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路运力变化对市场格局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
铁路运力变化对市场格局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
□ 朱克强(作者单位:淮南矿业集团煤炭销售公司副经理)
近年来,铁路系统大大加快了科技进步和改革发展的步伐,先后进行了五次铁路大提速,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到2005年,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7.5万公里。《铁路建设中长期规划》已经正式出台。管理体制实行重大改革,撤销全路所有铁路分局,实行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取得重大突破,为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提供了保证,特别是十大煤炭通道的建设,将会使铁路运力发生很大变化,并对市场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淮南矿业集团的区位优势带来一定的冲击。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采取应对措施,抢占先机,提高市场占有率。
一、我国铁路运输的现状
(一)铁路运输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运输是煤炭生产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煤炭产量的60%都依靠铁路运输;铁路也将煤炭作为运输的重点,承运煤炭占铁路货运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2005年全国铁路煤炭运量达到12.85亿吨,比上年增加1.17亿吨,增长10%。2005年中国铁路运输业营业里程达到7.5万公理,其中复线里程2.5万公里,电气化里程1.9万公里,提速线路1.3万公里。在世界排名60位之后;按人口算,每人只有5.6厘米,不及一支香烟的长度。我国按国土面积计算的铁路为76.04公里/万平方公里,按人口数量计算的铁路网密度为0.56公里/万人,远低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与我国的人口、国土面积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西部地区交通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着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我国铁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1、路网密度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路网密度低,且呈枝状分布,不仅里程少、网距大,而且存在大片铁路空白区。而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恰恰又是集中在西部地区,“西煤东进,北煤南运”压力很大,造成煤炭运力紧张。
2、货混跑的运输模式难以满足扩大运输能力、提高运输质量的需要。
(二)铁路扩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我国铁路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原因是铁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为解决铁路运输滞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二00四年二月,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目标是: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到50%。然而,要实现这一宏大规划,将要投入2万亿以上的巨资。从现在起,到2020年,至少每年要投入1300~1500亿元人民币。但是,我国现有的每年铁路投资只有不到600亿元,资金如何筹措,正是铁道部最感头痛的难题。
(三)铁路扩能的重点解决是“三西”煤炭外运的问题。
从国家宏观调控来说,重点解决的还是“三西”煤炭外运的问题。山西已全面建设南、北、中三条铁路通道,“南通道”全长253公里的侯月线,增加5000万吨运能的改扩建工程已经动工。“北通道”,北同蒲朔州至原平复线、朔州至韩家岭2.4亿吨改扩建工程也将动工。大秦线05年将由1.5亿吨运力提高到2亿吨,2万
吨大列已开行成功。“中通道”,国家规范建设的有石太高速客运专线,分流现有运力,专门运送煤炭。据有关部门信息,明年铁路运力的主要增量1亿吨,分布在大秦线5000万吨,侯月线5000万吨。这将对江浙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而两淮的煤炭通道建设仍在规划中,远水难解近渴。
(四)淮南矿业矿业集团的主要煤炭外运通道均已饱合。
根据上海路局对淮南铁路煤炭外运情况的分析,阜淮线、淮南线、津浦线、三大主要干线,设计平行能力205对,可使用能力176对,信号自动闭塞,考虑列车扣除系数,四条线上现已开行的客货列车均已达到平图能力的90%-95%,使用能力接近或达到上限。主要的编组站,淮南西站、合肥东,日办理车数超过10000辆,调车线能力不足,机车动力不足,无法满足淮南煤炭增量的需要。在现有线路及运能的基础上,增长空间不大。
(五)上海路局作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货运装车局,长期处于运能紧张状态,增长幅度难以与我集团公司发展协调。
2006年1-7月份,上海路局平均日装车7100辆,货物发送吨1020万吨/月,其中煤炭日装车2922车。货物运输比去年同期提高5%,煤炭运输比去年同期提高8.7%,但是煤炭运输比例却从42%下降到39.5%。
根据铁路部门有关信息,上海路局由于铁路运力紧张,线路繁忙,增长空间弹性小,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每年的货物运输增长率仍不到10%。
二、未来5年及至2020年铁路运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设铁路新线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既有线增建二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公里。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9万公里,复线和电气化比例分别达到45%以上。
