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建陶业面对新一轮市场竞争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23:4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闽清建陶业面对新一轮市场竞争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闽清建陶业面对新一轮市场竞争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闽清建陶业面对新一轮市场竞争现状及对策

闽清县建陶业发展考察组

正当闽清建陶业蓬勃发展之时,辽宁的法库、建平、山东的淄川、四川的夹江等地建陶产业也逐渐崛起,其中淄川、夹江在总量上已经超过我县,成为闽清建陶业强有力竞争对手,法库、建平以优惠的投资政策,吸纳了部分闽清建陶资金外投。闽清建陶业在全国性新一轮竞争中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该如何在困境中加快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行于10月8—13日对辽宁省沈阳市的法库县、建平县、山东省淄博市的淄川区、四川省乐山市的夹江县等地建陶产区(以下简称三大产区)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三大产区建陶业迅猛发展

1、法库陶瓷工业城及建平陶瓷工业园。法库县和建平县都是辽宁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法库陶瓷工业城是2002年经沈阳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的陶瓷工业城。陶瓷工业城位于法库县城的西南方,占地面积10000亩,203国道和沈环公路横贯其中,兼具原料、市尝交通、通信、电力、煤炭、土地、劳动力、政策等优势。整个陶瓷工业城规划建设陶瓷生产线130条,现已完成“五通一平”,落地企业16家,其中13家已动工建设,有8家20条生产线投产,主要生产地砖和内墙砖。投资商主要是来自福建的闽清、福清、莆田以及山东淄博等地的企业家。我县在法库投资的沈阳飞奥美陶瓷有限公司(由吴仁初等投资)、沈阳日日顺陶瓷有限公司(由毛行灯等投资)相继点火、投产,主要产品为20cm×30cm釉面内墙砖,产品销往东北三剩建平县在城镇规划区内规划了一个建平陶瓷工业园,规划面积10000亩,目前已有5家企业入园,闽清聂兆谈投资办了一个陶瓷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08亩,上2条生产线,投资4000多万元,主要生产中等档次内墙砖和地板砖,已投产4个多月。闽清黄拔锋投资办了一个陶瓷有限公司,占地108亩,窑炉、煤气站已建设完成,正在安装流水线,计划生产中等档次内墙砖。

2、山东淄川产区。淄川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属淄博市辖区,陶瓷历史比较悠久,陶瓷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之一。现有各类建陶生产线400多条(淄博市共有建陶生产线800多条),年产各种瓷砖4.5亿平方米,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被xx发展研究中心确认为全国建材产量最大的县级区。其中杨寨镇就有各类建陶生产线220条,成为“江北建陶第一镇”。目前已引进广东东鹏、新加坡亚细亚等企业,中国财富陶瓷城、淄川建陶城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3、四川夹江产区。四川夹江县位于四川省的南部,属乐山市辖区,该县是1987年才起步,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新兴建陶产区,被国家授于“中国西部瓷都”称号。全县共有118家建陶企业、358条生产线,目前正常生产的建陶企业有110家、305条生产线,生产地板砖的企业占70%,内墙砖企业占30%,年生产能力达5亿平方米,产品销售市场已占据西部的十个省份。这几年来四川夹江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从广东引进11家企业落户于夹江,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广东新中源公司,投资建设有20条生产线,现已投产16条,成为夹江佛山陶瓷园。

(二)三大产区发展建陶优势明显

三大产区建陶业的迅速崛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的产物,有着其各自独特的明显优势。

首先是政策优势。法库、建平县做为辽宁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享受着国家给予东北三省在税收、资金、项目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辽宁省委、省政府分别重点抓这两个县发展,省委书记抓建平县,省长抓法库县。沈阳市长(副省级)把法库县“陶瓷工业城”建设列为全市20个重点项目之一,人称“市长工程”,给予一系列极为优惠的政策予以重点扶持。如:中央、盛市每年给法库县约2亿元转移支付和各种专项资金,市政府每年无偿补助工业园区10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市政府还按项目投资额的10%奖励给县政府,其中三分之一作为招商引资各项开支,三分之二无偿补助给投资商。一个入区企业自登记注册之日起,10年内可无偿使用其土地,征用土地时,征地价为每亩2.2万元,并颁发土地使用证。企业投产后可以给予500万元担保贷款,建设当中还可以向县财政借款300万元。每条生产线核定年缴国税68万元,年终县财政返还18万元,实际缴交国税50万元,地税实行免二减三,企业检修、停产不征税。陶瓷工业城还成立管理委员会,专门跟踪入区企业的服务,统一为企业办理一切手续,工本费由财政负担。

第二是成本优势。三大产区分别位于东北、江北和中西部,都具有明显的能源和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如辽宁法库县电每度0.50元,原材料(主要指瓷土)到厂价每吨在40—50元之间,煤炭到厂吨价520元左右,与我县相比每条生产线年成本可少150万元左右。山东淄川区吨煤价格在400—500元之间,天燃气每立方米为1.2元,可就地取材生产,电力也相对充足,今年在全国各地纷纷拉闸限电的情况下,该区仍然保持正常供电,每度电价在0.5元左右。四川夹江县红壤土遍地都是,到厂吨价20元左右,且单一原料就可以生产瓷砖,白陶泥储量也在4亿立方米左右,可供开采百年以上。夹江县内有丰富而廉价的电力和天然气,每度电0.45元,天然气每立方米0.92元。现夹江建陶企业烧天然气的有38家、烧煤气的6家、烧水煤浆的1家、烧原煤的65家。

第三是区位优势。辽宁法库县地处东北,其建陶产品在东北三省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交通运输等优势。山东淄川产区,位于东部沿海,市场发育水平较高,产品向全国各地辐射的能力较强,尤其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工艺比较成熟,在全国市场占据了较大的份额,产业聚集初步形成,规模效益比较明显。四川夹江距成都仅110公里,成昆铁路、省道103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借助明显的交通优势,夹江的陶瓷产品可以幅射到全国各地,尤其对西部10省区广大农村市场,其生产的中低档产品适销对路,在大西部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闽清建陶发展路在何方

三大产区建陶业虽然有着其独特发展优势,但深入分析,其劣势也是明显的。一是

其建陶产品大多是中低档以下的,很难进入大中城市市常二是今年以来受原材料和反超载的影响,各产区的陶瓷产品成本普遍提高,且瓷砖销价无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三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业市场再度低迷,整个陶瓷市场疲软,产大于销,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无法满负荷生产,有部分企业已停产。据了解,淄川区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夹江县有四份之一的企业已停产,而我县中大规格建陶企业的开工率仍可达95%以上。

