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 袁源
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们一般都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这固然重要;但常见经过这样的指导和训练的学生,阅读能力依然故我,书面的和口头的表达能力也不见提高,甚至越来越不愿意好好读书。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提高阅读能力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掌握方法和规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属非智力因素。对于与阅读有关的非智力因素,有人着眼于阅读习惯,有人侧重于阅读态度,有人强调阅读心理,有人注重阅读兴趣,然而,无论习惯、态度、心理、兴趣,都只能是阅读需要具备的某个方面的浅层次的要素,既不能涵盖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未能从根本上揭示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质。且不说古今成功的学者,只要看看高考的优秀作文所展示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思考力就不难理解,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实乃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汉代哲学家、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学行》中指出:“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可见,把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概括为阅读品质,不仅更全面,也更接近问题的实质。
阅读品质主要应该包括下列要素:
虚心。手捧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如果没有求知的渴望,不深信有学习它们的价值,那必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样子像在读,其实什么也学不到。雷锋有一句很富启发性的名言:“我们要真正学一点东西,就要虚心。譬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像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装知识的碗,就像神话中的‘宝碗’一样,永远也装不满。”我们常见一些学生阅读水平低,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缺乏这种品质。他们总以为自己是中国人,会说中国话,书,没有什么好读的,即使教师要求他们读,他们也只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如此阅读,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只有具备虚心的品质,才有可能营造良好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心境,从而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专注。阅读有泛读和精读之分,但无论泛读或精读,都需要专注,都不可漫不经心。孟子设喻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徼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智弗若欤?曰:非然也。”如果说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专心,那么,阅读则尤其需要专注的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注意是记忆的钢刀”(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留下的痕迹就越深),也是分析思想内容的解剖刀。高考江苏考区今年有篇优秀作文《〈红楼梦〉之我见》引用鲁迅语,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竟然能一字不差地默写,而他独辟蹊径,从“反腐败”的角度对《红楼梦》内容的分析,更是令人叹服,可见他平时读书是怎样的投入和专注。
投入。对于需要“精读”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需全身心投入,务求“进入角色”。优秀的作品往往一句、一字、一点,都渗透着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读者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思想倾向,设身处地地充分地开展联想和想像,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意思。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我们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与会说话的文字展开对话,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优秀的作品。置身局外看热闹,恐怕永远也只能摸到一点皮毛。
思辨。阅读需要有乐于思辨的品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即所谓“进得去”需要思辨;筛选提要,辨伪存真,形成独创见解,并躬身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即所谓“出得来”,更需要思辨。企求囫囵吞枣地看书读文能提高阅读能力是不可想像的。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一个人对于阅读内容的敏锐的思考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正是源于乐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勤奋。老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告诫人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阅读时不但要把阅读所得随时随文作批注,而且对于重要的收获,还要写出读书笔记,对于自悟到文中的精彩部分和重要知识,还要随时记入专门的本子或做成卡片。要做到这些,没有勤奋的品质是办不到的。贪玩、怕读书、懒读书是当今不少学生的通病,他们“读书”只为猎奇。他们阅读以至整个学习的失败,主要原因浓缩成一个字就是“懒”,对于他们进行勤阅读的教育和培养,尤其要多做点文章。
有恒。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还是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坚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结果失败了,于是,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这几乎可以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里所说的虚心、专注、投入、思辨、勤奋、有恒,跟我们所说的人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譬如,有的学生对某歌星可以顶礼膜拜,但不一定能虚心阅读;有的学生打游戏机可以很专注,但并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书;有的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很善于狡辩,绝不“盲从”,甚至还爱在数学难题中钻牛角尖,但未见得肯在阅读中动脑筋,──可见,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养成,必须有专项措施,进行长期的培养方可获得。
培养阅读品质之所以比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一旦养成了这些品质,不知方法自会总结,不懂规律自会领悟。著名特级教师李元昌全力追求的是“教给学生再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阅读品质之于阅读,正是这种“再生性”要素。
