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繇事迹简介
周繇事迹简介
周繇,男,汉族,民进党党员,1962年5月出生,1983年8月参加工作。现为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长白山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所长,我国研究长白山植物和蝶类的著名专家和资深学者。
历经三十二载,行程15万余公里,仅长白山主峰就爬上去142次,采集标本5000余份,拍摄植物照片120000余张,建立目前我国长白山区最大的植物图像库。
先后出版《中国长白山观赏植物彩色图志》、《中国长白山蝶类彩色图志》、《长白山植物资源学》和《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中国长白山食用植物彩色图志》等5部大型专著,受到了吴征镒院士、王文采院士、陈俊愉院士、洪德元院士、肖培根院士、方致远院士、蒋有绪院士、李文华院士、孙汉董院士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赞扬。2008年荣获了“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和“首届通化十大道德模范”等先进称号,其事迹多次被被《睿士男士高端时尚杂志》、《春风》、《夕阳红》、《中国教育报》、《吉林日报》、《天津日报》、《新民晚报》、吉林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所报道。
第二篇:周亮事迹简介
周亮同志的事迹材料
周亮,男,37岁,1972年9月出生,汉族,市中区陡沟街道办事处陡沟村人,大专学历,现任市中区林果协会副会长。
周亮同志自1986年开始进行葡萄种植,多年来,他通过刻苦学习科技知识,先后培育出了露地栽培最早熟的葡萄品种“六月紫”、“大粒六月紫”、“山东大紫”等新品种,都通过了省级鉴定,并注册了“早中早”商标。现在他的葡萄种植面积达200余亩,每年实现经济效益10万元。
2000年他又投资20余万元,建成了一个集图书室、微机室、教室和设施栽培为一体的成人教育试范基地,向广大群众无偿提供信息咨询、种养、加工业的技术资料,定期举办科技种植培训班。
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他把自己掌握的葡萄管理技术经验编写了《栽培技术资料》,并无偿赠送给当地群众,并多次在田间地头开现场会、办学习班,传授科学管理技术和经验几年来,协会累计优良葡萄品种和栽培技术资料走上了富裕道路。几年来,他为当地群众无偿提供技术资料2万多份,举办学习班一百多期,赠送苗木5万多株。并帮助本村45户贫困户建成85亩高标准葡萄种植基地,带动周边12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04年,为进一步推动当地林果种植的标准化生产,提高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在他的努力下,成立了“市中区林果协会”。协会现有会员120人,拥有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800亩。协会成立以来,积极为广大群众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种植户2000多人,“六月紫”、“山东大紫”等早熟葡萄品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得到推广,推广面积在10万亩以上,创经济效益十多亿元。在推广葡萄种植的同时,通过努力,先后又选育出了“双茬脆枣”、“欧李”、“钙果”等新品种,并进行积极推广。目前已推广“双茬脆枣”1500亩,“欧李”700亩,“钙果”800亩。
2005年-2007年先后两次在协会基地举办了“早熟葡萄大奖赛”,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报导,使当地葡萄走出济南,解决了当地林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
周亮同志先后获得“全国农村科技星火带头人”、“泉城十大杰出青年”、“第五届济南市青年科技奖”、“山东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山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市中区农业经济发展局
2009年11月25日
第三篇:周尚飞个人事迹简介
周尚飞个人事迹简介
学习履历:03年——07年
江苏大学理学院
07年——至今
江苏大学机械学院 工作情况:江苏名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恺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执行总经理
镇江海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
镇江信息化协会
理事
江苏大学创业联盟
主席 科研情况:申请专利4项
参与或主持省市各级科技项目近200万元 获得荣誉:全国“挑战杯”第五届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全国第一届节能环保科技竞赛二等奖
江苏省“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
江苏省优秀社团干部
江苏省大学生最佳典型
03年来到江苏大学,没有繁华大都市的背景,没有浪漫的小资情调,更没有一个从天而降的超级富爸,来自苏北农村的我第一次来到了真正的大城市,一切让我很激动、很兴奋,外面的世界远比我想的要美得多。正是这么美好的世界让我感觉到了压力,我在这个环境下怎么生存,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不太富裕的家庭给我的就是那么一点生活费,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一度让我感觉迷茫。但是,从来就比较要强好胜的我并没有因此而害怕,我给了自己明确的定位,我要通过大学四年,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我自己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适应这个环境。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明确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什么样的结果才让你满意,清楚了这些以后,做任何事情的目标就很明确,心中就没有杂念,成功就离你更近。
