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外出打工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认识(精)(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11:4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农民外出打工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认识(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农民外出打工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认识(精)》。

第一篇:对农民外出打工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认识(精)

对农民外出打工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每年春节过后,农村大量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小在家,又怎么能把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呢?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为什么要放弃土地,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观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员流动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农民不管家乡实际情况如何,在家乡能不能挣上钱,看到别人外出打工挣钱去了,自己也要想办法到他乡“掏金”。如果谁家子女不外出打工挣钱,会被左邻右舍瞧不起,认为没出息。所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股打工潮,并把外出打工当成一种时尚和发家致富出路。

二、自然条件问题。我国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是山区或半山区,自然条件较差,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交通又方不便,资源缺乏,而且人多地少,人均年收入低下,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生活需求,更难以改变农村的贫困现状,所以只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脱贫致富”。

三、政策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党和政府想让农民尽快富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虽然党和国家给农村和农民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减免农业税,给种粮补贴等。但对于自然条件差的地区来说,国家不给特殊政策,不从根本上解决和保障农民的收入,也是难以解决农民眼前的实际贫困问题的。如果农民不外出打工,他们挤在家里又能干什么呢?所以农民为了解决眼前的生计,又不得不外出打工。

四、剩余劳动力问题。我国农村大部分处于地少人多现状,而且农村人口增长较快,土地越来越减少,有的地区一个人只有几分地,有老人、妇女在家种就足够了,从而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又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外出打工挣钱,都挤在家里又能做些什么呢?只会是坐等受穷。所以,“穷则思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任务。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那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国家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援。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首先解决好农村的交通和通讯问题,这样农村的信息才灵,农副产品才能运出去,先进的东西才能引进来。其次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优势资源,让农村劳动力在家乡有活干,有钱挣。

二、国家要从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差,发展经济困难重重。要想从根本上让农民富起来,可依托农村优势资源,办一些加工企业,对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经济收入。在资金问题上可以采取国家拨一点,银行贷一点,农民集一点的办法,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企业劳动。

三、从各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技能欠缺,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从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援。一方面是国家给项目,给技术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有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开发;三是发挥外出打工学到一技之长的回乡有志青年的作用。从而使农村尽快活起来,富起来。

四、积累本地资金,发挥优势,开发建设新农村。近些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也挣了一些钱,同时也使一大批农村青年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到了一技之长。农民把打工挣的钱带回家乡的同时,也把所学到的技术一并带回家乡了。这样就可以把这些钱集中起来,借助农民所学的技术,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和建设农村企业。这样农民就不用外出打工挣钱了。

五、建设现代化农业。要大力推进科学种田进程,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技能,让农民在责任田里种出“金娃娃”来。

第二篇:浅谈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与新农村建设作用

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对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主导与核心作用,实践应用和理论研讨的意义十分重大。

一、“线串珍珠”——龙头企业是联结千家万户农民的纽带

现阶段,千家万户农民的个体化小生产极为分散,小打小闹势单力薄,各行其是现象普遍,五花八门劣势明显,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数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不利于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强势企业,它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利益为载体,以联合为特征,以效益为目的,代表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品种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统一的有力保障,是“放心产品、安全产业”的中坚力量和坚强保证,有利于提高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在当前农户各自独立的状况下,龙头企业无论以公司、专业合作社还是以其它形式组织农民,都十分必要和宝贵。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20多万农户制种近50万亩,每年为制种农户增收3亿多元,每年生产的种子推广面积达6000万亩,每年为社会增收40多亿元,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种子公司,把湖南打造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富民兴业贡献卓著。

二、“劈波斩浪”——龙头企业是应战千变万化市场的“航母”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农业获得长足发展,全国农产品丰年有余、区域性结构性相对过剩的特点明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龙头企业,长期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对市场需求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般的准确把握、超前感悟和独到见解,是优胜劣汰规则的“幸运儿”,有优质产品、知名品牌、良好信誉、广阔市场和雄厚实力作后盾,可以引领产业(行业)应战市场风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在石门、沅陵、古丈、君山、长沙等13个县市区建立61个优质茶叶基地48万亩茶园,在全国25个省市区设立120家示范专卖店、417家连锁专卖店、9000余个经销网点,并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销“君山银针”、“石门银峰”、“古丈毛尖”等著名品牌,年销售额达到6.45533亿元,名列2008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第4名,2008出口茶叶1.5万吨,有机茶出口、出口欧盟茶叶量连续5年为全国第一,边销茶销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一,直接带动了16万户茶农户均增收4000元,成为“湘茶飘香”的“领头羊”。

