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23:3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黄际来)

一、基本情况

长兴县地处浙苏皖三省交界,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交通发达,气候宜人。全县共有区域面积143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43%,丘陵坡地占53.2%,水域占3.8%。全县有耕地面积69.5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0.67万亩,人口62万,其中农业人口50.62万。长兴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浙江省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县、浙江省产油大县和全国百个商品鱼养殖基地县之一。常年粮食面积59.39万亩,总产值26.19万吨左右;油菜面积32.38万亩,产量4.27万吨左右,居浙江首位;淡水养殖面积12.2045万亩,鱼种养殖面积3317亩,水产总产量32485吨。

二、农业发展现状

过去粮食油菜一直是长兴县种植业中的主要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粮油价格波动不定,粮油生产的效益日益下降。如果继续以粮油为农业主打产品,农民很难从务农中增加收入:一方面,由于种粮效益太低,众多农民已把种田作为兼业,采取粗放型经营方式,既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又加重了水体污染,使我县水网密布的农村也要买桶装水喝,大量农田被季节性撂荒,宝贵的耕地资源被浪费;另一方面,粮油以外的种养业规模很小,而且分布零散,即使是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的种养业,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支持而未能形成规模。

因此自2003年以来,长兴县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大力发展蔬菜、花木、瓜果、畜禽、特种水产五大具有市场发展前景又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从而使长兴农业真正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也让全县经济建设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长兴物产丰富,盛产多种名特优新农产品。白果、青梅、吊瓜为“长兴三宝”。2005年青梅面积5万亩,产量4700吨以上;银杏60多万株,年产量727吨;2005 1

年全县吊瓜面积8.56万亩,产量1750吨。吊瓜籽已成为消费者青睐的休闲食品,2004年长兴县被授予中国吊瓜之乡,2005年批准为国家原产地保护称号。紫笋茶为唐代贡品,与紫砂壶、金沙泉一起被称“品茗三绝”。紫笋茶被评为全国名茶,2005年全县茶叶面积5.24万亩,其中当年新增12990亩,年产茶叶2558吨,产值

1.33亿元。蔬菜、西瓜是长兴的又一特色产业,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19.92万吨,年产各类蔬菜28.69万吨以上,西瓜种植面积6.62万亩,产量11.74万吨,销往上海等大中城市。畜牧业发展迅猛,2005生猪饲养量45.57万头,其中年出栏26.97万头;牛年饲养量4155头,其中年出栏792头;羊年饲养量19.02万头,其中年出栏10.11万头;家禽年饲养量949.39万羽,其中年出栏达708.02万羽。此外,至2004年长兴已发展苗木花卉5.2万亩,特种水产8.26万亩。全县形成了千亩以上农产品基地60多个,万亩以上基地5个。至2004年,全县已认定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30个,面积17.1万亩,认定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27只,省级绿色农产品20只,省级森林食品3只,3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名牌农产品,8只农产品被认定为市名牌农产品。全县已有“紫笋”茶叶、“金巴开”麦绿素、“优尔”蛋白胶囊、“长明牌”吊瓜、“一尺红”茄子、“显圣牌”稻米、“银梅牌”白果和“银梅牌”青梅等42只农产品分别进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行列。长兴优越的农工业生产环境和丰富的农该产品资源,加快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县共引进英特茶叶、梅源食品、金巴开、艾格生物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

三、存在的问题

长兴从一个农业大县一跃成为农业强县,让人们看到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果。除了政府贯彻实施相关政策措施,长兴县各乡镇领导与农户的强力支持和落实也是长兴县农业发展迅速的一大关键。但是,在回顾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总结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不足。

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和带动力较弱

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目前,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加工型龙头企业还没有,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只有6家、超亿元的一家也没有。全县龙头企业收购县内农副产品原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5,4%,对农业和农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势头和带动作用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慢,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大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已建立的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数最不少,但规模小、稳定性差,影响不大。全县参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只有21% 左右,大多数农民仍游离在合作组织之外。已成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也存在章程制度不规范,工作程序、服务范围和合作方式等还很不明了的情况。农民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市场的联结度还很低。

