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分析:去除他人商标换用自己商标销售产品侵权等2则
去除他人商标换用自己商标销售产品侵权
案情回放
南雷公司生产‚银燕牌‛缝纫机,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汇德公司自2003年开始多次购进别的企业用旧的由南雷公司生产的‚银燕牌‛缝纫机,对其进行修理、翻新。然后去除‚银燕‛商标,贴上自己的商标销售。
南雷公司将汇德公司告上法院,要求后者停止侵犯自己的商标权,赔偿损失。
法院裁判
法院认为,原告南雷公司对‚银燕‛商标享有专用权,有权禁止他人不适当的使用该商标。被告汇德公司的行为使他人将原告生产的银燕牌印刷机误认为是被告的产品,侵犯了原告的商标权。
法院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赔偿原告的损失18万元,并支付原告为制止侵权所支出的律师费、调查费等1.8万元。
评析
1、未经允许在自己的商品上假冒他人的商标,以及未经允许在他人的商品贴上自己的商标都是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2、注册商标中的商品商标,只有附在核准使用的商品上随着商品流通,才能增大商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增加市场交易机会。商标权人有权在商品的任何流通环节,要求保护商标的完整性。
本案当中,如果被告去除了原告的‚银燕‛商标后没有贴上自己的商标,而是以无任何标识的形式出售缝纫机,那么仍然是侵权行为。
3、对一般案件来说,不论胜诉败诉,律师费均由聘请律师的一方自行承担。但对于商标侵权案件,商标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支付包括律师费在内的为制止侵权所产生的合理开支。
赵本山是艺术家还是商人?
赵本山既是中国演艺界的大明星、商人,更是方言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曾经荣登《福布斯》文化名人富豪榜的赵本山,其身家达到7亿元。但是,赵本山的发家之路并不是靠一般人所熟知的走穴、演出等获取,他自有一套‚生意经‛。他的成功致富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央视春晚成就了他,让他走红,名利双收,登峰造极,从艺人蜕变到了商人。
赵本山1957年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开原市莲花村石嘴沟,17岁进入公社文艺宣传队。1982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1987年首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便成了成为央视春晚必不可少的常客,小品连续22年获春节晚会一、二等奖,被观众誉为‚小品王‛。后进入影视界,在《刘老根》、《马大帅》系列电视剧中担任导演和主角。2003年,创建全国首家二人转主题剧场——刘老根大舞台。如今的他已是拥有9家剧场、企业年演出收入过亿元的民营文化企业家。除了‚小品王‛的称谓外,他还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头——本山传媒集团董事长。2009年,小沈阳成名之后,小沈阳以及本山传媒的演艺团队在全国进行商业巡演,一年下来,总票房高达3亿。
有知情人透露,央视方面安排的广告就是那个名贵酒,广告费是500万,网站和三亚旅游时赵本山的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广告植入费用分别是400万和300万,三项叠加超过1千万,广告费赵本山与央视对半分。这是赵本山的赚钱之道。赵本山是一个成功的团队领袖,他与范伟、高秀敏的‚前台团队‛,以及与小沈阳等徒弟们的‚后台团队‛十几年如一日地默契。这种凝聚力靠的可能是他坚韧的个性所造就的个人魅力,可能是他那近似封建家长(族)的管理方式。像赵本山这样个人创业自我包装、自我运营、自我体系发展成功的‘企业家’我们能看到几个?
成功总是很容易‚理解‛的,可在剥去这么多个CXO的抬头以及无数的光环之后,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什么?——一个在年轻时代经历了不亚于家破人亡的辛酸史的创业者,一个在娱乐圈大染缸、潜规则下奋斗的东北文化边缘人,一个利用个人明星效应成功转型的创业者,一个自有价值观的商人赵本山!
有一点,白岩松看得比谁都清楚。他说:‚把一条狗拉到中央电视台连续播
放30天,它也会成为一条名狗,我不过就是那条狗而已。‛这话同样适合央视春晚和赵本山。
在每年观众都以亿为计量单位的央视春晚上,一个有表演能力、熟悉观众喜好、又知道底线的演员,连续24年上央视春晚进行演出,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思量,赵本山都没有不火起来的道理。通过春晚这道‚金龙门‛,赵本山成就了其卓尔不群的江湖地位。因此甚至可以说,20余年春晚,造就的只有一个赵本山,话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是一点也不虚。
令人遗憾的是成在春晚,败在春晚。在今年央视春晚上,赵本山的小品《捐款》虽然有‚笑果‛,但是因其中的故事情节和语言欠妥,加上大量植入广告的污染,而受到广大观众和网民的猛烈炮轰,批评他‚心思光在挣钱,搞个人崇拜,脱离了人民的生活,能搞出来什么好小品。‛‚功利心太强,春晚是他家大剧院‛,要求‚赵本山谢幕!‛某网站发起央视春晚‚最烂节目‛评选活动显示,赵本山小品《捐助》获得6万多票,占总票数的47%,名列‚央视虎年春晚最烂节目‛榜首,从‚小品王‛蜕变成‚最烂王‛,是否意味着赵本山会从此走下了央视春晚的神坛,会不会动摇他在央视春晚的垄断地位?
