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小课题研究
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小课题研究
一、课题提出
阅读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当前新课程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之一,并且起着核心支撑的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都很重视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和课外阅读能力提高的研究。
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部长就提出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国外的论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编排周详的阅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加拿大)。
很多经济发达省、市的学校和老师也在加大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顾黄初老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他强调语文教育应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为此,湖北宜昌正在进行“课内外衔接实验”,山东高密一中正在进行“语文实验室计划”,南京市教研室正在进行省级重点课题《“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的探索,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对“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均作出了有益尝试。国内影响较大的当数李吉林长期进行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目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强调重视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也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让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最终走出课堂,离开老师,走进生活,形成终身学习的语文能力。这正是我们今天倡导的大语文教学思想的体现。
新课标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初中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建议老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 但在实践中,农村中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语文阅读基本习惯,尤其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问题的症结在于:
1、学生阅读目的不明确,只停留在考试与消遣的层面,只有少数学生感兴趣,想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知识。
2、地方经济条件限制了大多数农村家庭购买课外书的能力;家长观念陈旧,不愿在学习上花费更多;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没有在家庭生活中营造适合读书的良好氛围。
3、受当前考试体制的影响,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给予太多关注、支持与指导。
4、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过于片面与肤浅,多将兴趣放在卡通漫画和快餐文学上,盲目读书,对经典文学名著不屑一顾。
5、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繁重,没有太多剩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6、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大多不具备查寻资料的意识与能力,不懂得依托图书馆、网络等平台进行课外阅读。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2)我国著名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
(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应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给学生创造条件,使之能进行自由而又富有责任感的学习;二是在学习方法上,提倡先让教师营造一种自由、坦诚、充分接纳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气氛,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自由发言,自己形成讨论的话题,公开探讨,让他们在交流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在考核问题上,主张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四是在教育的目的上,他认为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启迪学生从知识中获得个人意义,培养健全人格。
(4)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2.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力求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自觉用“大教育”、“大语文”观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加深对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目标的认识,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随意性。3.通过此课题的研究,组织读书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一定的基础。
4.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建构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课外阅读模式。6.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建立浓郁的书香校园的文化体系。
四、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拓展阅读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的研究。2.探索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
3.建构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课外阅读模式的研究。4.提高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效率的研究。5.课外阅读中评价策略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实施研究的具体策略指导建议: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没有领略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觉得学生生活太贫乏、太单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给名篇、名著、编写导语,要编导语首先要读原著并且要写出既忠实原著又有诱惑力的导语,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口,揣摩读者的阅读心理。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饱尝各种角色的体验。既可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又可挖掘阅读中的兴趣点等。学生常会被文中的某些情节感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享受,建立科学的读书方法,为学生的灵魂注入精神营养。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时,学生由于个体在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基础上对读物的重新建构的不同,因此便会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师在阅读课教学时一定不要规“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初中学生对“阅读”理解不深,他们只简单地认为阅读就是只看书,不思考,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于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材不乏名篇佳作,传诵不衰,有常读常新之感。然而学生为何对此无动于衷呢?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在准备阅读时,面对阅读材料,或茫然,或望而生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长期浸溺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而机械的阅读教学氛围之中,养成阅读的惰性。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上语文课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就可以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
(三)营造阅读氛围
营造读书氛围,增加读书情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
1、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它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学习,锁定学习目标的钥匙,要让这把钥匙打开学生读书的兴趣之门,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让其天天看,常常受到启发和教育,可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宋代朱熹)“最好的伙伴就是最好的书”,(英.、切斯特斐尔)挂在教室里,过几日更换一次;也可以挂在学生的卧室里,让学生可以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
2、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首先要加大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投入。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学校应当建立图书室,规定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班上可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有条件的学生家庭可以建立图书架,让家长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书籍,让孩子节、假日有书可读。还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订阅一些相关的报刊杂志,让学生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渴求新知识的期望心理。这样,慢慢地有指引性地用读书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的阅读动机 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就充分说明兴趣在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初中学生看书是全凭兴趣的,对感兴趣的,即使老师禁止看,他们也会偷偷地看;对不感兴趣的,不管老师如何提倡看,他们还是不看。且他们看书的动机也仅是为了追求故事情节。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学生中男生喜欢看武侠小说而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原因。针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诱因,从诱发学生阅读动机入手,矫正他们的阅读动机,激发他们不断阅读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要诱发学生阅读的动机,激发阅读兴趣,就要让学生明确目标,从而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时间比较紧张,但是每天可以挤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读。不同时间和阶段相应安排不同内容,如时间长些的假期可以阅读名著,课间、午休这样的零散时间读报纸、杂志等较适合。