三、“中流砥柱”——龙头企业是打造千秋万代产业的基石

一个地区一个家庭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以外向型产业作支撑,将产品(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去,把利益(利润)大把大把引进来,所谓“进大于出,衣食丰足”。而农业产业化建设,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生产、营销、质量、品牌、服务方方面面的配合协调,“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司其职、共谋一业的企业团队,是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的中坚力量,在“群雄逐鹿”的残酷市场竞争中,龙头企业的霸主地位非常重要。山东省县级市寿光,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102万人口,从1979年开始发展蔬菜,迄今已形成86万亩蔬菜基地的庞大规模,全市80%的农户种菜,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国家与地区。2008年,寿光市财政总收入达40.5亿元,各类存款余额达26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54元(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的1.61倍,湖南省4512元的1.69倍,**市4450元的1.72倍,石门县3830元的1.99倍),“蔬菜立市”的做法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目前,寿光市共有涉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0余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1家,潍坊市级4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于1984年的寿光蔬菜批发市有限公司2008年交易56亿元的蔬菜,寿光市蔬菜电子交易市场2008年交易额达300亿元,龙头企业为寿光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创建于1893年的美国新奇士(sunkist),联合6500户果农联合经营管理加利福利亚州和亚利桑那州的182.1万亩柑橘园,平均亩产2.36吨,2007年销售8000多万箱水果,取得销售收入9.9亿美元,无论是柑橘的亩产和优质果率,还是每亩收益和品牌价值,以及竞争能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全球柑橘界的一面旗帜,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功不可没。

四、“点石成金”——龙头企业是创造千本万利价值的“魔手”

农民要增收,农业要高效,其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近几年,湖南柑橘加工业异军突起,永州熙可、沅江辣妹子、桃源金果、石门节节高等重点龙头企业年加工柑橘罐头近20万吨,怀化汇源果汁一年可消化50万吨鲜橘,解决了全省1/4柑橘鲜果的销售问题。每吨800元左右的鲜果,一经加工成罐头和果汁,即刻升值到每吨6000元以上。在加工企业的推波助澜下,湖南省470万亩柑橘产销两旺,湖南快速壮大为全国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柑橘罐头供应基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石门县白云银毫茶业有限公司,1999年从事有机茶开发,“白云银毫”有

机茶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总局、欧盟、美国、日本的有机农产品认证。并荣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茶叶销售多年保持每公斤80——3400元的高价位状态,千亩“万元茶园”成为全省高效农业的典范。至于象以水果为原料生产果汁的汇源果汁集团,以玉米原料生产药品的华北制药和联邦制药集团,以小麦为原料的康师博方便面、克明面业和三全汤圆,以生猪为原料的双汇火腿肠和唐人神肉食,以油菜油茶为原料的金龙鱼油品和金浩茶油……巨无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胜枚举,生产和效益“双促进,双共赢”的成功范例比比皆是。

五、“兵团作战”——龙头企业是容纳“千军万马”就业的营地

人多土少的生产背景,单家独户的生产关系,决定我国农民必须走“亦农亦工”和“企业 +基地+农户”的联合之路,才能实现小康致富的奋斗目标。江苏省江阳市华土镇华西村,1961年建村时,全村80户,667人,面积0.96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大办龙头企业,如今下辖11家大公司。2007,全村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人均资产过百万元,人均收入8万元。2004年起,华西村投入5.2亿元建设“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区”。从昔日人人穷得吃不饱饭,到今天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华西人通过进企业捞收入实现了致富梦,还集中了全国5万名农民工就业于生产、营销、服务等各个岗位。湖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石门县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经过多年打拼,公司联合1600个养殖大户打造集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的“三湘禽业航母”,年养殖家禽2000万羽,户均养殖收入3万元以上,占有了湖南家禽1/3的市场份额,容纳了3400名农民就近就业。据统计,石门县23家龙头企业(其中省级2家,市级7家,县级14家),共容纳了7463名农民就业,每年支付工资收入7700万元左右。