毫无疑问,在央视春晚这个大秀场上,以赵本山为核心的文化集团在娱乐界已是一座不可小觑的山头,这座山之高,直接链接着央视春晚巅峰时刻,它们之间俨然已是利益共同体,央视可以通过赵本山小品获取收视率和广告收益,而赵本山也可通过春晚来推出他的新弟子,这些新弟子作为本山文化集团一员,在新的一年里就可以在全国舞台与广告上,攻城略地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个来自民间的文化集团借助央视的文化垄断,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利益双丰收,我们不仅需要警惕这样的文化垄断,更要有措施来限制这样的利益集团对民间公共文化的侵蚀。
赵本山赴央视的周期虽然按年来进行分配,但他让这种机会变成自身的资源,最终成为巨大的物质财富。换句话说,只有赵本山,把春晚变成了他自己的秀场,变成了他庞大商业王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展示舞台。这是赵本山作为商人的精明之处,无人能及。不过,如今的赵本山已经不再是一个民间艺术家了,已经沦为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
第二篇:商标侵权个案分析
2014年1月22日,独山子区工商局执法人员发现辖区内某体育用品店销售的标有“JEEP”商标的各式上衣和裤子做工粗糙,业主无法提供正规进货票据。执法人员依法提取样品后送往相关单位鉴定。
经“JEEP”品牌服装的授权企业广东利威制衣有限公司鉴定,当事人所售均为侵犯“JEEP”品牌商标专用权的服装。
经查,当事人高某于2013年12月底,从乌鲁木齐小西门以50元至135元的价格购进各式“JEEP”裤子、上衣等系列服装77件,并以一倍以上的价格在自己店内进行销售。对高某的上述侵权行为,独山子区工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对其作出罚款20000元及没收侵权服装的行政处罚。
商标侵权◇案例二:
2014年1月21日,独山子区工商局执法人员发现准南市场二楼某鞋店所销售的“NIKE(耐克)”和“CONVERSE(匡威)”鞋商标模糊、做工粗糙,业主赵某不能提供该商品的来源。
执法人员在现场抽样后将样品邮寄上述商标品牌所有权人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和康沃斯公司进行鉴定。经鉴定,赵某所售均系假冒商品。
独山子区工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三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对赵某销售假冒侵权商品作出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罚款20000元的行政处罚。
商标侵权■案件评析:
这两起案件是典型的侵犯国际知名品牌商标注册专用权案。被侵权产品市场占有率大,知名度高,个别经营者为赚取利润,铤而走险,知法犯法,扰乱了公平的市场环境。
这些品牌是经国家商标局核准的注册商标,具有排他性权利,任何人未经许可,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均为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行为,理应受到处罚。
傍名牌黄金首饰,惩!
商标侵权◇案例一:
2013年4月22日,克拉玛依区工商局执法人员依法在克区幸福路某超市检查时发现,王某从事珠宝首饰销售的经营场所内摆放的柜台及店面装饰上使用“香港中国黄金”字样及图形,但其使用的商品标价牌和质量保证单(销售凭证)上商品名称均标记为“香港中国黄金”,但王某无法提供该品牌的注册商标证书及相关授权手续。
经鉴定,王某所销售的“香港中国黄金”黄金首饰侵犯了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的商标专用权,构成商标侵权行为。
克区工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对王某做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30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商标侵权■案件评析:
王某所销售的“香港中国黄金”珠宝首饰标志与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注册的“中国黄金”注册商标标志近似,并在同一类商品上使用,其行为误导了公众,易使消费者误认为该品牌的黄金首饰为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所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对此侵权行为有明确规定: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构成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
假冒混凝土添加剂,查!
商标侵权◇案例一:
2013年9月27日,克区工商局接到举报称“新疆某建材有限公司”生产并销售至和什托洛盖新疆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砼供应站的30吨左右混凝土添加剂使用市场上同类产品注册商标“BR”作为产品名称。
工商局执法人员对新疆某建材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对标有“BR-3型防水剂”的产品包装袋进行抽样取证。后经“BR”商标持有人山西建华化工有限公司鉴定,该公司生产销售的“BR-3”型防水剂均为假冒产品,至该局查获时,新疆某建材有限公司获得非法经营额为26265元。
克拉玛依区工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三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对该公司作出立即停止侵权并罚款25000元的行政处罚。
商标侵权■案件评析:
该案是我市工商系统查处的涉及工程建设领域建筑材料侵权行为案。新疆某建材有限公司被利益所趋,不惜采取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违法手段来提升产品认知度、提高产品销量,理应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
销售假“惠普”,责!
