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强校建设的再思考
同志们:
今天,利用全校处级干部培训的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近一个时期的学习体会。由于准备时间比较短,其中难免有的数据不准确,汇报的内容完全出自我个人的认识和体会,或许有的观点不正确,希望大家一起思考,共同来批判。
一、引言
最近几年,国人密切关注两个质问,一个是“李约瑟之问”,另一个是“钱学森之问”。李约瑟是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爱因斯坦奖”,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李约瑟认为,人类科学上的统一预示着全世界走向天下大同的未来之路,他在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时候,脑海中始终盘旋着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具有系统和自然知识假说数学化特征的近代自然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兴起?其二,为什么公元一千年前中国科学发展的比西方更为有效和领先?中国都有哪些成就,其贡献如何?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基本上处于经验阶段或达芬奇式的水平,而不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或伽利略式的突破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李约瑟之问”。世界各国学者都曾试图做出回答,争议很多,至今没有答案,但无论争议如何,这一问题都值得我们深省。
再说“钱学森之问”。关于钱学森,大家对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和传奇履历都十分了解。2009年10月,这位科学巨擘走完98年的人生历程,溘然长逝。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确,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获奖的18位科学家中有14位毕业于1951年之前。2006年,温总理曾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6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大致如下:“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这些话十分有道理,但是网上评论,这些回答其实是不能让钱老和总理满意的。2009年11月11日,以沈正赋为代表的安徽高校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当时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和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教授们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尽管我深知自己无力回答“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这样的难题,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从未间断。寒假期间,有机会品读几本书,其中有3本书对我启发颇大。
第一本书,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先生所著,《高校之殇——老校长刘道玉给中国高等教育开药方》(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这本书一共五章,分别是:大学理念之惑;教育体制之弊;校长遴选之误;大学学术之浮;教育改革之难。通篇深刻剖析高等教育,当然其中有些观点可能与社会主流不一
致,但仍值得我们思考。
第二本书,是王晓燕、谢云挺的《中国教育问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教育之问;中篇:教育之道;下篇:教育之术。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很好的剖析,内容同样
值得深思。
第三本书,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的《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一共五个部分,分别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这么难;为什么我们的医改、教改、房改这么难;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过得这么难;为什么我们的环境这么糟;为什么政府处理国际事务这么难。我建议大
家去读一读,应该会有所启发。
另外,我曾在校青年教师联谊会成立大会上向青年教师推荐过2本书,一本是李开复的《世界因你不同》,另一本是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最近我又看了李开复给中国大学生写的7封公开信,每一封信都很有哲理,尤其是做学生工作的同志应该认真品味。为什么要提李开复?因为有些问题深入思考之后仍然不得其解,许多问题一时难以改变,但学校发展一刻也不容停歇。那就借鉴李开复的一句名言:“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区别二者的不同。”
以上部分作为报告的引言,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交流探讨。
二、题释
我的汇报题目是《新时期强校建设的再思考》。
为何称“新时期”?原因有三:其一,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其二,2011年是学校新甲子征程的开启之年;其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中国高
等教育的改革,正处于启动之际。
何谓 “再思考”?2000年前后,原三校刚刚合并不久,我们曾提出要由大校向强校转变的办学目标,这是最早提出的“强校”概念。2008年,黑龙江省高教强省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我们身在其中,继续着我们对建设“强校”的思考。2010年,在我们制定“十二五”规划时,研讨的中心更是始终围绕“强校建设”。思考由来已久,也从未间断,所以,今天称其为“再思考”。
以下让我们围绕“什么是强校,强校何以强?”“我们距离强校有多远?”和“强校建设路在何方?”这三个问题共同探讨。
三、新时期强校建设的再思考
(一)什么是强校,强校何以强?
1.大校与强校
2010年7月13~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发表了“强国先强教,强国必强教”的重要讲话,表达了党和国家对
强国强教、特别是强教的决心。
强国与强教联系如此紧密,什么是强国,强国和大国区分何在?通常,在国家之间的对比中,强国与大国的含义密切相关,强国一般要具体到某项指标,如经济强国、军事强国、体育强国或人力资源强国等等,而多项指标居于世界前列就是大国。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国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增加其内涵,已经从单纯的人口、土地、财富和军事力量扩展到了很多其他领域。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首先必须是发达的强国与富国。发达国家未必是大国,但大国必定是发达国家。一般而言,目前能够被世界其他国家公认的现代发达国家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共同标准,即:以民族国家为基本主体单位;国民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推行法治化的市场经济;拥有独立主权;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得到
有效维护,拥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再看大校和强校。我们往往不能套用大国与强国的概念,因为“大国一定是强国,多项强的指标才是大国”,可大校并不见得是强校。在人们心目中,学校的占地面积大、招生人数多、教职工人数多等就是大校,一般与水平关系不大。强校则通常指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准或社会服务等都领先的学校。对强校标准的认识有可能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但强校一定“居于前列”,这是永恒不变的标准。强校的优势和外部环境不一定相同,但是强校必定拥有共同的优秀品质和内在根源。在国内,我们通常把117所“211”院校或其中的38所“985”院校视为强校,从国际上讲,西方国家的一些知名大学也被我们定义为强校,那么这些所谓的强校究竟以何强又何以强?我以为,强校的最高标准应该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些学校多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和欧洲。尽管中、西方大学内外环境差异巨大,我们与这样的强校也相距甚远,但他们的办学理念和治校做法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或借鉴,所以,思考和研究一流强校“以何强”、“何以强”,对我们实施强校建设大有意义。
2.一流大学“以何强”又“何以强”
大学是学术组织,其办学水平如何,是由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来评价和认定的。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正是凭借其一流的学术产品和一流的学术条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也是他们“以何强”的原因所在。“一流的学术产品”包括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学术条件”是指校内的名师荟萃,学校一流的生源质量,较齐全的学科门类和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充足的办学经费和一
流的办学设施。
这些大学“何以强”?我认为,除上述“以何强”的原因作为一流办学水平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外,还在于两个原因,即:成熟的办学理念和健全的管理制度,这应该是一流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根本内在原因。
