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国际化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时间:2019-05-13 23:1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会计国际化对银行监管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会计国际化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第一篇:会计国际化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会计国际化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

编辑整理: 出纳工作内容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会计国际化必然会对各国的经济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对银行监管的影响尤为显著。为有效应对会计国际化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会计和银行监管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协调会计与银行监管之间的关系,保证银行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

一、会计国际化与银行监管的关系

第二篇:监管政策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监管政策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

作 者:吴文江

学籍批次:1003 学习中心:广东佛山顺德大良成人文化技术

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6]A 层 次:专升本

专 业:会计学

指导老师:王海连

内容摘要

内部审计是一个系统,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和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由于银行经营的高风险特性,决定了银行业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银行监管政策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对银行经营管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也深刻地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发展轨迹。银监会借鉴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实际,于2006年6月27日颁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下称《内审指引》),这是指导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活动的第一部“根本大法”,对于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独立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逐一分析《内审指引》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其政策。

关键词 :监管政策 银行 内部审计 影响 对策

一、银行监管政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影响之一:内部审计职能需重新定位

《内审指引》第三条和第四条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保证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监管部门规章的贯彻执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框架内,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营,增加价值。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看,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受过训练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可见,《内审指引》上述规定是银行监管部门在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科学界定,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内部审计定义和目标在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具体化。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已经与国际标准趋于一致,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已经从监督评价转为监督评价与咨询活动并重,关注重点已经从查错纠弊转为更加关注组织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服务目标已经从单纯为管理层履职服务转为致力于为组织增加价值。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做法和《内审指引》要求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仍有较大的差距,需重新进行定位和审视。

影响之二:内审组织体制需改革完善

《内审指引》从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审计权限、报告路线等方面对内审组织体制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的明确规定。关于内审管理体系,《内审指引》第九条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审计预算、人员薪酬、主要负责人任免由董事会或其专门委员会决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二十八条也规定,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应当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实行全行系统垂直管理。下级机构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由上一级内部审计部门负责,总行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聘任和解聘应当由董事会负责。关于内审组织架构,《内审指引》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负责建立和维护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董事会应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不少于3人,多数成员应是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主席应由独立董事担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审计全系统经营管理行为的内部审计部门,可设立一名首席审计官负责全系统的审计工作。首席审计官由董事会任命并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核准范围”。关于内审权限,《内审指引》规定,内部审计部门“有权及时、全面了解经营管理信息,并就有关问题向审计对象和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质询、取证,有权列席或参加与内部审计部门职责有关的会议,有权向董事会直接汇报审计发现,有处理建议权和必要的处罚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二十七条也规定,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有权获得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信息和管理信息,并对各个部门、岗位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的监督和评价。关于内审报告路线,《内审指引》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与垂直管理体系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报告制度和报告线路”,“首席审计官和内部审计部门应按季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报告审计工作情况。每年至少一次向董事会提交包括履职情况、审计发现和建议等内容的审计工作报告”。

影响之三:内部审计领域需拓展延伸

《内审指引》规定了内部审计事项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合规性及合规部门工作情况;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风险状况及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程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维护的情况;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风险相关的资本评估系统情况;机构运营绩效和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等。由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已经开始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新领域拓展和延伸,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了“英雄用武之地”。

(一)内部控制领域:内部审计是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支重要监督力量,是COSO内控框架的组成要素之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指出,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的评价制度,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回顾和检讨,并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银行组织结构、经营状况、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并保持书面程序,对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评价,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合规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二)风险管理领域:商业银行的核心活动是经营和管理风险,风险管理是管理层的一项主要职责,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工作,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估和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内审指引》开宗明义就指出,内部审计工作应当“以风险为导向”,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工作要以风险为中心,关注、识别、评估、衡量和监督控制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各类风险,通过检查、测试、评价等各种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缓释风险的控制措施和稽核建议。对操作风险,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定期检查评估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作情况,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新出台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进行独立评估,并向董事会报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情况。对市场风险,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准确、可靠、充分和有效性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内部审计既要对业务经营部门,也要对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进行。

(三)公司治理领域:完善公司治理是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明确规定,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应设立审计(稽核)委员会,国有商业银行应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包括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实施的监督。影响之四:内部审计技术需积极创新根据《内审指引》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稽核确认,还包括就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有关问题提供业务咨询、反舞弊调查、内控评价等各类增值服务,与此相适应,内部审计方法、技术、工具、手段也面临着升级换代。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内部审计方法看,主要侧重于事后的静态的合规性审计和单个项目、常规性片面审计,检查被稽核单位的若干个产品线、控制环节是否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以此来判断被稽核单位的内控管理是否有效,无法真正将稽核关口前移,在事前、事中揭示被稽核单位经营管理中的各项风险,即使开始尝试运用COSO五要素框架对被稽核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但由于测试检查的重点在具体业务产品和控制环节上,作出的评价难免会以偏概全,无法全面、系统地反映被稽核单位的整体内控管理状况和水平。从审计技术角度看,稽核手段一般都为询问、复算、观察、浏览、实地盘存等等,而很少开展穿行测试、抽样统计、函证、业务流程图、内控问卷调查、控制自我评估(CSA)等检查技术和程序,即便在审计过程中使用调查问卷和抽样技术,也缺少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对内控五要素进行评价的调查问卷,抽样一般也都是人为判断,随意性较大,而且虽然也开始借助于电脑技术开展非现场的辅助审计,但应用覆盖面不足,非现场稽核数据分析缺乏深度挖掘和再利用价值。因此,为适应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和内部业务发展的要求,内部审计技术需积极进行创新。