商标侵权◇案例一:
2013年11月5日,克拉玛依区工商局执法人员在依法对克拉玛依市某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公司对外销售的“惠普”牌5种型号共计230只打
印机硒鼓外包装标识不清。为排除质疑,执法人员在抽取各种型号的样品后,委托北京新诤信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惠普公司授权该公司对“惠普”注册商标权进行保护)进行鉴定。
经鉴定,上述惠普硒鼓为假冒商品,因涉案金额较大,克区工商局将该案件移交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处理。因该公司的违法情节不足以追究刑事责任,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于2014年3月27日,将该案件移交克拉玛依区工商局查处。
经调查获知,该公司从一名推销员手中以每只40元至150元的低廉价格购进5种类型“惠普”硒鼓230只,并以数倍高价对外进行销售,获非法经营额高达131990元。
对该公司的违法行为,克区工商局作出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所有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惠普”牌打印机硒鼓,罚款人民币158388元。
商标侵权■案件评析:
“惠普”牌打印机硒鼓是知名商品,其注册商标属惠普发展公司所有,“惠普”商标在国际、国内均有一定的知名度。本案中的违法行为人受利益驱使,从非正规渠道购进远低于正品价格的打印机硒鼓,在加价数倍后以正品价格销售,谋取暴利,其行为恶劣,违背了商业道德,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克拉玛依区工商局对该公司销售侵权假冒商品作出相应行政处罚。
侵犯名牌酒注册商标专用权
商标侵权◇案例一:
2014年2月19日,白碱滩区工商局执法人员依法对白碱滩区中兴路匡某所经营的商店进行检查时发现,其店内所售的80瓶“泸夜”珍藏泸州窖藏年份三十年酒、6瓶“泸绿”中国泸州窖藏年份三十年酒、16瓶“苏旭”江苏洋河蓝色至尊酒的外包装日期模糊。
执法人员在现场抽样后送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商标侵权鉴定。经鉴定上述白酒为侵犯“泸州”、“洋河”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产品。
经查,匡某于2012年11月初从乌鲁木齐市一家商行购进14件(共84瓶)“泸夜”珍藏泸州窖藏年份三十年酒、1件(共6瓶)“泸绿”中国泸州窖藏年份三十年酒、5件(共30瓶)“苏旭”江苏洋河蓝色至尊酒(6瓶/件),并分别加价后以45元/瓶均价销售,至查获时匡某共获非法经营额5400元。
白碱滩区工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三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对匡某作出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80瓶“泸夜”珍藏泸州窖藏年份三十年酒、6瓶“泸绿”中国泸
州窖藏年份三十年酒、16瓶“苏旭”江苏洋河蓝色至尊酒;罚款11000元的行政处罚。
商标侵权◇案例二:
2013年1月24日,市工商局商标广告科执法人员在克区天山路28号(博达市场)王某经营的某商行检查时发现,店内标价为每瓶55元的18瓶干红葡萄酒品名为“吐鲁番解百纳干红葡萄酒”,生产厂家为新疆汇葡酒业有限公司出品,不符合国家工商总局《关于保护“解百纳”注册商标专用权的通知》中所标明的生产厂家。
经调查获知,王某从乌鲁木齐购进10箱“吐鲁番解百纳干红葡萄酒”,并以每瓶55元的价格在其经营的商行对外销售,至被查获时,获得违法经营额3300元。
王某所购进的“吐鲁番解百纳干红葡萄酒”并非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授权使用“解百纳”商标的企业,其行为已构成侵犯“解百纳”注册商标专用权。市工商局对王某作出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侵权“吐鲁番解百纳干红葡萄酒”(12%、750ml)18瓶;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
商标侵权■案件评析:
“泸州”、“洋河”、“解百纳”酒均为国内驰名商标,本案中的违法行为人,为谋取利益,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酒类市场,应严厉查处,以警示其从正规渠道进货,严格把关,合法经营,遵守商业道德。
第三篇:关于一起商标侵权案件的分析
关于一起商标侵权案件的分析
我是某电大大学的一名学生。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盗用、滥用和拟似别人的品牌来发展自己的产品,在别人品牌的掩护下给其厂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扭曲影响了其品牌的健康发展。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也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对其现象我们对一案列进行简单分析一下。
一、[案情]
1997年7月28日,北京蓝色快车公司经国家商标局核准,获得“蓝色快车”注册商标专用权。2000年7月28日,长春蓝色快车公司受让了上述注册商标。长春蓝色快车公司为LENOVO??Think产品在国内目前唯一的授权维修商。长春蓝色快车公司在西安授权从事技术服务的合作机构是中铁陕西公司。2002年4月,傅永强经长春蓝色快车公司培训获得“蓝色快车硬件工程师”称号,2004年3月,傅永强从中铁陕西公司离职。2004年5月,西安市工商局经范文英申请,核准注册了个人经营的高新区蓝色快车维修服务部。蓝色快车维修部服务单记载的联系人为傅永强,傅永强称其是陕西中关公司的工程师,但其给客户维修电脑后,蓝色快车维修部出具了发票。长春蓝色快车公司称其是基于同一事实将范文英、傅永强共同起诉,并认为范文英、傅永强侵犯了其注册商标权,同时构成不正当竞争,请求判定“蓝色快车”为驰名商标;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原告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给其赔偿损失。
二、关于本案,本文拟对以下问题展开分析:
(一)本案不涉及“蓝色快车”是否为驰名商标的认定
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境内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商标驰名与否取决于商标权人对于商标的经营与维护,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事实状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认定驰名商标,应当依照商标法第十四条的规定进行。由此说明,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标,实行被动原则,不依职权直接确认驰名商标,即只有在当事人提出请求且根据案情需要人民法院才依照法律规定作出认定。如果被控侵权人在跨类别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1
