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篇台湾阅读教育推广的报道
一篇台湾阅读教育推广的报道(转帖)
写在前面的话:
很多志愿者和关心项目的朋友对“阅读教育”这个概念不够了解,或者对小学阅读推广有一些比较理想化的想法,我觉得这篇报道可以解答不少问题:
第一、它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大陆乡村的阅读推广教育一向都是那么的无力。第二、它可以告诉我们公共图书馆(社区)的重要性和缺失,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地区的问题。
第三、我们要教孩子读什么书呢?这些书目产品怎样样?
第四、我们可以在学校以何种方式推广阅读?
第五、政府、学校、家庭、其余力量,在这种推广中将起何种作用?
......希望这篇报道,可以给到大家一些相关问题的答案。
《深耕阅读 开启知识窗口》
(台湾立报编辑部策画 记者胡慕情报导)
知识的窗口由阅读开启、智能的提升由阅读建构、教育的生命力则由全民营造。「学会阅读」与「阅读学习」,是每个人一生的必备技能。
自前教育部长曾志朗推动阅读开始,各县市也跟随政策主轴着手深耕。台北市自民国92年开始推动4年「阅读深耕计画」,93年投注920万,聘请阅读专家评选出189本书,采购5万册班级共读图书;94年则提拨420万,选出133本好书,采购2万2千册图书。而针对新住民家庭,台北市教育局于93 年出版《打造孩子阅读的桃花源─亲子阅读指导手册》,今年更出版《打造孩子阅读的桃花源2─新移民亲子共读指导手册》,泱注资源可谓不少。
今年度台北市小学生的阅读指针调查,比去年度增加43所学校、增加1,017班,学生阅读人数则增加24,670人,平均阅读总数增加853,066本,成长惊人。寻求外援补不足
推动阅读除了需具备丰沛的书籍数,社区图书馆与家长的投入更为重要。台北市中正区虽只有两所社区图书馆,但基于政策支持与家长参与活跃,使得中正区的阅读资源不虞匮乏。
就实质经费而言,由于图书馆法的通过,每所学校于年度预算的年度设备中,都会编列部分经费购买图书。以忠义国小为例,每年度阅读经费编列预算约3 万块,另外又会从活动费支出5千,合计3万5千元左右;国语实小、东门国小经费则更加充裕,学生平均每年可有10万块钱添购新书。
中正区各校校长都认为,每年虽有3万至10万元不等的图书经费,然而还是不够。师院实小校长万家春指出,由于学校内的学生大多越区就读,家长知识水平又高,孩子的阅读基础已相当深厚,一般绘本、童书等,难以满足孩子的阅读胃口;师院实小除了阅读中文书,也让孩子阅读英文读物,许多学生更反应读本太过简单。
万家春说,在不足的情况下,社会资源就显得重要。由于台北教育大学已有90多年历史,在美国已成立校友会,近年来毕业30年以上的校友,都会为学校做些贡献。「校友和校内老师讨论,英语科老师反应国内买英文绘本很贵,学校书籍数又不多,校友得知后,便会从美国买回来。」
台北市南门国小校长张清楚进一步说明,经费不可能有「真正足够」的一天,因此如何分配校内资源,对学校而言是相当大的考验,「不过因为阅读很有帮助,家长会其实都蛮支持的。」除了家长会的捐助,张清楚也寻求一些民间团体的帮忙,虽然原有经费不多,却能为孩子增添更有力的后盾。
家长参与不可少
许多偏远地区学校无法顺利推动阅读,根于背后结构性的因素,然而台北市的家长多半经济稳定,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也较积极,她们的加入,成为学校推动阅读的另一项有利资源。
以师院实小为例,每天早上8点至8点40分是导师的自由时间,除了让导师配合学生生活进行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及爱心妈妈的戏剧演出、说故事等活动,都会在这时候进行。万家春表示,学校的图书教具组组长对戏剧很有兴趣,本身进修完后,开始进入校园教导爱心妈妈妈,爱心妈妈则变成种子成员,一路拓展。目前师院实小图书馆的爱心妈妈就有30个人,另外还有一团更大的爱心妈妈主持「快乐学习营」,这群团体固定周一与周四早晨,到校指导单亲与家庭弱势的学童。万家春说:「表面上叫快乐学习,其实是以功课之名,进行关心。」这项计画由辅导室主持,许多退休老师也加入。「这些孩子需要爱,爱心妈妈就是一个好的倾诉对象。」
万家春表示,就读师院实小的学生家长大都是高社经地位,阅读水准大多很深厚,「所以我们的孩子很习惯阅读,要的是更拓展跟方法。」她进一步说明,孩子的家长都9点才上班,但孩子8点就到校,所以很多家长就有1小时的时间在校园中。
她笑笑地说,「很多家长都很关心小孩,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作业有家长的痕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校方以无形的方式引导家长。校内许多作业,都会分两类表
杨,「一种叫亲子共作,另一个则叫童心童趣。」由于家长参与,作品通常都较优秀,「但我们不能让家长的用心,剥夺弱势小孩的信心。」
因此,师院实小于楼梯间辟一区「童心同区」,主要希望家长看到后,可以明白「家长可以引导,不要替代。」万家春进一步表示,家长都很关注自己的孩子,所以学校创造参与的机会时,家长不容易从自己的孩子班级中走出来。因此学校老师会教家长写书法、做纸粘土,让家长先懂得参与,再渐渐引导家长知道自己可以帮更多孩子。
温明正进一步说明,一开始东门国小家长参与度也不高,但至今每天固定有10多位爱心妈妈,最主要是因为图书室举办图书进修的专业成长课程。「爱心妈妈觉得有收获。她们可在课程中共同研讨、做道具、分享经验。」引导爱心妈妈进入校园后,温明正更进一步告诉爱心妈妈可以为学生付出些什么,「比方书箱的准备,那很简单,更可以慢慢建立她们的自信心。」渐进式的付出,爱心妈妈开始觉得到校服务是很不错的事,因此造就东门国小可观的家长资源。
至于图书进修的专业成长课程,一开始聘请专业老师教导,由于东门国小进行此项活动已5、6年有余,已培养种子妈妈,目前光负责书箱的爱心妈妈就有 38位。这些爱心妈妈有的会自己在外面进修、有的则是图书馆系毕业,各自贡献专长。除了让东门国小的阅读成效斐然,也吸引许多学校参观东门国小的运作方式与爱心妈妈的管理,促成交流与分享。
除了强而有力的资源后盾,学校推动阅读也需拟定有效方针。张清楚说,以南门国小而言,基本上较注重「目的」,「我们希望学生把阅读当成习惯。」因此大致上由老师推动,鼓励表现优良的班级。他认为班级共读是相当好的方式,由老师提供书籍,并配合课程让老师教导学生做摘要或陈述心得,无形中可培养学生统整与分析的能力。
推动阅读要策略
河堤国小校长邢小萍则表示,阅读本来就是河堤国小的校本课程,长期下来,河堤国小不仅有2个学生读书会,另外还有2个家长的读书会。今年河堤国小更争取到教育优先补助区,可针对校内单亲及隔代教养学生进行补救教学。
邢小萍说,每个星期3下午,都有专门教导阅读的老师到学校教学生阅读策略,由于邢小萍本身曾参与国语课辅导团,因此她与教师共同搜集各县市语文能力的阅读策略,或是买书参考相关内容;校内教师也积极参加全语文学会,增进自己的专业能力。