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是个综合工程,自然还需从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调整好阅读的心理等方面入手,同时明确提出培养阅读品质的目标,师生共同为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如果就兴趣而兴趣,就习惯而习惯,就心理而心理,是很难持久的,只有着眼于阅读品质,方能强根固本,形成不可移易的品性,在学生日后的人生旅途中发挥“长效”作用。在这方面,我曾作过较长时间的探索。
首先是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由于文章行文优美,学生往往愿意朗读,但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学生又显得不够积极了,毕竟文中所表现的生命思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尚存差距。于是,我由文章开头的“我不由的停住了脚步”与结尾的“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设疑,让学生思考、讨论:“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到哪里去?这一来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纷纷仔细研读课文,找出了文中许多暗示性的语言──“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等,甚至展开想像,设想作者来到紫藤萝花前正处于巨大的失败之中,而在花的精神的激励下,懂得了要珍惜生命,抓紧奉献,于是,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优秀的阅读品质。
同时,我把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全部用作培养阅读品质的材料,把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每周星期一布置学生自读一组文章,并宣示这篇课文共设多少(50~100)奖励分。临近周末安排一节课由学生从思想内容、表现方法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交流学习体会,接着由学生相互提问,最后由教师小结,公开评分。开始,我重点布置几个人带头,学生感到读书既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能得分,主动参与的人愈来愈多,谈得很踊跃,甚至为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虚心、专注、投入、思辨、勤奋、有恒等方面的品质。
为了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我每日布置的家庭作业便是至少半小时读书,一周至少有两次向家长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名著导读”的基础上,我还另外向学生推荐并要求他们每人一学期至少选读一本不少于30万字的书,并由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收集选编《读书园地》,双休日的作业则只要求学生出一期“周刊”。其中的“美文推介”和“书海徜徉”是一定要做的栏目。“美文推介”不但要介绍一篇课外阅读的好文章,还要对此文作些许点评;“书海徜徉”则是畅谈自己一周的读书感受,可以是单篇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多篇的比较体会。学期结束前几周安排两节以上的语文课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由学生投票评出前十名,当场发给奖品。让学得好的得到充分的鼓励,学得不足的从中受到鞭策,同时也养成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这些做法都坚持围绕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个中心展开。坚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坚持下来,班级勤奋阅读的习惯初步养成了,学生在这种风气中相互感染,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就相对轻松了。学生们常常说:到了中学的最大收获是喜欢上了读书,学会了读书。看着孩子们在读书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家长也甚感快慰,对我的做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想:只要怀着明确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阅读的状况必然会逐步改善,阅读品质一定有所提高。
阅读应该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信息输入的主渠道,良好的阅读品质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通向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的金桥,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又一个新的人生境界。爱因斯坦指出:“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难理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
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第二篇: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们一般都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这固然重要;但常见经过这样的指导和训练的学生,阅读能力依然故我,书面的和口头的表达能力也不见提高,甚至越来越不愿意好好读书。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提高阅读能力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掌握方法和规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属非智力因素。对于与阅读有关的非智力因素,有人着眼于阅读习惯,有人侧重于阅读态度,有人强调阅读心理,有人注重阅读兴趣,然而,无论习惯、态度、心理、兴趣,都只能是阅读需要具备的某个方面的浅层次的要素,既不能涵盖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未能从根本上揭示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质。且不说古今成功的学者,只要看看高考的优秀作文所展示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思考力就不难理解,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实乃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汉代哲学家、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学行》中指出:“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可见,把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概括为阅读品质,不仅更全面,也更接近问题的实质。
阅读品质主要应该包括下列要素:
1、虚心。手捧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如果没有求知的渴望,不深信有学习它们的价值,那必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样子像在读,其实什么也学不到。雷锋有一句很富启发性的名言:“我们要真正学一点东西,就要虚心。譬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像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装知识的碗,就像神话中的‘宝碗’一样,永远也装不满。”一些学生阅读水平低,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缺乏这种品质。他们总以为自己是中国人,会说中国话,书,没有什么好读的,即使教师要求他们读,他们也只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如此阅读,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只有具备虚心的品质,才有可能营造良好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心境,从而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2、专注。阅读有泛读和精读之分,但无论泛读或精读,都需要专注,都不可漫不经心。孟子设喻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徼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智弗若欤?曰:非然也。”如果说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专心,那么,阅读则尤其需要专注的品质。
3、投入。对于需要“精读”的优秀作品,需全身心投入,务求“进入角色”。优秀的作品往往一句、一字、一点,都渗透着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读者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思想倾向,设身处地地充分地开展联想和想象,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意思。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与会说话的文字展开对话,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优秀的作品。置身局外看热闹,恐怕永远也只能摸到一点皮毛。
4、思辨。阅读需要有乐于思辨的品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即所谓“进得去”需要思辨;筛选提要,辨伪存真,形成独创见解,并躬身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即所谓“出得来”,更需要思辨。企求囫囵吞枣地看书读文能提高阅读能力是不可想象的。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
看书,便变成书橱。”一个人对于阅读内容的敏锐的思考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正是源于乐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5、勤奋。老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告诫人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阅读时不但要把阅读所得随时随文作批注,而且对于重要的收获,还要写出读书笔记,对于自悟到文中的精彩部分和重要知识,还要随时记入专门的本子或做成卡片。要做到这些,没有勤奋的品质是办不到的。贪玩、怕读书、懒读书是当今不少学生的通病,他们“读书”只为猎奇。他们阅读以至整个学习的失败,主要原因浓缩成一个字就是“懒”,对于他们进行勤阅读的教育和培养,尤其要多做点文章。
6、有恒。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还是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坚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结果失败了,于是,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这几乎可以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里所说的虚心、专注、投入、思辨、勤奋、有恒,跟人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譬如,有的学生对某歌星可以顶礼膜拜,但不一定能虚心阅读;有的学生打游戏机可以很专注,但并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书;有的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很善于狡辩,绝不“盲从”,甚至还爱在数学难题中钻牛角尖,但未见得肯在阅读中动脑筋,──可见,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养成,必须有专项措施,进行长期的培养方可获得。
培养阅读品质之所以比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一旦养成了这些品质,不知方法自会总结,不懂规律自会领悟。著名特级教师李元昌全力追求的是“教给学生再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阅读品质之于阅读,正是这种“再生性”要素。
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是个综合工程,自然还需从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调整好阅读的心理等方面入手,同时明确提出培养阅读品质的目标,师生共同为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如果就兴趣而兴趣,就习惯而习惯,就心理而心理,是很难持久的,只有着眼于阅读品质,方能强根固本,形成不可移易的品性,在学生日后的人生旅途中发挥“长效”作用。
首先是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教师可以将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全部用作培养阅读品质的材料,把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每周星期一布置学生自读一组文章,并宣示这篇课文共设多少(50~100)奖励分。临近周末安排一节课由学生从思想内容、表现方法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交流学习体会,接着由学生相互提问,最后由教师小结,公开评分。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虚心、专注、投入、思辨、勤奋、有恒等方面的品质。
为了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小时书,一周至少有两次向家长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名著导读”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并要求他们每人一学期至少选读一本不少于30万字的书,并由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收集选编《读书
园地》,双休日的作业则只要求学生出一期“周刊”。其中的“美文推介”和“书海徜徉”是一定要做的栏目。“美文推介”不但要介绍一篇课外阅读的好文章,还要对此文作些许点评;“书海徜徉”则是畅谈自己一周的读书感受,可以是单篇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多篇的比较体会。学期结束前几周安排两节以上的语文课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由学生投票评出前十名,当场发给奖品。让学得好的得到充分的鼓励,学得不足的从中受到鞭策,同时也养成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这些做法都坚持围绕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个中心展开。坚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坚持下来,班级勤奋阅读的习惯初步养成了,学生在这种风气中相互感染,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就相对轻松了。学生们常常说:到了中学的最大收获是喜欢上了读书,学会了读书。只要怀着明确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阅读的状况必然会逐步改善,阅读品质一定有所提高。
阅读应该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信息输入的主渠道,良好的阅读品质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通向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的金桥,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又一个新的人生境界。爱因斯坦指出:“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难理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第三篇: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老河口市第七中学田勋