六、“反哺农业”——龙头企业是改变千村万落面貌的主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新农村建设要有大投入作保证,在国家财力引导的基础上,龙头企业抢抓新农村建设机遇实行赢利,反过来又返利配合新农村建设,主角定位十分突出。官桥八组是湖北省嘉鱼县官桥镇官桥村长江边上的一个村民小组,共有58户,232人,全组面积1.56平方公里。1981年,组长周宝生带领大家办起小卖部、熟食店和冰棒厂等小企业,后又一鼓气办起了小砖厂、小煤窑、铸造厂、钉丝厂、手套厂和沙发厂等企业,不断将企业利润用于改变组容组貌和农民生活。农村环境的优美,村民素质的提高,促成了永磁合金、缆索厂、焊丝厂、钎钢钎具公司、神农制药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官桥八组,组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田野集团。2007年,官桥八组生产总值达6.5亿元,集体资产11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3万元。多年来,村民建设企业,企业回报村民,全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一座座村民别墅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农民幸福生活在“城镇化、园林化、产业化”的大环境中。官桥八组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中联部、外交部还把该地定点为国外政党干部参观考察基地,吸引了联合国及3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前来参观考察,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和“引领共同致富的楷模,建设新农村的典范”。纵观国际国内新农村建设典型,必然有龙头企业作坚强后盾。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条件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条件,特别是居住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的同时,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对三农问题进行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的精确定位,承载住房的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尤显重要,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为进一步做好村镇建设用地管理,我局组织专班对绿葱坡镇范家坪村和绿葱坡居委会开展了调查,发现村镇建设用地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和思考,对“破两难,促双保”意义深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情况

本次调研重点调查了范家坪村和绿葱坡居委会。上述2村共有非农业户 1500 户(含镇直单位工作人员),总人口 3700人,其中农业人口2200人。土地总面积1824.94公顷,其中耕地225.68公顷,居民点到2010年规划总面积41.74公顷,居民点目前实际占地总面积46.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占耕地总面积的20.5%。村内空闲土地总面积287.37公倾,占土地总面积的15.74%。宅基地总宗数950户,宅基地总面积14.25公倾,占居民点总面积的30.68%。超标准占地户380户,占到总户数的28.2%,超占面积 1.009 公倾,占到宅基地总面积的10.06 %。闲置宅基地32宗,面积0.38 公倾,分别占总宅基地宗数的3.37%和宅基地总面积的2.66%。空置宅基地11宗,面积0.15公倾,分别占总宅基地宗数的 1.15 %和宅基地总面积1.05%。据范家坪村村支部书记文建华和绿葱坡居委会主任汪洪介绍,超标准占地和非法占地案件大多发生在2001年以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国家不组织像1986年土地管理部门刚成立之时的大清查活动,要想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谁心里也没有底。

二、基本做法

1、依据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对非农建设占用土地,通过规划审查和农用地转用审批,按规划的要求控制用地面积;

2、按照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依据规划大力组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实施,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3、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地,重点安排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必需用地,支持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对农村建设用地实行分类规划控制,乡(镇)级规划应在辖区内明确划定农村新增建设用地区。

4、促进农村居民点相对集中。加强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引导农村居民住宅有规划、有计划地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对于搬迁后的宅基地按土地适应性整理成相应的农用地。对城区规划区外的农村居民住宅建设,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以集中联建的形式建设农村新村。

三、基本经验

1、领导重视是关键。巴东县建立健全了县、镇、村、组四级土地监察员,建立三级动态巡查网络,并由主要领导挂帅重点管,分管领导直接管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工作,村土地监察员与村综合治理管理员捆绑使用,由县政府每年核发工资2000元∕每人。各级领导自觉落实“四个严禁” 和“两个必须”,规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各片区巡查责任人一是落实“四个严禁”,即严禁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非法出售集体土地,严禁单位和个人非法购置农村集体土地建房,严禁借用农民名义申请使用集体土地建房,严禁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或工作之便参与非法交易土地和违法违规建房活动。二是做到“两个必须”,即申请建房者必须具备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条件,必须符合城镇规划要求,严禁以罚代管,以罚代批。

