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激发队员热爱家乡情感
开展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激发队员热爱家乡情感
——整合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如 东 县 河 口 镇 河 口 小 学薛 强薛如峰
一、课题提出
1.农村小学的少先队员爱家乡吗?
“我选择城市!”“到城市里去工作!”——当我问五、六年级的队员:长大了你想在家乡农村工作还是到城市去工作时,绝大部分队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城市,只有个别队员选择了农村。
是呀,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以前,农村曾经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但是,二十世纪末以来,农村与城镇的差别越来越小,相对富裕农村甚至比一些城镇的生活要优越!近期,不是出现了一些城镇居民迁户农村吗?——那么,这些现代的农村孩子为什么,还这样愿意远离家乡,到城市里去工作,而不愿建设自己的家乡呢?
随着课改的深入,体验教育思想之风的吹拂,让我们辅导员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首先,我们的传统少先队 “爱家乡”教育活动没有紧密联系队员的生活——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却不知家乡的巨变,农村的富裕!其次,虽然爱家乡的教育活动搞得不少,但教育没有深入队员的内心,活动中缺乏深刻地积极的体验,“爱家乡”仅停留于道德认知的层面,不可能内化为稳定意识,更不可能外化为相应的行为!
2.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吗?
农村小队员与城市小队员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队员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队员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
显然,这是个借口!
《课标》中“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小队员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
如何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呢?帮助队员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队员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队员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
因此,我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教学的特有资源,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让队员走进生活,置身于熟视无睹地农村大世界,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情。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体
验家乡巨变,抒振奋之情。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这既为队员们解决了习作时“无米”之苦,寻着了习作的活水之源;又激发了对热爱家乡情感,初步树立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理想,陶冶了队员的情操。作文时,文思如泉涌,说不完的话,道不完地情:深刻的体验使队员的作文更加生动,而习作的训练也梳理了队员的情感,深化了队员的体验,进而达到了教书与育人并举的目的——我将这类教育活动称为“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二、六种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
小队员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队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队员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队员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队员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队员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自然也滋生了爱家乡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2、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情。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首先,从抗日战争到越南反击战,我们镇上就有一百三十多位英雄烈士(在我镇烈士事迹陈列室都有介绍);其次,在经济建设中,涌现出一批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土企业家”。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爱家乡教育活动的好教材。我让队员去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采访建设家乡的“土企业家”;参观烈士陵园;查阅资料等活动,让队员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建设家乡的理想萌芽就会破土而出!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队员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出激情,发出了立志建设家乡的呐喊!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两样!——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3、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队员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队员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队员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临海的我们还可以去跳“海上迪斯科”,品尝文蛤之类鲜美无比的海鲜。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长在沿海地区的优越,从而激
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队员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4、体验家乡巨变,抒振奋之情。
随着计划经济的淘汰,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中天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的企业、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蚕桑绿带等,既有都市现代气息,又有都市没有的幽静的农村小镇,让队员充分的感受到了农村早已不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现代都市人所追求而不得“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在主题班会上,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生活在都市与农村的不同感受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家乡的未来„„队员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队员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使队员更加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5、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队员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6、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队员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队员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重要的是更加尊重农民,不再鄙视农民,不再将 “跳农门”作为努力学习目的!
三、开展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1、坚持教书育人并举——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 在开展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我深刻认识到:队员的习作之所以难以跳出“费时多,效率低”的怪圈,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视野没有能够“跳出语文来教学语文”,死死地盯住“文字编织术”不放!丢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目标:队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不仅是习文,更是育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语文”教语文。立足育人的高度,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习作的过程成为队员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才得以成功,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2、情感的激发与强化——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也有一些教师在让队员走出教室,体验生活,但队员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爱家乡”的教育目标也没达成,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活动中没有注重队员积极性情感的激发与强化,队员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因而出现:所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之类的似怪而不怪的现象;也出现了嘴上爱家乡,内心却相反的教育结果!