大一,我就加入学生干部队伍,从学生科协干事做到了主席,在做学生干部的同时,我认识到很重要的一点,在这里有很多将来会很成功的人,我要认识他们,认识越多的人,你才能积累更多的人脉资源,强大的人脉资源是你做成功一件事情的有力保障。在这期间,我将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做成小档案,我要和周围的每一个人成为朋友,有了这些人,我做什么都会得到最大层度的帮助。而且在将来,这些人中肯定有很多成功的人,这为我将来踏入社会后更好的生存奠定了基础。在做学生干部期间,学校给了我无数锻炼的机会,校团委的老师们对我们的每一个想法都会正面的去指导、支持,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施展我们的才华,通过四年的努力,创新了数十项大型活动,策划了的活动近百次,很多活动的组织在学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肯定以及同学们的支持。毕业于江苏大学创新创业学校的我感受颇为深刻,就是在这里让我认识了后来的合作伙伴,正是学校帮我们搭建了这个能让我们有着梦想的年轻人提前了解社会,提前感受到创业的酸甜苦辣。“创业论坛”等等一系列的鼓励创业的活动和政府及学校推出很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06年,我作为队长组建了一支除我以外都是硕士学历以上的高素质队伍代表学校参加全国以及江苏省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在前期长时间的准备过程中,我以一个本科生来管理一直硕士团队,我发挥自己的人脉优势,最大程度的调动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正是他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换来了我们去国家比赛的机会。虽然在全国我们只取得了铜奖,但是,这次参加比赛的经历将会让我们感觉终身受益,在筹备过程中,我们懂得了公司的组织架构,明白了什么叫风投,学会了如何去分析市场,对公司的虚拟管理也让我在后来的创业过程中受益颇深。在这里学到的知识是我几年大学都学不到的,正是这一系列的因素让我的创业想法愈来愈强烈。
2006年年底,我再也无法抑制自己通过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创业的想法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明确的定位,但是想创业,谈何容易,要钱,没有;项目,没有在。什么都没有的我带着一股激情找到了两个合作伙伴,经过商量,确定了一个还不成熟的创业项目。我们去找学校领导,通过他们再找政府,前前后后跑了几个月的时间,在这过程中,每一位老师、每一位政府职员,他们那无私的帮助,最耐心的指导让我们心中充满温暖,让我看到了希望,觉得没有不可能。2006年11月份,在学校领导、市领导以及镇江新区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的第一个公司在新区创业园成立——镇江海特新能源。专门从事新能源技术开发、生产和服务,为秸秆综合利用事业在江苏掀起了新的高潮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边研发边找投资人,2007年年初,常州金坛的一位村书记找到我们,表达了他们对这个项目浓厚的兴趣,他们村有能力支持我们把这个项目做成,带着美好的憧憬,我们在金坛的一个村里开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制造加工厂,在这里一待就是一年多,在这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改进我们的产品,取得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但是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年之中,30多万元的资金由于决策的失误基本化为乌有,还欠下了近10万元的高利贷。在厂里,我们为了节省成本,减少投入,我们最大层度的控制生活费,能敞开吃一顿肉的机会少之又少。为了省钱,我挤出时间为10多个人烧了近3个月的饭,这样的处境对一个为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所带来的压力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在农村,夏日的蚊子就像侩子手一样,每天晚上都会为了和蚊子较量回去很多精力,慢慢的我们对蚊子有了“免疫力”,不管怎么盯,我们都能睡得着,因为实在太累!夏天35度的高温非常多,为了能更好更快的完成一些实验,在需要太阳晒干材料的情况下,中午(最高温度36度),我将浑身泼湿钻进一个高2米,直径1.2米的铁皮桶里面做实验,那种行为被当地人称作“自杀”。冬天的时候,有着缝隙的宿舍晚上会显得无比的“凉快”。多少80后体验过这样的生活,吃过这样的苦。2008年,在巨大亏损的情况下,我们回到了镇江,调整管理思路,但是由于年纪轻,社会阅历不够,我们盲目的将不成熟的产品投向市场,这种不成熟让我们在两个月内直接亏损16万多元,我们害怕了,这个项目能不能成功,我们开始产生了疑虑!2008年5月份,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发生了,公司三个合伙人之一提出离开公司,我们尊重了他的决定,30多万元的债务从此落在了我们剩余的两个人身上。带着一份对事业的责任,我和仅剩的一个合伙人马不停蹄地继续奔波,那段时间,平均每个月要往返镇江扬州百趟。不是因为那些债务,而是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两年多的努力,换来的竟是这样的结果!凭着不服输的心态,过了不久,转机出现了,2008年7月1日,江苏省省委常委黄莉新副省长亲自带队视察我们公司以及我们试点推广的情况,在黄莉新副省长以及省市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的产品进入全省推广。三年的探索、三年的创新、三年的实践,终于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解决秸秆问题的出路,我收获的除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外,我成熟了,我有了同龄人没有的阅历和经验!此时上千万的投资让我们望而却步,在市领导的协助下,我们找到了丹阳的沃得集团合作,使得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的项目受到了老百姓、政府的认可和欢迎。