2、部门配合是保障。村镇建设用地管理涉及环保、水保、村镇建设等多个部门,国土部门要常与各部门加强沟通,避免孤军混战,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工作,近几年,我县国土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和行文达10余个,开联合工作会达30场次,村镇建设用地齐抓共管的格局正在逐步规范和加强。如巴东县人民政府出台的《巴东县土地执法监察共同责任机制》巴政规(2009)4号文中规定,对正在实施的违反村镇建设用地管理的行为,由国土部门给水利、电力等部门可送达协处函,采取停水、停电等措施制止违法用地行为。

3、主动服务是基础。一是从事村镇建设用地管理的人员业务素质过硬,不断加强自学和培训,我县的村镇建设用地都到便民服务中心由国土员统一到县行政服务中心代办,密切了干群关系,解决了群众跑腿,办事难,难办事的问题;二是指国土部门本身的工作有力度,巴东县国土局从去年起已连续两年从乡镇和局机关抽调人员组织交叉执法,并印发《项目用地工作指南》、《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等资料组织宣传车深入全县集镇、村庄广泛宣传,效果很好。

四、问题与原因

1、规划的用地位置与实际项目选址要求不符的现象比较常见,线状工程用地和一些工业用地尤其突出。

2、规划滞后,没有先行,选址随心所欲,没有按照按照功能划分的区域来确定。

3、分布零散 山区特殊的地势和小农经济意识决定了农民都靠种田过日子,由于山势陡峭,交通困难,衡量宅基地位置好坏的主要标准就成了“田方水便”,从而就形成了比较分散的相互独立的家庭院落,更有甚者半边山上一户人家,显现出单且散的特点。

4、建筑混乱 由于受风水遗俗影响,山区村民在建住房时仍然摆脱不了“山脉”、“地气”的束缚,加上一般都无统一的村庄规划加以控制,各自生活习惯不一致,导致你建一栋朝东,我建一栋朝西,整个村庄建筑混乱,杂乱无章。

5、批多占少 浪费严重 税费改革后,由于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不收费,相当大一部分农民申请用地时,本来只要很少面积就可以满足需要的,但他非得找理由,千方百计按省级控制限额批满,以备后用,批而不用,严重浪费和闲置土地。同时由于山区的特殊地理条件,以往的晒场没有纳入限额管理,致使很多农户都对晒场追求大而全,导致土地严重浪费。

6、占用地类逐渐趋向农用地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意识形态逐渐变化,居住条件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大部分农民建房选址都改变了过去那种“风水宝地”的思想,逐步过渡到向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公路两边集中,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自然村庄和中心村,然而这类地方一般都是地势平坦、水土肥沃的良田,形成一种非要占耕地建房不可的态势,造成大多数宅基地与粮食种植业争占耕地的矛盾。

7、政策的不匹配导致管理混乱根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农村集体土地只能对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划拔,且农村村民每户只能拥有一处不超标准的宅基地,对原有住房出售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相当一部分不通公路或交通条件差的农户为了改善居住和生活水平,从条件差的地方搬迁到条件好的地方,但却不再是原来的集体经济组织,同是原来也有住房,再申请宅基地时就不能获得批准,显现出现行政策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不一致的局面。

五、对策与建议

1、首先要找准工作落脚点。税费改革以后,部分地方对农村宅基地监管的力度削弱了,特别是体现在行政执法这一块,表现为执法手段难,执法经费难。要抓好宅基地管理,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好服务的观念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把服务体现在工作行动上来。在宅基地选址过程中,积极协助其避开地质灾害隐患区、采矿塌陷区、暗河等地基稳定性较差的地方,选择水源充沛、交通便利的地方。在用地管理中,营造良好的用地氛围,提供方便、快捷的办事机制,让学法、知法、守法成为共识。科学的找准管理、执法与惠民的最佳结合点,引导农民选择合理的宅基地,并指导其建设。

