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区“积极老龄化,养老转新型”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积极老龄化,养老转新型”的调查报告
7月26日,“积极老龄化,养老新转型”调研团团队就现阶段养老服务模式的调研,在社区和老年活动中心周围的地区,对广大中老年人展开了问卷调查。
下午四点,团队乘车前往山大宿舍公交站附近的生活小区,这里聚居着多数老年人,他们有些是山大退休职工,有些在此地买房养老。团队每位成员进入小区后,便开始分头发放问卷。老人们多数都很热心积极地配合问卷调查,有一些还和成员分享他们的经历。由于很多老人听力能力欠缺,所以成员们都是将问卷读给老人听,再亲自填上老人的回答。一个小时后,团队顺利回收了二十份问卷。
晚上六点,此时太阳已下落,正值很多老年人外出散步、锻炼,团队趁此良机继续开展问卷调查。所有成员先在蒙牛广场集合,随后分散成两波,一波负责在校园内发放问卷,另一波负责在学校外的沿海休闲区域发放问卷,这样就能使调查的范围更加广泛。问卷调查中团队注意到,为了提高问卷的普及性,调研的范围不能总是集中于学校周围区域——聚集着以知识分子为主的老年群体,而应该扩展到各类型的老年人。在这次的问卷发放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老人,有退休的老教授,有从外地前来居住的老人,有还在教会工作的教徒,有互相扶持的老伴······从他们的回答中,成员收获的不仅是问卷里的答案,更是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世间百态。此行确实让团队成员受益匪浅。晚上八点,团队顺利回收四十份调查问卷。
通过这次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团队成员从实际经验认识到问卷的可行性高、成效高,也积累了一定发放的经验,增加了团队继续开展调研的信心,同时,这些问卷数据也从老年人这个角度为“积极老龄化,养老转新型”调研提供了宝贵材料,接下来,成员们还会继续走进社区、养老机构、其他休闲场所分发问卷,多方面收集材料。相信团队能收集到丰富的调研数据,为调研团今后分析整理打下基础。
第二篇:关于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今后长时间内要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比全国提前15年,到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4.28万,占全市总人口358.74万的17.91%。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6%,占老年人总数的15.39%;90岁
以上老人1.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29%,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百岁老人180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6.84岁。我市人口再生产从传统型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必然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老龄工作和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对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行政策扶持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团组织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组织开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活动,等等,不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使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逐步提高。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为积极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理念,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从今年3月份起,常州市民政局和常州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调查采取实名填写问卷形式,利用民政和老龄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对市区城镇户口按一定比例抽取了10084名老年人。在地区分布上,武进区2300人,新北区1155人,天宁区3218人,钟楼区2711人,戚墅堰区700人;在性别比例上,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在年龄结构上,60-69岁的老人占35.99%,70-79岁的占51.74%,80岁以上的占12.27%。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就餐、日间照料服务、精神关爱等方面需求情况。整个调查经历了准备、实施和汇总三个阶段,总共历时两个月的时间。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调查的10084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总数的11.57%和31.85%,初中、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9.64%、8.42%、9.51%,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5.86%和3.15%,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征很明显(见图1)。
2.63%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从居住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别占11.38%、52.49%,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占35.17%,老年人“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或一般的分别占32.53%、35.98%,有慢性疾病或有严重疾病的占27.60%、3.89%(见图2),说明我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调查总数的87.98%,半自理的占10.26%,不能自理的占1.76%,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4.配偶与子女情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配偶健在的占总数的74.21%,配偶不在的占24.26%,没有配偶的为1.53%。再从老年人子女的数量来看,有1个、2个、3个子女的分别占14.75%、37.50%、26.88%,居前三位,有4个和5个及以上子女的占12.22%、7.32%,无子女的占1.33%(见图3)。目前,多子女老年人还占多数,但已明显呈现日趋减少趋势,独生子女老年人目前虽还居少数,但也明显呈现日趋增多趋势,家庭小型化趋势不可逆转。
5.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
从被调查的老年人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来看,21.72%是干部、43.17%是工人、21.82%是农民、6.88%是科技人员、2.21%是自由职业者、0.90%是军人、2.97%是无业人员,还有
第三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议案
