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间作研究进展

时间:2019-05-13 23:4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果农间作研究进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果农间作研究进展》。

第一篇:果农间作研究进展

新疆农业大学

目:

名:

院:

业:

级:

号:

导教师: 专业文献综述果农间作研究进展古丽尼散木.买买提林学与园艺学院园艺(特色经济林方向)园艺(041)班043231122廖康职称:教授

2008 年 12 月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题姓 学专班学指

果农间作研究进展

作者:古丽尼散木.买买提指导老师:廖康

摘要:阐述了国内外作物间套作方式的研究进展及内容,总结近几年来作物间套作方式的研究特点:间作的光分布与利用、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施肥水平对间套作作物性状的影响和经济效益方面研究较多;间套作水土保持作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状况及作物地下水分等方面研究较少。提出间套作在栽培措施方面应注意的关健问题:合理安排间套作物的播种期和移栽期;采用共生系统施肥法(即施肥时要同时考虑间套作作物);种植密度要适宜。

关键词: 果农间套作;光照强度;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前言:间套作是指同一田地上,生长季节相近或相似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按一定比例分行或分带种植[1].据记载,在中国汉代间套作己有萌芽,在南北朝时代得到了初步发展,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传统栽培方法[2]。通过合理的间套作,可以提高光、温、水、气、肥等各项因子的利用效率,比单作得到更多的收获量;中国人多地少,耕地逐年较少,通过间套作种植方式,不仅能使单位面积土地产值提高,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尽管国内外对间套作的研究一直较多,但很多只停留在各种间套作模式的建立、栽培技术和经济效益上,间套作生理、生态效益等方面研究不够全面。

1.1间作的光分布与光能利用

光是农林间作中最受人重视的因子之一。农田中林木对农作物的遮光作用被称之为“光胁地”[3]。树木的形态指标,如树高、冠长和冠幅以及它们在农田中的排列形式(如行向、株行距等),无疑是影响遮荫的主要因素,所以多数人对遮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这些因子的探讨上。探讨光在农田中的分布,或者说林木在农田中的遮荫面积和遮荫时间,均是基于气象学和几何学的基本原理。根据气象学原理,太阳的视运动方程由以下一组方程描述[4]:

sinh=sinψsinδ+cosψcosδcosω

δ=0.006918-0.399912cosdn-

0.006758cos2dn-0.002697cos3dn+

0.070251sindn+0.000907sin2dn+

0.00148sin3dn

sinA=-cosδsinω/cosh

cosω=-tgψtgδ(h=0)

式中h是太阳高度角;ψ是地理纬度;A是太阳方位角(中午为0,上午为负,下午为正);ω是太阳时角(中午为0,上午为正,下午为负);δ是太阳赤纬;dn表示从1月1日起到计算时的天数。

利用上述方程结合果树在农田中排列方向、株行距、树高、冠幅等参数,依据几何学原理来描述林木的阴影在农田中的移动规律,计算出果树的遮荫面积和遮荫时间。一般认为,合理的农林间作能够提高总光能利用率,原因是由于林木的存在使总的有效光合面积和时间增加同时小气候的改善使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许多人在枣粮间作和杉粮间作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

1.2光照强度

解艳华在果树间作效应的研究中表明,果树对行间的遮阴主要发生在上午和下午的太阳斜射时,因太阳方位和方位高度角的变化,其遮阴范围不同,并有单株遮阴范围和受双行影响重复遮阴范围,随着树高变化而逐年增大。研究显示果树不同生长高度8月初的遮阴范围,此时叶幕最厚,也是间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树高在3.9 m以下时,行间的遮阴范围在13.3%-60.0%,树高在2.8 m以下时,对行间的遮阴范围不超过40%,交互重复遮阴不超过23%,可满足作物生长。在交互重复遮阴30%以上,遮阴范围超过50%时,则不利间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果树树冠及间作物对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使果树间作系统内光照强度明显减弱。上午10时连续5d的观测,4年生果树与大豆间作后光照强度仅是正常光照的7%,大豆为10%,树阴40%。树阴下的光强随树龄增加而越来越弱,5年生为正常光照强度的34%,在4-6万Lx,可满足多数作物生长,6年生时为23%,则不利于间作物生长,此时种植的大徒长,成熟晚[5]。