(1)一流大学成熟的办学理念
成熟的办学理念是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强校”的品质基础,总体来看,一
般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学术至上。所谓学术至上就是始终视发展学术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一切办学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学术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把“科学研究”作为办学的重中之重,大力鼓励并推动广大教师积极从事学术研究,教师的聘任、晋升等主要依据其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坚持学术上的“精英标准”,严格按学术本身发展的需要,以学术标准而不是政治的或经济的标准来选聘、评价教师和选拔学生。在西方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了捍卫学术标准和学术声誉而拒绝有损学术发展的巨额捐赠、拒聘政界名流之类的事情屡见不鲜。同时,在大学内部的学术管理活动中,学术自由始终是学术活动的基本原则,大学尊重、维护学术人员自由从事学术研究、交流和教学活动的权利,从而保证大学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学术独立。学术独立既是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始终不渝的追求,也是它们出色履行社会职能、完善社会角色的重要条件。相对于不同的主体,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为:相对于政治组织而言的学术中立;相对于政府组织而言的学术自治;相对于社会而言的学术超脱。在这里我想强调,如今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大学去行政化正是与学术独立相关联,我们无法左右政府如何管理大学,但有关大学如何自治的问题却需要我们加以深入探索。
第三,开放治校。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来看,开放性始终是大学的主流性格,现代大学的前身——中世纪大学甚至从一开始就是开放性的,近现代德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更是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高等教育的面貌。开放治校,开放办学,绝不仅仅单指开展国际教育,而是要真正打开校门面向国内外开放。回顾学校发展的历程,实事求是的讲,我们的开放程度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广泛和社会各界联系,尤其要与我们的兄弟院校加强交流,向他们多学习。
(2)一流大学健全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强校”的体制保证。作为学术组织,这些大学具有健全的服务和促进学术发展的管理制度体系,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三
个方面:
第一,依“法”治校制度。这里的“法”主要指大学的“章程”或“宪章”,它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法”。所谓“大学章程”,是关于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规模、内部组织设计以及内部权力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欧洲中世纪大学从其建立时起即从教皇、王室或城市封建主那里取得“特许状”,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自治组织。在现代西方法治国家,不论公立或私立大学,在其获得建校“特许状”或“许可证”的同时,都必须建立自己的“大学章程”作为其“基本法”,以保证办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随意性。中国第一个大学章程诞生在山东大学,现在看十分珍贵,但大学章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很多,因为这需要与现行的许多体制协调一致。
第二,“教授治校”制度。所谓“教授治校”,并非指“教授”取代以大学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而独掌治校大权,而是指在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中,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人员作为学校管理决策的重要主体,参与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左右学校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这不仅表现为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人员组成的学校各层次的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拥有学术事务的决策权;而且表现在以教授为主体的高级学术人员群体作为大学最高权力机构——大学校务会或大学理事会的主体之一,参与事关大学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决策。同时,以教授为主体组成的各种临时的或固定的专门委员会,作为大学内部专门事务决策的咨询机构,直接以决策报告的形式影响大学发展。我们要让更多的教师来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一方面推进了民主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中
教授们的智慧推进学校向前发展。
第三,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为了保证教师的学术水平,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高度重视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的建设,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水平评价,促进教师学术水平和学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中,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评价制度最有代表性。以新教师选聘制度为例,美国大学聘用新教师的程序非常复杂、严格和规范:第一,招聘委员会独立的制度。即招聘委员会基本上由本校、本系资深的教授组成,并且行政人员不得入选。第二,公开招聘的制度。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在全世界范围内挑选最合适的人才,避免“近亲繁殖”。第三,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制度。申请人的学术水平由校内同行与校外专家根据申请人的研究成果、教学成果、学术奖励和公开学术报告的学术含量以及面谈结果,共同评定。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2005年我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机械系作访问学者,曾亲历了我的合作导师从副教授到教授的评聘过程,他是波音公司的高级顾问,论文有220篇之多,都是“真金白银”的学术成果。所有的申请材料要发到世界各地的10位知名专家作评价,学校评聘委员会要根据这些评价和成果作出决定,由此可见教授的含金量是何等之高。
(二)我们距离强校有多远
1.“211”院校和“985”院校
2.标志性成果的差距
(此处1、2部分内容为图表数据分析,详情请查阅培训班有关内部材料)
3.内涵建设的差距
结合本职工作,我一直对我校与许多强校之间的差距进行着深入的思考。上面谈到的是一些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上的差距,直接影响这些指标并在未来可能影响更大的方面一定是内涵建设上不足,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析探讨。
第一,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差距
办学理念是在教育理念指导下,基于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涉及学校定位、办学目标、工作思路和办学特色等内容,回答学校全部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反思我们走过的路,一方面对办学理念的深入研究不够,另一方面全校教职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不够,在宣传学习、讨论交流、入心入脑、物化行动等方面都有差
距。
如何形成办学理念?首先,要有政策理论的基础,要符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要求;其次,要一面继承传统,一面开拓创新;第三,要借鉴校外经验,把眼界放宽,兼收并蓄;第四,要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在发展进步,大学更要体现时代特征。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在《追寻大学之道》中论述到当代大学的十个核心理念:(1)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是培养人;(2)教学科研是大学不变的中心工作;(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4)学科建设始终是大学的龙头工作;(5)大学的主体工程始终是师资队伍建设;(6)学术自由与学术追求是大学的最高价值;(7)创新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8)大学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9)特色是大学的魅力所在;(10)大学是知识、思想、文化和学术共同体。这些论述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建议大家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学习、研究。
第二,办学特色的差距
