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宜宾县建设中国西部经济强县的思考
关于宜宾县建设中国西部经济强县的思考
宜宾县委副书记、县长 丁应虎
近年来,宜宾县以建设中国西部经济强县为目标,以工业强县为核心战略,以“三化联动”为主要抓手,以“两化互动”为工作重点,始终坚持“为了发展、勇敢担当,为了民生、激情创业,为了幸福、守住廉洁”的理念,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量日益壮大、质量明显提高、后劲不断增强、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
(一)宜宾县的基本情况。宜宾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两省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2940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535个行政村,45个社区,总人口101万。宜宾县是全国改革名县、向家坝水电站后勤基地县和西部经济百强县,也是全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和革命老区县。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8.89亿元,同比增长17.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36.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06亿元,同比增长18.98%;民营经济增加值88.15亿元,同比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40元,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6955.7元,增长20.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22亿元,增长18.1%。
(二)宜宾县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人均更是低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追赶发展任务艰巨。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农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滞后,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工业强县任务艰巨。三是城乡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乡居民增收途径不多、人居条件基础较差,民生改善任务艰巨。四是财政收支平衡难,民生等刚性支出不断加大,发展资金不足,骨干财源不多,对土地收益的依赖过强,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十分直接,财力增长任务艰巨。五是城乡建设快速推进引发与伴生的各种矛盾相互积聚交汇,新旧政策转换引发的个体利益与群体诉求相互交织叠加,安全维稳任务艰巨。
(三)宜宾县未来发展的机遇。一是实施大工程大项目的机遇。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左岸换流站、宜屏快速通道、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成贵铁路等为我县发展注入了直接动力。二是成渝经济区和川南城市群的规划与实施,为宜宾县发展带来了直接机遇,可在区域协作中抢占发展先机。三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机遇。宜宾县的综合能源、机械制造、酒类食品、特色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属于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规划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四是宜宾打造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机遇。宜宾已成为全省“十一五”期间新增的两个大城市之一,跻身全省规划发展的6个特大城市之列,县城柏溪镇是宜宾市中心城市的重要组团,必将拉动宜宾县经济社会发展。五是全县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为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夯实了经济腾飞的起跳平台。
二、立足县情,准确定位,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发展
(一)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一是强力打造宜宾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到2016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六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提前翻一番以上,超过300亿元;工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超过1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以上,超过100亿元;民营经济总产值翻一番以上,超过2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以上,超过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比前五年翻一番,达到800亿元。经济总量保持宜宾市第二,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3∶60∶27。二是强力打造宜宾百万人口中心城市重要组团。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县城主动融入大市发展,县城面积增至20平方公里,人口增至20万。城镇化率力争超过40%,打造3—5个区域中心场镇。三是强力打造四川特色农业示范县。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特色优势品牌。立足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建设特色农畜产品基地示范县。综合打造成片开发示范片,建成亿元村3—5个、千万元村200个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四是强力打造西部文化旅游名县。着力打造四张“文化名片”;即“向家坝高峡平湖、石城山古镇驿道、越溪河碧水福地、赵一曼英雄故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产值达到全县GDP的5%以上;坚持走文化激活旅游之路,加速推进向家坝库区旅游开发和金沙江大峡谷建设,初步建成川南旅游环线目的地。五是强力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县。坚持“水、核、气”多元开发,向家坝水电站和双龙换流站等重大能源项目竣工投产,全面完成横江河梯级水电开发。扎实推进川南核电站前期工作,加快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和转换利用。六是强力打造和谐幸福百万人口大县。