两岸贸易商品结构呈现出落后地区对先进工业区的形态。由于大陆产品附加值较低,台湾出口的产品附加值则相对较高,因此不利于缩小两岸贸易不平衡的差距。
从长远战略目光来说两岸未来会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但是令人担忧的是,自从关税减免以后,大陆具有价格优势的同类产品可能会对台湾相关产业带来不小的冲击。自从2009年ECFA开始谈判的时候,台湾方面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纺织业和农业,导致ECFA早期计划中,台湾纺织业反对声音最大的18个项目没有列入其中。因此 ECFA实施半年多以来,其作用尚未完全凸显。当两岸经贸联系程度越来越密切之后,大陆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与台湾同类产品直间的矛盾和摩擦仍会是不可避免的。
3、两岸贸易发展不平衡状况持续
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两岸间的贸易形态基本上维持着台湾出口(大陆进口)高于台湾进口(大陆出口)的状态,并且差额日益扩大。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两岸间的贸易十分不平衡,台湾一直处于“出超”地位,大陆则一直处于“入超”地位,且随着两岸贸易总额的增长、差距不断扩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台湾当局实行“管进不管出”政策、限制大陆产品的进口但是几乎允许所有的产品通过间接的方式出口到大陆。使得两岸之间虽然贸易额逐渐扩大,但是大多都是间接贸易方式,少有直接贸易。另一方面则是大陆坚持开放政策,率先单方面开放了大陆市场,采取“同等优先,适度放宽”的原则,即凡大陆需要进口的商品,都允许从台湾进口,并且根据实际需要在商品的品种、质量、价格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从台进口。
虽然两岸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但是两岸的贸易结算并不是以人民币或者新台币结算,而是通过第三方货币美元来结算的。这不仅使得两岸外汇资产可能大幅缩水,还面临汇兑成本增加以及汇率风险提高的问题,增加了两岸企业经营的风险。同时由于美元的世界货币日益衰弱加上此次由于美元危机而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会使得双方以美元会结算货币面临着更大的外来风险。两岸在金融合作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金融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就目前两岸的金融合作情况来说,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已经成为制约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的瓶颈之一,与两岸经济大合作的前景很不相称,尤其是从2008年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两岸的经济增长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尽管经济的基本面仍然是好的,但是两岸都面临着外部需求下降,出口投资增长速度减缓,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增大,以及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等等问题。虽然第一阶段ECFA早收清单,且效果显著,已经为金融业争取诸多优惠,但主要受惠者还只限于银行业,对相关的证券业和保险业来说并无太多优惠。
4、台独分裂势力的蓄势破坏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干涉和台独分子的有意挑唆,使台湾至今仍然和大陆处于既不统一,又不分裂的局面。自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以来,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使两岸关系更加明朗;两岸的交流频繁、联系的日益密切,使台湾人民对大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在两岸关系不断好转的过程中,少数台独思想严重的当权派和国际反华势力不断阻挠,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和平统一。其中西方国家的对台军售,尤其是美国的对台军售,成为了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两岸应该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
1、抓住有利时机,营造良好环境,不断加强两岸经贸合作
今年是大陆“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大陆“十二五”规划首次把发展两岸关系单独列章进行了专题论述,并提出了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合作等两岸经济合作的重点方向。这不仅是近几年两岸经贸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大陆进一步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真诚愿望。两岸应根据ECFA关于两岸经济合作的共识,坚定信心,抓住机遇,通过协商投资谈判,建立两岸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合作机制 以植根两岸,促进双方产业对接合作,营造良好的合作和投资环境。维护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秩序,减小两岸出现对立或冲突的风险,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发展。早日迎来两岸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黄金时期。
2、完善多边合作机制,加强监管合作、货币合作、市场合作、机构合作。鉴于国内是通过在香港上市,走向国际市场,筹集了很多资金,对内地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的内地的大企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内地的经济发展作用起的很大。所以两岸的合作首先可以考虑在两岸之间展开全方位的,在金融方面的监管合作,这对于两岸的经济合作来说将会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会为两岸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目前正是推动两岸贸易以本币结算的一个绝佳时机。因为作为世界国币的美元在世界中的影响力正日渐衰弱,美国仍深陷金融危机之中。而人民币稳定升值,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况且台湾与大陆贸易金额很大,若两岸贸易能够以本币结算的话必将利于两岸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使两岸免于积累过多外汇,逐步摆脱对美国和美元的依赖。
3、加强两岸经贸合作,深化产业优势互补,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发展两岸贸易关系
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行业重点重组的加速,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大陆出台了一系列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此外还颁布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些对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加速优化经济结构,调整行业布局,推动企业并购重组,实现产业升级都会发挥充分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会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外部条件,对两岸深化产业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经济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可以说到了不可分割的地步,2010年双边的贸易额已接近1300亿美元,其中台湾的顺差是778亿美元,台湾在大陆已经落户的企业达到3万多家,落实的投资资金已经多数470亿美元,长期以来两岸在贸易、投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往来已经相当密切,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以及第五大进口市场。台资占大陆累计吸收外资的5.6%,排名第五,产业链也紧密相连,在这样一个互利共存双赢发展的条件下,大陆与台湾经济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密不可分,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两岸应加强经济合作,步调一致,携手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化为危机,共度难关,迎来两岸经贸合作发展新时期。
结论: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力的衰退,后金融危机的余波也日渐减弱,“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以及正式实施,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落幕,大陆就加强两岸合作、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宣布了大陆方面为此制定的10项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为两岸的经贸关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两岸虽然都面临着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下的不利经济条件,但是只要双方齐心协力,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必能早日走出后金融危机的阴影,化为危机,早日迎来两岸经济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