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银发产业投资建议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银发产业投资建议
内容提示:由于老年人特有的生理特征和消费习惯,决定了老年消费群体与青少年、妇女等消费群体有明显不同的消费特征。首先,老年消费群体重视商品的实用性和方便性,通常讲究经济实惠、使用方便、经久耐用,不易受商品的包装、广告的影响。
据《 2012-2016年中国老年人(银发族)服务市场运行态势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分析,人口老龄化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其影响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既对如何尽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挑战,同时又给银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老龄化的加速使得与老年人相关的消费需求呈跳跃式增长,与日俱增的老年人群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银发产业作为一个新型的“蓝海产业”正在悄然崛起。但与广阔的市场需求相比,目前我国老龄产业仅值7000 亿元人民币,产业发展远未满足需求,不仅硬性行业跟不上,软性银发产业的发展更是明显滞后,在老年休闲、老年教育、老年保险等老年服务业中,目前只是低水平的开发,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
1、老年人的消费特征与消费需求
由于老年人特有的生理特征和消费习惯,决定了老年消费群体与青少年、妇女等消费群体有明显不同的消费特征。首先,老年消费群体重视商品的实用性和方便性,通常讲究经济实惠、使用方便、经久耐用,不易受商品的包装、广告的影响。其次,老年人的购买动机强。这表现在老年人的消费具有习惯性,消费观念和习惯同年轻人相比较趋向保守和固定,通常长期使用某种品牌或某个厂家的商品,多偏爱老商标,忠实老企业。对结构复杂的新产品开始往往不易接受。在消费过程中,老年人更多地表现出比较理性和实惠的消费心理,购买的冲动性和盲目性较少。近年来,老年人的消费具呈现出补偿性特征,如老年人试图通过消费来弥补过去因条件限制而未能实现的愿望,例如愿意在穿衣打扮、健身娱乐、旅游观光上等进行消费。另外通过观察可知,老年人在消费时具有一些特殊的心
理期待,表现在心理、情感方面。在消费时希望可以得到服务人员亲切的接待,温暖的笑容,并希望有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2、我国银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积极发展银发产业,不仅可以满足老龄人口的需要,而且也可使老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银发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扶持,宏观上来说,在开发银发市场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推动,表现在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方面,应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投资、税收、信贷等,为银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和企业开拓发展老年消费者市场,带动和促进银发产业的健康全面的发展。从微观来看,企业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到银发市场的规模和增长潜力,改变对老年消费观念认识上的误区,积极开拓银发市场,可以从银发产业的产品及销售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银发产业的产品既包括有形产品也包括无形产品,体现在银发产业上就是指老年商品市场和老年服务市场。企业应该以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和消费特征作为产品定位的导向,针对老年消费群体的个体差异性生产相应的产品或提供相关的服务。开发商要以质量为本,根据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心理特征,努力开发品牌产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在保证方便、实用、保健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外观设计。在产品的销售上,根据老年消费群体理智、节俭的消费特点,首先在定价上要实行物美价廉、薄利多销的策略,以赢得更多顾客,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同时,厂商应对老年消费市场进行合理的细分,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将产品定位于高、中、低档三种级别,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消费者的需求。在销售地点定位上,根据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的特点,尽量在居民社区开办一些占地面积不太大的连锁店,并能提供送货上门、电话定购等服务。在销售环节中,要实行亲切友好,细心耐心的情感销售策略。在产品促销方面,企业应在在老年人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来达成,同时加以适当的广告宣传,宣传的诉求点应适合老年人的特殊要求,贴近老年人生活。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银发市场展现出巨大潜力,发展老年消费市场,既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观要求。同时,银发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对于那些正在寻找合适资金流向的投资者来说,是一条高回报的投资渠道。总之,银发浪潮正在加速涌来,我们期待银色产业更加绚烂。
第二篇:我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资产业方向的建议
我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资产业方向的建议