2、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规划和用地计划管理。省(市、区)对县(市)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计划指标实行单独核定、单独下达,避免城镇建设挤占农村宅基地用地指标。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改变目前宅基地报批方式,一律以用地计划的方式报批,市、县加强农用地转用审批的规划和计划审查,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和引导。对符合规划,符合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计划指标的,由市、县人民政府分一次性批准农用地转用,报省级人民政府备案。对存量宅基地的原址翻建、改建和占非耕地建房,只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人民政府实行备案制。

宅基地审核批准管理过程中实行“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服务的具体作法就是农民个人建房用地手续只申请到村委会,由村委会预审同意后分时段、分批次与基层国土部门联系,基层国土部门到现场严格进行规划审查和权属及用地条件、用地资格的审查,对不符合报批条件的退还给当事人,对符合报批条件的集中逐级上报到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同时在“一站式”服务过程中,认真搞好宅基地管理的集中“三到场”(即受理申请后到现场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资格、用地条件审查,宅基地经批准后到现场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竣工后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同时进行登记发证),为老百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开支,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宅基地管理成本。

3、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在山区自然形成的村庄一般都座落在冲、埫、坪、槽,这些地方一般也都是耕作条件较好的良田的集聚地,宅基地一般都分散在国道、省道、县道、村镇道路等的公路两侧。按照法律规定,公路的路政管理都有统一的法定控制距离,从而导致村民建房、保护耕地、路政管理的多重矛盾并存。需要科学编制村镇规划,统一布局,合理按排各业用地,综合协调,统筹兼顾的解决好各方面矛盾。规划编制过程中做到,部门规划、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步调一致,口径一致,杜绝各自为政;二是要高起点、高要求,让农民积极参与,提倡规划编制过程中实行群专联合,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规划编制后,严格按照规划办事,严格规划修改程序,不得随意更改,更不得随心所欲,对不符合规划的一律拆除。

4、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管理。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然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不平衡,特别是山区,有的至今还不能通公路。为了摆脱贫穷,实现富裕,大部分农民会逐渐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地方梯度转移,自然形成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含原用途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如何应对这自然形成的宅基地市场,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促进农村居住条件得到良性循环改善,真正能发展生产,富裕生活,是摆在基层国土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5、农村宅基地管理需要引进经济调节杠杆。当前农村宅基地还存在批多占少、晒场没有纳入限额范围内的问题,部分村民对晒场一味的求大求全,造成大量土地被闲置浪费,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将晒场纳入限额管理范畴,二是在管理过程中适当引入经济调节杠杆,规定宅基地在多少平方米以下不收费,宅基地超过多少平方米以上的分级累进收费,防止国土资源浪费。同时为了引导农民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也可对占用耕地建房的收取高额的税费进行调节。在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这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和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山区农村宅基地管理应该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山区实际,强化土地利用的规划和计划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引导,放开整活,因时因地制宜的建立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激励、引导和约束机制,实现山区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土地资源供应减量化,使用高效化,利用循环化,闲置资源化。

6、加强基层国土资源所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法,保障对村镇建设用地管理的力度。为确保依法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建议从解决机制、人员、经费、执法措施等制约村镇建设用地管理的问题入手:一是县、乡(镇)人员经费纳入省统筹预算核拨;二是每个基层国土资源所配正规编制6至8人,按国务院和部“完善体制,提高素质”的相关文件对乡镇所人员实行参公管理,以提高基层第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在当前无法对农村宅基地实行收费管理的情况下,基层所工作经费由省级财政统筹预算解决,为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四是建立国土公安机制,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真正保住耕地红线,做到发现问题能有过硬的有效措施及时处理。五是推行农村宅基地地籍管理科技新方法,采用GPS等技术手段,启用部研究的地籍管理软件,建立农村宅基地

第四篇: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化影响探析

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化影响探析

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形成了一股热潮,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等,从而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同时还存在农民自身素质的缺陷,以及他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问题。我们认为,必须采取措施,引导和促进农民外出打工,促使农民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据统计,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达到9400万人,比上年增加470万人,这些外出打工者人均年收入5597元,比上年增加94.4元,其中带回家3472元。这样一算,全国农民的打工年收入就达5278亿元,寄、带回家3274亿元。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且这仅是一笔有形的收入。再看这9400万农民学到的技术、提高的能力和掌握的信息,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农村现代化建设。

