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在外打工多年农民的心愿与建议
一个在外打工多年农民的心愿与建议
我的家乡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长河村.自古有鱼米之乡美称.本人出生于六十年代,只有小学文化,现在党的政策真好,可我们村镇怎么都好不起来。现在的社会是和谐、文明、民主、仁道、在我的家乡是河道水利堵塞 鱼也没有了 米也不香了 喝血、闻名、民煮、惨无人道的社会和正腐。在家乡你可以不知道镇委书记是谁、派出所长是谁,可有个人是老少皆知、特别是长河村的人,你要名记在心。这个人是黄健林,还有个费克华。
我长河村有轮窑厂、油厂、酒厂、这些厂都建于八十年代初期照理讲一个村有几个厂,村民应该高兴与自豪,可几十年过去了。干部一直不用选是花钱买的。没有民主可言。所有村民没有一毛钱利益。反之;轮窑厂占地一百多亩地;多好的土地;可现在周边大的变成了渊;十几二十亩的变成了塘。其中黄健林每年无条件白拿红砖三十万,他又不是本村人、农民收割时/外来收割机也受他控制,抬高价格损害农民利益/这就是闻名了费克华长河村书记我长河村小学占地三十亩/十多间两层小楼操场一直是他个人工厂所用 可气的是田补款和国家给老人每月五拾元照了相登记了钱没了,外出打工的家里老人带户口本存折领不到。本人腊月回家也领不到,信用社讲书记全部领了,地方财政和信用社有什么权力把国家补给农民的钱给一个书记?更出格的是他把村里好好的大片土地出租给别人种树、种了多少年土地变质了 租金干什么用了,又没有开会和村务公开,农民无地了 就是小孩没有了母亲,这就是喝血与民煮 出外多年的我们 多想回到家乡母亲的怀抱 多想真正的政府 不要有名无实的正腐 多想有好的领头人和技术人员带领我们走向真正的和谐、文明、民主、仁道、公开的社会 假如有有关部门只能暗访,才会出结果 不信只要进了长河村走走看看 随便问几个人 就一目了然 不要雷声大雨点小,不要让所有农民兄弟失望。真有那么一天我个人会向上级政府送上牌匾与锦旗 本人在这里代全镇农民及长河村村民就此叩谢。。。。。。。
我帮我一个朋友上传的不算剽窃哦经过本人允许的呢
第二篇: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无论是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是两会召开,“三农”问题都再一次提上国家工作日程,从上到下各级部门仿佛都把这些问题放在口头上,手头上,但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政策落实二者之间的切合点以及前途脉络似乎并不清晰,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所见所闻来探讨一下当今农村的现代性困境,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部分尚待商榷的建议。⒈农村传统价值、习俗的退
让和殒失
“现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像这样的感叹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已经司空见惯了。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涵意义渐渐被忽视掉了。不少人就把春节当作一个较长的假期,除了应付式的拜年和贴春联,其形式和实质都和平常休息时间无异。
按说,春节时期家人团聚,拜祭先祖,这只是形式;家族寻根,重温爱与亲情,联络因忙碌而陌生的血缘,秉承炎黄子孙的中华情结,这才是它的真正含义。可这些传统赋予的深刻意义却因为某些客观的变迁被无形遗忘了。
我们进一步来看一看它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对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以爱与团聚为核心含义的春节,在乡土性逐渐淡薄的背后,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因习俗冲击而仓促丢失的精神内质。()由此牵带了某些传统文化的遗失,民族记忆功能的退化。以前在家乡,春节时分热闹非凡,走高跷,舞龙舞狮,放烟花炮竹……而现在家家户户仿佛都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庆祝,冷冷清清的氛围自然让新年的欢乐气氛大打折扣,只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那些所谓的快乐的影子。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一种追寻心理解释为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失落感。
从原因上看:
一、新的就业观念使传统手艺的传承受到影响,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娱乐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特色的技艺,但改革后的农村、乡镇过分地重视经济发展,造成了民间艺术的遗失。
二、经济利益的冲动使人们对公共利益事业淡漠或只采取观望态度。有利的并且是现实的、直接的活动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尽量从简,已经被越来越他们接受。
三、某些不科学的习俗被硬性扼杀。以禁鞭为例,这个措施本无可厚非,可不足之处就是有些地方并没有配套建立公共燃放区。冷清的氛围从客观上减少了传统节日的喜庆。
⒉农村社区建设的空白
现代意义的中国社区建设是发展较晚的,农村社区这一块在非理论领域就存在了更大面积的空白地带,如何在实际行动中有效地进行各个方面的改善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思考。第一、科教层面:()“科技下乡”来了又走。“送知识,送科技”下乡援农,其实质意义微乎其微。从受众对象来看,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很低,能否识字尚且不论,有点文化的都出外务工,即使留下来也难以理解理论性强的科普书籍,更不用说学以致用,实现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走这种那种所谓的发展农业的道路。再者,从客观条件上讲,科技的普及和利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可农村、农民现今的收入状况极大地桎梏了科技的有效落实。无论是“文字下乡”还是“科技下乡”,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送”,而是授之结网、捕鱼的能力,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教育心理的工具理性。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对教育提高重视,但其中为数不少的青年群体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就投入到打工行业。农村家庭教育资本的投向渐渐集中于回报率较高的艺术类、职业类。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曲解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并在有些领域为农村以后发展埋下隐患,农村发展的后劲和生员动力都会受到恶性影响
第二、文化层面:()迷信思想依然保留者众。农村的乡土本性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心理图腾崇拜。外出的打工一族虽然经历了部分现代都市文明的洗礼,但祈求在外平安的本能情愫使各类迷信活动有增无减。他们带来的较先进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部分旧弊陈规,可在另一些角度助长了新旧恶性价值观念的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在农村社区有肆虐迹象。()赌博盛行。最近倍受媒体关注的“买码”**,在广大乡镇和农村也屡见不鲜,各类赌博行为遍布村头巷尾,一些农民在自己家中设立麻将馆,提供赌具,收取租台费用,以此谋取财富。
第三、社会保障体系层面:农民没有任何保障与福利,这是当今农村的现状。
