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的基本哲学蕴含(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23:3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的基本哲学蕴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的基本哲学蕴含》。

第一篇:“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的基本哲学蕴含

“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的基本哲学蕴含

长虹自从1958年建业以来,开始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从90年代起,长虹把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提到了议事日程,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逐步建成了长虹市场型企业文化,对长虹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长虹的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我国唯一的机载歼击火控雷达生产基地,至今仍承担着国家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改革开放以后,长虹不仅完成了由单一的军品生产到军民品结合的战略转移,由生产型过渡到生产经营型,而且以创世界名牌为战略目标,通过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科学管理、股份制改造、资本营运,企业的经济指标每年均以50%的速度递增。目前,公司总部占地面积168.1平方米,并先后在吉林、江苏建立彩电生产基地,形成“大三角”的合理布局。成为集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紧密型电子企业集团。现有员工3万余人,拥有包括博士后、博士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3430余人,建立各类科研机构9个,拥有国家级的科技开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还与多家世界级的大公司建成了九大联合实验室,开展前沿科研工作,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开发实力。长虹是国家首批一级企业、中国最大彩电基地,独家荣获“中国彩电大王”殊荣。“长虹”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长虹产品几乎囊括了国家颁发的各项荣誉,长虹被世界银行组织誉为“远东的明星”。长虹的成功不仅仅是经济的成功,更是企业文化的成功。长虹不占天时、地利之优,本身又是由国营军工企业转制而来,军工企业的传统习惯,内地经济文化的惯性运行,员工的思想观念,都存在着与市场经济要求的不相适应性。面对这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和传统文化背景,除了按照国际惯例管理企业和商品经济规律办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积极开展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在继续发扬军工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培植具有长虹特色的管理经验,用长虹精神教育感染广大员工,激发员工敬业、乐业、报效企业的责任感和创业精神,依靠全员的力量和智慧,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长虹公司总裁倪润峰先生说:“所谓企业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企业优良传统和良好工作、生活作风的具体体现。”长虹的企业文化,植根于军工文化,反应了长虹的成功经验,是历史经验、新时期经验和长虹成功之路的总结,是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反映。我们在研究长虹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力图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讨,概括出“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基本哲学蕴含”这一观点。“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人应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人要顺天,但也可以变天,最终还可胜天。根据这一哲学基本思想,在长虹企业文化中不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它的独特发展观、决策文化、品牌战略等诸多方面,无不体现出对这一基本思想的发扬和光大。“以人为本”,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企业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要靠人。人是企业的主体,依靠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发展。长虹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这一基本原则:“以决胜市场为条件,以振兴民族电子工业为目标,高举产业报国的旗帜,用长虹精神塑造员工,靠员工生产精品,用精品打出名牌,拿名牌参与竞争;面对国际竞争,以优异的业绩来报效祖国。”坚持创业育人,建设精干高效的领导班子和能打硬仗的员工队伍,成为长虹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长虹“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产业报国鼓舞人”、“长虹精神塑造人”、“规章制度规范人”、“文明环境改造人”、“文化活动感染人”、“典型示范教育人”、“柔性引导激励人”等几个方面,涵盖于政治文化、精神文化、主体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传播文化之中。其具体内容为:企业宗旨:以民族昌盛为己任、产业报国、振兴民族电子工业。爱岗、爱厂的最高理念就是产业报国。长虹公司总裁倪润峰曾说:“爱国不是空洞的,对于每一位普通员工来说,首先就是爱岗位,一个人只有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地工作,他才能爱国、报国。……当把长虹产品做成艺术品,给人民生活增添物质的美、精神的美时,不也正是向世人宣告:长虹产品是优秀的,长虹人是优秀的,中华民族是优秀的吗!” 企业精神:“创新、求实、拼搏、奉献”。“创新”:就是要善于学习,博采众长,在引进、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经营管理理论、体系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创造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一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产品,创造世界名牌。“求实”:就是一切从本公司利益出发,不好高骛远,又紧盯远大目标,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面向市场,研究市场。一切活动、决策都要符合市场规律,树立爱岗就是爱国的观念,在本职岗位上干出实实在在的事业。“拼搏”:就是要懂得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市场不相信眼泪,不等、不靠、不要,要创造长虹的辉煌,唯有长虹员工的艰辛努力,奋发图强,英勇奋斗。“奉献”:就是要有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境界,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强不息办企业,出一流人才,为国家作一流贡献。在长虹的管理思想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观点,逐步形成“三大理论”: 一曰“太极拳理论”,刚柔并举、进退有度。一种管理主张与制度,先要在干部中酝酿成熟才实施;对员工先有热情教育、柔情引导,再进行刚性管理;推行现代管理,从严格劳动纪律等基础性工作做起,注意宽严适度。二曰“投石子理论”,不断使池水激起浪花,鱼儿才有氧。企业只有经常向员工灌输新的思想观念,提出新的目标任务,保持积极的危机感,才会有生机与活力。三曰“外圆内方理论”,对外游刃有余、对内铁面无私。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细胞,必须发生广泛联系,只有尽量减少棱角碰撞、矛盾磨擦,环境才会宽松;企业制度和工作原则又是不容违反的,任何人都不会例外。长虹公司严格科学的管理是出名的,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对现代化大公司提出的客观要求。为提高竞争力,保证公司在市场上获得优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国家和全体员工的利益,在基础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管理、仪器仪表管理、设备能源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安全卫生环保管理、行政总务后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文明管理、审计法规管理等16个方面建立了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从宽到严,不断摸索经验。员工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也有极大提高,基本形成了适应本公司的管理制度体系,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年年上台阶。现仅以劳动人事制度为例,其现行制度主要体现为引入竞争机制,破除传统用工的“铁饭碗”模式,打破了四个界限: 在用工制度上打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公司全民、集体、劳务工不分身份,全部实行择优上岗、优胜劣汰、能进能出。在内部岗位安排上打破了干部与工人的界限。对员工量才施用,在什么岗,干什么活,享受什么待遇,能上能下。在招收人员上打破地区、部门界限。广招各方人才,鼓励人才流动。接收技术人才面向全国;招收技校生,将解决员工子女就业的内招为主,改革为面向社会的公开招生,择优录取;面向全社会招收劳务工。长虹独特的发展战略 荀子的哲学观认为,“天道有常”,人们“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他所指的“天”,其实就是自然界,或者进一步拓展为人类社会的规律。人在自然界的活动中,他首先要顺应自然,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把这种观点引伸开来,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今天,市场和商品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就是“有常道”的“天”。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顺应它,“应之以治”。长虹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市场规律,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形成了长虹独特的决策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蕴含。