因此,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相机地激发队员的情感,捕捉队员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让队员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在队员享受大自然之美时,强化他们的愉悦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之情;„„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发挥农村小学特有的优势,开展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能较大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又能有效地培养队员热爱家乡的情感,从小树立立足农村,建设家乡的理想!是符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少先队体验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体验教育活动之一。
第二篇:《开展体验型语文实践活动 激发队员热爱家乡情感》
开展多效体验型语文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
内容摘要:农村孩子愿意远离家乡,到城市里去工作,而不愿建设自己的家乡,这是非常严重的现实。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队员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队员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为了学科活动达到多效,我们要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教学的特有资源,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臵身于熟视无睹地农村大世界,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体验家乡巨变,抒振奋之情;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这既为学生们解决了习作时“无米”之苦,寻着了习作的活水之源;又激发了对热爱家乡情感,初步树立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理想,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我选择城市!”“到城市里去工作!”——当我问五、六年级的学生:长大了你想在家乡农村工作还是到城市去工作时,绝大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城市,只有个别学生选择了农村。
是呀,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以前,农村曾经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但是,二十世纪末以来,农村与城镇的差别越来越小,相对富裕农村甚至比一些城镇的生活要优越!近期,不是出现了一些城镇居民迁户农村吗?——那么,这些现代的农村孩子为什么还这样愿意远离家乡,到城市里去工作,而不愿建设自己的家乡呢?
随着课改的深入,体验教育思想之风的吹拂,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首先,我们的传统 “爱家乡”教育活动没有紧密联系队员的生活——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却不知家乡的巨变,农村的富裕!其次,虽然爱家乡的教育活动搞得不少,但教育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活动中缺乏深刻地积极的体验,“爱家乡”仅停留于道德认知的层面,不可能内化为稳定意识,更不可能外化为相应的行为!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队员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队员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
显然,这是个借口!
《课标》中“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
如何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呢?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队员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队员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
为了学科活动达到多效,我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教学的特有资源,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臵身于熟视无睹地农村大世界,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情。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体验家乡巨变,抒振奋之情。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这既为学生们解决了习作时“无米”之苦,寻着了习作的活水之源;又激发了对热爱家乡情感,初步树立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理想,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作文时,文思如泉涌,说不完的话,道不完地情:深刻的体验使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而习作的训练也梳理了学生的情感,深化了学生的体验,进而达到了教书与育人并举的目的——我将这类教育活动称为“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体验型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
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孩子们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我把当队员带到东湖开发区附近的汤逊湖欣赏之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队员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自然也滋生了爱家乡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2、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是很幸福的,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同学们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3、体验家乡巨变,抒振奋之情
随着东湖开发区将我们流芳划入开发区,一批大项目引进:富士康、中芯、武船、武重等等。这些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无比振奋!——这又是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学生参观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的企业、农村拆迁还建小区——佛祖岭小区,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了农村早已不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现代都市人所追求而不得“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在主题班会上,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生活在都市与农村的不同感受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家乡的未来……同学们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队员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使同学们更加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家乡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4、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
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5、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虽然我们流芳划入开发区,但仍有相当多农民不忘农活。“农活”也是我们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重要的是更加尊重农民,不再鄙视农民,不再将“跳农门”作为努力学习目的!
二、开展体验型语文实践活动的策略
1、坚持教书育人并举——体验型语文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
在开展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我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习作之所以难以跳出“费时多,效率低”的怪圈,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视野没有能够“跳出语文来教学语文”,死死地盯住“文字编织术”不放!丢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目标:队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不仅是习文,更是育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语文”教语文。立足育人的高度,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体验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才得以成功,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2、情感的激发与强化——体验型语文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
也有一些教师在让学生走出教室,体验生活,但学生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爱家乡”的教育目标也没达成,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活动中没有注重学生积极性情感的激发与强化,学生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
感之印!因而出现:所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之类的似怪而不怪的现象;也出现了嘴上爱家乡,内心却相反的教育结果!