初具规模的铁路网主要体现在快速客运初步成网,各大区域之间大能力货运通道网络初步形成,快速货运网络初步建成等几个方面.“十一五”期间,各大区域之间大能力货运通道网络将初步形成。南北通道:在建设京沪、京广客运专线的同时,对京沪、京广、京
九、焦柳四大南北既有干线全部进行电气化改造,发展货物重载运输,四条大通道货运总能力达到4亿吨以上。进出关通道:在建设津秦客运专线的同时,实现津秦沈电气化,构成以京山线为主的进出关大能力货运通道,货运总能力达到1.2亿吨。西部通道:建设沪汉蓉大能力通道、兰渝铁路和西安至安康、昆明至六盘水复线,进出西南地区通道运输能力达到3亿吨以上。建设太中银铁路、兰渝铁路和兰武复线,对包兰线石嘴山至兰州段进行电气化改造,形成四条进出西北的大通道,货运总能力达到2亿吨以上。
未来五年铁路煤炭通道建设情况:
据测算,2010年铁路煤炭运量将达到10.5亿吨。根据国家确定的13个煤炭生产基地,未来我国煤炭产量增长主要集中在大同(含蒙西)、神府、太原(含晋南地区)、晋东南、陕西、河南、兖州、两淮、贵州、黑龙江东部等10个地区,预测到2010年,十大煤炭基地产煤量约13.6亿吨,外运量近8.6亿吨。为确保煤炭运输需求,铁道部将以这10个地区为基地,建设煤运大通道。
安徽省未来铁路建设情况:
安徽省境内铁路网建设重点有四个部分:
(一)建设以合肥枢纽为中心的国家干线铁路,提高安徽省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
1、建设合肥-南京快速铁路,形成合肥-南京-上海的以客运为主的快速
铁路通道。
2、建设水家湖(长丰县)-蚌埠第二线,并按快速铁路标准改造合肥-蚌埠现有铁路,形成合肥-蚌埠-北京的快速铁路通道。
(二)建设于与东部地区连接的通道,加速我省与长江三角洲的融合:
1、建设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的城际客运铁路,2、建设上海至北京客运专线安徽段(即京沪高速铁路),3、建设铜陵-九江铁路、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铁路第二线,形成沿江铁路通道;四是建设皖赣铁路第二线,适时建设黄山-浙江金华(或杭州)铁路,提高黄山乃至整个皖南地区的铁路运输能力。
(三)以“两淮”亿吨煤炭基地为重点的煤炭外运通道,提高煤炭外运能力:
1、规划建设阜阳-六安-安庆(包括安庆长江铁路大桥)-祁门-景德镇铁路,增加我省南北煤炭运输通道;
2、建设皖北地区-江苏淮阴铁路,形成“两淮”煤炭基地至苏北地区的运输通道;
3、改造阜阳-淮南-合肥铁路、电气化改造现有京沪铁路安徽段,提高现有铁路的运输能力;
4、建设淮北青龙山-阜阳第二线、淮南矿区铁路,提高“两淮”煤炭的集疏能力;
5、规划建设漯阜、合九、宁西线六安-潢川段三条铁路第二线和庐江-铜陵铁路,完善铁路运输网络。
(四)高铁路站场的运输能力,充分发挥铁路网的整体作用。关于铁路站场建设重点扩建改造合肥、阜阳、黄山、芜湖、蚌埠等主要铁路客货运站场,改善客货运条件,提高集疏运能力。
三、未来五年铁路对我集团公司的煤炭销售的利弊分析:
1、最近,由国家发改委组织铁道部、交通部、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神华集团、华能集团等公司共同编制的《北煤外运系统研究总报告》完稿。这份报告提出将大秦线运力提高到3亿吨,神朔黄线运力提高到2亿吨。同时,提出了新建北煤南运“第三条通道”:从内蒙的包头、集宁经兴和、张家口、密云、遵化,到曹妃甸和京唐港,新建通道将建成双线重载铁路740公里,投资230亿元。
报告对全国煤炭运输的中长期规划做了安排:通过北、中、南三个通道铁路网将“三西”的煤炭运往华东、华南和华中各地。三个通道的煤运总量,2010年为8.4亿吨,2020年为10.86亿吨。其中,北通道为大秦线(第一通道)、神朔黄线(第二通道)及拟新建的集宁到曹妃甸线(第三通道)的煤运量,2010年为5.6亿吨,2020年为6.84亿吨。中通道为石太、邯长两线的煤运量2010年为0.9亿吨,2020年为1.3亿吨。南通道为南北方向的铁路运输线,包括太焦线、侯月线等,主要供应湖南、湖北等地用煤,2010年为1.85亿吨,2020年为2.7亿吨。此外,当京沪、京广两线建成高速客运专线,客货运输分流,北煤南运的公路运量将增加1亿吨。
同时,报告提出将大秦线运力提高到3亿吨,神朔黄线运力提高到2亿吨。据有关数据,达2005年,大秦线运力已达到2亿吨,神朔黄线运力达6000-7000万吨。如果此项目标实现,仅北通道到5年后就增加运力3亿吨。中南通道增加5000万,对我华东市场将带来极大的冲击。沿海、沿江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2、京沪、京广两线建成高速客运专线,客货运输分流,以及宁西线、新长线的建成通车,使晋陕南部、豫鲁煤炭直达华东腹地,武九复线的建成,使平煤、郑煤进入赣北市场更加便利。青阜线、宿淮线的建设,加大了淮北煤炭外运的能力。增强淮南煤炭外运能力的因素有:
1、宣杭复线全线通车,水家湖…合肥东建设3-4线,二通道能力将大大加强,集团公司对合、巢、芜、浙北、浙西的供应有了进一步保障。
2、阜阳-六安-安庆(包括安庆长江铁路大桥)-祁门-景德镇铁路,增加我省南北煤炭运输通道。
3、铜陵-九江铁路及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铁路第二线,形成沿江铁路通道,增强了江西通道能力。
4、京沪客运专线宁西线合宁段建成,将使一通道的瓶颈得到解决。
5、由于鲁豫煤炭资源的不足,已逐步从煤炭调出省变为煤炭调入省,加之合武线的建成(07年)将使我集团公司更有可能开辟鄂东市场。
三、针对铁路运力的变化,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综上所述,随着铁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对淮南矿业集团的煤炭运输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近几年来,淮南矿业集团大力推行“建大矿、办大电、作资本”的发展战略,被国家列入十三个亿吨煤基地之一,发展势头迅猛。07年6对新井、6个矿井改扩建项目全部完成,2010年全部达产,届时,淮南矿业集团产量将达到8000万吨。根据淮南矿业集团(04-08)煤炭营销规划,在8000万产量中,扣除矸损、电厂自用,可销售资源量为6000万吨,其中铁路运输分配运量5056万吨,占销售总量的82%,日装车要达到2357辆,在现有日装车量基础上净增3倍,这给铁路运输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铁路不畅,将会反过来制约生产的发展,甚至影响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如何在日趋狭小的铁路瓶颈中,理顺通道,确保铁路外运目标的实现,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积极应对,抢占铁路运力制高点,为矿业集团占领市场提供运力保证。