河堤国小的读书会组织结构相当完整,许多家长皆参加台北市教育中心的阅读训练,目前受训回来的家长约2至3位,由这些家长带领读书会的进行。「我们学校读书会不只读中文书籍,也开始读英文童书。」由于学生英文程度多属中上,家长又受过训练,透过读短篇文章的方式,收效良好。
中央大学学习与教育研究所教授柯华崴指出,许多老师并未具备编写阅读策略的能力。推动阅读除了相关活动的举办,更重要的是,得将阅读与语文能力做高程度的连结。国语实小与师院实小由于学校背景,推动阅读的步骤与方法显得更为完善,台北市教育局长吴清基认为,这两所学校的做法相当值得其它学校做为参考。
以师院实小为例,除了语文课程,校内教师连数学、社会、自然与英文课,皆会搭配课外读物。万家春举例,高年级老师在教「草船借箭」,会先播放DVD让孩以看,再教课文内容,然后再导引孩子读白话的三国演义,最后则看文言文作品。万家春说,学校老师会共同讨论要选哪些课外阅读、如何结合教材,非常鼓励教师提出书单,「有教案的更是优先添购。」去年有段时间也有老师的阅读指导工作坊,由一位资深老师带领年轻老师分享,甚至连教育大学语教系的老师也支持、参与。
而国语实小教务主任蔡婷婷更自信地说:「我们的阅读跟教学应是结合最好的。」她表示,在基础的教学中,如生字、课文情意的深究、价值观的建立、文章的架构等,校内教师都会因应课程搭配课外阅读读物。
「我们每单元内选3至5本书,做为共同教学之用。」蔡婷婷举例,国语课程中教到拟人法,校内教师便会自己挑选书籍,让孩子阅读书后,再进一步分析书中的拟人化。「我们学校走团队合作,有些老师对书较敏感、有的会做教案、有的会选书,组织起来就很有力量。」
此外,蔡婷婷认为,「阅读」不单只书籍,「也可以是影片或报纸。」所以国语实小的老师阅读范围很广,也许是挑选单文、单书,也许是群文、群书,无论如何,都会融入语文教学范围,「教学跟阅读不能是『平行』的,而是应该『交织』的。」
她进一步说明,一开始推广阅读时,国语实小即朝「阅读延伸写作」的方向进行。蔡婷婷认为,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因此阅读是开拓视野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延伸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孩子接触的层面更广。「为什么有的孩子写不出来,那是因为没体验,所以老师应教他们体验。」蔡婷婷说,国语实小现在正将校内推广阅读的方式编辑成书,与全台北市的老师分享。深耕阅读一齐来
忠孝国小校长黄美惠表示,这4年下来,已可看见孩子显著的改变,「前几天我们拍毕照,小朋友带喜欢的东西来拍,有一个小6的学生就带金庸小说一起合照。」她认为,现在孩子的阅读其实可以很深入,社会各界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引导孩子接近书籍,「喜欢阅读,就是深耕。」
然而要让孩子熟悉阅读,必须有大量的时间提供他们摸索。忠义国小教务主任廖进德认为,语文课程减少,多少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多数学校都会利用弹
性课程,时间调配较辛苦。他曾在教务主任会议上讨论九年一贯教育。「九年一贯是新思维,主要是养成能力,既然时间减少,产出就不可能一样。」
廖进德指出,政策施行后,以旧思维、旧工具去衡量新思维的结果,「我都说这是脚踏两条船在看这件事。」台北市中、低年级目前已提高国语文课程时数,廖进德表示乐观其成,「但反观就切割有限时间,切了之后有没有问题,是我存疑的地方。」
此外,针对中正区社区图书馆过少,黄美惠指出,孩子利用社区图书馆的时间大多是假日,「那就要家长有空。」学校无法硬性规定学生固定至社区图书馆,「不然家长会说增加困扰。」黄美惠说,台北市很多孩子下课后,几乎都往安亲班、才艺班跑,「所以真的会去图书馆的人可能也不多。」
黄美惠表示,补习虽不至于造成对立,「但时间真的不足。」黄美惠无奈地说,家长都知道阅读的重要,但学生课业压力也很重,家长不放心,就会要求孩子参加补习,「事实上,选择阅读充实孩子的生命,才是更重要的事。」
她进一步指出,她所居住的剑潭没有图书馆,她曾建议台北市立图书馆应增设,但设立分馆需要以人口数计算,「因为房舍贵、也牵涉到人员编制。」虽然士林有分馆,但距离士林的图书馆,公车至少要搭3至5站。
「若在社区有图书馆,就方便多了。」黄美惠认为,即使设立分馆有困难,政府也可推行定期的巡回图书,毕竟学校于假日期间,就无人留守供人借还书,政府对读书风气养成,仍有加强的空间。邢小萍则建议,学校可积极与各图书馆进行交流,以河堤国小为例,斜对面即有王贯英图书馆,每年图书馆都有「好书大家读」的活动,共有3本书,河堤国小与图书馆商量,向图书馆免费借展60天,扩大资源利用;学校也会协助图书馆举办活动,「像若需要说故事妈妈,我们学校的义工也会帮忙。」
透过资源服务,互通有无,孩子非常喜欢上图书馆,至图书馆班级访问时,馆方也会派遣较好的导览员。「现在的图书馆比以往还要主动。」邢小萍希望河堤国小的例子可供其它学校做参考,好好利用公共社区资源,将阅读的环境延伸至教室外。
相对于有些学校担忧补习可能造成孩子阅读时间减少,蔡婷婷则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应是无时无刻的」。她表示,学校应让学生养成随手带本书的习惯,「让他们把活动做完后,就可以看书。」而有别于一般家长及老师反对学生看漫画,蔡婷婷说:「我不反对。」她反而藉此机会和学生讨论可能还可以读什么书,在分享的过程中让孩子自行做选择。
蔡婷婷说,老师可藉由几个方式让孩子习惯阅读。一开始,应先让学生由故事性较高的书籍开始接触,再慢慢让学生选书,选完书后,必须登记书名与每天阅读的进度,一来老师可掌握学生究竟读了多少,二来也可养成孩子的持续力。「持续力建立后,孩子的习惯就养成了。」
此外,家长董大伟认为,台北市推动阅读看起来成绩斐然,「可是很少看见针对弱势学童阅读能力的调查或报告。」这种「报喜不报忧」的结果,容易造成弱势更加弱势;他进一步建议,主管机关应着手调查各校学生不喜欢阅读、无法阅读等因素,才能更深入地解决学童无论学习上或培养阅读能力的困难。国小教师黄致元说,经过分层分析后,校方才可制定不同的阅读策略,大主轴与小细部的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深耕」目的。「首善之区也有弱势。」每个孩子都能提升,才是力量。
第二篇:关于台湾教育
关于台湾教育
08中文文学班刘波10220082202380
关于台湾,我们总会想到政治、经济、外交云云,大多逃不出意识形态的桎梏。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造成意识形态差异的,除了历史政治等原因,还难免思维方式的差别,而造成思考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
台湾教育的历史