在进入市场经济初期,长虹首先是“顺天”,顺应当时的市场的客观状况,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制定了“根据地战略”和“优生优育战略”。根据地战略:“先王蜀,后王天下”。长虹处于内陆腹地,在进入市场之初,没有实力和能力到沿海一带去开窗口,到国外去办分厂。但它所在地的四川省是一个拥有上亿人口的大省,其市场潜力很大,足以超过一个中等国家。为此,长虹提出了“先王蜀,后王天下”的市场开拓战略,即以四川为根据地,占领西南,北出祁山,占领西北,辐射东南,挺进全国和国际市场。按照这一战略,长虹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营销战略,注重根据地建设,把产品的销售重点放在广大农村和中心城镇,开拓一片,巩固一片,不断推出高档产品,进占大城市市场,成功地实现了“先王蜀,后王天下”的市场目标,成为“中国彩电大王”。在制定国际战略目标方面,长虹依然采取这样的根据地战略。这就是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性占有之后,再以强劲的品牌优势和优良的产品质量竞争实力,进军国际市场,重拳出击,水到渠成。优生优育战略:集中优势发展拳头产品在主导产品开发上,长虹结合自己的实际,从80年代中期开始,集中有限资金,围绕彩电上规模。采取填平补齐、梯度推进的技改方式,从前端到终端,又从终端到前端,轮番推进,滚动发展。对此,公司总裁倪润峰先生有过一个风趣的比喻,他说:“一个家庭财力、精力有限,与其同时供养三个小孩,一个个营养不良,养得面黄肌瘦,不如先生一个,营养充分,养得白白胖胖的,重点培养他上大学,读完博士学位,再生老二,让老大挣钱帮助老二茁壮成长,然后再生老三……这个家庭不就兴旺发达了吗?”为此,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长虹都没有分散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向,而是集中在彩电的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上,持续加大投入。正是这一“优生优育”战略,使长虹创出了今天的名牌产品。长虹的发展战略并没有停滞不前,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之后,又向新的目标冲刺。开始制定新的战略,从适应市场、占领市场到逐步引导市场方向前进。航空母舰战略:全力以赴上规模 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永不沉没,就要使企业能成为四面出击的航空母舰。规模生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增添了企业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搏击风浪的能力。正是这种思想,使长虹能够抓住彩电这个拳头产品,全力以赴上规模。企业的“雪球”越滚越大,彩电产销量年年上新台阶,在国内同行中连续多年遥遥领先。长虹公司以电视机为龙头,充分挖掘军品配套的闲置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较少投入建起了20多个专业配套厂,其中平、许多厂在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等方面成为国内同行中的佼佼者,有的甚至达到亚洲第一。这些配套厂不仅使各类配套产品的质量、数量、供货周期得到充分保证,降低成本,增强了公司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能成为独立的产业,其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长虹加快企业的现代化步伐,走规模化、股份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和经营开拓型、产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资产使用型向资本营运型的战略转移过程中,以全新的姿态向国际化大公司迈进。抢占制高点战略:走科技兴企之路 人才和技术的优势,使长虹始终处于同行业的领导地位。精品战略:创世界名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长虹从一个内地军工企业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进而走向世界,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形象战略。这个形象战略的切入点,就是它的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把融入民族文化内涵放到首位,这也是长虹企业文化“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为社会需求提供功能先进、质量上乘、性能价格比最优的产品是企业的天职。在创名牌、创效益、创利税的同时,企业也要生产精神产品。一个成功的企业的产品品牌,既要有物质属性,也要有文化属性。长虹产品从“红太阳一族”到“红双喜”系列,再到“金太阳”系列,无不涵盖民族文化的亲情,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上彩虹、人间长虹”是长虹步入市场经济后的第一个广告语,“天上彩虹”指的是长虹军品“宇虹牌”雷达,“人间长虹”则是指“长虹牌”电视机。军转民的成功,实现了长虹人“用汗水美化人民生活,用心血筑起蓝天长城”的心愿。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值得庆祝的事越来越多,比如乔迁新居、开张大吉、子女升学、双亲祝寿、男婚女嫁,都需要庆祝。为了顺应消费者的喜好,满足市场需求,长虹及时推出“红双喜”彩电。消费者买一台“红双喜”,可以时时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并对未来充满憧憬;独特的文化韵味,使喜庆喜得长久,喜得有品味。长虹产品不用洋名称、大头衔,诸如什么“王”、什么“霸”之类?正是因为要实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企业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光辉灿烂的太阳,从《淮南子》记载的夸父逐日到把崇敬的领袖比作红太阳,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对太阳的崇尚和亲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最红、长虹最新”,既满足了消费者的所爱,又充分表达了长虹人产业报国、在竞争中创造出中国人的世界名牌的意愿。“红双喜”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亲合力的象征,它充分考虑到中国消费者喜欢红红火火、吉祥喜庆的民族心理。“红双喜”系列彩电,开机后屏幕上马上显示四个红灯笼,“福”、“禄”、“寿”、“喜”逐一展现:“福如东海”、“恭喜发财”、“寿比南山”、“恭贺新禧”,给人以开机见喜、处处见喜的全新感受。“福、禄、寿、喜”这四个字,可以说是一般中国人毕生的追求;而红色,火的颜色,象征热情奔放,象征着长虹把对国家、民族和消费者的爱洒遍人间。从顺应市场需求,到领导市场消费;从技术上的“引进、消化、吸收”,到不断“创新”。长虹在它的产品开发和形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一条从“顺天”、“变天”到“胜天”的“天人合一”哲学原则,即从适应市场、掌握市场规律到驾驭市场;从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到开发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如“世纪缘”彩电、“回放电视”、“金太阳”系列;液晶电视、pdp等,领导了国内彩电的新潮流,成为国人喜爱的展现其浓厚民族性的名牌产品。长虹企业文化还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1998年10月,在长虹建业四十周年庆典会上,长虹提出“树百年长虹”的口号,标志着长虹将在党的十五大精神财指引下,进行第二次创业,在下世纪初进入世界工业企业500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进行制度的进一步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随着长虹公司的改制,长虹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创新文化。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长虹企业文化的内含,使之尽快与国际大公司接轨。长虹企业文化建设,在下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只有创新,长虹才能在产品的品种、质量、品牌及工作效率、综合成本等方面取得优势,赢得时间,赢得信誉、赢得用户,赢得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的创新既体现在经济、技术工作上,又体现在人们的思维、观念上。其主要表现为: 知识创新。就是要善于学习,博采众长,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旧知识,在引进、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勇于创造出具有长虹特色的知识体系。技术创新。在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产品开发之路,创造出具有长虹特色的一流技术、一流产品,进而创造出世界名牌。机制创新。建立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机制,迎接中国加入wto后将面临的严峻挑战,形成独具特色的员工激励机制。善于识人、用人、激励人,创造出独有的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观念创新。深刻认识创新是长虹发展的灵魂,是长虹科技进步的不懈动力。二是人本文化。“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凝炼和提升,讲求“天时、地利”的决策环境,倡导“人和”的管理思想,达到“天、地、人”的协调统一。坚持“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的基本哲学蕴含,是长虹可持续发展的哲理之源。企业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一方面,长虹公司通过成功的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满足国家、团体和个人各个层面的人和人群的需求;一方面,长虹公司为员工提供获取报酬、施展才干和实现抱负的宽广舞台。用精诚所至感动人,升职重奖吸激励人,优厚的薪金和股权吸引人。以人尽其才的环境留住人。建立长虹与商家、供货商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舟共济,实现“双赢”;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三是速度文化。世界充满变化,现在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时间的竞争。长虹公司的成败取决于其适应变化的能力,速度就是一切。速度的快慢是成功与否的标志。建立快速响应的企业机制,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的寿命周期,加快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进程,减少先期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技术等风险。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二篇:“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的基本哲学蕴含