地处东北的法库县、建平县,虽然其发展政策优势明显,但存在问题同样突出:①陶瓷市场幅射范围小,仅东北三省及内蒙一部分,区域整体购买力不大,产品运到关内南下则增加成本,明显没有竞争力;②生产时间短,每年仅九个月,而我县至少有11个月;③建设厂房投资比我们大,材料设备基本从南方运来,要加建保温层和防冻雪受力层;④一下引进太多中低档次陶瓷企业,东北市场将很快饱和,由目前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风险很大;⑤技术市场未形成,产品更新换代慢,熟练劳动力也缺乏,加上气候等因素,整个产业队伍缺乏稳定性;⑥行政性优惠措施较多,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各地政策优势将逐渐减弱,加上人事和土政策变动,潜在变数大。

闽清建陶业历经了多年的市场磨炼,正茁壮成长,特别是今年以来,在整个陶瓷市场全面疲软的形势下,我县建陶业仍然保持了产销两旺良好态势,这本身就说明着闽清建陶业发展同样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我们在技术创新、员工管理、品牌打造、创业环境、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等各方面都已积累了一整套经验。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广大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建陶业必将迎来又一发展春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在看到自身优势,树立好发展信心的同时,更要充分借鉴外地产区的成功发展经验,以其之长补已之短,促进闽清建陶业健康、稳步发展。为此,结合闽清实际,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一是龙头带动,促进产业集聚升级。从考察的几个地区,我们不难看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淄川和夹江近几年来飞速发展除了他们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外,最成功的做法就是引进了广东等地的大型企业在其落户,才优化了两地产区的产品结构,扩大了生产规模,带动了当地陶瓷产业的升级换代和陶瓷品牌战略的实施,并大大地促进了陶瓷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扶强扶优,对豪业、自力、腾龙、旭日、三德利等产品上档次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成为龙头企业。同时,加大整合力度,鼓励企业走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的路子,组建松散、半松散的企业集团,或进行引资嫁接,或直接引资组建大型集团公司,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换代。

二是名牌驱动,提高闽清建陶的市场占有率和效益。我县建陶行业经过数十年的竞争发展和整合,基本上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产品品牌形象逐步提高,产销基本平衡,出口数量较快增长,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但是我们在打造品牌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为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短期行为严重,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在部分企业家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从这次考察的淄川、夹江等地情况来看,他们企业的广告宣传意识已很强,沿线城乡道路随处都可见制作精美的建陶广告牌,许多企业都在宣传广告上投入大笔资金,以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为此,今后在这个方面我们还须加大力度,要积极引导企业注重产品创新和加强广告宣传,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展销推介,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省市乃至国家级名牌产品评定,逐步形成企业自有的知名品牌。在市场宣传方面,要借助国家授予我县“中国陶瓷生产基地县”荣誉称号契机,集中有限的资金,大力宣传推介闽清陶瓷产品,提升闽清陶瓷品牌地位和知名度。

三是管理触动,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我县现有不少企业还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制度,家庭式管理模式相对滞后,经营秩序较为混乱。企业之间缺少沟通,行业之内难以自律,变相压价、无序竞争仍然存在,严重损害地区行业整体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引导企业参与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奖惩激励制度,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企业的产品档次和效益在原有基础上能有较大的提升。从区域经济利益上来说,要加强企业间合作,完善社会化生产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分工,树立起企业间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优势互补,实现我县建陶产业再发展和新突破。

四是营销拉动,积极拓展建陶市场销售领域。从这次考察中对销售市场的了解情况来看,我县虽然有众多在外营销人员,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但据了解许多闽清人创办的营销点并不卖闽清砖,大多以销售广东瓷砖为主。我县的许多企业家市场意识还不够强,没有广东厂家的跟踪市场意识强,没能牢固建立和发展起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而且由于目前运输成本增加,我县建陶产品已逐步从东北、上海等地市场退出,这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针对当前我县陶瓷产品在东北等地市场份额逐步减少和厂家与销售商联系不够密切的实际,积极拓展周边省份市场,进一步强化产销两个环节的沟通。特别要重视同较大型经销商的合作联系,建立感情,加强售后服务,及时通过销售商捕捉每个时期的市场信息,做到生产商和经销商真正能共同努力,做大做强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兼顾国外如欧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市场以及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加强对外联系和合作,引导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不断拓展国际市场销售区域,增加建陶产品出口量,实现我县建陶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五是服务联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辽宁法库、建平两县情况来看,我们深感他们抓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他们都是省定贫困县和农业县,都是省市重点抓的点,都有丰富的高岭土等资源,都显示出了能源价格低、区域市场内运输成本低等投入产出比较效益,都由政府出资负责来访客商机票,鼓励县外企业落地投资,面对如此优惠的条件,我们企业家难免会动心。对此,我们该如何留住这些心动的企业家,靠的是我们政府以及各部门齐心协力,全心全意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真正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靠的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出台切合我县实际的陶瓷业发展优惠政策,给企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强的发展后劲保障。在税赋方面,鉴于目前陶瓷原材料、运输等成本提高,各地建筑陶瓷市场相继出现供过于求,陶瓷产业新一轮竞争加剧,企业利润下滑等现状,建议2005年税收按正常比例增长,并设法逐步提高地税的税收比例。

第二篇:闽清建陶业面对新一轮市场竞争现状及对策

闽清县建陶业发展考察组正当闽清建陶业蓬勃发展之时,辽宁的法库、建平、山东的淄川、四川的夹江等地建陶产业也逐渐崛起,其中淄川、夹江在总量上已经超过我县,成为闽清建陶业强有力竞争对手,法库、建平以优惠的投资政策,吸纳了部分闽清建陶资金外投。闽清建陶业在全国性新一轮竞争中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该如何在困境中加快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行于10月8—13日对辽宁省沈阳市的法库县、建平县、山东省淄博市的淄川区、四川省乐山市的夹江县等地建陶产区(以下简称三大产区)进行了为期8天的考察,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三大产区建陶业迅猛发展

1、法库陶瓷工业城及建平陶瓷工业园。法库县和建平县都是辽宁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法库陶瓷工业城是2002年经沈阳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的陶瓷工业城。陶瓷工业城位于法库县城的西南方,占地面积10000亩,203国道和沈环公路横贯其中,兼具原料、市场、交通、通信、电力、煤炭、土地、劳动力、政策等优势。整个陶瓷工业城规划建设陶瓷生产线130条,现已完成“五通一平”,落地企业16家,其中13家已动工建设,有8家20条生产线投产,主要生产地砖和内墙砖。投资商主要是来自福建的闽清、福清、莆田以及山东淄博等地的企业家。我县在法库投资的沈阳飞奥美陶瓷有限公司(由吴仁初等投资)、沈阳日日顺陶瓷有限公司(由毛行灯等投资)相继点火、投产,主要产品为20cm×30cm釉面内墙砖,产品销往东北三省。建平县在城镇规划区内规划了一个建平陶瓷工业园,规划面积10000亩,目前已有5家企业入园,闽清聂兆谈投资办了一个陶瓷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08亩,上2条生产线,投资4000多万元,主要生产中等档次内墙砖和地板砖,已投产4个多月。闽清黄拔锋投资办了一个陶瓷有限公司,占地108亩,窑炉、煤气站已建设完成,正在安装流水线,计划生产中等档次内墙砖。