影响之五:内审人员素质需着力提升

《内审指引》对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水平、从业经验和道德准则作了详细规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也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配备充足的、具备相应的专业从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并建立专业培训制度,每人每年确保一定的离岗或脱产培训时间”。随着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作用的不断加强,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二、内部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对策之一:目前,在我国大型银行中,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陆续成功实现了上市,上市后,随着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要求的提高,对商业银行内控合规体系建设空前重视,管理层也更希望内部审计在提升银行价值、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独特的建设作用,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目前内控合规的重要性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对此各家商业银行要有充分的认识,并按照《内审指引》的要求对内部审计的职能重新进行定位,对稽核章程重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树立新的工作目标,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所在。要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内审指引》,加大对审计职能定位的内部宣传力度,使本机构全体员工人人知晓内部审计的职责、作用;要以审计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构建职能管理、合规控制、内部稽核三道防线内控体系,将内部审计作为完善公司治理、健全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积极转变理念,创新工作方式,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水平。

对策之二:要循序渐进地推进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之路。为此中行做了许多探索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总行垂直管理的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首先是确立了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其次是构建了新型的内审组织架构,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最后是确立了全新的报告路线,稽核部门向董事会及其稽核委员会/上级稽核部门报告稽核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各级稽核工作人员还有权越级直接向董事会及其稽核委员会报告稽核发现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这一报告路线的设计既保证了内部审计的充分独立性,又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改进垂直化审计管理的有力措施。

对策之三:虽然内部审计领域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资源捉襟见肘的实际情况和内审发展阶段特点,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重心仍应放在稽核确认和内控评价上,因为这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基础性工作,是做好风险管理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的前提条件,而不能一味地赶时髦,贪大求洋,食洋不化。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国际银行的内部审计师在保证和咨询活动上的时间分配比例一般是:内部审计占75%,培训占5 %,咨询占20%。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当将至少80%的精力放在稽核确认和内控评价上,而且应当逐步减少现场稽核检查的比重,提高内控评价的份量。

对策之四: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非现场内部审计监测体系及稽核项目管理系统、稽核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手段的技术含量。要严格实施全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涵盖审计计划审批、项目立项、方案制订、审计前准备、进场检查、审计报告、文档整理、后续审计等全过程,严把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努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要努力从内部审计方法、技术等方面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个项目、常规性片面的稽核向整体性、系统性的全方位稽核转变,从合规审计为主向以合规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有机结合转变,从现场稽核为主向现场与非现场稽核有机结合转变。

第三篇:银行,监管,会计,准则,启示

银行,监管,会计,准则,启示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按照欧盟委员会的要求,自2005年起,在欧盟的上市公司的合并报表必须按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编报。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在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对银行监管尤其是监管资本的计算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概括介绍欧盟银行监管机构应对会计准则变化的做法和启示。

一、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后,欧盟银行监管当局采用的审慎监管措施

第四篇:不良资产转让创新模式和对银行监管指标影响分析

不良资产转让创新模式和对银行监管指标影响分析

首先要区分不良资产和呆账;前者是银行业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自身为管理贷款根据内部评级划分贷款质量的结果。《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

后者则是财务会计的概念,是从会计准则上允许进行核销的定义。依据是财政部的《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的附件1《一般债权或股权呆账认定标准及核销所需相关材料》进行认定。

不良资产和呆账并没有实质性对应关系。但如果银行希望降低不良资产率,缓解拨备覆盖率压力,则需要通过不良贷款中的呆账进行核销或者进行不良资产转让。而不良资产转让如果是折价转让,折让的部分同样需要核销。

1.不良资产中抵押资产处置周期

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商业银行因行驶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股权,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处分。

超过2年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附件2的规定,股权资产也是需要在两年内处置,否则将面临惩罚性的资本计提,风险权重为1250%。两年期间的风险资本为400%。

同样不动产在行使抵押权处置期内(两年)风险权重为100%,但超过处置期则按照“其他非自用不动产”处理,风险权重为1250%。

2.不良资产转让或剥离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和监管指标影响分析

这里影响的主要指标有不良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存贷比;先大概介绍一下这四项指标。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这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各项贷款余额;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贷款损失特种准备金+贷款损失一般准备金)/(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从上述两项比率公式可以看出,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 = 不良率;其实为方便理解,应该将上述公式重新调整为:贷款拨备率/不良率= 拨备覆盖率