养老服务已成为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温政发〔2010〕13号)。“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已经越来越为各级政府所重视。然而,我们所面临的形势还是严峻的,首先是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老龄人口规模大;二是人口老龄化率高;三是平均预期寿命长。老人的需求趋向全方位、分层次和多样化,并在不断寻求生活质量的提升。
2011年年底,温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116.71万人,占总人口的14.83%。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到2015年温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135.24万,占全市人口比率的16.73%。人口老龄化已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09年老人节前夕,市统计局专门开展了温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多年的重视和建设,我市的社区老人协会、活动室、健身设施、医疗服务网络已逐步改善,大多数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感到满意,满意度评价达84.9分。但是,我市空巢老人家庭已占55%,54.8%老年人还没有社会养老保障,过半老人看病费用还要家庭负担。养老保障是当前部分老年人最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
老人安则家庭安,家庭安则社会安。敬老养老既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因此,强化老年人服务保障体系应从家庭、社会、政府多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
为此,我们建议:
一、大力倡导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家务劳动社会化的程度还较低,老年福利事业不发达,居民住房条件尚不尽如人意,所以,老年人和已婚子女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目前,老年人大多不愿意脱离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居家养老既可以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又有利于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共享天伦之乐,使老年人在家庭中愉快地安度晚年。对于居家养老的家庭,各级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先向居家养老的特困家庭倾斜,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子女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二、努力探索公办福利机构民营化。公办的福利机构仍要作为窗口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在经营和管理上大胆创新,进一步适应市场规律,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要抓住“试点”契机,加大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应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减免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配套费用,给予水、电、气等项目收费标准与城市居民用户同等的优惠待遇。积极探索国办民营、民办公助、私营、股份制、合资经营等多种所有制的养老服务形式。改变福利供给方式,对政府承担的福利性养老服务如“五保”老人的供养问题,可采取“按收住五保老人人数给养老机构补贴”的办法解决。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建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办家庭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服务设施。
三、抓紧建设老年人社会服务队伍。高校可增加一些社会工作专业,培养高素质的老年人社会管理人才和专业化服务人才。建立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系统,培训老年人社会服务人员。劳动保障部门可以将经过培训的下岗职工安排到社区服务领域中来,既可以满足社区老年人服务发展的需求,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四、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实行为老服务志愿者注册制度,长期与老年人开展结对服务。由社区、老年协会牵头,利用老年人之间相互容易沟通的优势,组建老年人“互助服务队”,实行低龄老年人和健康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服务;并实行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将每名老年人“互助助老”服务的时间储蓄起来,存入“互助助老”档案,到本人需要护理时,再把这些“时间”提取出来,免费享受照顾。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加强慈孝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宣传,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社会慈善机构、公益团体和志愿者的作用,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专业护理机构为主体,社区护理机构为补充,家庭成员、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比较完善的老年护理体系,为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浅谈人口老龄化和养老
浅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养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随之延长,再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在二十世纪末期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并且如今还有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这一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养老问题也日渐严峻,因此,本文就根据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四一二家庭银发浪潮
一、现状分析
1.老龄化特点: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2.02亿,老龄化水平达14.8%,且每年以
近800万的速度增加。
具体来看:①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
亚洲老年人口的1/2。
②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龄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四十年。
③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
④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大约是在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