正如尊学尚贤的中国大陆,台湾也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在学校教育中改汉语为日语,扼制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但台湾民众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抵抗,坚持用汉语,许多知识分子办起了书房(私塾),甚至还兴办收费的义塾,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殖民统治的同化政策失败,中华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与发展。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当局深知教育之之重要,更加重视台湾的教育,使得台湾的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对于教师的培养也越发地深入全面,于是学校的质量和数量也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台湾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不断上升,到2001年达到95.8%。每千人口的高等教育学生数更是大幅上升,而研究所研究生人数也快速增加,教育和科技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台湾的教育政策
一国、一地区的教育发展,总是与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其社会制度的产物,也必然是为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巩固其社会制度、发展经济等服务的。台湾的教育发展也是受上述因素制约的,其目的是为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地位,维护其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国民党政府退台后,检讨过去教育失败的原因,认为是对学校控制不严所致。台湾当局1950
年6月颁布所谓《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1970年8月通过所谓《复国建国教育纲领》,实行了40年的戒严时期教育,学校全面实行训导制度、学生军训制度,实行“党化教育”(指三民主义教育),即所谓的党义、党治、党办教育,对学校严加控制。经济上抑制通货膨胀,恢复和发展工业,力求稳定财政经济,发展教育也为促进经济发展。基于政治、经济的目的,台湾当局规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沿袭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时的教育方针,由于时代变迁,教育方针也有所改进。
而台湾的现行教育制度分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正规教育分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3个阶段。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及技术学院组成。现行学制依据法规施行。
这些都不需赘述,我想要说明的是台湾教育的两个特殊的制度:联考和兵役制度。
联考。台湾的第一次联考是在一九五四年,那时只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四所大学招生,考生近万人,但就是这次规模不大的考试,开启了台湾长达四十八年的联考制度。
台湾现行的联考制度主要特点包括:所有大学校系都用一种统一也是唯一的考试方式招生,校方大体上不必为招生事务烦心。考生们都是在成绩张榜后填报志愿,各校再择优录取,基本上不考虑专长问题,志愿亦属其次。
联考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它造就了一批人才,但也衍生众多弊端。从事教改运动多年的人本教育基金会执行董事史英说:“大学联考是当代台湾人共同的记忆,也是共同的噩梦。”因为联考对学生和老师的危害都已很深,现在老师不是在教学生钻研学问,而是在帮学生应付联考。
“公平”是台湾绝大多数民众对联考最直接、中肯的评价。大学联考制度培育了无数精英人才,对台湾社会结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一试定终生”的升学制度也
让台湾高中教育目的受到严重扭曲。台湾前“教育部长”毛高文很早就提出要打倒联考这个“怪物”。社会上很多人也相信,文凭主义是造成台湾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最近十年,民众对联考的改革声浪始终不断。
至于兵役制度,更是台湾教育的一大特点。
台湾“兵役法”规定,服兵役是台湾年轻男性的义务,全岛18岁以上的男性都必须服兵役,陆军服役期为2年,海军和空军的服役期为3年。这种兵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6月17日国民党政府公布的兵役法。当时的兵役法明文规定:国民党政府征兵采取义务役和志愿役两种并行体制,其中军官和士官采取以志愿役为主、义务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士兵则采取以义务役为主、志愿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基本沿袭了这一兵役制度。现在的台军采取义务征兵制与志愿募兵制两种方式,但总体上是以征兵制为主,所有与兵役有关的事务都由台军“人力司”负责
台湾之前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兵制度。规定每个青年男子(健康原因或被法院判处7年以上徒刑者除外),在年满18岁或大学毕业之后,都必须服兵役,陆军兵役时间为2年,海、空军为3年。服完兵役后,虽未在军营服务,需要时可随时动员回营。
而最近几年台湾兵役制度的改革,主要是由义务兵向志愿兵(即募兵制)的转变——2002年,台军开始试行募兵制,到2006年,台军官兵中募兵的比例上升至60%,军官、士官、士兵比例达到1∶2∶2,实现“募兵为主、征兵为辅”的调整目标。
我认为兵役制应该可以算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因为台湾青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更为主动和直观地去认识世界和认识人,尽管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但很多学生通过服兵役,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兵役制应该也可以算是融入到台湾教育中的一大有效手段。
台湾教育的阶段特点