贷款拨备率对一家银行的风险识别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只是巴塞尔委员会为应付贷款分类的周期性,引入的一个没有风险敏感性的指标。贷款拨备率有别于其他几项贷款损失监管指标,因为分母为各项贷款余额(包括正常类贷款),所以理论上在不良率低于1.667%(2.5%/150%)情况下可以把贷款拨备率看做一个常量(截止2016年底达标 2.5%),当然不排除部分银行因为谨慎起见维持较高的贷款拨备率;一旦不良率高于1.667%,为维持拨备覆盖率的150%水平,银行不得不提高贷款拨备率。

存贷比 = 各项贷款/一般存款(去年6月份银监会做了一些调整,但不影响本文的不良贷款转让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再来看贷款核销和转让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通过不良资产处置改善商业银行监管指标主要就两种途径,一是核销,二是转让。

如果是核销,则可以降低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但贷款拨备率反而下降。因为核销会同时将不良贷款可以核销部分和不良贷款账面价值进行冲减,二者等额下降。如下图工商银行2014年核销383.6亿元人民币,意味着其不良贷款余额和贷款减值准备都下降383.64亿。但工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06%,所以分子分母的同时下降会提高拨备覆盖率。同时贷款拨备率分子是拨备余额,分母是所有贷款余额,工行2014年末是2.34%,分子分母等额下降将导致该比例下降。

如果是不良资产转让,按照平均35%的账面值转让价款,那么另外65%的折扣部分需要核销,所以贷款减值准备余额因转让而下降65%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账面值全部消除,资产方新增35%不良贷款余额的现金。

所以降低不良率,更大幅度提高拨备覆盖率(分子只降低65%,分母下降100%的转让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同样也会降低。

此外上述核销和不良资产转让都一样,可以改善存贷比,释放银行信贷增长空间。

总结起来,参照上图 “本年核销”不冲击利润表,影响利润表的项目是“本年计提”;贷款减值准备余额最终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并反映在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

从效率上看,不良资产转让比呆账核销的效率要更高,流程更快。其他定义:

贷款损失一般准备:根据人民银行《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是指按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需指出的是,央行定义的贷款损失一般准备,有别于财政部《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财金[2012]20号)定义的一般准备,后者要求金融企业应当于每年终了时对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计提一般准备。

贷款损失专项准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金融企业可参照以下比例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

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只能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这是一个最大的硬性约束阻碍其他民间参与不了资产盘活。当然在当前的大政治背景下(中央鼓励不良资产的盘活,银监会也是采取鼓励态度,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部分金融机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不良资产转让的受让方选择上没有严格执行《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规定。目前公布的只有10个省市授权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承接批量不良资产,所以尚未取得授权的地方部分公司已经开展类似业务,先通过已有经验为获取未来正式资质奠定基础。1.常规批量转让

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开展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资质认可条件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45号)规定省级政府可以设立或授权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但区别于4大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购入不良资产后只能自行处置,不得对外转让。该规定也和2012年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一致。地方授权文件应同时抄送财政部和银监会,民营资本只能入股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现在来看民营资本和外资尚难以直接进入不良资产批量受让的市场。

2014年7月份银监会发布 银监办便函[2014]634号 公布5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名单 安徽省国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省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广东省粤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2014年7月份银监会公告另外5家省市授权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名单 北京市国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津融投资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渝富集团

福建省闽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辽宁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2.批量转让的约束

财政部《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中第八条明确规定“

(四)个人贷款(包括向个人发放的购房贷款、购车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信用卡透支、其他消费贷款等以个人为借款主体的各类贷款);”导致目前个人不良贷款中最主要组成部分的“个人经营性不良贷款”转让存在法律障碍。

但因为个人贷款金额相对小,笔数多,如果通过转让途径,只能批量转让。这样的两难处境,一般解决手段是通过等量置换,即通过发放小企业贷款置换“个人经营性贷款”,以符合批量转让的条件。

1.不良资产证券化

关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话题极具争议性。在目前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中并没有明文制度性限制不得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基础资产明确约束的主要是三部: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5年第3号);2012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2]127号);2008年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工作的通知》。

这三部法规强调基础资产的稳定现金流,和部分产业政策的倾向。2008年因为国外资产证券化及再证券化中涉及大量不良资产引发的金融风险,银监会特地强调不良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时候要做好违约风险和信用(经营)风险的分散和信息披露工作。

但现实中,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国内从未有成功实施的案例(有少数金融机构成功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尝试),原因在于自2005年资产证券化国内诞生以来,都是逐笔审批的流程,经过银监会和央行的双重审批,不要说不良资产,即便是正常资产在2008年到2012年的4年间也被窗口叫停。2012年重启后,每笔不良资产仍然需要面对银监会的开包检查,对资产质量风险和产业政策等进行审核。