“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的基本哲学蕴含

长虹自从1958年建业以来,开始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从90年代起,长虹把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提到了议事日程,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逐步建成了长虹市场型企业文化,对长虹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长虹的前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

重点工程之一,是我国唯一的机载歼击火控雷达生产基地,至今仍承担着国家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改革开放以后,长虹不仅完成了由单一的军品生产到军民品结合的战略转移,由生产型过渡到生产经营型,而且以创世界名牌为战略目标,通过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科学管理、股份制改造、资本营运,企业的经济指标每年均以50的速度递增。目前,公司总部占地面积168.1平方米,并先后在吉林、江苏建立彩电生产基地,形成“大三角”的合理布局。成为集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紧密型电子企业集团。现有员工3万余人,拥有包括博士后、博士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3430余人,建立各类科研机构9个,拥有国家级的科技开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还与多家世界级的大公司建成了九大联合实验室,开展前沿科研工作,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开发实力。长虹是国家首批一级企业、中国最大彩电基地,独家荣获“中国彩电大王”殊荣。“长虹”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长虹产品几乎囊括了国家颁发的各项荣誉,长虹被世界银行组织誉为“远东的明星”。

长虹的成功不仅仅是经济的成功,更是企业文化的成功。长虹不占天时、地利之优,本身又是由国营军工企业转制而来,军工企业的传统习惯,内地经济文化的惯性运行,员工的思想观念,都存在着与市场经济要求的不相适应性。面对这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和传统文化背景,除了按照国际惯例管理企业和商品经济规律办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积极开展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在继续发扬军工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培植具有长虹特色的管理经验,用长虹精神教育感染广大员工,激发员工敬业、乐业、报效企业的责任感和创业精神,依靠全员的力量和智慧,推动企业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长虹公司总裁倪润峰先生说:“所谓企业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企业优良传统和良好工作、生活作风的具体体现。”长虹的企业文化,植根于军工文化,反应了长虹的成功经验,是历史经验、新时期经验和长虹成功之路的总结,是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反映。我们在研究长虹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力图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讨,概括出“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基本哲学蕴含”这一观点。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人应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人要顺天,但也可以变天,最终还可胜天。根据这一哲学基本思想,在长虹企业文化中不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它的独特发展观、决策文化、品牌战略等诸多方面,无不体现出对这一基本思想的发扬和光大。