在我看来,所谓的教育体制,不只是教育的模式或者说是形式,更多的则是一个长久性和全面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相比死气沉沉的刻板制度,更倾向于对于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塑造。而台湾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塑造一个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幼教体系
台湾的幼教体系,从根本上讲就是引导学生该如何自己选择,亦即你觉得怎么样,你认为可以怎么做(不告诉你该怎么做,用引导的方式)你有权利去问老师,有权利说出你的看法,老师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不会漠视或是处罚)主题式的教学就是很明显的做法。
2国民义务教育
这个时段,所有人都会告诉学生:你有你应尽的责任,也有你身为国民的自由跟权力,你可以为自己发声,因为这是你的权力,没有不能说的事,但是你要搞清楚,比喻跟辱骂是两码子的事情。这样的教育告诉你,好的大学不缺会背课本分数高的学生,不缺会念书会考一百分的学生,所缺的是会创新、有创意、有独创力的学生。
3大学和社会教育
每个人都有的思想,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教育清清楚楚地向年轻人说明:所有的人都要尊重你,而你也必须学会去尊重跟你不同想法的人,必须知道在台湾的社会里面是多元的,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人有资格去查看你的信件,去审核你部落格的内容。那是因为这些都是你的权力,我们有很多跟你不一样的人存在,因此你必须学会,尊重对方,但是不一定要苟同对方。
4.社会视野教育
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将社会里的人放开,让他们置身于更大的环境去思考
——你开始学会去质疑一些事情 你可以将你自己质疑的问题去跟政府做提问,而他们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你可以发表你认为的事实,只要你没有把炸药绑在自己的身上,没有人有权力去阻止你的言论自由。你手上握有决定台湾走向的一票,所有人都有资格有义务参与,因为台湾不属於几十个人的地方,是属於两千三百万个人的家。你可以选择,在选择间也有一条叫做放弃。
这样四个阶段之后,台湾教育体系的工作,才算真正大功告成。
当然,做的永远都没说的好,再好的教育理念,在执行上总会有偏差,但是理念在,效果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台湾教育与大陆教育
谈到这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之与大陆的教育做个对比。
就课业来看,台湾的学生或许没有比大陆的学生看起来那么聪明,成绩可能也不会比大陆的好,但他们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一定更轻松更自然,而台湾学生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胜过大陆学生的。
台湾学生大环境的竞争并没有大陆那么激烈,所以他们可能不是课业优秀、知识丰富的那种“三好学生”,但是因为环境上自由开放,所看所闻所接触的东西大不相同,所以台湾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跟想法理念的机会很多,因此在创意方面,相比大陆的“三好学生”,台湾学显然更有优势。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陆教育的一些亮点,但是以学习借鉴的角度,我们的确是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和学习台湾教育的可贵之处。如此这般,大陆之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台湾教育考察报告
台湾教育考察报告
常德财经学校校长 李华
应台湾海峡两岸商务文教促进交流协会的邀请,2009年4月16至23日,在万承祯副市长的带领下,常德市教育参访交流团一行11人,赴台进行了为期8天的参观访问考察。先后考察了台北、花莲、南投、台南、高雄等市县,拜访了在常德有投资项目的几位企业家和台北常德同乡会会长刘云家老先生。重点在台北景文高级中学等单位进行了参观考察,与景文高级中学许胜哲校长和和部分中层骨干及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台湾教育现状和学校情况介绍,参观了学校的实验实习场所,走访了部分师生,深深感受了台湾民众对大陆人民的热情,收获颇丰。
一、台湾教育概况
1、“国民教育”普及。“国民教育”分国小和国中两个阶段,其中国小是6年,国中3年,这就是台湾的9年国民义务教育。台湾的小学和初中就读公办学校的实行免费,学生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就读私立学校的学生需交纳学费、书费、补课费等。台湾的高中阶段教育是收费教育,学校性质、条件不同,收费也不同。私立学校的收费较高,公立学校的收费较低。97%的高中毕业生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2、职教成效显著。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台湾注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一是专门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职业学校,类似大陆的职业高中。二是在高级中学里设立高中部和高职部(相当于大陆的中职)。三是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即科技大学,招收高级职校和高中毕业生,学制2至4年,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这类学校主要教授应用学科和技术,培养高级适用技术人才。台湾各级“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较大,并且每年都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职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呈供不应求趋势。台湾大力推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效非常明显,对提高就业人口素质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高等教育比较规范。高等教育分为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大学以及院校研究所,办学比较规范。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依入学资格不同,分2年制、3年制与5年制不等。凡设有3个学院以上称大学,否则称独立学院。正规的高等院校一般为4年学制,但师范、法律、建筑专业等多为5年,医学专业6至7年。
