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阆中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
社会实践报告
2009年,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阆中市调研期间,就城市发展问题作出了“保持其风貌、传承其文化、提升其品位、完善其功能”的重要指示。阆中市认真贯彻这一指示精神,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
保持其风貌 展现千年古城风采
阆中是四川为数不多的“千年古县”,城区现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近2平方公里。阆中市大力保护祖先的丰厚馈赠,为游客和市民还原一个清爽和谐的千年古城。
健全保护体系。争取省人大通过了《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古城民居修缮指南》、《古城建设管理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同时,积极整合涉旅部门职能和旅游资源,成立“阆中古城保护管理局”和“阆中古城旅游开发公司”,加强对古城及国有景区的保护与开发。
拆除不协调建筑。按照“坚决拆、慎重建”的原则,先后拆除古城区不协调建筑20多万平方米,完成了古城核心区和缓冲区近20条街道的风貌塑造,古韵十足的院落街巷让历史名城风采如昔。
实行步行街管理。根据旅游发展需要和市民、游客的共同呼声,结合古城创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工程,在反复论证、征求意见和公开听证的基础上,果断实行古城步行街管理,启动古城第二次保护提升。为方便古城居民,设置了近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带),组建了古城区便民服务公司,管理升级与民生问题同步解决。
传承其文化 彰显历史名城神韵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的文化精髓借助文物古迹、地方民俗而凝炼积淀,成为构成城市个性的宝贵资源。近年来,阆中市依托丰厚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影响日广。
丰富文化印象,建设精品景区。阆中把保护文物古迹与打造旅游景点有机结合,丰富文化印象,提升观感质量。投资5亿多元支持旅游发展;提升四川贡院、张飞庙等精品景点,阆中古城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建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力争将天宫院景区、天宫院村和西河整体打造成全省乡村旅游的典范;按照“一街一特色,一院一文化”的要求,将汉桓侯祠、华光楼、南津关三个街区申报为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相继推出杜家客栈、秦家大院、胡家医馆等十大文化古院。目前,阆中已基本形成“风水古城、天宫仙境、构溪
湿地”三大核心景区。
打造文化品牌,凸显地方特色。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阆中开发出“风水文化(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三大主题文化。与此同时,充分挖掘、整理地方民俗,竭力推出一大批“阆中造”的乡土作品:巴渝舞、张飞巡城、秀才赶考等民间传统节目精彩纷呈;游百病、烧火舞龙、春倌说春等地方春节民俗走进中央电视台;一个占地3000亩,全国唯一的锦屏山春节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已启动实施;一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商业演出节目已与深圳华侨城达成合作协议……阆中独特的地域民俗正凝炼为经典的文化标识。
扩张文化影响,加强高端营销。以阆中文化品牌为卖点,借助“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中国十大最美古城”、“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等城市名片,先后赴日本、上海、成都、重庆、西安等地进行旅游推介;邀请央视“激情广场”莅阆制作节目,成功承办第二届全国跳绳公开赛、“川陕甘渝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启动仪式、“我在阆中等你”三国文化主题晚会等大型活动;特别是今年以来,又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在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等顶级媒体开展城市形象广告宣传,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提升其品位 塑造现代城市魅力
按照“城市建设管理走在川东北前列”的要求,阆中市着力推进城市档次由普通县城向现代都市、城市面貌由“农村版”向“城市版”的转变,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新形象。
着力风貌塑造。按照“老城抓风貌整治,新区抓拆迁建设,古城抓保护提升”的思路,投入资金上亿元,针对城市“一城三区”实施各具特色的风貌塑造。城区主要街道全面取缔卷帘门和杂乱店招店牌,实施建筑立面整治;陆续拆除低矮危差建筑,年内将拆除60余万平方米;全面加快专业市场建设,调整经营业态,陆续实现建材、家具、废旧收购、洗车修车等行业的相对集中经营,全市大街小巷呈现出整洁清爽、规范有序的新面貌。