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观念的深入人心,改变着浙江各地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地处“长三角”的浙江日益成为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客商投资的乐土。舟山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处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面向太平洋,踞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
交汇的咽喉要冲,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好范文版权所有,有着良好的港口、旅游、渔业、岛屿资源,在引进外资方面也逐渐取得较好的成果。
一、投资产业现状
(一)目前我市投资总体情况
自1990年我市第一家外资企业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截止2005年6月底,全市在册外商投资企业136户。2001年开始,受中国加入wto的惠顾及世界经济对外资的积极影响,加之我市活跃的经济发展对外资的需求大大增强,使我市引资规模出现强劲的增长态势。从外商投资企业五个统计上来看,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户数基本不变,但投资额五年增长幅度较大。至2005年上半年,累计投资总额70282万美元,注册资本37039万美元,其中外方协议认缴额2260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006万美元。仅占全市各类企业2的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占全市的总资本金的10。
通过对全省的外商投资企业比较(2005年一季度),我市与利用外资先进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我市外商投资企业的累计投资总额仅占全省的0.8;累计户数只占全省的0.7;户均投资总额超过全省平均数7个百分点。
今年6月底,我市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分布为市属企业30户,投资总额31162万美元,注册资本13809万美元;定海区43户,投资总额6108万美元,注册资本3761万美元;普陀区33户,投资总额18059万美元,注册资本11004万美元;岱山县24户,投资总额10657万美元,注册资本5314万美元;嵊泗县6户,投资总额4296万美元,注册资本3151万美元。
目前我市外商投资方式已逐渐转为外商独资为主,投资来源地逐步趋于多元化。由原来合资投资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外商独资为主,独资比例持续上升。这是由于初期外商在不了解国内市场的情况下,更愿以合资的形式来减少投资风险,而随着中国开放度的提高和对中国市场的了解日益加深,外商投资的不确定性相应降低了,此时外商更倾向于采取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投资领域,以便实行统一管理提高运营效率,获得充分的投资回报。外商投资来源地仍以香港地区为主体,并逐步趋向多元化。目前来舟山投资的国别(地区)已达23个,日本的投资企业已处于第二位。
(二)近二年投资企业在1000万美元以上主要投资产业
2004年上半年,我市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7户,累计投资总额40978万美元,其中投资于农、林、牧、渔业1户,投资总额2786万美元;采掘业1户,投资总额1020万美元;制造业7户,投资总额13597万美元;建筑业4户,投资总额9996万美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4户,投资总额13579万美元。
2005年上半年,我市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22户,累计投资总额54839万美元,其中投资于农、林、牧、渔业1户,投资总额2786万美元;制造业7户,投资总额17450万美元;建筑业4户,投资总额9996万美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6户,投资总额17609万美元;房地产1户,投资总额2500万美元;旅游景区开发业2户,投资总额4498万美元。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和区域引资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
目前,我市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2005年上半年,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从投资总额分布来看,制造业26113万美元,位居首位;仓储业17927万美元,位于其次;第三是建筑业,10052万美元。在外商能够投资领域中(除外商投资企业产业导向目录中限制、禁止外),外商对我市农林牧业、信息服务业、娱乐业投资偏少,资金不到三位数。在制造业中,水产品加工也只局限于一般加工,对于精深加工未能拓展。第二产业利用外资质量不够高;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领域不够宽;一般性的外资项目太多,而对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有带动地方经济加速发展意义的外资项目太少,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
此外,由于区位条件的不同,我市引资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岛屿间差距明显。定海、普陀、岱山等县(区)利用外资已形成一定规模,2005年上半年,投资总额分别占到全市的50、25、17。但嵊泗县利用外资规模普遍较小。
(二)外资的总量规模偏小,投资效益仍有待
提高。
引资质量和外资企业效益是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外资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从纵向看,我市利用外资的规模在持续扩大,质量在日益提高,作用在不断增强。但是从横向看,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我市利用外资的总量不大,规模偏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截止2005年上半年,除了22家投资总额超1000万美元外,其余的户均投资总额仅135万美元,规模相对较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这对于舟山地处海岛,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会大幅度提高生成成本,造成产品竞争力不强。户数众多的制造业中,投资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下就有50余户。部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以劳动密集型的作坊式的生产为主。