但最近的监管层态度看,2015年5月14日,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副局长叶燕斐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去年都是用正常类优质资产作为基础资产,但资产类别没有限制,今年考虑将不良资产试点做证券化。这也是官方首次就不良资产证券化表面态度。

同时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2015年15日也表示肯定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积极作用:能够拓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渠道,加快不良贷款处置速度,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发现不良资产价格,有利于提高银行对于不良资产的回收率水平。

而且自2014年11月份银监会将资产证券化从逐笔审核制改为备案制后,同时也不再开包检查,从制度上应该没有了不良资产证券化障碍,而且目前的监管环境鼓励不良资产处置的创新方式。但发起人作为贷款服务机构(一般都是发起人兼任,不良贷款更需要发起人冲当贷款服务机构)一旦将不良打包转让后,如果劣后级又非常低(最新监管规则上没有强制劣后比例要求),是否导致发起人道德风险等问题需要从长远机制设计上考虑的问题。

2.转让+回购或其他风险兜底增信措施

部分受让方由于资源约束仍然依赖于转让方进行催收的批量不良资产,所以又得委托出让行继续对债权进行管理。受让方委托出让行进行清收情况下,银行或需要通过部分风险兜底来增信。

回购指不良资产打包转让资产管理公司后,同时签订回购协议,回购价格事先确定,银行支付给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费”(也有可能是差价形式体现);该设计可以为银行短期调节监管指标。

对于这种形式的回购,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要求也表示怀疑。此外这种转让方式是否符合127号文关于禁止非标资产回购的规定,也值得探讨,笔者认为从127号文看,第五条明确规定:“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应当为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卖出回购方不得将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从该规定看,不良资产应该也在禁止之列,如果受让方为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纳入金融机构范畴。

当然如果转让+回购对象不是金融机构,则不受该条约束。

同样在127号文同业业务中明确卖出回购不能出表(比会计准则更加严格的规定);而风险补充或兜底类似结构分层的设计,等同于不良资产转出行仍然持有劣后风险,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是优先级,只不过这里并没有引入信托公司设计受益权进行剥离。所以笔者的观点不论是回购,还是风险补充或兜底都没有做到风险实质出表。

此外进一步隐蔽类型为“通道+回购”,即通过一家第三方通道(通常不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是一个通道资管公司)按照不良资产等价承接不良资产,同时附加回购协议,通道资金来自不良贷款转出行的贷款。这样的模式,对银行而言成本较低,只需要付很低的通道费,可以降低多重监管指标,如不良率,存贷比,信贷规模,资本计提等。很明显这种模式违规非常明显已经不是灰色地带的操作形式。

3.新增贷款给第三方进行转移,或平移风险

“平移”风险是指通过向担保企业发放等量新增贷款形式收回不良贷款,操作上通过受托支付直接设立专用账户,确保该笔贷款资金可以确定性回流到原先的债务人开在债权行的账户上。

新增贷款第三方,以便第三方企业(实力较强的企业)接受问题企业,或接受问题企业的部分债务来短期化解债务风险。

4.将不良贷款打包通过银信合作理财设立信托受益权分层,优先级对大众理财客户发售

由于信贷资产转让规则规定不允许银行理财直接受让信贷类资产,所以这种模式必须通过信托进行操作,同时必须有第三方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承接不良资产转出行的不良信贷资产(银信合作的法规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不得投资于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

法规依据:《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1号)

5、其他非常规处置渠道

《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明确对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没有禁止性规定,转让合同具有合同法上的效力。社会投资者是指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但缺陷在于:向社会投资者转让只能公开拍卖,而且不得是批量转让。如果是批量转让,则必须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批量的定义是10户/项以上进行组包。

但是从司法实践看却面临更多的障碍,因为金融债权业务经营需要特殊牌照制度由银监会进行严格准入和监管。这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在具体案件答复最高人民法院征求意见函时认为,银行只有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债权,而无权自主向社会上的普通民事主体转让金融偾权。中国银监会在2009年上述批复中(银监办发[2009]24号)则认为金融债权也是债权,允许银行向普通民事主体转让逾期债权(但不可以批量转让)。所以法律环境的不确定性。

6、产权交易所护持 目前信贷资产转让的相关规则中对银行之间的信贷资产转让有严格约束,尤其在风险转移和资本计提,贷款损失计提方面,防止任一试点的落空。而且银行之间的信贷资产转让不包括不良资产。但通过产权交易所转让存在一定隐蔽性,尽管实质上仍然是类似模式。如果是通过理财产品承接对方的不良资产,同样需要符合理财产品投资的相关规定,即不得直接受让信贷类产品。