因此,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相机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时,强化他们的愉悦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之情;……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发挥农村小学特有的优势,开展体验型语文实践活动,既能较大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小树立立足农村,建设家乡的理想!是符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体验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多效体验教育活动之一。
第三篇: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国家新课程改革最具代表性的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能直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最有效的途径。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能促使学生和教师真正把“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落实在学校的学习教育过程之中,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插上坚实有力的翅膀。
2.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一条德育的重要途径和最有效的渠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研究探索活动,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不进行说教、不讲大道理、只是促使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在实践中经受历练,因此,往往收到在许多情况下都难以获得的教育效果。
3.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不能替代的平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些知识是可以通过教师或其他人的传授讲解来获得的(明确知识),但是,更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必须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得(默会的知识)。
默会知识与明确知识相比,在人的知识结构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对人的终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任何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把默会的知识通过课堂的讲授传授给学生,因此,在默会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的讲解是徒劳的,只有引导学生经历不可替代的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使学生的默会知识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来认识和开设综合实践课程。
二、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3-9年级的必修课程,其基本内容指定的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非指定领域包括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等。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超越单一的教室空间,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是开放的,非常广泛,既可以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维度出发选择内容,也可以从服务社区、关爱他人和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选择内容。3.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内容包括:
(1)可以来自校园内的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社区公益劳动。
(2)技能练习活动,主要有常见的工具使用、常见材料加工、常规构件或部件的连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产品的使用、简易维护与保养等。
(3)工艺制作活动。(4)简易设计活动。(5)技术试验活动。(6)发明创造活动。(7)职业体验活动。4.信息技术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信息技术教育要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当中,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有信息意识,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个领域的综合是由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的。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三、综合实践课程的主要特点:
第一、自主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非常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无论从问题或主题的确定还是研究方案的设计,从研究方法的选择到研究结果的评价等都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研究的主人。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比较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发展。
第二、整体性 一是指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都要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样三条线索者和在一起,形成一个比例恰当、结构较为合理的整体,促使学生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是指每一个主题或问题的研究,从问题的选择到研究过程和环节的设计,时间的安排、资料的收集整理乃至活动结果的总结反思等,都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考虑,使每一项活动都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进行,避免虎头蛇尾等问题的发生。
第三、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尽可能使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大自然„„之中开展学习探索。既要强调指定领域研究内容的综合,也要强调非指定领域与指定领域的综合,还要强调课内外、校内外、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等多领域的综合。要努力避免通过查查资料、登陆一下相关的网站、去去图书馆就以为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任务的错误做法。只有引导学生在 具有相当强度的“综合活动中”来探索、亲历、体验,才能真正符合这一门课程的基本要求。
第四、实践性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本质的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最不同的一点就是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在活动中做了什么,亲历了什么,体验了什么。而不要过于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了什么成果,学会了那些知识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是通过概括的形式反映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领域的综合性核心问题或专题。它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时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主题确定的原则 1.源于生活的原则
生活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的问题或课题,或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进行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
2.指向性、可行性原则
在确定活动主题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值得研究、内容积极、对学生成长有利的活动及课题。此外,受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的限制,要选择一些切口小、容易操作的主题。