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们一般都十分重视帮助学生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这固然重要;但常见经过这样的指导和训练的学生,阅读能力依然故我,书面的和口头的表达能力也不见提高,甚至越来越不愿意好好读书。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提高阅读能力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掌握方法和规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属非智力因素。对于与阅读有关的非智力因素,有人着眼于阅读习惯,有人侧重于阅读态度,有人强调阅读心理,有人注重阅读兴趣,然而,无论习惯、态度、心理、兴趣,都只能是阅读需要具备的某个方面的浅层次的要素,既不能涵盖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未能从根本上揭示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质。且不说古今成功的学者,只要看看高考的优秀作文所展示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思考力就不难理解,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实乃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汉代哲学家、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学行》中指出:“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可见,把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概括为阅读品质,不仅更全面,也更接近问题的实质。
阅读品质主要应该包括下列要素:
虚心。手捧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如果没有求知的渴望,不深信有学习它们的价值,那必然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样子像在读,其实什么也学不到。雷锋有一句很富启发性的名言:“我们要真正学一点东西,就要虚心。譬如一个碗,如果已经装得满满的,哪怕再有好吃的东西,像海参、鱼翅之类,也装不进去。如果碗是空的,就能装很多东西。装知识的碗,就像神话中的‘宝碗’一样,永远也装不满。”我们常见一些学生阅读水平低,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缺乏这种品质。他们总以为自己是中国人,会说中国话,书,没有什么好读的,即使教师要求他们读,他们也只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如此阅读,阅读能力如何提高?只有具备虚心的品质,有可能营造良好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心境,从而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专注。阅读有泛读和精读之分,但无论泛读或精读,都需要专注,都不可漫不经心。孟子设喻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徼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如果说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专心,那么,阅读则尤其需要专注的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注意是记忆的钢刀”(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留下的痕迹就越深),也是分析思想内容的解剖刀。高考江苏考区今年有篇优秀作文《〈红楼梦〉之我见》引用鲁迅语,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竟
然能一字不差地默写,而他独辟蹊径,从“反腐败”的角度对《红楼梦》内容的分析,更是令人叹服,可见他平时读书是怎样的投入和专注。
投入。对于需要“精读”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需全身心投入,务求“进入角色”。优秀的作品往往一句、一字、一点,都渗透着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读者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思想倾向,设身处地地充分地开展联想和想像,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意思。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我们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与会说话的文字展开对话,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优秀的作品。置身局外看热闹,恐怕永远也只能摸到一点皮毛。
思辩。阅读需要有乐于思辩的品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即所谓“进得去”需要思辩;筛选提要,辨伪存真,形成独创见解,并躬身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即所谓“出得来”,更需要思辩。企求囫囵吞枣地看书读文能提高阅读能力是不可想像的。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一个人对于阅读内容的敏锐的思考力准确的判断力,正是源于乐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勤奋。老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告诫人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阅读时不但要把阅读所得随时随文作批注,而且对于重要的收获,还要写出读书笔记,对于自悟到文中的精彩部分和重要知识,还要随时记入专门的本子或做成卡片。要做到这些,没有勤奋的品质是办不到的。贪玩、怕读书、懒读书是当今不少学生的通病,他们“读书”只为猎奇。他们阅读以至整个学习的失败,主要原因浓缩成一个字就是“懒”,对于他们进行勤阅读的教育和培养,尤其要多做点文章。
有恒。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还是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坚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结果失败了,于是,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这几乎可以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里所说的虚心、专注、投入、思辩、勤奋、有恒,跟我们所说的人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譬如,有的学生对某歌星可以顶礼膜拜,但不一定能虚心阅读;有的学生打游戏机可以很专注,但并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书;有的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很善于狡辩,绝不“盲从”,甚至还爱在数学难题中钻牛角尖,但未见得肯在阅读中动脑筋,──可见,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养成,必须有专项措施,进行长期的培养方可获得。
培养阅读品质之所以比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一旦养成了这些品质,不知方法自会总结,不懂规律自会领悟。著名特级教师李元昌全力追求的是“教
给学生再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阅读品质之于阅读,正是这种“再生性”要素。