7、不良资产跨境转让

目前仍然不具备可行性。因为整体客户关系维护,母行本来就需要并表核算这些不良资产,转让后并不加大母行的拨备和其他指标,外资行有更高动力将不良资产转让给母行;但银行贷款(包括正常类和不良类)跨境转让涉及外债问题,外管局目前的法规体系属于空白,从外管局的规范反馈看也是持否定态度。

尽管外管局当前是否定操作的可行性,但未来随着资本项目逐步放开,是否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比如设定转让的不良资产债务人局限于特定区域和特定额度)试点,笔者认为仍有探讨的空间。

五、不良资产处置的税务问题 1.财政和税收政策协调问题

金融企业核销主要政策是财政部2013年发布的《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财金[2013]146号)和国家税务总局的《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2011年税务局发布的新规中没有对金融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做特殊规定。

在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附件1第七项“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有财产,但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超过1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债权;或者借款人和担保人虽有财产,但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后,由于执行困难等原因,经法院裁定终结或者终止(中止)执行程序的债权;”

但在税务局发布的《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中:第五项“由于借款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执行程序终结或终止(中止)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

在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附件1第十五项明确:“对于单户贷款余额在10万元及以下(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为1万元及以下)的个人无抵押(质押)贷款、抵押(质押)无效贷款或者抵押(质押)物已处置完毕的贷款,经追索1年以上,仍无法收回的债权。”

但在税务总局的财税[2009]57号中只列举:“

(二)借款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

2.核销的税收激励不够

财政部关于税前扣除的最新法规是《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9号)明确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本年末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此处并没有区分贷款质量,只是按照1%比例允许银行税前计提。

《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第五点关于贷款类债权损失可以税前抵扣,不过没有列举的情形,也可以通过申报税前扣除。但问题是银行必须按照统一的规则收集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的证据,这在现实操作中比较困难,导致实际呆账核销积极性不高。1.抵押物处置

国土资源部2012年修订发布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对被定义为“闲置土地”满一年征收20%闲置费。未动工2年无偿收回。在《办法》中第八条列举了一些例外情形,但不包括因执行抵押权而进入处置流程的情形。

2.首封法院对抵押处置权

司法实践中的“首封法院抵押财产处置权”:首封法院实际执行抵押物处置权,尽管抵押物的实际抵押权人在其他地区法院提起诉讼,但该法院无法执行,所以在首封权为纯担保银行的时候,可能消极对待抵押物处置。199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涉及题设问题的条文主要是第88条、第90至95条。对参与被执行人财产的具体分配,由首封法院主持,对查封财产有优先受偿权的,可以申请参与分配程序,主张其优先受偿权,其仍然依照法律规定的顺序优先受偿。

例举部分地方法院层面的处理方法:

【上海】2014年底,上海高院发布《关于在先查封法院与优先受偿债权执行法院处分查封财产有关问题的解答》,该《解答》的具体条文虽略有模糊,但其确定的原则可帮助我们理解及推导处理模式,其本质可归纳为三原则:其一,由财产所在地法院负责处分;其二,由首先进入终局执行的法院负责处分;其三,由有优先受偿权但查封顺位在后的法院负责处分。上海高院并未明确这三个原则如何使用,是并列关系还是有先后重要性?但从其下文的具体条文可以看出其内在逻辑:

情形一:首封法院与有优先受偿权的执行法院均进入终局执行(是指有生效裁判文书作为执行依据的执行阶段),则由有优先受偿权的法院负责处分,不论其查封是否在后。若有外地法院,则按此顺序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报最高院。

情形二:首封法院进入终局执行,但有优先受偿权的法院尚未进入终局执行,则由首封法院负责处分。若有优先受偿权的法院进入但首封法院尚未进入,则由有优先受偿权的法院负责处分。

【北京】北京高院印发的《北京市法院执行工作规范》(2013年修订)对此问题的相关条文基本可归纳为:有优先受偿权的法院优先于首封法院(无抵质押等),查封法院中均无抵质押的则优先给予首封人适当补偿。没有规定首封法院进入终局执行但有优先受偿权的法院尚未进入终局执行的情况。3.法律诉讼主体和抵押权变更问题

带有抵押的不良资产转让面临抵押权同步变更登记问题,有些地区非金融机构受让方无法在房地产登记部门办理抵押权登记,或因贷款未结清原有抵押物无法解押。

若相关债权处于诉讼状态,部分法院仍然要求银行撤诉,然后不良资产的购买方再起诉,不仅拖延时间而且还可能面临失去首封权法院地位,处置查封债权对应的财产相对被动。4.法律规范

2009年,最高院出台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法发[2009]19号)做了非常细致的相关安排(尽管仍有部分模糊地带)值得参考。