着力形象提升。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统筹抓好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重点打造“四门一江”,全面扮靓城市“门户”。“四门一江”即至巴中的东大门、至南充的南大门、至剑阁的西大门、至苍溪的北大门和嘉陵江城区段。目前,已完成东、南、北三座城市大门打造和滨江路全路段改造,10公里滨江路成为市民休闲的生态景观长廊。
着力管理创新。深化“统分结合、事权下放、属地为主、以奖代补”的城管体制,充分发挥好街道、社区等基层基础作用,建立治理“五乱”顽疾的常态机制;按照“七好”要求搞好示范创建,彻底解决影响城区环境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出台《城市风貌管理办法》,加强风
貌整治完成后的长效管理。
完善其功能 打造休闲度假胜地
阆中市立足“文化名城、旅游之城”的发展定位,统筹推进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建设和要素配套,打造一流休闲度假胜地,着力推动阆中在川东北地区脱颖而出。
坚持科学规划。按照“适度超前、不留败笔”的原则,全面加强对10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建设、控制,启动10平方公里高速连接线经济走廊建设,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打好基础。加快道路、电力、管网、绿化、环保、消防和重要节点景观等专项规划编制,提高城市控规覆盖率。优化布局,将保宁老城区规划为核心旅游区、商贸服务区和一般居住区,将七里新区规划为工业集中区、行政办公区和现代住宅区,将江南新区规划为现代物流园区、高档休闲度假区,使“一城三区”协调发展。
着力基础建设。加快进出通道建设,抓好广(安)南(充)高速公路、兰(州)渝(重庆)铁路地方工作,加快沙溪航电工程和嘉陵江阆中段航道渠化建设,与民航飞行学院合作启动阆中机场续建项目,“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逐步构建。依托高速路、铁路建设,实施了落下闳大道、国道212线城区段、高速公路连接线等一批骨干道路建设,形成了20公里城市交通环境,中等城市骨架得以支撑。同时,将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将由私人控制收归国有,进一步加大市场、供排水、燃气、防洪、园林、环卫等投入力度,市政建设全面提速。
强化要素配套。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的机遇,实施学校、医院提升项目,启动体育馆、博物馆、影剧院建设,公共交通实现城区全覆盖,社会事业投入超过前10年总和,人民群众将享受更多优质公共服务。结合旅游开发,引资近20亿元加快三产配套,建设7个高档酒店、2个购物中心、3处餐饮娱乐集中区、2个城市公园和川东北最大的游乐园,沃尔玛、苏宁电器、大蓉和等知名企业及餐饮名店纷纷抢滩阆中。通过休闲、娱乐、购物的上档升级,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努力实现从常态观光向休闲度假的转变,把阆中建成世人向往的休闲度假胜地。
第三十二条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1、行政办公用地:老城区内的行政办公用地应逐步置换出来,向七里搬迁,新的行政用地集中布置在七里片区北部。
2、旅游用地:古城保护区范围的界定较以前的规划扩大,北至新村路,东至新飞路,西南以嘉陵江为界。
3、旅游接待用地:在老城的古城保护区周围应清理无关单位及设施,在保护区周边规划大量旅游接待设施用地。
4、商贸金融、第三产业用地:在老城区内新建或保留为旅游配套的商贸、金融及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的商贸金融中心规划布置在七里开发区。
5、文娱、体育用地:对现状文体设施予以保留,并提高其等级和规模。沿嘉陵江U字形右侧规划娱乐设施用地,在桃园山庄周围规划休闲度假用地。在南北向80米干道南端规划体育场馆用地和集商贸、娱乐、会展、宾馆为一体的公共设施用地。
6、医疗卫生用地:规划保留现有的医疗设施用地。同时在新区布置相适应的医疗设施用地。休疗养用地可结合老城区东北部的休闲度假区布置,其余片区分级设置医疗门诊所。
7、教育科研用地:在老城区结合现状师范校、在七里开发区南部规划部分教育科研设施用地。
8、市场用地:按每万人15亩的指标,在规划区内均衡布置30万平方米的市场用地。规划保留保护区以外的现状农贸市场,对于保护区内的农贸市场进行调整。老城区的专业市场原则上应取缔,在七里新区西南、火车站附近规划一处大型专业市场用地,可包含建材、木材、生活品、生产资料市场等。
第六章 城市环境
第三十三条 绿化结构
城市绿化结构主要有南北向两条绿色轴线和东西向两条绿色轴线,西侧绿化轴线从机场嘉陵江大桥开始经过锦屏山风景区、嘉陵江二桥、桥头绿地、经张飞路至滕王阁。东侧绿化轴线从七里南端公园开始经七里中心公园,穿东山涵洞,过嘉陵江三桥到蟠龙山。
老城北面的绿化轴线用作分隔古城保护区和旅游接待区,七里北部的绿化轴线为规划行政用地以南东西向的绿化带。南面绿化轴线主要沿城市泄洪沟,同时作为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分隔。
第三十四条 绿化布局规划
1、城市公园
城市共规划各类市级公园6个:
(1)盘龙山森林公园:大量植树造林,并且利用距山垭平地建大棚温室公园。
(2)西山森林公园:对嘉陵江西岸大量植树造林,以完善古城环境。
(3)七里南池公园:以现状生态农业为基础,建成农业观光公园。
(4)七里片区东北建一处以人工园林为基础的文化公园。
(5)七里片区南部规划为专题和综合性公园。
(6)在东山嘉陵江拐弯处规划一处半岛休闲观光公园。
第二篇:美容店条幅标语怎么写最具吸引力
美容店在策划开业时候,要准备好灯箱的广告、宣传册以及横幅。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美容店条幅标语怎么写最具吸引力,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正式开业之前,需要提前造势,譬如挂上横幅,打上宣传的标语。那么开业的横幅怎么写比较吸引人呢?在小编看来,标语一定要简单易懂,不能太深奥,太复杂。下面分享几个不错的相开业条幅标语!
