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23:0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浅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宋心刚

1、中国海洋大学 在职硕士山东 青岛 266000;

2、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 诸城 262234 摘要: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改革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股权改革、治理结构、监事会职能、改革目标、经营自主权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并就此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关键词:股权改革 治理结构 风险防范 监管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颁布《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2003]15号),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始,目的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本次改革,国家给予了保值补贴、税收减免、资金支持、灵活利率等优惠政策,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发生转变,资金实力有所增强,各项财务指标明显好转,存贷款余额以及农业贷款有所增加,但成效最为显著的还是不良贷款比例的下降和资本充足率的增加。就全国29个省(区、市)开展了试点改革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3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20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1841家。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为3.4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为12%,比改革之初提高了1.6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为1.55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为46%,比改革之初提高了6个百分点(李莉莉,2009)。就笔者所在市的农村合作银行(2005年12月改制)情况来看,截止到2008年12月末,全行各项存款余额631505万元,较2005年末增加231920万元,增长58%;各项贷款余额481058万元,较2005年末增加157620万元,增长48.7%。不良贷款比例2.49%,资本充足率为11.13%。

应该说,此轮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方案较过去的改革相比确实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分析解决。

一、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改革的目标不明确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指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明晰产权关系,促进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信用社必须坚持立足社区,扎根农村,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其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地区农业和农民。这样,一方面要求农村信用社按市场化运作,改变过去受政府干预过多,没有经营自主权,内部人和外部人控制的局面,真正实现优胜劣汰,逐步发展成

1为独立于政府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这是经营目标);另一方面又要求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家政策操作实施,将农村信用社作为政策工具,来解决当前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匮乏问题,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更好地保障“三农”的资金需求,改变其越来越严重的“离农”倾向(这是政策目标)。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混乱,甚至相互排斥,无疑会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损害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和效率,也为政府直接干预金融机构运行提供了依据(刘民权、徐忠等,2004)。

2、法人治理结构依然不完善

本次农信社股份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但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中却缺乏对产权和法人治理的相关规定,使得当前的农信社试点改革只是换了个皮囊,而内部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韩俊、程郁,2004)。人员还是原班人马,社员大会以及各项选举只不过是走走过场,作为一级法人的县联社仍然是对省联社负责而不是对股东和社员负责,社员的民主权利并未真正得到保障。另外,从本次试点改革方案规定的股权结构来看,股权分散,小的股东得不到更多的利益不愿行使监督权,存在“搭便车”现象,必然导致“内部人控制”。再就是由于省联社的行政职能,削弱了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通过明晰产权建立起来的治理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必然导致“外部人控制”。

3、股权改革不够彻底

农村信用社在股权改革中增加了法人和其他自然人股,股权相对集中了很多,新设的投资股不能退股,有内外股东比率和单股额度限制,这有利于产权制度的明晰。但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股权改革仍然做得不够彻底,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中规定:单个自然人股东持股额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5‰,单个法人及其关联企业持股总和不得超过总股份的10%,持股比例超过5%的,应报当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批。过低的股权比例使管理层注重银行的短期利益,而轻视银行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股本金的稳定性较差,资格股所占比例太大,而投资股所占比例太小,产权的明晰性依然不清。

4、股权改革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应当尽可能对应,即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或者拥有控制权的人应当承担风险。而基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管理层个人最高只占全部股金的5‰,在民主管理不健全和外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拥有5‰股份的大股东极有可能控制整个银行,如果外部监督稍微松懈,那么就有可能发生难以估量的损失。

5、省联社定位不明确,基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经营自主权仍然不够

本轮改革,中央政府把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并成立省级联社或其它形式的省级管理机构,具体承担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农村信用社省联合社治理暂行规定》规定,省联社是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实际操作中,全国29个试点改革的省(市,自治区)均毫无例外的成立了省联社。省联社的理事长、副理事长、主任、副主任等主要高管人员是由省政府按照厅级和副厅级的选拔程序产生,合作银行的董事长、行长都是由省联社统一任命,即使是大股东也完全没有决定行领导的权力。同时,在贷款方面,省联社有咨询委员会,具有对基层贷款的否决权,基层同意的贷款,超过一定额度,必须由咨询委员会审核。对基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提报的大额贷款,否决率较高,接近30%。省联社这种兼有行政职能和企业职能的身份,使得省联社在管理和监督下级信用社时存在诸多问题。另外,基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为取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在金融同业竞争中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不得不屈从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省联社的行政强势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致使基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成为名义上的独立法人,基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大打折扣。

6、股东代表大会难以发挥作用

股东代表大会应该是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最高权力机构。而实际上,股东大会在内部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事务中基本上没有话语权, 很多时候只是按规定走过场,尤其是股东代表大会常常由董事会主持召开,按这一程序,自己主持召开会议选举自己,选举产生监督自己的机构,审议自己的工作报告,难以发挥股东代表大会的决策职能和监督职能。

