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策略
浅论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策略
落实对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可以规范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中随意、低效的阅读行为,培养他们健康的阅读情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提升他们语文素养的同时,塑造健全人格。
下面试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阅读过程的指导策略。
一、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
1、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思维形式等诸要素。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1岁—16岁之间。他们的思想认识普遍肤浅,知识水平较低,形象思维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虽已存在,尤其是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已获得了一些发展,但并不深刻,明显地缺少哲学思辨思维,因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谈不上成熟。中学生的上述表现,决定了他们的心智尚不成熟的特点。因而要想让他们的语文课外阅读更有实效,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2、阅读书目应从经典名著中圈定,因为经典名著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而被证明为不朽的作品。但问题是,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的数量极其浩大,中学生无论如何也读不完。所以,阅读书目应该选择经典中的经典,优中选优。选优的标准,一要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水平;二要充分关注书籍的趣味性。根据我们自己的阅读经验来看,寻找好书就像去找志趣相投、性情相近的朋友,一旦找到,便会形影不离,甚至如胶似漆。只有趣味相投的好书,我们才会主动去读,深入去读,反复去读,通过研读达到读熟读透的程度。只有这样好书才会化为我们自己的血肉。那么,我们的思想情趣就会和好书的作者相近了,我们也就相当于被“精神大家”引领着攀上了文明的高峰,自然会产生“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和胸襟。
但要为学生找到这样的经典作品,实属不易。就我个人而言,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当以中国古今文学经典为宜。国外的中文版文学名著虽也思想宏富、精神价值卓越,但毕竟是翻译的作品,其表达的习惯往往令人不快,甚至让人不忍卒读。比如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让人感觉内容琐碎,情节冗长,味同嚼蜡。梭罗的《瓦尔登湖》也显得无聊、乏味,寂寞难耐。
中国的古今经典名著,适合于当今初中生读的首推“唐诗”“宋词”;其次,现当代的小说、散文。这里又首推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纯美系列小说,如《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狗牙雨》《红瓦黑瓦》《细米》《青铜葵花》《根鸟》《野风车》等等。路遥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台湾作家三毛、简贞的散文也在其列。虽然《论语》、《史记》、《古文观止》、《红楼梦》等名著为人所津津乐道,但毕竟内容繁复,思想深邃,篇幅浩繁,初中生往往读不懂。即便经过老师耐心指点,也未必真有实效。虽然现代作品也有名家名作,如鲁迅小说集;余秋雨系列散文:《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莫言的系列作品等等,以初中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来读,恐怕效果也不会太好,因为这些作品的思想内蕴因强烈的成人化倾向而显得过于艰深。
相对来说,曹文轩的纯美系列小说,所写的内容正是青少年成长的题材,非常贴近初中生的生活,意境美丽,文字纯净,思想性强——丰富而深沉——作者用浅近的话语表达对青少年成长话题的深刻理解。因而这些作品,非常切合青少年的心理、思维特点,是完全可以调动大多数青少年阅读兴趣、审美意识的好作品。当以之作为课题研究的“文学基本书”开展阅读指导。待学生积累足够的阅读经验和方法后,再向难一点的作品辐射。
二、制定阅读指导计划
1、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每学期应详细指导学生精读两本书。每周上一次阅读指导课,督促学生每天读书不低于一小时,反复读书,静心思考,认真写好读书笔记,以备阅读指导课上交流。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法,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以期有效。并且在阅读指导课上,教师要做好语言的美点赏析、人物形象的把握、读书心得等的示范性指导,力争把学生的阅读引入实效、引向深入。
三、确定具体的阅读指导策略
1、阅读形式的选择:采用学生自主性阅读和教师的指导型阅读相结合的形式。
2、阅读方法的选择:精读法
学生在精心阅读文本中,采用思读(边读边思考)、背读(边读边背精彩句段篇)、议读(遇有难点,读一读,议一议)、写读(边读边写读书笔记、做仿写练习、写读书心得)四位一体的精读方法。让学生积极吸纳文学语言,学习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借鉴优良的写作技巧、方法。通过读背结合、读写结合、说读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
3、教师导读
(1)精心上好阅读指导课
第一、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者,需要反复阅读文本、吃透文本,能够居高临下地解读文本。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写好阅读指导课教案,然后用心实施。
第二、阅读指导课形式的多样性:百家讲坛(讲情节、说人物、谈构思)、文本美读、语言美点赏析、读书交流会、文学讲座等等。总之,在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力争使阅读有效。
第三、为活化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内容,应多精心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的声音、画面等优势,加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实效性。
(2)做好课内阅读方法的迁移。
概括、提炼、归纳、总结、语言赏析、写作技法的探究、运用等课内已经习得的阅读方法,督促学生灵活运用于课外阅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统一。
(3)文体导读