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大对上海铁路局、铁道部的衔接力度,争取在铁路建设规划布局、车辆的配空、排空、流向调整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目前,上海铁路局关于加强淮南煤炭外运能力的意见已上报铁道部,2005年初,淮南矿业集团已被列为铁道部首批九大客户之一,上海铁路局把淮南矿业集团作为路局唯一的战略装车基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搞好装车组织,配合上海路局,加大装车力度,提高运输效率,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储装运系统的管理和改造,加快矿区铁路专用线改造,做到装车资源平稳,均衡发运,不压车,不超装,不偏装,提高装车能力,减少车辆停时,加快车辆周转,以良好的服务赢得信用。以稳定的资源保装车;以快速装车保周转;以良好服务保合作;以增长潜力保发展。另外充分利用裕溪口、南京港的中转作用,加大配煤力度,合理转移矿区煤炭库存,充分处置低质煤,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保证装车资源。
(作者单位:淮南矿业集团煤炭销售公司副经理)
第二篇:国际格局变化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国际格局变化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俄罗斯作为当代世界主要国际战略力量之一,是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俄罗斯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又是影响中国周边战略环境的重要因素。中俄关系能否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俄罗斯能否成为抗衡单极霸权的积极力量,对中国的外交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21世纪的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的决定因素。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的调整一直在不停地进行。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两国关系发展的重大成果,便是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普京就任总统后,影响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基本因素,特别是国家利益、内外环境、综合国力等最重要的因素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因此,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会实现跨世纪的发展。
那么国际格局具体的变化是什么?美欧日等西方国家集体陷入困境与新兴大国的群体强劲崛起,使国际力量对比日趋平衡。中国快速发展与美国“重返亚太”,推动亚太地区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复杂变化引发国际秩序与规制之争,给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国际格局演变带来深刻长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加速发展,围绕国际秩序与规制建设,新老力量展开激烈斗争,这将对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深刻复杂的影响。简单地说,就只以下四点:西 方国家遭遇集体性下沉,亚太地区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上升,国际秩序与规制之争日趋尖锐,世界面临新的不稳定因素。
从目前国际安全形势的实际情况看,中国和俄罗斯各自的国家安全并未得到应有的保障。俄罗斯仍然面临着北约东扩的挑战,中国正受到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不断加强所造成的外部压力。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西部边界不断向俄罗斯挤压和美国对中国实行的战略遏制政策,必将继续推动中俄两国在建立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和新干涉主义,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国际准则,反对北约东扩等问题上进行联手合作。虽然俄罗斯在经济上有求于西方,但安全利益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严重相悖,不可能为了发展俄美关系而恶化对华关系。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俄罗斯仍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坚持不同台湾建立官方的国家关系,并且明确提出了“四不两反”的新的主张。中国则坚持不介入俄罗斯的国内问题,对涉及俄罗斯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敏感问题予以充分理解和支持。此外,为了维护中亚的稳定和战略平衡,中俄还需密切合作以共同对付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向中亚地区的渗透和跨国民族问题。至于朝鲜半岛问题,中俄两国都希望该地区继续维持和平稳定的局面,因面也持有更多一致的观点。