3、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记、多用 我经常督促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求他们做到如下几方面:第一、要多读,除了课本之外,还要有选择地多读一些有价值的书刊,多方面吸取。第二、要多思,读了文章之后要认真思考。第三、要多记,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第四、要善于运用。这样,经过我长期督促和指导,加上学生持之以恒,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阅读的能力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4、以写促读,以读促写,共同提高
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密切结合的。”读好文章才能写好文章,同时写作又能反作用于阅读,写作可以促进阅读,使读得更深、更自觉。阅读又有助于积累,使写作厚积薄发。有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可能都尝试过,在教某些课文之前,先安排学生写这类的作文。不少学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笔,在学生犯难之际,教师指导他们研读课文,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为了写好作文,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而且,在经过老师的指点后,学生会豁然开朗,兴趣倍增,读得进去,用得顺手。这种让学生带着作文的任务去读课文的做法,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效率,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在教《松鼠》这课,我们也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写一篇介绍小动物的文章。因为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多数同学都不清楚应该怎样介绍。此时,教师就在旁指导,要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学习文中是怎样生动形象说明小松鼠、按什么顺序介绍的(这是该课的学习重点)。这样,学生一定会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了,该课的学习重点也就把握了,阅读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因此,再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就得心应手,我们教与学活动的目的也就都达到了。
此外,写读后感和写评论也是以写促读的方法。读后感是先读课文而后写出感想体会,评论是就课文本身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优劣、得失、高低进行分析。它们的前提都必须要“读”,读得懂才能写得出,读得深才能写得透,才有可能写出新意。
5、组织阅读兴趣小组
阅读是个性化的,但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探讨、分享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每次阅读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两组学生上台,通过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表演,把小组成员近期的阅读成果向大家汇报。然后组织全班同学对作品进行讨论,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在愉悦中吸收、分享他人的阅读成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激情。
(五)推荐适合学生的阅读书籍 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可塑性大,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极易受不良因素影响。对学生而言,好的课外读物是良师益友,而坏的、不健康的课外读物则可能是让他们走向歧途的“教唆犯”。因此,老师应当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担负起责任,为他们开列一些必读书目。选择课外读物的依据是:
1、遵循孩子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
2、尊重学生阅读爱好,选择符合其兴趣要求的读物,千万不能束缚孩子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3、与课堂阅读相结合。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还可以与课堂阅读相结合。我注意做到以下两点:(1)在课前推荐读物,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教《热爱生命》这篇课文之前,我指导学生在课前阅读海伦凯勒的有关作品,使他们对相关人物有个初步了解,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2)在课后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及时把课内所学之法应用到课文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教完《杨修之死》后,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深化,做到举一反三。
4、贴近现实生活的读物,向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走近生活,从小培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与时共进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可以为学生订阅《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旬刊》、《大自然探索》等,也可指导学生收看《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百家讲坛》等节目。
(六)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发展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科书的变化,而且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变更,它要求教师必须学好现代教育理论;新教材的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而且留下了许多供教师去创造的“空白”,它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新课程在教学方式上要求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转变,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掌握这些新的学习方式。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也有意识地促使教师产生阅读需要。在专家们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列为新形势下教师首要的必备素质后,更使教师们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增加了阅读学习的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阅读学习的行列中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七)开展读书活动,加强激励和评价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在班级中定期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等。让学生在相互评议、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学得正确的读书方面,从而巩固阅读兴趣,最终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课题组成员
(一)研究对象:九年级两个班平行班
(二)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当前阅读水平,分析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原因。2.实验研究法:确定实验班,较规范地进行有对比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组织骨干教师结合自身及班级实际,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创新。4.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法: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并加以理性分析、归纳。
(三)研究步骤
1准备与验证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2月):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农村初中生阅读习惯现状;搜集资料、学习理论,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2实施与探索阶段(2012年12月—2012年5月):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具体措施,不断实践探索,认真实施研究方案,逐步完成阶段目标,并作好个案记录、阶段成果小结。具体措施为:(1)激发阅读欲望,培养阅读兴趣;(2)搭建阅读平台,丰富阅读资源;(3)加强读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4)强化阅读训练,巩固阅读习惯;(5)立足课堂教学,鼓励个性阅读;(6)改进评价机制,肯定自我评价;(7)创建成长手册,积累阅读成果。3总结与验收阶段(2012年5月—11年9月):整理归纳实践中积累的个案资料和相关记录,总结实践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
(四)课题组成员:
宋桂生
语文中学高级教师 王向阳
语文中学一级教师 王玉文
语文中学一级教师 范志广
语文中学二级教师 刘玉良
语文中学二级教师
第二篇:浅谈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浅谈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正文摘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我从农村初中生的读书现状和课堂做了分析,强调了阅读习惯培养的意义,以及应该怎样从课堂内和课堂外入手。
关键词:现状兴趣意义课内课外
笔者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有七八年,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何有的学生学习语文是如此的轻松,而有的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依然是愁眉不展,师与生都是饱受煎熬折磨.其实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阅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人生甚至阅读自己。这可以包括文字的阅读、情感的阅读、更深层次的心灵的阅读„„那么语文学习归根结底就是一种阅读的学习:阅读内容的深浅、阅读习惯的好坏、阅读能力的高低。国际阅读协会就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
初中正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间,精力充沛,记忆超群。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充实文化底蕴,陶冶高尚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必将对他们的一生起到积极的推动甚至决定作用。
那么如何帮助现在农村初中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呢?