办学特色是学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和富有创新性的个性风貌。包括办学思想特色、办学主体特色、办学模式特色和办学环境特色等。分析我校情况,一方面我们的特色项目比较单一,并且在逐年褪色或失传。有些特色学科专业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质疑,特色科学研究因后继乏人可能失传;另一方面缺乏对特色的顶层设计和引领。特色靠积淀,更需要理性思考下的顶层设计,有了这种设计才能加快创建和形成新的特色。
第三,三支队伍的竞争力不够
无论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要靠分工不同的人去实现。高水平的人借助已有平台可以为学校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并且使平台愈加宽阔,低能力的人不创造大的价值,只能享受他人创造的成果。
在教师队伍学术化方面,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足;满足低水平的照本宣科;学科带头人视野有限,进入学术前沿的能力不够;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在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方面,差距尤为突出。首先是校长职业化,像我这样教师出身的校长很难成为出类拔萃的教育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理想的状态是校长上岗即放弃专业,全身心地做学校管理,但中国的大学校长无法做到;其次是处长职业化,两种含义的“双肩挑”干部使处长职业化难以落到实处,教师出身的处长不能舍弃专业,对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足,非教师出身的处长也要涉足专业领域,导致争分学术资源;第三是干部一专多能,干部在业务“精专”和通晓“广博”方面尚有差距,我们一方面是各管一段,不管、不闻、不问其它,另
一方面对自己分管业务又钻研不够。
在教辅队伍的专业化方面,我们过去对这支队伍的建设关心重视不够,一度出现教辅队伍边缘化的现象,在领导层认识上就有问题。其次对教辅人员目标要求不明确。比如图书馆,过去是许多部门挑剩的人送到图书馆阅览室工作,殊不知图书馆在西方大学里是很重要的一个部门,专业的图书馆馆员是学问很深的学者,而我们却因为轻视这些岗位而忽视了对这些人的严格要求。第三,教辅队伍自身建设动力不足,自己满足于被边缘化,自己主动放低了位置。这些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改进,实验室、图书馆、计算中心、训练中心等部门的工作,对教学和科学研究乃至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就教辅单位自身性质而言,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应将个人进步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第四,教风与学风的差距
教风、学风与校风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是学校重要的软实力之一。无论是历史的积淀,还是学校发展的呼唤,理工大学理应具有严谨的教风、踏实的学风和崇尚学术、求是创新的校风,但是目前看我们有较大差距。首先,严谨的教学态度未在所有教师身上体现;其次,考风折射出部分学生学习状态很差;第三,崇尚学术、尊敬学者的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教风、学风和校风在很大程
度上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价值追求。
我这里有几张照片,是教务处教学管理科的同志在寒假前拍摄的。所以,我和几位有关的校领导及学生处负责同志议定,要在上半年开展一次大规模的以“爱我家园、爱我理工”为主题的爱校教育活动,各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亲自带队,组织学生参观教室,由后勤集团提供必要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清除乱涂乱画的印迹。建议学生处、团委、宣统部等部门联合录制校园文明教育宣传短片,在校园网、食堂电视上频繁播放,达到警示教育学生的目的。新学期开始,我们要以整治教室环境为切入点,大力整顿学风,大力开展道德文明教育。
第五,管理制度与能力的差距
管理制度和执行力反映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有人说,制度就是生产力。确切地讲,规范的管理制度加上坚决的执行力,才是真正的生产力。仔细思考,我们与现代大学相对应的、系统完整的制度并未建立起来,同时对已有规章制度的坚决执行和不断完善做得并不到位。
第六,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差距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一种博大的精神财富,它追求真理、追求自由、倡导民主、崇尚科学、富于批判,是大学竞争力的核心。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理念和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传统和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是大学文化的标志。大学文化的内核是大学精神,它是建立在一定大学制度和浓厚大学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积淀,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一个学校有什么样的文化,必定折射出什么样的精神,有什么文化精神,必定产出什么学术成果。就如同我们的家风,家风不正,孩子不可能健康成长。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靠积淀,更需要培育。一是要把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大学精神作为重点;二是要注重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注重发展定位;三是要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一直以来,我们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深刻内涵认识不够,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培育富有特色又不失时代精神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环境创造不够。对此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并形成全校师生的高度共识。当前,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全方位营造崇尚学术的大环境,这
应该成为理工大学文化的根本。
(三)强校建设路在何方
面对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约瓶颈以及实施“强校建设”的规划目标,我们何去何从?找出差距的目的不是自暴自弃,我们绝不能就此丧失斗志,现实需要我们头脑清醒,直面问题,发挥优势,未来更要求我们同心同德,坚定不移地推进强校建设。
1.强校建设不是梦
之所以说强校建设不是梦,是因为我们也有令人羡慕的发展优势。首先,我们有60年的办学积淀,在此基础上已经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我们有自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学术领军人才;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我们有从学士到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及一定数量的学位授权点,并且有以四大优势特色学科及信息学科为代表的较为稳定的学科布局。这些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优势所在,而且短
期内不容易被年轻的学校所超越。
之所以说强校建设不是梦,是因为我们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人才培养质量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学风改善等方面即将开展的工作,都会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布局有较大优化空间,我们要分类建设,非均发展,典型引领;学术研究有较大升级空间,我们要提倡学术转型,进而准确定位,梯次布阵;内部管理有较大强化空间,我们可以完善制度,调整机制,全面激活;队伍建设有较大改善空间,我们会努力实现教师队伍学术化,管理队伍职
业化,教辅队伍专业化。
之所以说强校建设不是梦,是因为我们更有建设强校的迫切愿望和坚定信念。强校建设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自豪感,建设强校应该是每个哈理工人的期盼;日益激烈的高校竞争和逐渐规范的内部管理必然激励每一个人不甘落后、奋发向上;60周年校庆活动表现了哈理工人对强校建设的坚定信心和必胜
信念。
2.标志性成果是入门证,内涵竞争力是话语权
环视当今,高校竞争如此激烈,没有标志性成果,恐怕进不了门,也登不了台,而进门登台落座之后,如果因没有内涵竞争力而心虚,你就不能举手发言,更无法谈笑风生,从容应对。对于我校来讲什么是标志性成果,又该怎样加强内
涵建设?
第一,领军人才队伍的实际拥有。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一定数量的院士、长江学者、领域知名专家是高端人才的象征;另一方面,我们更应看到发挥每一个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构筑学校人才高地才是大师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已经有自己的院士,关键还要创造条件使其真正发挥大师的作用。省教育厅的工作计划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评选院士后备和长江学者后备,而院士后备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要获得国家科技奖,对此,我们下一步该如何应对,值得深思。
第二,具有较高显示度的学术成果及其应用。这里我们既要关注足够多的高等级科研成果奖,足够多的高水平学术刊物论文和著作,更要关注足够多的科研成果被国内外广为应用。如果我们教师的成果能够有几项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被应用,哈尔滨理工大学又将处于什么位置?