7、监事会职能作用脆弱

监事会尽管规定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职权,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引,加上外部监事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职称或从业经历,对银行的业务及政策法规普遍不熟悉。难以对银行内业务、财务活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监事会形成虚设,有名无实。

二、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改善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外部制度环境

政府在制定法律、出台政策时,应明确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尊重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主体地位,为信用社股份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应尽快出台《合作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为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提供法律保障;加强和规范监管体系建设,形成金融监管当局的金融监管、行业协会纵向约束、金融机构自我监管以及逐步加强市场约束的四级监管体制。

2、明晰产权制度,规范治理结构

一是科学设置股权结构。坚持股权结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充分吸收多种资本入股,合理安排股权结构,既要使股权相对集中,又要防止股权过分集中,使少数人控制决策层。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所谓战略投资者,是指原则上在5年内不转让所持财务公司股份的、具有丰富行业管理经验的投资者。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改善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结构,补充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解决农信社外部监督不力的问题,而且可以引进现代金融管理人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科学的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三是重视对董事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设计多元化、激励性的报酬制度,来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经营机制的切实转换。三是大力培养股东的权责意识,发挥股东大会在法人治理中作为权力机构的作用,行使对董事会、监事会的决定权和监督权。通过科学设置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彻底改变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却没有真正的所有者,法人治理十分脆弱”的怪现象。

3、实施有效监管

一是加强风险监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尤其是在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价控制、管理水平等方面要达到其他股份制银行的管理水平。二是加强资本的监管。积极引导农村商业(合作)银行重视资本的补充,督促其建立有效的补充资本金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管理层向董事、监事定期和不定期报告的制度,使董事、监事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监控银行的运行状况。信息报告的内容应重点包括银行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资产质量情况、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及呆账核销情况、资本充足率与风险管理状况、内部控制状况等方面,以及对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产生影响的重大事项。在建立内部信息报告制度的同时,也要规范并强化商业银行的对外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急需求。

4、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在银行因意外事故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它是国家货币主管部门在金融体制中设立负责存款保险机构,规定本国经办储蓄业务的银行必须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进行投保。当银行出现信用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银行提供财务支援,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一般说来,存款保险制度具有稳定、保护、救助和监管等功能。为此,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

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市场化运作的主体。同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能真正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变,减轻政府的财政风险,保障存款人的合法利益。

(2)构建完整、独立的农村商业(合作)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符合银行战略定位的科学、完整、高效、可控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建设良好银行治理的要求。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对全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监测、计量与控制,防止风险管理失控。要通过合理明确的职能划分,实现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有效协调和联动管理,最终实现以促进业务发展为根本的增值型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二是整合优化业务流程,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农村商业(合作)银行从根本上解决改制前各类规章制度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制约性问题,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实行内控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与职责有明确认识,将防范风险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三是加强稽核审计。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应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建立合理有序的内部稽核检查制度,确保银行各项业务按预定的合法程序运行,防范风险发生。四是合理引入外部审计方式,通过聘请专门的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物所对农村商业(合作)银行的年度经营行为和经营效益进行评价,将外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有益补充,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内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蓝春锋,《农村信用社: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迫在眉睫》,《上海金融报》,2002年5月2日。

2、李莉莉,《农村信用社30年改革历程回顾及评价》,《银行家》,2009年5月27日。

作者:宋心刚

电话:***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硕士潍坊市经济学校

地址: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街道凤凰路6号

邮编:262234

特别说明:请编辑务必将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放在首位,谢谢。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革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面临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商业银行已经退出或正在退出广大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产经营者难以从商业银行那里得到贷款,以致影响农副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二是农村信用社不少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它们不仅解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甚至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拖累。尽管影响中国金融大局的是城市金融而不是农村金融,但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却不能不令人担忧。

1.关键首先在于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革。基本上可以参考若干城市信用社通过股份制改革而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做法。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情况复杂,所以不宜“一刀切”,而应当采取“成熟一批、改造一批”的方式,即把清理整顿后条件已经具备的农村信用社改建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或命名为农村合作银行、农民储蓄银行)。规模大一些的可以按县或县级市组建,条件不足的可以几个县或县级市联合组成,也可以按地级市组建。

2.组成农村商业银行的过程中必须有新的资本金投入。有了新的资本金投入,农村商业银行才能显现生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城镇工商业个体户、农村专业种植户或养殖户、以及城乡居民个人,都可以作为新股东,注入资本。同时,组建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既然是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就必须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制度,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政府不干预银行的经营管理,只由有关机构进行监管。银行内,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董事会聘请的总经理各司其职。