“以人为本”,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企业的竞争是人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要靠人。人是企业的主体,依靠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发展。长虹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这一基本原则:“以决胜市场为条件,以振兴民族电子工业为目标,高举产业报国的旗帜,用长虹精神塑造员工,靠员工生产精品,用精品打出名牌,拿名牌参与竞争;面对国际竞争,以优异的业绩来报效祖国。”坚持创业育人,建设精干高效的领导班子和能打硬仗的员工队伍,成为长虹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

长虹“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产业报国鼓舞人”、“长虹精神塑造人”、“规章制度规范人”、“文明环境改造人”、“文化活动感染人”、“典型示范教育人”、“柔性引导激励人”等几个方面,涵盖于政治文化、精神文化、主体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传播文化之中。其具体内容为:

企业宗旨:以民族昌盛为己任、产业报国、振兴民族电子工业。爱岗、爱厂的最高理念就是产业报国。长虹公司总裁倪润峰曾说:“爱国不是空洞的,对于每一位普通员工来说,首先就是爱岗位,一个人只有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地工作,他才能爱国、报国。……当把长虹产品做成艺术品,给人民生活增添物质的美、精神的美时,不也正是向世人宣告:长虹产品是优秀的,长虹人是优秀的,中华民族是优秀的吗!”企业精神:“创新、求实、拼搏、奉献”。

“创新”:就是要善于学习,博采众长,在引进、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经营管理理论、体系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创造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一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产品,创造世界名牌。

“求实”:就是一切从本公司利益出发,不好高骛远,又紧盯远大目标,扎扎实实,一步一个

脚印,面向市场,研究市场。一切活动、决策都要符合市场规律,树立爱岗就是爱国的观念,在本职岗位上干出实实在在的事业。

“拼搏”:就是要懂得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市场不相信眼泪,不等、不靠、不要,要创造长虹的辉煌,唯有长虹员工的艰辛努力,奋发图强,英勇奋斗。

“奉献”:就是要有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境界,以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强不息办企业,出一流人才,为国家作一流贡献。

在长虹的管理思想中,更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观点,逐步形成“三大理论”:

一曰“太极拳理论”,刚柔并举、进退有度。一种管理主张与制度,先要在干部中酝酿成熟才实施;对员工先有热情教育、柔情引导,再进行刚性管理;推行现代管理,从严格劳动纪律等基础性工作做起,注意宽严适度。二曰“投石子理论”,不断使池水激起浪花,鱼儿才有氧。企业只有经常向员工灌输新的思想观念,提出新的目标任务,保持积极的危机感,才会有生机与活力。三曰“外圆内方理论”,对外游刃有余、对内铁面无私。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细胞,必须发生广泛联系,只有尽量减少棱角碰撞、矛盾磨擦,环境才会宽松;企业制度和工作原则又是不容违反的,任何人都不会例外。

长虹公司严格科学的管理是出名的,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对现代化大公司提出的客观要求。为提高竞争力,保证公司在市场上获得优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国家和全体员工的利益,在基础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管理、仪器仪表管理、设备能源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安全卫生环保管理、行政总务后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文明管理、审计法规管理等16个方面建立了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从宽到严,不断摸索经验。员工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也有极大提高,基本形成了适应本公司的管理制度体系,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年年上台阶。现仅以劳动人事制度为例,其现行制度主要体现为引入竞争机制,破除传统用工的“铁饭碗”模式,打破了四个界限:

在用工制度上打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公司全民、集体、劳务工不分身份,全部实行择优上岗、优胜劣汰、能进能出。

在内部岗位安排上打破了干部与工人的界限。对员工量才施用,在什么岗,干什么活,享受什么待遇,能上能下。

在招收人员上打破地区、部门界限。广招各方人才,鼓励人才流动。接收技术人才面向全国;招收技校生,将解决员工子女就业的内招为主,改革为面向社会的公开招生,择优录取;面向全社会招收劳务工。

长虹独特的发展战略

荀子的哲学观认为,“天道有常”,人们“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他所指的“天”,其实就是自然界,或者进一步拓展为人类社会的规律。人在自然界的活动中,他首先要顺应自然,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把这种观点引伸开来,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今天,市场和商品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就是“有常道”的“天”。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顺应它,“应之以治”。长虹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市场规律,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形成了长虹独特的决策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蕴含。在进入市场经济初期,长虹首先是“顺天”,顺应当时的市场的客观状况,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制定了“根据地战略”和“优生优育战略”。

根据地战略:“先王蜀,后王天下”。

长虹处于内陆腹地,在进入市场之初,没有实力和能力到沿海一带去开窗口,到国外去办分厂。但它所在地的四川省是一个拥有上亿人口的大省,其市场潜力很大,足以超过一个中等国家。为此,长虹提出了“先王蜀,后王天下”的市场开拓战略,即以四川为根据地,占领西南,北出祁山,占领西北,辐射东南,挺进全国和国际市场。按照这一战略,长虹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营销战略,注重根据地建设,把产品的销售重点放在广大农村和中心城镇,开拓一片,巩固一片,不断推出高档产品,进占大城市市场,成功地实现了“先王蜀,后王天下”的市场目标,成为“中国彩电大王”。

在制定国际战略目标方面,长虹依然采取这样的根据地战略。这就是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性占有之后,再以强劲的品牌优势和优良的产品质量竞争实力,进军国际市场,重拳出击,水到渠成。