第三,学生就读期间及毕业后的非凡表现。我们曾经关注过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可以在世界高层次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这对学校名声是多大的提升?所以,我们要关注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学术研究;关注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各类竞赛并获奖;关注本科生发表重要刊物学术论文;关注研究生参评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学术修
养。
3.教育质量是强校的生命力
这里所说的教育质量是“大质量”,是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面质量观下的质量。我们要靠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靠教风进一步改善和学风的大力度整顿保证教学改革收到实效;靠部分教师先期进入科技前沿,带动大部分教师大面积参与科研实现学术升级;靠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共享平台,实现共赢和服务社会。
我们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首先,强调科研绝不是、也绝不会轻视教学,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清楚从事科学研究不仅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教师的要求,而且是改进教学效果的需要;第三,教学科研并非必然矛盾,研教双优的教师大有人在。要相信,只要乐于付出,一定能做到相辅相成;第四,“人尽其才”在学校内部管理和人才评价体系中应尽早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优秀但不擅长科研的,允许在教学上大力发展,科研能力强、特长突出的,可以不去从事主要教学工作,做到多样化评价评定,这样的学校,才可能人尽其才,实现大的发展。
4.特色发展是强校建设的必然选择
“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特色既包括体现在学科专业优势、特色科研成果、人才规格和特点的硬特色,也包括体现在传统、制度和文化上的软特色,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褪色”或“增色”。
一方面,特色需要历史积淀。我们积淀了什么?比如:面向装备制造业(机械行业)开设专业,布局学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有“用武之地”;绝缘材料、高电压等专业全国稀少,电机、机械、铸造等专业历史较长影响力尚存;从科研上讲,任善之教授进行的耐磨铸铁、大断面球墨铸铁研究,李哲生教授、汤蕴璆教授的电磁场计算、电机设计,路长柏教授的变压器设计,李振加教授的刀具开发,王廷辅教授的奥尔里奇空间研究等等,这些都在行业或领域内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就是理工大学的名片;历史上三校培养的本专科学生以基础好、善动手、肯吃苦而受用人单位肯定;诚实为人、踏实做事的“双实品质”已成为全校共识并为社会所认可,这就是理工大学的文化基础。当然,学术至上、学者治校、管理规范、运转高效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不断改进。
另一方面,特色更需要培育和创新。目标何在?我们的“人才特色”,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突出的创新意识;我们的“学科特色”,就是要实现电气学科达到国际先进,电气、机械、材料、管理四大优势学科国内先进,信息学科要在领域内活跃,文理学科相互渗透;我们的“科研特色”,就是要力争做到传统领域再创新,实现装备制造学科群实质联合、做大作强,纳米电介质、物联网、超高压直流电缆、软件服务外包等在新兴产业领域内抢占制高点,应用性成果大面积进入生产第一线;我们的“文化特色”,要在“诚实为人,踏实做事”的“双实品质”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崇尚学术,崇敬学者”的新内涵,最终实现“双实双崇”的理工文化品质。
5.队伍优化是强校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一,师资队伍要实现高度学术化。首先,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有的放矢,既要锁定目标重点引进,更要追踪目标特别培养,对校内已表现出一定潜质的年轻人才,要指定导师为其学术发展精心规划。其次,教师分类强化学术能力,追求极致目标。鼓励部分教师进行学术转型,提高学术水平,全面激活整体队伍。再次,要看到队伍整体水平提高有赖于科学的评价考核,要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人文化的激励机制和个性化的提高计划,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
第二,管理队伍要实现高度职业化。这里要强调,校、院(处)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钻研业务,力争做到“专”、“博”兼备,进一步强化管理干部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双肩挑”干部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管理工作上,必须兼顾的科研要靠业余精力投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干部队伍准入和退出机制、业绩考核标准和业绩考核机制,促进管理队伍职业化。
第三,教辅队伍要实现高度专业化。一方面,实验室队伍建设要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在不断提高现有人员水平的同时按需要招聘新人员,形成授课教师指导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专职人员管理实验室、维护维修和自制仪器设备以及为科研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实验室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品位,提高馆员的文化素养,营造优雅的环境,实现专业化的服务。总之,一切辅助部门都要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精品理念。
6.学术升级是强校建设的关键所在
学术升级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把崇尚学术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引起全校的关注和追求;另一方面,要在现有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审视每个人(团队)的发展前景,确定合理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影响力的突破口在于学术水平提高,我们要真正做到崇尚学术,做好学术转型。要看到高校去行政化、大学依法自主办学的声音愈加强烈,为实现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创造了条件;我们的四大优势特色学科和一个与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学科群的基本构架为实现部分教师学术转型奠定了基础;部分多年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教师已经具备进入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尝试进入前沿的愿望;已经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吸引和容纳更多的教师参与。这一切都表明,学校实施学术升级战略的条件已经
成熟。
7.规范管理是强校建设的当务之急
首先,制度建设是规范管理的基础。在制定和实施制度时必须牢牢把握的是,实用才管用,无法执行的制度不是好制度;使用才有用,束之高阁的制度就不是
制度。
其次,机制奏效是加强管理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界定责任,避免推诿;要跟踪督查,确保推进;要追究违规,警戒他人。
第三,管理落到实处最终要靠干部。我们的体会是,搞特殊化的领导执行制度必定有顾虑;不敢担当的干部不可能有强的执行力;没有责任心的干部永远让人不放心;能力低下的干部只能让人操心。
8.培育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助推强校建设
没有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正是因为有自己独特的优秀文化,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成才成器,而在充斥低俗文化的“烂学校”里,师生无异于“生活在污水中的小鱼”,毫无前景可言。在没有文化的校园里,学生浪费了青春年华,教师则将虚度一生。
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学术至上和民主自由。我们要大力倡导学术至上,引领全校师生崇尚学术而不是向往官位;我们要积极营造民主自由的人文环境,赋予教师充分的参与权、发言权;我们更要努力建设与大学文化相适应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滋润和将养每一位师生。符合时代精神的大学文化是具有生命力的先进文化,需要我们精心培育,代代传承,不断创新。
9.顶层设计分类建设提速强校建设
顶层设计是一种战略设计,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有序规划,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必然会导致目的不明确,目标不清晰,进而无功而返甚至走向失败。因此,强校建设需要顶层设计。科学的顶层设计来自调查研究和理性思考,一定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立足现实,放眼长远。顶层设计要坚持“非均发展,分类建设”的原则,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让少部分学科快速强大,以此带动所有学科的发展,所有学科都要主动思考本学科优化、调整和改造问题,使其适应社会需要,实现分类建设。总之,顶层设计、分类建设应成为全校的共识,成为