一、农民外出打工呈现的主要特点及缺陷

1.外出打工者人数较多,规模较大。据统计,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达到9400万人。安徽省,2001年农村劳动力输出人数达到770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1/6。

2.外出打工者分布范围较广。据调查,目前湖南省农村外出打工者中,有49%在外省,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其次是浙江、江苏、上海、北京,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陕西、新疆、西藏也有湖南农村的打工者;有13.1%的外出打工者分布在省内各城市;有18%的分布在外县外乡中;还有19.9%的外出打工者在本乡镇范围内,而在当地乡镇企业劳动的人员有8.7%。

3.外出打工者大多以“非正规就业”方式从业,并具有兼业性和“候鸟型”的特点。目前,湖南省农民外出劳务大多是非正规就业,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以体力劳动和经商为主;多数外出打工者一年以内从事过多种职业。有40%以上的外出打工者是农忙在家,农闲外出的“候鸟型”打工。客观来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外出打工。

4.在技能水平方面,许多农民工还达不到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如作为全国民工输出大省的安徽省也只有30%的农民工受过初级的专业培训,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西安、乌鲁木齐等24个大中城市进行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是: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其中,13%的岗位需要具备中级工的职业资格,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可见,对农民工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5.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仍然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最近两年,虽然各地都放宽了城市入户的政策,但还是以投资、兴办实业和购买商品房为入户的基本条件。对农民工来说,门槛依然较高,还很难成为真正的“城里人”。由于还存在着“城里人”、“乡下人”两种身份,如今城市对农民工采取“低看一眼”的不合理政策,对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和工种作了明确的限制,农民工大都只能从事危险、待遇低等“城里人”不愿干的活。数目庞大的农民工虽然常年生活在城里,但是仍然被人为地排除在城市体系之外,享受不了依附于城市户口之上的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种种权利,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在沿海的一些企业,超时加班、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屡见不鲜。据有关专家估计珠江三角洲对打工者所欠工资数额超过10亿元。

二、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村现代化的贡献和影响

农民外出打工,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从而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1.农民外出打工,促进了农民增收。2001年,湖南省省外流动就业487万人,通过邮寄方式以及在当地消费的务工收入达300亿元,四川省去年跨省输出劳动力560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400亿元,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在宁夏、贵州和甘肃这三个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劳务输出收入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30%。这充分反映劳务收入的增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促进了农民身份的转换,加速了农民现代素质的积累。大量农民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等,使成千上万从农业生产中游离出来的农民从农村流向了城市社区,成为新的城镇人口或“准城镇人口”,从客观上加速了农民现代素质的积累,敢于冒险、敢于拼搏,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日益减少了由农耕生产方式赋予农民农耕生活的孤立、守成、安于现状、褊狭与愚昧等,农民身份的转换,大大加速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3.有利于发挥城市的“扩散效应”,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农民从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中不少人回到家乡开始自主创业,这些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昔日农民,如今成为带动当地经济迅速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据安徽省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省每100个外出打工的农民中,就有2-4人走上了回乡创业的道路。目前安徽省外出打工创业的人员已有10多万人。他们在田野里盖起了厂房,创办农业产业化企业或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的就地转换。四川省外出打工者中有40万民工带着资金、技术和项目返乡创业,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80万人,产业涉及电子、制衣、纺织、家电和化工等行业。

4.正在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促进农村城市化。当农民不甘示弱、吃苦耐劳和特有的创造精神在城市谋得就业岗位后,却又受到来自城市各个方面的抵触和地方政府政策的限制,农民在申请城市户口、子女求学、人身安全和自由、身份限制、身份歧视、打工中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方面遇到了一系列难题,这些难题是农民从根本上转移身份的最大障碍,由于社会各界的理性支持与农民流动的互动汇集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不断地冲击着城乡之间的壁垒,极力打破这种壁垒的封锁,促进了国家和各省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的应运而生。如湖南、广东两省在2002年颁布了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其中湖南省关于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二元制”管理模式,将其统称为“湖南居民户口”等方案特别激动人心,这是真正体现打破城乡之间壁垒还农民“国民待遇”身份的第一步,是农民外出打工对户籍制度改革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这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中心城镇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为农民外出打工服好务,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通过对农民外出打工呈现的特点,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现代化的贡献分析,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引导和促进农民外出打工,关键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从总体和长远目标上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创造条件克服农民自身素质的制约,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促使农民身份的转换,必须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这就必须从基础抓起,提高农村教育水平。2002年4月26日李岚清副总理在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指示:农村义务教育