3.农产品基地虽扩张很快,但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还不高

目前长兴万亩以上的农产品基地5个,连片千亩的基地较少。由于基地的基础设施薄弱,设施化基地面积不到总面积的5%,又因主导产业的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导致产业链不长、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长兴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这也制约着长兴现代农业的发展力度。因此我们应重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即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高效”和“生态”为目标,以增强科技支撑、人才支撑、体制支撑、财力支持为保障,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资源永续利用要求、持续致富农民的现代产业。

四、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历史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而发展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

1.深化农产品加工,扩大产业链

农产品加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延长农业产业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特别是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如近年来,长兴梅源食品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科技与科技创新工作,为增强自主开发和引进开发能力,与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单位建立了较为紧密的技术

合作关系,并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2004年成为全省第一批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2005年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出口青梅果低盐腌渍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列入国家星火项目计划,2006年4月又成为全省第4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梅源公司”通过与梅农签订收购协议,以较好的价格向农民收购,使全县4500户梅农年增收入300万元以上,同时还解决了农村妇女劳动力200余名,走出了一条“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近年来,长兴县通过各项举措,加快农业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将原来劳动生产率低、效益低的农产品,用劳动生产率高、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的农产品取代。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政府引导、技术扶持”的基本原则,大力提倡农民运用科学技术,改造原有落后低效的农产品生产现状,而发展新兴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长兴素有梅乡之称,已有14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前些年仅产果的青梅在长兴县的栽培面积就超过了3000多万平方米。但到了2002年,曾为梅农带来可观经济收入的老梅品种市场需求萎缩,长兴果梅价格从原来的1.2元/公斤下降到0.2元/公斤。大批梅农把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梅树砍了当柴烧。于是以吴晓虹为首的一批梅农,采取老树嫁接、引进新品种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以老、残、次梅嫁接成观赏梅的新路。

3.农业产业化发展

总体说来,农业产业化就是指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约经营,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经营格局。其优点主要有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改善了农村环境,促进了生态平衡发展;带动农业多元化投资,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在产业化进程中首先应履行好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扶农支农的机制,如完善相应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在财政方面注意调控。其次继续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 立体种养业,着力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资本含量,做大做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现代营销业,从而使特色优势产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另一重要方面就是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

小,直接决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一方面可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资,催生龙头。新建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县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进行项目建设,并尽可能做到规模大,起点高,机制活,辐射而广,带动能力强。另一方面对有一定规模和基础,资产存量较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增资、改造等办法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经营的科技含量,加强与各相关产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共同体,加快农业技术和经营人才培养步伐,从而为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4、打造“魅力新农村示范区”。

结合县委、县政府部署的“精致小城镇建设”和“魅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积极探索打造“魅力新农村示范区”,进一步改善镇村面貌,推动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通过规划新农村建设,提升沿线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引导农村产业尤其是家庭工业的发展,村级群众增收致富。

第二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笔者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赣县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赣县共有19个乡镇,农业人口49.57万人,农村劳动力33.4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1.85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3.95万亩,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21万吨,比去年增产5%,农村经济总收入达 1.3 亿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5元,同比增长10.1%。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甜叶菊、烟叶、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以韩坊、王母渡、大埠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种植烤烟面积13856.3亩,收购烟叶36259担,比去年净增烟叶4059担,均价6.89元,比去年增加1.07元,亩产值达2149元,烟叶收购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烟叶税550万元。以田村、南塘、茅店等乡镇为主的甜叶菊生产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全县种植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99.1%。收购干叶816.5吨,比上年增长276.6%,实现总产1192.09万元。为赣县甜叶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以五云、储潭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产量达12940吨,年产值达3896万元,稳稳打入了赣州市这个大市场,并占具40%以上。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的提高了赣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

以“百万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2008年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6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642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254.4万元,劳务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以建筑、现代物流为主的农民运输业发展,全年农村运输业收入达到13818万元,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新改善