美容店条幅标语大全:
1、投入一分,美丽一百分
2、XX美容店让您留驻美丽容颜
3、在这里享受美丽,放松心情
4、XX美容店给您最美丽的健康,最愉悦的心情
5、一切美丽从踏进XX美容店开始
6、塑身塑形打造窈窕佳人
7、XX美容店让您拥有天使脸蛋,魔鬼身材
8、科技美容,打造最美丽的你
9、用我们的专业服务给您带来最美丽的体验
10、XX美容店,为您打造美丽俏佳人
11、世界上没有丑的女人,只有懒女人
12、把美丽、幸福带回家
13、XX美容店,让您宾至如归
当然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标语,比较的文艺,还可以尝试下下面的几个标语。在小编看来,开业对于顾客来说,意味着着优惠和特价,而这些是抓住消费者眼球的决定点,所以条幅中也可以凸显实惠哦。
标语1:XX美容店开业惊喜连连,重磅优惠等您开启
标语2:开业大酬宾,赠送1000元代金券
标语3:开业当天免费试做
标语4:一折优惠,当天前二十名顾客免费做脸
美容店开业写什么广告词比较好呢?
除了条幅标语之外,广告词也要写的让顾客青睐。但是写广告语与条幅的标语要求完全不一样,需要做到以下的几点:
1、突出卖点。广告语一定要讲明我们美容店的卖点是什么,不需要太多,一个就行。很多人以为广告语就是宣传美容院的特色,越多就越吸引人,其实不然。只需要让顾客记住一点就行。
2、简单易记。和条幅类似的是,广告语也不能太复杂,这样顾客会记不住,试想一下,如果顾客看过了就忘记了,这样的广告语完全留不下什么印象。所以真正宣传效果好的,反而是朗朗上口的。
3、结合优势。你的美容店优势在哪?主做养生,还是主做瘦身?每一个美容店都有自己的优势,结合你的优势来做广告,相信能够为美容店聚拢不少的人气哦。
第三篇:大学生让你的求职信最具吸引力
求职申请一般也包括求职信与履历表,别小觑求职信的功能,对雇主而言,求职信与履历表地位往往同样重要,有时更可达致互补不足的作用。
撰写应征信常犯的错误
应征信切忌颜色花巧或夹杂图片,扰乱别人的注意力;应利用纯白色的纸张打印,让雇主集中注意信件内容。
开场白别写上如:“本人现附上个人履历供阁下参详”之类的陈腔滥调,应以特别一点的句子作开场白来突出自己。
要以第一身形容自己,应征信上应自称“本人”或“我”。
千万不能令对方感到你极道渴求该职位;因雇主只有兴趣知道你如何令公司得益,你的热诚只属其次。适当地表现个人的经验与自信便足够。
确保应征信没有错漏,完成后应细心地从头到尾检查一次。
千万不能试图以可爱、轻松或幽默的方式去演绎应征信内容,应征要表现得专业。
切勿于应征信内夸大其词,过分推销你的卖点只会令自己出丑于人前。
应征信切记不可超过一页
撰写具吸引力的应征信
撰写具吸引力的应征信
尽量做多些资料搜集,找出雇主的名字及职衔,将应征信直接送到对方手中。
在第一段先阐述你求职目的,试从雇主角度出发问自己:“你为甚么要寄这封应征信给我?”
