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情况调查表5篇

时间:2019-05-13 23:4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区、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情况调查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区、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情况调查表》。

第一篇:县(区、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情况调查表

县(区、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情况调查表

(县〈区、市〉卫生局)

表号:中医调查8表

制表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9]57号

有效期至:2010年6月30日

地(市、州)县(区、市)卫生局(盖章)

行政区划代码 □□□□□□

1基本情况

1.1 是否国家级贫困县(Y-是,N-否)□

1.2 是否省级贫困县(Y-是,N-否)□

1.3 全县(区)面积(平方公里)□□□□ 2人口状况

2.1 全县(区)总人口□□□□□□□

2.1.1其中:城镇人口□□□□□□□

2.1.2乡村人口□□□□□□□ 3经济发展状况

3.1 全县(区)生产总值(万元)□□□□□□□ ..3.2.1 财政收入(万元)□□□□□□□ ..3.2.2 财政支出(万元)□□□□□□□ ..3.3.1 城镇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3.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9年本辖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

4.1 医疗服务体系状况

4.1.1 全县(区)辖区内医疗机构总数□□□□□□

4.1.1.1其中: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数□□□□□

4.1.1.1.1内:中医医院□□□□

4.1.1.1.1.1内:县级中医医院□□

4.1.1.1.1.2地市级中医医院□□

4.1.1.1.1.3省部级中医医院□□

4.1.1.1.2中西医结合医院□□□□

4.1.1.1.3民族医医院□□□□

4.1.1.1.4综合医院□□□□

4.1.1.1.5中医专科医院□□□□

4.1.1.1.6专科医院□□□□

4.1.1.1.6.1内:开设中医科的专科医院□□□□

4.1.1.1.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1.1.1.8社区卫生服务站□□□□

4.1.1.1.9乡镇卫生院□□□□

— —

14.1.1.1.10门诊部□□□□ 4.1.1.1.10.1内:中医门诊部□□□□ 4.1.1.1.10.2中西医结合门诊部□□□□ 4.1.1.1.10.3民族医门诊部□□□□ 4.1.1.1.11村卫生室□□□□ 4.1.1.2非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数□□□□□ 4.1.1.2.1内:中医医院□□□□ 4.1.1.2.2中西医结合医院□□□□ 4.1.1.2.3民族医医院□□□□ 4.1.1.2.4综合医院4.1.1.2.5中医专科医院4.1.1.2.6专科医院4.1.1.2.6.1内:开设中医科的专科医院4.1.1.2.7门诊部4.1.1.2.7.1内:中医门诊部4.1.1.2.7.2中西医结合门诊部4.1.1.2.7.3民族医门诊部4.1.1.2.8诊所4.1.1.2.8.1内:中医诊所4.1.1.2.8.2中西医结合诊所4.1.1.2.8.3民族医诊所4.1.1.2.9其他非政府办医疗机构4.1.2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

4.1.2.1 本地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种数4.1.2.2 本地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总人次4.2 继续教育状况

4.2.1 是否成立了本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Y—是,N—否)4.2.2 本级中医药继续教育负责人员情况(1-专职,2-兼职,3-无)4.2.3 本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数量4.2.4 本级中医药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万元)4.2.5 本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投入总额(万元..)4.3 投入状况

..4.3.1 中医事业财政总投入(万元)4.3.1.1其中:上级财政补助(万元..)4.3.2 本级财政卫生拨款(万元)..4.3.2.1其中:中医事业费(万元..)4.3.2.1.1内:经常性投入(万元..)4.3.2.1.2专项投入(万元..4.3.2.1.2.1内:基本建设投入(万元..))4.4 中医药管理机构状况

..4.4.1 县级卫生局是否设立中医股(Y-是,N-否)4.4.1.1 县级卫生局是否有中医药工作专职人员(Y-是,N-否)□□□□ □□□□ □□□□ □□□□ □□□□ □□□□ □□□□ □□□□ □□□□ □□□□ □□□□ □□□□ □□□□ □□□□□ □ □□□□ □

□□□□□□□□□□□□□□□□□□□□□□□□□□□□□□□□□□□□□□□□□□□□□□□□□□□□□□□□□□□□2009年新农合制度中有关中医药政策落实情况