3.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依靠新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是担负不了发展农村金融和活跃农村经济的任务的。一方面,由于新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规模都不大,而且并不是每个县市都有条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甚至可以说,在最近一段时间,可能只有较少的县市组成规范的农村商业银行,这显然满足不了发展农村金融和活跃农村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已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新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显然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事业人才。现有的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工作人员如果不进行有计划的培训,适应不了发展农村金融的任务。因此,引进人才和提高现有农村信用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4.农村商业银行一般应当采取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即只从事存贷业务,而不应把业务扩展到投资业务或其他业务领域。这主要同上述农村商业银行规模不大和金融专业人才不足有关,此外还同历史上农村信用社呆账坏账太多、资金误投、决策失误有关。“母公司混业、子公司分业”模式对新组建的农村储蓄银行是不适用的,至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是这样。

那么,发展农村金融和活跃农村经济的任务究竟怎样实现呢?一种可行的解决途径是加快建立为农村和小城镇经济为服务对象的民营银行。

五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在现阶段的中国,民间资本是比较充裕的。不妨先对民间资本的潜力作一些估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约8万亿元;城乡居民手持现金大约1万多亿元;城乡居民手持股票、国债、企业债券、投资基金券等有价证券大约3万多亿元。以上这3项加在一起在12万亿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城乡个体工商户的资本、民营企业的资本、城乡居民手中可较快变现的财产,那么民间资产的潜力就更大了。只要所有上述这些现实的民间资本和潜在的民间资本中有八分之一或十分之一进入国内的银行业,少则1万多亿元,多则2万多亿元。这是一大笔有助于加快银行业改革和壮大中国的商业银行实力的资本投入,必将使银行业的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1.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大体上有以下4种方式:

(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改制为股份制银行的过程中,民间投资者可以成为股东。已有的股份制银行在增资扩股过程中,民间投资者可以成为新股东。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过程中,民间投资者同样可以成为股东。

(2)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后,民间投资者通过购入股票而成为上市银行的股东。

(3)民间投资者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可以申请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制的商业银行,经金融主管机构批准后,这样的商业银行就是民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4)如前所述,农村信用社的改制需要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条件成熟的可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条件不成熟的暂不改制。条件不成熟的农村信用社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那些只要经过清理整顿,把过去积存的问题逐个解决,就可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第二类是指那些过去积存的问题较多,一时难以解决,需要较长外的时间,但仍然有希望逐渐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第三类是指那些过去积存的问题太多,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从而没有希望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对第一类和第二类,不妨再等待一段时间,即使较长的时间,等积存的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才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至于第三类,或者按程序破产,或者转让给民间投资者。由于农村信用社是可以从事存贷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所以会吸引民间投资者来接管,重组,注入资本,重新开展业务。让民间投资者接管,要比宣告破产好。

2.除了上述4种方式以外,还可以有以下这种可供选择的让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方式。这就是:如果采取了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模式,商业银行作为子公司存在并开展活动,那么民间投资者也有参股于母公司的可能性,这也可以被看成是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一种方式。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农村金融这个问题上来。由于新组建的农村信用社因条件不成熟而未能改制,这样,在农村金融领域内就留下了让民间资本进入较大的空间。

假定新建了民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那么它们可以在农村作为自己的业务领域之一,例如从事农村的存贷业务。

假定民营银行或民间投资者接管了现存问题太多、;已经没有希望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农村信用社,加以重组,注入资本,重新开展业务后,那么农村金融就有可能好转。

看来,这些设想都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六 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

关于中国建立和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性,尽管近年来已有不少书籍和文章从正面加以论述,但从前一段时间内所谓“赌场论”、“泡沫论”、“推倒重来论”等观点的出现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仍有进一步阐释的必要。“赌场论”之类的观点之所以错误,关键在于不了解证券市场在现阶段中国的积极作用,不了解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主流是健康的。当然,中国证券市场上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值得重视,并应当有针对性地逐个解决,但决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国证券市场已有的成绩。

1.中国证券市场的积极作用同国有企业的改制密不可分。没有证券市场,就难以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难以实现资产重组,也难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技术创新筹到大量资金。

在中国,企业投资需要有资本投入,基础设施也急需大量投资。把资金投入企业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是资金有较大使用效率的表现之一。银行贷款虽是筹集建设资金的渠道之一,然而银行贷款起不到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向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才能既满足资金投入的要求,又能加快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投资体制改革。

要知道,在经济学中,较早出现的是生产效率概念。生产效率是指:有多少投入就会有多少产出,多投入就多产出,少投入则少产出。生产效率概念是对的,但太窄了。后来出现了资源配置效率概念。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效率就会提高,产出就会增加。比如说,假定投入为既定,以A方式配置资源,可以产生n效率;用B方式配置资源,可以产生n十1效率;而用C方式配置资源,则可以产生n+2效率。这样,资源配置效率同生产效率是并存的,二者共同对产出的增加起作用。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就在于优化资源组合,对资源配置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调整,以达到提高效率的作用。简言之,证券市场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场所。