强化人才培养,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着力推动百万人口大县向人才强县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一倍,全力建设惠及全县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二)未来五年的产业选择。宜宾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秉赋,是名副其实的能源大县,同时特色化工、机械制造、酒类食品、房地产及建筑业都具有相当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基础。通过对县情的理性研判,选择了“5+2”的产业发展模式,未来五年,工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增加值超过140亿元。全力推进向家坝水电站、双龙换流站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综合能源产业总产值超过150亿元;全力支持伊力聚氯乙烯项目建设和威力化工公司整体搬迁,特色化工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力支持惊雷科技、长虹红星电子、天工机械等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力支持红楼梦、吉鑫、川兴、兆年和重啤(宜宾)等酒类食品企业发展,酒类食品产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力支持成中、寅吾等房地产及建筑业健康发展,房地产及建筑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依托我县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全力推进旅游文化和新经济产业园两大新兴产业。
三、“三化”联动,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社会新发展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以上;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化率增长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年度任务。
(一)强势推进新型工业化。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其中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以上,利润总额增长20%以上;力争实现工业项目建设总投入25亿元以上,其中企业技术改造投入15亿元以上;实现技术创新投入4000万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口径)5户以上,新增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1户以上;园区产值增长40%以上。一是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提高园区承载力。加快城北园岷江大道二期、金沙江大道下穿高速景观工程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园区管理运行水平,着力把城北新区打造成为产城一体、全市一流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园区。二是着力推进已招商落户企业建设步伐,努力提高现实生产力。切实做好长虹红星电子、兆年酒业、亮生玻璃等落户企业的跟踪服务,加快推进,早竣工,早投产。三是着力培育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努力提高骨干支撑力。重点帮助惊雷科技、天工机械、伊力集团、重啤宜宾有限公司、威力化工等现有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四是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小企业,努力提高发展潜力。依托产业园区和资源优势,立足项目引领,坚持扶小放活,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小企业。五是着力实现工业招商新突破,努力提高招商吸引力。制定优惠政策,突出重点区域和产业招商,积极引进一批国家级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宜宾县。六是着力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支持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和产品升级。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2012年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三化”联动,在县城重点抓好城北新区和滨江防洪堤综合开发,坚持构建以县城、四大产业园区、中心城镇、一般城镇、村落五位一体,结构多元、功能互补、配置合理、布局优化的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扩大规划覆盖率;新增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确保城镇化率达34.8%以上。一是加快融入大市步伐。全力推进宜屏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实施二二四棚户区改造,尽快启动金沙江普和大桥建设,主动对接大市西延发展,承接赵场组团综合打造普和新区。二是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城北新区建设,快速推进西北地块二期、三期和城北西区建设用地前期开发,启动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加快滨江路综合开发,启动滨江防洪堤A标段建设并全力向西延伸开发,启动马鸣溪至安边场镇防洪堤和金沙江、岷江片区发展规划,积极推进黑河综合治理前期工作。建成金江路东段、南兴大道二段(迎宾路—振兴路)建设。三是大力推动场镇开发建设。快速推进观音南部新区整体开发,加快安边、古柏、商州等防洪堤建设和场镇综合开发;加快推进泥溪滨江新区、柳嘉新区等场镇整体开发。加快推进白花、蕨溪、孔滩、高场等中心场镇建设用地前期开发。
(三)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201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3% 以上,粮食产量增长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3%以上,农村投资完成 15 亿元以上。一是争取项目做点。积极争取国家项目,以点起示范带头作用,全力推进潘龙湖中型水库的前期工作,重点打造安边黄江林村、普安大理村、喜捷红楼梦村等“美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二是培育企业做园。加快建设高场好耕现代农业园、李场大塔市级新农村示范片,积极引导企业将各项目点联合形成园。三是整合资源做线。稳定粮食生产,建成优质高粱基地10万亩、莲藕基地5万亩、荔枝基地3万亩,切实将李场高标准农田项目同荔枝桂圆等特色农产品整合形成新农村示范线。四是落实政策做面。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新增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0户,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实现点、园、线、面联合发展,农民增收致富。