新世纪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中俄两国在经济上各具优势,互补性强。两国经济上的互补关系,对扩大贸易和进行经济合作都是极为有利的条件。另外,中俄之间实行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还体现在中俄经济 发展所面临的共同任务上面。因为在过去的很长时期内,中俄两国都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分别陷入了不同的封闭状态,从而导致了经济发展的落后局面。当中俄两国准备通过改革和开放之路走向世界市场之际,却发现世界市场已经被发达国家分割垄断,使双方走向国际社会的努力面临各种障碍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两国间的合作对中俄双方的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中俄首先应当致力于消除双方之间的市场隔离状态,切实地发挥互为邻国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下功夫在两者之间建立市场对接关系。俄罗斯虽然把融入世界经济合作体系的主要方向指向欧洲,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俄罗斯基本上还只是欧洲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国,包括高科技产品在内的俄罗斯工业产品要进入欧洲市场还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实际上,俄罗斯在加入大西洋中心分享其发达的经济果实的努力遭到打击后,便设法参与亚太中心的活动,以便借助自己地跨欧亚大陆的地缘优势,积极融入亚太经济圈。但是,俄罗斯目前在亚太地区还缺乏相应的影响和力量,美国和日本也不愿看到俄罗斯在该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俄罗斯便希望与中国在使俄进入亚太经济圈和实现其亚洲部分经济发展方面进行广泛合作。而对于中国来讲,充分利用俄罗斯的丰富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充分利用本国的地缘优势发展与俄罗斯的经济技术合作,也是符合自己的经济利益的。
新世纪中俄关系稳定发展的第三个决定性因素在于,目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比较牢固。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建立在平等原则基础上的两国关系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签署的十几个联合声明、联合公报和一系列重要协议,以条约法律形式奠定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第二,中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有效机制已经确立,这就是1996年建立的两国之间的高层会晤制度。实践证明,两国高层会晤机制对加强两国彼此间的信任和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两国间的领土争端已基本消除,在地缘政治上可以保证两国长期友好。第四,中俄在经贸、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已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中俄经贸关系虽然相对滞后,但发展仍是主要趋势。第五,中俄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国际问题上加强了协调与合作。双方都反对谋划“单极世界”的企图,主张促进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两国力主以和平方式解决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并携手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
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无论“中国梦”还是俄罗斯的“强国梦”都需要大战略的配合。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大国似乎进入一段战略的迷茫期。大国以及大国之间处于调适阶段,只有当两个大国之间能够进行战略对接的时候,新型大国关系才可以变成现实。中俄两国能够形成成熟而稳定的战略框架,并且彼此能够兼容之后,中俄关系才可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中俄之间构建起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才会成真。
第三篇: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姓 名:
王 古 月
学 号: 2009100207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09地理科学
2012年11月11日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化打乱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变化 温室效应 战略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2O、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其影响是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层次的,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各种灾害,给敏感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一 全球变化的现实与趋势
(一)现实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GlobalClimate Chang)1990年公布的研究结果认为,大气中CO2的浓度从19世纪前的280ppm达到现在的350ppm,结果还预测,按现有大气CO2浓度增长的速度,到21世纪中叶(2030-2050年), CO2浓度将加倍(560ppm-600ppm),将导致全球增温1-3.5e,到下世纪末全球温度将增加1.5-4.5e,且纬度不同增温程度也不同,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温度将升高5-10e.我国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一直比较重视,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从“七五”计划开始,国家连续资助了一系列与气候有关的重大科技项目,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经费支持强度也不断增长。近年来,为加强对气候系统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和评估,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大型的研究项目。随着项目的执行和完成,不仅提高了我国气候学科的水平,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气候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制定有关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二)趋势