人民法院方对争讼之商标是否驰名进行审查认定。本案范文英与长春蓝色快车公司从事的服务虽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在服务的对象、方式等方面相关,存在着特定联系,属于类似服务。因此长春蓝色快车公司请求认定“蓝色快车”为驰名商标,事实依据不足,本案对此不予涉及。
二、范文英侵犯了长春蓝色快车公司的商标专用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由此规定说明,此种形式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必须同时具备文字相同或近似;在相同或者在类似商品或服务上使用;突出使用;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本案中,范文英将与长春蓝色快车公司注册商标相同的文字“蓝色快车”登记为企业字号,二者从事的服务相类似,《中国行业资讯大全—IT行业卷》及西安办公网发布的蓝色快车维修部信息中均突出的使用了蓝色快车注册商标,此事实可以证明这种突出使用的方式易使相关公众对范文英所提供服务的来源与长春蓝色快车公司相互联系,足以使相关公众产生混淆、误认,同时范文英的企业字号在注册商标之后,因此范文英使用“蓝色快车”作为企业字号,符合上述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侵犯了长春蓝色快车公司的注册商标专用权。
本案中,长春蓝色快车公司成立于1999年,经过多年的经营,获得了多项荣誉,在消费者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傅永强曾在长春蓝色快车公司授权的机构工作,而该机构系联想西北地区经销商,同时蓝色快车维修部服务单记载的联系人为傅永强,其给客户维修电脑后,发票出具人是蓝色快车维修部,《中国行业资讯大全—IT行业卷》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发布的广告记载傅永强为总工程师,由此证明范文英使用的企业字号主观上具有明显搭便车的故意,客观上借用了长春蓝色快车公司的声誉,可能使消费者对市场主体及其服务来源产生混淆,从而获取了不正当利益,其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侵犯了长春蓝色快车公司的竞争利益,构成不正当竞争。
三、傅永强不应作为本案诉讼主体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规定: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有字号的,应在法律文书中注明登记的字号。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以业主和实际经营者为共同诉讼人。本案中,因长春蓝色快车公司提供的证据证明傅永强是蓝色快车维修部工程师或联系人,该服务部的业主和实际经营者均为范文英,同时长春蓝色快车公司也未能提供傅永强为蓝色快车维修部的实际经营者和合作者的证据,因而蓝色快车维修部使用“蓝色快车”注册商标作为企业字号,其民事责任应由范文英承担,长春蓝色快车公司基于此事实将傅永强作为本案诉讼主体,法律依据不足。
综上判决:范文英停止使用含有“蓝色快车”字号的企业名称;范文英停止侵害“蓝色快车”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范文英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范文英赔偿长春蓝色快车公司损失20000元;驳回长春蓝色快车公司其余诉讼请求。
第四篇:美国商标案例翻译及分析
美国商标案例翻译及分析
摘要:
关键词:商标侵权
正文:
一.案例翻译
巡回法院法官伍德.为了寻求对乐队名称“Survivor”的商标权的保护,Frank Sullivan以侵权、淡化法、不正当竞争以及欺诈的商业行为为由,对被告CBS公司,CBS广播,Survivor产品,TVT唱片公司、Tee Vee Toons公司(并称CBS),以及音乐CD和带有著名电视节目“Survivor”(系列节目)标识的商品的制作人、发行人提起诉讼,Sullivan于1994年注册了乐队商标“Survivor”,诉称被告不能在其CD以及商品上使用“Survivor”文字。地区法院做出了有利于被告的简易判决,认为尽管沙利文的标识有权受到保护,但他既不能证明消费者会对Survivor系列节目的相关产品来源产生混淆的可能性,也不能证明对“Survivor”商标造成淡化的可能性。在本法院重新审理的意见中,同样认为沙利文不能证明混淆或者淡化的可能性,因此我们维持地区法院的判决。
沙利文以及其他四位成员于1977年成立Survivor乐队。80年代,该乐队发布了诸多专辑并且拥有许多畅销歌曲,包括著名电影《洛奇3》主题曲“老虎的眼睛”。该乐队广泛巡回演出并且赢得了许多音乐产业方面的荣誉。Survivor乐队于1989年发布了第一张畅销歌曲专辑,此后于1993年发布了另一张包含两首新歌的专辑。
多年以来,不同的成员离开了乐队。乐队前主唱开始以Survivor的名义与不同的音乐家一起表演。后续的诉讼促使沙利文和另一成员詹姆斯·帕特里克于1994年3月申请注册“Survivor”商标。沙利文和帕特里克希望将该名称注册于“娱乐服务:即供乐队和/或音乐服务。”该注册不包含销售。帕特里克之后将自己的权利转让于沙利文,沙利文成为该商标的唯一所有权人。
沙利文继续以Survivor的名义表演,尽管该乐队在1993年之后没有再发布任何新的音乐作品。Survivor销售演唱会的CD以及T恤等其他产品,也将音乐作品许可给电视节目和商业广告。销售Survivor乐队CD的唱片店和电台继续播放该乐队的音乐。沙利文诉称,乐队销售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唱片和商品,并且每年花费数百万美金用于乐队宣传和促销,但对
此沙利文不能提出任何证据。
2000年5月,CBS首次推出了名为“Survivor”的现实题材周系列节目。在该系列节目中,十六个参赛者在一个孤岛或者其他难以接近的地区“限于困境”。参赛者遭遇各种考验和竞赛,在荒芜的地区努力存活于残酷的生活现实中。
在该系列节目播出前,CBS创作了用于促销和广告的标识。该标识为椭圆形,“SURVIVOR”字样从中间穿过,旁边围绕着反应该季所在位置的场景,椭圆周边有“OUTWIT,” “OUTPLAY,” “OUTLAST”字样。比如在第二季中,标识上就有一只袋鼠和澳大利亚内陆日落时的景象,标识上的文字也从“SURVIVOR”变为了 “SURVIVOR-AUSTRALIAN OUTBACK.”。
