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小学生每天阅读习惯”小课题研究总结
《培养小学生每天阅读习惯》小课题研究总结
新铺乡土桥完小李育娥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它更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一期来,我围绕“培养小学生每天读书习惯”这一小课题,根据期初自己所定的研究计划,主要开展了一下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本学期我主要采用了一下一些研究方法,培养小学生每天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慢慢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1、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研究法研究现实中学生阅读的现状和走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促进“每天阅读”的实践操作策略。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学生在每天阅读中的差异性。
三、扎实地进行理论学习。
理论是实践的依据,只有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因此,我不但认真学习了关于“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还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课题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学习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搞好课外阅读》、《教育科研方法》、《课外阅读方法种
1种》等文章,以便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好地指导实践。
四、重视课内外有效衔接。
平时能注重挖掘课内课文的拓展点,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的体系。通过课内外的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适时的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习课文《争吵》后,为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习课文《巨人的花园》后,为学生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童话故事书。学习《蟋蟀的住宅》之后,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还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1)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方法,如:浏览性的泛读、品味性的精读、探求性的速读,还有圈点符号法、摘录批注法、边读边思考的方法等。(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孩子就书中的角色、情节、写法等内容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其中的精华,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五、积极开展与课题有关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读书成果展示平台,不但检验了学生读书的效果,还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如:
1、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资源优势。我根据学校藏书情况,为学生及时提供阅读信息,并作简要介绍。实现了人人有书读,个个读好书,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2.设计手抄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
3、开展读书读报交流会。利用每周四、周五二十分钟晨会时间以“快乐语文、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等为材料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同时,还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4、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我校在家长会上下发了《给家长的一封信》,阐述了阅读成长的重要性,征得家长的支持,并要求家长配合孩子做好亲子课外阅读记录卡,督促孩子能够用心阅读,并能有所悟、有所得,使其能够有个性的读书。这一做法立刻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许多家长每天都抽出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课外书籍,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充分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成语大比拼、赛诗会、争取阅读之星、办阅读小报等活动。通过热热闹闹的活动,促进学生实实在在的读书。
一期下来,我所教的学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80%的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校,他们手中总是有一样东西形影不离,那就是——书。有个家长还风趣的对我说,他家昔日的“小懒虫”,如今变成了“小书迷”。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每天阅读习惯”小课题研究总结
《培养小学生每天阅读的习惯》
黄楼店小学 马海丽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它更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一期来,我围绕“培养小学生每天读书习惯”这一小课题,根据期初自己所定的研究计划,主要开展了一下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本学期我主要采用了一下一些研究方法,培养小学生每天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慢慢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1、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研究法研究现实中学生阅读的现状和走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促进“每天阅读”的实践操作策略。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学生在每天阅读中的差异性。
三、扎实地进行理论学习。
理论是实践的依据,只有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因此,我不但认真学习了关于“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还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课题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学习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搞好课外阅读》、《教育科研方法》、《课外阅读方法种 种》等文章,以便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好地指导实践。
四、重视课内外有效衔接。
平时能注重挖掘课内课文的拓展点,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的体系。通过课内外的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适时的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习课文《卧薪尝胆》后,为学生推荐《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关于中国历史故事的书。学习《装满昆虫的口袋》之后,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还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1)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方法,如:浏览性的泛读、品味性的精读、探求性的速读,还有圈点符号法、摘录批注法、边读边思考的方法等。(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孩子就书中的角色、情节、写法等内容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其中的精华,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五、积极开展与课题有关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读书成果展示平台,不但检验了学生读书的效果,还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如:
1、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资源优势。我根据学校藏书情况,为学生及时提供阅读信息,并作简要介绍。实现了人人有书读,个个读好书,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2.设计手抄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 报,展览给同学们看。
3、开展读书读报交流会。利用每周四、周五二十分钟晨会时间以“快乐语文、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等为材料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同时,还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4、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我校在家长会上下发了《给家长的一封信》,阐述了阅读成长的重要性,征得家长的支持,并要求家长配合孩子做好亲子课外阅读记录卡,督促孩子能够用心阅读,并能有所悟、有所得,使其能够有个性的读书。这一做法立刻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许多家长每天都抽出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课外书籍,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充分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成语大比拼、赛诗会、争取阅读之星、办阅读小报等活动。通过热热闹闹的活动,促进学生实实在在的读书。
研究完这个课题下来,我所教的学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80%的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校,他们手中总是有一样东西形影不离,那就是——书。有个家长还风趣的对我说,他家昔日的“小懒虫”,如今变成了“小书迷”。
第三篇: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的教育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
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⑴ 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⑵ 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⑶ 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⑷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研究方法