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是个综合工程,自然还需从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调整好阅读的心理等方面入手,同时明确提出培养阅读品质的目标,师生共同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努力。如果就兴趣而兴趣,就习惯而习惯,就心理而心理,是很难持久的,只有着眼于阅读品质,方能强根固本,形成不可移易的品性,在学生日后的人生旅途中发挥“长效”作用。在这方面,我曾作过较长时间的探索。
首先是在阅读教学中启发,指导。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由于文章行文优美,学生往往愿意朗读,但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学生又显得不够积极了,毕竟文中所表现的生命思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尚存差距。于是,我由文章开头的“我不由的停住了脚步”与结尾的“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设疑,让学生思考、讨论:“我”从哪里来?“我”又将到那里去?这一来学生的热情被激发了,纷纷仔细研读课文,找出了文中许多暗示性的语言──“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等,甚至展开想像,设想作者来到紫藤萝花前正处于巨大的失败之中,而在花的精神的激励下,懂得了要珍惜生命,抓紧奉献,于是,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优秀的阅读品质。
同时,我把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全部用作培养阅读品质的材料,把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每周星期一布置学生自读一组文章,并宣示这篇课文共设多少(50~100)奖励分。临近周末安排一节课由学生从思想内容、表现方法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交流学习体会,接着由学生相互提问,最后由教师小结,公开评分。开始,我重点布置几个人带头,学生感到读书既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能得分,主动参与的人愈来愈多,谈得很踊跃,甚至为一个词在文中的含义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虚心、专注、投入、思辩、勤奋、有恒等方面的品质。
为了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我每日布置的家庭作业便是至少半小时读书,一周至少有两次向家长介绍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名著导读”的基础上,我还另外向学生推荐并要求他们每人一学期至少选读一本不少于30万字的书,并由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收集选编《读书园地》,双休日的作业则只要求学生出一期“周刊”。其中的“美文推介”和“书海徜徉”是一定要做的栏目。“美文推介”不但要介绍一篇课外阅读的好文章,还要对此文作些许点评;“书海徜徉”则是畅谈自己一周的读书感受,可以是单篇的读后感,也可以是多篇的比较体会。学期结束前几周安排两节以上的语文课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由学生投票评出前十名,当场发给奖品。让学得好的得到充分的鼓励,学得不足的从中受到鞭策,同时也养成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这些做法都坚持围绕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个中心展开。坚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坚持下来,班级勤奋阅读的习惯初步养成了,学生在这种风气中相互感染,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就相对轻松了。学生们常常说:到了中学的最大收获是喜欢上了读书,学会了读书。看着孩子们在读书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家长也甚感快慰,对我的做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想:只要怀着明确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阅读的状况必然会逐步改善,阅读品质一定有所提高。
阅读应该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信息输入的主渠道,良好的阅读品质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这是通向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的金桥,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又一个新的人生境界。爱因斯坦指出:“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难理解,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品质,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第四篇: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心得体会
关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心得体会
郭丽文
随着小康社会的和谐推进,日益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从不同程度上对未成年人产生着不同侧面的影响,有的学生图于享受、故于自我、习于攀比,荣辱概念模糊。面对新时期呈现的不良趋势,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教育手段和途径呢?作为学生的班主任老师,务必给学生指明一条泾渭分明的是非界限,这就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中,我从社会层面最基础的教育入手,以学生基本理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到学生心里去。
一、陶冶礼让美德,培养文明习惯
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志,它包括礼貌、礼节、谦让等方面,从广义上讲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礼让既能体现出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素质和修养程度,更重要的是折射出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水平。在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正确树立社主义荣辱观的今天,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礼让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明确礼仪原则。一般说来,礼仪的内涵主要包括尊重、适度和自立原则。通过礼仪教育与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产生内在的道德力量,在这种力量的支配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和自觉遵守礼仪规范的水平。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自己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热情谦让的美德,这都是高尚品质引领时代风尚的表现。