在规范村庄和圩镇整治上重点突破。

一是确保村镇整治落实到位。2008年,全县完成18个圩镇和300个建设点的整治,其中省市县三级共建点210个,县乡自建点90个,完成改水1万户,改厕8000户,改路500公里,拆除“空心房”、破旧栏厕100万平方米。

二是确保规划修编完成到位。巩固村镇规划成果,大力推广新户型,在完善现有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18个乡镇的圩镇和2378个村庄规划修编。村庄整治建设点新建房屋推介户型采用率达80%以上。三是打造特色新村和精品示范点建设。根据各个建设点实际,着力建设特色新村。2008年,每个乡镇打造3个以上特色新村,全县着力建设10个综合性精品示范点。

全县共种植林木30万余株,绿化面积达到1.32万亩,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同时将村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同步规划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赣县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农业发达县(市场)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赣县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悬殊,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赣县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且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种植业中以粮为主,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4%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平均亩产398公斤,平均亩收入630元,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反差很大,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特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业投入不足,扶持农业能力不强

当前,从沿海发达地区来看,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阶段,财政支持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虽然赣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工业基础较好,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化和改善城市区人居环境,而赣县农业所占比例较小,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的力度也很小,在农村吸储重于放贷,农户信贷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农业部门农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7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农业部门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科技推广不够深入,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五)产后服务意识淡薄,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

特别是设施农业发展注重产前、产中服务,轻视产后服务,虽然成立了烟叶、甜叶菊、蔬菜、养殖等协会,但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市场竞争力不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少,标准化生产度不高。农产品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最后,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与资金投入缺乏。农业的市场化离不开信息化,农户信息不灵,导致生产趋同化。许多农户不熟悉市场,不能对未来市场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按照“依托城市、发展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思路,紧紧围绕“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标准化、外向化”的方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扎实赣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明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现代农业要求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论、先进的管理理论指导农业。特别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势”的要求,站在统筹城乡发展高度,超越农业和农村工作层面,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赣县工业基础雄厚、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强化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和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互流、产业联运、市场对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将先进工业思维、发展理念、技术装备“内植”和“移植”于农业,让它变成农业的一部分,从而推进农业的工业化。要以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提高效益为中心,把搞活流通、开拓市场、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核心环节抓紧抓好。

(二)优化农业结构,大搞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突出抓好甜叶菊、烟叶、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建设。[1]争资建立一个甜叶菊良种繁育基地,确保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并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化。[2]按照“一基四化”的模式要求,搞好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正确引导农户按照“烟农自愿、进退自由、管理民主”的原则组建合作社,新建一个烟叶复烤厂,对烟叶进行深加工。[3]加快培育无公害蔬菜生产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民致富。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通过争取国土整理项目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主干排水沟道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渠节水改造工程、渠道砌护工程,试验引进利用脱硫废渣改良盐碱地的新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突出建设大村庄、逐步缩减分散的小村庄、重点规划建设中心村为方向,引导农民加快住房和居住环境改造步伐。继续加快农村道路、清洁能源、安全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村庄的人饮安全工程,实现组组通柏油路、通有线电视的目标,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9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户用沼气入户率达到30%,农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到90%,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8%。

(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撑。针对赣区农产品龙头企业少,城市化水平高的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利用“三资”开发农业,重点建设一批烟叶、蔬菜、畜禽等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走“龙头+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个体经营户,重点扶持升产品质量和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辐射带动力。加强产业链条的前后延伸,以一个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前后相关加工企业的发展,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企业和农户对接,通过企业实现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提高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结合赣县农业发展实际,继续深入开展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扎实推广普及常规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温室蔬菜种植、植物病虫害防治、保护性耕作等实用技术,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提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水平。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科技服务组织进村、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着力解决乡镇农技人员服务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等推广到位率,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建立健全农业部门科技服务机构,配足配强农技人员,加强乡镇动物防疫站防检队建设,解决重大动物疫病防疫问题,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结农民与企业、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强有力的抓手。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蔬菜、水产、果业、运输、劳务等协会,逐步完善协会工作制度,进一步扩大协会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服务,吸引更多的加入合作组织,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开展包括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销售等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在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带来一些新信息和新技术,使农民能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有效调整种养殖品种,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力争到“十一五”末,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达到60%,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七)依托区位优势,开发建设“农家乐”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