诗词,重点指导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炼字的技巧、诗情的表达;散文,造境的方法、语言的妙用、情思表达、哲理的演进;小说,结构的选择、情节的编织、人物的塑造等等。通过各种文学体裁的规律性解读,让学生在有章可循中,逐渐掌握独立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4)定期开展促读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开展全校性的文学讲座、美文朗读大赛、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大赛等等。对于活动中的优胜者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此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进行。
(5)适时扩大阅读范围与阅读成果。
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谙熟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技巧的同时,尽快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审美意识,不断扩大阅读成果——实现学生阅读范围的扩大,由教师课堂指导的几本基本书,跳脱开去,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更多的文学名著。
(6)充分利用图书资源,让学生有效投入课外阅读中。
为增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阅览室、图书室中的图书资源,让全校学生投入其中,大量地进行阅读,以获取阅读能力,提升作文能力。俗话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确实是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有力保证。
总之,通过研究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过程的指导策略,可以实现对中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实现中学生的阅读水平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由规定阅读向自觉阅读、自由阅读的转变。学生获取较强而独立的阅读能力是本课题的最终目标——学生可以随性阅读——读得自在、读得舒心,读出境界,读成气象。
第二篇:浅议小学语文有效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浅议小学语文有效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
摘 要:课外有效的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课堂学习远比课外学习重要,应当以课堂为主。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光上好每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与课外阅读有机配合,把指导好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快乐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才能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 键 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策略 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阅读教学中都认为课堂学习远远比课外学习重要,应当以课堂为主,老师只加强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必须与课外阅读相配合。吕淑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的好的人,无不得益课外”。这说明大量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发展思维,陶冶性情。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每个学段都规定一定的阅读量。可见,指导学生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阅读更是无限的。
一、现行课外阅读的现状分析
现行课外阅读的现状表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内容窄,阅读量少,缺乏方法上的指导。究其原因,首先是学校教师,家长认识不到位,重视力度不够。长期的应试教育,单一的分数评价手段,过分看重成绩抑制了课外阅读;阅读只局限于课堂阅读教材,大量的习题练习挤占了课外阅读时间。其次、教师没有系统、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让他们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再次、一些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不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新教材提倡学生的“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很难达到。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和深入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对于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做好两方面,一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二是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课外阅读的内在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减负增效,有时间可读
有足够的的读书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的的前提。教师要转变观念,以长远的眼光,大语文的眼光从事语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精简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足够的精力课外阅读,每天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久而久之,让课余成为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充实资源,有书可读
有足够的阅读资源,让学生有书可读。学校要重视图书室的建设和管理,想办法争取多方面支持,充分利用挖掘,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强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的完善。做好家长工作,为孩子卖一些有益的书充实自己的阅读量,然后带到学校班级交流共享。
(三)、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自觉进行阅读,读得投入,读得多,读得有兴致。要让学生有这种兴趣,就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讲故事,介绍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在教室,走廊,校园悬挂一些读书的名人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位良师益友”
(四)、指导方法,养成习惯