学校强校建设提速发展的助推剂。同志们,强校没有统一定义,但强校拥有共同的优秀品质,那就是高水平的学术产品、优秀的学术条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规范的内部管理。尽管我们的标志性成果和内涵建设与心目中的强校之间尚有较大差距,但我们建设强校的决心已经下定,差距就是我们奋起直追的动力,基础和积淀就是我们奔向下一个目标的信心。只要我们抓住“重质量、求特色、建队伍、强学术、抓管理、育文化”这几个关键环节,只要我们真正做到崇尚学术,崇敬学者,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只要我们每一位干部都能尽职尽责,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我们的强校建设工程就一定能又好又快地推进,理工大学就一定拥有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建设高职强校
建设高职强校,培养态度好、知识新、技能强的实用型人才
胡海楠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教育在促进先进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方面有特殊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方针,教育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各项教育制度,要通过教师来执行;教育质量,学生素质,要通过教师来提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掌握知识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先决条件,从而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由教育出与科研业、信息业一起构成的智力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产业。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学教学如何尽快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跨越,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非常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这无疑对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谈一点自己非常浅薄的认识。
一、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培养人地的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孔子曰:“不正其身,如正人何!”学生不论是掌握知识、说明道理,丰富情感、提高觉悟,还是受到教育,许多情况都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实践而逐渐形成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
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做出的榜样。”前景联教育家曾这样描述过:“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孩们子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无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多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模一切最细微的事情,这点是应该记住的。”可见,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机的社会转型时期,形形色色的道德现象交织在快速发展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善、恶、是、非的识别比以前要困难得多。
二、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当前,知识发展的总趋势和新特点就是知识正在以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大量新型的边缘学科往往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学科间的相互综合已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传统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综合,真正做到对知识的融合贯通,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三、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社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的到“常教常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深入,对教师队伍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教育工作不懈的追求。教师一定要教好书、育好人,肩负起培养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庄严职责。要肩负起这庄严的职责,就得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第三篇:对新时期基层信访工作的再思考
对新时期基层信访工作的再思考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基层干部身处信访工作第一线,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信访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因此,基层干部必须对信访工作进行再思考。
一、对基层干部思想状况的再思考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信访总量越来越多,信访主体越来越多样,信访形势越来越逼人。广大基层干部谈“访”色变,普遍存在着心神疲惫、心情郁闷、心底厌烦、心存侥幸的思想状态。
(一)心神疲惫。基层干部既要下访,排查不稳定因素,化解矛盾纠纷,又要劝访、接访;既要面临来自上面领导的压力,对领导的批示、指示、交办的信访事项要无条件的完成。也面临来自下面信访群众的压力。信访群众哭着、闹着、缠着、跪着求你解决问题,不解决不罢休;既要搞好敏感期、特防期的稳控工作,又要搞好平时的稳控工作;既要稳控好重点人员,又要稳控好一般人员;既要保证信访对象不赴省进京,又要保证信访对象不到县上市。特别是节假日和敏感期,基层干部更是焦头烂额、疲惫不堪。
去年国庆,龙山办事处就打了一场信访维稳持久战。国庆前十天,办事处就召开了信访维稳动员会,签订了责任制,宣布了工作纪律,取消了国庆法定假日,且国庆前后二十天不放假,不准请假。办事处干部原计划国庆期间旅游的取消了旅游计划,原计划国庆探亲的取消了探亲计划,一对新人还取消了结婚计划。随后开始排查摸底,时间7天。办事处干部起早摸黑、早出晚归,下基层、入农户,全面排查各种不稳定因素,并进行分门别类、建立台账。每名办事处干部负责跟踪一名信访对象。国庆前3天,信访维稳进入攻坚战。全体办事处干部到岗到位,各盯各的人。每天都必须跟负责稳控的对象见两次面,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和其他的时间还必须用电话进行连续跟踪。确保信访对象不“乱走”、不失控。尽管部署周密、工作扎实,有时信访对象还是会脱离视线。国庆节前一天晚上,办事处干部张某突然接到电话,说他负责稳控的对象刘某“失踪”了。张某听后,魂都吓飞了。最后经多方打听,得知刘某已坐火车去北京了。张某迅速向领导汇报,并与主管领导连夜赶往长沙,然后从长沙飞北京。在北京火车站,张某截住了刘某,并稳控到宾馆。在宾馆,张某说尽了好话,陪尽了笑脸,担足了保证。(保证100%解决其问题)就差给刘某下跪了。随后请刘某吃了大餐,睡了宾馆,刘某这才勉强答应回家。刘某的往返车费当然是张某买单。回来后,没有100%解决其问题,第三天,刘某又“失踪”了。好在张某跟踪有力,反应敏捷,在火车上截住了刘某。这次是在火车上当场解决了问题,刘某才肯回家。两趟下来,辛苦之极不说,办事处干部张某还要负担所有接访费用的50%。(包括车费、飞机费、餐费、住宿费等)共计2400元。弄得张某哭笑不得。
(二)心情郁闷。信访问题的产生有相关部门的主观原因,也有其客观存在的因素;有历史背景,也有现实情况;有职能部门行为不当,也有信访人无理取闹等。而目前对信访问题的责任追究尚不科学。上级对下级推行的是无条件追责。非正常上访要追责,正常上访也要追责。为此,基层干部很是苦恼,很是委屈,很是郁闷。况且,有些信访案件,无论你多么努力,都无法达到上级提出的“人要回去,事要解决”的要求。如核试验部队复员退役军人要求解决核辐射伤害身体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伍军人要求提高待遇的问题。这些退伍军人来过办事处两次,他们要求解决待遇,而上级对此又没有政策。因此,办事处干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做解释工作。没有解决他们的待遇,这些人又去县里、市里。市、县两级也没给他们明确的答复。在省“两会”期间,这些人抱团去了长沙。市、县两级领导得知后大为恼火、大发雷霆。他们批评办事处领导:“你们是怎么做工作的?你们的工作责任心哪去了?你们不要讲任何理由,任何原因,在4个小时内把人全部接回来。否则,就地免职,毫不客气。”办事处领导放下未吃完的饭,就带领一帮人接访去了。其实,这不是基层干部工作不力造成的,也不是他们权限范围内能解决的,处理他们自然也不合理。基层干部真是有口难言。