寄出应征信后可予以跟进,以期增加雇主对你的印象。
尽量道出自己的长处及过往的佳绩,以期增加雇主对你的兴趣。
要从雇主角度出发,集中表达你能如何对其机构作出贡献。
尽量道出自己对该机构的了解,令雇主感到你的努力及诚意。
尝试利用业内的用语来反映你对其业界的认知。
应征信应利用最常用及不花巧的字体,尽量令雇主看得舒服。
一切已准备就绪,接下来便要注意面试的礼仪及身体语言,尽量避免自己出丑人前。
第四篇: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上海世博会精神,传承上海世博会经验,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上海加快经济发展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四个中心”的推动力;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提升市民素质、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营造生态环境,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创建“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国际交往,是塑造城市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上海都市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上海旅游业不仅在全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全国旅游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历史与现代辉映、传统与时尚相融”的旅游魅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高质量的接待服务,得到了充分展现。但是,与国家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和后世博发展的宏伟战略相比,上海旅游业在产业投入、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及满足群众旅游需求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前进,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深化发展城乡一体、产业融合、荟萃东西文化、富有时代魅力的都市大旅游,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明确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任务,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以深化都市旅游为发展方向,以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为发展目标,以空间重塑、结构调整、功能完善为发展主线,以融合、创新、提升为发展要求,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社会资源,加快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产业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区域联动,不断增强上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一是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融合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消费与投资同步拉动。要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增加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消费。三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举。重点发展入境和国内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四是一体化与多样性并存。要联动发展、优势互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各区县旅游特色化。五是开发与保护并重。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低碳环保,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产业。六是以人为本。要创造宜游宜憩的城市环境,提高旅游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5%o为此,努力打造吸引力强、美誉度高、世界级景区(点)集聚的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打造支付便捷、环境舒适、国际和民族品牌云集的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打造设施完善、服务优 1
良、品牌优势突出的国际都市商务会展目的地,打造传承创意交融、节庆赛事荟萃的国际都市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环境优美、内涵丰富、魅力独特的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打造中转便捷、衔接顺畅、换乘快速的国际旅游集散地。
三、聚焦重点任务
(一)科学规划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形成跨区域、全市、区县、景区(点)等四级旅游规划体系。制定、完善和实施产业融合、业态创新、市场拓展、旅游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相关专项规划。在全市形成“一圈四区三带一岛”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区为集商务会展、都市观光、美食购物、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都市旅游中心圈;东部为主题游乐与会议展览旅游区,西部为山水游憩与休闲度假旅游区,南部为乡村度假与滨海娱乐旅游区,北部为生态休闲与产业体验旅游区;构建黄浦江、苏州河、杭州湾北岸三条水上旅游带;通过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农业体验与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崇明生态休闲度假岛。在长三角区域内,延续和放大上海世博会长三角旅游网络效应,重点推进朱家角、枫泾、新场古镇与长三角古镇群联动发展,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江南文化旅游集聚区;以信息化带动旅游咨询服务、旅游集散、旅游应急联动等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区域旅游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以沿路、沿江、沿海、沿湾为纽带,促进形成长三角地区资源互补、各具特色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长三角旅游城市群。
(二)加快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聚焦世博园区后续利用,充分利用“一轴四馆”和世博博物馆等资源和品牌,科学规划,合理改造,打造标志性的“2010上海世博”纪念园地和商贸会展、文化休闲集聚区。重点推进国际旅游度假区、余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实现政策共享、互为促进、协同发展。着力推进迪士尼主题乐园、欢乐谷二期、虹桥商务区和环淀山湖、杭州湾北岸等相关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沿江、沿河、沿湖、沿海水上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建成若干游船和游艇码头,沿黄浦江两岸逐步将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打造成融万国建筑、世博园区、中西文化、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现代东方第一湾”;完成苏州河两岸游船公共码头、景观环境改造及配套服务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上海历史文脉资源的挖掘利用,开发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收藏馆、名人故居和传统戏曲、文艺演出为主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旅游功能性、基础性项目建设,建成和完善一批具有信息、集散等功能的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对全市咨询中心的整合和提升,完成全市A级旅游景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区县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旅游产业项目和旅游配套功能项目。