⑤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在我国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是典型的“未老先富”国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每四个人都会有一个超过60岁的人,“银发浪潮”已不容忽视。
2.养老现状: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使一对夫妇养育四个老人的情况也随处可见,年轻夫妻,不仅面临工作压力,还肩负着养老与教育子女的责任。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养老制度完善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难满足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态势。
二、写作目的通过对我国老龄化和养老的现状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那些老年人提供一个新型的养老模式,既可以缓解四二一家庭的沉重负担,也可以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引起大家对养老问题的关注。
三、养老出现的问题
1.家庭
①代际冲突。老人随着年龄增大和长期的赋闲在家,一方面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也会增加,总会感觉无所事事;另一方面由于与子女相处时间越来越长,与子女由于生活习惯、观念不同等出现的代际冲突也会越来越多,而且有的家庭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这样年轻一辈和老年人之间所持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各种矛盾也会随之滋生。
②子女负担加重。由于年龄的增大,老人们的身体势必会或多或少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现今“四二一”家庭越来越多,中年子女开始面临事业、孩子和养老三方的问题,是以造成 “四二一”家庭面临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养老单依靠家庭力量已有些不足。
2.养老机构:
①床位缺乏。由于老龄化的激增,老年人数越来越多,使老年人对于机构养老越来越热衷,但是养老机构设施不全,无法完全提供充足的床位和房间。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现有各类老年人养老服务机构4万余个,床位约170万张。按照现有
1.45亿老年人口、5%的老人需要人住养老院来计算,将需要约700万个床位,这与现有17万个床位相距甚远,仅占总需求0.24%,总体来说,我国养老机构床位缺口数大、入住率低,形势不容乐观。
②功能单一,无法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仍是以“养”为主,仅满足于让老年人吃好、住好,康复、医学护理、精神慰藉服务项目很少,甚至是空白,不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
③服务人员素质低下。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低部分养老机构中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聘用的服务人员则多是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而且上岗后得到专业训练的机会又很少,对于老年病的护理和一些基本生活护理技术缺乏了解。更有甚者,由于养老机构的工作相对繁重和枯燥,使得有些服务人员出现态度差、虐待老人现象,使得老人对养老机构形成了一种极差的印象。
四、应对措施
1.家庭:
为了解决家庭中出现的代际冲突和子女负担过重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告别传统的全天居住,换为一种“托老所”的方式,即是平常子女上班时可把老人送到机构,而在子女周末和节假日休息的时候可将老人接回,这样一方面缓和了子女与老人之间的代际冲突,也通过老人们之间的多样活动,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多彩,缓解了年老孤独的感觉,给他们心灵带来慰籍。另外,不用整日在养老机构居住,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上班子女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女在照料父母及工作的冲突。
2.养老机构:
①在床位缺乏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支持养老机构床位的增加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老年人的机构养老生活能够过得舒适和安逸。同时也可以发挥其号召力,不断宣传养老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吸引社会募捐,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得机构养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②面对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养老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多招募志愿者来和老人一起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增加热闹的气氛,而且年轻人的到来也会让老年人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另外,志
愿者的支持也会减少对养老机构人员的使用。
b.养老机构可在节日时候,邀请老人的家人一起参加家庭活动,既可以
增加子女对老人所在的养老机构的了解,从而放心的将老人交给养老
机构,又可以增进老人与子女的感情。
c.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投入养老的队伍中,尤其可
以争取一些主营休闲、娱乐的企业的支持,例如,一些农家院、采摘
园等,为老人提供一些户外活动。
③在服务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上,我认为养老机构应该不断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质量和水平,让老人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同时养老机构也可以博得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坚强监管力度,对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另外,养老机构也可以采取奖惩措施,让老人投票选择服务水平和态度比较好的人员进行奖励,对那些态度较差的人员采取劝说教育的方式,使其改正,严重者采取罚款或辞退,或者送交行政部门惩处。
五、结束语
在如今的养老环境下,虽然政府已做了很大努力来改善养老状况,但是养老关系着社会各项发展,要想成功解决老龄化对于养老造成的压力的问题,还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最后,期待以后通过政府、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得老年人能够有一份安适的老年时光。
六、参考文献
1.牟 莹《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制度》
2.林宝《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改革方向》
3.李业俊 何瑞银《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问题思考》
4.谢霞《养老之忧何解?》
5.苏永刚《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第五篇:新型养老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