(1)讨论理解法
: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背诵古诗文,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C 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 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 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
行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 课题研究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
研
究
方
案(数学学科)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就内化于其中。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人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工作、学习做好一切准备。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人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二、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
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三、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
潜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心里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玩的渴望。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这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孩子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容易保留这种习惯。因此,在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方式方法、目标效果、操作步骤等,从而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自主学习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培养目标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补充、完善小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形成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行为标准,使学习习惯行为准则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从细节入手,把学习习惯的工作抓细,抓实,从分年级学习习惯养成训练内容的细化能够看出这一点。
4、创设良好的学习习惯氛围,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下,教师都做了安排,时刻激励着小学生去做好。
5、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在训练中讲清道理,导之以行,这样,长此以往,必然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课前习惯
课前预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按教师或教材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寻找听课重点、难点,提高课堂听讲的有效性。
培养目标:
1、提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资料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课本上做不同的标记,如:在重点内容下面标△,在有疑问的地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二、课中习惯
1、专心上课的习惯
基本要求: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踊跃发言,遵守课堂纪律,积极思考。
倡导中高年级的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培养目标:
(1).课前做好准备,按要求摆放课本及文具。
(2).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专心致志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言。
(4).要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游戏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善于合作的习惯:
基本要求:
合作前要独立思考,合作中要会交流与倾听,合作后要表述和反思。善于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学习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
培养目标:
(1).乐于将个人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2).与同学沟通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看法,共同解决问题。
(3).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乐于承担组内分担的任务。
(4).学会赞许同伴,愿与他人一起分享合作的体验。
3、善于交流的习惯
基本要求:善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善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述流利,条理清晰。
培养目标:
(1).养成认真倾听、分析、思考的习惯。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说话完整,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2).与人交流时,虚心听取对方的见解,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
4、勇于质疑的习惯:
基本要求: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善于质疑,勇于实践,形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培养目标:
(1).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教师请教。
(2).培养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
三、课后习惯
1、课后复习的习惯:
基本要求:及时复习功课,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培养目标:对所学的内容及时复习、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2、完成作业的习惯:
基本要求: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按时上交,及时更正。
培养目标:
(1).按时完成作业。
(2).不抄袭别人的作业。没完成作业主动向老师说明理由,并及时补上。
(3).作业完成后及时放入书包中。
(4).作业发下后及时修改。
3、规范书写的习惯:
基本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和握笔姿势,掌握正确的写字规则和方法,书写规范、工整。
培养目标:
(1).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2).坐势端正。坐得自然,两脚放平,身板要直,头部略向前倾。
(3).执笔正确。五指并拢,斜握笔,手腕关节配合,按笔画发展的方向,上下左右灵活动转。
(4).全神贯注。两眼正视纸面,注意数字和文字的书写。
(5).卷面整洁。书写正确清楚,排列整齐。
4、多读勤记的习惯:
基本要求:多读好书,每天阅读课外读物累计不少于30分钟,读书姿势正确。倡导中高年级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培养目标:
(1).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30分钟。
(2).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在精彩处圈点,记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边读边思考,敢于质问,不懂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或查工具书解决。
5、规律作息的习惯:
基本要求: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按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培养目标:
(1).在家长、教师指导下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生活计划。
(2).认真执行计划,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提高课内外学习效果。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2、家庭和学校相结合。
3、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教师的点拨、引导相结合。
4、知识学习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评估手段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就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践研究,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层次及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研究,进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发展探求,使其通过肯学、爱学、乐学、善学、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完善人格,成为和谐发展有能力的人。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遵循的思路是:
前测、访谈、施测、活动实施、反馈、阶段总结、再实施、结题总结等过程。
本课题的检测和评估手段
实验中期学习习惯量表(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实验后期学习习惯评价表。
班级氛围(环境)问卷。
五、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10年1月)
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做好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确定最终研究方案。明确各人的分工和职责,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加强理论学习,充实教育理论和教科研知识,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为开展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验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2年3月)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2)实验教师定期做引领课、研讨课,分析、总结典型的教学案例。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检测工作。
