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农村工作机制“大平台” 寻找特色农业发展“金钥匙”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县作为闽西北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立足于市场取向和资源比较优势,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同时,打造农村工作机制新的“大平台”,推进农业服务进程,作出了做大、做强、做实烟叶、锥栗、雷公藤、金湖乌凤鸡、竹业、肉牛(羊)六大特色产业的战略部署,相继建成了“中国竹笋之乡”、“中国锥栗之乡”,走出了一条生态型、集约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子。2003年,六大特色产业带动农户2.3万户,产值达1.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强,农民从特色产业开发中人均增收近70元,占人均增收额近50%,全县的特色产业年年有新突破,农民收入年年有新增长,农村发展年年有新进步。唱响“主题歌”,以创新机制为“着力点”,上下联动抓特色农业。##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只有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才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创新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完善农业运作机制,形成上下合力。为此,全县以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唱响“让农民增收、使特色农业增效”这个主题曲,按造“特色产业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主导产品品牌化、销售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大力实施“机制创新、结构优化、龙头带动、科技兴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以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发展特色产业。在工作机制上提出了农业工作“一位县领导主抓、一个规划先行、一个工作班子运作、一个配套政策推动、一笔资金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支流通队伍促销、一批科技人员挂钩”等“八个一”措施,并以此载体构建特色农业工作联动网,形成了“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的特色农业开发局面。为实现网内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重点强化建立了四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县里成立了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5大特色产业分别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5个正副组长主抓,各乡镇、村领导班子的主要领导也相应对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乡镇联动中心例会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联动领导格局。二是责任机制。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供销等有关技术、业务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成工作班子,详细制定特色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技术操作规程,并建立起涉农成员的责任制度、农业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应尽的职责和任务。三是落实机制。通过领导包片、技术人员挂点的方式带动全县特色产业开发任务的落实,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涉农部门开展特色产业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四是服务机制。建立“农业155”服务网络,推进“农技电波入户”、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建设,扶持科技、流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积极开展与特色产业开发有关的热线服务与网上服务。念活“政策经”,以重点扶持为“支撑点”,政策驱动抓特色农业。农民群众和龙头企业是特色产业开发的主体,政府的政策倾斜是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充分运用政策杠杆调节作用,才能调动其农民生产积极性,才能有效推动特色产业开发。##县在继续抓发农业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足地价、电价、水价文章,做到用优惠的政策“活络”、用优惠的政策“舒心”,用优惠的政策激发更大的开发热潮,全力打造了“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特色农业发展。一是山地政策上的专项优惠。对农民投资投劳开发的锥栗、雷公藤基地按自留地性质确权发证,在荒山、荒坡等非自留山种植开发雷公藤、锥栗的,7年内免收山地使用费。龙头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进行特色产业开发,属于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以征地成本价和不超过25%土地收益金协议出让;属于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可免缴土地使用费。二是专项资金上的倾斜支持。县级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县里建立了雷公藤、锥栗开发基金财政专户,专项用于补助集中连片开发藤锥50亩以上的单位和个人。对个体连片新植锥栗50亩以上或改造100亩以上,集体新植200亩以上,每亩给予60元补助。建立了科研专项经费,每年各安排5万元,专门用于锥栗、雷公藤品种选优、保鲜、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和推广。三是激励举措上的重点扶持。对被国家评为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县政府一次性给予3万元奖励;对被省评为著名商标、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或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龙头企业,县政府给予1万元奖励。鼓励有专业特长的科技人员投身特色产业开发主战场,5年内身份不变,5年期满要求返回原单位的,由原单位重新安排工作,建立科技人员职称评聘与其负责指导的特色产业开发成效挂钩的制度,贡献大的给予优先提拔重用。几年来,全县先后有十余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特色产业开发。打亮“龙头牌”,以规模经营为“牵引点”,龙头舞动抓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是联结生产与市场的纽带,是把千家万户的生产者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系起来的组织者。特色产业开发只有在龙头企业牵引下,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产生效益。##县坚持走外向带动的路子,坚持以市场导向为核心,以培育特色产业、产品为关键,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手段,立足特色农业,把农