新型养老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
孙志 伍珂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以及老龄人口需求的多元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新型养老模式,总结这些养老模式对发展老龄产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孝敬老人、尊敬老人是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美德,以儿养老是我国现在主要的养老模式,但这种养老模式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人口抚养比例大幅攀升,仅仅依靠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和传统的养老模式将很难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危机。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实证基础上对此种新模式进行研究,比较传统的养老模式,并分析其当前新型养老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新型养老模式 共同特点 作用 启示
养老是每个人都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养老保障制度则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柱性制度安排,往往决定着一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败。我国早在20世纪末就进入了老龄社会,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和家庭结构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功能正在持续急剧弱化,人们养老后顾之忧会日益增加,国民对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以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必定会骤然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989亿人,占总人口的12%。到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9月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这也意味着我国农村居民也可以像城市居民一样领取养老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建立新农保制度,使得我国8亿农民有了养老保障,在我国历史上是一项创举。建立普惠制取向的新农保制度,改变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单一模式,是继免除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中央又一重大惠农政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及特点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 ,同时它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经过 30年的努力,我国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绩。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从 20世纪 70年代初的 5.8 %下降到现在 1.8 %左右。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的发展也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 10 %,或者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5 %,就可以说明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本世纪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银发浪潮”。其特点是:老龄人口多,老龄化进程快,2005年我国老龄人口以 3 %的速度增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 11 %。而且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60岁以上人口超过 1亿的国家。预计到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到202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 2.65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 4.37亿。
据调查,老年人中希望居家养老的比例为92%,希望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比例占6%。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受到冲击,养老方式越来越走向社会,社会化养老也日渐为人们所关注。人老了,都盼望有个理想的养老之地,能安享晚年。目前,很多家庭都出现了“421”结构。即4个老人,2个年轻人,1个子女。两个年轻人成为夹心层,上有老,下有小,还要承担工作竞争的压力。研究和发展多种养老模式是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必然要求。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然而,计划生育政策造就的“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注定了这种方式难以为继。年轻人结婚后面对的是两个人要赡养四个老人、一个小孩,甚至更多的人口,其间的紧张和压力已经日渐体现,这种困扰对中国数千万家庭都存在。加之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新旧思维变化,造就了儿女和老人在赡养上必然的差异态度和行为冲突。另外一方面,由于老龄人口的需求具有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地区产生了新型养老模式。
二、新型养老模式简介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严重以及“四二一”家庭、“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于此同时,养老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到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以防养老、虚拟养老、互动养老等多种模式并存的养老体系。我国一些城市地区的养老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各地比较有特点的新型养老模式主要包括:
1.“以房养老”模式
即投保人将房屋产权作抵押,按月从保险公司领取现金直到身故,相当于保险公司通过分期付款(按月支付)的形式,收买投保人的房屋产权,类似于把住房抵押贷款反过来做,因此也称作“反向住房抵押贷款”(简称“倒按揭”)。杭州市上城区实施的“以房养老”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进行:一是租房增收养老。将独居有房老人安排到敬老院,再将其原住房出租,以增加老人日常开支费用。二是售房预支养老。将独居老人的成套住房出售,售房收入全部用于老人入住敬老院和日常开支费用。三是退房补贴养老。将居住不成套直管公房的老人的房子退还给房管部门,房管部门参照市场价予以补助,供老人入住敬老院。四是换房差价养老。将地段好的独居老人的直管公房出租,另选地段略差房租赁给老人居住,房屋地段差价用来增加老人日常生活收入。