(三)创新培育都市旅游新兴产业。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为原则,深度对接国家战略规划和政策,推动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联动周边旅游资源,发展以人文娱乐、游乐观演、生态度假、户外运动等为主要内涵的旅游休闲产业。依托虹桥商务区国家会展中心建设,以及新国际博览中心、光大会展中心等会展设施,发展集聚规模大、国际化程度高、带动效应明显的旅游会展产业。沿用空港相关政策,依托国际邮轮组合母港和停靠港建设,发展旅游邮轮产业。依托信息技术,结合旅游服务特点,发展以旅游电子商务、虚拟旅游、旅游策划咨询为主体的旅游信息服务产业。对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依托上海制造业基地,发展邮轮、游船、游艇、房车、大型游乐设施、导览设备等旅游制造产业。
(四)融合提升都市旅游核心产品。通过制定并逐步实施市民旅游休闲计划,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特点、旅游资源禀赋等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重点打造融黄浦江两岸风貌和建设成果,展现人文景观、时尚创意、民俗风情、生态休闲、灯光夜景的浦江游览,推动浦江游览向苏州河、淀山湖、长江和海岛延伸,形成水陆联动、水岸一体的水上旅游。大力推进商旅文体结合,依托商业设施、文化场馆、体育场所,打造国际品牌云集、国货精品集聚的购物旅游,继承传统、文化艺术、演绎创意的文化旅游,赛事观看、户
外运动的体育旅游。加快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融合,依托百年工业遗存、现代工厂风貌和农业园区、乡村农家乐,发展以先进制造业展示、工业文化传承为主体的工业旅游和以农业生态观赏、农民生活体验为主体的农业旅游。积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依托上海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革命遗迹、名人故居二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发展红色旅游。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卫生、金融等相关行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推进科技普及、校园体验和康体健身等体验旅游。继续推进长三角旅游产品一体化,依托具有资源互补性的区域旅游产品,打造生态、山水、园林、古镇、民俗等跨区域特色旅游。
(五)加大城市形象塑造力度。制定并实施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形象宣传计划,明确城市形象定位,创新城市形象宣传策略,构建城市形象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城市形象推介,向世界宣传上海、推广旅游。加强海外合作,依托境外友好城市、本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驻外办事机构和旅游海外推广机构,建立全球宣传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影视作品、纪念品及网络、电信等新载体,加强对上海城市形象、主要旅游区(点)及重大节庆、赛事、会展等活动的宣传。利用重大节庆、赛事、会展等活动,构建城市形象宣传平台。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和频道,加大城市旅游宣传力度。巩固世博期间形成的城市文明成果,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融入市民的思想观念,开展市民旅游礼仪礼貌培训,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市民对外交流能力,展示市民热情好客的新风尚,增强城市亲和力。
(六)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参与各类旅游项目建设,实施兼并重组,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经营和产业链扩张,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组改制。出台政策,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支持旅游信息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建设旅游总部经济园,吸引国内外商务会展、酒店集团、旅游信息、邮轮公司等著名旅游企业进驻。扶持旅行社集团化、专业化、网点化发展,推进旅行社批零体系建设。推进旅馆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酒店、经济型饭店,进一步加快旅馆品牌化、网络化发展。进一步推进景区(点)经营体制改革。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旅游商品。支持旅游企业开发具有网上信息查询、预订和支付等服务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旅游企业通过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创建绿色饭店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优化旅游环境
(一)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快地方旅游法规建设,加大旅游法规宣传和执行力度。建立健全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建设和国际质量认证。完善旅游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旅游、工商、公安、交通、商务、卫生、质量技监、文化、物价等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按照职责依法查处旅游违法经营行为,重点整治旅行社、导游人员在经营中的不诚信行为。健全投诉处理机制机构,建立由市(区县)旅游、质量技监、工商等部门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旅游企业组成的分级投诉处理体系,建立网络、电话、信件等多种投诉渠道,为旅游者维权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开展诚信旅游活动。探索建立政府购买使用第三方信用产品的机制。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中心的旅游行风建设。
(二)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围绕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建设并完善三大类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融合,到2015年建成多载体、多语种、全天候的游客咨询月艮务系统和旅游业运行监测系统,覆盖全市主要旅游景区(点)、星级饭店、交通枢纽等场所,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示范性城市。建设立体化、便捷化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立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的公共交通网络,建
立连接空港、邮轮港和铁路高铁站等交通枢纽的旅游线路网络,建立覆盖长三角的旅游集散分级承运网络,完善指引、停车、换乘、自驾等服务。建立便捷有效的旅游公益服务体系,借鉴上海世博会的预约、志愿者和承载力预报等机制,建立自助旅游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公共信息标志和导向系统,建立假日旅游预报制度和旅游警示信息发布制度,公共交通、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等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
(三)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城市运行安全管理的要求,强化旅游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和旅游安全联动机制,公安、交通、卫生、安全监管、质量技监和旅游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等安全监督检查。严格安全标准,研究建立旅游企业的安全评估、认证制度,完善安全设施管理、告知、提示、警示、避险等制度规定。完善旅游安全信息预警发布制度,健全旅游突发事件监测、报告网络体系,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资金、网络和机构。健全应急处置、紧急救助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增强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加大扶持力度