业产业化的目标思路转化为具体项目,着力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推进贸工一体化、产销加工一条龙,着力了突破锥粟、笋竹、雷公藤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了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中的五大主导产业分别由县烟草公司、金湖乌凤鸡有限公司、锥栗开发有限公司、竹林开发有限公司、杉阳山区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5大龙头企业牵头,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提供服务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谱好“同心曲”,以培育典型为“辐射点”,典型带动抓特色农业。采用并完善下派干部的办法,使干部下得去、留得下、干得好,与农民群众结成“同心结”,共谋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紧紧围绕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目标,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谱好“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同心曲”。要导龙头企业围绕特色重点产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由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沟通产销渠道,提供信息,提供种子、种苗及技术。并在一些特色农业发展平衡的乡镇,指导龙头企业、贩销大户、基层农技部门等兴办农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同时,##县把培育典型作为是推动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方式,并以此实施了三项带动:一是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示范片带动。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和联系5大特色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建立了一个百亩以上的示范片,由点带面,推动特色产业开发。二是专业乡村带动。按照县抓万亩丰产片,乡抓千亩示范基地,村抓百亩示范点的工作思路,发挥一片带一村、一村带全乡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示范乡、示范村、示范带,促进特色产业开发。几年来,涌现了龙安万亩锥栗乡、开善千亩有机锥栗基地、龙湖沿邵泰公路线百里锥果带、朱口千亩锥栗高产示范片等一批示范点带。三是能人大户带动。着力培植有生产的农民能人和专业大户,引导他们组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能力示范效益,全面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全县涌现出百亩锥栗开发大户100余户,百亩雷公藤种植大户80余户,万羽金湖乌凤鸡养殖大户20余户。(作者为中国共产党##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第二篇:构建农村工作机制“大平台” 寻找特色农业发展“金钥匙”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县作为闽西北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立足于市场取向和资源比较优势,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同时,打造农村工作机制新的“大平台”,推进农业服务进程,作出了做大、做强、做实烟叶、锥栗、雷公藤、金湖乌凤鸡、竹业、肉牛(羊)六大特色产业的战略部署,相继建成了“中国竹笋之乡”、“中国锥栗之乡”,走出了一条生态型、集约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子。2003年,六大特色产业带动农户2.3万户,产值达1.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强,农民从特色产业开发中人均增收近70元,占人均增收额近50%,全县的特色产业年年有新突破,农民收入年年有新增长,农村发展年年有新进步。
唱响“主题歌”,以创新机制为“着力点”,上下联动抓特色农业。##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只有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才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创新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完善农业运作机制,形成上下合力。为此,全县以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唱响“让农民增收、使特色农业增效”这个主题曲,按造“特色产业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主导产品品牌化、销售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大力实施“机制创新、结构优化、龙头带动、科技兴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以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发展特色产业。在工作机制上提出了农业工作“一位县领导主抓、一个规划先行、一个工作班子运作、一个配套政策推动、一笔资金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支流通队伍促销、一批科技人员挂钩”等“八个一”措施,并以此载体构建特色农业工作联动网,形成了“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的特色农业开发局面。
为实现网内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重点强化建立了四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县里成立了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5大特色产业分别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5个正副组长主抓,各乡镇、村领导班子的主要领导也相应对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乡镇联动中心例会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联动领导格局。二是责任机制。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供销等有关技术、业务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成工作班子,详细制定特色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计划和技术操作规程,并建立起涉农成员的责任制度、农业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应尽的职责和任务。三是落实机制。通过领导包片、技术人员挂点的方式带动全县特色产业开发任务的落实,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涉农部门开展特色产业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四是服务机制。建立“农业155”服务网络,推进“农技电波入户”、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建设,扶持科技、流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积极开展与特色产业开发有关的热线服务与网上服务。