1、指导学生会巧读。新课标指出“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三读法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指导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有效阅读,要求初步掌握读书这“三读”法。精读就是一句一句仔细地读与理解,遇到不懂的东西就停下来,做上标记,以便向老师请教;略读就是扫描式的读,一目十行,意在掌握大概内容;浏览就是速度更快的读,主要用来浏览网页报刊,搜集相关资料。阅读刚开始,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经验与能力以后,上面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使用,一般内容略读和浏览,认为精彩内容的精读。
2、指导学生会进行阅读积累,仿写练习。如阅读介绍植物的文章,引导他们会用学到的知识描述他们熟悉的植物;写人物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样激发学生会的阅读兴趣,不但提高了学生会理解能力,还有效开展了创新能力的训练。课外阅读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发展,以课堂带课外,课外促课堂为基点,要求学生会在课内学方法,在课外谋创新。通过实践,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个性化,自
觉的行为。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可培养理解,分析,联想能力。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划、圈、点、批。引导他们对优美词句、精彩段落巧妙构思、有个性的人物品质进行品评赏析。思考他们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并把心得写下来,学生的阅读目的理解体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语文素养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后,摘抄好词好句,注意积累,也可试写读后感,把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消化。
(五)、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结合
课内所学的方法,有效地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把方法转化为能力,使学生会的阅读能力有效提高,进而让学生会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以求“以课外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科书的特点,以知识拓宽见闻,以求“以课堂促课外”,使学生会掌握方法;以优秀的课外作品引导学生会创建阅读学习网络。首先,课前有效阅读。讲一篇课文,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把学生会迅速引入课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要导好。
1、课前读背环节。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读背一些名言警句、优秀诗词、谚语等,每次一两句就可,重在平时积累读背的方式不要单一,可以多种形式地进行个人读、背,也可以集体开展读、背,看谁读得好、背得快,激发兴趣。
2、导入手法。导入时,要精心设计导语,采用故事导入,抒情导入、记忆导入等。例如,在设计《望庐山瀑布》时,要求学生会回忆《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前后联系,有助于学生会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悟,思维就活跃了。
3、铺垫性课外阅读。这是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引导学生会在学习课文之前的课外阅读,找一些资料让学生围绕文本内容阅读,帮助学生会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样为教学的深入打下基础。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菩萨司令》一课,学生阅读课文时,在理解内容和感情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课前我让学生会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了解到朱德伟大、无私的一生,对理解文本重点做了有效铺垫。
4、课中扩展阅读。为了让学生会能够有效做到举一反三,我在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让学生会阅读课外书籍,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与取舍能力,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掌握。如学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蔚蓝心脏》一书;学了《槐乡五月》可推荐《夹竹桃》等。这些课外阅读,让学生会对课内学习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了。我们要积极地向学生会推荐各类好书,还要善于鼓励他们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到课堂,进一步调动学生会课外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总之,目前,课外阅读已引起了部分家长和学校教师的重视,在“大语文”的视野下,语文学习已突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点缀,而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大空间。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会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作为“案例”,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积极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外阅读对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作用,还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第三篇: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
阳新县黄颡口镇中学严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基础之上的,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阅读的反映。课堂教学永远都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主要阵地,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己读书,强调“走进文本,读出自我”,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张扬个性,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阅读。