2000年八月,CBS发布了该系列节目原创音乐编辑而成的原声大碟。“SURVIVOR”字样被大大得印在了唱片的前面,“热销系列节目官方原声大碟”则印在底部。CD的右下角有系列节目的椭圆形标识。CBS在2000年11月发布了CD,声明了这些有特色的音乐其灵感都来源于系列节目。第二张CD的前部显示有系列节目的椭圆形标识,并在其顶部伴有火焰,且“官方生存者套件”字样印在标识的西方,CD包含了预先收录的生存者和孤岛主题的音乐。两张CD的销售都主要针对系列节目的观众并被归于原声带。2000年6月,CBS推出了一系列的商品,包括T恤、马克杯、包、日历和笔记本,都带有系列节目的标识。
沙利文诉称被告将“Survivor”字样使用在两张CD以及相关的商品上侵犯了其商标权,违反了《蓝哈姆法》32(1)条、4343(a)(1)(A)条;《伊利诺伊州商标注册和保护法案》1114(1)条、1125(a)(1)(A)条;《统一欺诈交易法案》;《消费者诈骗和欺诈交易法案》以及不正当竞争的普通法。在上诉中,只涉及商标侵权和淡化理论问题。沙利文为了证明其商标侵权的诉求,必须证明其标识是有权受到保护,以及其标识与CBS的标识之间存在混淆的可能性。地区法院认为,沙利文的标识“Survivor”(关于乐队),是描述性的,但是获得了第二含义。法院随即适用了“七要素标准”并认为沙利文未能证明任何混淆的可能性。
尽管CBS没有对地区法院将沙利文的标识认定为描述性商标提出异议,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分类是错误的。基本上,这不会改变对于沙利文的最终结果,但是用于乐队的“Survivor”标识应当归为任意性标识,而不是描述性标识。商标被归为四种类别之一:臆造性,任意性,描述性和一般性。对于标识固有可获得保护的可能性从一般性向臆造性递增。一般性文字不能获得商标权保护,而臆造性词汇往往会获得强保护。
描述性标识是描述产品的特征或者要素。描述性标识往往不能获得授权保护“因为它们往往难以用以区分服务的来源并且它们对于描述产品或服务的类似性质时是必要的。”沙利文称,“survivor”确实不属于对于乐队的描述。“survivor”用于乐队名称时是任意的,该
词没有任何描述乐队或者是沙利文的乐队的必要性。因为“survivor”一词是一个普通的词汇,被用于与其意义毫不相关的服务,即乐队名称上,经合理地考量,应是一个任意性标识。
然而将“Survivor”归为任意性标识并不意味着该标识能够自动获得强保护。标识获得保护的强度部分决定与其分类,但是法庭仍然有权判定一标识在其使用范围之外自由应获得的保护强度的权利。换言之,正因为一个标识是任意性的,如果其仅被使用在一个很狭窄的范围内,他人可以在不同的商品上使用一个相似的标识而不构成商标侵权。参见麦格劳爱迪生公司诉沃特迪斯尼制品厂787F.2d 1163, 1170-71(7th Cir.1986)。我们可以假定沙利文的标识有权受到强保护以对抗其他乐队作为名称使用,但是不能推定该标识在上述区域外仍能获得同样的强保护。
我们认为该案中沙利文没有针对推翻简易判决提交足够的证据证明混淆的可能性。沙利文必须提交一个事实的审查员相信的证据,证明消费者可能对CD以及系争商品的来源产生混淆。为了评估混淆的可能性,法庭辨别了七个帮助决定最终问题的相关要素:(1)标识的相似性;(2)产品的相似性;(3)共同使用的地域和方式;(4)消费者可能的注意程度;(5)原告标识的强度;(6)是否存在任何事实上的混淆;以及(7)被告试图以其商品假冒原告商品的意图。
像该案这样的商标案件根本上关注的在消费公众眼中标识指明产品来源地趋向。
McGregor-Doniger Inc.v.Drizzle Inc., 599 F.2d 1126, 1131(2d Cir.1979)。重要问题在于标识是否足够强使得公众能够在标识及特定商品来源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参见2 McCarthy,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s 11:73(4th ed.2003)(“标识的法律强度往往与其经济和市场强度相同。”)
沙利文诉称其标识足够有名以致能使消费者认为系列节目商品时源于其乐队。但是他不能提供证据以证明其推测。他应提供“Survivor” 作为其乐队的标识符现今有多著名的细节,但是他没有。从1993年起Survivor在美国没有出过任何新专辑。沙利文不能提供任何证据证明他每年在乐队推广或者广告上的花费,也没有提供任何乐队挣得多少收入的证明。沙利文提出了提及乐队的报纸文章,但是这些故事不是关于乐队的;他们既没有公布乐队即将上演的表演,也没有报道发现Survivor乐队录制了一首特别的歌曲。简而言之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该乐队名声在外并被认为是除摇滚专辑和演唱会T恤以外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来源。
其次来看两个标识的相似性,我们作比较“是根据自市场上发生了什么而不仅只是并排着看看两个标识” Ty, Inc.v.The Jones Group, Inc., 237 F.3d 891, 898(7th Cir.2001)(citations omitted).“如果一个词或者图形占据了复合型标识的突出部分,其相较于周围的元素将具有更大重要性。”Henri's Food Prods.Co.v.Kraft, Inc., 717 F.2d 352, 356(7th Cir.1983).如果公众不会经常遇到两个标识在一起的情况,那么“将焦点集中于细微样式上的差异是不合适的” Meridian Mut.Ins.Co.v.Meridian Ins.Group, Inc., 128 F.3d 1111, 1115(7th Cir.1997).沙利文提请我们仅将分析集中于“Survivor”一词,该词明显地在两个标识中都出现了。沙利文诉称CBS版本的标识,即包括含有与该季节目位置相关的画的椭圆背景,以及
““Outplay, Outlast, Outwit”字样,只是增加了细微的、形式上的不同。沙利文指出,CBS的标识的主要位置是“Survivor”一词。但是“Survivor”一词从来没有在涉案的CBS的商品上单独出现过。该词总是在一些种类的相关场景之上出现并且围绕着
”Outplay, Outlast, Outwit.“ 字样。消费者在市场上从未见到CBS's的标识以“Survivor”字样单独出现。
CBS辩称当我们聚焦根本问题时,很清晰的是除了标识的主要位置的相似性,并没有混淆存在。我们是同意的。在一个比较”Yogowhip“ 和”Miracle Whip“标识的案子中,法院表示”whip“字样是显著的并且是相同的,但是法院认为当消费者整体看商标,就像他们经常在杂货店那样,将不存在混淆。Henri's Food Prods., 717 F.2d at 355.法庭解释“基于我们对标识的检验,我们认为一个消费者,甚至是一个不仔细检验而快速做出选择的超市的顾客,也可能对产品做出区分。”我们认为该观点在这里同样正确。当整体观察,系争标识是很不同的。此外,引起最大关注的两件音乐CD商品,CBS采取了额外的措施来使使CD与电视节目相联系。
CBS发行的两件CD,不仅仅是”Survivor“ 标识的整体展示,而是每一CD都显示其从属于CBS电视节目秀。第一张包含了为节目创作的音乐的CD,写着“CBS热销电视系列官方原声带”第二张CD表明“灵感来源于CBS热销电视系列的音乐”。CBS已简短地,采取实质的步骤来建立其CD和电视节目之间的联系,并简易地显示在CD的封面上。重要的是应注意到沙利文并没有诉求其商标排除CBS称其节目为“Survivor.”他只是想阻止其在相关音乐CD和商品上使用该名称。标识不仅仅在我们所讨论的那些方面有所不同,且CBS采取了另外的步骤来保证其产品是容易被区分的。尽管标识是相似的,在标记上对不同名字的显著显示减少了任何混淆的可能性。Ziebart Int'l Corp.v.After Market Assocs., 802 F.2d 220, 227(7th Cir.1986)