(四)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加快实施“四个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主动争取项目,全年计划安排重点项目245个,总投资1931.35亿元。2012年计划投资125.91余亿元,其中:横江至双龙重件公路等竣工类项目80个,长虹宜宾红星电子工业园等加快推进类项目35个,金沙江防洪护岸安边段综合开发等争取开工类项目47个,蟠龙湖水库等加快前期工作类项目83个。二是加速构建交通网络。加快建设联网道路,全面建成玉龙—鸭池、龙池—箭板、合什—河口、白花—漆树等通乡连接道路,加快通村水泥路(油路)建设。加快实施渡改桥工程和危桥整治工作,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安全。三是加快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建设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引水隧洞,加快推进蟠龙湖中型水库、越溪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前期工作,完成重点小二型水库病险加固整治、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五)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创新。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加快横江中学综合楼建设,确保城北小学秋期投入使用,加快特殊教育学校整体搬迁工作;全面启动教师周转房建设。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省级示范县。二是加快发展医疗卫生和文体事业。建成县医院、县中医院综合楼并投入使用,启动县急救综合大楼、达康医院建设,加快推进县精神病院综合楼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药品、餐饮服务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启动文化旅游名县的打造工作,实施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工程。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设任务,建成县救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
(六)加强财税金融工作。2012年,全县力争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84亿元;基金收入4.03亿元;预算外收入4804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入1800万元;财政债权资金清收完成100万元;化解债务6000万元。千方百计抓收入,努力扩大收入来源,做到应收尽收。千方百计抓节支,严格预算管理,降低征收成本。千方百计培植税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培育新的财税增长点。千方百计保重点工程和民生支出。启动金融生态县创建工作,深化银企合作共赢。
(七)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继续实行建设工程总承包模式和建设用地前期开发,大力引进民间资金推进城乡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组建工业集中区投融资公司,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水务投资公司,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税考核办法,规范税收征管秩序,建立偿债机制。制定社会办学、社会办医政策措施,多元办学、多元办医迈出更大步伐。支持观音、蕨溪分别争创国家和省级发展改革试点镇。
第二篇: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 打造中国西部优美乡村
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 打造中国西部优美乡村
沐川县作为典型的盆周山区县,怎样抢抓发展机遇,规划好“十二五”、谋划好“十三五”,积极探索山区发展新模式,实现山区社会超常发展,后发跨越?近日,记者采访了沐川县委书记廖克全。
记者:沐川怎样抢抓机遇,规划“十二五”、谋划“十三五”?
廖克全:未来10年将是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关期,更是山区发展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期。沐川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要求,抢部大开发机遇,对接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市发展大交通、大产业和大城市的要求,以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规划“十二五划“十三五”大讨论为契机,充分汲取专家学者、干部群众各方意见建议,跳出沐川看沐川,用全局的视野和超前的眼光,以大思路规划、大气魄提升目标、大开明优化环境、大举措做强产业、大视野选培人才,高起点、大手笔重点规划好“十二五”,积极谋划好“五”,突出安排好近两年工作,推动山区经济社会超常发展、后发跨越,奋力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打造中国西部优美乡村。记者:沐川规划“十二五”、谋划“十三五”有什么思路?
廖克全:沐川最大的特色是山区,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刚刚结束的“2010·中国沐川首届生态文化旅游节”,全面展示了沐川的生力,带来了丰硕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坚定了全县上下发展生态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将不断深化发展山区经济“五个最大”的认识持“一站一心两片三地四县”的“11234”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念好“山”字经,打好有机牌、绿色牌、循环牌,进一步强化农业地位、工业主导地位和三产支柱地位,进一步拓展“城乡统筹发展,‘三化’联动推进,‘三产’整链打造”的新空间,进一步培育挥比较优势,加强与中央、省、市的政策衔接和项目对接,着力把优势转化为项目,把项目落实到当前,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发展向前。到“十二五”期末,全县交通公路里程、县城建成区面积、一般预算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记者:沐川将怎样做大交通、突破瓶颈?
廖克全:“十二五”期间,沐川将按照“建高速、构路网、延里程”的思路,破解交通这一制约山区发展的最大瓶颈,积极融入成小时、宜宾一小时、乐山半小时区域经济板块。重点是加快推进仁沐高速公路建设,全力构建以国道213线、省道103线和县级公路境路为支撑的“三纵四横五环线六通道”的开放式交通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大交通体系。尤其要整合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全面加快路、联网路和资源路建设,扎实推进林区公路建设攻坚,把林竹资源变成林竹资本,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到2015年县交通公路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到2020年,建成区域性交通物流中转站。
记者:沐川建设精品宜居县城有何打算?