1.3间套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宋同清等在亚热带丘陵区1年生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年间作白三叶大田试验,研究其对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间作白三叶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的含量及钾的活性。消耗了部分有效磷;增加了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延缓和缩短了夏季高温干早与秋季持续干旱时间;获得了土壤降温时增温、保温与温时降温的双向动态调控效果,增加了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延缓了高温和低温的出现时间,缩短了过度高温时间。从而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与清耕茶园相比,茶园间作白三叶后,春秋茶的酚氨比分别下降了17.10%和30.90%,产量提高了32.65%[6]。解艳华在果树间作效应的研究中表明,果树间作后比清耕单一果园的环境条件有明显好转,对间作区和清耕区的观测表明,果树间作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同时由于注意了土壤培肥,加大了有机肥的投人以及秸秆还田、豆科类的生物固氮作用,使土壤养分得到明显改善,取样分析各种含量均增加,有机质提高20.4%,氮提高21.1%,磷为13.0%、钾为4.6%。果树与间作物之间的影响间作面积不超过80%的矮棵作物合理间作,果树正常管理后,果树从第4年开始产量明显增加,从4年生时550 kg/ hm2,可上升到7年生时的6320kg/hm2。但如间作面积占90%时,对幼树生长不利,对3-4年生树调查,果树生长慢、冠径比正常间作的小3069,径粗减少25写,产量仅是对照的5069。因此间作只能在不影响果树生长的前提下种植,在果树1-3年生时,间种4.0 m条件下,大豆可达到3 000 kg/ha.4---6年生行间种大豆,间种3.0 m时,由于树冠加大,行间光照少,产量逐年下降,至果树6年生时,行间大豆产量仅为1200 kg/ hm2 [7]。

1.4水土保持作用

向万胜等对三峡库区花岗岩坡耕地不同种植方式下水土流失规律的定位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地面覆盖率差异较大,三熟制下或与多年生植物(牧草、黄花菜)间作时地面的覆盖率为67或82%,明显大于两熟制(39%),夏季作物为花生时雨季的地面覆盖高于夏作为红薯,其土壤及养分流失量亦相对较低。吕军杰等在半湿润偏旱的豫西丘陵区坡耕地上,进行了夏休闲期间不同耕作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作物(麦-花生)的防径流效果较好。比对照(一般耕作)2.3mm,比免耕、深松也减少1.87mm 与1.59mm,比深翻耕作减少4.77mm[8]。

1.5间套作的经济效益

综合经济效益指标是衡量种植模式整体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其应用价值的主要依据。张春凤等对果农复合生态经营模式研究分析到,对各类间作模式投入产出的核算结果,可看出间作大葱效益最好,其次为大豆,红小豆,西瓜;而生物产量最好的是大豆。间作收入的好坏受市场左右,在果农复合生态系统中,幼龄果园间种作物的平均收入每公顷2000-3000元,建初期,经济收入主要靠间作农作物,以后随着果树收益的农年增多,间作的逐作物的收入则逐年下降[9]。解小艳等研究表苹果树果树间作系统的具体配置是果树行距4-5 m,在果树行间进行农作物间作,使单一果园结构变为果树间作系统结构,不仅使果园的水平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并使果园的垂直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果树间作可获得早期效益,以短养长,解决果树见效慢的矛盾。由于果树的间作而改善了果园的环境,降低温度,提高湿度,增加有机质,利于果树生长[10]。葡萄与草每间作。高矮结合,上下利用,阴阳互补,可使两者获得双高产。近几年来,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三友村农民唐维忠,对0.8公顷土地进行葡萄和草莓间作栽培,年年获得高产高效,666.7平方米收人均在万元以上,产量和效益是过去单作的2倍多[11]。

2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可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作物间套作研究较为广泛,其中对间作的光分布与利用、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施肥水平对间套作作物性状的影响和经济效益方面研究较多,对间套作水土保持作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状况及作物地下部分等方面研究较少。间套作模式能否成功,除了要遵循一系列原则(株型高矮和肥胖搭配、根系深浅搭配、作物阴阳搭配等),在栽培措施上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采用共生系统施肥法(即施肥时要同时考虑间套作作物);种植密度要适宜[12].参考文献:

[l] 石建国,河西灌区玉米间套作吨粮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玉米科学2000,8(3):46-50.[2] 吴存浩.中国农业史.北京.普官教育出版社.1996:554.[3] 熊文愈主编.中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与实践.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40-46.[4]王汉杰.池杉、稻麦间作田中光照条件初步分析.南京林学院学报,1984,(1):147-156.[5]解艳华等.果树间作效应的研究.北方园艺,2007(1):28-29.[6] 宋同清,肖润林等.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的土坡环境调控效果.生态学杂志,2006,25

(3):281-285.[7]解艳华等.果树间作效应的研究.北方园艺,2007(1):28-29.[8]吕军杰,姚宇卿,王育红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城水分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土壤通报,2003,34(1),74-76.[9]张春凤,李雅贤等.牡丹江半山区果农复合生态经营模式.中国林副特产,2002年2月,第一期。

[10] 解小艳.果树间作效应的研究.北方园艺.2007(10):28-29.[11] 蒯波等.葡萄草莓间作双高产果农之友.2003,No.2:43.[12]何承刚,黄商宝,辛培尧.小麦不同施氮期对间套作小麦玉米品质影响的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9(4):402-404.