二、共奏社会节约旋律,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向往生活中的安逸、享受越来越明显,如何使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品德成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的一个新课题。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而不仅仅是枯燥无趣的说理,如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前辈在艰苦奋斗中铸造的延安精神、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动人事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从而以艰苦奋斗为荣;组织学生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给地球蓬勃生命;开展废旧物品回收活动,为社会广辟再生能源,让学生知晓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应从小事着手,人人都应以节俭和奉献为荣。
三、光荣耻辱褒贬鲜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人们在诚实守信和守法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但今天的未成年学生中,不诚实守信现象时有发生。如在家长、老师、同学面前撒谎、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自觉履行日常行为规范,这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不仅影响了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健康成长,还影响着优秀的班风、学风、校风。如何使未成年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诚实守信的美德呢?最关键的是启发学生自觉严于律己,以诚实守法为荣。同时老师应抓住典型,探究教育方法、常抓常新,做到情理交融;坚持榜样示范,让高尚形象给未成年学生以潜移默化,陶冶学生诚实守信、诚实守法的情操。
2015年7月1日
第五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学习品质
遵义县第三小学
王卉 古语有云:师也,传道、授业、解惑。教授一个学生好的学习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很重要。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主要在学校中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是学生行为习惯中的一个部分,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行为自然驾驭能力的表现,它是学生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映,是学习者主体活动的结果。它的构建受教育环境的制约。学习品质是多层次的,优良的学习品质不仅能提高学习主体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具备什么层次的学习品质跟教师的不断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那么作为老师,我们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品质的培养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二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一个人所具备的学习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逐渐形成的。因而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性年龄阶段,他们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在由量的积累而产生着质的变化。此时,对他们进行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再合适不过了。考虑到学习品质的多层次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所有的学习品质一古脑儿全加在学生身上,而是应该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选择的内容应与学生通过努力能做到为宜。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刚人校门,什么都还不清楚,所以我们应该选择最基础的学习品质来培养,像上课时应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写作业要认真、仔细,字要工整,不拖沓,不乱丢乱画,爱护公共财务等等。中、高年级的学生自身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品质,各方面的能力也强了许多,选择的学习品质内容重点就应放在“方法”上了。象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求异思维等学习品质。
有句话这样讲:“每一个人的生命自有它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过程,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它的价值,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练,才真实。小学生也需要在有一定的学习和生长经历中学会很多。都是有个过程的,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俗话说:心急吃不得滚豆腐。构建学生的学习品质更不能心急,须通过长期的工作才能让学生建立表象,形成定势。作为老师,我们还是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去引导,去纠正。
二、选择合适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优良的学习品质主要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二者相互融汇、渗透,从而达到“互惠互利”。我们可以这样,事先提出要求或希望。例如,英语单词的记忆是个学生很头痛的事。每次记忆单词前,我都事先对学生提出要求:拼读仔细,发音准确,抄写认真、写完检查;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及时提醒。很多孩子的英语发音不准,还有的同学会用汉字注音,我们都需要给予及时的提醒与修正;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操练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多给全体学生操练的机会,一体均沾;关心爱护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愉悦,学生才敢于亲近老师,才会主动而又心甘情愿接受老师的教导;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巨大的。为了让学生形成自我约束,我将全班化整为零,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成员进行优、良、中、差互补搭配,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互相监督,进而形成自己管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因材施教。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和能力,因而一个班上的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差异。有差异,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尊重这种差异。教学中提倡因材施教,同样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也不能“一刀切”,所有的人都“同步前进”,而应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来进行培养。象选择的学习品质内容、提出的要求等,都应因人而异。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是一件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做这件工作我们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能一口吃下一个大胖子。只要我们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