(三)心底厌烦。一是信访扩大化。随着信访量的增加,人员的增多,主体的多样,形势的逼人,基层干部信访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接访由过去的到县到市接访变为赴省进京接访,由过去的敏感期接访到现在的天天接访,由过去的大会讲信访到现在的天天讲信访。二是信访对象难缠化。过去信访对象有理讲理,有法讲法,现在的信访对象有理讲理、有法讲法的有,无理取闹的也大有人在;过去上访对象文明上访、理性上访,现在上访对象语言刁钻、刻薄,行为冲动,偏激;过去上访是单个上访,现在上访是抱团上访,群体上访。比如,蔡某,女,54岁,儿子被杀,法院判决的赔偿款没执行到位。她却总是缠着办事处领导不放。每天天没亮,她就守在领导办公室旁边,领导一开门,她就钻进去了。领导去吃饭,她就跟到食堂边。领导去开会,她就跟到会议室旁。总之,领导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不管如何跟她解释,她就是听不进去。有好几次,她还在领导办公室里破口大骂,又哭又闹又砸东西,领导拿她毫无办法。只有等她骂够了、气消了再做思想解释工作。还有一些上访对象却总拿上访要挟基层干部。例如:周某,退伍军人,老上访户。他自己的问题已经解决。一天,他来帮其堂弟解决低保。其堂弟家庭条件不错,根本不符合低保条件。办事处领导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临走时,他丢下一句话:“你们不帮我解决,我就上访。”后来,在信访敏感期,他多次去省里上访。县领导知道后非常生气,多次严厉批评办事处领导,并说“周某再去上访,你这个办事处领导就不要当了。”无奈之下,办事处领导只好解决了周某堂弟的低保问题。
(四)心存侥幸。少数基层干部存有侥幸心理。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信访案件不是基层能解决的,他们无奈之下就是存侥幸心理,希望信访对象不去上访;另一方面因不是重大节日及政治敏感期,所以他们存侥幸心理,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应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将信访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虽然信访工作很苦、很累、很烦、很受委屈,但是我们基层干部能为党分忧。他们讲党性、讲大局、讲原则,把委屈偷偷地埋在心里,以党的事业为重,以积极的姿态、饱满的热情,默默无闻地把青春和汗水奉献在党的信访事业上。龙山办事处干部李某,是一位女同志。在一次信访敏感期,她负责的对象失控了。(其实不是她的原因)领导对此非常生气,狠狠地批评了她。她觉得非常委屈。为此,她哭了,哭了整整一夜。但是第二天,她没有任何思想情绪。一大早就下去做对象思想工作去了。类似这样的人,类似这样的事,我们这里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确实是最可亲可敬的人。
二、对今后基层信访工作的再思考
如何让基层干部摆脱目前的困境?如何让信访走上良性有序的轨道?经再思考,我认为一是思想认识上正确看待;二是工作措施上认真对待。
(一)思想认识上正确看待。
1、要深刻认识信访工作的长期性,保持平常心。信访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一是发展需要决定了信访工作的长期性。随着发展的不断推进,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会逐步显露出来。农村征地、城镇拆迁、企业改制等都涉及到利益的调整,伴随着利益冲突、矛盾突发。故在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转型、社会利益调整的同时,信访工作将长期存在,且会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二是我国目前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法治化水平不高、民众法治意识不强,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就是信访。三是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增强。
2、要深刻认识信访工作是基层的主要任务,增强事业心。目前,基层工作主要有三大块:保稳定、保民生、保运转。稳定是基石,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干不成。”因此,一切工作都要让位于稳定工作,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稳定工作。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创办企业等主要是县里的事,我们办事处主要任务就是为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创造稳定的环境。我们要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信访工作上,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信访工作上,把大部分财力投入在信访工作上。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来认识信访工作,来抓信访工作,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厌烦、抵触、应付的情绪和做法,积极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3、要深刻认识信访工作的艰巨性,增强信心和决心。信访工作非常艰巨。首先是部分群众对待和谐社会的认识不准确,在某些方面提出的要求过高,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其次很多群众提出的要求是合情合法的,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法一一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现实情况决定了信访工作的艰巨性。
4、要深刻认识信访对象弱势群体的主体地位,留有同情心。信访对象呈现多样性。从群体上分,主要是退伍军人、下岗工人、残疾人等,从经济水平上看,他们大多表现为穷人而非富人;从年龄结构上看,主要为中老年人,总体上讲为弱势群体。其信访性质为弱势群体通过非法手段谋取经济利益。因此,尽管他们的诉求渠道、方式方法欠妥,但他们毕竟是弱势群体,我们一定要留一份同情心,保证他们诉求渠道的畅通。
(二)工作措施上认真对待。
1、排查化解到位。要深入基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从源头上预防信访。“要抓早、抓小、抓苗头。”将各种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一要注重科学决策。各级各部门在做决策、上项目时一定要以民生为重,兼顾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要充分听取和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有知情权、建议权。二要注重依法行政。要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许多信访问题是没有做到依法行政,致使问题久拖不决,矛盾越积越多,问题越来越复杂。三要注重打好基础。要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实行村每旬一排查,乡镇办事处每月一排查。重大节假日、敏感期集中排查。对重点单位、重点人员进行重点排查,真正做到不漏一个隐患,不疏一个环节,不留一个死角。四要注重问题解决。要紧紧抓住“事要解决”这个核心,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2、稳控措施到位。“信访可疏不可堵,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一要健全体系,构建网络。要在各社区、组、各企事业单位配齐配强信访兼职信息员,全面掌握和收集信息,及时上报,把信访问题化解在当时,把上访人员稳定在当地,形成对信访维稳既各负其责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要快速反应,及时处置。尽量做到第一时间发现信访问题。对合理合法能够解决的诉求要尽快解决,以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对合理不合法不能解决的诉求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给上访者一个满意的回答;对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无理取闹者,要予以坚决驳回,毫不含糊。不论信访问题的大小都要做到快调查、快处理、快结案,力争一次处理到位,不留后患。
3、情感联络到位。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最直接最现实的群众工作。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认真解决群众的诉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发扬“五公”精神,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要有“愚公”精神,对群众的信访疑难案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锲而不舍,坚忍不拔,不把问题解决决不罢休。要有“包公”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公正执法;要有“关公”精神,重情重义,诚信友爱;要有“沛公”精神,善解人意,善交朋友,广建友谊。要和信访对象交朋友,要跟信访对象常走动;要有“济公”精神,扶危解困,对困难群众、困难上访户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4、人文关爱到位。信访对象大多为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自卑感很强,逆反心理很大,性格古怪,行为偏激,常常哀叹命运的不公。因此,我们应该换位思考,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把他们当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友爱,最后从内心去感化他们。龙山街道办事处老上访户、残疾人彭某,今年52岁,信访牵头人物。此人行为古怪,能言善辩,是办事处重点稳控人员。为了稳控此人,办事处想尽了办法,最后仍然无济于事。去年,彭某儿子生病需去长沙住院。办事处领导得知后,发动社会各界为彭某一家捐款,并与长沙医院联系,帮助彭某儿子顺利地住进了医院,医好了疾病。自此后,彭某由上访牵头人物变成了帮助办事处做信访工作 的人。有人戏谑地说“彭某,你怎么不上访了?”彭某说“好话一句三冬暖,善举一次终身记,假如我还上访,我还是人吗?”