2、山东淄川产区。淄川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属淄博市辖区,陶瓷历史比较悠久,陶瓷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之一。现有各类建陶生产线400多条(淄博市共有建陶生产线800多条),年产各种瓷砖4.5亿平方米,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确认为全国建材产量最大的县级区。其中杨寨镇就有各类建陶生产线220条,成为“江北建陶第一镇”。目前已引进广东东鹏、新加坡亚细亚等企业,中国财富陶瓷城、淄川建陶城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3、四川夹江产区。四川夹江县位于四川省的南部,属乐山市辖区,该县是1987年才起步,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新兴建陶产区,被国家授于“中国西部瓷都”称号。全县共有118家建陶企业、358条生产线,目前正常生产的建陶企业有110家、305条生产线,生产地板砖的企业占70%,内墙砖企业占30%,年生产能力达5亿平方米,产品销售市场已占据西部的十个省份。这几年来四川夹江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从广东引进11家企业落户于夹江,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广东新中源公司,投资建设有20条生产线,现已投产16条,成为夹江佛山陶瓷园。

(二)三大产区发展建陶优势明显

三大产区建陶业的迅速崛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的产物,有着其各自独特的明显优势。首先是政策优势。法库、建平县做为辽宁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享受着国家给予东北三省在税收、资金、项目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辽宁省委、省政府分别重点抓这两个县发展,省委书记抓建平县,省长抓法库县。沈阳市长(副省级)把法库县“陶瓷工业城”建设列为全市20个重点项目之一,人称“市长工程”,给予一系列极为优惠的政策予以重点扶持。如:中央、省、市每年给法库县约2亿元转移支付和各种专项资金,市政府每年无偿补助工业园区100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市政府还按项目投资额的10%奖励给县政府,其中三分之一作为招商引资各项开支,三分之二无偿补助给投资商。一个入区企业自登记注册之日起,10年内可无偿使用其土地,征用土地时,征地价为每亩2.2万元,并颁发土地使用证。企业投产后可以给予500万元担保贷款,建设当中还可以向县财政借款300万元。每条生产线核定年缴国税68万元,年终县财政返还18万元,实际缴交国税50万元,地税实行免二减三,企业检修、停产不征税。陶瓷工业城还成立管理委员会,专门跟踪入区企

第三篇:青海牦牛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姓名:龙存敏

班级:动物科学10-1 学号:100911003 青海牦牛业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the present situation,advantage in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main problems and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Qinghai Yaks industry.关键词:青海;特征;现状;牦牛业;持续发展;对策

现状牦牛业牦牛是一种古老的牛种,距今200万年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全世界有牦牛约1400万头,占牛总数的1%。我国是拥有牦牛头数最多的国家,有牦牛1300多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0%以上,约占我国牛总数的1/6,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牦牛驯化后为人类尤其是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料。牦牛也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和宝贵的基因库,是一种最少与人类竟地、竟粮、争夺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动物。是在高寒地区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种。青海省是我国牦牛的的主要产区,1992年牦牛存栏头数最高达到509.67万头,1999年存栏头数为368.21万头,约占全国牦牛总数的38%,位居全国第一。牦牛业产值在全省牧业产值中占据着1/3左右的份额。这种古老的特殊牛种不仅对高海拔寒冷生态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而且是高寒牧区牧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是高寒牧区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因此牦牛对青海牧区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青海牦牛业的发展,对青海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种质特征

1.1 体型外貌特征

青海高原牦牛的体型外貌特征与产区的生态环境有关,这些区域自古以来就是野牦牛与家牦牛混群活动的地方,故青海高原牦牛在体型、外貌、生理特性等方面有近似野牦牛之处。头大,公母牦牛均有角、角粗壮,皮松厚、偏粗糙型,鬐甲高而宽长;背线、嘴唇、眼眶周围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成年公、母牦牛平均体高分别为129、111cm;成年公、母牦牛体重分别为440、260kg。1.2 对缺氧环境的适应性

高原牦牛之所以能够惊人地适应氧气稀薄、大气压低的缺氧环境,是由它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青海高原牦牛气管较普通牛短且粗大,由50~53个软骨环组成,长44~51cm(较普通牛短14~21cm),断面呈半月形,口径13 ~14.5cm;气管软骨环两端的距离大,且软骨环两端间的肌肉长而发达;牦牛胸腔和普通牛相比,大而发达。心肺指数较普通牛高,具有呼吸快、脉搏强、血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的生理特点,牦牛的呼吸频率为9~77次min,比普通牛呼吸频率快且变化幅度大。可见,青海高原牦牛的这些生理特性使其能频速呼吸,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较普通牛单位时间内气体交换量多,可获得更多的氧、提升其气体交换机能。1.3 耐寒惧热的特性

青海高原牦牛是一个极不耐热的畜种。遇到炎热季节,即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加快、脉搏减弱、烦躁不安、绒毛脱落等不适应症状,相反,对高寒湿冷气候最为适宜。1.4 驮载和乘用特性

牦牛四肢较短,后臀短而窄,使其行走轻捷平稳,加之蹄质致密坚实、蹄尖狭窄锐利、蹄底侧及前端有突出的边缘围绕、足掌有柔软的角质,使牦牛具有很强的驮载和乘用性能,驮重为50~100kg,最大驮重可达304kg。高原牦牛即使在海拔5000~6000m的地区,仍能驮载或骑乘,不但行走自如,而且善于奔跑,并能与野兽搏斗。1.4 生产性能

成年母牦牛平均每个泌乳周期(泌乳期一般为150d)可产奶约274.04kg,而且乳脂率高达6.4%~7.2%。公牦牛在2、3岁可产牦牛绒0.6、0.69kg,成年母牦牛可产牦牛绒0.6kg,成年阉牦牛可产牦牛绒1.01kg;绒毛长4.7~5.5cm,且保温性能极佳。对膘情中等的成年阉牦牛进行屠宰测定,平均屠宰率为52.96%、净肉率为42.46%、骨肉比为1:3.59~4.59,1.5和2.5岁的阉牦牛平均活重分别为成年阉牦牛的34.33%和45.32%。

2.青海牦牛业现状

青海的牦牛主要分布在牧区六州,约占95%以上,其中玉树州、果洛州数量最多,根据青海六州畜牧业生产统计表,1990-1999年年平均数量玉树州牦牛最多为125.45万头,占全省牦牛平均头数的28.32%,其次是果洛州119.45万头,占26.89%,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分别为60.29万头、58.45万头、45.82万头和19.34万头,分别占全省牦牛的总头数的13.57%、13.16%、10.31%和4.34%。由于牦牛分布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形成了高原型、环湖型和白牦牛三种青海牦牛类型。高原型牦牛的生物学特征和生产特点,除与产区的生态环境有关外,还与该地区自古以来野牦牛与家牦牛混群活动,部分家牦牛不断有野牦牛血液渗入有关,故在体型、外貌的特征,特性等方面多近似野牦牛。环湖型牦牛主要分布在环青海湖的农牧区及海东地区,约有100多万头,约占全省牦牛的20%以上。环湖型牦牛的形成除受产区生态条件的影响外,还与外地迁入蒙古牛长期进行杂交,不同程度的导入黄牛血液有关。因此,环湖型牦牛的个体小于高原型牦牛。白牦牛是牦牛中的一个经济类型,主要分布在门源和互助两县,约有7000多头。