首先,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有的课文美在语言,那就侧重朗读和赏析,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如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就应该重在对课文的朗读和欣赏;有的课文构思精巧,那就侧重学习文章的结构,指导学生的写作,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的课文甚至没有必要占用课堂时间,那就设计几个问题,安排学生课下自读,写出读书笔记,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一定要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
其次,立足于教材文本,然后进行个性化解读。教材是活生生的“例子”,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尽量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完成人与文之间的和谐对话。强调“文本没有原意”,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超越已有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方式,赋予文本以个性化的意义解读。
比如,读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学生在整体感知之后,有的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自己对孔乙己不幸命运的理解;有的以当今的素质教育的眼光评判孔乙
己的悲剧性格;有的结合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剖析了自己身边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有的逆向思考,寻找孔乙己身上的优点;还有的扪心自问,反思自己是否也是这样的一个“看客”;甚至有的同学大胆地评判起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的目光和犀利的笔锋。
立足文本,还要进行多元化解读。①外延式阅读,即在学生阅读课文时,努力使学生拓展课文的外延,把作者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挖掘出来,并进行合理演绎,扩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对《孤独之旅》,学生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比如杜小康这个人物的命运描写中,我们不难得出如此的结论:杜小康的失学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为了成长也可以来一次失学吗?面对人生挫折和不幸,不应止步不前,而要重振旗鼓,扬起生活的风帆。②内涵式阅读,即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读课文的理解,将课文中高度概括的内容细化,并进行转化,合理推出对课文新的理解,赋予课文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比如,杨绛的《老王》讲述了一个自身生活都很艰难,但对作者夫妇危难中还一如既往地照料,作者夫妇还未来得及回报,他已辞世,这令人感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把老王诠释为一个普通的好人,而应该体味这一形象的纵深感――他是一个在危难之中仍然保持本色的好人,在自身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却满腔热忱地无私资助作者夫妇,真义至极;在这样的多元解读之下,老王的形象充满了一种复杂而结实的美。
其三,大胆整合教材,引进难度适宜的一些名家名篇进行课堂阅读,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看,也需要我们及时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具有较强时代气息的阅读材料。为此,在不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体系的基础上,从每单元的文章中挑选一篇比较典范的文章作为精读范本。另选两篇作为略读,其余的作为自读。以腾出时间,引进适宜的阅读文本进行迁移训练,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其四,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中外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首选材料。除新课标中明确提及的中外名著之外,我重点推荐了以下“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外国作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
险记》、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等。这些作品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能使学生的阅读确立一个高起点,对其终身的阅读习惯、阅读品位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同时,反映学生生活、时代生活的书刊、杂志也是最普遍的课外读物。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不少很新鲜的经典作品,比如《花季〃雨季》(郁秀)、《好玩十四五》(朱星辰)、《真心英雄》(刘天天)、《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等等。这些作品所描述的场景、发生的故事就好象在学生自己身边,很适合他们阅读。
其五,符合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书籍更不容忽视。学生的阅读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喜欢读政治类的,有的喜欢读军事类的,有的爱读历史,有的爱读文学,有的也许爱读琴棋书画方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专门性的书籍来读,对发展自身的爱好、特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六,教师要主动设计一些阅读活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个性化阅读氛围。开展“我读什么书”、“看书说故事比赛”、“名人轶事会”、“读书笔记评优”、“手抄报”、“比赛查阅资料”、“课外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能有效地营造民主、和谐的个性化阅读氛围,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阅读步步深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功,丰富个人的生活经历,彰显个性色彩,有效提升阅读品位。