从总体来看,我市外商投资企业效益在不断提高,但效益提高幅度并不大,有些由于企业投资决策等原因还出现效益下降的情况。至2004年底,在参检并投产开业企业61户中,全年销售(营业)收入56228.42万美元,纳税额2017.17万美元;盈利企业35户,税后利润2130.71万美元;亏损企业40户,亏损额388.66万美元;盈利和亏损额度均比去年有所提高。
(三)地区优势利用不明显,未能有效发挥产业链经济。
从发展空间上看,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深水大港依赖性更加突出。舟山位居长三角地区开放前沿,拥有“港、景、渔”等海洋资源优势。《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的颁布,更为号称千岛的舟山提供了有利的开发条件。外商投资船舶工业的投资额以常石集团、万邦永跃、中远为主,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带动了边缘经济;水产以舟山兴业有限公司为主,仓储以中化兴中石油转运有限公司为主,但对于这些优势的利用还不是很明显,还未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对于无居民海岛开发项目的引进就更少,未能有效形成产业链经济,带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如第三产业,在上图中,投资额只占了一小部分。
三、投资产业建议
在当前舟山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体中的一员,在上海和宁波两大都市的双重辐射下,借助其优势也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但如果将舟山放到长三角城市群中进行集中比较,就可以明显地发现,舟山作为一个地级海岛城市,经济总量过小、城市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佳、交通条件不便,仍是制约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真正崛起与真正融合的重要因素。在长三角所有城市都进入全国百强的情况下,舟山城市竞争力位居长三角倒数第三,综合实力位居倒数第一,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在调控和要素制约全面趋紧的情况下,利用外资正处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口,要在对外开放竞争中取得新的优势,必须在调整结构中积极寻求增长方式的突破,地方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引导措施,扬长避短,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完成互补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城市形态的集成。
(一)港口产业
长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的格局,当前迫切的任务是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提升整体竞争力,而首要的问题在于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整合交通资源。舟山有着得天独厚的深水港口和航道资源优势,应该利用上海开发嵊泗大小洋山深水港以及宁波、舟山港口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契机,着力发展港口产业。
1、仓储业
建设大港口、布局大产业,是海湾型地区抢占发展先机、实现经济快速起飞的巨大动力。环杭州湾所在的浙北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深水岸线密集区,启动浙北港口资源优化整合,既是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的紧迫要求,更给舟山创造了产业重构的重大契机。我市应以服从全省大局为前提,以融入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为导向,避免产业同构,寻求自身特色,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以港兴市’战略,加快产业整合,重组发展优势,以港口为龙头,构筑深水大港口、临港大产业的发展框架,在临港滨海区域形成产业集聚格局,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前,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建设港口等基础设施,加快大陆连岛工程建设。依托舟山开发深水岸线、建设深水港口形成的大宗货物水水中转优好范文版权所有势,在深水泊位区周边陆域布局建设粮油、木材、煤炭、石油、矿物质等大宗货物加工企业集群,把舟山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物流基地和能源中转、储运基地。
2、船舶业
舟山市在港口开发的过程中,站在全局的高度,全心全意做好各项配合服务工作,抓住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机遇,在引进外商投资企业时,着力在各岛间打造船舶修造基地,并做到以外引外、以外引民等投资方式,带动第三产业及配套行业的发展,如我国船舶工业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投资10亿元的日本常石集团修造船基地落户舟山后,逐步引进日资配套辅助的8个项目,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船舶配件、舾装企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旅游休闲
1、依托佛教圣地、投资崇教关联产业。
舟山拥有众多佛教文化景观,尤以普陀山为闻名天下,依托佛教圣地,投资与其相关联的产业,将会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如在景观的周边建立酒楼、娱乐等项目来刺激旅游。
2、利用海岛资源,开发旅游休闲等配套项目。
利用无人居住的海岛资源,以及以文化景观为中心,建设开发以旅游为主师题的休闲中心,开展游船观光、海钓等休闲渔业、娱乐场所等活动,也应作为舟山引进外资的重点。
(三)加工业
1、依托渔业资源,发展精深加工等技术密集型企业。