2.“虚拟养老院”模式
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委、区政府为适应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老年人增多、需求多样化的需要,积极解决机构养老、居家养老遇到的服务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服务的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服务的信息不畅,服务的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难题,率先在葑门街道探索和试行了“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实行了以中国电信通讯技术为硬件支撑,以“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为技术支撑,以居家养老对象会员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为运作主体,创造性地开辟了社会化养老新模式,得到全区所有老年人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虚拟养老院既满足了居家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多样化需求,又解决了千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确保了全区老年人共享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09年7月虚拟养老院荣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科技成果创新奖”。国家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实地考察时赞赏道“养老,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都是个大问题。看了沧浪区的虚拟养老院,我觉得你们在养老服务工作的思路、措施和发展上都有创新,你们的做法实实在在,真正做到为老年人解了忧,值得推广。”10月26日,在庆祝第二十二个老年节之际,苏州市沧浪区虚拟养老院的新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再度引起全国关注。《新闻联播》称其为“最有创意、最适合老人实际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3.“互动养老”模式 所谓“互动养老模式”即以各地养老机构为基础,通过有效的机制建立统一的服务网络,实现老年人异地养老、养生、旅游观光、文化交谊等,其本质是通过统一服务网络对老年人需求资源、养老机构资源、养生资源、旅游资源、医疗保健资源等进行整合和优化。2009年4月19日,2009中国新型养老模式论坛、阳光•真爱工程全国互动养老启动仪式在郑州正式举行。阳光·真爱工程全国互动养老也在本次活动中正式启动。阳光·真爱工程互动养老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孝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发起,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在爱心护理工程之后,为满足健康老人快乐、健康的生活需要,延伸出的又一个系统性为老服务工程,得到了国家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一个为老人创造舒适便捷晚年生活的社会公益项目!郑州爱馨养老集团是阳光·真爱互动养老的发起单位和首批河南省唯一一家联盟单位,集团成立自1999年,在养老服务的创新方面一直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历经十年,爱馨养老集团明确了以“机构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互动养老为延伸”的大服务体系。
4.“家庭+社区”养老模式
安徽省黄山市中心城区尝试由政府买单聘用下岗女工,选择部分服务对象(主要是贫困或优抚对象的无子女老人)提供每周7小时或5小时的免费服务形式。在近二年的试点期间,12个社区及5个乡镇聘用下岗女工14人(每服务一人每月报酬80元),为62名贫困无子女老人提供流动性服务即由政府聘用下岗女工,选择部分服务对象(主要是贫困或优抚对象的无子女老人),提供每周5-7小时的免费服务形式。黄山市的做法既解决了部分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老龄产业的发展,对丰富和完善社区养老模式具有借鉴作用。
5.连锁养老机构新模式 “家庭式联合养老”模式是指若干老年人租住在一个家庭,由专业服务机构提供规范化生活照料服务的创新养老模式。2010年6月10日,哈尔滨市首家连锁养老机构——哈尔滨市邦尼助老家庭在道里区红星广场举行揭牌仪式。“家庭式联合养老”是该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在全国率先推出的新模式,标志着该市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和规范民办小型养老机构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我市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养老机构共有195家,其它还有相当数量的小型养老机构因各种原因未在民政部门登记。这些未登记小型养老机构因规模较小、设备设施投入不足、业主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经营水平普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市养老事业的发展。经过充分调查和深入研究,市老龄办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创新出“家庭式联合养老”新模式。以及部分地区出现的以房换养、“搭伙”养老、再婚养老等各种新型养老模式。
三、新型养老模式的作用
1.新型养老模式的产生有利于解决城市老年群体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的城市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主要针对孤寡、残、城市“三无”老人,这种形式需要较强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另外一方面由于进入“门槛”较高(即主要针对“三无”人员)使得大多数城市老年人被排除在福利院之外。而这些老年人又有巨大的、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新型养老模式的产生正好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能够针对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老年人的需求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
2.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也给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中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老龄化的需要,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机构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高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不高、增速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以“互动养老”为例,其通过有效的机制建立统一的服务网络,实现老年人异地养老、养生、旅游观光、文化交谊等,有利于老年旅游市场的发展。