一、学生读书现状和课堂现状分析
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国的广大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的衣食住行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农村教育仍然滞后。笔者所在的苏北地区正是这种情况。特别是科技发展,环境的多元化对初中生的诱惑很多,使他们读书也是漫无目的,心浮气躁,甚至迷失方向。现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而去选择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等,甚至是出去到上海、苏州、南京等大城市打工,而很多的家长也表示出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或是默许。他们不读书的理由有很多:文本阅读没有多大意义,读书也没有多大用处,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另外,学习负担重,腾不出读书的时间;还由于家长不支持学生读课外书,把时间精力全花在升学考试上,急功近利。尤其是电视网络的影响力太大了,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何必还来读书呢?本学期我在接手班级学生之初,90%的学生课外阅读都是空白,根本谈不上课外阅读兴趣,就连文本也不去仔细阅读,而是泡在抄抄背背或是大量的习题里,至于文本延伸的课外阅读,学生无兴趣,家长也不支持。再者学生来自农村,阅读资源不够丰富,学生课外读书材料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他们相互传阅的也大多只是小说故事类、漫画等闲书,对于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文学名著等书籍根本无兴趣阅读。此种状况十分令人担忧,语文教学工作也难以很好的开展。
而课堂上,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老师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语文课也失去了它最重要的优势,“就是以文化人,特别是经典文化之化,更会产生神奇功效”。1
(陶继新)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热爱阅读的意义
1、我阅读,我快乐
“语文(阅读)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生活的一种工具。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单一的教材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止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而又索然无味。也违背了“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规律。“哲人言,一个人20岁如果不读书,他已经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的生命除了一般人所谈的常态之外,还有一个精神和心灵的维度。没有精神和心灵层面的成长,没有它的滋润,你的内心就是苍白的。而要想真正在心灵层面提升自己,就要阅读文化精品。”(陶继新)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王金战)。只有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学会阅读,“取法乎上”的阅读,就能够以一当十,才能使学生由无知而变得睿智,由浅薄而变得厚实,由幼稚走向成熟„„所以我每周坚持上一节阅读课,要求学生坚持写“每日成语(2个)、每日格言(2句)、每日絮语(想说的话)”等读书笔记,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对阅读的兴趣,让孩子的心灵游弋于心灵自由的天空。引领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体味阅读的快乐,这是我班阅读方案的口号:我读书,我快乐!
2、我学习、我美丽
阅读,其实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互。多走进作品,学生就能多联系自身或社会现实,就会更多地激起自身的心灵感悟,也就增强了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提升了联想和想象的层次,也水到渠成的提高了语文学习成绩.在课内,我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压缩讲读课的时间,(我校今年正在尝试杜郎口教学模式。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而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抽出时间让学生多读书,除每天30 分钟晨读外,每周一堂的读书课,同时,我还安排学生每两周要读一本书。有了时间的保证,博览群书再不是一句空话了。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进行轮流演讲,推荐美文,内容不限;利用读书课做读书笔记、活动课开展读书知识竞赛、好词佳句欣赏、故事会等;利用黑板报等形式介绍古今中外优秀作家作品。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找到读书的兴趣,他们在老师的信任与“放纵”里,尽情享受着被理解、被尊重的愉悦,进而生成一种“我要读书”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必然会拓宽他们心灵自由驰骋的空间,激发起他们更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自觉将平时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如能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观点、材料、好词佳句、表现手法等移用到作文中去;能把在阅读中学的知识用到编墙报、出报刊、作演讲中去;生活中,能把在阅读中培养的能力活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如拟广告词、写书信等甚至日常的交谈中去„„当获取的知识习惯变成能力的时候,也是最快乐的时候。有了这种习惯,学生就会越读越快乐,越学越美丽。正如宋廉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所描述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 这是我班阅读的目标:我学习,我美丽﹗
三、课堂内和课堂外
1、课堂内加大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凸显语文课独有的艺术魅力,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乐观、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2、课堂内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的传统,又要开拓新的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教学参考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更要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迷信于权威,人云亦云,是永远不会碰撞出读者与作者心灵之间的火花。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是吃不香的。课堂气氛也只能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
3、课堂内培养学生阅读动笔的习惯
阅读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积累习惯、积累方法、积累感悟,积累情感„„只有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乃至生活中左右逢源,得心而应手,并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古人这样告诫我们:不动笔墨不看书。苏教版第五册语文书更是用心良苦地在第六单元第一篇安排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绿》,并详细的用圈点符号对其做了读书动笔示例。可是,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学生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就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所以每周我要求学生交一次阅读笔记,笔记中最多是要求学生对读过的作品留下印记,如摘录美词、美句,作读书笔记,批注、写感悟、续写等,目的就要培养学生边看书边动笔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学生学会读书”。边动笔墨边看书,正是学生会阅读、会学习的具体表现。在进行阅读的同时,能将精彩的词句勾画出来:有疑问的,作好记号;有异议的,写上自己的观点;有共鸣的,写上感叹感悟;对写作有启发的,重点标出、摘记等等。“学而不思则罔”。相信通过这种读思结合的阅读活动,必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增益。
4、制订课堂外阅读方案,明确读书方向
在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性,所以教师指导他们读书方向,要读好书,读经典的、健康的、科学的,深浅适宜的,分量适当的课外读物。
每学期开始,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的间隙、生活闲暇之时,随时翻看身边的报刊杂志,读一读,品一品,了解一些社会新闻,洞悉一些时事动态,学习一些文化风情,捕捉一些尤其是本土的生活讯息;要求诵读一些古典诗词、经典美文,领略我国文化的源长和精美;规定每生每学期至少读一两本名著,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正是中学生走近社会、走近生活的“绿色长廊”,能增加其生活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提升其人文素养,丰富其文化底蕴,使学生们尽快成长为一名善于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有心人”。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李镇西老师曾经给班级学生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其中讲到冉·阿让“不能带着心灵的 十字架走完我的余生”第二天,一位学生交给李镇西老师一封信,其中夹着220元钱,他说“李老师,我听了你读的《悲惨世界》之后,为冉·阿让的 高尚情操所深深感动,这220元钱是分三次偷某某同学的,希望老师在全班公布我的劣迹,使我能洗心革面。”李镇西公布了这件事情,但并没有公布这个学生的名字。所以经典阅读对人格成长起着巨大作用,比单纯的政治思想工作管用。倘若通过阅读,每个学生都能变得更美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他们的阅读也达到了至高的境界,也就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同时对班级的班风也起到了很好的净化和推动作用。