5、责任追究到位。信访工作必须要加强责任追究,但是又不能无条件追责。做到既要追究失职者的责任,又要保护和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主要看是否有失职情况。对矛盾纠纷排查不到位的,对包案稳控不到位的,要追责;对失职渎职、不负责任、推诿扯皮、不坚守岗位,造成群体上访、赴省进京上访的,要追责;对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造成重复上访的,要追责。对因政策原因而非主观人为原因造成的,不追责或减轻追责;对基层干部做了大量工作而非其权限能解决造成上访的,不追责或减轻追责;对工作扎实、排查稳控到位而出现上访的,不追责或减轻追责。龙山办事处干部王某,他负责稳控刘某。刘某是一位老拆迁上访户。按政策标准,他已全部补偿到位。但他仍不满足,经常上访。为此,王某平时经常做刘某思想工作,敏感期还24 小时对其稳控,甚至还自掏腰包请刘某吃饭,想增进同刘某的感情。但刘某太不讲人情。在敏感期去了省里。县、办事处领导对王某进行了严格的责任追究:一是停职半年;二是500元责任金转为罚金。
6、打击处理到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保护合理合法上访,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实现;一手抓打击无理无序上访,让无理无序上访无抬头之势。对无理无序上访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到位。对极少数别有用心、以上访为幌子借机闹事的违法违规上访人更要从重打击,彻底打消一些上访人员存在的“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思想。
(祁阳县龙山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雷秀新)
第四篇:新时期国有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再思考
新时期国有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再思考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生命线,是国有煤炭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想取得企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职工思想观念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新常态下闯出一片生存发展的新天地,已经成为国有煤炭企业党组织研究的难题。笔者认为,在严峻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企业发展,并使企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国有煤炭企业是个经济组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结合企业的工作实际,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大体上讲,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国有煤炭企业内部管理方面
要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具有实效,就需要企业内部沟通顺畅,职工认可企业经营理念。只有企业内部认识一致、目标一致,企业才有凝聚力、战斗力、职工才有积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地将职工的需求、建议反馈给企业管理层,使管理层能在制定企业目标、决策和管理实施的时候参考,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及时地向职工做好宣传,把企业制定的目标要求和战略意图传递给全体职工,使得职工能了解企业的远景目标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这样就能实现职工与企业协调发展。
(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方面
生产经营工作时每个国有煤炭企业的头等大事和主要任务,这也是企业发展的物质前提。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既需要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充裕的原辅材料等物质条件,更需要企业干部职工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观念认识。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认识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企业干部职工的素质、经验、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工作的有效程度。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调整企业职工的心理状态,激发企业全体员工的生产主动性,使得大家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引导广大职工明白自己努力工作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为实现集体和国家利益,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提高职工对工作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
二、新时期国有煤炭企业思政工作的创新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为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进一步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
国有煤炭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发展。当前国有煤炭企业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的重任。为此,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坚持对职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加强职工的爱国教育,帮助职工树立社会主义主义荣辱观,坚定职工的爱国主义的立场,激发职工对国家的热爱并转化为工作的动力。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实创新
人的思想是活动,教育的内容就应是实的,实在一点,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思想教育要实,要做到理论会,用得上,干得了,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也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比如,在反腐败教育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学习焦裕禄、吴大观、沈浩等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另一方面对一些反面案例进行剖析,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干部职工,使大家清醒的认识到腐败分子是极少数,只要懂真格抓,就能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二是思想教育要管用,要为职工群众解疑解惑。随着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引导,深入分析因果关系,要切实解决职工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三是实话实说,讲实理。要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回答职工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文不对题,教育一定要切合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的文化水平,充分考虑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构建公平公正的环境
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企业要谋发展,讲效益,就需要促进企业内部的公平正义,赏罚分明,形成公平公正的企业环境。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国有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公平公正出发,通过妥善协调职工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职工与社会、职工与企业、职工与家庭、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切实维护和实现职工的各种利益。二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职工处在相对弱势地位,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保证国有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最大利润,确保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更要监督企业的管理者不要侵害职工的合法利益,在做出各项决定特别是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职工的权益,维护公平与正义。
(四)思想政治工作要目标明确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为经济工作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工作开展才有生命力,才能转化实实在在的效益。
要以科学理论武装职工头脑。正确的理论是凝聚人心的灵魂,是解疑释惑的“金钥匙”。针对职工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思想保证。要以企业规章制度规范职工行为,切实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到实处,使职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以良好的风气引导职工加强学习。经常开展各种竞赛、专业技能比赛等,以活动引导良性的竞争风气,培养职工踏踏实实、严谨求实和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要以先进文化培养职工情操。企业文化在锻炼职工能力、陶冶职工情操和促进职工成才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和加强职工文化建设,通过积极、健康、文明、高雅的企业文化活动,使职工达到道德、知识、技能、情感和人格的升华。要以道德建设促进职工成才。全面加强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精神境界的升华、道德情操的陶冶、内心世界的自省、行为举止的规范、躬行实践的自觉成为企业职工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
(五)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情感人