把证券市场比喻为赌场,实际上是不了解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了解证券市场同优化资源组合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了解证券市场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要知道,任何投资者,不管是大投资者还是小投资者,总希望自己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能得到回报,而且回报越多越好。对他们个人来说,这是盈利的机遇,机遇不可错过。但从客观上说,大量投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对国民经济起着积极的作用,包括前面已经提到的优化资源组合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没有众多的投资者和他们为寻找盈利机遇而投入证券市场的资金,证券市场的作用是发挥不出来的。回报率高而风险也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要到证券市场去筹资融资,不正因为一部分投资者看中了它们的高回报率而宁肯冒着高风险去投资么?

2.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众多投资者由于同时看好某一种或某几种股票,都去购买它,会促使它的价格上涨,或者,众多投资者由于同时看空某一种或某几种股票,都抛售它,会促使它的价格下跌,这些情况都属于正常。只要大家都遵守法律法规,对此无可非议。假定有人违法违规,那么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泡沫的出现往往难以避免,股票价格升升降降,行情起起落落,不足为奇,不能由此认为证券市场等同于泡沫经济。一定要区分“经济的泡沫”和“泡沫经济”。“经济的泡沫”,并没有什么值得惊慌之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时有泡沫,有时泡沫多一些,这仍是正常现象。至于“泡沫经济”,当然是有害的,要防止它出现。但“泡沫经济”是如何出现的y难道只是因为有了证券市场吗?只是由于企业进行了直接融资吗y不能这么说。间接融资就不会促成“泡沫经济”吗?不一定。国内某些沿海城市前几年炒热了房地产,价格飞涨,圈占土地过多,投机盛行,试问投入其中的资金有多少来自直接融资?又有多少来自间接融资?显然,银行贷款失控在这里起了主要作用。可见,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只要融资所得到的资金不是用于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方面,或者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都会引起投资的膨胀;只要以发展生产或更新技术名义进行融资所得到的资金被用于炒作,都会给经济带来不利的后果。这才是应当引以为戒的问题。因此不能认为证券市场造成了“泡沫经济”,从而指责直接融资。

3.从历史上看,证券市场在西方国家早已出现,在解放前的中国也存在过。因此,有些人认为,既然世界上许多国家早就有了证券市场;既然解放前的中国就存在过证券市场,那么证券市场在中国就算不上什么新东西,中国现阶段要发展证券市场,把西方已有的一套做法照搬过来就行了,反正在证券市场中运作的都是所谓的国际惯例,在这方面能有什么创新?又怎能说是创新?

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创新不等于发明,创新是把一种发明在经济中应用,从而产生巨大的效益。尽管证券市场在世界各国早已有了,在解放前的中国也有过,但中国现阶段正处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阶段,在转型社会中如何实行股份制改革,如何建立并发展证券市场,这些都是前人不曾遇到过的问题,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实践经验的新尝试。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证券市场的实践方面存在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当初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原来都是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产权不明确或模糊,投资主体缺位或不确定,需要先进行改制,才能成为上市公司。而在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立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占着相当大的比重,这也是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问题。不能设想中国的上市公司一开始就像某些理论家所说的那样应有合理的股权结构。这是做不到的。而且也不能设想国有股一开始就全部参加流通,如果那样,中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阻力就会大得多,甚至连证券市场都不可能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建立。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因此,中国必须在考虑到证券市场的国际惯例的同时也考虑中国的国情。照搬西方的模式来建立中国的证券市场,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仅是行不通的,而且只可能导致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无法顺利进行下去。从这个意义来说,在转型阶段对传统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就是一种创新;在转型阶段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证券市场,同样是一种创新。

承认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一种创新,并不意味着肯定中国证券市场已是一个完善的、健全的资本市场了。创新,不等于承认现状是完美无缺的,更不等于改革的停步。创新不是一次性的,改革总是分阶段的,要使中国的证券市场成为符合国际惯例的证券市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这样的证券市场就必须“推倒重来”。在证券市场的实践中,需要有新的创新。然而,新的创新只能在原有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好比是一场接力赛跑,一棒接一棒跑下去,难道能否定以往的成绩,再从头开始?不可能,因为历史不可能重演,也做不到,因为那样会使中国的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而且也不允许这样做,否则几千万户投资者的投资岂不是损失殆尽了?