一、关于审理此类案件应遵循的原则

二、关于案件的受理

三、关于债权转让生效条件的法律适用和自行约定的效力

四、关于地方政府等的优先购买权

五、关于国有企业的诉权及相关诉讼程序

六、关于不良债权转让合同无效和可撤销事由的认定

七、关于不良债权转让无效合同的处理

八、关于举证责任分配和相关证据的审查

九、关于受让人收取利息的问题

十、关于诉讼或执行主体的变更

十一、关于既有规定的适用

十二、关于《纪要》的适用范围

第五篇: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

目 录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三)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四)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已过渡到管理型(二)会计的信息管理职能日益突出(三)会计的协调职能日益重要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应用将改变传统输入方式(二)电子商务使会计数据处理更具有协同性(三)传统报送将被电子联机实时报告输出方式所替代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

摘 要: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渐发达,尤其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成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直接动力。基于Internet电子商务企业大批出现,会计学面临的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客观上将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无处不在。

关键词:财务会计;电子商务;影响

电子商务是在企业、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之间架设了一座信息桥梁,把各个环节有机的连接起来,以其高效、高速和低成本,让商家机智的把握住商机,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正在建立企业与外部联结的网络化信息系统,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活动,以便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这就意味着企业大多数的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完全电子化和无纸化,这必将给传统会计带来很大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指在会计实践活动中,人们对客观经济环境中产生的最为基本的观念做出的总结,是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的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会计对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是决定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而成的。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假设,会计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地进行下去。

传统的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的,其中包含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这四个假设与传统会计中的“实体企业”经济环境基本适应的,并在会计实践中,证明了其合理性。但在互联网走进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时,以前会计假设所依据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数字化产品,它是新兴数字经济最大和最明显的推动力,它的表现形式区别于传统的物质资产,也无法用物质资产的方法对其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在这里,传统会计中的计量假设原则受到影响。又如电子商社,互联企业通过企业外部网、企业内部网和确保安全的虚拟专用网VPN等网络手段和企业运作规则把不同企业的资源迅速组合成超越空间约束的同一经营实体,以最快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它作为网上的一个经济组织,无论从组织上还是地理上都是一个虚拟企业,并且在内部成员的组成和整个组织的持续时间上存在着不稳定性,这给会计主题的认定、是否持续经营的判别带来了困难.由此可见,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假设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

它是一个有形实体概念。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在电子商务时代,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使企业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的变化,使会计主体对应于“虚”、“实”两个空间,如果会计主体不确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就没有空间的归属,那么,会计信息使用者就无法理解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电子商务时代下, 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它不断的变化,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已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有所不同,它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地进行分合、重组,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况。而网络公司作为一种虚拟公司,为了完成某一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成一个存在于计算机网络的临时结盟体,它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如“淘宝”就是个虚拟公司,它利用现代化信息沟通技术将多个公司或企业组成一个网络组织,具有一个公司或企业所不能具备的市场能力。由独立的供应商、制造商、生产商及顾客组合成并以各自相对独立的优势为节点组成网络,往往是各个网络成员出于自身的某种战略考虑而临时组建的动态合作方式。这种临时的网络关系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虚拟企业以高度发达的通信、信息技术为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持,通过合作进行竞争,具有高度的弹性与灵活性,在网络空间中迅速重构和解散,导致会计主体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甚至具有自己的现金流量和负债的单一产品都可以形成一个报告主体。

应该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中对会计主体做出新的界定或对会计主体假设本身进行修正呢?我们可以将会计主体看作一个相对的概念,以确定网络公司“虚”的会计主体: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结盟体。这样,我们就要用相对的会计主体假设替代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就可以确定电子商务时代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从而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电子商务时代下的网络化经济环境中“会计主体”假设应具备以下特征:(1)具有特定财产的经济实体,并有经济业务或事项发生;(2)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经济业务或事项应能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会计主体”;(3)有资金的管理、使用权,应能进行经济核算并对外报告经济活动状况或业绩;(4)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技能;(5)不断地与周边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因此,在网络化经济环境中,会计主体以经济利益为连接点,并以项目合作为目标的社会组织集合体。其会计活动空间范围包括了传统会计系统界定的“实”的物理空间中的公司、企业、集团及其分支机构和内部独立核算组织、责任中心、行政事业单位、基金组织、独资企业等,也包含了以网络“虚”的媒体空间为主的“网络公司”、“虚拟企业”等网络化开放式公司、组织、社团等临时性结盟团体。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是指假设企业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不会在可预见的将来清算解散,从而解决了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的问题。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只有在这一假设下,企业资产价值是以历史成本计价的,而不是采用现行市价;采用权责发生制来确定收入与费用,也不是收付实现制。对随时可能解散的虚拟企业而言,持续经营假设将面临挑战。因为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企业是一种临时性组织,从事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