5.1 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内的中医诊疗项目数□□□□ 5.1.1 中医诊疗项目报销比例相对西医的提高幅度(%)□□□ 5.2 纳入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的中成药品种数□□□□ 5.2.1 中成药报销比例相对西药的提高幅度(%)□□□ 5.3 中药饮片是否纳入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Y-是,N-否)□ 5.4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是否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Y-是,N-否)□ 5.5 住院报销人次数□□□□□□□ 5.5.1其中:中医医院住院报销人次数□□□□□□□ 5.6.1 中医医院住院是否降低新农合报销起付线(Y-是,N-否)□ 5.6.2 中医医院住院报销比例的提高幅度(%)□□□

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年月日

《县(区、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情况调查表》填表说明

一、调查范围

本表要求由县(区、市)卫生局填写。

二、调查时段

本表调查时段为2009年1月1日0时至2009年12月31日24时。除特别指明调查资料时段的指标外,对于“本地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总人次”等时期数据,以2009年全年的数据为准;对于“本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数量”等时点数据,以2009年12月31日24时的数据为准。

三、填表要求

(一)数据格式:每一个指标都必须填写,不得有空缺。对于没有相关数据的指标,除有特别说明的外,数值型指标填写“0”(所有数值型指标均不包括小数),选择型指标填写“N”,汉字型指标填写“-”。

(二)填写要求:所有数据都应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对于数值型指标,填写时应注意填在小方框内,右对齐;对于多项选择型指标,填写选项代码时,应按备选项排列次序填写;对于汉字型指标,填写时应尽量清晰、易于辨认,避免潦草。需要对已填数据进行修改的,应先用单横线删除原数据,然后在原数据右边空白处用红色字迹更正,并批注更改者姓名及更改日期。

(三)特别说明

医疗服务体系中医疗机构数量按医疗机构2009年12月31日24时的类别代码统计。

四、主要审核关系

(一)第2.1项[全县(区)总人口]≥(第2.1.1项[城镇人口]+第2.1.2项[乡村人口]);

(二)第4.1.1项[全县(区)辖区内医疗机构总数]=(第4.1.1.1项[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数]+第4.1.1.2项[非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数]);

(三)第4.1.1.1项[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数]≥(第4.1.1.1.1项[中医医院]+第4.1.1.1.2项[中西医结合医院]+......+第4.1.1.1.11项[村卫生室]);

(四)第4.1.1.1.1项[中医医院]≥(第4.1.1.1.1.1项[县级中医医院]+第4.1.1.1.1.2项[地市级中医医院]+ 第4.1.1.1.1.3项[省部级中医医院]);

(五)第4.1.1.1.6项[专科医院]≥第4.1.1.1.6.1项[开设中医科的专科医院];

(六)第4.1.1.1.10项[门诊部]≥(第4.1.1.1.10.1项[中医门诊部]+第4.1.1.1.10.2项[中西医结合门诊部]+第4.1.1.1.10.3项[民族医门诊部]);

(七)第4.1.1.2项[非政府办医疗机构总数]≥(第4.1.1.2.1项[中医医院]+第4.1.1.2.2项[中西医结合医院]+......+第4.1.1.2.9项[其他非政府办医疗机构]);

(八)第4.1.1.2.6项[专科医院]≥第4.1.1.2.6.1项[开设中医科的专科医院];

(九)第4.1.1.2.7项[门诊部]≥(第4.1.1.2.7.1项[中医门诊部]+第4.1.1.2.7.2项[中西医结合门诊部]+第4.1.1.2.7.3项[民族医门诊部]);

(十)第4.1.1.2.8项[诊所]≥(第4.1.1.2.8.1项[中医诊所]+第4.1.1.2.8.2项[中西医结合诊所]+第4.1.1.2.8.3项[民族医诊所]);

(十一)第4.3.1项[中医事业财政总投入]≥第4.3.1.1项[上级财政补助]

(十二)第4.3.2[本级财政卫生拨款]≥第4.3.2.1项[中医事业费];

(十三)第4.3.2.1项[中医事业费]≥(第4.3.2.1.1项[经常性投入]+第4.3.2.1.2项[专项投入];

(十四)第4.3.2.1.2项[专项投入]≥第4.3.2.1.2.1项[基本建设投入];

(十五)第5.5项[住院报销人次数]≥第5.5.1项[中医医院住院报销人次数]。

第二篇: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我县围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路,大力改善中医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认真做好中医药基础性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强了中医药工作,提高了中医药的普及性。现将我县中医药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全县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3个,乡镇卫生院15个(其中中心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588个,个体医疗机构52家,其中中医医疗机构13家,占总数的25%。在全县村卫生室中,有乡村医生资格504人,执业助理以上资格155人,开展有中医服务和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占乡村医生总人数的40%以上。我县中医院是全县中医药人员的集中点,共有中医人员52名,中药人员6名,占全院卫生医技人员总数的55%。其中高级职称中医师5名,中级职称19名。近年来,我县着力推进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能够开展针灸、火罐、推拿、熏洗药浴、中医康复、中医药预防等多种特色服务项目;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诊断和中医方剂治疗疾病的基本中医药服务,初步形成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二、中医药政策落实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一)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扶持