第二篇:关于果农素质调研报告

近期,自己就我县果农素质状况及近年来技术培训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农业人口xx万人,占总人口的xx%;农村劳动力xx万人,占农业人口的xx%;农户xx万户,果农户占农户的xx%以上。近年来,相关部门通过采取聘请农业院校专家教授专题讲解、选送务果能手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试验站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所短期培训、县镇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印发果业生产培训资料等方式,加大果农技术培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培训果农约x万人次。同时,xxxx年有xxx名果农通过了杨凌示范区科教局生产力培训中心农民职称等级考试取得资格证书。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农村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xx%左右,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仅占x%,xx%的人只有小学文化和脱盲程度。

二是农村劳动力科技意识不高。农村科技人员和实用技术人才少,群众对提高自身科技素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查农民参加农业技术素质培训的原因时,调查结果显示xx%的调查对象对培训缺乏恒心和持久性。

三是农村劳动力信息相对闭塞。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看电视、听广播,信息来源单一,传播速度慢。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结果反馈不及时、不准确,造成年复一年的开展培训,但内容单

一、脱节,影响了培训效果。

四是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据调查,培训一项实用技术最少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最少需50学时,分别需要800元和1000元。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需要,而多数农民又不愿或无力支付培训费用。

三、提高果农素质的建议

(一)大力扭转果农观念。果农是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果农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果品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果农不光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只是修剪果树,施肥打药,现代果农,应该成为果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一个果农实质上就是一个果品经销企业的老板。果农既要会生产高质量的果子,又要善于研究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果农。

(二)增强培训针对性。要按照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结合现代果业发展需求,围绕示范园建设和果品销售,开展层次较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旨鲜明的专题培训活动,示范带动,全面提高果农素质。在培训对象选择上,应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强烈学习愿望的中青年农民和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骨干为主。在培训内容上,应围绕果树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精准化施肥、标准化生产、果园认证管理、果品营销知识等方面。在培训方式上,应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先培训县镇技术人员,由县镇技术干部分包镇和重点村,由具有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骨干包村包户进行培训。

(三)提高技术骨干待遇。在目前县镇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加强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建设,是提高果农素质的有效途径。应继续坚持考核认定的方式,通过和杨凌示范区科教局生产力培训中心合作,每年选拔组织技术骨干参加农民技术等级资格证书考试。在此基础上,应选拔确定200多名技术标兵,根据每名技术标兵所持证书等级,每月发给一定补贴(高级农技师120元、农技师100元、农技员80元),指导、带动、辐射高标准示范园建设。

(四)丰富果农培训形式。一是依托项目培训。依托阳光工程、现代果业项目和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开展培训活动。二是突出阵地培训。依托县果业中心、专业合作社和民办培训机构,采取集中与分散、经常与短期、课堂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三是现场操作培训。组建果业服务小分队,“面对面、手把手”现场指导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四是考察观摩培训。组织村组干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科技示范户、生产典型户赴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生产经验。五是开办专栏培训。举办电视专题讲座,编播果业实用技术,指导农民学习。六是借助科技书屋培训。发挥农民科技书屋和村级农民培训中心的作用,通过借阅图书光碟,增强农民科技知识。七是信息平台培训。利用科技12396专家咨询电话,在线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利用州果业网站,鼓励技术干部撰写刊发果业调研报告、科技论文、供求信息等,为有条件的果农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五)健全培训保障措施。县果业中心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全面加强果农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各镇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并加强领导,确保任务落实。在培训的组织上,要紧密结合果业生产特点,坚持因地制宜、方便组织、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多层面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在经费保障上,应把果农实用技术培训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结合起来,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并鼓励果农自筹经费参加培训。同时,应建档立卡,落实考核制度,对培训效果显著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促进任务落实。