3.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选择的活动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年龄的大小,因为学生年龄不同,思维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选择活动主题时,要尽可能选择一些生动具体的主题;初中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就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主题。
4.立足学校特色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要立足于学校的特色和反映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这就要求在活动主题的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才有利于今后的开展和实施。
(二)确定主题的方法与途径
1.依据学校办学特色,与学校各项活动整合设计主题来确定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学校传统活动、德育活动结合,设计主题活动,直接将学校的各类活动作为主题,使其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组成部分,用它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内容。
2.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特点、能力来确定主题
在主题选择时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与孩子的生理、心理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孩子感到自由、民主和宽松,因此,教师要引导孩子设计与自己生活、年龄和兴趣相关的主题。如临近春节,学生对过春节时剪窗花、贴对联、挂中国结、祭祖先等习俗产生了好奇,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确定“春节探源”的主题活动。
3.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确立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用实践去验证科学结论„„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选择对自己、家庭、学校 及社区有意义的点滴小事,产生主题。如,“我的成长经历”、“吃早饭的学问”、“儿童游戏的调查”、“水果价格的调查”、“今天我当家”、“恼人的街头小广告”。
4.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确定主题
设计一个有价值的活动,积极让学生参与进去,并从实践活动中受到启发进而来确定自己所想研究的主题。例如:百年校庆、“六一”节等。
5.重组其他学科知识,拓展确定主题。
通过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目标的有机整合,进一步拓宽主题确定时的范围。如:在数学领域开展具有数学特色的小课题研究;在信息方面进行《我校学生家庭上网现状调查分析》、《我校学生玩电脑游戏现状分析研究》;在品德与生活方面进行《青少年偶像崇拜情况调查》;在语文方面根据《威尼斯的商人》,我们可以进行有关威尼斯的了解,如威尼斯的地理位置、旅游景点、特产、旅游路线、威尼斯的名人、威尼斯的文化等等一系列的了解。
6.发掘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设计与生活和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
社区拥有内涵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社会的共同教育、管理功能是非常必要的,而让家长走进综合实践课程,并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可以扩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
(三)主题的表述方式
1.以活动涉及的对象为主题的名称表述,如《一次性筷子》等; 2.以主要活动为主题名称表述,如《关于近视问题的调查》等; 3.以主要问题为主题名称表述,如《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等; 4.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要体验为主题名称表述,如《今天我当校长》等; 5.以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为主题名称表述,如《走近敬老院》等。
(四)主题生成的方法和途径
1.从学科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学科完全分开、割裂。可以大胆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科领域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如通过《威尼斯商人》一文学习,可以开展围绕威尼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可分解为威尼斯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宗教和习俗、气候、建筑等多方面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2.从生存环境中生成。学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我们应充分注重环境的功能,挖掘身边的资源生成主题。3.从学校特色中生成。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如历史艺术教育,绿色学校、体育传统学校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题。把爱好作为最好的主题发挥,结合学校的特色,把特色挖掘出来生成主题也不失为一条理想的途径。
4.从传统节假日中生成。一年四季中,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此外还有“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有特定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调动和引导他们认识并能够结合历史上各种传统节日的基本体现与我们所继承的传统之间的差别和联系,所有这些都能成为一个活动主题。如圣诞节到了,同学们也纷纷赶时髦,购置贺卡相互赠送。但是,对圣诞节的来历和意义却一无所知。据此可引申出一个活动主题。
5.从日常生活中生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生活习惯也 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如原来爱吃肥肉,现在都偏爱吃瘦肉了;原来爱吃新鲜蔬菜,现在爱吃野菜了。又如人类的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不同阶段人的不同的生活状态、我们现代的生活用品的来源及其他们的发展与变化等等。这些生活中的细微变化,都可以生成为活动主题。
6.从参观访问中生成。除了在课堂学习知识外,学生常常走出教室,参与社区的活动,参观名胜古迹和教育基地。在这种社会实践中,学生必定会有新发现,产生新问题。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发现和问题作为主题去进行探究,学生是非常乐意的。
7.从常规训练中生成。学生在校,不仅要学知识、练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校对学生有很多常规训练,在对学生的常规训练中生成学生的研究主题。如学校发布“不准购买小摊点上的东西”的禁令,校园内干净了很多。但学校的禁令并没有让学生心服。于是有一位老师大家调查小摊点的东西为什么比商店里的便宜?小摊点上的东西能不能买?„„这些问题生成了相应的活动主题。
8.从专项实践中生成。学校工作每阶段都有一个重点,精心组织这样的活动也能生成一些研究的主题。如学校对新生都会安排一个星期的军训,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生活体验,进行国防教育。围绕军训可以生成一个活动主题。
9.从交往闲谈中生成。学生在与人交往和闲谈的过程中,肯定会涉及热门话题,产生新奇想法,如能好好提炼,也能形成研究主题。如有一个县“茶叶节”期间,学生谈论最多的就是茶叶,于是教师就让大家围绕了解中国的十大名茶、了解茶厂生产茶叶过程、走访经销商了解茶叶品种和价格、请教茶农了解茶叶的种植和茶叶保管知识等课题开展了以“茶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0.从时事焦点中生成。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些事情因为影响巨大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焦点问题,组织他们围绕一些焦点问题搜集材料,讨论交流,进行调查研究,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政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五)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撰写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通常是由教师小队协作完成的,因此主题活动设计方案一般由指导教师在主题活动实施前开发完成,并提供给其它参与指导的教师参考,再由各小组指导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完成各小组活动指导计划的开发工作。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主题设计方案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活动主题。要求高度概括活动的内容,主题的题目要醒目、具体、准确。