优生优育战略:集中优势发展拳头产品

在主导产品开发上,长虹结合自己的实际,从80年代中期开始,集中有限资金,围绕彩电上规模。采取填平补齐、梯度推进的技改方式,从前端到终端,又从终端到前端,轮番推进,滚动发展。对此,公司总裁倪润峰先生有过一个风趣的比喻,他说:“一个家庭财力、精力有限,与其同时供养三个小孩,一个个营养不良,养得面黄肌瘦,不如先生一个,营养充分,养得白白胖胖的,重点培养他上大学,读完博士学位,再生老二,让老大挣钱帮助老二茁壮成长,然后再生老三……这个家庭不就兴旺发达了吗?”为此,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长虹都没有分散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向,而是集中在彩电的技术、设备和生产能力上,持续加大投入。正是这一“优生优育”战略,使长虹创出了今天的名牌产品。

长虹的发展战略并没有停滞不前,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之后,又向新的目标冲刺。开始制定新的战略,从适应市场、占领市场到逐步引导市场方向前进。

航空母舰战略:全力以赴上规模

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永不沉没,就要使企业能成为四面出击的航空母舰。规模生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增添了企业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搏击风浪的能力。正是这种思想,使长虹能够抓住彩电这个拳头产品,全力以赴上规模。企业的“雪球”越滚越大,彩电产销量年年上新台阶,在国内同行中连续多年遥遥领先。

长虹公司以电视机为龙头,充分挖掘军品配套的闲置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较少投入建起了20多个专业配套厂,其中平、许多厂在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等方面成为国内同行中的佼佼者,有的甚至达到亚洲第一。这些配套厂不仅使各类配套产品的质量、数量、供货周期得到充分保证,降低成本,增强了公司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能成为独立的产业,其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长虹加快企业的现代化步伐,走规模化、股份化、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和经营开拓型、产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资产使用型向资本营运型的战略转移过程中,以全新的姿态向国际化大公司迈进。

抢占制高点战略:走科技兴企之路

长虹先后两次与日本松下进行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引进创新之路,在日新月异的电子时代,其彩电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始终站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头。公司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大规模”的科技兴厂方针,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每年公司将销售收入的3—6用于科技开发和设备更新,使长虹产品做到了“四个一代”,即“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始终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人才,是长虹公司发展和实施科技兴企的“源头活水”。1992年长虹开始实施人才战备,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积极引进,二是加速内部培养,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的技术开发队伍。

人才和技术的优势,使长虹始终处于同行业的领导地位。

精品战略:创世界名牌

长虹将“精益求精”作为立厂之本,提出了“精品战略”工程,强调象日本松下、索尼那样“重视做工,出精品”。以精良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精细的做工,将产品做成工艺品,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建立起对长虹的品牌偏爱和品牌忠诚度,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精品战略”的实施,达到创世界名牌的战略目标。1994年,长虹明确提出了创世界名牌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到二十世纪末,产品的生产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和质量水平达到世界名牌企业的水准,不仅在国内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在世界市场上初具影响;第二步,2000年至此2008年,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全面达到世界名牌企业水平,并在某些领域能够领先一步长虹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极大提高,使长虹成为叫得响的世界名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长虹从一个内地军工企业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进而走向世界,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形象战略。这个形象战略的切入点,就是它的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把融入民族文化内涵放到首位,这也是长虹企业文化“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为社会需求提供功能先进、质量上乘、性能价格比最优的产品是企业的天职。在创名牌、创效益、创利税的同时,企业也要生产精神产品。一个成功的企业的产品品牌,既要有物质属性,也要有文化属性。长虹产品从“红太阳一族”到“红双喜”系列,再到“金太阳”系列,无不涵盖民族文化的亲情,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上彩虹、人间长虹”是长虹步入市场经济后的第一个广告语,“天上彩虹”指的是长虹军品“宇虹牌”雷达,“人间长虹”则是指“长虹牌”电视机。军转民的成功,实现了长虹人“用汗水美化人民生活,用心血筑起蓝天长城”的心愿。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值得庆祝的事越来越多,比如乔迁新居、开张大吉、子女升学、双亲祝寿、男婚女嫁,都需要庆祝。为了顺应消费者的喜好,满足市场需求,长虹及时推出“红双喜”彩电。消费者买一台“红双喜”,可以时时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并对未来充满憧憬;独特的文化韵味,使喜庆喜得长久,喜得有品味。

长虹产品不用洋名称、大头衔,诸如什么“王”、什么“霸”之类?正是因为要实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企业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光辉灿烂的太阳,从《淮南子》记载的夸父逐日到把崇敬的领袖比作红太阳,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对太阳的崇尚和亲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最红、长虹最新”,既满足了消费者的所爱,又充分表达了长虹人产业报国、在竞争中创造出中国人的世界名牌的意愿。“红双喜”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亲合力的象征,它充分考虑到中国消费者喜欢红红火火、吉祥喜庆的民族心理。“红双喜”系列彩电,开机后屏幕上马上显示四个红灯笼,“福”、“禄”、“寿”、“喜”逐一展现:“福如东海”、“恭喜发财”、“寿比南山”、“恭贺新禧”,给人以开机见喜、处处见喜的全新感受。“福、禄、寿、喜”这四个字,可以说是一般中国人毕生的追求;而红色,火的颜色,象征热情奔放,象征着长虹把对国家、民族和消费者的爱洒遍人间。

从顺应市场需求,到领导市场消费;从技术上的“引进、消化、吸收”,到不断“创新”。长虹在它的产品开发和形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一条从“顺天”、“变天”到“胜天”的“天人合一”哲学原则,即从适应市场、掌握市场规律到驾驭市场;从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到开发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如“世纪缘”彩电、“回放电视”、“金太阳”系列;液晶电视、PDP等,领导了国内彩电的新潮流,成为国人喜爱的展现其浓厚民族性的名牌产品。