对开办中医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臵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大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逐步在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臵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通过不断努力,基本实现每个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三)努力培育特色专科,中医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县中医院通过抓专科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重大疑难疾病,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中医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中医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开展师承教育工作,鼓励支持老中医带徒,选拔有悟性、爱学习、能吃苦、有一定工作经验医生做弟子,传承老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推进农村卫生人员中医药专业学历教育工作,鼓励尚无正式学历的乡村医生参加中医学历教育。

三、我县中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因受到历史、地域和经济发展因素的限制,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医药技术骨干力量薄弱。中医药从业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农村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实用型人才缺乏,分布不平衡。中医人才断层,一

批五、六十年代的老医师基本到退休年龄,而新的人才尚未成长起来,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农村基层中医治疗手段相对单一。限于基础建设、设备投入、群众认知感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乡、村两级中医药服务还以中药方剂(饮片)治疗为主,中医适宜技术的普及和一些先进治疗方法的推广尚有待时日。

(三)中医药科学宣传普及不够深入。一部分群众对中医药缺乏认识甚至并不认可,导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误解、否定和排斥中医药的现象。

(四)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经济基础薄弱,对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四、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扶持政策。增设中医药特色服务收费项目,适当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服务价格;按照医务人员职称,合理确定中医诊查费,并向名老中医倾斜;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报销比例,降低报销起付线;将治疗效果好、服务价格适宜的中医诊疗项目增补到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支付范围中。

(二)实施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程。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文化积淀,打造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价值

观,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文化修养;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校市合作发展中医药事业框架协议

校市合作发展中医药事业框架协议

4月10日,阳江市人民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在阳江凤凰酒店举行签约仪式,共同签署合作发展中医药事业框架协议。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教授、副校长王新华教授, 阳江市委副书记、市长魏宏广,副市长陈芝岳、李日芳出席了签约仪式,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少春同志会见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关领导并进行友好的交流。副市长陈芝岳、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新华分别代表双方签约,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教授、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日芳分别代表双方致辞祝贺。

这次签约,是我市首个地级市政府和高校合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项目,是我市发展中医药事业和贯彻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双方将以“优势互补、发展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为目标,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在中医药产业、医疗、科技、教育、人才以及文化方面建立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市校合作关系,推动市校共同发展。此次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建设新的市中医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规划建设一个新的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将组成一个专家组,对新医院的设计、布局、人才培养和储备等给予指导;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派出专家,与我市各种植基地开展合作,在种植技术上给予指导,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南药规范化种植技术,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在科研、信息、人才培训等方面双方全面合作,共同促进市校双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市农业局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市政府与广州中医

药大学签订合作发展中医药事业框架协议精神

4月10日,阳江市人民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在阳江凤凰酒店举行签约仪式,共同签署合作发展中医药事业框架协议。签约仪式结束后,我局迅速行动,4月11日,局党组马上召开专门工作会议,认真贯彻框架协议精神,研究我局如何加大力度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特别是南药产业的发展对策和措施。4月14日,我局召开了动员大会,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直属单位的班子成员参加了会议。会上,陈经勇局长对农业系统如何贯彻落实框架协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特别是南药产业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

1、提高认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农业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行动、把发展南药生产作为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南药生产发展,同时各个部门负责人要明确工作责任,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

2、细化框架协议的具体内容。一是各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框架协议的具体内容,明确工作责任;二是做好牵线搭桥工作,积极为我市企、事业单位,医疗、科研机构,专业组织、农户等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合作铺路;三是在做好市场调查、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做好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四是落实好有关优惠政策,做好宣传推介和服务工作,并及时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关键性难点问题。

3、突出合作的重点,进一步明确主攻目标。根据协议的内容,尽快在制订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创办中医药成果孵化基地、建立中药材GAP基地、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4、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双方共赢。相关单位要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定期交流,定期研讨。农业局近期将成立南药生产技术研究中心,定期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进行交流,在南药生产发展规划、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新品种引进与繁育、信息交流等方面进行互动合作。