预计到2015年前后,随着上述大型国际科学计划的完成,目前困扰科学界和政治界的许多科学不确定性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的区域性及其影响等问题,将得到完全解决或部分解决,IPCC报告也将对这些成果及时做出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国内情况而言,未来在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对策方面将继续跟踪世界前沿,发展气候影响综合评估模式,深入研究气候对我国环境、脆弱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应政策。重点开展人工生态系统和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模拟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影响阈值问题研究,进行气候变化对我国直接影响的综合经济分析,为制定适应战略和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一)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物种约有 1300 万到 1400 万个。其中,已经被人类定名的物种约有 170 万个,大多数现存物种尚未被记录与描述。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 75 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 3 个物种灭绝。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 10 ~ 30 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每一物种的丧失减少了自然和人类适应变化条件的选择余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还会影响全球水资源的分布,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危害。例如,频繁暴雨和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沼泽系统和珊瑚礁的影响。IPCC推断,若全球气温上升3-4e,许多珊瑚礁系统将严重毁坏;冻原和北方森林的扩展,热带、亚热带和北方生态系统火灾将增加,这些变化必将引起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全球变化对全球水环境的影响
全球用淡水只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3%,而两极冰川和冰帽的淡水量就占 2%,不能够使用。因此世界上80 个国家的 40%人口都面临着缺水的危险。事实上,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总量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 2.53%,而且大部分是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的固体冰川。虽然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冰川的利用方法,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大规模利用。除此之外,地下水的淡水储量也很大,但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也很少。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这些淡水储量只占全部淡水的 0.3%,占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 9000 立方千米。
目前全球的淡水资源仍面临过度开采和大面积的污染,有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污染物排放量将增加到16 000-21 000亿m3,水资源将受到严重污染。我国的水体污染也十分严重,据统计, 1990年全国废水排放量达354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94亿t,70%左右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据1990年评价的94条河流城市段中, 7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0%受严重污染。有专家认为,在21世纪,水资源危机将取代能源危机,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
(三)全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我国农业气候的热量资源有改善趋势,北方复种指数将会提高约15%,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并且人均耕地资源占有少、农业经济不发达、适应能力也非常有限,有研究表明:由于温度增高,积温增加,使作物物候期提前、生长季延长,冬季气温增高显著,低温冷害减弱,作物种植制度发生变化,作物产量提高;但同时降水总量减少、降水变率加大、极端降水事件增多,使径流量变化加剧、土壤含水量降低、湿地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水供需矛盾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加剧等负面的影响。