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天地,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读书的习惯,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生龙活虎,充满生气,我们的学习必将充满欢声笑语,我们的校园也必将变得更文明、纯净和高雅。
参考书目:
(1)《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4)《学习那有那么难》王金战
(5)《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
第三篇: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各种合作与交往更加密切,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世界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必备条件。现行的英语教育正经历一场变革,英语素质教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需要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叶圣陶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理论依据。
3、改变我区英语教学现状的需要
我区地处农村,通过对本地区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调查,发现他们的英语学习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如:在家很少听录音,只靠课堂几分钟;从不大声读单词,只是放在心里默读;只阅读课本内容,不看课外材料;用中文习惯写英语……另外,我区小学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师寥寥无几,导致我区的小学生英语基础相当薄弱,上了初中以后,与城里孩子的发展没有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劣势;而且农村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及为他们创造的学习环境远远比不上城市家庭,相当一部分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同时部分教师唯分数至上,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农村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根本性转变——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同时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寻找学生学习英语的真正困惑,采取合理对策,培养学生“会学”、“乐学”的习惯,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也体现出本课题的社会价值。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是主体性、发展性的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的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活动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根据外在的信息,通过自己的知识背景,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3、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的本质内涵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体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以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而学生就是在与这种环境的互动中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在申请本课题之前,我们通过广泛搜集、整理、分析我国目前最前沿的报刊文献资料,如《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学外语学法教法研究》、《英语教学策略论》、《英语学习策略》、《基本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等,并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学生英语学习习惯虽有研究,但研究对象多为城镇学生和农村小学生,对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论述还是比较零散的、片面的,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更没有操作性强的有效策略。
我们希望在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教学一线全面了解我区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状况,并针对大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不良英语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预计在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习惯方面形成系统性的有效策略,从而指导教师有效地教学,并将研究成果在我区及广大农村地区推广。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习惯:是人的一种比较固定的行为方式,是指一个人长期形成的定型的、自动化的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反复练习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惯:是以农村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听、说、读、写习惯为研究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固定下来并为之需要的行为方式。培养策略:是指为了使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形成良好习惯而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
2、途径与目的:
本课题研究将从调查“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案例中研究总结出具体方法,引领教师积极应用。研究将从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借助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把握课标的总体及教学要求,利用个案分析、课例的收集、分析、研讨,形成对“培养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新认识,形成有效策略,促进农村素质教育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主要内容:
(1)省级课题内容:
①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②农村初中生不良英语学习习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③农村初中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培养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④培养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研究 A 听力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B “说”的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C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D写作习惯培养策略研究(2)子课题内容:
①听力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A 农村初中生英语听力现状调查
B 农村初中生英语不良听力习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C 培养农村初中生英语良好听力习惯的有效策略研究
a 学生良好听力方式习惯的研究
b 学生自我良好听力习惯养成的研究
c 学生良好听力习惯评估的研究
d 学生获取听力资源的研究 ②“说”的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A 农村初中学生口语交际现状分析
B 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策略研究 ③ 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A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分析
B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英语阅读习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C 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英语阅读习惯的策略研究