2.活动对象。即参加活动学生年级情况。
3.活动设计者或指导者。即主题活动的主要设计人员或指导人员,既可以是一位教师,也可以一个教师团队。
4.活动背景分析。其实就是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可以简要阐述主题形成的经过或起因,简要分析主题的内在价值。同时对活动主题资源条件、学生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是否具备等学情方面作必要的概述。
5.活动时长。即活动起始至活动结束之间的时间长度,是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对主题各个阶段所需要时间的总体考虑。
6.活动目标。将课程总目标细化成可操作的具体主题活动的目标,活动目标越是具体化、情景化、个别化,目标的达成度越高。
7.活动准备。指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源准备。8.活动过程。这个环节是活动设计的重点,可分阶段对活动过程进行设计。在过程设计中,不仅要有学生主要的活动内容的设想,还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师指导重点的设计。
9.活动成果的总结与交流、预期的成果形式。
10.活动评价。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中必须要突现活动的过程评价,对活动的整个过程分阶段进行评价。同时还要突出活动的评价方式,可表现为撰写小课题报告、阶段小结、幻灯片、学生作品、创作的网页或其他内容。评价人员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和同学。
五、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要努力上好三种课:
1.选题设计课 2.过程指导课 3.展示评价课
(一)选题设计课教学策略
第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
教师不论是依托社区资源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不论是从综合学科知识还是直接提供学生课题都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以便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入学习的角色。在课程实施初期,主题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可行、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
第二、选题指导:罗列问题――整合问题――选定问题
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在确定主题后,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如《对小学生早餐的营养研究》的研究,又可产生以下一些问题:我们每天的早餐中需要哪些营养?这些早餐食物从哪儿来?小学生吃早餐时为什么要注意营养的搭配?怎样合理安排饮食,才会使早餐营养均衡?对学生罗列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合并,选择几个作为要研究的问题。
第三、活动设计指导
1.帮学生分好活动小组
6-8人为一组,选好组长,根据兴趣和家庭住址分组,聘请小组顾问。2.指导学生制定计划。
以一两个小组的问题为例放大细节,一步一步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步骤和方法。3.各小组讨论并确定活动计划。
4.教师在学生完善活动方案后,要对即将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指导,比如:外出活动路线设计、交通安全,被调查访问单位能否接待,采访记录的方法,调查问卷设计、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等;学生遇到一些可能会发生的困难怎么办?每次进行活动后如何进行自我反思?要加强过程记录„„以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和对未来活动的再次计划。
(二)过程指导课的指导策略
过程指导课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从研究阶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交流在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学会在活动中及时反思总结;创设一个阶段性交流展示的平台,学会小组合作和组间合作,分享活动经验,从而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魅力;让学生进行下一步活动计划;让教师发现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督促学生的继续与深入。
指导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2.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如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考察、访问、测量、实验、文献检索、上网、收集信息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指导学生,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信息的能力。
3.要指导学生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培养学生形成处理信息的能力。
4.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
5.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6.指导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过程指导课的一般过程:
1.各小组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
2.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解决的办法。3.对下一步活动进行设计
教师不要给学生任何知识结论,只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一次活动一般说这样的课要上两三次。
(三)展示和评价课的教学策略
1.展示评价课的一般过程:
课前的展示设计准备--课堂展示,评比--活动评价(自评、他评、老师评)2.成果展示与评价指导课教学策略
依据主题类型特点,指导学生采用针对性和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如实验展示、观察日记、调查报告、作品或模型、活动中的照片及录像带、现场制作、收集的资料展示、写好的倡议书、办一份小报、形式适宜的文艺演出。
依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展示形式。成果展示要以交流、激励为目的,通过展示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 家乡环境
【主题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
2.了解当地河流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掌握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
3.通过观察、调查家乡的环境,增强学生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
4.掌握观察、比较、实验、实地考察等基本方法。
5.培养探究的兴趣、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6.通过交流、展示,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当地河流及周边的生态环境
2.掌握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
【教学要求】:了解当地河流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掌握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
【教学资源】:绿洲农网
【手段准备】黑河相关电视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实验目标导学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谁能说说你都去过哪里?同学们从黑河走出去,开阔了眼界,也许你们不了解我们的家乡同样秀美。今天张老师先带你们逛逛我们可爱的家乡黑河市爱辉。我们的家乡环境怎么样呢?空气和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花草树木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我们能为保护黑河爱辉的环境做些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片中寻找答案。播放视频录像
