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化学上册《1.3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粤教版
粤教九上《1.3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铜片加热变黑的主题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
既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用具
铜片试管、橡皮塞、酒精灯、坩埚钳、火柴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引入新課]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这种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板书]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
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如: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讨论交流]课本14页
[板书]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探究活动]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观察与问题
【实验1-10】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假设与预测
1.预测:1-a 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1-b 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
2.假设:铜片变黑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预测2 若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没有氧气的试管里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实验与事实
【实验1-11】验证假设与预测1-a的实验:用洁净干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现象:黑色不能被擦掉
结论:预测1-a错误
【实验1-12】验证假设与预测1-b的实验:铜片在敞口试管中加热(火焰不与铜片接触)现象:铜片变黑
结论:预测1-b错误
【实验1-13】验证假设与预测2的实验:用酒精灯对着放在有塞试管内的铜片左端加热,变黑后
逐渐向右移动,直至铜片不再变黑。此时,将火焰移至铜片最右端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现象:铜片左端变黑,右端不变黑。
结论:预测2正确。
解释与结论
阅读课本23页“解释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铜 + 氧气氧化铜 加热
CuO2拓展与迁移
进行另一个验证预测2的实验:用真空泵(也可用其他抽气装置,如吸尘器或大号注射器)抽去
装有铜片的试管内的空气,然后加热,观察铜片有什么变化。随后,趁热打开试管的胶塞,你估
计试管内铜片的红色部分会有什么变化?说明理由。
[阅读]课本24页“长话短说”。
[布置作业]抄写概念各两遍。
第二篇: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能通过物质的变化判断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2.识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会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归纳学习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2.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1.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判断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物质的不同变化,当我们知道了物质在某种条件下能够发生某种变化时,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物质了。
【提问】为什么我们用钨丝作为灯丝而不用其他金属呢?为什么蜡烛可用来照明?为什么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二氧化碳?为什么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来灭火?
【讲解】金属钨:钢灰色或银白色,硬度高,熔点高,常温下不受空气侵蚀。蜡烛:熔点低,易燃烧。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与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上述对物质的性质描述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蜡烛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灭火,还有一类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金属钨做灯丝。我们就把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易,能;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提问】刚刚我们学了4个概念,分别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科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呢?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乙醇能作为汽油,铅笔的笔芯是石墨,二氧化碳可以作灭火器的填充剂等,这体现了物质的什么性质呢?
1.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
2.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多用“可以”“易”“能”“会”等词语。如木炭可以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糖能溶于水。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要通过化学实验观察和确定)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
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
如: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们研究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可以更好的利用物质。这是因为物质的变化决定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着物质的用途。
1.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
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B.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C.一氧化碳有剧毒
D.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
2.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C)
A.氧气供给呼吸B.用镁粉燃烧做烟花
C.用铝制易拉罐D.汽油用作燃料
3.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化学无时无刻都伴随着我们。下列现象与化学研究无关的是(C)
A.塑料的合成B.橡胶的制造
C.雪的消融
D.化肥的制造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题。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化学学科均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实验,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因此本节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我在教学设计上,从教学活动的每步骤都要求学生设计出实验步骤,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仔细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总结归纳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另外,教师的帮助要适度,既不能处处都帮助,限制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又不能完全失控,任凭学生随意活动。
本课题在学生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记忆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是学好本节课的一个关键,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今天,在课堂上我听写了前10号元素。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他们的听写效果较差。每个班的作业是先背会前十号元素(分两批给的,每批5个元素符号),然后在作业本上默写,家长签字。交上来的作业都很好,有的是默写后的家长签字,有的明显是家长听写的。但是听写的效果则很不好。每个班全对的同学都明显少于作业本上全队的。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应该有这么几个:
1、作业本上的默写有的同学造假。肯定有不少同学没有背,或是背得模棱两可就抄了一遍,要求家长签字的,这一部分同学在听写时错的当然就多了。
2、有一部分同学背的不熟练。在作业本上他们是按照前十个的顺序默写的,而我是打乱顺序听写的,按照记忆规律来说,在没有记忆熟练的情况下抽取检查是很容易出错的。
我也思考怎样能让学生把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呢?我认为一是在后面要经常用这些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接触,他就不会忘了。二是加强强化。每天上课时听写10个或是5个,哪怕由同桌互查、小组互查,也能够强化这些基础知识。
今天有关两个性质的补充,我又讲解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和“中毒”等化学性质。
第五篇: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 1.3 物质的变化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1.3
物质的变化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观察活动]
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用装有另一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出问题]
1.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
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
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门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课。
探究新知
[观察活动]变化1:火柴梗被折断
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2:水的三态变化
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3: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
现象:石蜡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4:家中窗户上的玻璃被风吹落摔碎
现象:玻璃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检查]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
[观察活动]【实验1-5】火柴梗燃烧
燃烧前:火柴梗
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有发光发热现象。
燃烧后:黑色物质
【实验1-6】镁条燃烧
燃烧前:镁条是银白色的固体。
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白光,并且放出热量。
燃烧后:生成的是白色的粉末状物质。
1.上述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或状态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2.火柴梗燃燒后生成黑色的灰燼、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两者散发到空气中),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它是一种不同于镁的新物质。
3.在文字表达式中,“+”读作“和、与、跟”,“→”读作“生成”。带领学生读以上表达式。
1.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3.化学变化的表达方法——文字表达式:
镁+氧气 氧化镁
Mg
O2
MgO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5.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即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完成下表后回答:从哪些方面比较镁条燃烧前后的不同点?
颜色
形状
镁条燃烧前
银白色
固体条状
镁条燃烧后
白色
粉末状
最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生成白色粉末状新物质
[讲述]观察化学反应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现象: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进行时的现象→反应后的现象
都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
都有新物质生产——化学变化。
例1下列过程仅包含物理变化的是(A)
A.矿石粉碎B.钢铁生锈C.食物变质D.葡萄酿酒
解析:矿石粉碎过程中只是矿石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食物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例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
A.海水晒盐B.冰川融化C.水力发电D.红磷燃烧
解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冰川融化过程中只是冰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红磷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五氧化二磷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例3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利用了化学反应原理的是(C)
A.冰棍在大热天会融化成水
B.门锁不易打开时灌入铅笔芯粉末
C.用天然气做燃料煮饭
D.将木头加工成桌椅
解析:题中所说的“利用了化学反应原理”,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A项,冰棍融化是物理变化;B项,门锁中加入铅笔芯粉末就容易打开,是利用了石墨具有滑腻感的性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C项,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D项,将木头加工成桌椅,是物理变化。
1.下列各变化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C)
2.自然界中的下列现象,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
A.冰雪融化B.钢铁生锈
C.森林起火D.食物腐败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放热
B.只有产生燃烧的化学反应才能放热
C.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4.做如下家庭小实验并思考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①取少量碱面放在玻璃杯里,倒入一些食醋,振荡观察实验现象(提示:食醋和碱面反应生成气体);②取少量白酒,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现象;③取火柴或小木条,点燃观察现象。
①属于化学变化,②属于物理变化,③属于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