a 良好生词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b 良好难句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c 良好语段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d 良好评价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e 自主阅读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④ 写作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A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B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常见错误分析与对策研究 C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不良习惯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D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写作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研究与实践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究,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材料。
行动研究法是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典型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总结、完善,归纳整理出有效的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将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以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为辅
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分析、整理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借鉴先进经验,创新适合我区实际的培养学生良好英语习惯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研究本课题的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对来自各方面的数据加以归纳、分析、提炼,获得比较明确的结论。
六、本课题的研究步骤
1、筹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12月)
(1)撰写本课题的开题报告,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培训实验教师,学习英语教学理论,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
(2)将本课题分别落实在杨桥初中、大龙山初中和花山初中三所学校,各小组分别拟定本组的实验方案。(3)举行开题报告会,制定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0月)
(1)2010年12月,各实验班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习惯进行调查分析,形成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2010年12月—2010年10月,各实验班按计划进行实验性研究,各课题组之间加强交流、研讨,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的撰写,同时调整策略,进行课题深入研究。
3、深化、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8月)
对实施阶段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教训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撰写结题报告和课题研究论文。
七、本课题的预期成果
1、《农村初中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农村初中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案例、反思、论文集
3、《农村初中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的组织机构
本课题组聘请安庆市教研室谢余良主任当任本课题的专家顾问,指导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组长:伍玉红
孙明
组员:杨桥初中:吴皖闽、夏云林、刘婵娟、江满英、潘亚萍、潘玲悦 大龙山初中:郑文胜、倪红宇、陈家齐、王世宏、李玉霞、戴海燕、王淑萍 花山初中:金武、杨新、何明生、唐元山、查海燕
本课题组成员均为长期当任英语教学的一线中青年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中有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素质高,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一负责人伍玉红:中学高级教师,安庆市外语学会理事,市骨干教师、市教坛新星,荣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第二负责人孙明:中学高级教师,市优秀教师,市骨干教师,在一线从事教学二十余年,教学成绩突出,有多篇论文获国家、省等级奖,并参与主编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三英语教学参考》一书。
另外,参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学校领导教科研意识强,希望通过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并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多媒体设备和研究经费。
2、人员分工
(1)伍玉红负责课题的立项申请、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等文字材料的撰写,负责课题成果的收集、整理与发布。
孙明主持课题组的日常工作,完成阶段性报告的撰写,负责课题组研讨会及研修课的开展,负责课题组各阶段性工作的安排。
(2)吴皖闽、夏云林、刘蝉娟、江满英、潘亚萍、潘玲悦负责听力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3)倪红宇、陈家齐、李玉霞负责“说”的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4)郑文胜、王世宏、戴海燕、王淑萍负责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5)金武、杨新、何明生、唐元山、查海燕负责写作习惯培养策略研究(6)各校联合完成与课题相关的论文、个案分析及多媒体课件
3、资料准备(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程晓棠、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3)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科研手段
我们有充足的研究实验时间和文献资料;课题负责人高度重视,组织能力强;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安装了多媒体、农村远程教育网,可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优越条件。
5、经费保障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教科研意识强,都希望通过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将积极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多媒体设备和研究经费。
本课题作为一项行动性教育实验研究,需要各参与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与支持,把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向着研究型教师团队迈进。我们将以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努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为推进我区以及广大的农村地区英语教研工作,并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探索出有效途径。
第四篇:《农村中学初中生良好交往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重要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所谓的“心理断乳期”,他们的交往社会化普遍提高,交往的态度、意识、能力、习惯等差异很大。目前,由于我国的生育政策、社会环境等原因,独生子女已很普遍,他们被称为“中国的小皇帝”,普遍受到家庭的宠爱,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如:自高自大、粗暴无礼,欺侮弱小、冷酷虚伪、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等,这些不良交往习惯如在初中阶段得不到及时矫正,势必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业和事业的发展。在大力提倡“合作化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会关心,会合作,会交往的能力,尤其是加强对学生的交往习惯养 成教育,显得不但重要,而且必要。学会交往,是未来社会可预见人才的人格要求。在农村开展交往习惯养成教育,并以此带动相关的德育工作,应成为21世纪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可行的切入口。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下,我们确定了“农村中学初中生良好交往习惯培养的实验课题。
二、实验的总体设想:
(一)实验的理论依据:
本项课题是以马克思主义人际关系学说,孔子关于人的全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为理论依据,培养学生在人类活动中的合作精神。旨在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各具特点及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培养初中生良好的交往习惯,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目标:
1、科研目标:
(1)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的交往习惯,实施习惯的养成教育。(2)探讨良好的交往习惯形成的手段、方法和途径。