师:谁能说说我们的家乡环境怎么样?你感觉空气和水的质量如何?黑河市是中国北方的边陲重镇,是一个花园式的国际小城。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森林氧吧的感觉。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的家乡的环境问题板书课题:
保护家乡的环境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当地河流及周边的生态环境
2.掌握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
二、当堂达标
(一)完成学习目标
1.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当地河流的生态环境
2.出示导学指要:
小组内交流探察过程并汇报探察结果
师:上课前老师布置了任务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周围环境有关的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一次交流和展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A小组:
我们汇报观察的河流是黑龙江,地段是黑河段水域,探察的目的是观测黑河段水质是否被污染,为安全起见我们经过研讨决定选择探察的地段是黑龙江公园段,这里水势平缓,对我们青少年不构成安全威胁。我们准备的器具有干净的瓶子,采集时用的鱼虫网。生展示
探察的时间为2010年4月14日;4月15,4月16,4月17,四天里,我们小组轮流取水,这是我们今天早晨取到的黑龙江水。经过四天的记录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黑龙江水黑河段水域水质透明,纯净,没有异味,说明没有受到污染。
B小组;
我们小组进行补充发言
我们搜集到的知识是黑龙江的源头和黑龙江的相关知识,黑龙江的源头由南源额尔古纳河与北源石勒喀河汇合而成,黑龙江的源头洛古河江段长200多公里,最深12米,最浅1米,沿江两岸风光宁静秀丽。洛古河又是黑龙江源头第一村的村名,现有农家36户,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洛古河村的人是吮着黑龙江的乳汁长大的,因此他们把黑龙江奉为母亲河。我们搜集到的相关知识有:洛古河村好吃的是黑龙江里的大鲤鱼,洛古河村好吃的还有一种蘑菇叫毛尖蘑,它是形容这种蘑菇像茶叶里的毛尖一样鹤立鸡群。这种菇是在金矿的砂堆里长出来的,特别稀少。过去这东西是给皇上进贡的,普通百姓很难吃到,现在谁去都能吃得着。最后我要补充说明的是:洛古河村是漠河县漠河乡(北极村)下属的一个村落,在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地图上能找到它。
我来补充:黑龙江省自身是一个多水的省份。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以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接壤。一年有将近半年的寒冷冬季。西有嫩江,东有黑龙江、乌苏里江,南有松花江、牡丹江。大的湖泊有兴凯湖、镜泊湖、莲花湖等,整个黑龙江省大江纵横,支流密布,与三江湿地和嫰江湿地一起,构成密密麻麻的湿地水网,水产极其丰富。淡水鱼类是黑龙江世居民族的主要食物。黑龙江还盛产玉米、大豆和小麦,现在,又成了北方最大的稻米产地。所以,黑龙江是地地道道的鱼米之乡。
黑龙江源头
C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调查了黑龙江里常见的水生动物:鱼类。鱼的生活与水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是黑龙江名鱼: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师:我们的家乡物产丰富,环境秀美,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出示学习目标:
2.掌握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
导学指要:
小组展示搜集到的保护环境的知识
谁来说说你想怎样保护家乡的环境?
A我搜集到的资料是:国家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各部门主要领导是本辖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环保试点示范及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健全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防止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重点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强制淘汰、限期治理、环境标识和认证制度。五是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重大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公示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六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环保装备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污染治理设施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七是扩大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环保技术与管理经验。参与国际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谈判,履行相应国际义务,维护国家环境与发展权益
三、课堂交流,相互启发
老师: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生读
四、自主选材,自由表达
老师:我知道咱们班的语文课上,同学们还写了一篇有关于环境方面的作文对吗? 请韩聪同学读读她的作品生读
老师:我知道每个人都对我们的环境有不同的了解,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写人记事,可以写想象作文,可以写建议书,还可以写调查报告。总之,只要围绕保护环境这个主题,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
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活动中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
五成果展示
老师留的一项实践作业: 1.实践作业:设计一句保护环境的标语
参考资料:
()
1、手下留情,足下留青,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
2、植树造林,功在千秋。
()
3、爱祖国,护绿化,保清洁,爱家园。
()
4、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数自身。
()
5、保护环境,就是爱惜生命。
()
6、兴我中华,爱我昆山。爱护家园,人人有责。
()
7、那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
()
8、地球只有一个,失去它,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家园。
()
9、绿化做得好,染污就减少。垃圾分类放,环境有保障。
()
10、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让我们托起双手共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
11、请高抬贵脚,听,小草在哭泣!
()
12、谁能忍受每天戴着防毒面具过日子?——还空气清新吧!
()
13、天空是小鸟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的家。
()
14、让地球妈妈永远年轻美丽。
()
15、把绿色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让绿色流入人们心中。
()
16、废气,stop!废水,stop!染污,goaway!
()
17、绿树成荫,花香扑鼻——理想家园靠大家。
()
18、破坏环境的人终将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
19、节约能源,人人有责!
()20、用好你的手,垃圾无处溜。
()
21、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爱护她。
()
22、风清水绿天蓝,我们美丽的家。
()
23、让天更蓝,让水更清,让我们从小事做起。
()
24、我们梦想一个没有污染的环境。
()
25、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
26、捡起一张纸,创造一个美的环境。
()
27、陆地、天空、大海,我们都要保护。
()
28、谁不爱家?谁不爱妈妈——保护地球。
()
29、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30、我们的地球需要每个人的保护。
()
3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保护环境是无限的。
()
32、每个人都要保护环境,否则人们会自生自灭。
()
33、每人少扔一张纸,地球就会更美丽。
()
34、希望有一天,垃圾筒也会下岗。
()
35、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
36、请脚下留情,别伤害一棵小草.()
37、倾听大自然母亲甜蜜的絮语,多么美好,岂能让母亲哽咽。
()
38、地球的命运掌握在人们的股掌之间,稍不留神,将会被毁灭。
()
39、只有保护环境,明天,美好的明天!就指日可待了!