念活“政策经”,以重点扶持为“支撑点”,政策驱动抓特色农业。农民群众和龙头企业是特色产业开发的主体,政府的政策倾斜是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充分运用政策杠杆调节作用,才能调动其农民生产积极性,才能有效推动特色产业开发。##县在继续抓发农业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足地价、电价、水价文章,做到用优惠的政策“活络”、用优惠的政策“舒心”,用优惠的政策激发更大的开发热潮,全力打造了“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山地政策上的专项优惠。对农民投资投劳开发的锥栗、雷公藤基地按自留地性质确权发证,在荒山、荒坡等非自留山种植开发雷公藤、锥栗的,7年内免收山地使用费。龙头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进行特色产业开发,属于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以征地成本价和不超过25%土地收益金协议出让;属于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可免缴土地使用费。
二是专项资金上的倾斜支持。县级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县里建立了雷公藤、锥栗开
第三篇:构建农村工作机制“大平台”寻找特色农业发展“金钥匙”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县作为闽西北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立足于市场取向和资源比较优势,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同时,打造农村工作机制新的“大平台”,推进农业服务进程,作出了做大、做强、做实烟叶、锥栗、雷公藤、金湖乌凤鸡、竹业、肉牛(羊)六大特色产业的战略部署,相继建成了“中国竹笋之乡”、“中国锥
栗之乡”,走出了一条生态型、集约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子。2003年,六大特色产业带动农户2.3万户,产值达1.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强,农民从特色产业开发中人均增收近70元,占人均增收额近50%,全县的特色产业年年有新突破,农民收入年年有新增长,农村发展年年有新进步。唱响“主题歌”,以创新机制为“着力点”,上下联动抓特色农业。##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只有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才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创新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完善农业运作机制,形成上下合力。为此,全县以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唱响“让农民增收、使特色农业增效”这个主题曲,按造“特色产业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主导产品品牌化、销售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大力实施“机制创新、结构优化、龙头带动、科技兴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以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发展特色产业。在工作机制上提出了农业工作“一位县领导主抓、一个规划先行、一个工作班子运作、一个配套政策推动、一笔资金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支流通队伍促销、一批科技人员挂钩”等“八个一”措施,并以此载体构建特色农业工作联动网,形成了“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的特色农业开发局面。为实现网内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重点强化建立了四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一是领导机制。县里成立了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5大特色产业分别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5个正副组长主抓,各乡镇、村领导班子的主要领导也相应对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乡镇联动中心例会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联动领导格局。二是责任机制。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供销等有关技术、业务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成工作班子,详细制定特色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实施计划和技术操作规程,并建立起涉农成员的责任制度、农业科技人员管理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应尽的职责和任务。三是落实机制。通过领导包片、技术人员挂点的方式带动全县特色产业开发任务的落实,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涉农部门开展特色产业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四是服务机制。建立“农业155”服务网络,推进“农技电波入户”、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建设,扶持科技、流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积极开展与特色产业开发有关的热线服务与网上服务。念活“政策经”,以重点扶持为“支撑点”,政策驱动抓特色农业。农民群众和龙头企业是特色产业开发的主体,政府的政策倾斜是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充分运用政策杠杆调节作用,才能调动其农民生产积极性,才能有效推动特色产业开发。##县在继续抓发农业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做足地价、电价、水价文章,做到用优惠的政策“活络”、用优惠的政策“舒心”,用优惠的政策激发更大的开发热潮,全力打造了“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特色农业发展。一是山地政策上的专项优惠。对农民投资投劳开发的锥栗、雷公藤基地按自留地性质确权发证,在荒山、荒坡等非自留山种植开发雷公藤、锥栗的,7年内免收山地使用费。