长虹企业文化还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1998年10月,在长虹建业四十周年庆典会上,长虹提出“树百年长虹”的口号,标志着长虹将在党的十五大精神财指引下,进行第二次创业,在下世纪初进入世界工业企业500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进行制度的进一步创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随着长虹公司的改制,长虹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创新文化。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长虹企业文化的内含,使之尽快与国际大公司接轨。长虹企业文化建设,在下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只有创新,长虹才能在产品的品种、质量、品牌及工作效率、综合成本等方面取得优势,赢得时间,赢得信誉、赢得用户,赢得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的创新既体现在经济、技术工作上,又体现在人们的思维、观念上。其主要表现为:

知识创新。就是要善于学习,博采众长,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旧知识,在引进、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勇于创造出具有长虹特色的知识体系。

技术创新。在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产品开发之路,创造出具有长虹特色的一流技术、一流产品,进而创造出世界名牌。

机制创新。建立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机制,迎接中国加入WTO后将面临的严峻挑战,形成独具特色的员工激励机制。善于识人、用人、激励人,创造出独有的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观念创新。深刻认识创新是长虹发展的灵魂,是长虹科技进步的不懈动力。

二是人本文化。“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凝炼和提升,讲求“天时、地利”的决策环境,倡导“人和”的管理思想,达到“天、地、人”的协调统一。坚持“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的基本哲学蕴含,是长虹可持续发展的哲理之源。

企业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一方面,长虹公司通过成功的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满足国家、团体和个人各个层面的人和人群的需求;一方面,长虹公司为员工提供获取报酬、施展才干和实现抱负的宽广舞台。

用精诚所至感动人,升职重奖吸激励人,优厚的薪金和股权吸引人。以人尽其才的环境留住人。

建立长虹与商家、供货商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舟共济,实现“双赢”;建立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三是速度文化。世界充满变化,现在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时间的竞争。长虹公司的成败取决于其适应变化的能力,速度就是一切。速度的快慢是成功与否的标志。建立快速响应的企业机制,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的寿命周期,加快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进程,减少先期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技术等风险。

第三篇:企业文化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哲学

企业文化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哲学

管理学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秩序和效率。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通常以理论框架来设置企业的组织系统,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从而建立起企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及规划。但是,随着人本理论的兴起,现代企业管理已经逐步从以约束和制约为导向的硬性管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软性管理模式转变,其中渗透了企业文化的理念。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它是企业和企业员工在经营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它界定了本企业与其他企业有别的角色,它是一种引导与塑造员工态度和行为的机制,它能促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大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同时又能传递给企业成员一种身份的感受,从而将一些看不见的东西融入企业成员的日常行为,成为企业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价值体系。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从管理的角度看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企业文化管理与传统管理思想有所不同,传统管理思想是把人当做机器管理,以追求效率为中心,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寻求企业管理数量化、精确化、硬性化,忽视人的因素,如过分强调企业的制度和纪律,对员工采取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使企业与员工间变成纯粹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脱离了企业的文化纽带。这样企业自然会僵化,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下降,损害企业的凝聚力。而企业文化管理已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移到对人的管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面临“把人作

是做好要求做的事情,而不是做好该做的事情;最后,没有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企业文化,而是始终抱着教条主义的态度去理解,去执行,而不考虑不同时期、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所倡导的东西应有一定的倾向性。任何抽象事物的贯彻和深入都离不开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从理念到行动的过程。企业文化“强调了以人为本,重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在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中特别突出了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成功的企业总是应该尊重人的,在这个企业里,要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企业的领导者要能够接受新思想所带来的冲击,这样才能让企业保持活力,也才能不断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企业文化管理需要通过文化的渗透和导向来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企业文化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要求,就是要进行人本管理,即要求企业将管理的重点由制度层次转移到观念层次,由着重直接管理人的行为转变为着重管理人的观念,重视企业人文精神的塑造,着重解决员工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培养员工以企业为家的自主意识,形成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团队归属感。企业实行文化管理的着眼点在于“人”,在于人的灵魂、情感、需求、潜能和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协调。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就要把精力投向人,理解人,关心人。要从员工的企业主体性地位出发,充分肯定每个职工的个人价值,认真考虑员工的需求,为他们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共同价值观念的作用下,陶冶情操、激发斗志,心情舒畅地努力工作,求得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惠普文化是相信、尊重个人,尊重员工被放到企业的首要位置。摩托罗拉公司的企业价值观是:尊重每一个员工作为个人的人格尊严,开诚布公,让每位员工直接参与对话,使他们有机会与公司同心同德,发挥各自最大的潜能。而海尔因此构建出“创新文化”,让创新渗透到每位员工的行动中,的步伐。例如:联想在企业成长初期所倡导的是“为振兴民族工业而努力”,于是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同行,快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 IT 产品及服务供应商,并于2005年收购IBM全球PC业务。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冲突,IBM PC的很多高层离开了联想,于是联想立即调整了企业发展战略及文化理念,提出了“管理无国界、管理国际化”,弱化了原有理念,促进了企业的快速成长。

企业文化是一种看不见的软件,它是指导企业员工约束日常行为的一种态度。首先,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时期一定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经共同探讨形成整套的范本。其次,还需要针对企业中的不同人员进行分批次分类别的企业文化培训,通过一定的硬性措施贯彻软性规范。再次,要理解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一定时期内还需要相关制度的制约,使文化的贯彻由制度的他律达成企业员工的理解和认同,逐步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而形成自律。但企业的高层能否成为文化的塑造者和维护者才是这一切的前提,就像一个企业老总询问一家企业咨询机构时说:“塑造企业文化到底什么最关键?”咨询师告诉他:“是先把你自己塑造成企业文化的楷模!”——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企业领导者的哲学态度。