廖克全:城市化是农业化、工业化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十二五”,沐川将按照“城乡一体、园城一体、景城一体”的发展思路,建设乐山、宜宾以及成都、重庆“后花园”,都市人醉氧新生加油站灵休闲驿站,全面推进“山水田园绿城”建设。抓住国家合理调整城市行政区划的机遇,将周边乡镇纳入县城统一规划。加快工业园设,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和项目承接能力,实现产业与城市同步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沐川·中华竹博园”等景区景观工程建设,加户区改造力度,构建依山傍水,以河流为纽带,上游休闲居住、中游商务办公、下游发展产业的大城市空间布局,配套发展学校、医化、体育、市政交通、社区服务等民生社会事业,完善提升特色商务、养生休闲、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功能。到2015年,县城建成积达到6平方公里,人口6万人。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
记者:沐川在做大产业上是如何规划的?
廖克全:山区发展不仅要做大产业规模,更要做出产业特色。沐川将按照“农业做基地、工业延链条、旅游创品牌”的思路,以十代农林基地、一区三园工业集中区、两大核心生态旅游景区为载体,以科技、品牌、人才为支撑,以招商引资、要素保障为抓手,进拓展“林浆纸”、“竹木板”、“电磷煤”、“种养加”、“生态游”五个一体化发展空间,着力壮大以集群经济为主的制浆造纸、加工、磷煤化工和生态食品加工产业,着力提高以基地经济为主的现代农业比重,着力提高以文旅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到2,建成农林基地200万亩,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以上,三产比例调整为15∶50∶35;到2020年,形成区域林产品加工产业中心,建成中国西部纸都、全国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全省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和全国生态旅游目的地。记者:沐川在发展保障上有什么考虑?
廖克全: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一个地方竞争力的核心,是发展的根本保障。山区必须以开明开放、对外合作为平台力缩小与外界发达地区的思维差距和观念差距,树立加快发展的豪情,形成后发跨越的锐气,大力营造“干部建功业,企业兴产业、创家业”的创业氛围。引入干部选拔竞争机制,进一步拓展选人用人视野,鼓励有胆有识的工作劲头,在真干事、干成事中培养和考部。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干部素质能力、职工岗位技术、农村实用人才、就业专业技能等不同层次、各种类别的大培训活动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完善“科技特派员”等定点联系制度,开辟高级人才服务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政府配套专项人才补策,引进产业发展急需人才,鼓励企业开展专项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确保加快建设富裕美、开放、和谐新沐川。
第三篇:对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谈几点思考:
对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谈几点思考:
一、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再认识
所谓绿色农业,是与绿色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体系,是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开放型农业系统。建设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云南优势的知识密集型农业。绿色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云南农业的未来和方向,是云南农业的希望和成功之所在,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基础。
二、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内容
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内容,没有绿色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由农业的地位和特点决定的。从生产的流程和顺序来看,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原料基地,是第一车间,我省现有的传统产业以及正在加速培养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包括烟、糖、茶、胶产业、旅游业、生物技术等的开发,对农业都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从农业的地位来看,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我省国民收入的75%,财政收入的70%,外汇收入的60%,轻工业原料的80%,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从绿色产品的内容来看,一类是可食用的绿色食品,另一类是非食用绿色产品。绿色食品是自然、安全、营养、无公害的食品,绿色食品是绿色农业的重要产品。从绿色经济的内涵来看,支撑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成分都与农业密切相关,如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旅游业。既是特色农业又是旅游观光业,绿色经济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扩大和丰富。
三、认真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省委和省政府已经作出了决策,为云南21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纲要》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落实纲要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要有全面的包括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战略安排。要有产业发展思路、区域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农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体现绿色的基本原则,即突出产业特色、科技决胜、机制创新、以人为本、富民强省的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规划要以生态经济平衡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要体现云南的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坝区、山区、边疆、内地,要从规划对象的实际出发,体现各自的特点和个性,要因地制宜和扬长避短。同时,农业的规划要与加工企业的布局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在发展思路上,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二是由常规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三是由一般产品向名牌产品的转变。四是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行分类指导,走“绿色(特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路子。广大民族地区和山区,在保护生态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把安全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和名牌产品的生产组织起来,走具有云南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坝区,在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养殖的基础上,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业组合起来,走出一条“大流通——大加工——大种植——大养殖”一条龙的订单农业发展之路;在滇中地区选择若干是,建设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把农业高新技术组装起来,把绿色农业与知识经济结合起来,把名特优商品包装起来,使之成为全省绿色农业的高科技龙头。
四、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
没有重点就没有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要采取优惠政策进行重点扶持。一是财政周转金要向绿色农业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与发展地方经济、培育财源税源结合起来,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周转金用于扶持绿色农业的发展。二是金融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绿色农业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省