()40、淡水用完—南北极取,冰山用完—过滤海水,海水用完—?!!
()
41、是水哺育我们,是空气给我们生命,是地球给我们灵魂,难道我们要恩将仇报!
()
42、斩断飞向天空的“黑龙”,拥有湛蓝的天。
这些是老师搜集的材料仅供参考
小结:我们的家乡的环境,相信在我们的共同保护下,会变得越来越美。
课前,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保护家乡河”五个大字,下面出示了小康桥、河水以及桥头垃圾成堆的简笔画,旁边用彩色粉笔写道:“为小康河贡献力量”。一上课,我让学生观察这幅画,读这一行字,然后问: “你准备做些什么?” “老师,我想在桥头上立块牌子,写上: „您好,请别倒垃圾‟。” “还可以写„保护家乡河‟。” “老师,还可以写„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编一首保护小康河的儿歌。” “写封信给市长,请求政府出钱,疏通河道,让河水流动起来。” “信中还要写上在河两岸种树、种草、种花。” “还要写在河里养上金鱼。” “老师,我想写封信给小康河沿岸的居民,希望他们不要再往河里倒垃圾、排污水,行不?” “我当邮递员,去送信。”几个学生接连发言。“老师,未来的小康河一定很美,我想用笔画一幅画。” “我想调查:小康河的污染给沿岸居民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很多,我急忙把这些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活动内容,并自主地组成研究小组。最后,我要求各小组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何活动,形成了初步的活动方案。课后,我指导学生把活动方案打印好,分发给每个活动小组。
他们通过调查,查阅资料,做出了小康河污染危害的结论:
1、垃圾侵占土地,有碍卫生,影响景观;
2、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人们休息、娱乐和工作;
3、河水会污染地下水;
4、会污染大气;
5、会使人致癌;
6、传染疾病。
这个小组的活动进行到这里,他们又提出了要继续调查的问题:小康河污染危害这么严重,人们为什么还要往里面倒垃圾,排放污染呢?
从前的小康河,河里水哗哗响,鱼儿肥,虾儿壮。如今小河变了样,河水黑,垃圾堆,两岸居民遭了殃。小朋友,要牢记,环境保护很重要,人人都出一份力,为了保护家乡河。
我赞扬他们说:“真能干。可这么好的 儿歌就我们班同学知道、会读,是不是影响 小了点?”于是他们通过商量决定,把儿歌 打印出来送到学校“小百灵广播站”,还要 到学校《西苑春蕾》编辑部投稿,看着他们 兴高采烈的样子,我感到了由衷的喜悦。
教室里贴了很多学生的画,还贴 了“小摄影师”们为小康河拍的照片。调查 小康河历史的小组首先发言,他们讲得有 声有色,有根有据,听得大家心服口服;搜 集环境污染危害的小组汇报得更精彩,他 们自编自导了小品“和小康河的对话”,他 们的出色表演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宣 传小组的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致市长 的一封信》、《致小康河沿岸居民的一封 信》;编儿歌小组的同学齐声朗诵了自己创 作的儿歌,这次他们给儿歌加上了题目“小 康河变健康河”。
我留下一份作业:“继续寻找身边的课题”,为下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埋下伏笔。
第五篇:家乡特产综合实践活动
《家乡特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准备阶段
(一)家乡特产大搜查
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特产和什么叫特产。
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什么物产才算是特产,同学之间了解各个地方的特产有那些。
教具:视频、录象。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放映一些特产的录象(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提问:
(1)你喜欢哪那些特产,为什么?(个别提问)
部分学生讲完后,试问学生:你知道它们的产地在那里吗?(提问)
师讲: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产。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广西北海的珍珠,云南周城镇的扎染,吉林长白山的人参,福建武夷山的铁,观音茶,浙江金华的火腿等,都是我国各地著名的特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自己家乡的特产。
(2)老师提问:像很多地方都生产大米,为什么说我们家乡的海鲜是特产呢?(激发学生)
3、你想调查家乡的什么特产? 根据意愿学生自由分组并选出组长。
4、组长组织围绕本组要研究的特产确定本组要研究的子课题。
5、各小组汇报要研究的子课题,集体讨论。
6、根据子课题,组长进行合理分工、布置调查任务。
7、引导学生搜索家乡特产。
8、课堂小结。
二、实施阶段
(二)了解家乡的特产 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特产。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家乡的特产与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或者经济发展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特产与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或者经济发展的直接联系。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在大连生活学习这么多年,你知道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吗?