即告解散,生命期很短,显示出 “即时性”的特征,缩短了会计的时间界限,它在完成目标后可能立即解散,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中的假定会计主体在可能预见的未来不被解散、终止这一基本前提。同时,会计核算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我们就要借鉴破产清算会计中的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样才有利于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通常,在同一交易期间内虚拟企业的收支是同时完成,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较而言也更为合理。此外,虚拟企业的所有会计要素均来自各成员方的虚拟企业而言,采用现行市价法作为计价基础会更好地反映该联盟会计要素的现实质量状况,因此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电子商务时代,网络化经济环境中经营活动面临巨大的风险,其经营活动具有“短暂性”。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被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人力资本、经济资源的快速流动否定了。因此有必要以“项目清算”会计假设取而代之。

项目清算会计假设是指在网络化经济环境中会计主体为实现某个或某组合作项目,通过Internet手段,将大量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网络资源组织起来,并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进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最终消费。当合作的项目一旦完成,会计主体就需要对项目收益进行清算。不存在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会计程序和方法。这种是集数字环境和物理环境为一体的,由交互式数字而不是由生产要素驱动的,即点对点电子商务模式。网络资源在网络媒介中实现着快速的流动和整合。但这里的“清算”概念,与物理空间条件下的破产清算中的“实”不是同一概念。因为,当一个合作项目完成并进行清算之后,“网络公司”又重新寻找新的投资合作项目。

(三)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但在电子商务时代的网络条件下,企业经营的重心逐渐由有形资源转化为无形资源。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传统会计报表能反映企业的过去,却不能反映企业的现在与未来以及对无形资产和软性资产计量,致使会计信息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历史成本等原则也必将受到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和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两个附带假设。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会计主体遭遇了货币风险,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也受到冲击; 另一方面在电子商务时代,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再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在网络经济下,随着虚拟公司和电子银行的发展,电子货币成为了网上支付的主要方式,它的出现,弱化了记账本位币(惟一性),使资金在企业、银行间高速运转,资本决策可瞬息完成,加大了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稳定,动摇了货币计量假设。因此,面对货币计量假设所受到的冲击与强化,完全有可能产生一种浮动的、全球一致的电子购买力单位。这样,货币计量假设会可能被人们丢弃,最终形成电子购买力单位计量假设。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可从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来反映。这些因素也是今日风险投资方兴未艾的重要根据。因此,是否应继续把货币计量假设作为一项会计基本假设也应受到质疑。

(四)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会计分期假设指为了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能够向信息的需求者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把经营过程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因为信息的提供受到技术限制,会计信息系统加工信息需要较长的时间,报告的编制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成本,人为地将企业持续经营的时间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续的期间,形成定期报告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会计核算从事后到实时,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而无法成立,所以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企业的组成成员之间的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仿效签合同的公司形式,也可以在短期内解除这种联盟。此时,再去人为划分多个时间间隔恐怕已无必要,会计分期假设也将被淡化。这时可以以“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报一次会计报告即可。这样就可使交易的帐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跨期摊配时人为调节等问题,成本和费用的分配也不存在配比问题,便于企业清算。

另外,在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建立以后,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披露都向着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这种基于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信息处理与报告模式的选择,使企业各业务部门可借助于“群体软件”共享的接口环境协同工作,所产生的信息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已化为Intranet一部分的会计信息系统可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同各业务部门随时保持信息沟通,发挥会计的反映与控制职能。而且,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可随时登录企业网站读取网页上的信息发布,或根据授权通过防火墙身份检查,正当合法地利用数据库中心游览所需数据。这样企业外部与内部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实时获得最新的信息,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而会计分期假设则可变更为实时按需获得信息的非等距交易期间假设。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职能的影响

传统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其中,核算是基本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如实对价值运动作发出的数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得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一个系统、全面、综合的了解。会计在电子商务时代下,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会计各项数据处理相当及时,业务一旦发生和确认后便可将其数据及时存入系统并主动进入会计信息系统随即进行检测处理,业务信息可实时转化且自动生成会计信息,而会计人员将把精力主要放在计算机网络无法替代的方面,最大限度提供消费者、投资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的职能将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

控制是会计的间接职能,体现为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控制会计系统的网络下,会计信息将会更开放、公开,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部门直接采集,而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也可以根据授权,通过网络直接获得信息,即时沟通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会计管理的主要范畴局限于对会计事项本身的计账、算账和审核。企业进入网络化经营和管理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职能相结合,形成高度发达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已过渡到管理型。

会计的核算工作可由Internet完成,因此信息处理就会高度自动化,技术、资金等因素将逐渐沉积为基础设施,重点将放在服务。会计的管理职能则体现在对经济活动的反映、监督、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这样会计的预测、控制、分析等职能也将逐渐得到加强。企业要想留住客户必须以个性化的服务,建立新的管理概念,如大客户绿色通道、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二)、会计的信息管理职能日益突出。

信息可以帮助监控管理企业生产和销售。通过互联网技术,会计核算信息可以高度共享。会计人员要对会计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出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全面而快速地收集和处理各种有关的信息以利于做出经济决策。