七 养老基金和资本市场

应当认识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资本市场吸纳养老基金的必要性。首先,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是必要的。其次,资本市场吸纳养老基金也是必要的。

1.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来看,养老基金和其他社会保障基金应逐步进入。“十五”计划指出,必须发展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我们今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作用,例如开发西部离不开资本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资本市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加离不开资本市场.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中国资本市场要发展,需要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增加了很多机构投资者。从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数量来看,可进入的资金量越大,资本市场交易就越活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资本市场需要养老基金的加入。养老基金要保值增值,单纯依靠银行存款是不行的。银行存款的保值增值在很多情况下都不理想,首先是利率低,其次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利率不调整,养老基金就有贬值的危险。保值储蓄也一样,因为保值只是保证存款不贬值,实际上只是零利率,不能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另外,将钱存入银行由银行进行运营的投资效果和养老基金委托基金管理人或信托方式运营的投资效果相比,前者较低,后者较高,加之,养老基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运营,可以带来更理想的投资效果,因此存入银行不是理想的选择。

2.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时,购置国债是首先的考虑。国债虽然也可能有风险,但国债的风险仍小于银行存款,所以养老基金购置国债是比银行存款更好的投资方式。存入银行,可能有银行倒闭和破产带来的损失。当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这种情况发生,但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以后呢?那就很难说了。如果购买国债,国债会不还本付息吗?不会,因为这是国家发行的。但如果国债利,率是固定的,国债的期限比较长,在通货膨胀条件下,风险就大了。即使国债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变现,交易价格是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的,这也是风险。例如,在股票市场价格上升的时候,国债价格会下跌;在股票市场价格下跌的时候,国债价格会上涨。

3.当前,中国国债最大的问题是一般居民很难买到国债,银行的经营行为是不正常的,国债的发行要依靠银行购买国债来完成。虽然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发放贷款给企业,但由于目前银行存款的利率很低,因此银行购买国债的收益率大,银行购买国债既能够保证利差,银行又没有太大的风险。结果导致广大中小企业的贷款资金短缺,因为银行的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入了国债,这就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展。

另外,国债本身也有缺陷,主要是国债的品种太少,使得各类基金(如养老基金)很难广泛进行投资品种的选择。今后一定要增加国债的品种。

同时,国债发行和流通的数量也值得进一步考虑。有人说,这几年已经发行很多国债,再这样下去,以后国债还本付息的压力就会很大,因此目前不应该再发行国债。但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民间投资还没有被有效启动,如果不依靠政府发行国债拉动内需,近一两年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当然,民间投资启动以后,国债可以少发行。

总之,投资国债应该是养老基金进入本市场的较好选择,为此,当前中国应当发展国债市场。

第三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的产权问题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的产权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出现的产权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于国有资产产权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国有资产和国有股的权益受到严重的损害;二是在股份制改革中,出现产权界定不清的“企业股”;三是股东权益得不到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四是股份制企业的股票(特别是国有股)难以上市交易。综合起来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产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没有先进行产权的界定引起的。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最主要的制度选择就是推行股份制。各地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做法大同小异,一般都是首先对国有企业已有的资产进行评估,然后将企业的全部资产减去企业的全部负债,得出企业的净资产。由于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是国有资本金,因此,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国有企业的净资产都折成国有股。在此基础上,向其他法人和个人出售部分国有股份或向国有授权投资的部门、其他法人和个人发行部分新股,等等。通过以上形式,将国有企业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原有企业的债权、债务,由改组后的企业承担。

应该承认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比较现实的,股份制改革的形式也不错。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的思路是想通过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造来明确企业的产权,并在此基础上转换经营机制,也就是说,当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股份制改革具有明确产权的功能,或者说,股份制改革本身就是一种产权制度改革。但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对国有企业所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其实并不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这是因为,所谓股份制企业实际上是不同的生产要素的产权所有者通过自由签订合约而自愿组合起来以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也就是说,股份制是在不改变原有所有权的前提下,将分散在各个所有者手中的资源组合起来以形成公司的整体资产,从而实现规模经营并分散投资风险的现代企业制度。可见,股份制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规模经营和分散投资风险。但是,许多人没有正确地理解股份制的功能,颠倒了产权改革与股份制改造的逻辑顺序,因此,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是在没有先进行产权改革,使产权得到明确界定并使产权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建立起合理健全的产权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导致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出现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产权到底属于谁也是没有界定清楚的;从理论上来讲,国有企业因利润留成而形成的“自有资金”的产权是属于国家所有的,因为国有企业的这种“自有资金”实

一、国有资产和国有股的权益受到严重的损害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但是,由于国有资产的产权没有明确的界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所有者去掌握或具体行使,且缺乏一整套保护国有资产权益的机制,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资产评估是在没有真正人格化的所有者参与下进行的,因此,在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时,普遍存在着低估甚至漏估国有资产价值的行为。

二、在股份制试点改革中出现了产权界定不清的“企业股”