()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医务室等机构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体制,没有规范器具、药物、医务人员,一些土郎中、土药方在广大农村地区依旧广泛存在。()灾害防治既缺乏预警机制,也缺乏防范措施,更缺乏协调补救、灾后援济方案。现在大部分农村的耕作模式除了在水利等方面有少许改观外,依然是沿袭传统。自然灾害的破坏往往让农民辛苦一年的血汗付之东流。()农民既没有购买人保的便利,也缺乏这种意识,更不愿意将钱花在此地。而在外部结构上,农民也无权享受低保。诸多条件的遏制使农民实际上成为一种“单纯人”,置立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因此在遭受疾病或者以外伤害的时候就不堪一击,不能
第三篇:农民、农村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议
无论是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是两会召开,“三农”问题都再一次提上国家工作日程,从上到下各级部门仿佛都把这些问题放在口头上,手头上,但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政策落实二者之间的切合点以及前途脉络似乎并不清晰,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所见所闻来探讨一下当今农村的现代性困境,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部分尚待商榷的建议。
⒈农村传统价值、习俗的退让和殒失
“现在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像这样的感叹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已经司空见惯了。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涵意义渐渐被忽视掉了。不少人就把春节当作一个较长的假期,除了应付式的拜年和贴春联,其形式和实质都和平常休息时间无异。
按说,春节时期家人团聚,拜祭先祖,这只是形式;家族寻根,重温爱与亲情,联络因忙碌而陌生的血缘,秉承炎黄子孙的中华情结,这才是它的真正含义。可这些传统赋予的深刻意义却因为某些客观的变迁被无形遗忘了。
我们进一步来看一看它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对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以爱与团聚为核心含义的春节,在乡土性逐渐淡薄的背后,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因习俗冲击而仓促丢失的精神内质。()由此牵带了某些传统文化的遗失,民族记忆功能的退化。以前在家乡,春节时分热闹非凡,走高跷,舞龙舞狮,放烟花炮竹……而现在家家户户仿佛都以各自独立的方式庆祝,冷冷清清的氛围自然让新年的欢乐气氛大打折扣,只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那些所谓的快乐的影子。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一种追寻心理解释为农民传统文化心理的失落感。
从原因上看:
一、新的就业观念使传统手艺的传承受到影响,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娱乐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特色的技艺,但改革后的农村、乡镇过分地重视经济发展,造成了民间艺术的遗失。
二、经济利益的冲动使人们对公共利益事业淡漠或只采取观望态度。有利的并且是现实的、直接的活动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尽量从简,已经被越来越他们接受。
三、某些不科学的习俗被硬性扼杀。以禁鞭为例,这个措施本无可厚非,可不足之处就是有些地方并没有配套建立公共燃放区。冷清的氛围从客观上减少了传统节日的喜庆。
⒉农村社区建设的空白
现代意义的中国社区建设是发展较晚的,农村社区这一块在非理论领域就存在了更大面积的空白地带,如何在实际行动中有效地进行各个方面的改善值得大家深入研究和思考。第一、科教层面:()“科技下乡”来了又走。“送知识,送科技”下乡援农,其实质意义微乎其微。从受众对象来看,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很低,能否识字尚且不论,有点文化的都出外务工,即使留下来也难以理解理论性强的科普书籍,更不用说学以致用,实现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走这种那种所谓的发展农业的道路。再者,从客观条件上讲,科技的普及和利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可农村、农民现今的收入状况极大地桎梏了科技的有效落实。无论是“文字下乡”还是“科技下乡”,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送”,而是授之结网、捕鱼的能力,并提供必要的物质资助。()教育心理的工具理性。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对教育提高重视,但其中为数不少的青年群体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就投入到打工行业。农村家庭教育资本的投向渐渐集中于回报率较高的艺术类、职业类。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曲解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并在有些领域为农村以后发展埋下隐患,农村发展的后劲和生员动力都会受到恶性影响
第二、文化层面:()迷信思想依然保留者众。农村的乡土本性本身就具有一种天然的心理图腾崇拜。外出的打工一族虽然经历了部分现代都市文明的洗礼,但祈求在外平安的本能情愫使各类迷信活动有增无减。他们带来的较先进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部分旧弊陈规,可在另一些角度助长了新旧恶性价值观念的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在农村社区有肆虐迹象。()赌博盛行。最近倍受媒体关注的“买码”**,在广大乡镇和农村也屡见不鲜,各类赌博行为遍布村头巷尾,一些农民在自己家中设立麻将馆,提供赌具,收取租台费用,以此谋取财富。
第三、社会保障体系层面:农民没有任何保障与福利,这是当今农村的现状。
()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医务室等机构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体制,没有规范器具、药物、医务人员,一些土郎中、土药方在广大农村地区依旧广泛存在。()灾害防治既缺乏预警机制,也缺乏防范措施,更缺乏协调补救、灾后援济方案。现在大部分农村的耕作模式除了在水利等方面有少许改观外,依然是沿袭传统。自然灾害的破坏往往让农民辛苦一年的血汗付之东流。()农民既没有购买人保的便利,也缺乏这种意识,更不愿意将钱花在此地。而在外部结构上,农民也无权享受低保。诸多条件的遏制使农民实际上成为一种“单纯人”,置立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因此在遭受疾病或者以外伤害的时候就不堪一击,不能获取补偿性保障。
农村社区建设重重困境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一、农村社区理论体系挖掘不足,对城市社区研究偏向过重。理论上尚未给有关部门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案,要发展也无计可施。
二、对农村经济的重要性错误理解使社区整体发展产生失衡倾向。各部分之间没有在长远的指导下合理协调,最终经济没有上去,各方面也相互拖后腿,恶性循环。
三、农村经济建设缺乏实施载体。各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能部门长期有效地给农村、农民科学指导。没有主导力量协调农民,也没有组织人员、科技人员引导发展方向和道路。从中央
到地方,上传下达,可将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往往却被文件宣读或会议开展代替了,起不了实质作用。“两卡一书”等政策是为了给农民借贷等提供方便,但农民不愿借钱欠债的传统心理使这样的措施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⒊乡村基层民主与权威