管理体制要实现两个大转变,即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由政府承担,政府的责任从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这两个转变的实施和实现,将为农民彻底转换身份铺垫文化素质基础。此外,要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和培训的力度,这是促使农民向非农产业转化的根本着眼点。要鼓励运用市场方式对劳动力进行培训,支持企业与各类组织合作进行的劳动力定向培训。还可把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如中专、技校)向农民工开放,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

2.优化社会环境,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经济发展史表明,工业化进程在带来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及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这种需求使农业人口的流动成为必然。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的流动,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应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自由流动,支持农民到异地打工,包括到异乡、异市(县)从事一、二、三产业;建设规范的、公平交易的劳动力市场,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和公平的交易场所;疏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除市场行为外,不允许任何单位任何人对农村流动就业人口收费。应指定专门机构,对农民流动就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帮助农民外出打工就业、解决他们实际困难的政策。作为城市,要取消对农民工不合理的收费,取消对他们的就业范围限制,改变对民工的服务态度,同时,要切实解决好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民工就业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进行制度创新,改革迁出农户的家庭承包土地的现有制度,减少土地对迁出农户的牵制力。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利于迁出农户土地承包权发生转移,进行规模经营,有利与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二是有利于减少由小农经济带来的人口过剩,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三是有利于农村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化既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又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前者为数量过程,后者为质量过程,两个方面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将户口迁入城市管理的农民,这只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只有既将户口迁入城市管理,又彻底放弃农村小块土地承包权,才得以在社会心理、社会情感、社会认同、社会价值上消除城乡隔阂与对立,被城市文明同化,这才是真正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

4.地方政府在引导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要鼓励打工青年回乡创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更有利于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因此,当地政府要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在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同时,要抓好小城镇建设,引导非农产业聚集于中心村镇周围,改革户籍制度,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换身份,这是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改善农村的水、电、交通、通讯等条件,鼓励创办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积极发展眼务业,特别是餐饮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需要指出的是,应特别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因为这种企业既可以将农产品转化为工业产品,解决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和销售问题,又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与近代农民问题

中国近代的农民问题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系别

: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年级 姓名 学号 :

2011级

: 赵然

:2114031814

新农村建设是对近代农民问题的重要解决办法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的农民问题就是在土地问题上集中表现。无论是农民阶级政权亦或是资产阶级政权都没能给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也使得农民问题存在到现今。而如今新农村建设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工人阶级政权的号召下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民的土地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民,土地,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土地市场

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

近代以来西方的经济侵略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因此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政党各政治团体能否高度重视农民问题、能否解决农民问题决定了其政治纲领能否得到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决定了其政治纲领能否化为一场农民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

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但这个纲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资政新篇》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狭隘、散漫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单凭自身力量求的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涉及到农民问题,缺乏群众基础,其失败是必然的。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但它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做了新的阐释,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了改善工农生活的状况。

从整个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如果不能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主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任何改良和革命都要失败,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也要落空

而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基本特点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重点全面推进,从整体上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涉及国家长远利益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这是对近代教训下的深刻反省。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必须坚持两条原则:第一,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第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而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二是土地市场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对于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一、关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律赋予农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法律保障。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重申一些基本的法规要点。首先是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这不仅符合我们国家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符合现代农业长远的发展要求。我们今后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探讨都要立足于这一点,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不变这个基础上深入研究。