所谓“企业股”,即股份制企业自己所持有的本企业的股票。“企业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以前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包括利润留成和利改税)以及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有企业通过利润留成形成了一定的“自有资金”。由于产权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因此,国有企业用这部分因分享利润而形成的“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资产包际上是所有者的权益留存利润,其产权是属于企业所有者所有的。国有企业用这种“自有资金”进行投资所形成的资产的产权也理所当然地属于国家所有。然而,在实践中,如果真的要将这部分资产的产权完全划归国家所有,那就意味着是对国有企业所进行的各种改革的否

定,并且会导致企业今后谁也不愿意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从而会严重挫伤企业的投资积极性,而这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将这部分资产的产权划归个人所有,则意味着彻底改变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并导致“私有化”,显然这既不合理,也根本行不通。由于国有企业用“自有资金”投资所形成的资产的产权界定不清、归属不明,因此,只好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将国有企业的“自有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划为“企业股”,结果出现股份制企业自己持有自己的股份的不规范现象。从国际惯例来看,股份制企业的资产已全部股份化,而股份制企业所发行的股票的产权已归全体股东所有。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制企业自己持有自己的股票就意味着在原有股份制企业中又出现了另一个法人企业,这就破坏了股份制企业的完整统一性。而且,股份制企业持有自己的股票也会侵害其他股东的权益,因为持有自己的股票的企业可以利用其所掌握的股份通过操纵公司的经营决策以损害其他股东的权益为代价来增加自己的收益。正是基于这一点,世界各国的公司法一般都规定股份制企业不能持有本企业的股票。

而在我国,到底谁是“企业股”的真正股东或股东代表?这也是很不清楚的。既然“企业股”,则当然不宜由国家作为“企业股”的股东或股东代表。那么谁是“企业股”的股东或股东代表呢?在“企业股”的产权实际上并不属于厂长经理所有的情况下,怎能保证企业厂长经理不利用“企业股”侵犯其他股东(特别是国有股)的权益呢?如果说企业全体职工是“企业股”的股东,那么又怎能保证不会出现企业职工要求对“企业股”多分红,从而变相地增加自己的收入,并进一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呢?而且“企业股”归企业职工所有也不利于企业自由招聘职工和扩大就业,因为在“企业股”多的企业,职工既不愿流向“企 业股”少的其他企业,从而减少自己的收益,也不愿业招收新的职工,以免后来者分享属于本企业职工所有的“企业股”的收益。因此,“企业股”的存在不利于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自由招聘职工,以增加劳动需求从而扩大就业。此外,“企业股”的存在还阻碍了企业兼并活动的发展,因为当一个企业将另一个企业兼并以后,该兼并企业就会因其“企业股”的收益会被被兼并企业分享而给自己造成损失,这样,企业之间就不会发生有利于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的企业兼并活动。

三、在没有通过产权改革使股东的权益得到明确的界定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股份制企业必然是不规范的由于作为股份制企业所有者的股东的权益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和有效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所组建的股份制企业就不可能存在对股东的股权约束,再加上国有股没有真正的股东或明确的股东代表,这些股份企业实际上成为“没有真正的股东约束的股份制企业”。没有真正的股东及股东约束,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召开股东大会;而不召开股东大会,就不可能通过股东大会选举出能真正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国有企业在改造成股份制企业时,没有开过股东大会。企业在改制时,既不通过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章程、选举或解聘董事、批准公司报告,也不向股东公开帐目、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不向股东提供有关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信息,完全无视股东的权益。正是由于这种股份制企业没有真正的股权约束,股东的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在国有企业基础上改造成的股份制企业大都没有内在的压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只是将股份制改革当作是一种筹集资金的捷径,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的要求来改革管理体制和转换经营机制。

总之,由于我国是在没有先进行产权改革的情况下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结果形成了不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这种股份制企业既没有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也没有真正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更没有使企业形成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外在的约束机制。因此,这种缺乏以产权改革为基础的股份制改革没有达到促使企业行为合理化的目的。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警惕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警惕“分红陷阱”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5-01-19 16:00:53)来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19日电(《浙江经济》杂志/应宜逊)随着21省市加入改革试点行列,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形势十分喜人。但是需要注意,改革中不断会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应当密切关注并随时采取相应措施。已经显露苗头的新问题之一便是:有部分农村信用社可能陷入“分红陷阱”,也即在股本金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由于股东的分红要求甚高,甚至超过实际盈利能力,进而带来种种不良后果。对此,有关方面应当高度重视。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只有在资本充足率达到标准后,才能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因而以享受到国家“扶持”为主要动力,各地对增资扩股工作相当重视,进展甚快。往往一个县联社的增资扩股,在正式启动后的1-2个月内便告完成,耗时之短,远远超过各方面条件都优于农村信用社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农信社仍为“行政化”体系,一些农信社为完成增资扩股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动用了行政或半行政手段,如将增资指标分解给需要贷款的企业和农户以及信用社员工,鲜有还价余地,并且限定日期打入股金,“速战速决”。这样做,由于“基础”不扎实,没有真正“自愿”,因而带来了隐患。