第三篇:浅议农田粮草间作

浅议农田粮草间作

柯 堤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粮食产业受到了需求制约,由此我国农业的大变局渐次展开。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我国人口直接食用粮食总量从1978年的2275亿公斤升至1990年的顶点——2677亿公斤,增加了400亿公斤;而后转向平稳下降,到2004年已降至2170亿公斤,减少了500亿公斤。同期,我国人口直接食用的肉禽蛋却从1978年的88亿公斤一路攀升,2004年已达400亿公斤,翻了两番还多【1】。这一降一升意味着什么?在口粮已有保证的前提下,人口直接食用粮食总量的下降趋势预示着:我国几千年来以种植一年生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正面临着一个大变局,即“人畜分粮”和畜牧业为主的新格局即将来临。种植业将降为大农业中的配角,而畜牧业将升为其中的主角,多年生的灌草饲料作物体系将大行其道。由食物用粮转向食物用畜,将彻底改变我国的食物生产方式。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传统的耕作制度也会发生某些新的变革。本文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粮草间作案例进行介绍,然后对其中的若干普适特性及其功效做些分析。

一、从一个案例说起

黑龙江庆安县六合村这块黑土地已开垦了一百多年。随着土地利用年限的增加,采取掠夺式的生产手段,索取多、投入少;再加上近二、三十年来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打乱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土地一瘦二硬的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有机质已由开发初期(上世纪五十年代)的9%左右降至1983年的4%左右,水土流失也日益严重。到了八十年代初,全村已出现约300亩的二黄土地,单产很低,已达到弃耕的程度。但是该村在1984年至1987年通过粮草间作的实践,使其间作面积达到约2000亩,纯草面积近700亩(即二垄玉米加一垄草木樨),从而带动了畜牧业,饲料加工业的大发展。全村因此走上了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扩展的新路子,并初步形成了种粮、种草、养地、养畜、种养加相互协调的大农业发展道路【2】。

培肥地力 提高单产

农田粮草间作培肥地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种草养畜,过腹还田。六合村通过三年间种草木樨的实践发现:间种一亩草,第一茬可产鲜草1000公斤,可供奶牛吃25天,并积肥630公斤;肥中含氨2公斤,磷4.08公斤,钾1公斤。第二茬可产干草300公斤(折鲜草约1500公斤),可供一头猪吃120天,可积粪尿1200公斤,其中含氮7.2公斤,磷4.8公斤,钾5.28公斤,有机质180公斤。

第二,饲草根茬肥田固氮。间种一亩草木樨,从地表到以下30厘米的表土层内,可产鲜根500公斤。其自然腐烂后变为有机质,相当于施入土壤中纯氮2.4公斤、纯磷0.65公斤、纯钾2.2公斤,有机质增加0.14%;其根茬还可从空气中固氮2.5公斤。通过以上三种作用,间种一亩草,可给一亩土地增加纯氮14.1公斤、纯磷7.03公斤、纯钾8.5公斤,有机质250公斤以上。1986年六合村间种草木樨约2000亩,用来喂牛和猪可产粪153万公斤,加上其根茬肥田、固氮等作用,大致相当于在土壤中施入尿素33吨、过磷酸钙39吨,硫酸钾13吨。

第三,生物深松作用。草木樨根系发达,穿透能力强。据该县农科所的土壤剖面观察,其根系深达1.75米左右,主要集中在0至40厘米的土层内,穿透了犁底层,其腐烂后可使土壤孔隙度增加0.27%,这有利于土壤疏松,可起到保水的作用。

实践证明,粮草间作培肥地力的后效应也很明显。据六安县农科所试验和当地农户的实践,在草木樨茬后种的玉米、大豆、土豆、甜菜的增产效果大都在20%至30%左右(例如,农户高学文用草木樨茬种玉米,亩产达380公斤,比1984年间种的玉米300公斤产量增产80公斤)。

利于养殖和加工业的发展

六合村没有草场,每年缺三个月左右的烧柴,饲草、饲料明显不足,多年养殖业没有多少发展。该村的实践证明,通过粮草间作,解决了饲草、饲料不足的问题。由此使养殖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草木樨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赖氨酸,这是畜禽的好饲料。这种饲料不仅牛、马、羊、猪喜欢吃,鸭、鸡、鹅也喜欢吃,且既可鲜喂,又可干食。1985年六合村草木樨的种植面积发展到了约380亩,随之猪比上年增长了50%,黄牛增长了42%,奶牛增长了74%,禽增长了190%。1986年六合村草木樨的种植面积约700亩,猪发展到1248头,户均养猪达到三头,奶牛增至78头,家禽增至23000只。为了适应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1984年六合村又建立了米面加工厂和饲料加工厂。

粮草间作的经济效益也很可观:

第一,粮草间作提高了养殖业的效益。六合村农户高学文,1984年搞了15亩(二比一)粮草间作,从同年6月1日起,用草木樨喂养40头小猪,当时每头猪重20公斤,到12月17日出栏,在近200天的饲养期内只喂了4000公斤麦麸子,其余全喂草木樨,每天比过去喂酒糟和麦麸子降低成本23元,共降成本920元,亩产值相当于182元,比种玉米增收100元,翻了一番还多,提高效益1.27倍。农户乔国发用其喂奶牛,比喂一般草每头每天增产牛奶2.5公斤,节省豆饼1至1.5公斤,比纯种玉米增值30%以上。

第二,培肥地力,后效显著。以2:1间种,虽少种了一垄玉米,但由于玉米株距由37厘米减到25厘米,亩保苗仍达3500株,与纯种玉米的亩株数相当。同时由于肥力集中和边行效应,玉米当年略有减产(幅度为1%至7%),但第二年增产幅度可达20%至30%。

第三,粮草间作具有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它不但可以直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还可促进畜牧业、饲料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六合村1985年共交售商品猪400多头,商品奶135000公斤,商品蛋28750公斤;该村饲料加工厂1984年加工草木樨2.25万公斤,盈利2500元,1985年加工草木樨、米、面,盈利一万多元。

总之,通过三年粮草间作,六合村初步实现了草多、畜多、肥多和收入多的良性循环发展格局。

全生物量利用最大化 由于玉米减垄增株,亩总株数基本示减;而腾出一垄种草,这样间种玉米地块的植被至少增加了30%以上。这有利于改善耕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同时,由于间种玉米株数的粒实和秸秆未减,来年还可有所增加,而每亩多收(包括玉米垄)鲜草1000多公斤和鲜根500公斤。

草木樨干草含粗蛋白17.6%,比谷草高两倍,粗脂肪3.6%,比谷草高56%,而其难消化的粗纤维含量比谷草低34%;它还含有各种必需的氨基酸,可弥补谷物类饲料蛋白的不足,并富含钙、磷、胡萝卜素和各种维生素。如按单位面积计算营养物质产量,以豆科绿肥或饲料草为最高。同样一亩地草木樨的可消化蛋白产量相当于玉米的182%(增加近1倍),其可消化总养分含量比大豆高63%。用草木樨这类豆科饲草饲养奶牛的经济价值最高;因在大牲畜中以奶牛对饲料的转化率为最高(它对蛋白质的转化率为65%),在把植物蛋白转化为动物蛋白方面,它具有最大的饲料报酬率。

在六合村的粮草间作系统中,玉米的产量实现了最大化(多年平均),而耕地中的草木樨也实现了最大化。这是因为粮草间作系统具有共利互补的作用。玉米株行距宽,前期生长慢;在6月末以前,玉米的覆盖度不到60%,而在5、6月份是黑龙江省光照最强的时期,这时草木樨可利用太阳光能生产出大量有机物质;到了七月初,粮草进入快速生长期时,则已开始割草喂畜,草高不会超过70厘米,这有利于玉米的通风透光。当草木樨长出一个真叶时,其根部即着生根瘤(一株多达500多个)开始固氨,而玉米可从中吸收一部分氮素,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草木樨的固氮作用。粮草间作使奶牛既有高能量的玉米籽实和秸秆,又有高蛋白的草木樨作饲草,可明显增加产奶量。

粮草间作由于增加了长年地表植被覆盖率,可减少水土流失。据专家测算,混种绿肥的玉米地比纯种玉米地的水土流失量每亩从4至5吨减至0.33吨至0.6吨。另外,粮草间作等于把饲料地植于耕地上,有利于牧业发展,增加牧业的比重。

从系统的输入看,草木樨根系强大,穿透力强。当年主根深度达170厘米,且支根多、细根宽,其根幅宽度达150厘米,每平方米根量为0.85至1.05公斤,这可使每亩土壤的有机质增加100多公斤。由于其根系强大,可把土层深处为一般作物难以吸收和利用的磷、钙等养分富集到耕作层来。而其根系腐烂后,土壤孔隙度增加0.27%,可提高土壤通气透水能力;对于旱作农业来说,多贮存的这部分水分至关重要。另外,由于草木樨的固氮作用增加了耕作土壤中的有机氮的比重,可防止无机氮比重高于有机氮而消耗土壤本身有机质的问题。从系统的输入看,由于粮草间作的合理性,粮草固定了大量的太阳能,并通过畜禽转化为价值高、营养丰富的畜牧产品,大大延长了产业链,其附加价值明显提高。

二、几点讨论

粮草间作这种耕作制度是我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它虽诞生于二十多年前,但在今后将会大有用武之地。其道理如下。