(3)将良好交往习惯的养成教育纳入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之中探索出班主任在学生良好交往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教育模式。
2、育人目标:
(1)开发学生的交往潜能,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良好交往习惯的、能适应新世纪交往形势发展的人才。
(2)帮助有不良交往习惯的同学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碍,矫正不良的交往习惯。
三、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研究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6月)在这一阶段,我们查找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对关往论述较集中的篇目,查找了素质教育理念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并对农村初中生的交往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充分确定开展这项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制定了《农村中学初中生良好交往习惯的研》实验课题计划。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0年7月~2011年8月)
(1)在第一阶段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统计,选择研究对象,(本班全体学生),确定对照班。
(2)通过个别观察与了解,思考农村中学初中生交往习惯的观察与调查要点,然后在全校或更大范围内开展普遍调查和典型调查,得出一个基本样本和本班的前测情况。
(3)建立学生在学校、家庭交往行为的评价标准。
(4)确定农村中学初中生人际交往的指导原则、指导任务、指导范畴。(5)开展个案分析研究,实施个别指导,矫正一些学生的不良交往习惯。(6)调查研究,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农村初中生交往素质的构成。(7)建立学生在学校、家庭的交往行为的监督机制,指导学生开展一些活动(8)撰写阶段性报告。根据个案研究的结果,撰写论文《克服社交的心理障碍》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
(1)、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以前研究资料,并对实验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农村初中生良好交往习惯养成教育可行性报告》。
(2)将实验阶段的阶段性报告与小论文等汇编成册,编写《新时期农村初中生良好交往习惯的培养》一书。
(3)探索一条较为合理、相对完善的农村初中生良好交往习惯的养成教育模式,并进行推广、运用。
四、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个案法、活动法。
五、实验实施与问题 的探讨。
(一)、建立学校--家庭学生交往信息反馈机制。
1、制定家访制度。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进行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的交往情况,教师可以监督、指导,但在家庭中的交往表现,却长期以来一直处在列人过问的状态。我们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工负责制”,对固定对象进行家访,并形成常规,了解学生在家庭的交往状况,了解学长与孩子的沟通情况,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他们对学生交往的满意程。这样,家长与课题组成员互相沟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召开家长会。
我们改变了过去在家长会上只向家长通报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将学生在学校的交往表现按评价标准进行量化评分,不公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往的评价结果,而且让每一位家长都知道评价的过程,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优缺点,从而便于和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建立个案卡,对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课题组成员,对对照班中较为特殊的学生建立个案卡,对学生的交往习惯、存在问题、形成原因进行追踪记载。我们在对照班中建立了定期谈话制度,通过观察、交谈,了解学生的交往状态,并进行记录。一段时间后,对“个案卡”进行分析整理,分析学生的交往个性与共性,对具有共同交往习惯特点的学生提出交往建 议,形成交往策略。
(三)、参加课外活动,建构交往课堂。
课题组成员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课外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
1、春游踏青活动,夏令营活动。
2、为学校周边的敬老院老人义务劳动活动。
3、学校义务植树活动。
4、“六一”、“十一”文艺汇演活动。
5、清明节瞻仰烈士墓活动。
6、学校秋季运动会、广播操表演活动。
课题组成员深入以上活动之中,了解学生的交往状况,适时、恰当地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充分展现了自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四)、探索班主任工作在指导学生交往方面的有效途径。
当前农村中学初中生交往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完成交往教育工作,班主任就一定要明确自身的多重角色中不仅有管理者、长辈的角色,还应有“朋友”的角色,这是由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是班主任工作的职责,也是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从学校整体实施交往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的角度看,班主任也应是课题实施系统中的主要力量。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加大交往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比例,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从而探索出班主任工作在指导学生交往方面的策略。
课题组中的所有班主任教师,将对学生的交往教育有效地纳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之中,总结出的交往策略主要有:
1、自尊,但又尊人;
2、坦诚,但不粗率;
3、谦虚,但不虚伪;
4、活泼,但不轻浮;
5、谨慎,但不拘谨;
6、严于律己,又宽以待人;
7、充满自信,又不自以为是;
8、显现自己,又不贬低别人;
9、老练成熟,又不圆
世故; 总结如下表: 附表一:
农村学初中生良好交往习惯目标模式评价体系表:
学段
目标
第一段(初一)第二段(初二)第三段(初三)自尊 坦诚
谦虚 迅速适应初中生活,并与新同学正常交往,交往中不说谎话,不说大话。培养较强的自尊心,遇到困难,能向家长和老师求援,能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向老师、朋友倾诉。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尊心,为人正直,有正义感,能掌握谦虚与虚伪的尺度。活泼 谨慎
自信 能参加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当中,在活动中能适当表现自己,敢于 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积极参加有组织的游戏活动,乐于向老师、同学、家长交流。具有较强的织织能力,处事细心、谨慎,能依据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独立思考,并向同伴陈述自己的见解,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严于律己 适当表现
老练成熟 能对自己所说的话承担责任,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敢于承认错误,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取长补短。无人监督时能进行自我约束,学习辨别是非,学习处理同学之间的日常矛盾。具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交往中表现出较强的理智,做事具有强的责任心,善于区分朋友的类型,与朋友交谈时善于总结以给教训。
第五篇:《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我课题组从2011年1月开始,进行了《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的论证、申请、立项,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通过改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一年多来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也使一大批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其他习惯,校风校貌焕然一新,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有过这样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生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 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的模式。学习习惯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均与学习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目的、态度、常规、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学习