(四)全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在各种气象条件中,如图2.1所示,气温对人类健康影响最为敏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变化以及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疾病发生的频率与种类以及区域都有明显地变化,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与周围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和复杂,人类健康更多地被认为是生态、社会文化、经济和制度所决定的综合结果。因此,人类健康被看作是可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状态的一项高水平的、重要的综合指标,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人类健康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任何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人类健康,甚至会给人类带来危机与灾难.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后果增强了人类对目前和未来健康的关注,对全球健康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人类健康已经成为目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类健康对环境变化影响的脆弱性和适应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科学和人类卫生事业所要思考的重要工作,并引起了众多科学家及国际组织的重视和研究。
三 对策
图2.1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其影响已远远超越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治理。
(一)充分发挥主权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的主导作用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应发挥其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各国政府应依据《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和减排时间表,在制定国内、外政策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与方案。同时,要严格履行它们在议定书中所承诺的减排义务。首先,各主权国家应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案中,并置于一个优先的位置。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说的那样:气候变化表面看是一个气候环境问题,但实质上是一个发展的问题,一个与社会、经济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①各国政府应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正确认识可持续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切实发挥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指导作用。②各国政府应进行积极的努力,采取可行的措施,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提 供政策上的保证。③各国政府在其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变经 济的增长方式,重点治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制定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并保证得到贯彻实施,真正做到节能减排。
(二)充分发挥国际组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社会的一个不同于主权国家的机构,早在19世纪就已经产生,它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联系的不断加强,尤其是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次,要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如世界气象组织和绿色和平组织。一方面推 动国内国际政治的“绿化”,通过许多的方式促使各主权国家和国际机构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关注;另一方面,呼吁人类重视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主张人类要转变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
[1] 葛全胜,陈泮勤,方修琦等。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挑战与研究对策。地球科学进展,2004,(19)8。
[2] 叶笃正。中国的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 廖静秋。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3(11)。
[4] 许慧慧,施烨闻,钱海雷等。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
[5] 王馥棠,赵宗慈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第四篇:信贷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信贷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新政策”的出台,被房地产商称为央行十年来出台的最严厉的措施。房地产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大,但如果在发展中不谨慎,一旦出现问题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也很大。因为房地产开发中约70%的资金来自银行,一旦出现问题,将导致商品房贬值,空置房增多,以及银行贷款变成负资产等一系列问题。