对现有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兴办的绿色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可以比照实行国家和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还要研究激励政策,例如对引进的优良种子、种畜(禽)、苗木,凭国家有关机关证明,是否可以“放水养鱼”,在一定时间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四是农业各主管部门要根据省绿色农业发展规划,集中各自的物力、财力,多渠道增加对绿色农业的投入。五是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培训绿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推广绿色农业典型经验和结合省情州情进行新技术新理论研究。
五、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指出:“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丰收,粮食多了,不等于农业的基础已十分牢固了,要注意防止忽视农业的倾向。农业如果出现反复,整个经济工作都会陷入被动。”朱róng@①基总理也强调:“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尤其是在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更要防止忽视、放松农业的倾向。”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边疆农业省,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业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73个贫困县,506个扶贫攻坚乡,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为索取生活的物质,山区25度以上的坡地大都被开垦,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严重。云南虽然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生物基因库”、“水电富矿”、“金属王国”、“花卉之乡”、“歌舞之乡”等一顶顶美丽的桂冠,但对很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的优势资源,保护和研究、开发和利用远远不够。影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根本原因:一是农业的基础设施脆弱。近年农田水利建设成就辉煌,对436 条流域进行治理,解决了山区1605万人的饮水困难。但是,坡改梯,梯改田,山区节水灌溉,坝区自流灌溉,种子工程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加之原来建设的良田由于受洪灾、泥石流、地震等破坏,要建成高质量的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生态农田”,差距就更大。有的荒山还未根本治理,有的“库、塘、坝”尽管建成了,由于周围山体植被退化,水源涵养林被砍光,“下雨水往山下流,天晴山上渴死牛”,水源枯竭,“库、塘、坝”泥沙沉积,库容缩小,有的成了“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的病害工程,使原设计的对农田灌溉率下降;二是对农业基础地位作用的思想认识不够,讲在嘴上和写在纸上的多,特别是划钱分物,涉及机构和队伍建设,“基础”、“第一”的位置就改变了。一些地方、一些干部,有饭吃“挖基础”,增加农民负担,减少农业投入,忽视了农业的保护和基础的建设。为此,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中华生物谷的发展战略,要从水是农业的命脉,耕地是农业财富的母亲,绿色是农业的根本出发,从“四高四低”的云南省情出发,在农业基础设施上作文章,在省委六次党代会上提出的30字发展思路“打基础,兴科技,调结构,建支柱”上作文章。农业稳是农业兴的基础,农业兴是百业兴的支撑,绿色大农业的振兴是绿色经济强省的基础。
六、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和目标。近年来,我省农村经济结构虽得到调整和优化,但仍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成供大于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受此影响,我省主要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交替出现。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求转向适应小康的更高层次要求,质量优、档次高、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此,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的市场条件,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科学技术结构以及农民的组织结构,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变化。当前,要注重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制订绿色农业产品的认定标准和产品目录。二是引导绿色消费,带动结构调整。三是搞好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绿色药品。四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我省是产糖大省,但生产的都是原糖,没有
精糖,不搞加工增值是不行的。五是围绕绿色农业,积极开展“五新”活动,即观念更新、组织结构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分配机制创新和生物技术创新。
七、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素质,为绿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等有关方面的力量,都要向绿色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农副产品相对集中的大农业倾斜,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效益。首先,要针对绿色农业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其次,要抓好粮食、林业、水产、水果、食用菌、橡胶、茶叶、烟叶、花卉、蔬菜、甘蔗、畜禽、珍稀特种养殖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试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普及率。第三,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贮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拳头名牌产品,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及监测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第四,要大力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选择一批效果显著的绿色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加以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五,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培训。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要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农业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农函大、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广泛开展对农民的绿色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要设立省级绿色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在高效中开设绿色专业课程,招收本科生或研究生,培养为本省农村经济服务的各类“永久牌”的专业人才。
第四篇:宜宾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思考
宜宾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思考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光镭
国防动员作为国家安全机制之一,不仅具有保障战争需求的功能,而且具有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功能。大力加强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在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努力实现由以应战为主向应急应战一体、平时战时兼备转变,是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宜宾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动员的部署,按照“平时战时结合、应急应战一体、经济军事兼顾、战场市场双赢”的工作要求,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圆满完成了国防动员的各项任务。一是坚持党管武装,把国防动员工作和后备力量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修订完善了国防动员有关预案方案,健全了国防动员管理机构及工作制度,加强了动员管理机构能力建设。二是国防教育扎实有效,明确了党政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国防教育职责,形成了全市上下各方面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国防教育的良好格局。三是人民武装动员工作全面推进。四是经济动员成效明显,指导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落实了军民兼容项目的开发工作。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共筹集抗震救灾资金9216万余元,调运血浆36万毫升,运送粮食1500吨,派出各类救援人员2692人,支援灾区篾席162.9万平方米。五是人民防空建设扎实推进。六是切实增强交通战备保障能力,组织开展了战略物资、科技资源、交通运输、军民通用产品等综合潜力调查,完善了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七是全力做好征兵工作,连续11年受到省以上通报表彰。八是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成效明显,建设经验被省军区总结推广。