在渔业经济承受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压力情况下,舟山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应利用舟山水产品加工业的现有优势,整合资源,做大规模,注重特色,提升层次,拓展市场,打响品牌,建设国际级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拓展和延伸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内涵,利用水产品原料和加工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生化加工业,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充实施科技兴海工程,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海洋生物制品,逐步把舟山建成我国新兴的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生化产品开发生产基地。
2、依托长三角产业群,投资电子等科技产品。
近几年来,在长江三角洲,高科技产业纷纷向昆山、苏州、无锡等地“群聚”,形成了完整的it制造业群落。我市可以利用海岛污染源较少,环境容量大,大气污染稀释自净能力强的优势,引进电子等高科技项目,以此带动科技人才的引进。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我市也应开始提高外资进入“门槛”,从“引资”转向“选资”。在招商引资初期阶段,由于国内资本短缺,我们在引资过程中很少进行质量审核,结果出现了一大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外资企业。但随着土地、电力、水等资源条件制约日益突出,以前粗放式的招商引资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在新形势下,政府更应该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加强选资力度。减少外资优惠政策,限制高耗能、大量占用土地、高污染、低效益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外资进入,注重资源节约型、能源节约型、环保型项目的招商。在资金利用上要注意内、外资并重,应该尽可能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既重视引进外资,也要国内的闲散流动资金。如果一味重视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而忽视培育本地企业,则很容易导致本地资金的外流,也容易引起假外资的出现。同时在规划上,也应注意投资密度与拓展空间相结合,既要有条件的选择项目,保证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也要保证企业的长远规划。
第三篇:我国健身会所市场调研及产业投资咨询报告
健身会所市场研究及投资咨询报告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目 录〗
第一章 中国健身会所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经济环境分析
第二节 政策环境分析
第三节 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节 技术环境分析
第二章 中国健身会所市场规模分析
第一节 中国健身会所市场规模分析
第二节 我国健身会所区域结构分析
第三节 中国健身会所区域市场规模分析
第四节 中国健身会所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章中国健身会所需求与消费状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健身会所产量统计分析
第二节 中国健身会所历年消费量统计分析
第三节 中国健身会所消费者消费偏好调查分析
第四节 中国健身会所消费者对其价格的敏感度分析
第四章 中国健身会所行业市场价格分析
第一节 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第二节 中国健身会所行业平均价格趋向势分析
第三节 中国健身会所行业价格趋向预测分析
第五章 业内部分重点企业分析(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节 威尔士健身
第二节 兆韦德健身
第三节 美格菲
第四节 宝迪沃
第五节 金仕堡
第六章中国健身会所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健身会所行业历史竞争格局概况
第二节 健身会所行业企业竞争状况分析
第三节 中国健身会所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第七章 中国健身会所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健身会所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
第二节 健身会所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第三节 健身会所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八章 我国健身会所行业投资价值与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健身会所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第二节 中国健身会所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第四节健身会所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第九章金融危机形势下健身会所行业发展政策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测
第一节宏观经济未来走势预测
第二节政府面对金融危机的货币调整政策研究
第三节政府对健身会所行业产业政策及影响分析
第四节金融危机形势下健身会所行业未来发展预测
第五节金融危机对健身会所行业影响期限预测
第六节金融危机对健身会所行业的警示分析
第十章 金融危机对健身会所产业的影响及企业应对策略分析
第一节 金融危机对健身会所产业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基本面分析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健身会所产业的传导机制
四、出台对健身会所利好政策解析
第二节 我国健身会所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策略探讨
一、政策角度
二、增强内功修炼,提升服务质量
第三节 应对金融危机建议
第四篇: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建议总结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建议总结
内容提示: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海上风力发电,以逐步实现海上风力发电的商业化运营是国际上的通用做法。中国应在充分借鉴国际深水海域海上风电财政补贴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我国国情,逐步探索深水远岸海上风电财政补贴政策体系。