(三)、会计的协调职能也将日益重要。

其一,协调各职能部门。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在收到订单以后,内部的采购、生产、运输、服务等部门,应根据订单内容同时开展运作,同时企业还要与外部的供应商、银行、海关、税务部门相互联系,企业要尽量避免购建昂贵、耗时的内部设施,并根据每个新项目与他人结成或取消伙伴关系,这些都需要会计的协调作用。其二,加强与现存顾客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提供免费咨询,帮助顾客有效地使用产品,减少顾客逛商场的时间,培养网上购物的习惯,发布问卷,对顾客的频繁提问做出回答,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应用将改变传统输入方式

电子商务为会计信息系统将采用更加高效、先进的无纸化这一新的输入方式。无纸化输入又称联机输入系统,在该系统中业务活动从开始到最后都是完全自动进行交易处理输入,使得企业供应、生产、销售有关的合同、提单、保险单、发票等书面记录被计算机相应的电子记录储备下来,商业运作的整个过程实现无纸化、直接化。

(二)、电子商务使会计数据处理更具有协同性

电子商务支持企业内部、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消费者之间等应用模式。通过企业内部网络、企业间网络以及国际互联网络,使得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具有以下特征:

1、企业内部之间的协同,即对于企业内部信息可以通过企业网络传递实现内部的协同。采购和销售部门的业务员可以使用信息设备输入各种数据,并实时或批量传送给财务系统;公司职员可以借助联网的信息终端进行考勤、填报各项收支;财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把各种经济数据传入系统,自动生成各种账表,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2、企业与供应商及消费者之间的协同,即通过互联网实现供应商、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协同。网上采购、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等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瞬间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网上服务、网上咨询使企业与供应商及消费者之间的协同更加默契。

3、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协同,即通过互联网实现企业、银行、证券公司、海关等的协同。与银行联网,可以随时查询企业最新银行资金信息,并实现网上支付和网上结算等。

(三)传统报送将被电子联机实时报告输出方式所替代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业务部门之间协同工作,它们所产生的各类信息会存储在数据库中,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将替代传统的纸面或软盘报送的方式,通过Intranet把会计信息实时向企业的内部网页上发布,通过Internet把信息向企业的外部网页上发布,并把会计资料通过网络传至税务等政府部门,从而使电子联机实时报告输出方式成为可能,并使会计信息输出方式展现新貌:

1、信息量大,成本低。

信息使用者由于采用超文本文件和信息链接技术,获得了大量有用信息,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财务报告结构。同时,由于会计报告采用的是电子数据,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印刷费用和报纸版面费用,也使企业能够在花费不大的情况下披露更多的信息。

2、传递迅速,更新及时。

信息用户很重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直接影响决策者的判断。传统会计报告按每季度或每年公布一次,而决策需要信息可能随时发生。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可以通过联机方式实时获取决策者所需的信息,满足了信息用户需求。其次,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采用的是联机方式,各种信息可及时更新,商品的最新市场价格和有价证券行情可以从网络中得到,企业可以用多种计量属性编制会计报表。例如可以同时提供基于历史成本、成本与市价就低等多种计量属性编制的财务报表,会计报表的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这将会解决当前会计领域内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相关性问题。

3、更具个性化,阅读方便。

传统会计报表有有着其固有的限制,无法根据阅读者的类别和兴趣,灵活选择相应报表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联机实时报告能够按用户类别引导读者阅读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并方便地选择报表项目,省时便利。

结束语

对会计系统进行主动性革命,包括对会计传统理念的重新认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进一步研究、对会计职能新的认识等,将会给会计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当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4,(2)邝才忠 当代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国际化现状比较分析,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3)张玉华 21世纪我国会计软件的六大发展趋势,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4)赵国强 网络会计是会计发展的主要趋势[J].财务与会计,2004

下载会计国际化对银行监管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会计国际化对银行监管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引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领域成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论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一、信息技术概述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以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

    金融国际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和对策

    金融国际化 一、金融全球化内涵及动因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 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流动......

    物权法对银行的影响

    物权法对银行的影响 联系:王国富 13855399120 目 录 一、贷款篇 二、物权法介绍 三、案例 四、物权法对银行的实际影响 1、《担保法》与《物权法》的关系 2、物权法定原则 3、可供担......

    会计国际化对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

    会计国际化对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 王远利 (徐州工程学院 财会系,江苏徐州 221008) [摘要]会计属于经济管理范畴,必须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特别是会计的国际......

    新金融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新金融会计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的差异性、会计口径与监管口径的差异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贷款风险管理的冲突......

    人民币国际化对河南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毕业论文介绍(汇编)

    河南科技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人民币国际化对河南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指导老师 职称 学生姓名 学号 专 业 班级 院 (系) 完成时间 2014年4月23日 人民币国际化对......

    会计环境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 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