能力。所以大凡有远见的老师、家长,无不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已作为首要学习内容,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积极投入地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是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长远的意义、价值。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坚持经常,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学生各种习惯均较差,尤其学习习惯更差。初一年级是由小学到初中的重要过渡阶段,知识量明显增加,学生感到适应困难,据我们调查显示,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但在课前预习、课堂积极主动思考、课后认真复习这三个环节上仍有大约80%的学生没有这种学习习惯,课前预习上大约95%的学生无此环节,而课堂上思考的目的性不强,课后复习也仅局限于完成课后家庭作业,显得消极被动,而家长和教师也有一部分认为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智力因素,而忽视了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多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在:
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自主性。
2、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的作用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
3、学习方法不当,不会学习。
4、学习意志不坚,不能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退缩,经不起考试失败的挫折。
这些不良的学习心理及习惯,严重阻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的甚至厌学,产生辍学的念头。
中学生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学校决定以此为契机,大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逐渐形成多方面的良好习惯,以响应全面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通过课题研究,为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研究更加丰富与完善。
二、目前对学习习惯研究的成果
早在1921年,著名教育家、学者楚图南先生就十分注重少年儿童成功习惯的培养,写过《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提出习惯决定成败;中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就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做过调查研究,证明学习习惯的好坏对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直接、重大的影响;2001年-2005年,孙云晓等主持了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对少儿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证明行为习惯与人格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另外还有不少教育者从学科领域、地域差别等不同侧面对学习习惯研究有所涉及。
归纳起来,目前对于“培养学习习惯”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以
下特点:
现有的研究: 研究视野集中于证明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对行为习惯的研究、对习惯与学生人格、道德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范围多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不少教育者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工作进行总结,也取得了一些对学习习惯方面研究的成果。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及具体展开的工作:
柳河乡一初中长期以来非常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来提高课堂实效,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在言传身教中不断向学生潜移默化地灌输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思想。我校的青年教师也勇于探索,进行大胆的尝试,以课例研究为形式开展了许多工作。
1.专家、老师进行有关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专题。帮助学生明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每学期初各任课老师指导学生制订“课后作业完成时间表”,培养他们科学用时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3.利用家访、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使学生明确“当代社会知识更新和知识激增速度飞快发展,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密切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开发潜能,为将来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每章节(单元)教学结束,要求每个学生设置本章节(单元)的知识结构图,挑选有代表性的题型,在学习小组交流复习的体会,介绍“好学、范学、勤学、巧学”的事例,培养他们合作学习、主动复习的学习习惯。
5.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培养他们勤于动手、勤于动脑的习惯。6.课堂教学中设置抢答题,培养学生专心听讲、仔细认真、积极发言的学习习惯。
7.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善于提问、乐于研讨的习惯。
8.帮助学生及时订正,培养他们及时纠正错误的学习习惯。上述教学实例,是我们日常开展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摸索,探讨的实践,点点滴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理论。这次,我们决定将“学会学习,潜能开发”先进理念后和我们过去的实践通过科研课题的形式,将实践的成果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加以推广应用。
课题主要是要达成5个习惯养成的目标:
1、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
2、学生上课听讲、思考的习惯
3、学生阅读习惯
4、学生作业习惯
5、学生复习考试习惯
由于我们的课题较大,有的在实践中已经实施,有的将要分阶段进行,还有的以交叉研究方式展开,着重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进行理论学习——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理论论证
通过对心理学理论学习我们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加大学习内躯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符合认知规律,记忆规律和思维规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学习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为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逐步启发和诱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变为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我们也得出:在中学各科教学中必须做到以教乐学,以学促教,使教与学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才能自然而然地学会学习。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首先是会学,然后才是善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优秀学习品质,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通过自己的自觉活动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进行课堂教学探索——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
每位课题组成员上了一节带有学法指导性质的公开教学课,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它们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公开课;《在烈日和暴雨下》公开课;《十三岁的际遇》公开课;《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公开课。在公开课上,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传授学习方法,把“指导”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便从教法中悟出学法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提高听课效率;提高阅读能力;认真完成作业;改进复习方法;做好学习笔记;提高应试技能;学会检索方法;丰富见习内容;从学法指导入手指导学生学会
学习,引导学生从“我学会了”向“我会学了”转变。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质疑解难。他们学会了许多应具备的能力。
同时通过“学会学习,潜能开发”专题讲座的方式系统传授学习规律的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进行个案研究——归纳培养学习习惯过程中的共性