海上风电有其鲜明的特点,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相对陆上风电要复杂得多,但在相关的设备制造、工程施工、管理、运营等方面,海上风电可以借鉴我国陆上风电开发的成功经验和世界风电强国的发展经验。基于上述对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规划、项目进展、管理政策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高效的海上风电相关部门协调管理机制。海上风电开发涉及海洋、气象、军事、交通等领域,海上风电规划牵涉航运、自然保护区、渔业生产、军事等多方面,风电审批的主管部门应包括能源局、海洋局、环保、军队等,多个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需要继续加强。海上风电规划需与海洋管理部门、地方规划部门、军事部门,就海域使用面积、使用功能、环境及保护区等方面及时沟通,做出调整。由于各部门遵循的规则和执法方式不尽相同,建议建立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推动海上风电开发。
各地方政府已对海域做出规划,有生态农业、养殖、旅游以及沿海城镇经济等考虑。地方规划和省级海洋规划也可能发生冲突,此时地方规划需服从省级规划,并进行相应调整。
(2)探索深水海域海上风电财政补贴政策体系。
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海上风力发电,以逐步实现海上风力发电的商业化运营是国际上的通用做法。中国应在充分借鉴国际深水海域海上风电财政补贴政策经验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我国国情,逐步探索深水远岸海上风电财政补贴政策体系。例如德国推行的阶梯式海上风电定价政策中体现了对深水海域的补贴力度大于近海区域:海上风电基础上网电价为15 欧分/(kWh),补贴年限12 年;为了支持离岸更远以及深海风电项目,支持年限从12 年起,12 海里以外每增加1 海里(约1.852 km),年限增加0.5 个月,水深20 m以外每加深1 m,年限增加1.7 个月。
(3)加快海上风电相关技术和设备的系统研发,包括机组、安装施工、运维、并网技术的开发和设备研制以及技术标准制订等,促进海上风电产业整体快速发展。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能源局提出的“五个转变”中要求我国风电产业从以陆上风电为主向陆上和海上风电全面发展转变。一方面将海上风电相关设备的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列入优先发展的对象,同时加快推进海上风电的标准建设。新颁布的18 项风电标准中大部分是关于海上风电的技术标准,并且未来更多的关于海上风电场建设、运营维护及并网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也提上日程。结语在海上风电发展大规模建设的初期,由于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缺乏经验,并且技术、政策等尚不够完善,出现一些技术管理的制约因素是正常的现象,这也是先进事物从出现到发展成熟的规律。
中国产业信息网-免费调查分析报告
随着海上风电开发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的不断理顺,加上我国政府大力开发海上风电的决心和对其的大力支持,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必将进入快车道。基于此,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应以“五个转变”为契机,借鉴陆上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加快推动海上风电发展:一方面,加强海上风电规划、审批的统一性,实现有序发展,并且与电网规划协调配套发展;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海上风电相关设备如海上风电机组、海底电缆、施工平台等关键设备的制造水平,紧密结合我国海域特点以及具体国情,总结积累各类海上风电安装、运营、维护、管理经验,在不断提高海上风电发展质量的同时,控制海上风电发展成本,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快速化发展。
第五篇: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 要]城市和乡村作为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没有农业提供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那么一切工业化都只能纸上谈兵。工业化对乡村的影响同样也是非常巨大的,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乡村提供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工业原料。但是城市和乡村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形成对资源、资金和人才的争夺,从而表现出城乡之间的一种对立和竞争。本文先分析我国城乡产业关系的现状、主要问题,再进一步分析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乡产业 发展现状 主要问题 政策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 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
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
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 2002.12
[2]于 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3
[3]徐承红 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4.05
[5]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
[J].资料通讯2003.5.[6]刘华玲: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研究[J].文史哲 1999.04
[7]李靖宇 韩青:什么阻挡了农民“进城”的脚步——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EB].中国经济导报 2009.10.31
[8]于 今:京郊农村现代化之路的发展模式思考[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