4、办学模式比较灵活。台湾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政府”出资办学和管理;二是由民间(教会、个人、民间团体)出资办学和管理;三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交由民间管理。
二、台湾教育的特点
1、公办学校办学水平高。相对私立学校来讲,从小学到大学,公办学校校园面积大、设备设施先进、师资水平高且收费较低,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公办学校全免费。各级学校的学生以考上公办学校为荣,特别是考上公办高中和大学比较难。很多学校都把考入公办高中和大学的多少作为向社会宣传其教育教学成果的重点(就像大陆考上大学或重点高中一样)。我们到的台北市景文高级中学,在校门口最大的宣传广告是“热列祝贺我校国中部(初中)65%的学生考上公立高中”。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设臵选修课程,张扬学生个性。在设臵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各个学校都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开设了许多选修课,如表演艺术、健康教育、综合家政、社会服务等,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特长进行选修,学校指派老师进行集体或者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充分得到培养,同时为这些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机会,如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学校还把学生特长作为推荐升学的重要依据。
3、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台湾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德行教育,并把德行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主要依据,如其《高级中学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就从学生文化成绩和德行表现两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只有两项都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才准予毕业。不仅如此,还要求把德行教育的时间前移,认为小学教育不只是启蒙教育时期,更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非常重视小学生的德行教育,以如何“做人”为起点,围绕礼义、廉耻、诚信等方面进行教辅培养。学校普遍认为:学生的德行优劣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来确定的,而是通过养成教育来培养的,是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来实现的。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文明诚信、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等。同时,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时间、表现作为德行评价的主要依据,而且明确规定德行考核不合格不予毕业。为加强对学生的德行教育,台湾提出了一个共同校训,即“礼、义、廉、耻”。
4、重视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台湾的中小学都设有家长委员会,其内设机构比较齐全,有活动组、公关组、服务组、财务组、夜辅组、文书组、爱心义务组等,这些小组在家长委员会会长的领导下,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如课程设臵、教材选用、评教活动、学生申诉与奖惩等。会长由家长委员会成员推荐产生,一般由当地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担任,学校的重要活动,会长必须参加。家长委员会委员随时可以参加学校的行政会议,提出意见建议,大到-2-
学校的决策,如征地、盖房、购买大型设备,小到作业本的采购数量、校服款式等。家长委员会还可以代表学校对外进行联系、协调等工作,起到沟通桥梁作用。
5、重视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台湾乡镇都设有青少年活动中心,且活动设施齐备,如游泳池、健身馆、图书馆等,便于学生课外学习、娱乐。城市建有博物馆,一般都将本地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图文、影像或其它高科技手段表现出来,用以教育、启迪青年人。此外,台湾的各种文化场馆也在假期主办多种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
6、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较高。在台湾,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其中,初中毕业后入学三年制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台湾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由于台湾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产业类型转轨,需要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这给台湾的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始至九十年代,是台湾的中等职业教育的黄金期,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长,职普学生比例在1996年达到最高峰,为7:3,目前仍保持在5:5左右。台湾中等职业教育同行坦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台湾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台湾实业界、舆论界所公认的,它被认为是台湾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之一”。现在台湾的高职学生就业和升学渠道都比较通畅,职业教育仍很有市场。尤其是有办学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高职)更受青睐。