青海牦牛的生态环境非常恶劣。85%的放牧草场海拔在3000m以上,平均气压65KPa以下,不足海平面的23,含氧量仅为海平面含氧量的60%左右,年降水量只有200~500mm,冷季长达6个多月,无绝对无霜期,冷季漫长,牧草生长期短,枯草期长达180d以上。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牦牛已成为最能适应高寒牧区这种严酷生态环境的少数几种特殊畜种之一。

青海毛牛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的价格计算为37715.88万元,占全省牧业总值的28.6%,1992年为40975.49万元,占30.97%,1999年为35585.67万元,占23.7%。牦牛业产值在全省牧业总产值中占据着约三分之一比重,近几年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扩大生产经营的结果,二是省政府因草场超载问题而限制牦牛饲养量的结果。

3.青海牦牛业发展现状

牦牛均依靠天然草地放牧饲养,对环境有极强的依赖性,其生产受季节气温的变化和牧草生长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牦牛养殖至今还保持原始的靠天经营模式,单纯依靠对廉价资源的索取来获得收入,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基本未被运用。长期以来,牧民群众受传统饲养方式的影响,不注重牦牛的更新与选育,近亲繁殖现象严重,使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呈逐渐退化趋势。

由于牦牛长期生活在无污染的高寒地带,因此具有十分顽强的抗逆能力、极强的抗病能力和极好的适应性。牦牛的肉、乳、皮、毛等产品质量上乘,一般家畜难以比拟和取代。牦牛不仅能在恶劣的高原环境生存,而且还能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安全环保的多种独特的牦牛产品,即牦牛肉制品具有天然、绿色、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品质。可以说,牦牛全身都是宝,是青海牧区的巨大财富,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作为稀有牛种,青海的相关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在牦牛生产、牦牛育种和牦牛基础性研究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牦牛保护也得到了中央和青海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受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青海牦牛主产区科研人员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牦牛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滞后的水平,使牦牛产品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青海牧区的牧民将畜产品大部分自食自用,很少向市场出售,出售的牦牛产品也是初级产品,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低下。

从牦牛业产品的需求上看,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普通消费者并未真正认识到牦牛产品与普通家畜在食用价值上的区别。又因市场中现有的替代产品较多,相关企业对牦牛产品的需求没有充分挖掘,导致对牦牛产品的需求量小。因此,应加大对牦牛产业的科技的投入,走高科技开发的路子,使牦牛产业的各项工作纳入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管理化,这是牦牛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牦牛业民族品牌化策略的基础。

4.青海发展牦牛业的有利因素

4.1 地域优势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面积72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原面积为33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6%,占全省草原面积的87%,在全国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和新疆,居第四位。草场主要有草甸草场、灌丛草场和荒漠草场等类型。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有利于牧草生长,使青海牧草形成了“三高一低”的营养特点,即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牦牛被当地牧民群众驯养已有几千年历史,形成能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各类草场,同时具有青草期上膘快,黄草期掉膘慢的特点。

4.2 产品特色优势 牦牛在纯天然放牧饲养条件下,所生产的牛肉风味独特,类似于野牦牛,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比黄牛肉高58.2%)、低脂肪(比黄牛肉低69.8%)/产热量低(比黄牛低19.7%)的特点。能制成肉干、肉松、肉脯、灌肠制品等各种优质的肉制品,牦牛乳的乳脂率一般在6.37%~7.2%,可开发出高质量的奶粉、炼乳、黄油、奶酪、干酪素等,以上产品品质优良不含任何人工合成的药物和促生长物质,适应国际市场上绿色革命和食品安全新潮流,必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牛绒是特种高级别毛纺原料,许多性能都超过山羊绒及兔毛,随着牛绒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牦牛绒的开发前景将十分广阔。特别是白牦牛的绒和尾巴一直是国际市场的畅销品。

4.3 价格优势 目前,我国牛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价约低84%,牦牛肉在国内市场售价平均在12元/kg,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很明显。牦牛奶质量优,脂肪球大,脂溶性维生素含量高,可生产优质黄油,加之生产成本低,仍具较强的竞争力。

4.4 时机有利于牦牛业发展 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家已经给予西部许多优惠政策,青海应该依据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有重点、有步骤的选择一些特色产业进行开发。而牦牛业以其特有的优势,必将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的兴趣,这将极大地改善牦牛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青海牦牛业的发展。

5.青海牦牛产业面临的问题

5.1 品牌意识浅薄 传统牦牛业以追求数量为目标,对产品的市场需求及与此相联系的产品品质、品牌效益、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考虑不够,使草畜矛盾、产销矛盾日益突出,牦牛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始终徘徊在低水平阶段,牦牛业对农牧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显示出来。虽然有些牦牛肉系列产品被认证为是绿色食品,但未能体现出品牌效益,加之近年来牦牛产品有时买难,有时卖难,价格不断变化,加剧了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对牦牛产业化的影响。

5.2 科技人才匮乏 没有高素质的牦牛产业科技人才,就不可能创造出牦牛产业品牌,即使有品牌,也不会保持长久。目前,在牦牛产业科技工作方面,青海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牦牛产业科技人才流失,后继乏人,从而严重影响到青海牦牛产业创品牌的发展。人才的流失造成牦牛产业科技人员机构和队伍不稳定,进而从根本上制约着牦牛产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5.3 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科研机构对野牦牛改良家牦牛、牦牛夏壮、牦牛遗传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成功经验。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仍较少。这是由于青海省经济自我积累能力不足,难于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牦牛生产,严重影响了牦牛品牌化进程的速度。

5.4 基础设施落后 青海作为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省份,畜牧业用地面积大,但载畜量低、产出率低;农业耕地少、不集中,并且呈立体式分布,垂直地带性明显。尽管国家对牦牛主产区青海等地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但现在的抗灾设施远不能满足抗灾保畜需要,草地稀少、畜牧多、生态环境脆弱,造成不可逆转的情况。

5.5 自然环境的破坏 草畜矛盾突出,牦牛产业化缺乏后劲,部分草场过度放牧,草地退化,牧草产量和质量持续下降,畜牧业资源遭受破坏,草原生态日趋恶化。

5.6 缺乏牦牛产品深加工体系 由于牦牛屠宰加工受悠久历史和传统经验的影响,牦牛产品的加工制造技术落后、设备简陋、产品结构单

一、产品规模较小,加之企业管理机构不健全,造成产品质量粗糙,导致牦牛产业落后。因此,要推进牦牛产业的深加工体系,促使牦牛产业进一步提高。

5.7 良种体系不健全,个体生产性能低 牦牛适应了高寒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具有很好的抗逆性,但多年来粗放的掠夺式经营管理和不注重种牦牛的选育与改良,致使畜群平均生产水平下降。选择种用公牦牛时不注重其自身体质发育状况及其亲本的生产性能,母牦牛也不予任何选择而全部留用,再加上以自然交配为主,致使牦牛表现出体格变小、体重减轻、繁殖率下降、抗病力减弱、死亡率增高等退化征候。