《乡土中国》中讲到中国农村是无为社会,是无讼社会,是长老政治。改革开放二三十年来,现代性的政治因素潜移默化地注入了农村的肌肤。本身起步就晚,脚步迈得依然很慢。农民(打工一族等一类经受现代文明影响的除外)的乡土本性没有改变,形式上的政治民主意识只是在思维表层波动。中国农民骨子里并没有民主情结,也因此他们不需要建立广泛的公共关系,尽管他们与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摆脱不了干系,但他们的政治热情只是生之于外界,甚至谈不上什么政治热情的。
因此,基层选举中大多数农民对政治参与大多漠不关心,或者道听途说,或者敷衍了事,也正是这样的心态使不少地方“代票”行为数不胜数。
在权威方面,传统的长老、辈分等的影响逐步减弱,以经济精英、政治精英为代表的新型权威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经济精英尤为突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增加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农民的目光日益集中于那些依靠各种方式获得经济财富的人身上,并以这些人为目标来重新内化评判标准和价值追求。
年两会的召开正在进行当中,“和谐社会”的讨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农村发展问题不是简单地加入现代化因素就可以解决,只有综合考虑到农村发展的传统因素,在传统和现在的合理交接处寻找科学方案,这些问题才能最终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设计城市和农村的整体发展计划,和谐社会的道路才能有序铺开。
第四篇:近年来农民增收特点与建议
近年来农民增收特点与建议
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4%,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下降到3.13:1,连续第二年出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可喜现象。在农民收入绝对水平提高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近两年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及特点
从结构上看,近两年农民增收的最大特点是来源多元化、非农化趋势进一步发展。2010年和2011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下降1.2和1.7个百分点,而同期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1和1.4个百分点。从2010年开始,工资性收入的占比已经超过农业收入(即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林牧渔业”收入)。至2011年,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已降到46.2%,其中农业收入占比为36.1%,而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到42.5%,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达到11.3%。从近两年农民收入的增量来看,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8.3%和50.3%,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40%和36.7%,其中农业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31.7%和27.2%,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最主要来源。
一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工资提高,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和2011年,全国农民工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1245万人和105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月均工资水平分别比上年增长19.3%和21.2%,全国农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21.9%。2011年,农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963元。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除了国家各项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作用外,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力工资水平明显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农民工工资与总体职工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
逐步缩小,农民工工资的相对增长速度会可能有所下降,特别是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工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将限了农民外出就业增收的空间。
二是农产品价格维持高位,使农民农业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和2011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上涨10.9%和16.5%;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分别增长12.2%和12.9%。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农业收入的增加,改变了以往“增产不增收”的局面。2011年,农民人均农业收入达到2519元。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与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直接相关,更是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供求关系基本面变化的客观反映。今后农产品价格预计还将继续上升。但必须看到,主要依靠农产品价格上涨促进农民农业收入上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据农本调查,2005-2010年我国三种粮食亩成本增加了58.3%。2011年,主产区小麦、早稻的亩均成本又分别上升11%、12.9%,中晚稻、粳稻的亩均成本上升15%左右,玉米上升了18.6%。下一阶段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必须更多地建立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三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使农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是近年来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直接体现。2004年以来,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迅速增长,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由3.9%提高到8%以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453元,增长13.8%。2011年,由于中央对农民的补贴支出增加,加上新农保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当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长达24.4%。下一阶段,随着国家财力进一步增强,各类农业补贴的实施范围和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当前农村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补助标准还较低,通过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民保障性转移收入的潜力还较大。