“农家乐”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要进一步拓展农业领域,根据赣区农村靠近城市的城郊型特点,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以“青青农庄”、“滴水山庄”“农家乐”为龙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不断探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几家集生产、生态、观光、就餐、娱乐、休闲、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农庄,有效转移当地富余劳动力,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推动赣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精心打造中心城区农业观光旅游的新亮点。

(八)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形成持续推动的力量源泉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实施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只有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思想新”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把农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因此,要继续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落实培训资金,创新补贴形式,健全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坚持务农、务工两种培训一起抓,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务工技能。切实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使新一代回乡青年全部接受各类专业培训教育,提高就业和劳动技能;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尚,结合形式多样的农村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远离封建迷信,弘扬新风正气,杜绝歪风邪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脱离愚昧无知,逐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九)突出新型机械的推广应用,强化社会化服务,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层次较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购置新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积极开展农机手培训、农机具维修和组织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等配套服务,大力推广水稻栽插机械化、化肥深施机械化、秸秆还田机械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械化、农产品机械化烘干、农产品机械化加工、机械化养畜(禽)等先进实用机械化生产技术。力争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各类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三篇: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为进一步了解我乡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发展现状,加快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确保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日前,我乡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就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及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乡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和都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打造“新型农业精品乡、特色乡”的目标,以加速土地流转为抓手,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产业特色,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再上新台阶,极大促进了我乡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和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其主要做法和成效有以下几点。

(一)主要做法:

1、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大户。出台土地流转奖补政策等优惠措施,对当年土地流转实现集中连片,用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等高效经济作物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予以重奖,提高了农民和农粮大户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截止6月底,全乡合作社发

展到25家。2014年,对以合作社为基础流转土地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乡里额外每亩奖励6元,激励群众加速土地流转。

1重点通过合作社牵头,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负责对土地进行经营管理,社员按照股份进行生产利润分红,建立 “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的土地流转机制,极大促进了现代农业特色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3、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经济,XX乡鼓励扶持干部发挥火车头精神,践行为民服务的公仆理念,至目前,全乡先后有5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到了现代农业特色经济发展之中,不仅仅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而且收到非常可观的积极效益,成为引领老百姓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耀眼旗手和标兵。

4、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通过大户承包、公司+农户+合作社、股份制合作、是自由流转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今年在XX、XX、XX、XX、XX五个村重点推广了股份合作的模式,全年计划新流转土地7000亩,上半年已完成流转2000亩。

5、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全

程服务,对农民适时提供田间管理等技术培训。组织烟叶种植大户分2次参加培训,使其掌握烟叶种植技术,提高烟叶种植技能,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其他如:水产、大棚蔬菜、粮食种植等广泛开展技术培训。

(二)取得的成效。

1、烟叶黄金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通过积极争取、加大

投入、搞好服务等举措,全面夯实烟叶生产基础水平,保障烟叶为主导的全乡农业支柱产业,2013年烟叶面积7200亩,亩均效益5000元,实现税收突破400多万元,培育壮大种植大户150多家,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2000多人,全面带动问全乡劳动力、餐饮等行业发展,烟叶产业成为XX乡的黄金产业。

2、蔬菜特色种植产业迅猛发展。以创建现代示范园区

经济典型为抓手,积极推进骆坡温棚蔬菜种植园区等建设,2013年启动的XX村80亩温室大棚项目,带动了XX、XX等村蔬菜发展。具不完全统计,2014年6月底,新发展大棚蔬菜120亩,辣椒3000亩,使蔬菜种植业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