龙头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进行特色产业开发,属于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以征地成本价和不超过25%土地收益金协议出让;属于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可免缴土地使用费。二是专项资金上的倾斜支持。县级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县里建立了雷公藤、锥栗开发基金财政专户,专项用于补助集中连片开发藤锥50亩以上的单位和个人。对个体连片新植锥栗50亩以上或改造100亩以上,集体新植200亩以上,每亩给予60元补助。建立了科研专项经费,每年各安排5万元,专门用于锥栗、雷公藤品种选优、保鲜、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和推广。三是激励举措上的重点扶持。对被国家评为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县政府一次性给予3万元奖励;对被省评为著名商标、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或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龙头企业,县政府给予1万元奖励。鼓励有专业特长的科技人员投身特色产业开发主战场,5年内身份不变,5年期满要求返回原单位的,由原单位重新安排工作,建立科技人员职称评聘与其负责指导的特色产业开发成效挂钩的制度,贡献大的给予优先提拔重用。几年来,全县先后有十余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投身特色产业开发。打亮“龙头牌”,以规模经营为
第四篇:创新机制构建平台
创新机制构建平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磁县县委抓实科学理论武装这个“灵魂”,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放在党建乃至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扎实抓好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推动了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思想观念的大更新、大解放、大提高,提升了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着眼激发动力,构建长效机制。
把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作为抓好中心组学习的基础工程,强化全员学习意识,形成了以县委理论中心组为龙头,以乡局理论中心组为阵地的理论学习网络。
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县委对中心组学习严格规范,明确要求做到方案实、方法活、考评严、档案全。每年严格落实“六个一”制度,即 “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每月读一本组织推荐的好书、每季度举办一次专题讲座、每季度撰写一篇有份量的调研文章、每年举办一期领导干部读书班、每年举行一次理论知识考试”。中心组成员要求做到五有:即“即:有学习计划、有学习记录、有学习考勤、有学习笔记、有学习心得。在组织安排上,县委中心组每年年初做出学习部署,并将其与各级班子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和选拔任用直接挂钩。对个人自学,县委理论中心组列出重点阅读书目和
推荐阅读书籍,每年1月底前向上级党委组织、宣传部门专题报送上一学习情况总结和本学习计划。有重大学习任务时,县委中心组先行一步,县委中心组成员带头参加学习,各乡局党委中心组结合各自实际,也创新出许多好的做法。县地税局“创建学习型机关”先进经验做法在全国地税系统推广。县委党校“干部学习超市”经验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明确学习主体和服务对象。一是编好学习辅导资料。县委理论中心组创办《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资料》供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参考学习,指导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抓好学习。二是整合理论宣讲资源,以县理论宣讲站为龙头,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宣讲网络,深入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等基层单位,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和形势政策教育,及时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送到千家万户,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三是组织好经验交流。通过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评选10个优秀学习型党组织,评选100名优秀学习型党员,在全县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创新创业氛围。
加强督导检查和考评。县委下发了《中共磁县县委关于在全县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中共磁县县委关于在全县党员干部中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大兴学习之风的意见 》和《关于在全县实行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理论学习巡听制度》。对各
级党委中心组学习作了明确的要求和科学的部署。自今年以来,县委理论中心组对全县30余个乡局理论中心组进行了督导巡听。县委理论中心组成立了理论学习巡听小组,定期对全县乡局理论中心组进行督导检查,每次巡听后,巡听小组对本次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年终形成综合报告,上报有关领导。同时要求各乡局理论中心组学习每年不少于15次,并将每次学习情况及时填写《县管干部个人理论学习报表》,上报县委宣传部。
二、着眼提高质量,创新学习形式。
坚持务实与务虚相结合,积极完善理论学习的平台,探索理论学习新途径,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立足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打造7个学习的平台,努力实现党组织、党员、机关干部和市民学习的全覆盖。
1、开设“理论大讲堂”。
2、创办“市民大讲堂”。
3、开办“干部学习超市”。
4、创办“磁县发展论坛”。
5、建立“青年干部学习研究会”。
6、组建“理论宣讲团”。
7、开辟“院校合作”新途径。
走出去,请进来,拓展开放式学习的平台。近年来,县委主要领导带着“理论课题”思索,带着“实际问题”考察,多次率团到上海、山东、石家庄等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项目对接,城市化建设等,寻求科学发展的新突破。并先后分四期组织200多名科级干部、优秀青年干部到清华大学参加经济和公
共管理研修班。
借鉴先进经验,创新理论学习新机制。今年,我们针对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上热下凉、上紧下松现象,着力解决乡(局)理论学习疲于应付,不规范、不系统等问题,在深入研究,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 创新乡(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制定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巡听制度,主要包括巡学、述学、考学、评学等内容,以机制化推进学习的规范化、经常化。