真心实意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动力,我们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必须与职工建立深厚的情感,以“关心”“暖人心”,“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让对方切实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你为他好”。要放下“我是来教育你”的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去交流。要学会换位思考,倾听不同的意见,只有设身处地,以心换心,才能真正理解人、说服人,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六)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科学
思想政治工作时做人的工作,人的思想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不能奢求一说就行,一抓就灵,既要允许思想变化转变反复,又要坚持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在思路上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内容上要由单一的思想教育向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转变;在形式上要由集中、统一、大型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只有灵活多样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灌输式”教育与“渗透式”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外请教授辅导讲课的基础上,党支部主要领导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定期辅导,促进思想教育,使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有形化。二是理论学习教育形式多样化,做到“四个结合”。即党支部与一般干部学习结合,党支部学习吸纳班组长干部参加,带动党支部学理论的风气;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结合,结合各单位、个人实际,有针对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三是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能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做活,是干部职工思想在活动中受到启迪、教育。
三、结束语
虽然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探索和创新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国有煤炭企业政工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煤炭企业进入发展新常态形势,广大职工家属思想异常波动,思想政治工作也相应进入新常态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努力开创一个生动活泼、扎实有力、促进企业长久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关于农村合校并校的再思考
城乡二元经济导致撤点并校的弊端
2011年的暑期实践中,我们农教团小组就农村合校并校问题展开调查。没过多久,校车事故频发,对学生、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造成很大伤害。就此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村合校并校过快,导致学生上学不方便,由此催生的不完善的校车系统,最终导致校车事故带来的伤害。所以,在2012年的暑期中,我就此问题再次展开调查。并就此问题引发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写成这篇报告。在2011年的暑期实践中,我们的调查范围是西安及西安周边各县城。在走访多个地区、多家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合校并校是大势所趋。以前,大到城市,小到各县城的每个村都有学校的身影,即使该村很小,也会有校舍的成立。这样的校舍可能简陋到几个年级合并起来共用,师资可能差到一个老师教几个年级并且教多门课程,但是学生还是有学课上的。而现今高考制度下,高考人数也在逐年递减。按理说,因为计划生育的放松管制,人数应该增加或
者持平,但是却出现的负增长的态势而且愈演愈烈。为什么会产生此现象?因为很多成绩差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反正也考不上好大学,与其上三本和专科,花很多钱,不如去上个技校学门手艺,或者是直接就业,从工作中积累经验锻炼自己。事实也正是如此,专科三本的学生就业压力很大,而且基本上是毕业等于失业,而技校生反倒因为有手艺在手就业却比较容易。再加之很多高校毕业生基本简单的工作都看不上眼,所以技校生的工资待遇也在逐年增高。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个有思想的高中生都会做出如此选择的话,那么从小学,初中毕业后,因为本村的学校被撤并,路途遥远,学费较高更加深了他们的辍学思想。
经过调查,我认为合校并校固然是一件有益的事。从硬件的角度,因为政府不再需要统筹兼顾,资金划拨过细导致每所学校的经费都较少的局面,可以大力度建设一个硬件设施很硬的学校;从软件的角度考虑,因为合校并校后要减少很多教师岗位,加强岗位竞争机制,无形中刺激了教师的自我强化意识,加强了自身的能力。由此政府也可以重点建设几所校舍并培养教师,而不是校舍过多鱼龙混杂。
但是,中国发展过快的局面存在于方方面面,它也使得合校并校的力度过大,速度过快,一切后备力量的不完善使合校并校表面完美,其实其背后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校车系统的不完善,建成的校舍因被撤校而造成闲置,学生上学
过远而导致辍学或者从小住校脱离家庭由此引发的家庭缺失的心理不完善等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合校并校力度如此之大?究竟是什么问题使得在没有充足后备基础力量的支撑下合校并校问题依旧以快速增长的态势向前发展?究竟是什么的动力在推动着此项工程的浩荡征程?
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城乡结合的过快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完善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不彻底所导致。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讯、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却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市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经济结构的转换。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导致大量农村务工人员走入城市,城市人口的快速大量云集,农村相对大量人口的递减,使得人们在内心里产生人云亦云的想法,更加导致城
市人口达大量流入和农村人口的流出。加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很多人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的子女转学,由此引发的农村生源的急剧减少。生源的大量流失导致班级的大量合并。据调查发现,曾出现一个学校仅有十几人的局面。近百号教职工面对寥寥无几的学生,学校实在没有办法再继续开办。除此之外,国家经费的投资也成为不必要的损失。无形中浪费的经济资源使得政府决定以合校并校的方式解决,其目的是重点投资几所学校,配备良好的师资和健全的教学体系,并由此产生教师岗位的减少以此来激励老师们的教学积极性。
政策是不置可否的,但是由于调查的不充分和农村间的差异性不免导致此项政策有些以偏概全。因为很多农村还是有很多生源的存在,况且很多学校都是刚刚改建好的校舍,如此一合并,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况且将农村的生源都转入固定一所学校,大量的生源涌入也导致老师们的工作负荷过重。虽然实行绩效工资制,但真正的工资改制制度对大多数老师来讲工资实际上是变低了。因为他们面对大量的生源和课程量。每个班的生源都比过去增加了近20个学生。此外,由此引发出的很多后续性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比如取暖设施的不完善、校舍的不够用、场地的缺失、生源量过大致使学生上学难、学校离家太远校车有不健全引发的校车事故频发等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很多学校因为生
源量过大,校舍面积的不够用,致使学校把操场面积逐渐缩小,很多学校甚至都没有操场的现象。
可想而知,在如此的环境下,家长首先要倾尽自己所有的能力把子女送进学校,但从孩子跨出家门的那一步起,家长就又要开始考虑子女上学路途的安全问题,进入学校后,又要因为班级人数过多害怕自己的孩子不能被老师很好的照顾和没有操场没有很多基础设施也用而操心,回到家里,继而会因孩子从小住校而产生思念之情。
家长们如此,每一位学生更是如此。因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而言,家长都只是第三者观望的眼神,而学生们才是事件背后真正的受害者。
面对频发的校车惨案,面对无辜丧生的孩子们的眼神,面对每一个家庭遭遇不幸的泪水,论起责任来,这不能只是一味的怪罪司机,怪罪学校,而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应该是社会的责任。
我们不能说城乡的发展是错的,由此我们就不能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撤点并校问题进行全盘否定。但其引发的问题又是不置可否的。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最终的办法不是追究责任,不是调查谁对谁错,更重要的是找到改进策略。
既然目前的发展使撤点并校已成现实,那么再回到从前也是不可能的事实,况且以前的状况也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要解决后续的问题首先要处理校车、校舍安全性问题,毕竟生命是无价的。此外,既然已经撤点并校减少了对大量校舍的盲目投资,那么更应该加强对现有学校的建设。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校舍都以闲置、废弃。其实很多校舍都是新投资新兴建起来的,它们的废置无疑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其实我们可以对这些校舍加以利用,比如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些村就把较小的校舍作为村委会的办公地点、或是改成敬老院等。这样的改建一方面加强了固定资产的再利用,另一方面假期了农村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认为暑期实践本身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它不光使大家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而且,在独生子女独占的年代,让我们在浮躁的当下可以平心静气的关注社会的动态,可以让我们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且,暑期实践中指导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对我们的点播使我们如梦初醒,只有自己亲身调查过才有深刻的体会和分析。
社会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完善,只有发现问题改善问题才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们是新生代的生力军,暑期社会实践为我们搭建了如此好的平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中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时间不竭,社会向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