二、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努力保持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势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初,得益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高涨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57:1下降至1983年的1.82:1;第二阶段是1984-1994年,由于农产品价格和生产出现徘徊,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82:1扩大至2.86:1;第三阶段是1995-1997年,随着农产品恢复性增产和价格上涨,加上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94年的2.86:1下降至1997的年的2.47:1;第四阶段是1998年至2009年,城乡差距持续扩大,从2002年起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突破3:1,至2009年升至3.33:1的历史最大值;第五阶段即2010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9%和11.4%,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3:1下降至2011年的3.13:1。
从总体上看,五个阶段中有两个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三个阶段出现缩小,但改革开放以来的33年中,仅12年城乡收入差距出现缩小,其余年份均呈扩大趋势。为保持201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势头,必须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入手,采取全面措施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
(一)继续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要把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作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着力点。首先,要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农
民工人力资本水平。既要继续组织实施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工程,扩大培训规模,改善补贴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也要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落实好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的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的种养技能培训力度,增强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使农民学有所长,提高标准化科学种养水平。其次,要推动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创业。引导乡镇企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发展农村商贸、运销企业、流动商贩、农民经纪人等服务性行业,促进农民本地就业增收。第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就业容量。要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把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服务业的新增长点,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开辟新渠道。随着农村人口的逐步减少,继续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也能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增加农业收入。
(二)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首先,要大幅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良种、良法等推广应用,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质提升,提高耕地质量。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也是解决当前农村青壮劳动力短缺的关键,要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构建现代农机报务体系。其次,要加强农产品和农资市场调控。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切实加强农资市场调控。第三,要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体系。我国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使我们在应对农产品市场变化方面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其组织带动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第三产业,开发农业多功能性,使农民能更多地分享农业的附加值。
(三)加大农业补贴强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幅度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近年来财政支农支出大幅增长,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农业比较效益下滑趋势难以逆转,必须长期不断加强财政支农力度。要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农民保障性转移收入。尽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标准;扩大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大幅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扩大覆盖面,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政策差距。
(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目前,农民财产性收入总量还比较低,占比约为3.3%,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已具有重要地位且潜力巨大。下一步,要继续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权能范围,探索市场化转让机制;健全农民土地