当前,由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从全球看,各国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战略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尤其是今年以来,世界强国争夺石油等战略物资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国际贸易磨擦越来越多,局部战争的影响不容小视,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领土、领海与岛屿之争形势日益严峻。从国内看,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猖獗,重大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等非战争安全问题频发。从宜宾的情况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各类社会矛盾增多,各种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同时,宜宾拥有“三江九河”,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抢险救灾任务繁重。为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清面临的形势和国防动员所承担的责任,全力加强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结合宜宾实际,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创新工作思路。抓好新时期的国防动员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需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从传统的思维定势和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用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创新的思路来思考和谋划。要切实把国防动员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军需与民用、平时“应急”与战时“应战”紧密衔接。
二要强化责任意识。国防动员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是事关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作为市县一级,要坚持把国防动员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目标任务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统一考评。要在平时经济建设中承担起“应急”责任,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将“应战”和“应急”工作统一起来,以“应战”牵引“应急”,以“应急”完善“应战”。
三要完善各类预案。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要以支前任务为牵引,立足保障军队作战的总体预案的不断完善,同时突出重点地区、主要领域、重要行业,编制和完善应急动员总体方案、专项保障预案以及与地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协调衔接,并结合保障军队重要行动和应对地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组织多样化的训练演练,提高和检验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的质量效益。
四要加强能力建设。依托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多元化战略物资储备体系。进一步优化粮食、石油、运输工程机械、医疗救护、特种药品和防护用品等战略物资储备结构。紧跟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组建国防动员中心和各类保障基地,作为平战时军民两用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储备基地。建设一批以大型企业为支撑的专业物流基地和重点产品交易市场集群,为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提供物资征用、仓储和配送保障。结合地方科技创新和进步,围绕提高作战训练和武器装备科研技术保障能力,以加速军队作战训练重难点技术攻关进程、装备器材维修和革新、战时技术支援与保障为主要任务,尽快建立区域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各类资源参与国防动员建设工作,着眼应对多元化安全威胁,实现国防动员能力的新突破。
第五篇: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
云 南 地 理
1. 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答:旅游资源定义为: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目前云南的旅游资源具有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云南既有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类型多,其中许多旅游景观为国内甚至世界所罕见。
(2)旅游资源分布广,规模大。云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几乎处处是风景,时时有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景观个体和占地规模答,资源的容客量和容时量都很大。
(3)资源的要素组合及地域组合良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空间差异,使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表现出不同要素组合和区域组合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云南的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数量大、丰度高、品味好,分布广、组合性佳,而且旅游地环境质量好、气候独特、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通达性好,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
针对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状况,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面向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呢?具体的措施有:
(1)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充分发挥云南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气候、区位等特色资源优势,实施创新发展、精品名牌、项目带动、市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培育精品名牌产品,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实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总目标。
(2)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
(3)抓好“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建设:即①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集散中心,就是要抓好以昆明为中心、包括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建设;②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滇西北要紧紧抓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旅游开发与建设;③滇东南喀斯特
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南红河、文山两州和曲靖南部地区、昆明的石林县等,要依托石林、罗平、元阳梯田、彩色沙林、普者黑等旅游品牌,突出精品旅游产品的带动作用;④ 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把滇西南建成我省面向东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国际旅游区;⑤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西保山、德宏两州市要充分发挥火山温泉、民族风情、边地文化和边境区位的优势,重点开发建设以温泉度假、生态旅游为主的康体休闲度假产品和以民族风情、边地文化、珠宝购物、边境旅游为特色的跨国旅游产品,把滇西建成我省面向南亚、特色鲜明的重要康体度假和边境旅游区;⑥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要以四川、重庆、贵州和省内游客为重点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温泉度假、城市休闲、夏季避暑旅游等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尽快建成云南又一个新兴旅游区。