畜牧主导 奶业优先

展望今后四十年,即到2045年前后,我国口粮消费总量还将继续下降,届时将降至1920亿公斤(总人口以16亿计,人均口粮120公斤原粮),比2004年的2170公斤再减250亿公斤。

2004年,我国肉禽蛋总产量约1亿吨【3】,人均产量70多公斤,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45年设其达到120公斤,则其总量近2亿吨。即在今后四十年里,其总量至多再翻一番,年均增速1.8%左右,比前二十多年要慢很多。2004年我国奶类总产量2723万吨【4】,人均20多公斤,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2045年设其达到240公斤(包括奶制品),则其总量约3.84亿吨,这相当于2004年的14倍,接近翻四番,年均增速7%左右,相当于同期内肉禽蛋增速的4倍左右。

从上述三类主要食物的简单比较可见,在今后的四十年里,不仅畜牧业将主导大农业或第一产业的发展;且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奶业将成为绝对主角。而奶业的发展与优质牧草的大量供给息息相关。

新型耕作制度“三生”兼顾

在前述案例中,粮草间作的比例是粮二草一,在传统的耕作农区,这可以在粮食产量不减少,甚至有所增加的情况下,每亩多提供1000公斤左右的鲜草,可供一只羊食用一年。这种以粮为主的粮草间作模式不仅适用于东北农区,也可以很自然地推广到华北农区。但要在农区大量饲养奶牛,这种模式所能提供的优质饲草数量还是有限的,难以满足发展奶业的需要。

如果我们将上述比例变为粮二草二,比如两垄玉米、两垄草木樨,这就变成了粮草并重的间作模式。它可以在粮食产量略有减少、甚至不减的条件下使优质牧草的产量翻一番,这对农区奶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会有更大的帮助。另外,它可使耕地常年有植被覆盖的面积达到50%,这可以大大减少耕地表土的流失,并在相当程度上减轻沙尘暴的危害(现在已有证据表明,近年北方的沙尘暴更应称为尘暴,裸露的耕地表土是其主要来源之一【5】)。在华北农区,目前主流的耕作模式是种植一年两熟粮食作物;粮二草二的间作模式可使粮食变成二年三熟,增加一季优质牧草;也可在粮草间作的基础上实行粮草轮作。

在北方的草原区,如果降水在200mm以上,还可以实行以草为主的草粮间作模式,其比例可变为草二粮一,例如四垄牧草、两垄玉米,甚至草三粮一。如此,常年有植被复盖的耕作面积就达到了2/3,乃至3/4。如果实行草四粮一,种植苜蓿,便可逐步向规范的草田轮作制度过渡。在人工草地中,如以草二粮一间作玉米,则可在产草量不降低的条件下,每亩多收200斤左右的玉米籽粒和300斤秸秆。

这种以草为主的粮草间作模式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即可以大幅度增加耕地的面积。我国北方的草原面积大致有三十五亿亩,如果以20%的比例建设人工草地或改良草地,则其面积约为7亿亩。在人工草地里,如以草二粮一的比例实行间作,其中纯粮面积约2.3亿亩;如以草二粮二的比例间作,则折合纯粮面积将达3.5亿亩。也就是说,实行草粮间作,可在我国北方的草原区增加约3亿亩的耕地面积,可一举扭转我国耕地面积连年下降的局面,效益极大。同时,由于实行的是草粮间作,基本消除了在北方草原区大面积垦荒、纯种粮食的最大弊端——造成或加剧土地沙化。可谓去一大害,收一大利。当然,这对草原建设尤其是草原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可知,粮草间作这种耕作制度不仅颇具普适性,而且还可降低生活、生产和生态三个系统之间的竞争性,增强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可谓“三生”兼顾。

斤草斤粮 三效俱全 对于食草牲畜而言,斤草斤粮是等价的。通常来说,在农作物中,其秸秆和籽粒的比例约为1.5:1至2:1,即在100斤干物质中,籽粒部分只占40%,秸秆约占60%。目前秸秆的大部份都没有有效地利用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只利用了农作物生物量的40%。如用优质牧草饲养食草牲畜,则可使作物生物量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5倍。特别是对于饲养奶牛而言,在将牧草的植物性蛋白转化为动物性蛋白方面,它具有最高的饲料报酬率。在这种层面上看问题,斤草之综合效益甚至大于斤粮(饲草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这对于牲畜的健康生长不可或缺)。