(一)加大政府财税(费)支持力度。市政府设立旅
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促进产业发展、城市形象宣
传、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和重大旅游活动组织等。各级政府
要对涉及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
生、供水供电、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配套设施建设
给予资金支持。市、区县财政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和财政分级应急保障机制的规定,在预算中安
排处置旅游行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资金。通过市服
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贸发展资
金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支
持。加大对旅游企业的税费支持力度,旅行社按照营业收
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旅
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按照
国家统一部署,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
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在其缴纳污水处理
费后免征排污费。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旅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对入境参展商品,依法
给予税收优惠和通关便利。配合国家相关部门研究试行境
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旅客免税购物政策o
(二)完善金融服务。对本市重大旅游项目、有资源
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及为旅游企业
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推动银行给予优先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旅游企业并购贷款业务。支持旅游企业和旅游项
目采取组合担保、互动联保等方式实现融资。积极支持符
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并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
方式再融资,支持已上市的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
购和重组。推进金融机构丰富旅游消费信贷服务产品,发
展出境游分期付款、担保及托管。进一步增强银行卡的旅
游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旅游信用卡、旅行支票和旅游理财
等金融服务,制定政策积极推广本市主要景区(点)售票的银行卡支付,扩大旅游业银行卡受理范围,推动旅游金 融支付便利化。深化旅游保险,支持保险公司开发适合旅 游企业和旅游者需要的保险工具和产品,创新承保模 式o
(三)完善旅游土地资源配置。编制和调整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水域功能区划、基础设施 规划、村镇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将旅游 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规划。本市区域开发、市政项目或国家大型工程的规划编制和方案设计,要兼顾 旅游功能开发和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大旅游项目新 建、改建、扩建等确需调整土地、海洋规划的,可依法申 请调整。土地供应及滩涂资源利用开发,要适当增加 旅游业发展用地。对旅游配套的公益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用地,按照划拨方式提供。优先安排土地,用于农业旅游 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旅游项目优先试行城乡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政策。对植物观赏园、农业观光 园等项目用地,可按照农(林)业用地政策办理。完善口 岸开放布局,优化境外游艇停泊上海的服务。
六、加强保障能力
(一)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上海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发展重大政策制定、旅游管理体制改 革、旅游发展规划、城市形象宣传总体方案制订、重点旅 游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专项资金设立和区域旅游发展等重 要工作的实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合作,各司其 职,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各区县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o 加强市、区县两级旅游管理部门建设和人员配备,理顺职 能,统筹协调本区域内的旅游发展事宜,共同推进上海世 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
(二)加强人才建设。把促进旅游业就业纳入上海就 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好相关扶持政策。支持 院校旅游学科建设,扶持旅游文化和科研建设。强化旅游 职业教育,扶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完善市、区县、企业三级旅游培训网络体系,实施旅游从业人员全程培 训。重点培养、引进旅游管理、经营等方面领军人才。建 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制 定旅游人才交流政策,培育职业经理人等旅游人才市场。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完善导游中介派遣和劳动报酬形 成机制,建立健全导游人员社会保障体系o
(三)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统计和评价体系。建立和 完善市、区县、企业(集团)三级旅游统计体系,设立科 学的旅游统计指标系统,建设稳定的专业统计队伍,严格 执行旅游统计规范。围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贡献,积极建立旅游业发展质量和规模效益的目标任务评 价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重大旅游项目、重
大旅游活动和创新旅游产品给予扶持,对为促进旅游业发 展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和区县政府给予表彰 和奖励。
第五篇:国际旅游城市思考和建设报告
中共都江堰市委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思考和建议的报告
都江堰市作为极重灾区,各方面工作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临着发展水平不高、力量不够集中等问题。在市委深入实施“一区两带”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龙门山整体开发之际,我市抢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三个机遇”,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义不容辞、时不我待,有责任、有义务探索一条城乡统筹条件下的旅游国际化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对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础条件、比较优势、发展定位等进行了理性分析和初步思考。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础和条件
旅游业是都江堰最大的民生产业、支柱产业,也是都江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引擎产业”。自2003年以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立足资源禀赋,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打造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2007年,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0.2%,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经过近年来坚持不懈地努力,特别是灾后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重建提升,新型城乡形态正加快形成,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础条件初步成熟。