5.8 饲养管理落后,畜群结构不合理 牦牛产区延续了千百年来靠天养畜的传统。牦牛终年放牧,无补饲。据统计,在犊牛生长发育期,对母牦牛进行人工挤乳量偏多,犊牛母乳摄入不足,导致犊牛生长发育不良,使牦牛生产水平整体退化。畜群结构不合理,高龄母牛比例不合理、驮牛及其它非生产牛比例大,其中适龄能繁母牛只占28%~35%,严重影响了牦牛生产水平的提高。

6.青海牦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1 野牦牛是牛属种的一个独立畜种,也是能适应高寒地区特殊生态环境而延续生命至今的畜种。20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利用野牦牛这一野生动物资源改良家牦牛,比本品种选育更加有效,是高原牦牛提高生产性能的有效途径。野牦牛与家牦牛杂家后表现出很强的杂交优势,其杂家后代不但提高生产性能而且增强了抗逆性和适应性,使其能更有效地利用高原草场。并且适当减少饲养数量,提高个体质量,既能减轻冬春季节草原放牧的压力,又能保护冬春季节脆弱期的草原生态。在犊牛能很好地生长发育,提高牦牛整体质量。6.2 做好牦牛品牌定位 品牌的市场定位过程就是选择目标市场的过程,在选择目标市场时,要根据企业的实力,避开强大的竞争对手,选择竞争者尚未控制的细节市场,同时应用营销组合策略开辟市场,从而创造企业的品牌。鉴于目前青海牦牛生产企业现状,规模较小的企业要善于寻找并利用市场间隙,做到专而深、小而精,适当开发名特优牦牛产品品种;龙头企业则要发挥规模优势,提升牦牛产品的技术含量与保健功能的开发水平,在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牦牛产品上做文章,给企业及产品确定恰当的市场位置。牦牛产品品牌能否建设成功,关键在于市场定位。

6.3 促进牦牛品牌延伸 牦牛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方式,发挥积极性,使用新技术,寻求实用廉价的原材料,扩大生产规模。通过规模经济效益获得企业实力的增强,进而扩大企业与产品品牌的影响力,积极而又稳妥地将现有品牌名称扩展到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扩展品牌的作用范围,以增加企业价值,延长品牌的作用时间,提升牦牛品牌的信誉度、知名度和消费者忠诚度。在具体的品牌拓展中,可以根据各种牦牛产品品种的特点,有意识的开发一些消费品牌,并与餐饮业主共同发展这些品牌。这些消费品牌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牦牛养殖业的发展,是常规牦牛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生产企业可抓住这种机会,将牦牛肉干的专供产品或其他新产品进一步开发,将可可西里牛肉干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化,拉伸产业链。挖掘更大的市场效益。

6.4 尽快建立牦牛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政府要转变观念,强化标准化意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国际各类质量标准,普及标准化知识,建立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牦牛产业标准化体系。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培训,使广大农牧民成为实施无公害牦牛产品行动计划的主体。此外,要切实强化质量监管工作,加快省、市、县级畜产质检机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加强畜牧业质量安全监控工作,将检测结果进行公告,对优质牦牛产品实行奖励与保护,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及单位公示曝光,加强社会对牦牛产品质量的舆论监督作用。

6.5 进一步完善牦牛产品市场体系 培育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实行育种、质检、包装、销售和服务的标准化生产,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品牌培育和推广。其中既要着眼于民营中小企业,更要培育优势企业。重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培育优势牦牛生产强势品牌及龙头企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制定一系列符合市场标准的质量指标,推广整套优质高效的养殖技术,并加强牦牛产品产前产后相关技术,特别是 要加强育种、屠宰、包装上市、储藏、运输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保证牦牛产品是高质量的、无公害的、绿色的;加强牦牛产品品牌基地建设,走产业化道路,发挥规模效应;围绕资源情况和区位优势特点,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扶持建设区域性的品牌牦牛产品发展,扩大牦牛产品品牌生产规模,形成规模化经营优势。

6.6 加快建设畜牧产品地理标志注册等各类认证服务体系 工商部门在牦牛产品商标的申请注册过程中,要坚持以牧民为本的原则,加强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简化注册程序,让生产者感受到牦牛产品的商标注册并非望不可及,引导帮助牦牛产品生产者做好商标注册工作;在发挥产地地域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推进牦牛产品的地理标志注册及保护工作措施,积极向生产者宣传地理标志保护的意义,鼓励有关组织申请注册地理标志,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牦牛产品品牌去占领市场,把地理标志列入品牌创建重点,优先推荐。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内容的认证工作,严格按照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模式化标准对各类牦牛产品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认证,对达到标准等要求的牦牛产品许可使用授权的专门标志,确立其优质品牌牦牛产品的身份;政府要鼓励和扶持一批条件成熟的企业积极申报质量安全及体系认证,并逐步使青海牦牛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由自由态过度到强制性,从根本上保证上市牦牛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强企业及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青海牦牛产业品牌已处于初步阶段,只靠政府是被动的。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品牌经营之路,改善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牦牛品牌影响力,增强国内市场竞争力。因此,生产者只有针对牦牛市场的特点及牦牛消费的差异性,并结合牦牛产业的目标市场定位,建立合理的市场运行机制,才能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牦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祁永寿.段辉民.周舒迥.刘海斌.马云.郭海林 青海省品牌发展及品牌文化现状[期刊论文]-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5,23(2)

[2] 祁永寿.段辉民.周舒迥.刘海斌.马云.郭海林 青海省企业品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期刊论文]-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5,23(3)

[3] 青海统计局编.青海统计年鉴2000[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4] 孙海梅.西部大开发与青海毛牛业[J].农业经济,2001,(8):9-13.[5] 阎萍,潘和平.野牦牛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J].中国畜牧杂志,2004,40(12);31-33.