比如在教学《吆喝》一文时,由于时代的关系,大多数同学对于吆喝都很陌生,所以老师在上课前必须要给学生布臵了一个任务,让学生搜集关于吆喝声的资料,然后再模仿这些吆喝声,当同学们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对他们搜集的吆喝声进行模仿示范,这样大家对吆喝就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再找同学对文中的吆喝声进行展示,如卖硬面饽饽的、卖馄饨的、行乞的等。这些活动大家都非常积极,在展示自我的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最后,广开书源,激活思维,让阅读成为习惯。首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尽可能根据课程要求和教材需要补充新的阅读信息,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充分阅读。其次,各班在充分借阅学校图书室的书籍之外,成立班级图书角,班内学生共享图书资源;同时,建立班级图书卡,收集全班学生图书信息,交换优秀读物,以求读书资源最大限度得到应用;鼓励学生绿色上网。大量阅读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更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也是语文新
课标的终极目标。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体会,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为每一个学生创设适合自己的学习条件和成长空间,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阅读中,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2012-11-16
第四篇: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困境及指导策略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困境及指导策略
摘要:中学阶段记叙文写作水平与质量对于整个语文教学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结合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困境来探讨相应的指导策略,由此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记叙文写作水平与质量,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的目的,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记叙文;写作难题;指导策略
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对于整个语文学科教学实效性及质量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往往在选材方面存在较多误区,即陷入了写作困境,以至于所写出的记叙文不太理想。因此,本研究对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介绍,并提出指导策略。
一、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当前中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时候面临以下几个写作困境:选材不新颖且过于陈旧;选材态度不积极且内容不典型;选材存在编造情况。本研究对目前中学生写记叙文过程中存在的写作困境进行叙述、介绍。
1.选材不新颖且过于陈旧
通过观察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内容得知,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其选材不够新颖,所选的材料过于陈旧,通过总结当前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内容可以得知,其选材呈现出三大类型,即(1)自身与亲戚之间的故事;(2)自身与父母之间的故事;(3)自身与同学之间的故事等。
2.选材态度不积极且内容不典型
目前中学生往往对记叙文写作产生一定的恐惧、厌烦心理,这是因为其认为记叙文写作并不能得高分,因此,当教师安排学生写作记叙文时,其对写作材料选择方面的态度均是排斥的、不积极的,这样的写作态度及其材料选择均对整体记叙文写作教学实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目前亟须对记叙文写作态度及选材内容进行创新与调整,增强记叙文的可写性、可读性、新颖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成绩。
3.选材存在编造情况
很多中学生由于平时对记叙文写作不感兴趣,使其很少阅读有关记叙文的文章,使其所掌握的记叙文材料过于单调、片面,以至于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而编造故事,这样写出来的记叙文没有“用心”。另外,由于中学生对周边事物没有独到的见解,并且对生活也没有产生任何感悟,以至于其写作记叙文时没有材料可以用,加上其思维模式固定化,为了记叙文而写记叙文,由此造成所写的记叙文不够真实。
二、摆脱写作困境的相应指导策略
上述内容表明,当前中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存在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记叙文的写作水平与质量,并且对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及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现针对上述写作困境相应地提出若干指导策略,以期改变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现状。
1.注重记叙文写作材料的积累且注意选材新颖
中学阶段的学生需要注重写作材料的积累,平时多看课外书籍,必要时走出校园用自身的双眼、耳朵去观察与聆听周边的事物及现象,为写作记叙文积累一定的资源,避免后期因无叙事材料而编造故事。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报纸、课外书籍等积累记叙文写作材料,并且将其中的新颖性事件牢记在心,从而在后期写作记叙文的时候“搬出”这些写作材料,以保障所写的记叙文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真实性,由此获得写作高分。
2.积极借鉴课本记叙文记叙写法来写作
中学阶段语文教材课本上有多篇记叙文,并且这些记叙文均为经典著作,影响了国内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比如说《项链》这一篇记叙文,整篇论文叙述简洁明了,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被其感染,最后结局让人感悟颇深,所以说,中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借鉴课本中记叙文的记叙方式来写作,使写作的记叙文具有可读性,并且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
3.巧妙整理记叙文写作材料