(一)无可替代的品牌优势。我市拥有成都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拥有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组成部分、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地震遗址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 1 国卫生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殊荣。青城山·都江堰成为全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无可替代的品牌优势和国际影响力,为我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春观杜鹃夏漂流,秋赏红叶冬滑雪”。我市是成都市惟一的水源涵养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有全国离特大中心城市最近的原始森林―龙溪·虹口国家级森林公园,其生物多样性保存完整,有亚洲规模最大的杜鹃专类植物园和苔藓园,被誉为“世界天然植物园”、“野生珍稀动物基因库”。全市年均气温15.2℃,森林覆盖率60.59%,城市绿化覆盖率43%,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全市人均寿命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1.1岁,享有“成都后花园”、“天然氧吧”、“长寿之乡”等美誉,形成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文化观念,创下了野生大熊猫进入城市的新纪录,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为我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先天优势。
(三)底蕴深厚的人文优势。李冰凿离堆分两江,创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张陵创道于青城山,孕育了灿烂辉煌的道教文化;芒城遗址见证了古蜀文明的辉煌。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儒家思想多元交融,汉藏羌回等多种民族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都江堰特有的文化韵味。1800多年的道教文化和2260多年的水文化源远流长,“清明放水节”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了我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城市形态,孕育了“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基因,这些无法复制的人文特色彰显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四)快速提升的区位优势。我市南依成都市区,北靠阿坝九寨、黄龙,东连三星堆,西接卧龙、四姑娘山、甘孜、康巴,处于四川省五大精品旅游区和川西旅游环线的黄金枢纽位臵。我市距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区仅38公里,距双流国际航空 2 港68公里,距成都火车北站55公里。规划的“五纵五横一轨一带”的道路主骨架正加快形成:“五纵”包括成灌高速、成灌老路、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成灌快速通道(沙西线都江堰段)、成郫灌干道(IT大道都江堰段);“五横”包括一环路、二环路、外二环、蒲中路、彭青路;“一轨”为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一带”则是指龙门山系旅游产业带路网。建成后,有6条直达成都的快速通道,形成城乡一体、联系内外的交通路网体系,将大幅提升我市的旅游通达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
(五)特色独具的城市格局。都江堰城区一江八河穿城而过,举世独有。半城依山,半城融水,抬头见山,低头见水,负阴抱阳,玉带分流,山、水、田、城、林、堰相因相依,高度融合,浑然一体,犹如一把巨扇镶嵌于成都平原西北端。“五河十岸、一心五轴、显山露水”和“满城水色半城山”的城市格局,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营城至高境界演绎得淋漓尽致。在灾后重建中,城区将拆除1500余栋各类受损建筑,客观上为实现城市规划蓝图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全面落实“四性”原则统筹推进农村灾后重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得到了强化提升,向峨乡全域、大观镇茶坪村、安龙镇徐家院子等一批城乡统筹示范点位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亮点。总之,通过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生态环境优势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正加快形成,进一步增添了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后发优势。
(六)强势扩张的国际影响力。地震前,通过举办国际道教文化节、虹口国际漂流节、都江堰国际猕猴桃节、青城山国际登山节等一系列国际性重大活动,“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城市文化品牌深入人心。“都江堰喝酒喝到天又亮,青城山双休修道自然醒”,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都江堰休闲度假的生动写照。地震后,我市倍受国 3 内外的关注,全国人民、世界友人以泪洗面、出钱出力、倾情支援,特别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化城市—上海市的全力对口支援,客观上使我市对外开放呈现出新的格局。通过开展灾后重建规划全球招标,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驻华使节、国际友人,以及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各界人士,让都江堰这座曾经历灾难洗礼的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基本构想
围绕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我们将加快景区景点重建和旅游项目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尽快成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西部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到2011年,实现年接待游客900万人次以上、入境游客突破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55%以上,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72亿元,吸纳就业人数12.3万人以上,成为都江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9年建设目标:基本完成全域旅游景区资源的清理整合,切实提高旅游开发建设的融资能力和旅游高端项目的承载能力。完成都汶高速龙池隧道、成灌快速通道、虹口至蒲阳旅游连接线(虹口段)、蒲张路复线道路建设,旅游景区景点可进入性极大提升。龙池、虹口景区基本形成接待能力,“道解都江堰”实景演出实现试演,加快推进青城山·都江堰核心景区重建,加快实施成都大熊猫野放中心、卧龙大熊猫疾病控制中心建设。启动龙池、青城山索道改造,“天府一条街” 历史文化特色街区项目,以及第六感国际高端度假酒店、青城湖五星级酒店、中信国际高尔夫酒店、堰上青城国际高尔夫等一批旅游重大项目建设。
2010年建设目标:青城豪森五星级酒店(二期)、逸岭·锦江五星级公寓式度假酒店、青城洲际酒店竣工投入使用,旅游接待能力超过灾前水平。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 4 路、成郫灌干道建成通车,旅游枢纽功能进一步强化。全面完成青城山·都江堰、龙池、虹口景区重建和虹口漂流AAAA级景区打造,完成龙池、青城山索道改造;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启动虹口“堰塞湖”景点打造;全面启动“三线九镇”特色风情小镇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综合管理服务功能基本完善;成都大熊猫野放基地和卧龙大熊猫疾病控制中心实现开园接待,大熊猫品牌进一步强化。