从综合的角度看,作物的全生物量大约是其籽粒的3倍至4倍乃至更多;因此,饲草料子系统与食草牲畜子系统相结合,便形成了一个全生物量高效利用的大系统。

对于多年生的豆科牧草,其效用还可进一步扩展到作物的根部,表土层乃至空气中。豆科牧草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其根部可逐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这种作物系统可在不施肥的条件下培肥地力。目前我国每年化肥施用量已达4000多万吨,农民为此支出约在千亿元左右,每公顷的化肥施用量已达400公斤(其利用率只有20%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250公斤的水平。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还造成我国的农业成为水源和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每年的直接损失高达2000亿元。如果实行粮草间作、轮作,可在产出增加的条件下,大量减少化肥的投入,如结合配方施肥、缓控施肥、保护性耕作,可望把化肥施用量降低一半左右,这样每年可使农民减支增收数百亿元,仅此一项就比全免的农业税额还要大;如果以草养畜,每亩还可增收数百元(在上述的案例中,以每亩1/3的面积可提供鲜草1000多公斤,可养羊一只,以100斤毛重计,可产肉40斤,初级价值200元)。

当我们把粮草间作、轮作逐步拓展到农区、半农半牧区以及牧区中的人工草场和改良草场,将会逐步改善农地土壤的团粒结构、理化性状,增进其蓄水保肥性能,这将会大幅度减少农田和草场的水土流失、沙化以及农业的面源污染,并能明显地降低沙尘暴的危害。因此,其社会和生态效益也是很显著的。食草牲畜的粪便如能妥加利用,还可提供大量的清洁燃料——甲烷,而其液渣又是优质长效的有机复合肥料,可进一步培肥地力,以种养种。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总之,在畜牧主导、奶业优先的大农业发展阶段,以粮草间作入手直至草田轮作,可大量提供优质牧草,使奶牛业与牧草业相结合,这确是一种最佳的匹配耦合,由此可形成一个农牧结合、三生互补、三效俱全的良性循环扩张的大农业发展系统。

第四篇:马铃薯间作栽培模式

马铃薯间作栽培模式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现介绍几种以马铃薯为主栽品种的间作套种模式,以供农民朋友和基层领导同志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中做以参考。1.马铃薯—棉花马铃薯在元月下旬催芽,2月中下旬播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品种选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选育的郑引5号、郑引7号脱毒马铃薯,棉花品种以选择棵大抗病的标杂A1为宜。马铃薯按高垄双行种植,宽行80cm,窄行40cm,株距20cm~25cm,亩栽4000~4500株;棉花按行距120cm,株距20cm,亩栽2500株左右为宜。棉花采用营养钵育苗,3月20日播种,4月20日左右定植。棉花与马铃薯共生期为35~40天,互不影响。

2.马铃薯—玉米—马铃薯该模式的优点:茬口安排紧凑,充分利用土地。缺点:春薯采收时玉米已长高,采收运输不便。此模式的播幅为120cm,马铃薯株距为20cm~25cm。玉米因行距扩大,所以株距应缩小到15cm~20cm。每亩播种马铃薯4000~4500株,玉米2500~2700株。马铃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2月中下旬或3月上旬播种,5月底采收;玉米在4月20日左右播种,8月份收获。玉米采收后及时整地,8月中旬再播秋马铃薯。

3.马铃薯—无籽西瓜—马铃薯春季采用4行马铃薯、1行西瓜的栽培模式,即每隔两垄留一个预留行,起垄按100cm宽间作西瓜。西瓜采收后种植秋马铃薯。马铃薯播种期及密度同上,西瓜亩栽500~600株。西瓜是在3月下旬~4月上旬开始育苗,4月底~5月初移栽,7月中下旬收获,8月中下旬种植秋马铃薯。

4.马铃薯—无籽西瓜—花椰菜(甘蓝、西芹)此种模式与第3种模式基本相同,只是秋马铃薯换成了花椰菜等。7月底采收西瓜,7月中旬进行花椰菜育苗,8月上旬移栽,11月收获。采用以上种植模式,由于复种指数提高,要多施一些肥料、多浇水。采用的马铃薯品种简介如下郑引5号:该品种早熟,生育期60~63天,亩产2000~2500公斤,高肥水地可亩产4000公斤。单株结薯3~4块,单薯重多为200~250克。块茎椭圆形,黄皮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浅稀、商品率高,适合二季作区栽培。郑引7号:该品种极早熟,生育期50~60天,春季亩产2000~2500公斤,秋季亩产可达1500公斤以上。单株结薯2~3块,块茎长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浅稀、适宜外贸出口,是目前最优秀的早熟品种之一。郑引9号:该品种为郑隆公司独家引进的加工型专用品种。块茎介于圆形和长圆形之间,黄皮白肉,表皮有轻微网纹淀粉含量为18%,还原糖含量为0.03%~0.15%,适合加工炸薯片。一般亩产在1500公斤左右。如果集中成片种植,该公司将负责回收。