3.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有利于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当前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老龄化压力,如何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成为各级部门共同思考的问题。以社区养老为例,该模式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以服务报酬作为护理人员的一部分的开支,不需要或仅需要少量资金投入,即能加以启动。政府不必花费大量资金兴建养老院、购置养老设施。既节约了政府的成本,又解决了养老的需求。同时,由于养老服务大多是由劳务人员以体力劳动或只是技能的付出来解决老人生活上的困难,收费较低,也不会更多的增加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4.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同样是以社区养老为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其组成人员可以立足于吸引本社区居民。这样做,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也在当前下岗职工数量很多的情况下,为下岗的“40、50”职工提供一次再就业的机会。社区服务是城市基层社区在自愿、自治、自助互助的基础上,向全体社区成员,包括向重点对象和有特殊需求对象提供的福利性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服务通过有偿交换将发展为一项新兴产业,具有门类广、劳动力密集、花钱少办事多、就业容量大、就业便捷、需要劳动力层次多等优势,是未来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领域。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居民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为社区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下岗工人尤其是下岗女工在家政方面及照顾老人方面比普通外来打工者更具备优势,并且,社区服务对下岗职工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经过简单系统的培训即可上岗,并由此工作获得比较稳定的劳动报酬,实现再就业。
四.新型养老模式运行的共同特点 1新型养老模式多数出现在城市地区。由于农村的经济生活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所以养老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为主,加之受到传统的观念影响,以儿防老的养老观念根深蒂固,新的养老模式不易推行。目前,各地出现的新型养老模式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这部分地区的老龄人普遍具有收入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接受适应新事物能力较强等特点。另外,城市老人居住比较集中,主要以社区为单位,便于服务的提供,易形成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
2.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无论是老龄工作部门还是学术界都普遍认为,老龄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应当根据中国国情制订相应的老龄产业政策。目前我国公办的养老基地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规模偏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水准较低等问题,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经济状况不好,在院老人生活标准不高,不能满足老人养老需求的情况,因此需要各级政府提高重视,把发展整个养老事业作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方面,按照公共财政的需求,将养老服务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另一方面,政策上做好鼓励引导,让养老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3.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苏州市“邻里情”虚拟养老院为例,其成功运行借助了中国电信通讯技术为硬件支撑,以“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为技术支撑,该系统包括呼叫中心客户端、老人居家客户端、平台服务组件平台、通信及信息传输四部分,形成了由工单生成、工单流转、监控考评、收费查询、统计分析、服务预测六大功能模块,通过语音程控交换系统、数字化信息传输系统和数据库终端处理系统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实行会员制客户准入管理。系统通过对客户生活需求分析,自动生成客户所需服务项目,经客户确认后,养老服务中心指派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系统每个月形成1份收费清单,养老服务中心按约定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系统从客户确认服务开始便对服务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回访、咨询意见,并以客户满意度来考核服务质量。信息系统通过主动获取老人需求,快速编制计划,及时组织服务,进行有效监控,实施规范管理。
4.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离不开民间资本的投入。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社会养老职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税收管理、公用事业收费等相关优惠政策,促进社会养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养老产业的专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陶立群曾提过,养老地产的投资需要很长时间,一般的年投资回报不过10%,但目前因为市场广阔,前景巨大,所以有很多民间资本愿意进入。养老福利社会化,让更多的社会力量进入养老产业是目前一个大的趋势,尤其是民间资本的进入,能给养老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此外,政府对于这些民间资本要做好鼓励、引导工作,在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事业的时候,在规划、建设、税费、用地等方面需要政府应给予其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5.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由上述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养老模式。比如海南省根据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大打“养老牌”,推出“候鸟式”养老模式。在重点抓好需要政府资助的困难居家老年人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其他不同层面的居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不断扩大服务面,拓展服务功能,吸引更多居家老人主动接受虚拟养老服务。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