3、生猪养殖等项目不断发展壮大。以亚亨、振文、永军、漯河民社农牧等生猪、蛋鸡养殖项目为龙头,强化管理,提升效益,撬动民资大举投入,带动全乡生猪、肉鸡等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年出栏生猪33万头,三禽饲养量达85万只。

4、千亩渔业示范基地成效显著。重点抓好曹店村渔业养殖园区的发展,使其依靠荒坑、洼地等资源大力打造千亩渔业示范基地,并开发成休闲垂钓的新农家旅游景点。止目前,全乡共发展鱼塘1000多亩,从业农户达200多家,亩均年效益近2万元,产品远销信阳、郑州等地,已成为该乡

支柱产业。同时诚邀省水产养殖研究所对众康养殖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做了远期规划,积极实现养鱼、餐饮、垂钓、休闲旅游、观光度假等为一体的新型特色农业基地。

5、农田水利及林网设施不断完善。大力推进农业基础

建设,狠抓农田水利,全乡新整修田间道路10公里,新打机井130多眼。全乡新植幼树7万株,造林面积达1000多亩,成保率达98%以上。同时大力推进农田标准万亩示范方1个、千亩方4个、百亩方20个,保障粮食安全。

二、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人才匮乏。一是年龄结构趋大;二是知识文化水平偏低;三是科技水平较差,多数农民种地或多种经营,看别人怎么干,不是真正按照科技要求去做,缺乏自立和创业能力。

(二)缺少农业发展资金匮乏。一是政府用于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发展的资金;二是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三是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

(三)扶持政策力度不大。尽管乡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扶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但是目前政策的力度还有待加强,还远远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急需在区级以上层面加以更大强度的支持。

(四)技术指导支持不够。由于全乡农技人员较少,还

暂时无法对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技术指导上还较为欠缺。

三、下步打算及建议

(一)强力抓好土地流转经营。要加强宣传,积极引导,调动各级抓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要成立乡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流转程序,发布流转信息,统一合同备案。要招引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龙头带动、大户承包、土地入股等新模式。2014年全乡要新流转土地7000亩,实现土地流转新突破。

(二)积极引进:“农字号”龙头企业入住。以招商办为主体,全面摸排各类招商信息,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招商活动,重点招引农业龙头企业,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龙头带动。利用网络和外出成功人士大力推介问十,让外界关注问十,诚邀各界人士到问十投资兴业。

(三)壮大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确定立足农业谋求发展的经营思路,要以市场引导生产,以流通带动生产。同时按照谁有能力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尽快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四)培育精英人才发展农业。要进一步加大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精英式新型农民,为现代

农业特色产业带储备人力资本和提供技术支撑。

第四篇: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赴靖边、榆阳、神木等县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20xx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20xx年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20xx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6倍和7倍。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9年增加了2442元,增长幅度达254%。

二、制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视和支持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政策层面上,优先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市场,还通过价格机制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及后续投资。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上形成了明显的城市偏向。

在现实发展中,以能源工业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凸显出“三大失衡”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失衡。20xx年我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之比为6.5:78.7:14.8,呈现出明显的一产弱、二产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二是区域南北经济失衡。20xx年南六县gdp总和72亿元,仅占全市的7.1%;农民人均纯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乡发展失衡。20xx年榆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8:1,差距为8795元。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保、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相比滞后明显。

在工作措施上,尽管已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列入“两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务之一,并制定出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任务目标等,但县区及乡镇仍停留于只建点不扩面、只引进不创新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没有有效地整合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资源,行政推动力不强。

(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形成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整个经济跨越发展,但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同时,“三农”工作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同等加强、同等组织、同等支撑,缺乏政府的统筹运作。在能源化工建设浪潮中,广大农民不仅没能参与进来,分享工业利润,一些农民还因此要成为“生态灾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失,“谁破坏,谁治理”的责任难以落实,治理经费“悬空”,治理基金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还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号召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制度机制,至20xx年,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8.7万。