2011年建设目标:全面完成龙池、虹口、青城前(后)山精品旅游景区建设。第六感国际高端度假酒店、青城湖五星级酒店、新加坡悦榕庄酒店、都江堰上海大事馆(度假)酒店、中信国际高尔夫酒店、蓝光六星级酒店、堰上青城国际高尔夫建成并投入使用,形成具有国际化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的高端酒店集群,基本形成以漂流、探险、滑雪、高尔夫、山地徒步旅游等休闲运动项目为支撑的国际旅游产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形成,国际旅游城市形态基本形成。
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我们将突出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一)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努力推进资源开发国际化。在严格落实《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基础上,启动《都江堰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设计》国际竞赛,用国际眼光和全球视野规划旅游发展,着力形成与世界级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格局。一是加快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重点文物、宫观庙宇、配套设施、服务体系重建,积极引进高端旅游文化开发项目,全力打造道教文化和水文化体验与展示之地。二是依托都江堰景区,以“壹街区”、“中国水街”、夜啤酒长廊等特色旅游休闲街区为载体,深入推进景区城区一体化,将城市中心游憩区打造成为都江堰市的“城市会客厅”。建立节能环保的城市夜景灯光系统,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魅力。三是充分运用农村提升式重建成果,抓好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加快打造“三线九镇”国际化特色旅游小镇,形成北部山区以山地户外运动为特色,南部坝区以生态观光度假为特色 5 的乡村旅游功能区,加快形成一批乡村旅游精品。
(二)突出特色发展理念,努力推进旅游产品国际化。按照国际旅游城市发展要求,着力引进特色化旅游项目,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一是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按照国际精品旅游区的标准和要求,加快推进龙池、虹口、青城山前(后)山等旅游景区重建提升,抓好龙池、虹口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形成以世界遗产为龙头、以田园风光为基底的观光旅游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好历史文化牌、熊猫基地牌、地震遗址牌,加快成都大熊猫野放中心、卧龙大熊猫疾病控制中心、国家地震遗址公园建设以及水文化博物馆、道教文化博览馆建设,着力培育文化旅游和物种旅游。以《道解都江堰》实景演出为突破口,深入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中心城区水利府、文庙文化公园、老城门等历史遗迹重建,再现历史场景,加快形成道教文化和水文化展示体验之地。三是大力发展户外运动。加快启动龙湖、中信、青城湖国际高尔夫项目和龙池高原高尔夫项目建设,努力打造高尔夫项目集群,加快培育高端旅游市场。围绕都江堰——龙池〃虹口山地运动基地打造,加快推进国际方兴未艾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建设,加快龙池、虹口、青城后山等景区的山地越野、滑雪、漂流等精品旅游项目建设进程,加快形成国际山地旅游展示之地、体验之地的品牌效应。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旅游设施国际化。一是在着力抓好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沙西线都江堰段、成郫灌干道等对外交通路网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景区景点相互贯通的旅游公路建设,改变龙池、虹口等景区单进单出的交通现状。二是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加快完善电子商务系统、旅游标识系统、旅游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提升国际旅游服务水平。三是提升旅游消费环境,加快推进旅游商品加工展示营销中心等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网点建设,加快城市西区高品位国际化社区的整体打造,大力吸引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居家创业。
(四)创新旅游发展机制,努力推进产业链条国际化。一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开发格局。重点是用好农村灾后重建和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引进社会资金实施乡村酒店、户外运用、休闲观光等旅游项目建设。二是整合国有资源和资产,强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积极搭建直接融资平台,做强资本和资源两个市场。三是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品牌和国际理念的管理集团、品牌酒店、境外旅行社落户都江堰,构建客源市场的国际化平台,着力提高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比重。四是创新投资体制,通过旅游产品重建设计、旅游设施采购、旅游项目开发等环节的国际化招投标,持续提升旅游产业投入国际化水平。
(五)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努力推进旅游管理国际化。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争取在上海建立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强化旅游宣传营销,着力构建立足上海,辐射东部地区,面向世界的旅游市场拓展体系。在办好清明放水节、道教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成都、上海等国际化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旅游节、国际旅游展销会、国际旅游推介会等国际国内外旅游促销活动,提升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旅游软实力。依托四川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和职业高中,加大国际旅游人才培训力度,打造国际旅游人才重要的培训地,服务龙门山旅游开发。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对我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予以明确。恳请市上正式明确我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并从政策导向、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目标考核等方面对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给予支持。
(二)建议对我市旅游产业项目给予集成扶持。建议市上对旅游“引擎”项目进行全域统筹,凡属成都市旅游产业发展龙头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均优先规划在都江堰,优先安排在都江堰,以加快形成我市国际性旅游产品竞争优势。
(三)建议对我市旅游宣传营销给予集成支持。建议市上进一步加强对我市旅游对外宣传的集成支持,将都江堰作为成都的城市名片,纳入成都各类会议展览、节庆活动的承办地和宣传重点,扩大都江堰的国际影响力。
(四)建议对都江堰旅游发展政策给予集成倾斜。建议市上对我市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给予政策集成倾斜,重点在规划、项目、土地、资金等政策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扶持。
都江堰市作为极重灾区,正经历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过程。这一过程,虽然任务异常繁重,但机遇十分难得。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走出一条城乡统筹条件下的现代产业发展之路。
中共都江堰市委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
2009年7月27日
主题词:都江堰△ 旅游城市 报告
抄报:春城书记、红林市长、华章部长、忠林副市长。
中共都江堰市委办公室
2009年7月27日印
(共印1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