三、着眼成果转化,推动科学发展。
着眼于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方针,我们始终把抓学习、强素质与推进科学决策相结合,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相结合,与解决工作中的瓶颈问题、难点问题相结合,以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工作创新,在创新实践中深化有关知识的学习。
开展专题学习调研活动。每一次县委政府制定重大决策前,县四大班子领导都根据分包工作,深入乡镇、企业、项目工程一线,针对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在县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上进行交流,并将调研成果集中梳理汇总,剖析症结,谋划发展。2009年4月,乡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县四大班子领导全部深入到所包村蹲点调研,摸实情,下真功,指导活动开展。县委书记李德进到北来村蹲点调研一周,召开各种座谈会,深入农户访贫问计,与党员群众一起制订发展规划。
撰写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调研日志,人民日报配评论刊发,有力指导了全县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目前,北来村文化广场等规划已经落实,新民居建设的9栋400多户的住宅小区全面开工建设。去年底,县委又开展围绕磁县发展主题调研月活动,20多名县级领导带着课题就分包战线和产业集中调研,在县委九届七次会议前封闭一周,学习交流,最终形成县委九届七次全会报告和县委、政府2010年工作要点,提升了全县决策科学化水平。
搭建实践平台,立足岗位成才,提高学习含“金”量。县委坚持科学的选人育人用人导向,明确提出在实践一线历练人才,在实践一线选拔人才,努力形成重用学习的人、在实践一线实绩突出的人。一是向社会公开选聘102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和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公开招录26名硕士生向城市建设、规划、公共管理、对外开放等综合经济部门、开发一线倾斜。二是从全县乡局后备干部和清华一期、二期学员中抽调40名年轻同志充实到“三个十工程”指挥部担任督导联络员,在服务项目建设中提高能力;三是对新提拔年轻优秀干部和公开选聘的硕士研究生分批到信访局进行为期3个月的岗位锻炼。四是搭建园区平台,在经济建设一线巩固和展示学习成果。我们依据产业分工和发展规律,利用邯郸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着眼于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聚集化,积极搭建林坦装备制造园区、煤化工园区、溢泉湖文化产业园区、童装城产业园区和邯郸市漳河生态科
技园区。以五大园区为科学发展平台,推动理论实践的创新和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为实现磁县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今年8月,围绕首届两岸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县委理论中心组拿出一周时间进行了集中封闭学习。中心组成员重点围绕城市建设、民生、新农村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等关乎磁县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谋划实施了总投资7亿元的项目工程。一大批造福百姓、提升城市承载力、凝聚发展要素的项目落地、开工,有力加快了全县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有效提升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服务经济发展、驾驭行政能力的执行力。
第五篇: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农村旅游经济
——关于城关镇西河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刘红星
城关镇西河村位于县城西边沟底,距离县城仅1.5公里,过去因交通不便,地理环境不好,农村经济发展困难。近年随着县城人群体到西河锻炼休闲的增多,加之西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初步完成,为西河村发展村级旅游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该村的详细调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西河村应当围绕以乡野农村水利观光和休闲健身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城镇人群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以展特色农业为主,充实农家乐形式,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具体如下:
一、西河村基本情况
西河村现有三个村民小组,640人,总耕地面积748亩,由于位于狭窄沟川地带,全村河川水浇地仅42亩,其余706地均为沟坡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很差。全村农业生产以水地种植蔬菜为主,沟坡地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另在荒山荒坡上种植有400亩花椒和10亩核桃。2013年全村种菜收入25.3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仅75.8万元,可以说农业生产除因离城近蔬菜销售方便收益较高外其他农业包括经济林收益很差。
二、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的优势、现状与问题
西河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洗肠泉”为古代高僧佛图澄开
肋洗肠之地,“搠枪泉”因武帝饮马而得名,“跪姑泉”被定为“宫泉”。1997年以前这里是通往县城西北的交通要道,但是随着新西河桥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曾经繁华的西河村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千年普济寺断续香火,军队营房破烂不堪,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近几年来,随着人们锻炼身体的需要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发展,离县城较近有沟有河的西河村成为县城人群健身娱乐的“后花园”,每天从县城到西河村健身娱乐的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的流量。2013年,澄城县委、县政府依托“十二五”规划,充分利用西河村有水、近城、便于休闲等特点,作出“实施西河风景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把西河村开发建设成集水上游乐、休闲避暑、农家餐饮等现代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绿水生态风景区”的重大决策,拉开西河走向生态田园的序幕。西河风景建设被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亮点走进政府工作报告,“投资2500万元,实施县西河生态风景区建设工程”成为县长向全县40万人民公开承诺的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841.7万元,对县西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河道2.89Km,新建排水涵管2处,新修下河踏步23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务局投资120余万元,新增实施了8座拦水坝工程,使西河老桥上下游1km范围内形成了3.6万平方米水面景观;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总投资1212万元,对县西河风景区河段及沿河两岸山坡进行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这些项目的建设为西河