地区法院认为“商品的相似性”事实同样有利于CBS,但是我们并不太确定。我们认为“一个紧密相关的产品是指会被购买的公众合理地认为有相同的来源,或者是隶属于、商标
所有者”Ty, Inc., 237 F.3d at 900。产品之间的相似点关注于购买的公众是否认为或者期望产品的来源是相同的。沙利文诉称因为他和CBS都销售CD和诸如T恤、帽子这样的商品,他们的产品必然是相似的。他进一步在相似性问题上仅针对CD创造了一个真实的事实问题。但即使对于其事实采取无罪推定也不足以使他在该点上取胜。首先,关于这些“事实”没有神奇之处,他们仅仅对于决定是否存在混下具有启发式的帮助作用。此外,这不是说乐队的CD和系列节目的CD是一样的,他们并不一样。乐队的CD被摆放在商店的“摇滚音乐”部分(物理上以及观念上的),而CBS得CD被分在原声带组别。名优迹象显示CBS试图表明其CD上的音乐来源于一个同名的乐队。
沙利文和CBS都销售相似的商品,但是Survivor乐队仅在其演唱会上销售T恤,而CBS通过各种销售点出售 Survivor系列节目的T恤、帽子以及其他商品。在CD上,Survivor系列节目商品更是显示了完整的“ Survivor”标识。将这些事实整体对待,我们总结认为没有理性的检察员会总结认为会有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混淆。系列节目商品的销售与乐队商品销售的销售点不同。
沙利文最终对地区法院认定没有证据显示事实上的混淆存在提出争议。沙利文提请我们忽略CBS经调查证明不存在事实上的混淆这一结果。他诉称这一调查不适当地集中于对音乐的混淆,而非贸易的同一性;这仅仅限于一张CD;并且这不能包含滚与其他商品的任何问题。然而本庭支持类似调查。参见Henri's,717 F.2d at 356-57。沙利文有充足的机会来进行其自己的调查,但其选择不调查。参见 id.(“卡夫有机会进行并且陈述其调查来补救不适当的时机以及选址,但是他选择不这样做。”)
沙利文没有被要求进行自行调查,但是他不能提交我们已经讨论过的那一个证据以外的其他证据来证明事实上的混淆或者混淆的可能性。这一证据是指对于通过两个自动搜索引擎完成的搜索结果的陈述。搜索引擎搜搜集了与乐队和系列节目有关的网站。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搜索引擎对于网站的来源产生了“混淆”。它响应于列明“Survivor ”是作者的所有的记录的请求。但是那些结果仅仅把我们带回了关于混淆的相同点上:一个消费者在看到不同的网站时,会认为CBS和乐队有相同的来源吗?没有证明上述混淆的证据存在,并且带有CBS来源于CBS的相同附加信息,将其 ”Survivor" 区别于所有其他的来源。因为不存在关于混淆可能性的可验证的事实上的争论点,我们认为CBS的“Survivor”标识不侵犯沙利文的“Survivor”标识。
沙利文除了商标侵权的诉讼请求,还提出了商标淡化的诉求。为了提出淡化的诉求,证明事实上的淡化是必要的,不管是通过调查的、财务的或者是间接地证据。Moseley v.V.Secret Catalogue, Inc., 537 U.S.418,123 S.Ct.1115, 155 L.Ed.2d 1(2003).沙利文不能提交任何关于事实上的淡化的证据,因此他关于淡化的诉求不成立。
沙利文,通过他的Survivor乐队,已足够幸运得拥有一个摇滚乐队,在许多人失败的生意上成功了。CBS,通过其节目Survivor,已(或多或少)对全球纪实性电视进行了一场革命。沙利文和CBS使用了相同的标识,但是我们不认为在消费者的观念中存在混淆的可能性。因此我们维持地区法院的判决。
分析:
背景:“survivor”商标的所有人以侵权、淡化法、不正当竞争以及欺诈的商业行为为由,对电视公司提起诉讼。美国伊利诺伊北部地区法院法官William J.Hibbler做出了有利于电视公司的简易判决。原告上诉。
观点:上诉巡回法院法官Wood认为,商标所有权人未能证明电视公司提供的使用了与涉案商标相同文字的现实题材的电视节目,会使消费者对其来源产生混淆
第五篇:一起侵犯商标专用权案例分析
一起侵犯商标专用权案例分析
违约能否构成犯罪?
------一起侵犯商标专用权案例分析
企业A系FH牌注册商标所有人,其与制造企业B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企业B制造并销售FH牌商品,企业B在经营活动中,违反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有关商品生产数量及销售方式的约定,向贸易企业C销售了FH牌商品,企业C将FH牌商品出口。随后,企业A发现了企业B与C销售FH牌商品的行为,遂向公安机关举报,要求司法机关按照假冒注册商标罪及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追究企业B与C的刑事责任。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企业B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制造并销售FH品牌商品的行为,是否属于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应当依照假冒注册商标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第三人企业C购买并销售该违约生产的商品的行为,是否属于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应当依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对此,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含义应当作广义解释,只要是违反了注册商标权所有人的意思表示,包括尽管与注册商标所有人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但违反该合同的情况,均应当视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故企业B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第三人企业C购买并销售使用了该FH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应认定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含义不宜作扩大化解释,企业B与注册商标所有人企业A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在先,随后违反该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行为性质属于民事违约行为,与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有本质的区别,其使用(制造并销售)该FH牌商标的行为不应当构成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罪,第三人企业C购买并销售使用了该FH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不应认定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行为。