5、加大力度,做大做强南药品牌。通过广泛的合作,推动我市药材流通和加工企业升级发展。我市现有药材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阳春市,且主要进行药材产品的初加工,要采取措施扶持现有的药材加工企业做强做大,并推进产品深加工的研究开发,增强产品加工能力,壮大加工规模,开发深加工产品,提高增值能力。其次,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客商来兴办南药加工企业或与我市现有加工企业合资联营,有意识引导、扶持在阳东县、阳西县兴办南药加工企业。同时,要组织发展南药产品的流通组织,并充分发挥现有农产品流通组织作用,提高其推销产品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鼓励其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保障农户种植的南药产品的出路,促进南药产业的顺利发展。

6、下大决心,培养一批南药生产基地,以基地促发展。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土地资源状况,选准主导品种,采取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农户投资管理的模式,建设好各类南药生产基地,实施南药基地化、规模化生产。一要建设好南药种苗基地,保证随时有足够的优质、适销的南药种苗供应;二要建设好南药高产、优质栽培示范基地,推广先进适用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使示范基地成为新技术、新品种交流、辐射的平台,有效提高南药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三要建设好南药生产试验研究基地,研究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南药生产的科技含量。

7、千方百计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投入。利用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的契机,在发展生产、科学研究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我市中医药产业的投入,用好市级财政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使我市逐步建立稳定的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南药发展投入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导企业、群众对南药产业增加投入,为我市南药产业乃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第四篇: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方针政策。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接见出席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代表时说:“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发挥中医力量,才能负担起几亿人口的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1950年在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将“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批示中提出“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78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中发[1978]56号)。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上批示,“这个问题应该重视,特别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建议以中央名义加一批语转发下去”。

1985年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根据《宪法》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西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

198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研究中医中药问题,提出要把中医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决定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

1991年,在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上,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的五大方针之一。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教育医药卫生联组会上讲话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互相补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2006年10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制定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医院建设,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治疗疾病的新技术新方法,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2007年3月,国务院成立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亲自担任组长。

2007年5月16日温家宝总理批示要求“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研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问题”。

2007年10月,当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2009年4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22号)。

2010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上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李克强同志在2010、2011、2012、2013连续4年对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中医药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

改革开放后,为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于1986年成立国家中医管理局。1988年改设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中药的有关职能划到相关部门,仍保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卫生部管理的国家局。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仍保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下设8个司办,98个人员编制。有8个直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国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局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及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有5000余人,下设14个研究所(中心)、6所医疗机构(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眼科医院、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成立副厅级中医局的有15家,其余均为省卫生厅内设的中医处或者处级中医局。

第五篇: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成都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中医药事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促进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008—2012)>的通知》,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事业回顾

(一)基本情况

2007年,高新区启动了社区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改革前,全区面积87.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32.8万,辖5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乡镇卫生院3个,卫生技术人员226人。目前经区划调整面积扩大到13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2.9万,辖6个街道,建成肖家河、芳草街、石羊、桂溪、合作、中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达413人,执业医师总数181名,配备中医类别执业医师72名(主治医师47人),占医师总数39.7%。高新区通过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构建起“政府建、街道管、三级考、社会评”的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区域社区卫生特色服务新突破。

(二)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中医药服务融入社区“六位一体”功能中,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了中医的独特作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纳入医保定点单位,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形成了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著名专家教授,实行专家包片责任制,通过巡诊、坐诊、示教等方式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

3.中医药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中医药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医馆,设置中医科、名中医工作室、康复理疗室等科室,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加强了中医内涵建设,推广1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增强中医药应对“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一级科室设置中医科;57.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评为“成都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4.中医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蓬勃开展。通过中医药健康教育、文化理念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广泛开展了中医药科普宣传及周末名中医义诊活动。开展了“弘扬传统医学、服务大众健康——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大型宣传活动”、“高新区中医适宜技术大赛”等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向居民宣传中医药常识和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位于成都高新西区,面积5000平方米,展出内容丰富、极具特色,包括中药博物馆、医史博物馆、人体奥秘馆、校史馆和科技成果陈列馆。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已经省、市团委批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省、市科协批准成为科普知识教育基地。“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建设初具规模,为老百姓提供多种模式的中医药服务,受到国家和省、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大型媒体报道。

大力开展中医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提升了全区居民的健康素养,群众对中医药知晓率达到90%以上。

5.中医药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改革中医行政审批制度,实施中医坐堂医诊所审批制度。启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规范设置中药房,健全药品管理制度,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提高中医药行业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突出表现在: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居民不能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临床专业骨干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进不畅;中医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专科特色不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突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落实等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保持和发展中医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推动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把中医药和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政府扶持和主导原则,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原则,既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原则,城乡居民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与高新区发展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学术水平较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突出的医疗服务机构。