(5)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6)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7)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实验总结阶段(2012年3月—7月):后期成果处理,形成结题研究报告,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结题活动。筹备结题,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六、保障措施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了,再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发展,加上家长在家庭范围内的监督和规范,再靠孩子多次反复实践,三方面形成合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巩固下来。由此可见,孩子自身和家长在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学生方面:
1、制定好计划
让学生尝试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本人的学习习惯,制定一份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例如:分析自己目前学习习惯的现状,看看哪些习惯现阶段已经养成,哪些尚未达成,哪些安排在下阶段继续努力,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2、做到坚持不懈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因此孩子们心里必须有这样一个概念,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学习习惯一旦有了雏形的时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做到持之以恒。
家长方面:
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了。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有一些基本且严格的行为要求。如起居作息有规律,均衡饮食、合理锻炼、认真作业、物品整齐、清洁卫生、衣着整洁、礼貌待人等。
除了严格,家长还得适时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时时鼓励孩子与坏习惯作斗争。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我们将把此项课题逐步完善,健全小学生3到6年级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标准,逐步形成规模化,并不断创新,使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写出详尽的结题报告,完成教育论文若干篇。
八、课题参加人员
课题组组长:
杨东
通化市教育学院
课题组副组长:
兴华教育集团教研室、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小学数学教研员;通化市朝小、通钢一小、二小、三小、各县(市、区)实验小学的校长、副校长。
课题参加人员:
通化市朝小、通钢一小、二小、三小、各县(市、区)实验小学的数学教师。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总结 紧张忙碌的一学期即将结束,现将本学期我校语文小专题开展情况进行以下总结:
一、本学期重点工作回顾:
1.指导各班级继续进行课外阅读
继续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网上浏览等方式搜集了大量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给每个学生。
2.继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并把这些方法进行全校性的推广活动
本学期,我们利用张贺老师《走进童话阅读的世界》、刘惠英老师指教的《木偶奇遇记汇报课》,指导实验班以外的老师学习如何进行阅读指导。
(1)运用迁移,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读书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
(2)引导学生运用“三读法”。
①浏览性的泛读法。②进行速读训练。③品味性的精读。(3)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①圈点勾画。②作批注。③写读书笔记。④做卡片。⑤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4)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3.积极开展与课题有关的活动
设计读书小报、读书演讲、写读书笔记、开展读书交流会、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多记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小知识。
4、组织开展理论学习,用理论做坚实的后盾
通过运用复述方法、形象联动法、联想法、歌谣口诀法、精加工提问策略法、抓“空白”展开联想法、议读法、摘录、做笔记和重点知识的提要等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诸多阅读能力。
二、本学期工作成功之处: 1.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我们每天专门留有早读、午读和一节阅读课,让图书管理员去图书室借书或者在班级图书角借书、学生自带书、互相交流等方式,由语文老师下班指导。这样,既让学生有书可读,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还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2.展示阅读成果
利用语文课、校本课、早读课、班会课,开展“经典诵读““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 “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另外还开展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诗配画比赛、读书小报比赛等。我校每周四最后一节课设为经典诵读校本课,12月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要求所有学生参加。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
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展阅读渠道。我们充分利用教材,开展课内阅读指导课,推荐学生阅读类似文章,指导阅读方法,拓展阅读渠道。
(2)重视技能训练,培养阅读方法。
(3)我们重视加强阅读步骤与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第二步细读,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第三步熟读,要求写读书笔记。为了使阅读训练切实有效,我们统一了读书笔记的格式:书名、作者、好词佳句、我的感想。
4.注重行为训练,养成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训练,必须讲究方法。
(1)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
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
(2)训练“不懂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其他阅读习惯,如爱护书籍的习惯,阅读卫生的习惯、正确的阅读姿势等习惯。
三、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与困惑
在深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课外阅读的落实需要教师和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有不少老师和家长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学生在短期内就有质的飞跃,如何按实验的模式指导学生阅读,并在今后的指导过程中改进,以便于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2.网络的发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视线,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尤其是学困生的阅读兴趣,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家长的素质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起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如何通过有效的阅读促进学困生语文学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对于没有很好的家庭阅读环境的学生的培养,也是今后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后期研究设想
课题实验不能搞花架子,应是确确实实地做研究,应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幅良药,结合前阶段实验情况,下阶段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1.继续营造人人参与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学校领导继续争取资金,充实我校的图书数量与种类,完善班级图书角建设。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持之以恒,教师更不能虎头蛇尾。课外阅读的习惯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进行阅读。
2.继续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重点做好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推荐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课外读物。
3.继续开设阅读指导课,提高阅读效率。①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②读后指导。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③读书笔记的指导,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4.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每节课前,让每位教师保证3分钟的读书交流时间,内容可为自己读过的精彩片段、读书中的心得体会、一首诗词、一个故事等等。定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5.举办各种交流、展示会。比如读书心得体会交流会、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亲子阅读、校园读书节。完善学生“阅读记录袋”。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给资料袋取好听的名字,如“阅读拾趣”等。袋里可存放自己的作文、日记、读后感、摘录的优美词句等。6.鼓励教师做好课题研究,落实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如何有效衔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做到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7.课题实验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成果。
课题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实验过程中我们将面临各种困难,但我们相信通过我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我们的学校将书香弥漫,课外阅读探究也将会在我校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