第五篇:枣棉间作模式

枣棉间作模式

枣棉间作,一般施行棉花、红枣同时播种栽植,前期以棉补果,有效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第三年枣园一般不间作其他任何作物。一般每亩红枣最少能产50公斤的鲜枣,按鲜枣的市场价每公斤6.5元算,当年仅红枣就能收入350多元。间作地块的棉花长势也不错,每亩可产300多公斤籽棉

园地规划:新建枣园要求四周要具备一定的防风林带,在建园的同时要注意营造防风林。一般防风林带有主林带和副林带之分,主林带与主风向垂直或基本垂直,宽度10~15m,副林带宽4~6m。枣树要选择适销对路的多样化优良品种,一个地区要选择若干个适于当地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的特色品种,要干鲜加工品种兼顾,不宜盲目只发展某一个品种。枣树自花结实能力较强,但异花授粉能明显提高枣树座果率。因此,同一地块要隔行栽植不同的优良品种,品种间采收期错开,尽可能避免采收时品种混杂。

种植密度:中密度栽植 株行距2×3m,间作期2~3年,行间可间作1幅地膜棉花。密植栽培 株行距3×4m,间作期3~4年,行间间作2幅地膜棉花,行向的选择 一般枣树栽植的行向与主风向平行,或根据地势走向而定。

枣树栽植: 苗木选择与处理 选择优质一级归圃茵或嫁接苗,归圃苗要求地径0.6cm以上,苗高70cm以上。嫁接

苗要求地径0.8cm以上,苗高80cm以上。栽前对苗木要进行ABT浸根处理。

棉花间作 枣树定植后,按照棉花播种规程及时、科学播种,枣树浇水和棉花播种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根据行间距宽窄,确定棉花播种宽度,留足枣树营养带。一般行距3m播种1幅宽膜棉花,行距4m播2幅宽膜棉花,行距6m播3幅宽膜棉花。

枣树管理:清沟覆膜 棉花播种后及时进行人工清沟,并用60~80cm的地膜沿树行覆盖,膜边注意用土封严压实,防风刮起,树孔处要封严不留缝隙,以防高温灼伤枣树。整形修剪,长期间作型枣园可采用疏散分层形、自然开心形等,一般冠高4.0~6.0m,冠幅4.0~5.5m左右。树形培养应做到“因树而宜、随树整形、有形不死、无形不乱",培养合理的树体结构。枣树修剪均应遵循“因树而宜、因枝定剪、夏剪为主、冬夏结合”的原则。

下载果农间作研究进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果农间作研究进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玉米间作豆角技术(推荐)

    玉米间作豆角技术 龙江县农民经贸协会 贺玉喜龙江县农民经贸协会5年来推广的玉米间作豆角技术创造了亩收千元的效益,亩产玉米500公斤,豆角175公斤,比单种玉米亩增收600元,比单种......

    粮菜间作栽培技术

    粮菜间作栽培技术近年来,菜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重点推广一种粮菜间作的立体农业栽培模式,这种模式是充分利用土地、光、热资源,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基础上,保证蔬......

    苗圃间作模式[大全5篇]

    苗圃黄金复合种植模式复合种植模式即根据植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如高矮、冠幅大小、光及空间需求等)差异而取长补短,相互兼容,进行立体多层次种植,以求在单位面积内充分利用土地、......

    蔬菜间作套种模式

    蔬菜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一、大棚种植模式 建造一亩竹木结构大棚需资金4200元左右,亩收入15000元-25000元之间,是一种投入少、收入高的高效设施栽培。其栽培模式主要有: 1、 茄......

    聚氨酯研究进展

    聚氨酯树脂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聚氨酯目前研究热点,其中包括氟硅改性、水性化、非异氰酸酯聚氨酯和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指出了聚氨酯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聚氨酯......

    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植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利用药用植物的历史渊远流长。今天,尽管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化学方法研制品类繁多的药品,但开发利用植物药的热情在世界范围内却有增无减。这主要......

    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

    我国生物信息学发展现状及展望 摘要:简要叙述了我国生物信息学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当前生物信息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前景进行概述。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现状......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尹强(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45)现代生物技术已进入商品生产的激烈竞争阶段。据在京举行的关于“分子生物学进展”方面的学术报告会透露,美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