首先是高分红压力。比如,在浙江农信社中处于中下水游水平的一个县联社(2003年,总资产12.60亿元,贷款余额7.54亿元,不良贷款率22.65%,“二呆”率21.94%)称,分红率要10%,少了怕不行。这种高分红压力主要源自下列因素:①缺乏战略投资者的高度分散化股权结构。这就必然使得分红倾向上升。②“惯性”思维。农信社过去实行保息分红,总分红率甚高,通常在10%-15%左右。这就使得持股者产生高分红预期。③由于增资扩股中存在大量“半自愿”甚至“非自愿”因素,加上某些有意、无意的许愿,促使持股者产生高分红预期。④一些员工尤其高中级管理者,是借钱入股的,势必期望分红利率高于贷款利率。由于他们是“内部人”,因而其诉求对农信社行为的影响甚大。

进而在高分红压力下,势必导致部分农信社资本充足率迅速下降,金融风险增大。其中最轻的后果是由于大部分盈利用于分红,以致所有者权益增长滞缓,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资本充足率便迅速下降。如前述的这个县联社,为了达到兑付央行票据所需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将股本金由326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为此需分红300万元。2003年,该联社在提取呆帐准备金920万元后,实现利润总额273万元、净利润155万元。今年,在兑付央行票据近4000万元后,“二呆”率已降到15%多一点,进而盈利能力也明显上升;但是若分红300万元,则势必耗去绝大部分净利润,使得资本净额的增长远远慢于总资产增长。需要注意,该联社在浙江虽属中下游水平,但在全国则属中上游水平,还有相当多的农信联社的盈利能力达不到该联社水平。对于这些联社,高分红的后果就更为严重。其中稍重一点的是,由于分红率难以满足持股者要求,以致大量发生退股。虽则农信社章程规定,股份只能转让,不能退股,但是当要求退股成为“群体行为”时,事实上便难以阻挡。再严重一些的后果是,为了应付高分红压力,农信社不得不减少必要的拨备,甚至对帐务进行“技术处理”,以增加帐面利润。这样,便会形成“潜亏”,金融风险明显加大。

为了避免“分红陷阱”,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1.资扩股必须“规范”。尤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切实做到“入股自愿”,不能搞任何形式的“摊派”。二是在招股宣传中不能“走样”,不能有意无意地用高分红“许愿”,更不能使“入股”等同于“存款”。

2.对于中等及以下水平的农信联社,不要硬卡“资本充足率”。“中等及以下水平”,是指实行“一级法人制”和保留二级法人制的联社。对于这些联社,“规范招股”和“资本充足率达标”往往会有矛盾;在抉择时,必须严格前者,适当放宽后者。增资扩股后的联社,若资本充足率尚未“达标”,但只要申请对分红实行“严格级管理”(内容见下文),便应当允许兑付央行票据。因为:①在这一轮改革后,这些联社仍然为“行政化体系”,预算约束仍然是软的,政府仍然不能不为经营亏损买单;因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实际意义有限,不必过于强调。②以往的改革实践表明,实行联社一级法人制的主要优点在于能使联社的统一管理名正言顺,进而更有效地整合、配置、利用全联社的资源,包括管理资源;实行一级法人制,并不要求“明晰产权”,也不要求必须有净资产。

3.严格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的条件。现阶段中的农村商业(合作)银行虽则还不是“政企分开”、真正“四自”的预算硬约束主体,但毕竟是大大前进了一步。因此,要严格组建标准,确保组建质量。不仅要有总资产、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指标要求,而且要有盈利能力指标要求,同时应当在增资扩股中引入战略投资者。

4.加强对分红的管理。上级部门应当在规范增资扩股的基础上加强对农信联社分红的管理,并鼓励“多留少分”。分红管理可分为两级:①普通级。分红必须同时满足:足额提取呆帐准备金;股本增值部分不少于净利润的40%;分红率不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的4倍。②严格级。分红必须同时满足:足额提取呆帐准备金;股本增值部分不少于净利润的50%;分红率不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的3倍。

5.进行“合作股”试验。合作制股票和股份制股票的重大区别之一在于前者是不分红的,而后者是分红的。在有条件的地方,不妨作一些“合作股”的试验。将农信社的股票分成甲、乙两种,均不分红。甲种股票为“资格股”,农户为10元,企业为1000元,不能退,只能转让;只有持有甲种股票者才能成为社员,才享有申请贷款及获得其他金融服务的权利。乙种股票可以退股,当社员获得贷款时,必须购买相当于贷款金额5%的乙种股票,贷款归还时可以退股。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第五篇:某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模板)