一、新政策出台的背景
1.央行检查房地产信贷问题显现。
为了监控房地产信贷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200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2001年7月1日至2002年9月30日发放的房地产贷款进行检查,共抽查房地产贷款20901笔,金额1468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3654笔,金额1380亿元;个人住房贷款12158笔,金额44亿元;个人商业用房贷款5089笔,金额43亿元。调查发现违规贷款和违规金额分别占总检查笔数和金额的9.8%和24.9%,这一比例引起了管理层的极大关注。
2.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长迅速。
根据央行的统计,1998年至2002年,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5.3%;1997年至2002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年均增长一倍以上,两者的增速都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增速。2002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地区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高、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房价上涨过快以及低价位住房供不应求和高档住宅空置较多等结构性问题。这种情况再次加大了管理层对房地产业出台“新政策”的决心。
3.央行今年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
今年上半年,央行两次统计均表明货币供应量过快。而近年来不少房地产巨头依靠银行信贷和不规范的土地批租暴富起来,近期某些房地产民营企业因为违规使得这一问题再次暴露。为保证房地产业今后的良好发展,为减少金融风险,上 述几方面综合作用,就促成了管理层近期开始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来规范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发展(详见中国人民银行《关 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见本刊6月号第33页)。
二、新政策预期的目标
1.保持供需平衡。
商品房供给与需求总体的基本平衡是房地产市场可持续稳健发展的前提,商品房持续严重的供大于求,造成空置率上升,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难以实现预期利润,并最终将企业风险转嫁到银行。相反,房地产需求过热,无论是实际需求还是投资投机需求,会在短期不断诱发抬高房地产价格,最终脱离市场实际需求能力而出现泡沫,而泡沫堆积的后果也是经济和金融危机。
在保持房地产总体供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还必须保持房地产内部的结构基本平衡,这是实现总体长期平衡的基础。目前特别要关注超过地区实际需求能力的高价房和别墅大量开发,而地区需求比较旺盛的中低价房相对紧张的状况。要通过利率、贷款期限、贷款投放时间和规模等信贷政策的窗口指导,使房地产资金投向保持合理水平,以此促进房地产总体和内部供需结构的基本平衡。
2.避免大起大落。
从许多国家和地区房地产发展经历看,市场大跌或崩溃的主要原因都是房地产短期内发展过快或过热,最终超过市场需求承受极限。
因此,必须使房地产稳健发展。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的房地产投资短期内大幅度增长,商品房价格大幅度上升,就有过热的迹象。央行必须通过信贷政策的调控作用,使房地产市场保持合理的资金规模,避免资金过量涌入,避免企业超负债能力超计划规模的开发项目,避免借用信贷资金进行商品房投机买卖行为的大量出现,确保房地产业持续、稳步和健康发展。
3.防范金融风险。
房地产引发的金融风险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房地产企业大量倒闭而使银行贷款成为坏帐;其二是在企业虽没有倒闭,甚至整个行业还处于比较景气的状况下,由于银行贷款过多涌入房地产,造成整个信贷结构发生变化。贷款过于集中于一个行业,且大量信贷资金违规投资于房地产项目,不仅会降低对其他行业的支持,也会加剧风险的集聚。特别是后一种风险往往具有很大隐蔽性和麻痹性。所以,必须未雨绸缪,当房地产发展出现过热迹象时,虽没有出现危机,但也要超前预警,防范金融风险于未然。
4.兼顾公平和效率。
目前部分地区房地产开发中,高价房和别墅快速增加,在商品房结构中比重不断上升,整个房价不断上升。高价房和别墅相对中低价房,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所以大为房地产企业追捧。而购买高价房和别墅的多为高收入者,个人收入支付能力比较强,银行也热衷为这些购房者提供按揭,为这些楼盘开发提供大量贷款。但这类购房者毕竟是市场需求的少数,目前突出的矛盾是中低价房比较紧缺,而这又是市场需求的最大部分。货币政策在尊重市场规律和原则,发挥经济金融调控作用时,也要体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必须关注市场中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促使房地产社会需求处于比较公平的状况。反过来,只有市场需求主体的利益得到满足,市场中的高价房才有真正存在的基础,购买高价房者的资产缩水概率也会降低。
三、新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较单一,对银行金融支持依赖度过高。据估算,房地产项目中接近70%资金来自银行,部分项目银行资金比例高达90%左右,若全面严格实施该政策,将产生“急刹车”效应,可能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主要体现在:
1.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濒临困境。