2、现在哪位同学能够把你所了解的情况说给大家同学听呢?
3、同学自由发言。
4、家乡特产资料收集、汇总与整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5、老师总结:其实,特产出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或经济发展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
6、布置实践要求:
(1)要求学生参观特产生产场地,或访问专业人士,了解家乡特产的生产和制作过程。并向大家介绍家乡特产的生产和制作流程,以及技巧。
(2)讲一段关于“大连”的由来。
(3)提问学生:同学们,你家乡的特产是不是也有这样动人的故事呢?搜索有关的故事传说与诗歌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三、展示与总结阶段
(三)我为家乡特产作宣传 教学内容:为家乡特产作宣传;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怎样宣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我为家乡特产作宣传”,同学们,你们在调查中,你发现家乡的特产是不是有需要改进(改良)的地方?
2、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准备展示。
3、我为家乡特产作宣传:
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家乡的特产,你怎样为家乡特产作宣传?(讨论)
(1)、为家乡特产设计商标和广告语(2)、创作赞美家乡特产的文章和诗歌
(3)、制作并播发介绍家乡特产的小影片或广告片
4、老师总结:
(4)举行家乡特产展示会
(5)在学校或到社区宣传自己家乡的特产
5、全课总结:请和你的小组同学展示你的创意设计,并说说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时安排: 准备阶段
科研知识的辅导,选题、方案制定,调查表的设计,查询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实施阶段
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实验、制作、小发明等。展示与总结阶段
1、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资料整理、研究报告、论文的撰写辅导等。
2、成果发布会,论文答辩会,资料展示,课程评价等。
校内 校外
《家乡土特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为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走入生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长科普知识,增强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3、使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从而开发与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三、活动理念:
1、到自然中学自然: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只有学生走出教室,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健康成长。
2、到社会中学社会:社会是大舞台,只有把学生领入社会,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使知识与能力得到拓宽、发展与延展升华。
3、在实践中学实践:实践是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高效融合的关键,是课程成功实施的重心。
4、在生活中学生活:生活能力是生存之本,是学习之源,它直接关联学生的终身发展,因而意义深远。
5、在研究中学研究:研究是学习的最主要策略之一,因而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它直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发展目标。
四、内容规划:
主要围绕三条线索开展活动:
1、学生和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和自我的关系。涉及范围包括:研究性学习;村里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五、实施策略:
1、宏扬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因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内在生命充分发展的课程。所以整体活动应让学生作为主体全身心的参加活动完成学习对象于自我的双向建构进而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得满足,实现主动发展。
2、营造氛围:结合我校所处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于社会的全息对话,让学生体验活动乐趣,实现自身价值,完善健康人格。
3、加强合作:认识和交往是共生的,学生的学习本质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活动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参与合作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保障了所有学生都在自由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发展。
4、努力创造:活动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的过程,因而,以活动为基础,构筑开放互动自主的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全身心投入,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六、实施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在整体实践活动中势必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难题和认知偏差,为此,我们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做好的充分的思想准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我们将坚持不懈,扎实进行。
3、主体性原则:
这里包括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还应包含教育本身的主体功能,以全方位保障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到师生相长。
4、可操作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因而我们将创造一切机会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使之不走形式,不摆花架子,进而让教育焕发活力,让学校充满生机。
七、操作程序:
(一)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1、确立活动主题:本学期初步预定师生共同开展《家乡的蕨菜》、《大会河的食用菌》、《京东板栗》、《富士苹果》四个活动课题,教师要结合实际,指导、组织、协调、总结每一次活动。
2、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和学生一起议定每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条件及预期的活动成果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二个阶段
实施阶段
1、组织开展活动,教师根据活动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帮助。教师应尤其注重引导学生的后继思想,体现活动的生成性。
2、活动总结: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做出合理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第三阶段
总结和展示阶段
1、《家乡土特产》图片展。
2、《家乡土特产》介绍会
3、活动总结和优秀个人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