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增加农民土地租赁收入;深入研究如何运用经济手段加强耕地保护,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同时,要继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三化”同步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尽快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城镇居民的同等权益,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积极解决未在城镇落户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公共服务等突出问题。全面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紧密结合农村实际,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推进金融服务模式、金融产品创新,使农村金融更好地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
第五篇:预防农民工工资拖欠对策与建议
预防农民工工资拖欠对策与建议
一、从机制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牵头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由原来的“救火式”解决改为提前预防。对农民工工资支付进行监督管理,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机制和制度,通过劳动行政监察执法,纠正和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
二、落实《劳动法》规定的“月薪制”,避免集中年终讨薪。
欠薪现象的发生与没有对农民工实行“月薪制”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民工按月足额领工资,年终讨薪大行动将不复再有。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比如,可从工程项目中划拨一部分资金进入专门账户,成为农民工的预备工资,农民工按约定到银行领取,这样就减小了包工头等拖欠或者携款出逃的可能。
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为农民工制作“农民工维权温馨提示牌”,并要求施工方将其悬挂在施工工地。“提示牌”可根据以下内容编写:
1、进入具备用工资质的施工企业务工
许多农民工朋友是由“包工头”带入工地的,一旦这些人不守信用,不兑现承诺,政府部门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农民工最好与劳务公司或工程的项目部签订合同,不要一味听信“包工头”的承诺介绍。
2、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拥有一纸劳动合同是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最有效证据,即使是不定期的做工,也最好按工作量签订合同。若单位不愿签订,可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投诉。
3、注意保存相关证据。
为防止日后讨要工资没凭据,要注意保存劳动合同、上岗证、考勤表、工资表等证据。要记住,“包工头”没有工资发放权,因此与“包工头”报酬结算记录单必须经过劳务公司或工程项目部确认,自己亲自到劳务公司或项目部领取,防止 “包工头”携款潜逃。
4、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问题,快速解决工资纠纷。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农民工朋友要及时的向当地劳动保障、建设、交通等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寻求帮助。如遇到一些复杂的官司,对法律问题搞不懂的时候,可以到当地工会、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寻求帮助,也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应依法行事,以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
遇到工资拖欠时,不要采用过激行为和暴力手段,谨防 意气用事。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时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采取有效合法的方式,谨防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否则,一时冲动不但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因触犯刑事法律被追究责任。
三、加强劳动监察机构建设,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由于受机构编制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我旗劳动监察机构执法人员偏少、执法力量薄弱、执法手段单一(没有强制措施),影响了对欠薪案件的快速有效查处。应加强劳动监察机构建设,配足配强监察机构人员,落实必要办案经费。加强对用人单位特别是建筑工地的日常巡查,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工资支付。加强举报投诉处理力量。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投诉,实行“快接、快审、快结”。及时快速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
四、是要发挥政府各部门的力量,共同抓好对建设工程的监管。
劳动保障部门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案件要及时进行调查,依法作出行政处理或处罚;建设部门参加对建筑行业的执法检查,并配合劳动保障部门依法查处建设领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公安部门要负责调查处理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并逃匿涉嫌诈骗犯罪的案件,协助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秩序;工会组织要开展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活动,对用人单 位拒绝改正违法行为的,要及时提请有关部门处理。要通过发挥政府各部门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共同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五、加大主动监察力度,将农民工工资拖欠消灭在萌芽中。
1、推行使用工资表,监督工资发放情况
落实劳动法要求企业按月按时支付农民工工资确实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但根据建筑领域现状和我旗实际情况,“月薪制”可操作性不强。推行用工单位使用工资表,分别列出应发、实发、未发工资三部分,农民工和施工方(注:施工方应具有资质)要签字认可。劳资双方签字后的工资表可以作为农民工获得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工资表经签字认可后,一旦发生工资拖欠,也只是简单的工资支付问题,工资表可以给劳动监察为农民工讨要工资提供有力依据,劳动监察在核实完工资拖欠后可立即启用农民工工资保障金为农民工支付拖欠工资,避免了建设方与施工方因劳资纠纷而拖欠农民工工资,降低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难度。
2、打击非法转分包
多年来,建筑企业存的转分包现象,是造成工资拖欠案件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监察大队无法“从速”处理拖欠案件的主要原因。在层层转包的情况下,每一个环 节都要牟取利润,有些单位就把降低农民工的工资、拖欠民工的工资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手段。由于工程的层层转分包,致使出现劳动纠纷时互相推卸责任,使本来简单的工资拖欠又转变为劳资纠纷。有的包工头拿到劳务费后故意克扣,甚至一走了之,造成农民工工资难以及时足额支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