其次是推进规模经营不能动摇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否认,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确实有其局限性,目前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与“统一经营”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农户往往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农产品竞争力过弱。应当大力加强“统一经营”这个层次,确实做到统分结合。但是,“统一经营”必须有新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社会化的服务形式和产业化的经营体系来实现,绝不是恢复过去那样的集体统一经营模式。第三是承包地流转必须用于农业。在土地流转中,不能违法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将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现在有些地方未经允许,擅自改变承包地的用途,在耕地上挖鱼塘、栽树木等,甚至通过“以租代征”方式,避开土地审批,将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这是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有关法规的错误行为,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从目前各地的情况来看,土地流转是引发农村土地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规范土地流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承包地的流转应当经过发包人同意,发包人通常是指集体经济组织。但是,现在主要威胁是土地流转未经承包人的同意,由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强行流转,严重侵犯了农民利益。

由于目前许多地方集体经济组织缺位,在村一级是由村民委员会代替,在乡镇一级则由乡镇政府代替。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承包地流转必须要经过承包人的同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特别是流转到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要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这是法律规定的程序,是必须遵守的。解决这种矛盾和纠纷的唯一正确办法,是保持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真正按照法定程序办事。

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还要注意牢牢把握两个界限。根据《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草案)》的相关规定,对农民举家迁入小城镇的,应当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允许对承包地进行流转。实际上,这里流转的只是土地使用权,而不是收回农民的承包地。只有在农户举家迁入设区的城市、并且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待遇的时候,才可以收回这些农户的承包地。二.关于土地市场问题

近些年来征地问题上的一种突出现象是,对工业用地给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普遍很低。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很多地方是以低地价或者零地价来吸引工业企业进行投资的,相当一部分地方的政府没有得到多少土地转让收益,有的甚至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补贴,以解决失地农民安置和长远生计问题。而用于发展商业服务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土地,土地转让的价格相对较高。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工业用地为什么要实行低地价甚至零地价呢?原因是很多地方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争先恐后地进行招商引资,纷纷把土地优惠当作最重要的优惠条件,以为土地价格越低越有吸引力。应当说,这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市场上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是一种不规范的运作行为,非

但严重损害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并且导致了土地的过多占用和粗放经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损失和浪费,亟待加以纠正和规范。

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正确看待招商引资。从目前各地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引来的工业项目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但有不少工业项目综合效益并不高。有些工业项目看起来经济效益较高,但是资源占用多、能源耗能大、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差。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过大,应当重点加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引进力度,对引进工业项目应当注重高科技、低消耗、零污染、高收益。

如何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形成由市场决定土地价格的机制,合理制订工业用地价格,有必要确定工业用地的最低价格作为底线。确定最低用地价格,实际上对引进的项目设置了一个门槛。跨不过这个门槛的项目就不能进来,真正属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就能够进来,从而有利于提高引进项目整体的质量和效益。

在土地出让方面,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暗箱操作的批租方式,实行公开运作的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和确定土地价格,使竞争力强的好项目优先获得土地。

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将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土地的增值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公认的理论观点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农村土地是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也就是说农民拥有最重要、最短缺、最宝贵的土地资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应当成为农民受惠最多的过程,土地由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是失地农民较快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

参考文献

《土地制度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刘煜 《太平天国与农民问题》方之光

朱庆葆 《浅论民国土地法的得失》陈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创新研究 》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李凯敬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其模式创新研究》 高明秀 《中国土地开发权制度研究》 沙文韬 《重庆市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研究》 焦庆东 《中国土地》刘宗连

下载对农民外出打工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认识(精)(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民外出打工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认识(精)(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状况影响调研》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状况影响调研》 根据我院的要求和社会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鼓励广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企业,通过参观调研、访问实习等形式,深入了解行业......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

    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盼和要求调查地区:嵊州市三界镇黄先湾村调查过程:先走访村委书记村长等人再走访每户家庭了解他们对建设新农村的感受想法以及对建设新农村的意见......

    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

    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认识

    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来的、摆在基层工作者面前的战略性重大任务。它涉及农村落后面貌根本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的彻底改观,崭新的城乡......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认识

    (一)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及其政策含义 1.农业增长方式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近些年随着我国农业经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除非农民的耕作或经营......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五篇材料)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杜俊(学号090401106)【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

    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摘要:根据新闻报道,目前中国GDP已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经济发......

    谈谈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的一点认识

    谈谈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的一点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心在于一个“新”字,不同的时代对“新”的定义和要求不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