记叙文的写作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有些记叙的故事需要以简写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有些记叙的故事需要详尽叙述,无论是哪一种写作方法其均围绕表达中心意思而展开。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整理记叙文写作材料,以巧妙的写作方式将叙事核心反映出来,从而使整篇叙述精简、内容深刻、情感丰富,由此获得高分。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介绍,并且针对上述写作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关的指导策略,以期帮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由此提升其写作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整体教学的实效性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洳冰.浅析义务教育阶段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记一件____事》写作教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2]黄文兴.基于内容的丰富角度提高高中生记叙文写作水平[J].知识经济,2011(6).[3]邵军花.记叙文写作中的走笔运巧[J].文学教育:上,2011(2).[4]杨春华.记叙文写作教学有效性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1(10).[5]刘亚光.学习影视剧技法,优化记叙文写作[J].写作,2011(8).[6]黄星.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中的叙事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编辑李建军
第五篇:课外读书指导
扎实 有效
——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应然追求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但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况并不容乐观。我们曾对本校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从中发现了一些发人深省的现象:⑴阅读范围狭窄。在看电视、玩游戏与看书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前两者。而在学生最爱读的课外读物中,排名前两位的赫然是长篇漫画和幽默故事。⑵阅读目的不明。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是休闲性的,阅读后连文章的内容都记不清。众多学生认为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⑶现代传媒抢占了大量阅读的时间。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⑷缺乏家庭阅读的氛围。大多学生家庭藏书不足,不少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不知给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应怎样指导孩子去读。
为此,我们希望能够改变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开展多彩活动——叩开阅读大门之匙。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非个个浓厚,如何让他们通向广阔的阅读空间?靠教师的强制定然不可取,能够焕发多数人热情的多彩活动便成了当仁不让的“金钥匙”。
1.晨诵午读。早晨,听学生们琅琅诵读精选的古典诗词;中午,看学生们静静阅读自选的经典作品,这是我们开展“晨诵午读”活动对学生养成广览博读以及享受阅读的关照。
2.作家进校园。当孩子们听说自己耳熟能详的作家将会从书本中走来与自己见面,他们眼神中会毫不掩饰地流露出的期待和愉悦,他们会提前大量地阅读作家的作品,他们会三五成群地交流对这位作家的了解„„这一切告诉我们“作家进校园”是促进学生海量阅读的良好契机,而学校则需要促进和升华这种阅读热情得以延续、持久。
3.“书香飘万家”。学校与街道、社区及居委会合作,邀请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通过宣传阅读的意义、途径和方法,促成家庭之间、小区之内建立阅读组合,旨在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从而进一步推动阅读活动的开展与深化。
4.速读比赛。这是一个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按固定程式、高效率地读完指定的几篇书目,然后在班级考查评比的基础上开展校级的比赛。虽带有一些“强制性”“功利性”的色彩,但却不可否认的是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克服了过去那种读书漫不经心的现象,而且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能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步培养了学生专注、勤奋、善思、上进的阅读品质。
5.师生共读。我们鼓励教师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之后再和学生聊一聊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读后的感受。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同样,学生一旦有了新书,也会抢着向老师介绍。如此循环往复的阅读,特别有助于形成师生间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6.亲子阅读。多数父母把空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或娱乐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而读书恰恰是沟通的最好桥梁。教师多给家长传递一些读书的信息,告诉他们学校正在开展哪些读书活动,班级中最近推荐读了什么书,孩子阅读的情况如何,哪些书可以购买给孩子,哪些书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旦家长对孩子的阅读重视起来,定能尝到亲子阅读的甜头。我校曾有位家长说:“亲子共读能带来无穷的乐趣。不知不觉之中,我和孩子间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彼此交谈,相互了解,促进信任„„”
7.读书争卡。当学生有了浓郁的阅读热情,当他们的阅读量得到了不断的增长,如何了解他们阅读的效果,如何促进他们更持久、用心地阅读„„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并亟需解决的问题。“读书争卡”活动的开展是我们做出的有益尝试。学校根据推荐的“必读和选读书目”,设置了“阅读考级”题库,考题均为一些相对简单的主观题和需简要表达阅读理解、感受的客观题,根据学生阅读情况设“小书童”“小书友”“小书迷”三个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则根据自己阅读的篇目提出考级申请,按规定的相应时间和地点参加考级。如果是学生自选的阅读书目,则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进行考级。当学生通过考级领到相应的奖品——“启航卡”,那份洋溢在他们脸上的笑容定能将他们带到阅读的更高、更远处。
二、广觅丰富书源——奠定阅读路径之基。
单就家庭和学生个体而言,其藏数量总是有限的。除了通过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之外,如何让学生不为无书、少书阅读而发愁,如何有效利用学校、家庭以及学生已有的书籍资源,使可阅读书籍资源发挥更多、更广的作用呢?
㈠建立和完善班级图书角。