三、对比与借鉴
由于海峡两同根、同源、同文化,两岸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既有相同的成功之处,也面临许多同样的矛盾和困惑。例如,两岸的公办教育都比较发达,办学条件好,水平高,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由于严重的升学主义倾向,致使恶性补习成风,台湾街头补习招生广告随处可见,补习学校遍地开花。对比两岸教育,有四个问题值行我们思考和借鉴。
1、要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通过此次对台湾职业教育的实地考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台湾从五十年代仅依靠农产品出口发展到今天以工业、信息等高科技产品出口为主,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亚洲乃至世界有目共睹的奇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职业教育是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助推器。常德“一化三基”实行工业强市,必须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专利技术可以买进,个别专家可以引进,但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不能依靠外援,只能依靠常德的职业院校来培养,因-3-
此常德经济要发展,职业教育要先行,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实习设备的投入和学校师资的培养上要有更大的力度。
2、要加大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从我们到访的地方看,台湾地方“政府”除了对学校的教育投入以外,在社会教育、社区教育方面也给予了足够人、财、物投入,城市的博物馆和各社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都既有其名,又有其实。虽然我们对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经费、场地、人力的投入和管理上还远远不够,社会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令人欣慰的是常德市已把青少年活动的文化、科技场馆建设列入了建设规划。
3、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能够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学校还没有建立家长委员会,很多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形同虚设。如何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上来,使老师、学生、家长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还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有效引导,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远见卓识。
4、规范公民办教育的管理。公办学校在办学条件改善、教育理念更新、师资队伍建设、设备设施完善、社会责任承担等方面应处于主导和主要作用,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学校实行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和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政府还要支持办学基础好的民办学校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水平,让那些以盈利为目的不愿意增加学校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承担社会义务的学校退出教育序列。在职业教育方面,政府应大办支持公办职业院校做大做强,特别是支持投入较大的工科专业的发展,鼓励民办教育兴办投入较小的文科专业,实行公民互补,文理互补,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台湾教育考察报告
台湾教育考察报告
根据当前国学教育与课程创新的发展需要,增强国学文化地区间交流与合作,2013年7月17日至23日,在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以及中华文教经济发展学会等机构联合组织下,我们作为全国国学教育课题实验地区成员赴台湾进行国学教育交流考察活动。
时间虽短,但依然可以从中追索台湾教育的本真,许多方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总的说来,台湾国民教育比较完整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注重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对学生的熏陶,把立高远志向、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劝学惜时、做品行修养高洁之人作为国文教育的主要目标。
以下是几点体会和一些反思。
印象一:台湾中小学教育与内地相比同大于异
总的来看,台湾与内地的教育同大于异。台湾现行国民义务教育为九年(小学教育六年,中学教育三年)。办学体制主要分为国立和私立,私立学校约占1/3。教育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家长的主观愿望及心理诉求。课程设臵与内地也大体相同,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从我们参观的新北市米仓国小来看,开设有国语(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生活)、音乐、体育、美劳、综合活动等,与内地不同的是综合活动占的比重相对较大。选修课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学校课程,米仓国小为我们展示的有陀螺、皮影、直排轮滑、陶笛队、乡土棋艺、手偶戏团、美术、魔术、手工艺社、剪纸、射箭、少林棍等。而其