第四篇:动漫业的现状及对策

动漫业的现状及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动漫业正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产业,甚至也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动漫产业被视为21世纪创意经济中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之一,因此,认清动漫业的发展及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动漫产业

国际动漫产业尤其是动画产业经历已有100的历史,已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在国际动漫产业的发展中,由于各国在起步时间、发展力度、环境和条件上的差异,各国的动漫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美国、日本、韩国,是动漫产业领域的前三甲,在这些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展现了动漫产业的一些发展特点。

美国

美国是动画产业的发源地。依托发达的经济力量、雄厚的创作和技术力量、完备的市场化组织力量,美国的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体系。而且美国动漫产业在80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由于在电影领域的传统优势,使动画成为美国动漫产业发展最充分的行业。美国涉足动画影视业的公司实力雄厚,如迪士尼、华纳、福克斯、梦工厂等等。美国动漫产业是以电影动画为主的,以好莱坞的电影基地为基础,而相应的其动漫也就相当薄弱。现在美国漫画书在整个图书市场中占1%的市场份额,但并不影响美国在在动漫产业的成功。日本

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了“ACG(“ACG”,是Animation(卡通动画)、Comnics(漫画)、Game(游戏))”时代,“ACG”,它的三位一体,拼凑出的是一个全新时代的沙盘。日本是“ACG”这个新时代的领跑者。近年来,日本致力于用新技术打造新文化产品,使得它从一个产品制造大国,转向一个文化产业输出大国。动漫作品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基础,运行良好的产品开发投资模式,拥有国际顶尖级的动漫大师和大量动漫制作人才和机构等这些条件促成了日本动漫业的成功。但仍然存在,如资金不足动漫作品良莠不齐等一些问题。尽管如此,目前,日本的动漫内容产业市场的总体规模,包括动漫衍生产品市场,诸如动画人物的使用授权、动画人物的玩具制造等,据估计已经达到2兆多日元,广义动漫产业占日本GDP的十多个百分点,它已经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

韩国

韩国虽然是动漫产业的后起之秀,但韩国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以数码技术为重点,全力打造动漫产业,使动漫产业的产量占全球相关产业的30%,成为全球第三的动漫产业大国。韩国向美、日学习、借鉴,但又同时保留着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使韩国动漫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韩国动漫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得益于韩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奖励性政策和市场管理等等,使动漫的发展顺利进行。

世界动漫产业发展百余年,长盛不衰且势头强劲,得益于高度的市场化运作,品牌的建设,全球化经营战略,受益于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动漫产业

中国的动漫发展,除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两个发展高潮,中国动漫产业一直发展缓慢,市场机制不完善,尤其缺乏成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市场运作模式,使中国动漫产业远远落后于美日韩等国家。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数字娱乐时代的到来,我国动漫产业正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因此也正面临着如何加快发展、为广大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支配选择喜欢国产动漫的理由多为“支持国产动漫”,同时另一项调查(最喜欢的动漫作品)结果显示,前十位国产动漫无一上榜,《我为歌狂》、《宝莲灯》等精心制作的国产动漫作品也仅排在前十五名左右,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喜欢国产动漫的受众明显的爱国动机。当他们面对具体的国产动漫作品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见,如号称中国第一部动漫青春校园剧的《我为歌狂》,大多受众认为不过就是日本动漫《彼男与彼女的故事》的中国翻版。《隋唐英雄传》中的李世民竟以红头发的时尚造型示人,迪斯尼的《花木兰》如此卖座,那么我们也弄一个《宝莲灯》,同样是明星大牌的配音,可是故事简单,教化色彩浓郁,简单模仿不仅未形成自己特色,结果反而遭受众诟病。投资1.3亿号称“中国首部国产三维动画大片”的《魔比斯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影评人也开始争论不休,但最后却遭遇了国内只有300多万票房的尴尬。

现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趋于成熟,中国卡通产业每年有200亿元潜在的巨大市场。但是,我国动画产业在电视播出市场中尚存在巨大空白,也潜藏着国产动画片的巨大商机。据估计,中国动漫市场空间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但是如此巨额的空间却被美日韩等国的动漫占据着主要部分,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依然缓慢。动漫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环节的健全发展,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状态。目前来说,中国在整个动漫产业链上都比较弱。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国内漫画产业基础薄弱从而致使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缺乏基础

目前我国本土动漫具有制作能力的企业很少,绝大多数动漫制作公司只是加工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自身产品研发制作能力不高。

2.原创动漫产品质与量均严重不足

原创动漫产品的数量不仅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甚至无法满足播出的要求。据悉,目前全国动画产量不到3万分钟,距电视台规定的播出时间相差约一倍,这个空白都由进口产品来填补了。外国动漫形象成为我国少年儿童耳熟能详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缺少真正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动漫创意,有些所谓的原创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模仿,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画面质感等方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哈日、哈韩”等现象。

3.受众定位狭窄,只局限于低幼儿童而忽视了高中生、大学生和成年人

目前中国动漫作品定位呈现低龄化,动漫往往作为说教或者科普的工具在起着作用。低龄儿童的消费变成主流消费,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空间,其实,动漫产品的核心消费群体是10~30岁的人群。

4.国外动漫的大量涌入摧毁了我国动画播出价格体系

在国外,动漫产业受益的80%均来自于对衍生品市场的开发。近年来,进口动画片低价进入中国市场,导致国产动画片无法收回成本,而庞大的消费市场又进一步加大了对进口动画片的需求,使进口动画片长期占领中国市场。

5.没有形成完整的动漫产业链

国内大多动漫杂志社、原创动漫公司都面临巨大的亏损。在播出环节,制播矛盾也比较突出。原创产品难以播出,市场推广不足,则使衍生产品市场开发受到大大的限制,以此来弥补成本缺口的计划大多数均告落空。而国外动漫企业在本国就已经收回开发成本,以低价甚至免费赠送给电视台播出的方式抢占中国市场份额,谋求衍生产品的收益,大大挤压了原创产品的生存空间。此外,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出版、播出、进口等各个环节各自为政,各管一段,人为割裂了产业链条。

6.动漫人才结构失衡

有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动漫从业者不到1万人,只及韩国的1/3。全国影视动漫人才总需求量达15万人,游戏动漫人才总需求量在10万人左右,但中国动漫专业毕业生每年只有300人左右。过去,中国的艺术高校单纯注重培养动画绘画人才,却长期没有专门培养动画制片、营销、表演和管理人才的学科,导致人才结构和动画生产制作结构的畸形化,这种不协调对整个产业发育不利。

7.盗播、盗版现象严重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盗版猖厥的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及市场人为因素破坏,使得中国没有一个很好的产权保护机制来保护动漫产业。而国内不发达的动漫画水平一方面使得原创事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因为市场缺乏足够的消费者支持者使得中国的动漫产权价值相当低,无论是连载的稿费还是动画播映转让权费用都相当的低廉,极大损害了创作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

对我国动漫存在问题的对策

1.准确定位消费群,采用动漫分级

动漫的消费群不仅仅是青少年,应该是全民,因此目前动漫的消费群应该重新定位,要以全民为消费群,重新诠释“动漫内涵”。从思想上抛弃对动漫固有的历史性偏见,转变观念,客观地将其视作是和书籍、报刊等媒介同质的一种思想表现载体、一种市场化商品,真正还其“平等身份”,使原创动漫的发展成为可能。

2.国产动漫制作应更新观念,加强创意

原创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命脉,关系到中国动漫产业生死存亡。在吸取国外先进文化理念的同时,更要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动漫创作可以采用的题材非常丰富,风土人情、文学著作、民间故事等,都是动漫创作思路的来源。对于创作人员来说,需要拓宽视野,扭转“动画是小孩子游戏”的观念,加大对具有宏观主题、复杂结构、现代精神等“大”题材的开发和创新。我国必须鼓励原创,拥有具有品牌价值的原创动漫形象。