(三)农业投入、资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并且过于分散,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资源开发体制以及财税体制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三农”,直接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区内。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占1%,而我国只占0.5%,榆林市则更低,不足0.3%。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装备简陋,监测、分析化验等设备严重短缺,多数乡镇农技部门名存实亡,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条件差,农业科技人员有技术、无设备,缺乏展示技能的平台,服务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约。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于分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统计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乱,分散在10多个部门,约28个项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运行成本,又降低了农业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资金来源分散,各级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使用范围模糊。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机协调,导致农业投入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资金分块管理,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科研、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现象,财政资金难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门,监督不力,农业资金流失严重。尽管近几年加强了农业财政资金的制度建设,但截留、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农村经济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资本集中于能源开发地区,广大农村的资金来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撤并精简也导致了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再则,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榆林市生财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陕西省“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先后开展了30多项农机新技术,获国家专利6项,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产品辐射周边几个省区,实用价廉供不应求。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因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固定资产抵押,在微利经营的艰难生存发展过程中,全是靠高利息与私人贷款扩大生产规模的。

(四)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弱

全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相当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等问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村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较低。全市至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只占总产量的30%。农业产业链短,产销环节关联度不高,还没有一项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五)农业科研与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目前,市级农业科研与推广单位有技术人员462人,县均109人,乡镇均2.5人,30岁以下的仅占4%,呈“倒金字塔”式的不合理结构,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科技管理、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等涉农部门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广仍然存在着点上增产增收明显,面上不显著的现象。

(六)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统计资料,我市农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31万人,占21.6%;小学文化程度54.6万人,占38.1%;初中文化程度49.5万人,占34.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技术种田,不会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不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各种添加剂。在农民素质还未达到现代化特色农业要求的情况下,一方面,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场所需要的优特农产品又很难生产出来,农业结构调整在低水平上重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七)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滞后

北部风沙侵蚀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南部85%以上是丘陵沟壑区的山坡地,自然灾害频繁。基本农田面积小,全市水地仅占农耕总面积的17.2%,人均只有0.4亩。水资源较为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问题普遍存在,全市水资源总量37.41亿m³,综合水量9万m³/k㎡,是全省综合水量21.35万m³/k㎡的42.4%,全国综合水量26.8万m³/k㎡的33.6%。用水比例也不协调,农业、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比例为78:13:9。农业用水效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0,低于全国0.45的平均水平。水利设施老化,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机电排灌面积比重小,农田灌溉无法保证。土壤肥力不高,中低产田面积大。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行动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现代特色农业与能源化工两个基地同等建设、地下资源与地上资源同步开发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地下资源日渐枯竭后地上资源对推动榆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当前,全市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的快速增长,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因此,应把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扭转榆林“三大失衡”、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统筹思考,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同等规划定位、同等设立机构、同等资金扶持,严格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支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使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统筹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把市本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30%用于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各县区也要逐年增加财政投入,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政策机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一是以县为主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二是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三是打造项目平台进行整合。此外,还可以进行分类归并、切块“打包”等方式整合。通过资金整合,既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也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探索通过金融支持“三农”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整顿规范民间信贷融资市场,扶持涉农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开发机制,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强活力

我市农业抗灾能力弱,不断改善农业的设施装备条件,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迫切需要。北部地区在坚持搞好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建设的同时,应因地制宜积极推行旱作农业。神木县的解家堡乡赵家沟村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计划投资400万元,今年县财政投入80万元,通过配方施肥、覆膜密植、优选良种等旱作农业新技术,已初见成效,庄稼长势喜人,这对能源开发县区发展农业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在南部地区继续重点发展旱作设施农业;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中有增,质量不断提高;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搞好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发展户用沼气和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新能源,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以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水平。同时,鼓励农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反季)”。

创新开发机制,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米脂县孟岔村的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整合资源发展红枣产业的模式,改变了土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的局面,为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值得推广和借鉴。

(四)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和品牌化,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强力支持

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把全市主导产业做强,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把地方性特色产业做优。一是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三是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四是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增加值。五是加快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各地专业市场为骨干、遍及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还应坚持品牌化生产。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为此,我市一是应尽快编制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制定来规范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要加强农产品商标、证明商标、产品标识,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有关机构的互联网域名的注册登记,同时,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工作;三是要健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效地促进我市现代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特质保障