后参观的兴福国小,则开设有高尔夫球、手工、折纸、外教英语、陶艺、厨艺等课程,各具特色。
印象二:传统文化在台湾学校文化建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此次赴台考察,最大的感受是台湾的风土人情与内地几乎没有差别。触目所及,传统文化味道纯正浓郁。就学校文化建设而言,体现了正诚真新的本质精神,某些方面传承得甚至比内地还要好。就拿兴福国小来讲,尽管学校的设计装修非常现代,但学校依然在某些角落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除了墙上悬挂的孔论孟语、诸子百谈外,不经意间你会在校园一角发现绿意盎然的农村景色和清影摇曳的窗棂。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不仅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更让人时时回味传统文化的无限韵律。传统文化教育沁润了学生的生命历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细细汲取,努力追寻生命的美丽,这完全是源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
印象三:台湾的中小学有较先进的办学理念
国内各学校大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但“千校一面”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很多是空话、套话。而台湾中小学办学理念则一切从学生成长出发,每所学校都有一个“主轴概念”。
米仓国小的“主轴概念”相当明确,就是希望孩子们喜欢来上学,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大家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永恒回忆的童年,要让孩子们在“主轴概念”下去建立“健康、感恩、乐群、上进”的愿景。
兴福国小的“主轴概念”为“活力兴福,绿色兴福”,结合学校与社区所在地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建构学校课程特色,让孩子们的童年时光拥有一个丰富、新奇、多元的美妙回忆。
总而言之,台湾各中小学理念相似之处就是认为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一切教育行为必须为孩子提供“快乐学习”“适性发展”“潜能发挥”等各种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资源“尽情发展”,以求自我实现,将来为社会贡献所学。
印象四:台湾的中小学综合活动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台湾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提法与内地可谓异曲同工。台湾称全人教育、提倡五育均衡。因此,彰显个性教育的中小学综合活动在学校的特色教育中各领风骚。
一是目标统领下的综合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班会、周会、社团及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具备乐观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服务的习惯及终身学习的兴趣,从而开创成功的人生。
二是田园教学独具魅力。台湾的中小学校园面积不大,但总能巧妙地从狭小的校园辟出一块空间,建臵生态区。兴福国小的生机花园仅占地1400平方米,却成为全校师生进行自然观察与探索的乐园。米仓国小校舍更是依据学校依山傍水的特点将田园教学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校区建设规划为室内与户外田园教学区。室内有台湾原生动植物、地质与板块运动、昆虫森林等主题情境布臵;户外1.2公顷的保护区用地也规划为田园教学区,建有观景平台、步行道、赏鸟区、射箭场区等,让师生与大自然进行充分地互动交流。
不论大陆也好、台湾也罢,“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界共同探索的命题。目标很重要,围绕目标展开教育行为更重要。访谈中,我们得知: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的高考压力不大,炒得也不那么热,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心仪的大学深造。这或许就是台湾的学校教育能够按部就班地执著于自己制定的教育目标的主要原因。
反观自身,尽管我们提出的目标也很明确:“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但有时我们的行为却很无奈。“说”时容易,“做”有时真的很难。“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执著自己的教育行为”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从台湾同行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说此次台湾教育考察收获是巨大的,体验是丰富和多元的。在深入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找寻到了自己的差距。
教育是不断传承、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在面对少子化现象与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受到市场经济、绩效责任、服务品质与家长教育选择权等多重压力。学校经营必须具有创新理念,才能形成学校特色,彰显学校存在价值,进而促进学校永久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如何实现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建立学校品牌,的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顾一时更顾一世,开阔了眼界,更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让我们今天的所思所为,真正成为坚实孩子未来成长的有力保障!