3.组建动漫策划营销公司,建立以播出平台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

要赋予原创动漫制作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必须大力推进动漫产品的制作和播出分离、生产和出版分离,建立动漫产品灵活高效的创作和生产体系与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促进动漫产品实施多层次的开发和多层次增值。通过制播分离、产出分离,理顺动漫产业管理体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管理合力,为产业链的整合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4.优化动漫人才培养结构

当前我国动漫产业缺乏高端技术和高端人才,必须加强高端技术开发和高端人才培养,为产业振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优先开发动漫研发生产的核心技术和通用技术,加快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努力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和动漫产业基地,建立动漫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动漫产业的各类紧缺人才。

5.保护知识产权,提升行业自律意识

动漫产品是我国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精神食粮,应当加强内容管理,特别是对进口动漫产品的内容审查,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大对动漫衍生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动漫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这并不是能阻碍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将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结合,武装自己,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确立中国动漫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第五篇:重庆图书馆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重庆图书馆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彭泽明 牟元义 王宁远

图书馆是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其发展程度如何,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文明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重庆直辖以后,重庆各级各类图书馆得到较快发展,读者到馆量、文献入藏量、外借总册次等基础业务数据稳步增加,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更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事业迈上了新的发展台阶。但要发挥更大作用,真正成为市民的第二起居室和终身教育的基地,还需假以时日。

一、重庆图书馆业发展现状

(一)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图书馆发展布局

2008年,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3个,其中省级图书馆2个,区级图书馆20个,县级图书馆21个;建筑面积达到14万多平方米。仅2007年就有万州、长寿等6个区县图书馆新馆建成,其中长寿区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达到9600平方米。此外,我市还有大专院校图书馆33个,中专学校图书馆16个,中小学校图书馆(室)3698个,工矿企业图书馆157个,还有若干街道、乡镇文化站图书室。

(二)以藏书量为重要标志,图书馆的作用得到加强

近年来,随着重庆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级财政对图书馆的投入都有所增加,2006年全市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4022万元,比2000年增加2531万元,涨幅达到169%。购书经费是图书馆业务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指标,近年来购书经费的持续增长充分证明了重庆各级财政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2007年,重庆仅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便达1350万元,是2002年306万元的4.4倍。

通过这几年持续不断地投入,到2007年,重庆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858万册,较2002年678万册增长了近200万册;流通人次达到483万人次,外借册次达554万册次,购书经费1350万元,新购书46万册(件)。

(三)区县图书馆基本业务开展情况

区县图书馆直接面向基层群众,其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图书馆对群众的吸引力和服务力。近年来,通过免费开放、加强指导等工作措施,着力提升区县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区县图书馆总藏量达到543万册,其中区级馆为423.9万册,县级馆为119.1万册,新购藏量、流通人次、书刊外借人次、举办活动分别比上年增长65.1%、24.6%、22.3%、24.1%。

(四)古籍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精神,重庆组织全市图书馆认真开展这项工作,下发了《重庆市古籍保护工作方案》。2007年12月,重庆市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揭牌,2008年正式启动了全市古籍普查工作。2008年3月,我市有19种古籍入选首批《全国珍贵古籍名录》,其中重庆图书馆16种,北碚图书馆2种,西南大学图书馆1种,重庆图书馆入选首批51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08年10月,已启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

二、重庆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重庆图书馆建于1947年,其前身是为纪念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而设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是当时中国仅有的5个国立图书馆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更名为国立西南人民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最后于1987年定名重庆图书馆。2007年6月,重庆图书馆新馆建成,在重庆图书馆业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在全国同行业比较,重庆图书馆也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一)历史悠久,地位突出

重庆图书馆历经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大型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是重庆市主要的文献信息收集交流和服务中心,也是

重庆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并已形成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三大馆藏特色。一是民国时期出版物。现有民国时期出版物76611种、177621册。由于重庆为二战时期中国的战时陪都,因此“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重点收集各类抗战图书和报刊,使该馆成为中国二战图书、报刊收集最全、最完整的图书馆。二是古籍线装书。重庆图书馆收藏有宋代以来的古籍线装书532342册,其中收入《全国善本书总目》的就有3707种,55632册,内有孤本和稀见本424种。如前所述,2008年3月,重庆图书馆入选由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有16种珍贵古籍载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三是联合国资料。“国立罗斯福图书馆”成立之后即被联合国指定为其资料寄存馆,一直未曾间断,是中国两个最早的联合国文献寄存馆之一。重庆图书馆现有联合国资料20余万册(件)。

(二)设施一流,功能齐全

鉴于重庆图书馆的重要地位,2003年7月,我市决定重建重庆图书馆,并被列为重庆市“十五”期间十大文化设施项目之一。重庆图书馆新馆由美国PEA公司设计,建设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位于沙坪坝区凤天大道,总用地面积33803平方米,设计藏书量600万册,总建筑面积50381平方米。通过近5年的努力,重庆图书馆新馆于2007年6月建成开放。新建成的重庆图书馆采用EX-libris 公司的

Aleph505进行业务管理,拥有先进的文献缩微制作、阅读设备,可通过网站提供数字文献的免费查阅服务,并已将重庆地区的报纸、部分馆藏珍贵古籍制作成缩微胶卷,馆藏民国文献数字化项目已扫描加工2000万页书刊资料,向读者提供查阅服务。目前新馆拥有馆藏300余万册,阅览座位3000个,信息点1500个,共有对外接待读者的阅览室16个,已发展成为一座集现代信息、情报收集、书刊借阅、电子媒体阅览、学术交流、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多项功能的新型图书馆,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公共图书馆。

(三)资源丰富,服务领先

一是文献资源丰富。重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注重双重功能,即藏与用的有机结合,同时还注重纸质图书、纸质报刊和电子资源采购比例的平衡。2008年全年采购经费中,用于图书的经费约310万元,占62%,用于报刊的经费92万元,占18.4%,用于电子资源的经费约83万元,占16.6%,购买其他文献资源约15万,占3%。二是提供优质服务。重庆图书馆充分体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办馆理念,将公共图书馆精神深入每个工作细节之中。截至目前,共办理读者证5万个,开放时间也由过去的每天8小时延长为10小时,全天候开放。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到馆读者阅览书刊6116367册次,比2006(2007年上半年闭馆)同比增加4908077册次,增长406%。

到馆外借书刊人次238096人次,比2006增加179651人次,增长307%。书刊外借册次738052册次,比2006年增加560807册次,增长316%。三是拓展服务领域。会展培训是重庆图书馆新馆开馆之后重点拓展的服务领域。2008年1月至9月共举行了面向读者的公益讲座49场,参与人数达16000人次,承办各类会议和展览56次。2008年10月,重庆图书馆还承办了2008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共有近8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国际图联主席克劳迪娅〃卢克斯女士、美国图书馆协会国际联络部主任迈克尔〃道林、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主席张沙丽专程来渝参加本次年会。