三、“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1.科学规划,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全区中医药资源,提高中医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实现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实现各级各类机构的功能互补、梯度支持,形成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2.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完成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设施、人才、管理、科研、服务一流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不断提高应用中医药诊疗手段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3.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传承中医“上工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治未病”中心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开展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进行健康指导。

4.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以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均具备开展按摩、推拿、足底反射疗法等中医特色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医药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有机融合。依托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强化共建,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提供人员、技术支持。

5.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总结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经验,继续组织中医

药诊疗适宜技术的筛选、整理与推广应用。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不少于20项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易于操作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对社区常见病症、慢性病,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验方)的培训推广应用,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覆盖。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及三级医院中医科的合作,围绕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科研带动临床,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能自觉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的复合型中医药优秀人才。对副高级以上职称及急需特殊岗位的专业人才,在引进政策上予以支持。

2.强化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层次、覆盖面和内涵,重点强化中医药经典理论、诊疗护理技能的培训。建立中医药人员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制度。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护理队伍的专业培训。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家、市级中医技术培训,到全国知名的中医院校、中医医疗机构进修学习,聘请知名中医药专家、学者来高新区授课或指导临床。到2015年,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由中医类别高级职称人员担任,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3.加快培养社区中医药人才。实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计划,加强基层全科医师的中医培训和“西学中”工作。培养40名中医全科医师,并开展社区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全员培训,培养20名社区中医临床骨干。

(三)提升中药服务水平,打造标准化中药房

全面推广中药配方颗粒、小包装饮片和中医信息化、智能化给药工作,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构建完善的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中医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中药新药和中药自制制剂的研究应用。依托辖区制药企业和高校药学专业及实验室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名医名方开发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继续开展对组方合理、疗效确切的中药自制制剂的筛选、研制开发。强化中药零售企业中药饮片调剂能力,打造标准化中药房。

(四)强化中医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中医基础研究。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前沿理论、方法及技术,依托高等院校的优良资源,对中医藏象、证候、经络、病因理论及方剂、药性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医药研究方法学、中西医比较、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表述的研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加快中医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形象建设和内涵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将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教育场所。各街道、社区和区属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设专栏,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加大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力度,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宣讲人才,提升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知晓程度,普及有中医特色的防病治病知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落实中医药相关政策

各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经贸发展局负责,优先安排对公立中医药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其他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价格措施,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支持中医药人才培训与引进工作,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扩大中医药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药品种、中药免煎颗粒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鼓励患者就诊中医,积极争取中医药报销比例的适当调整。科技局对区内中医药科研课题项目予以倾斜,扶持中医药科技发展。发展策划局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大中医药政策和中医药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投入和补偿机制

要逐年加大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落实对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及基本药物制度中药饮片的补助政策。建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各街道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设施设备、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人才培养、中医科研等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三)深化改革,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中医药行业要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大中医药在医改中的比重,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统筹设置中医药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独立的中医药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行业按照有关规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开放力度,支持和鼓励成都中医药大学来高新区举办医院和中医药科研机构。公立中医药机构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模式、分配体制、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既要体现政府创办的公益性,又要适应市场经济与健康服务的需求。

(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

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内部管理,调整中医院诊疗服务结构,增加中医药特色服务,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加强中医药治疗疑难病、老年病及“治未病”、养生保健等特色优势建设。认真抓好中医药机构药剂室、名医馆等建设。支持有中医药特色、有创新、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申报,提升全区中医药学术及科研水平。

主题词:卫生中医规划通知

信息公开类别:主动公开

抄送:市卫生局。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2011年7月27日印发

下载县(区、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情况调查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区、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情况调查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乡镇卫生院如何发展中医药事业

    关于乡镇卫生院如何发展中医药事业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认为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并为中医药事业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正是发展及管理中医事业的......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精选合集]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 —关于大力发展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

    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方案

    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方案为了认真贯彻党的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廉价的中医医疗服务,根据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大田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大田县中医药事业在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下,医疗服务能力、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㈠中医基础设施有......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报告

    夯实基础发挥优势 全面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县卫生局 (*年*月*日) 多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始终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

    中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凤翔县中医医院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明确“十一五”期间我院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确保我院持续、稳定、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

    长宁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长宁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长宁县政府副县长雷敏长宁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山丘地带,幅员面积1000.2平方公里,辖8乡10镇269个村,总人口44万,其中农业人口38.7万。近年来,我......

    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我厅印发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章类别:【卫生厅工作动态】发布时间:【2011-12-24】 12月23日,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