还有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在双方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情况下,对该合同的违反是否视为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情形应当结合具体的案情分析而定,如违反合同的行为是否构成根本违约?是违反了有关产品品质的约定还是关于生产数量、销售方式的约定?违约涉及金额在整个合同中所占的比重?该合同条文对此类违约行为如何定性?等等。同样,应当依据行为人的违约行为性质来判断第三人企业C购买并销售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行为是否属于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其理由如下:
第一,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民事合同违约不应构成犯罪。
企业B使用FH牌注册商标是经过注册商标所有人企业A的许可,双方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该合同是民事合同,违反商标许可合同的实质是违反民事合同,违反民事合同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承担刑事责任显然没有法律依据。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无论是刑法,还是民法通则及合同法,都没有违反民事合同构成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根据刑法罪行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故被许可方违反商标许可合同,不应承担刑事责任。第二,企业B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行为不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目前,在我国刑法学界,对于知识产权犯罪的定义有很多,一般认为,知识产权犯罪,是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未经知识产权所有人许可,非法利用其知识产权,侵犯国家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我国刑法分则将侵犯知识产权罪单独作为一节归类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知识产权犯罪不仅侵害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如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还违反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了国家经济增长,即知识产权犯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不属于伪劣商品,即行为人在自己生产、销售的同种类合格产品上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二是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商品同时又是伪劣商品,即行为人在自己生产、销售的伪劣商品上,假冒他人同种类商品的注册商标。前述两种情况的假冒行为不仅侵害了商标所有人的商标专用权,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违反了国家商标管理制度、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上述行为情节严重的,即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本文讨论的案例中情形则明显不属于前述两种情况,企业A与企业B双方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制造生产FH牌商品的行为经过注册商标所有人企业A的许可,该授权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企业B生产制造的商品是“真品”,并非“假冒品”,即商品的原始来源是合法的,即使后续存在违反许可合同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商标专用权,也只属于民事违约行为,这种违约行为没有违反国家的商标管理制度、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更没有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故该行为显然不具备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从打击假冒注册商标罪犯罪活动的立法本意来看,该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三,不能机械地理解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经过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含义,将任何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行为均视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涉嫌犯罪行为。
注册商标所有人与行为人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许可行为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含义是广泛的,首先就表现为注册商标所有人“同意使用”的意思表示,即授权被许可方使用(包括制造、销售等)其注册商标。其次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即注册商标所有人通过使用许可合同的约定,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确保被许可方使用其商标的商品品质,确保双方的收益。经过授权许可生产的商品,其生产制造销售过程中均受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约束,受注册商标所有人指导,商品的产品规格、质量、品质、商标标识等一般都受注册商标权所有人控制,使被许可方生产的商品与注册商标所有人的品牌商品保持一致,签约双方对此都负有合同义务。一旦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成立生效,即表示被许可方有权使用该注册商标,其使用行为授权合法性都已确定无疑,至于在何种程度上的使用,充其量是违约而已。