三、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发展与服务有机结合的典范 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于1964年6月1日建成开放,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之一,是西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省(直辖市)级少年儿童图书馆。近年来,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立足弘扬先进文化、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抓发展,抓服务,已成为全市少年儿童的文献收藏中心和课外阅读活动中心;少年儿童工作者学习交流和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少图工作者学术研究和业务辅导中心,由国家文化部颁发为二级图书馆,被重庆市委、市政府府命名为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一)完善服务阵地,提升服务能力

2008年6月1日,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搬迁到渝中区两路口原重庆图书馆旧址。新馆占地11亩,建筑面积8133平方米,由阅览大楼、科技大楼(罗斯福图书馆)及培训楼组成,设有借阅合一的连环画借阅厅、综合书借阅厅、文学书借阅厅、声像资料借阅厅和报刊阅览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设立了读者俱乐部和幼儿之家。同时,作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庆市分中心少儿部,馆内还专门辟有近百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供少年儿童检索信息文献和阅览电子图书。另外,馆里还专门设立了自学室、参考查询及心理辅导室,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目前,馆内藏书43万余册,有阅览座席400个,近年来年均服务读者近80万人次,借阅图书150万册次。

(二)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领域

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重点,力争实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以书育人”的服务宗旨,服务的方式、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一是坚持阵地服务与送书下乡等活动相结合,常年为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送书,开展各类读书送书活动。二是积极参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少儿文化网站的建设,积极提供电子文献阅览查询、特色数据库建设与远程网上服务。三是积极组织地区间少年儿童图书馆交流、协作及学术研究,参与了

海峡两岸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学术交流。四是加强对重庆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在重庆全市设立了图书流通站点40余个和3个分馆,指导每个区县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建立了少儿图书阅览室。

(三)创新服务活动,打造服务品牌

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始终坚持办馆初衷,不断创新服务少年儿童的工作方式。尤其是2008年,结合重要时段,针对不同区域,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开展了三大读书活动。一是举办了重庆市少年儿童“知识与人生同在、激情与梦想共飞”迎北京奥运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现场书画比赛等。二是“同在一片蓝天下”读书系列活动,是我馆关注未成年人的特殊群体而开展的活动,邀请农民工子女、智障儿童等到馆参观,并提供免费办理借书证、免费上网、免费课外辅导和免费心理测评等服务。三是“少年儿童爱心图书接力服务”读书活动。加强对三峡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扶持,通过接力交换的形式,在三峡库区的长寿、涪陵、忠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石柱、酉阳等区县(自治县)开展了爱心图书接力服务活动。其中“少年儿童爱心图书接力服务”读书活动在全国造成巨大反响,被文化部授予首届“群星奖服务奖”,已成为重庆少儿读书活动的重要品牌。据此形成的经验交流文章《重庆基层图书馆“接力”之后》在《中国文化报》头版头条刊发。

四、重庆图书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图书馆业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一是定级规格总体偏低。2004年,国家对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等级评估,重庆国家一级图书馆2个,仅占重庆公共图书馆总量的4.6%;国家二级6个,占1

39%;国家三级6个,占13.9%。与四川、上海等地相比,数量太少。

二是设施设备配备不平衡。重庆市41个区县公共图书馆,在区级馆中,建筑面积最高的为9600平方米,而最低的只有1000平方米;在县级馆中,最高的有5069平方米,而最低的只有432平方米。在区级馆中,计算机台数最多的有136台,而最少只有2台;在县级馆中,最多的有90台,最少为0台。就互联网带宽来看,区级馆中,最高的为200兆接入,最低仅有2兆;县级馆中,最高的为100兆接入,最低的没有接入互联网。

(二)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了图书馆功能的发挥

目前,财政对图书馆业发展的投入与发展需要的差距依然较大,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对新书的需求,也不利于文献的保存和传承。

首先,同全国比较,与直辖市的身份不符。以2005、2006年为例,连续两年重庆对图书馆的财政投入在直辖市中都是最低的,也低于四

川等省。

其次,同西部比较,与建设西部文化高地的目标不符。以2006年为例。重庆地市级图书馆平均购书费在西部9省区也仅排第7位,仅高于青海、新疆。

第三,在对省级图书馆的投入上,差距也十分明显。仍以购书经费为例,重庆图书馆是重庆市的中心图书馆,也是西部的藏书中心之一。2008年,购书经费只有500万元,与近邻的四川、陕西比,不占优势;与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比,差距很大。

第四,投入也不均衡。41个区县图书馆,2008年财政投入区级馆中最高达324万元,最低的仅有20万元;县级馆中,最高的为66万元,最低的仅有1.5万元。

(三)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图书馆的现代化功能

截至2008年,在重庆的区县公共图书馆中,馆舍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的只有5个,占区县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2.1%,而2000平方米以下的有14个,占总数的34.1%。在公共图书馆评估中,馆舍面积的落后是制约各地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化建设方面,互联网带宽、计算机数量、自建数据库总量等业务数据也不乐观。有4个区县图书馆计算机数量为0,拥有10台以下计算机的图书馆有17

个,占总数的41.5%,未开通互联网的图书馆有17个,占总数的41.5%。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的信息中心,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接入应为基本配置,以上数据说明,重庆市的区县图书馆既有发展不平衡的一面,也有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相当落后的一面。

五、重庆图书馆业发展的趋势及建议

趋势之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今后图书馆的必然趋势。加快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是今后图书馆业发展的必然方向。重庆图书馆业要加快发展,必须加大对现代化设备的投入,重视引进相关人才。现代化设备的投入,特别是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迅速缩短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差距,同时也会使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趋势之二: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北京、上海、杭州等发达地区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在全城范围内实行通借通还,国外非常流行的总分馆制也在上海地区得以实践,但无论哪种方式,图书馆最终都将走向资源的共建共享,这也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让以上提到的重庆市图书馆业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广大不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技术的成果。建议重庆图书馆充分发挥中心

图书馆的作用,肩负起整合资源并有效开展共建共享的重任,要利用强大的人才优势和计算机设备优势,加强与先进地区图书馆的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图书馆的合作,在共享资源的同时,促进与区县图书馆的沟通和联系,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达到资源的共建共享。

趋势之三:图书馆业务范围和业务功能的拓展是新形势下现代化图书馆的表现之一。培训、会议、展览、学术报告、公益讲座、读者活动等都是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今后的图书馆除传统业务之外,新兴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将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到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从而与传统业务形成有益的互补。重庆的各级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服务方式和服务领域的拓展。尤其是重庆图书馆,应该与部分区县公共图书馆在讲座、展览、读者活动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有效的联合体,形成以上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协调,减少相互间不必要的竞争,从而使各个图书馆的新增服务方式既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推动重庆图书馆业的健康发展。

下载闽清建陶业面对新一轮市场竞争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闽清建陶业面对新一轮市场竞争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