第五篇:台湾教育报告
台湾教育考察报告
应台湾海峡两岸商务文教促进交流协会的邀请,2009
年4月16至23日,在万承祯副市长的带领下,常德市教育参访交流团一行11人,赴台进行了为期8天的参观访问考察。先后考察了台北、花莲、南投、台南、高雄等市县,拜访了在常德有投资项目的几位企业家和台北常德同乡会会长刘云家老先生。重点在台北景文高级中学等单位进行了参观考察,与景文高级中学许胜哲校长和和部分中层骨干及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台湾教育现状和学校情况介绍,参观了学校的实验实习场所,走访了部分师生,深深感受了台湾民众对大陆人民的热情,收获颇丰。
一、台湾教育概况
1、“国民教育”普及。“国民教育”分国小和国中两个阶段,其中国小是6年,国中3年,这就是台湾的9年国民义务教育。台湾的小学和初中就读公办学校的实行免费,学生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就读私立学校的学生需交纳学费、书费、补课费等。台湾的高中阶段教育是收费教育,学校性质、条件不同,收费也不同。私立学校的收费较高,公立学校的收费较低。97%的高中毕业生能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2、职教成效显著。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台湾注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一是专门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职业学校,类似大陆的职业高中。二是在高级中学里设立高中部和高职部(相当于大陆的中职)。三是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即科技大学,招收高级职校和高中毕业生,学制2至4年,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这类学校主要教授应用学科和技术,培养高级适用技术人才。台湾各级“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较大,并且每年都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职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呈供不应求趋势。台湾大力推行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效非常明显,对提高就业人口素质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高等教育比较规范。高等教育分为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大学以及院校研究所,办学比较规范。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依入学资格不同,分2年制、3年制与5年制不等。凡设有3个学院以上称大学,否则称独立学院。正规的高等院校一般为4年学制,但师范、法律、建筑专业等多为5年,医学专业6至7年。
4、办学模式比较灵活。台湾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政府”出资办学和管理;二是由民间(教会、个人、民间团体)出资办学和管理;三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交由民间管理。
二、台湾教育的特点
式等。家长委员会还可以代表学校对外进行联系、协调等工作,起到沟通桥梁作用。
5、重视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台湾乡镇都设有青少年活动中心,且活动设施齐备,如游泳池、健身馆、图书馆等,便于学生课外学习、娱乐。城市建有博物馆,一般都将本地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图文、影像或其它高科技手段表现出来,用以教育、启迪青年人。此外,台湾的各种文化场馆也在假期主办多种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
6、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较高。在台湾,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其中,初中毕业后入学三年制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台湾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由于台湾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产业类型转轨,需要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这给台湾的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始至九十年代,是台湾的中等职业教育的黄金期,在校学生数量迅速增长,职普学生比例在1996年达到最高峰,为7:3,目前仍保持在5:5左右。台湾中等职业教育同行坦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台湾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台湾实业界、舆论界所公认的,它被认为是台湾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之一”。现在台湾的高职学生就业和升学渠道都比较通畅,职业教育仍很有市场。尤其是有办学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高职)更受青睐。
三、对比与借鉴
由于海峡两同根、同源、同文化,两岸教育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既有相同的成功之处,也面临许多同样的矛盾和困惑。例如,两岸的公办教育都比较发达,办学条件好,水平高,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由于严重的升学主义倾向,致使恶性补习成风,台湾街头补习招生广告随处可见,补习学校遍地开花。对比两岸教育,有四个问题值行我们思考和借鉴。
1、要进一步重视职业教育。通过此次对台湾职业教育的实地考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台湾从五十年代仅依靠农产品出口发展到今天以工业、信息等高科技产品出口为主,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亚洲乃至世界有目共睹的奇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职业教育是台湾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助推器。常德“一化三基”实行工业强市,必须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专利技术可以买进,个别专家可以引进,但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不能依靠外援,只能依靠常德的职业院校来培养,因此常德经济要发展,职业教育要先行,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实习设备的投入和学校师资的培养上要有更大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