现代企业管理学更注重的是如何用适当的方式促使员工从事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而这些都取决于企业是否能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

1、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接受任务后有多大的权利来自由支配完成工作的方式;

2、如果员工尝试性的工作方式引起一定的误差,企业能否将其认为是为了改进企业运营方式而进行的成本投入;

3、企业的薪酬与绩效耦合度是否是紧密的,企业员工取得的创新

化中。企业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实现核心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创新来源于员工对企业当前状态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这要求企业创造出一种以民主为特征的激励环境,强调竞争,强调团队,强调沟通与协调。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对原有僵化机制的解冻,打破其固有的价值观,唤起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并不断吸收先进文化成果,通过深入的教育、培训和约束内化为员工的共有价值观,使员工产生共鸣。这种源自文化层面所产生出来的力量才更有牵引力、凝聚力、约束力和推动力。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一种人文理念,它是企业领导者的哲学态度,是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在企业领导者身上的折射,它决定了企业的用人政策,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社会化效果。通过适当的深化和贯彻,它更能成为一种信仰,就像毛泽东之所以打败蒋介石,除了具备卓越的才能外,更因为他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突出“以人民为本”的理念,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政治文化宣传,赢得了人本主义的胜利。所以,企业文化管理才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哲学。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告

员工姓名:

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部门:

实习日期:

报告内容:

第四篇: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哲学思考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哲学思考

作者:未知

文章出处:论文网发布时间:2007-1-2

3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哲学思考

被称作第二只“看不见的手”的企业文化理论自20世纪70―80年代问世以来,在短短的20年,就风靡全世界,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法宝。

美国兰德公司、麦肯锡公司和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的跟踪考察后,联合撰写了一份报告,他们写道,正如《财富》杂志评论员文章指出的那样,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着企业文化力,这些一流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而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世界知名的管理行为和领导科学权威约翰、科特在其《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则大胆预言,企业文化在未来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特别是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大多数企业都将“与狼共舞”的严峻形势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是一项工作程序复杂、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大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有一批具有很强策划能力的设计者,而且还要求有社会制度的保证、文化制度的影响和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普遍认同,这些必要前提条件的存在,昭示了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所面临的多种困难性和艰巨性,对此,不少专家学者已从方方面面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文化爱好者,本人在此不揣冒昧,试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必须走出误区,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企业文化于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其研究和宣传一直是时冷时热,尽管党的十四大发出了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号召,并把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现状仍不尽如人意,许多企业至今对企业文化理论仍然是迷惑不解或一知半解,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上的误区,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们认为――

(一)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目的上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内容上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人们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而取的一个新名词,其实质都是一样的,而现在是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灵了,所以企业文化也就没有必要建设了。

(二)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其根源在于我们许多企业管理者在他们的讲话中或所谓的经验介绍材料里谈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列举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内容,而在实际工作中又把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或放几场电影、搞几次文艺演出,组织什么运动队、宣传队等一律称为企业文化建设,于是,上行下效,以讹传讹,导致许多员工说起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

(三)企业文化就是标语口号。许多企业从厂部到班组,从办公楼到工作现场,到处都悬挂或张贴诸如“团结”、“拼搏”、“进取”、“奉献”之类的标语口号,这些口号看起来颜色鲜艳、赏心悦目,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

(四)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不少管理者认为,只要把规章制度制订出来,汇编成册,下了班组,每月或每季乃至每年按此考核,兑现奖惩,企业文化建设就大功告成了。因此,在许多企业里,不惜人力财力,或千里迢迢到外面收资回到家里稍加改动或一字不动就成了自己的东西,或组织一帮人闭门造车、苦思冥想,撰写成文然后拉到环境幽雅的去处一番会审,隆重推出,如此这般就是企业文化建设。

(五)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许多企业认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设计一个漂亮的厂徽,穿上一套整齐的厂服,悬挂一面鲜艳的厂旗,唱响一支雄壮的厂歌,仅此而已。

诸如此类的认识偏差还有许多,如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详细列举

第五篇: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原因: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以往我们只承认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 感性世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从而使“世界”呈现出二重化。“属人世界 ”是“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就是说实践使世界发生分化。“属人世界 ”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马恩全集》第42卷,第24页)实践还使“属人世界 ”不断发展。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辩证法的根据既不存在于旧唯物主义所执着的“纯粹感性”,也不存在于唯心主义所执着的 “纯粹理理”,而在 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 实基础和原型。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类社会历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劳动中发展的。劳动作为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总之,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来说都是它们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从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你可以了解一下一种不同的说法,2008年9月发布的: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我国哲学界大家都是赞同的。如果说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们的看法就很不一样了,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这样赞成者有之,那样赞成者亦有之。反映在哲学体系上,其面貌就很不相同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哲学家所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以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等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以及斯大林所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代表,其体系大体上都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组成,辩证唯物主义又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大部分组成。实践的观点仅仅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线索仅仅被当作认识论的中心线索而贯穿于全部认识论。因此,在讲唯物论、辩证法的时候,都是同实践的观点不相干的。这样讲唯物论就很难与旧唯物论划清界限,这样讲辩证法也就排除了实践活动的辩证法。这显然是不够科学的。而且由于缺乏一条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线索,也就不能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斯大林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这种“推广”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实际历史进程,不了解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决定性意义,从而也就不能准确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