1.班内借阅。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两至三本书,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样班级藏书量能达一至两本书。安排学生专人登记、管理,定期充实、更新其中的一些书目。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涉及面,增大其阅读量,同时也没有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
2.互借互阅。全校各班级将图书角的图书进行翔实的登记,制成图书目录。其他班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跨班进行借阅。
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⒈班内漂流。各班级在图书角设立图书漂流区域,图书来源主要依托于本班学生及任课老师。每本图书在“首漂”前须由书主在书的扉页留下简短的“推荐心言”或“阅读感言”,我们鼓励“漂友” 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制成小书签夹在书中“转漂”,以此促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阅读的交流与探讨。
⒉班间漂流。学校阅读推广员根据各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精选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内容,并详细列出了各年级共读书目,再与新华书店联系打折团购,然后通过图书漂流解决共读的书源问题。如:五年级12个班每个班选择一种进行阅读。在第一轮阅读完毕后中,班级之间整体互换阅读,一班的书漂到二班,二班的书漂到三班„„每个孩子只要花一、二十元买一本书,就可以读到12本不同书。除此之外,班级内部,小组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类似的漂流,这样的方式极大的丰富了书源,节省了资源。
⒊漂流点传漂。在学校的阅览室、教学楼空置处设立“漂流点”,并在此设图书放置、求漂留言、新书推荐等区域。图书来源一方面依托学校定期、定量放
置,一方面由本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自发参与“传漂”。选定学生管理员对漂流点的图书适时进行清点、整理与修复以及收集登记、留言等情况。
㈢举行“淘书乐”活动。
“让闲置的图书再溢书香,与童年的伙伴分享快乐”是我们开展“淘书乐”活动的初衷。学生们不仅能借此淘到自己心仪的图书,还能使手中富余的图书找到归宿。为了进一步丰富书源,学校邀请新华书店在“淘书乐”活动举行时进校让利售书,这些经过学校审核的数百种几千册优秀图书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校会给所有学生淘得图书加盖“悦读”印章以作纪念。这一活动特别有益于学生养成以书会友、与书为伴的良好阅读习惯,让他们真正明白“书只有捧在手上读才能散发出缕缕清香”。
三、设定有力机制——保障阅读活动之重。
㈠开设阅读课。学校将各班级周四上午的语文课设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是落实课外阅读活动最有力的保障。每一位语文教师于学期初始均会对本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推荐哪些书目、交流哪些主题、共读哪些经典等制定出详尽的实施计划。
㈡确立必读和选读书目。学校由语文学科教师团队在众多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中研究、甄选出百余册作品,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与选读书目,并根据此编写出课外阅读校本教材,供学生参考阅读。各班级可结合实际情况对该书目进行增删,让学生自主选择,各取所好、所需。
㈢颁好阅读奖。积极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到市、区、学校开展的“书香少年”“阅读之星”评比以及各类读书竞赛活动,小到教师为学生所写的一句评语,我们都尽可能地体现积极的评价。如在学生阶段阅读之后通过发放“启航卡”的方式,在学生读书卡上写“你真是个小才子(小才女)!”“你真会读书!”这样激励性的话语,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更深的读书欲望。“阅读之星”的评比更是体现了评价的公正性,结合平时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采取让学生在班级中自荐、投票选举的方法产生后进行表彰。在此基础上,由班级推荐到学校参加校级“书香少年”的评选。
㈣减轻作业量。如何保障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如何不让读书变成学生课余生活中一项负担?这是我们所需要关注也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有效提高日常教
学的效率,力求当日学习任务当堂完成,不作重复、低效的练习,不留或少留课后作业,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们手捧图书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夜晚,已然成为了教师们的共识和为之努力的目标。
四、落实有效指导——促进阅读深化之魂。
真正的阅读是“获取原料,生产思想、完成构建”的过程。阅读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量”的积累活动,不只是“汲取”,更为重要的在于思考、创造,在于“生产”和“输出”思想。扎实、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是推进学生进行持久、深入阅读的关键所在。
1.荐品结合,强调“有始有终”。很多教师在推荐学生读某本书后,往往便不了了之。我们提倡教师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后,能够就这本书在课外阅读课上再进行阅读交流、或开展读书报告会。这样既从某种程度上检验了前期阅读推荐的效果,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动力,其益处多多,不言而喻。
2.多荐综品,强调“有分有合”。教师就某一主题类的书目在课外阅读课上和课内阅读拓展时对学生进行推荐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再综合进行主题阅读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不同作品的不同之处和相通之处,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兴趣与能力。如让学生在阅读了《淘气包埃米尔》《窗边的小豆豆》《奶酪中的青蛙》这类“淘气包”系列书籍后,一道来聊聊“你眼中的淘气包”„„这样的阅读,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和思想的美餐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3.同书异教,强调“有扬有抑”。同一年级组数个班级的教师分成两三个组,分头集体备课,就同一本课外书进行阅读推荐或指导。课堂上,学生享有并充分享受“围绕或一本书、或一个故事、或一个话题、或一个人物„„”进行自由交流、尽情表达的阅读体验过程。课后,在研讨的基础上,教师相互借鉴启发,从而提炼出不同设计中的精妙之处加以总结,形成一批较为成功的课例。
4.多人共教,强调“有张有弛”。学生读完一本课外书后,年级组内的两名或三名老师分别紧扣其中的某一角度、层面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全面、多元阅读的魅力。
阅读是一抹霞光,它能绚烂一个人的心扉;阅读是一泓清泉,它能润泽一群人的灵魂;阅读是一粒种子,它能萌发每个人的希望„„让我们以阅读的名义,不断前行,开启每一个孩子值得永久回忆的美好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