**镇**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

**村农村股份改革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要求,在去年6月份启动了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并于今年5月份正式进入股改程序。在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工作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办法与举措,保证了我村股份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完成。现将我村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为了把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上来,进一步消除“不懂、不通、不想搞”改革的思想障碍,村里通过组织学习改革先行推行村典型经验,召开座谈会征求村民代表意见,推动村“两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消除“怕失权、怕失利、怕失控”的思想包袱。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为能够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村里专门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产权股份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精选业务骨干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宣传、股民界定和股民登记等日常工作。

三是规范改革程序。首先是严把改革原则关。把握“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维护特殊群体权益及村级集体资产全额量化三个基本准则,对法律法规及政策有明确规定的,按规定办;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或无政策依据的问题,提交村民民主讨论决定,确保实施方案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其次是严把改革程序关。严格按照“建立组织、制定计划,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清产核资、摸清家底,股权设置、量化对象,征求意见、通过方案,股份量化、公布清册,通过章程、宣告成立,总结提高、依法运作”等步骤实施改革。第三是严把民主决策关,我村按照规定开好三个大会,第一个是改革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表决通过改革工作方案;第二个是

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股民界定、清产核资结果及改革实施方案;第三个是积极筹备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暨首届股东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草拟《章程》,选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最后是严把公开公示关,为确保改革在阳光下进行,我村工作推进坚持做到“六个公示公开”,即清产核资情况、股民确认结果、改革实施方案、社员代表名单、股权清册、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及时进行公开公示并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合理界定股民。按照

“一村一策”的实施原则,我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拟定下列人员为股权全额享受对象:

1.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基准日(2018年6月30日)止,户籍在本村的村民。

2.户籍在本村的现役士兵(已转为士官的人员暂保留人口股,待其退伍后,未享受部队或地方安置的予以配制)。

3.户籍在本村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就读的在校学生(就读时户籍迁入就读学校的)。

4.户籍在本村的正在劳教服刑人员(股权证书由其委托人或股份经济合作社予以保留)。

5.与本村村民已办理结婚证书但户口尚未迁入的对象及子女(需将农业户口在2018年6月30日前迁回本村)。

6.与本村村民离婚,户籍关系未迁出的人员及其依法判决随同子女。

7.因离婚将户籍迁回的原本村出嫁人员,本人及其依法判决的随同子女(需将农业户口在2018年6月30日前迁回本村)。

8.户籍关系未迁出的本村出国(境)人员。

9.办理过合法领养手续在册子女和1992年4月1日《收养法》实施前领养而未办理领养手续的在册子女。

10.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同意给予股权的特殊人员。

11.村两委在册人员中户籍不在本村的人员。

通过采取以上的做法,经过改革准备、宣传动员、制定方案、清产核资、成员身份认定和股权量化等阶段工作实施;我村经济合作社享受股权人数为***人,选举社员代表**人;首届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暨首届股东代表大会于2018年*月**日顺利召开,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相关的合作社章程与制度规定,依法选举产生合作社首届理事会成员*名、监事会成员*名,***同志任理事长、***同志任监事长。

借助此次合作社的成立,我村将加大整合本村集体资源,积极开展依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模式,拓宽村民增收途径,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加村民财产收入,形成村级集体资产保值、“股”民增收、社会稳定的局面,从而促进我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镇**村村民委员会

2018年*月**日

下载浅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5篇)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目前农行改革“主基调”已经确定,整个过程将遵循“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十六字方针。 农行已经为整体改制开始了大量的工作。2006年......

    某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

    **镇**村股份制改革工作总结 **村农村股份改革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要求,在去年6月份启动了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并于今年5月份正式进入股改程序。在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

    土地股份制改革试点

    创建“XXX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政策处理(方案) (于2010年4月1日1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生效实施) 创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本村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基础,是造福村民共同致富......

    土地股份制改革5篇

    土地股份制改革一、国家政策背景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农村信用社改革

    概述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改革农信社管理体制,将农信社的管理交由地方省级政府负责;二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信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扩大入股范围,提高入股额度,产权......

    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改革大事记(1951年5月~2004年8月) 来源:233网校 2012年12月12日 【233网校:教育考试门户网站】 农村信用社改革大事记(1951年5月~2004年8月) 1951年,中共中央批转《全......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出现问题及对策

    相关合集:旅游管理论文 相关热搜: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 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现状 1.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实习时间安排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从2001年开设旅......

    改革中狱警心理特点及对策(★)

    改革中狱警心理特点及对策 来源:罚与教 当前,监狱系统正在进行监企分开和三项制度改革。及时、准确把握监狱警察的心理特点,对于我们实事求是的分析队伍现状,促进改革的深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