(4)科学规划,依托资源育精品。云南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西部三江并流、东部岩溶地貌、北部雪山峡谷、南部热带雨林、中部高原湖泊的自然奇观;众多民族长期聚居、和谐相处,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神远的历史文化,创造出神秘奇异的地球生命演化史和人类发展厉史;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构造了云南国际一流的吸引物。以这些吸引物为依托,云南省面向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精心制定了云南旅游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努力培育精品旅游景区点和名牌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旅游者。
(5)依法治旅,整治市场抓管理。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针对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在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同时,结合云南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行业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全省旅游法规体系。全面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推动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和加强了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抓好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6)培育人才,依靠科技增效益。针对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而人才相对不足和素质偏低的矛盾,在全省旅游行业推动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上岗制度”,坚持先培训,后持证上岗,运用法规和制度保证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坚持旅游教育培训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从而为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7)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8)高度重视推进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旅游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尤其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为提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更加重
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旅游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以上就是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的措施。
2.如何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步伐?
答:在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等的严重问题。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是比较经济而又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资源,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在将来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
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一直是云南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也比较注重质量。在云南的旅游资源中,自然景观类型的风景比较多,还有就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云南境内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山林、峰、洞、江河、湖、瀑蔚为奇观;有古老的人类遗址,恐龙化石及近代历史纪念物,以及25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等,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的旅游资源,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步伐,具体的措施有: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把云南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和信心决心不动摇,上下齐心、协调一致地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
(2)加强领导,增强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力度。切实加强对旅游发展的领导,加大对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和困难的指导、协调和检查力度,及时协调和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分的任务和要求,对每项任务和项目都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把涉及到的有关工程、体系和基地项目纳入本地区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中,确保旅游“二次创业”落在实处,抓出成效。
(3)多渠道筹资,以大项目带动旅游大发展。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扶持旅游开发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商、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等投资我省旅游开发和建设;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和指导具备条件的股份制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旅游债券进行融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的全力打造、丽江印象等等。
(4)优化环境,为加快旅游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①构建完善的旅游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②创造宽松的旅游政策环境,在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加快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③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形成合力,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服务”的要求,切实保证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的通讯、供水、供电,做好排污和处理等,整治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交通条件和社会治安状况,所有“窗口”行业必须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不断提高公民的旅游意识,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
(6)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7)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又带动云南旅游的发展。
(8)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注意保护,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9)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10)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就是加快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具体措施,经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云南人民的勤劳奋斗,云南的旅游一定会适应人们的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发展,使人民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