现代特色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一是以科技兴农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大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以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为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从我市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用标准化的手段来培育名牌产品。三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法制工作机构,突出抓好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检验和登记以及耕地保护、动植物检疫等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业经济秩序。四是组建完善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根据我市确定的主导优势产业,落实配套措施,安排扶持资金。积极支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避免千家万户闯市场的高风险低效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规范和明确其兴办条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六)进一步注重科技创新,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人才技术保障

在工作思路上,首先要本着“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稳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视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项目聚集人才,靠环境留住人才,建机制激励人才,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创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全市农业发展做贡献。其次要转变农业科技工作思路,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贮运保鲜技术和降耗增效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第三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在工作措施上,一是要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网络;二是要增设研发机构。以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等各种方式,组建农产品深加工研究中心、旱作节水农业研究中心、农业生物繁育中心等研究机构,改变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的状况;三是要组织培训农民。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加强成套生产技术推广,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

(七)进一步加强领导,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用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组织领导方式,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职责,加强领导力量。克服将“重中之重”打印在文件上、停留在口号上,流之于形式。二是夯实领导责任。各级政府是推动现代特色农业的第一责任人,落实目标责任制,把建设任务、财政扶持额度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中。三是明确部门职责。涉农部门要立足本部门职责,做好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乡镇和村级要抓好群众引导发动和具体实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责任,明确职责,形成党政重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工作态势,为推进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构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第五篇: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政协财农委于九月中旬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赴靖边、榆阳、神木等县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自然地理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43578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1646.3万亩,农业人均5.6亩,常用耕地956万亩。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2%,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南部为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土层深厚、土质优良,主要为早作农业区。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谷类、豆类、薯类等多种作物生长。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粮食总产量132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452公斤。

(二)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现代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从过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从结果看,是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现实条件

一是榆林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2008年人均gdp达到436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土地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态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三是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

(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榆林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矿业开发强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和建设“两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战略,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三田”面积达到410.8万亩,其中水地111.3万亩,坝地37.2万亩,梯田262.3万亩;建成各类水库73座,总库容量达到10.52亿立方米;农业机械及配套农机具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19.79万千瓦;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达到2.3万口,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明显。“十五”以来,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部分产品出现区域性、结构性过剩。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势头明显加快,“北种、南豆、东枣、西薯”的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农业科技研究推广成效渐显。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先后承担中、省、市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8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立各类试验示范基地(点)160多个,累计面积达200多万亩。2008年马铃薯、玉米、蔬菜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小杂粮首次创立7项全国高产记录。

4、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000多家,拥有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300余个。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各类加工、营销企业逐步发展,“订单农业”、“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多种模式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发展。

5、土地流转机制得到不断创新。较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东坑模式”,米脂县银州镇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户承包的2142亩山地流转到8户农民手中,靖边县东坑镇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设施农业,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市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5万多份。

6、农民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十一五”以来,榆林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0.24亿元,实现增加值66.11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6倍和7倍。2008年全市

下载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长兴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水果、优质茶叶、优......

    宣威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宣威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宣威市地处滇黔结合部,最高海拔2868米,最低海拔920米,南北地理跨度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3.3℃,年均降水986毫米,拥有国土面积6075平方公里,其中......

    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业强县”的工作目标,按照“扩量与提质并举、园区与龙头......

    县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盛夏骄阳如火,xx县金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小阳春”却提早到来,几十名“专业农民”在地里翻地、整畦、下种、育苗,各司其职。上盖棚,下围网,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黄瓜苗在湿......

    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茌平县现代农业发展调研范文

    茌平县现代农业发展调研 现代农业是茌平县农业发展的必然抉择,它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保持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5篇

    一、调研背景及发现的共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经......

    (调研报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局党委书记许建武(2012年7月2日)为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牢党建基础,激发党员活力,巩固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