我们课题组成员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的预习、复习、练习等随时加以指导,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方法和自学经验,选择获得成功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作典型带动。充分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沟通交流的渠道,以便相互学习和借鉴。着重于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的内驱力,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并对教与学的方法及计划做及时的调整。通过建立一个积极、主动、乐学、向上的小群体或班集体,促使部分已形成不良习惯学生的转化。针对各类型心理素质的学生,通过谈心,加强个别指导。
我们课题组组织召开了学生代表座谈会,到会学生一致认为有了学法指导,学习不再吃力。他们希望下学期多上一些学法指导课。有的学生说,以前上数学课无目标,无方法,较枯燥,很难一会儿就听懂。现在教师教了我们方法,我们有方法,有步骤,学习起来得心应手;有的说,我学会了如何去思考,有了思考方法,我的解题水平提高了。从学生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实验对象进步很大,在学习过程中懂得了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中锻炼了能力,思维得到了训练,为将来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4.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们课题组对学生学习感受的变化归纳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探究的起点。恰当的问题是引发探究的催化剂。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通过导语、媒体、实物、图片、表演、游戏、对话、文字、故事以及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有利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展学情调查——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为检验两年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成果,课题组在12年秋期对柳河一中七年级28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及分析 如下:
(1)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从上调查显示,约占94%的学生一听到上课铃响了以后,都能停止户外活动,迅速进教室。但进教室后讲话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约占36%左右之多。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能每天带齐的还不到总人数的70%。究其原因,学生书包沉重,为减轻负担,每天只携带课表上安排课程的学习用品,有时临时调课,便显得慌乱;有的则由于自理能力差,没有自觉整理书包的习惯。书本、文具盒随意乱放的现象或还在课桌里的约占14%左右。做好课前准备是学生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它有利于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保证上课的质量。这一方面学校已按行为规范的要求、标准进行了训练,但检查考核评比工作未能深入持久真正落实,出现了抓一抓,紧一紧,放一放,松
一松的现象,或还没有引起各任课老师的足够重视。在貌似平静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2)学生上课听讲、思考的习惯从上表显示,能真正做到上课从不做小动作、注意专心听讲的学生比例不高,其比例还不到20%,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求学生上课时眼睛注视老师,根据老师的要求注视黑板或看课本,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学生的听课行为往往受学习情绪影响和教师授课质量、组织教学的能力所影响。学生感兴趣的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现象相对较少,反之则多。另外,学习环境干扰等因素,也会干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上课听讲时能积极思考、爱动脑筋近占26%。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爱动脑筋学生数的百分比四、五年级较高,说明这个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遇到疑难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能主动请老师、同学,约占61%,但上课时不动脑筋,有疑问时不敢发问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甚至有4~6%的学生学习敷衍,有疑惑也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在这里也反映学习能力的问题。学生学习过程应是不断地生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热爱学习,勤学苦练、善于思考的精神是不可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因此,不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习惯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学生阅读习惯从表中显示得到,绝大多数学生(88%)能坐直身子,双手执书,他们的读书姿势是正确的。良好的读书姿势有益于学生的健康与正常视力。学生中能经常自觉阅读课外书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六年级阅读情况则处于低谷,仅为31%。课外阅读能增长知
识,开阔视野,多读好书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但由于毕业班学业的负担,没有过多的时间,使学生对课外阅读未引起足够重视。各年级勤做笔记或圈划情况较好(63%)。需进一步发扬。
(4)学生作业习惯有效地进行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培养一个人健康的学习习惯和高度自觉的学习责任感。但目前许多学生作业的方法不健康,做作业前并不注意复习知识,不把握重点、难点及理解作业的内容和要求,而是拿起本子就做,因此能做到先复习再作业的学生比例并不很高。三年级占42%,四年级占67%,五年级占43%,六年级占29%,学生作业的习惯与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有序训练很有关系。做完作业后能自觉验算的学生仅在27%,不少学生依赖于家长检查或打听结果的高达60%,这不仅说明学生的自信心存在问题,引起关注,而且它掩盖了学生学习上的许多薄弱点,影响老师得到的反馈信息的正确率,使老师不能及时很好的调控。但从表中显示,学生已养成了及时订正的习惯,占80%。它也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质量。
(5)学生复习考试习惯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表中很清楚地显示。能自己自觉经常复习的近占37%,尤其是六年级学生,只有19%,碰到问题,自己思考解决的占16%,而极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这个习惯,而是通过问老师、同学等方法来解决。但也说明已养成不懂就问这个习惯。考试测验时,81%的学生能独立思考,认真答卷、实事求是、不偷看、不作弊。成绩不理想时,60%的学生能分析原因,改进学习方法,不断努力。成绩不够理想时,有39%左右的学生不敢告诉
家长。家长关心自己的子女的学习成绩,希望知道孩子学习上的真实情况,能真实汇报成绩是学生诚实的表现,也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学习上有困难时,不必顾虑重重,要如实告诉家长,争取家长的帮助。为此,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向家长汇报作业情况和学习成绩的习惯,以便家长与学校配合,形成合力,争取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结论:
1.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2.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3.学生自身来自学习和考试压力大,逆反心理强,需要教师和学生及时有效的沟通。
4.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环节落实不到位,打折扣,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严重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意图不能有效落实。
5.大部分学生认可年级、班级的严格管理,需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良的学习风气,需要老师的理解和认可。
6.大部分学生认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能理解和尊重教师的劳动,喜欢严格要求,认真负责,教学严谨,方法新颖,尊重学生,善于沟通的教师。
四、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例如能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积极主动的探索问题,也能大胆主动地进行质疑,注重课前的预习以及阶段的总结,学习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
高,同时也对学习更有兴趣及积极性。
2.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撰写了论文:
金玉祯
《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连茂丽 《小学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杨丰歌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近两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们课题小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继而能在全校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