对于苏联哲学教科书的体系,东欧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学者曾经表示异议。1967年民主德国以A·科辛为首的七名哲学家共同编写了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这是冲破苏联教科书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它的基本思想是主张以实践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在革命实践中如何变革自己的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把人类和人类活动,即社会生活过程作为出发点和中心点的”,“辩证唯物主义如果撇开这个内容,是完全不可能的”。可惜的是,这一探索后来由于外来的政治干预而被否定和禁止了。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长期因袭苏联哲学教材体系。1961年出版的由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曾经是我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的一本哲学教材。它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力求比较充分地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但是,就体系而言,它与苏联哲学教材仍然大同小异,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依次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实践的观点仍然仅仅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进行了新的探索。总的趋势是有愈来愈多的同志更加强调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一些同志明确提出,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反映在教材建设上,1994年出版的由肖前任主编、黄楠森和陈宴清任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鲜明地表明了这一主张。该书前言说:“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核心范畴,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之后 100多年里的生气勃勃的新发展。因此,这部教科书是力图把实践的观点作为中心线索贯穿于全书的。”作为一种新的探索,这种努力难能可贵,它给我们编写新的哲学教材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新的思路。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指导思想在他们所编写的教材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其逻辑结构还是先讲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等等,到了第七章才讲“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也就是说,在第七章之前的唯物论、辩证法等篇章都还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触及实践问题,这就很难说体现了以实践为中心线索而贯穿全书的指导思想了。看来作者们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该书的前言中坦诚地说:“究竟如何做到真正把实践的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整个体系,这不论在理论上还是表述上都还存在不少的矛盾和困难,需要经过哲学界同志们进一步的共同探讨,才能逐步地加以解决。”因此,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问题,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两种值得商榷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不赞成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认为讲“基本”观点可以,不能讲“首要”的基本观点,讲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了。他们主张唯物的观点、物质本体论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种看法,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当然是正确的。但论据和论证的方法都值得商榷,因而结论也就值得商榷。从论据说,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确切吗?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并没有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以对这一问题的物质本体论的回答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就是说,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不能划清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从论证的方法说,先预定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问题,然后说对这一最高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不是循环论证吗?所以,这种看法还难以服人。

还有一种看法,主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是,他们否定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前提和基础,否定物质本体论,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最高问题,主张实践本体论或唯实践主义。这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实践和科学证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实践活动,怎么能说实践是世界的本体呢?否定自然界对人的活动的先在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主张唯实践主义的人说,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旧有思维框架”、“僵化的思维模式”,认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只是哲学发展一定阶段上形成的对立派别,它们并不代表哲学论争的永恒本质”,“在现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消失了”。他们主张“打破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唯物主义的“后缀”应当去掉。这种观点如果能够成立的话,哲学的党性原则就被一笔勾销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就成了毫无意义之举,党的思想路线中“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要求就失去了理论根据。不管持这种主张的人出于何种动机,问题的实质只能如此。这种主张其实也不是什么理论创新,西方的一些学者早就宣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对世界的解释,在革命实践面前,二者都是站不住脚的。”因此,不能离开唯物主义前提去强调实践的首要地位。

那么,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呢?我以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可以这样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首要的基本的活动,它不仅是人们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实践活动的最一般的客观规律,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最终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它在实践中产生,又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发展。离开实践的哲学是繁琐哲学,对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是毫无意义的。讲唯物论也好,讲辩证法也好,讲认识论也好,讲历史唯物论也好,都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一切哲学观点的阐述归根到底都应围绕实践去加以阐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实践线索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始终的主要线索。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看。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第一个文件自始至终贯穿一个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之“旧”,在于它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新唯物主义之“新”,在于它指明实践是人的最本质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从而也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以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为起点,按照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阐述也就应当以科学实践观的阐述为逻辑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没有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就没有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论断,能否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称作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而不应当称作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呢?我认为不能这样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给自己的哲学思想正式命名。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分别使用过“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等等这些概念,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以往的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等等。狄慈根、普列汉诺夫等正式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概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既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又使用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并且强调说:“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尤其应当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系统地阐明了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如《反杜林论》关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论述,《费尔巴哈论》关于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论述,《自然辩证法》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论述,等等。从他们的哲学著作所包含的实质内容看,他们始终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始终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唯心史观,把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不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吗?

综上所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服务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斗争的伟大实践的,其产生是以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为起点、前提和基础的,实践的观点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以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为主题、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也就是说,它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简称也可以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的基本哲学蕴含(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人合一”是长虹企业文化的基本哲学蕴含(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企业文化是执行力之源

    优秀企业文化是“执行力”的源泉保卫 祁永吉武侠小说很多人都看过。在武侠的世界里,但凡一个人若想练成一门独步于天下的绝世武功,除了拜得一位威震江湖的名师,拥有天赋异禀的......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哲学思考(精选多篇)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哲学思考 被称作第二只“看不见的手”的企业文化理论自20世纪70―80年代问世以来,在短短的20年,就风靡全世界,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法宝。......

    讲故事是传播优秀企业文化的有效新途径

    “讲故事”是传播优秀企业文化的有效新途径中鼎自1980年创办以来,不断致力于发展中鼎特色的企业文化,“ 敬业、务实、完善、求新”已成为中鼎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发展经历的......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动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动力-------介绍新加坡创新科技公司王大刚企业文化,即企业生存的内部氛围,它是由企业决策者规划和引导,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企业文化对......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生命线(优秀范文五篇)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生命线[摘要] 文化是文化和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管理的客观要求,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管理科学思......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是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理念的浓缩和精华。 宁波天益建材倡导“以人为本、亲和诚信”的企业文化,树立“创新、稳健、专业、规范”的企......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优秀企业文化的(5篇)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优秀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企业文化如同人的灵魂一样,它对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建设至关重要。古语有云:“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同样的,只有优秀的企业......

    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精选5篇)

    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软实力的集中反映,事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公司一届四次职代会暨2009年工作会议上,刘振亚总经理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