今年上半年,仅上海就累计发放住房开发贷款198.7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流动资金贷款270多亿元,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新增257.5亿元。若全面实施央行房贷政策,将直接导致中小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绷紧,部分房地产项目停工,烂尾楼涌现。据业内有关人士估计:该政策实施将使约50%房地产企业陷入困境,70%以上的项目无法继续。
2.房地产消费势头受抑制。
该政策在限制部分高档住房和商业用房消费的同时,中低价住房消费由于事实上提高了预售门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据了解,目前北京房地产销售已有所影响,部分高档楼盘出现打折销售现象。
3.市场发展的信心受压制。
部分消费者可能形成价格下降预期,持币观望,延迟购房,削弱房地产市场的活力和动力。
4.高档住房受到严格限制。
从新政策中不难看出,高档、大户型和别墅等住宅将受到银行贷款的限制,此类住房的供应量将有所减少。然而,正因为此类住宅的成本上升,供应减少,所以高档、大户型和别墅价格还将上升。
但从长期看,央行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会有利于夯实房地产公司的业绩,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目前,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长速度为32%,竣工面积增速为37%,而商品房销售增速为45%。随着管理层对房地产信贷收紧政策的实施,新开工面积增幅将回落,从而会引起房地产市场的供需不平衡,最终会消化掉大量存量房,降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空置率,长期看来会挤掉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分,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另外,系列措施的实行,经营不佳的地产类上市公司很可能会重新考虑调整业务,而品牌房地产公司会在这轮竞争中最后胜出,业绩也会大幅提升。
四、新政策的新动向
央行新政策的出台,已在房地产行业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新政策的具体实施还须各地分行制定各地区相应的“房贷实施细则”。然而,央行新政策出台后出现一些新动向应引起关注:一是央行将房地产信贷和其他金融信贷监管职能移交到银监会,而目前银监会刚刚成立,监督房贷政策执行情况的政策倾向尚不明朗。二是该政策的实施细则主要由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和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由于房地产企业和贷款银行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双向依赖,估计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缓冲空间。
五、房地产开发的对策
1.信托业将成为房地产企业新的资金源。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一年来,已有100个信托品种投放市场,均大受市场欢迎。作为连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特殊纽带,在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下,信托业可以完成其他金融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就包涵央行新政策中明文规定禁止的未获“四证”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贷款。因此,在新政策出台后,房地
产商加强信托产品的设计和运用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发达国家70%的金融资产由信托业经营,尽管我国对信托业的界定有所保留,但市场份额依然诱人。
2.积极做好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兼并重组工作。
央行新政策的出台,无疑对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打击和影响最大。中小型房地产商面临新一轮兼并重组,其手头的部分土地也急于出手,有实力的房地产商可结合自身的房地产发展战略和国家的房地产政策,有选择地同一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进行接触,通过兼并重组,为新一轮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房地产企业应注重吸引外资。
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改制时吸收外企入股和同境外房地产企业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吸引外资。一旦和境外房地产企业达成合作协议,那么资金链就会非常牢固,因为国外的金融和房地产是紧密相连的,被统称是房地产金融。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2005年后外资银行就可向中国房地产企业贷款,将为我国房地产业注入大量资金。
4.房地产开发要注重政策倾向。
此次央行新政策的出台,受冲击最大的是“高档”、“大面积”和“别墅”等商品房。然而,新政策实施后因为此类楼盘开发量减少,开发成本增加和人们需求增长会使这类商品房的价格上涨,同中小型企业不具备此类商品房开发相反的是,有实力的大型房地产商在自有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积极涉足新政策实施后此类商品房的开发空间,其增值和盈利的机会可能大于以往。
第五篇:市场变化对企业运行的影响及引起市场需求变化的原因
市场变化对企业运行的影响及引起市场需求变化的原因
目前,企业订单数量和利润较以往有所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一是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二是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三是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