在与之类似的还有出版行业中的委托印刷合同,出版发行单位委托印刷单位依照图书母版印刷图书的,印刷单位违反双方合同超额印刷,超出部分的书籍,在出版界被称之为“盗印图书”,以与未经专有出版权人授权而印刷“盗版图书”的行为相区别。盗印图书方一般要承担民事违约责任,同时由文化主管部门追求其行政责任,而“盗版图书”的行为则往往会构成犯罪。
第四,将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行为认定为犯罪,不利于维护刑法的严肃性,不利于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注册商标所有人与被许可方签订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是一类专业性较强的民事合同,其内容一般应当包括许可使用得商标及其注册证号、许可使用的商品范围、许可使用的期限、商标标识提供方式、商品(服务)质量监督条款,商品(服务)表明双方名称、产地条款等,对这些事宜如果约定不清,或者存在重大误解,极易出现客观上被许可人违约的情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约定的条款较多,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品牌商业运作到具体的生产制造过程,被许可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也容易在细节上违反某些规定。另外双方在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时,许可人一般处于优势地位,合同中可能存在显示公平的条款,从而造成合同实施过程中被许可方违约发生。由此可见,合同双方尤其是被许可方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情况在生活实践中会经常发生。民事合同的履行发生纠纷,应当通过民事程序进行解决,例如,当事人可以行使撤销权及不安抗辩权,依据合同法主张许可合同无效,要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等等,通过民事程序足以解决问题,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相反,如果一旦被许可方涉嫌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的任何条款,都认定为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进而通过刑事程序来追究其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刑事责任,这就无异于滥用国家司法权,侵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这显然是荒谬的。那么是否应当根据被许可方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协议的具体情形判断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呢?笔者认为这也是不恰当的,且不说对民事合同的违约行为追究刑事责任没有法律依据,即使存在法律依据,又依据何种标准来认定哪种程度的违约行为是构成犯罪?这种不确定性会严重影响刑法的严肃性,危害社会稳定。第五,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构成犯罪,与国际上的商标保护制裁标准不相一致,也不符合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做法。
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标准应当与国际接轨,但是也应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合我国现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力度不宜高出发达国家的标准。从目前国内外的司法实践来看,未见有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协议构成犯罪的先例。2004年我市某区检察院对一例违反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擅自生产将某品牌的领带、皮带、皮包等商品向外销售的行为以假冒注册商标罪提起公诉,经相关方面研究后,最后检察院做出撤诉决定,告知商标权人通过民事程序解决纠纷,尽管这一案例所涉及的注册商标系由外国企业所有,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国内企业之间的商标纠纷案件也应当依照同样的法律原则进行处理,否则将招致在我国营业的外国企业及个人就其享受的“国民待遇”提起异议。
综上,企业B制造并销售FH牌商品的行为不属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
行为,不应定性为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行为。企业C从B处购买并出口该FH牌商品的行为当然也不属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的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行为,因而也就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相关权利人可以通过民事程序追究违约人及侵权人的民事责任。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作为法定犯罪,随着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外延存在着不断扩展的趋势,此种不确定状态导致知识产权领域内的行为模式不断翻新,而刑法对法定犯罪的规定却是相对稳定的,如何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在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好经营者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许可使用注册商标的商业行为日渐增多,出现违犯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引起纠纷也屡见不鲜,对此我们呼吁立法机关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以填补这一法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