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经有农家乐、农家烧烤等出现,村民也自发形成了新鲜蔬菜销售群体。
通过调查,我认为,西河村具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突出优势,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引导。
1、发展能力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群众对乡村休闲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没有多少效益,发展路子不多。该村的村民多数外出打工,条件好的也多在外地或县城安家,不愿意回村创业,现有群体没有投资发展能力。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县城通往该村的道路差,有一条水泥路得是很窄,离县城处道路污水垃圾纵横,严重影响消费群体进村。风景区内没有娱乐设施,留不住来往人群,现有接待消费者的农家乐的硬件设施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目前,该村发展休闲娱乐等产业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作指导,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4、形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在发展中没有和农业发展结合,没有特色,难以吸引人。由于缺乏市场理念、定位不准、现有农家乐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没有规范化经营观念,村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三、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策略
(一)坚持四项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休闲娱乐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农”、“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从农业入手,可以依托该村蔬菜种植强项,迎合城区人员消费喜好,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业产业,结合自采自摘,净菜超市等项目,使之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也可以利用沟坡发展经济效益好的土鸡养殖,野鸡养殖等项目,并结合农家乐现场进行消费,以吸引群众喜好。
2、保护环境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只有山表示水秀才有吸引人,必须要保护好西河村的水、两边沟坡的林、植被等自然资源。特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把西河变成臭水沟,让群众丧失消费心情。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起居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都要
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环境。
4、突出特色效益的原则。发展乡村休闲娱乐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要尊重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观念,多考察,多调查,有针对性进行开发,同时又要做好基础设施改善,加快水面开发游乐设施,并发掘民间文化,建设有质量、有特色、有内涵的娱乐消费产业。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在学习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村休闲游乐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本村的发展规划。要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统一管理安排,对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产业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规范引领,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建设好乡村休闲娱乐项目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村政府要积极争取,在配合县上建设好后续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各种农村建设性项目资金,加快本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全力做好通村道路和文化广场建设,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第二,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给本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利用本村外出干事人
多,路子多,资金活的优势,以一些好的娱乐项目吸引外来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本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3、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西河村旅游发展应当借助县上的大力支持,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农家乐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4、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做出几个精品项目,紧接着就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中介机构,以水利风景、农家美食、传说遗迹、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201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