有了第一桶金以及沃得集团对项目的完全接手后,我们考虑该做点其他的了,通过整合资源,我们找来了一个一直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学长,我们在一起探讨、分析、查资料,很快我们找到了一个在国外发展很成熟再国内还刚刚起步的商机,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比较落后,网络营销还未被普遍接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京口区领导的支持下,2009年3月,我们的第二个公司在京口软件园成立——江苏名通信息科技。公司定位为要做一个专为互联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长期专注于互联网整合营销及网络深度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运营。一群年轻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带着激情聚到了一起,我们不分昼夜的工作,夜里两三点,我们还经常在一起探讨,有了几年的企业运营经验,我们避免了很多弯路,对公司管理有着新的认识,我们得心应手,很快公司进入正轨,2009年公司销售已经达到1000多万,公司员工现有70多人,本科以上达到70%以上,公司发展非常迅速,短短一年时间,从人员、销售都发生了数倍的变化,谨慎审视市场,分析前景,扩扩大规模,为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2009年年底,公司在原有业务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考虑开发属于自己的产品,综合国内形势,我们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区域化SNS电子商务”的概念,作出了详细的商业计划,凭借公司的技术实力,我们很容易的融到了一大笔资金的投入,2010年年初,恺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专业从事“区域化SNS电子商务”的研究、开发与运营,目前这套模式已经开始进行试点运营,运营数据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镇江市商务局领导决定将整个镇江市的电子商务发展整体方案交由我们公司来做,我们也制定了这个项目的五年发展规划,上市的梦想多我们来说已经不是遥不可及。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没有放弃,就没有得到。在这几年的创业过程中,我吃到了很多同龄人甚至一些人一辈子也没机会吃到的苦,顶着38℃的太阳,钻进铁皮桶进行试验;大雪封路,骑自行车行走三十多公里去做试点;彻夜未眠,为了得能出一个理想的实验数据;身背20多万欠款时,生活已经失去保障。两年多没有真正的休息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看着别人假期回家,自己又何尝不想;学业基本处于荒废,勉强考上研究生…...等等。总而言之,天道酬勤!
获得了成功的我,没有忘记母校也不能忘记。谈及母校,我们有的就是感恩。江苏名通公司现在已经成为“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江苏大学大学生就业基地”,挂牌当天,我代表公司向见习基地捐赠60余台电脑,并向母校团委捐赠三台电脑,总价值20余万元。现在的我身上已经没有了学生气,作为一个有着梦想的青年,我不想只去追求自己的成功,那样的成功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通过与学校党委、团委的沟通落实,由我们公司在师资、硬件等方面投入过百万元来建设“江苏大学创新创业学校”,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学弟学妹们在毕业走上社会之前就能有实践实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提升他们的就业素质,让他们在离开校园之前提前面对社会、面对他们将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今年3月份,我以发起人身份开始组建“江苏大学创业联盟”,在校领导支持与肯定下,我担任第一任联盟主席,通过我们的创业联盟对有创业想法或开始创业的同学进行一系列的指导与支持,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少走弯路,让他们的梦想与我一样得以实现。
创业格言:人生的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之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侈的。勤劳远比黄金可贵。相关报道媒体: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报、扬子晚报、江苏经济报、金陵晚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常州日报、江苏教育频道、镇江电视台等等。
第四篇:事迹简介(模版)
文明学生主要事迹简介:
孟杨婧同学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她善良真诚,尊敬师长,关爱同学,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她勤奋刻苦,努力钻研,此外还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增长课外知识,各科成绩名列前茅,成为同学的榜样。担任副大队长及劳动委员,工作认真踏实,积极负责,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她乐于助人,常帮助学困生辅导功课,主动将学习用具借给缺失的同学,成为班级的小雷锋。几年来,她连年被评为校级“文明学生”; 并在四年级数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在五年级上学期荣获小歌手赛一等奖。
相信孟杨婧同学会像雄鹰一样以顽强的精神磨练羽翼,在碧海蓝天里翱翔,总有一天会搏击长空,飞得更高更远。
第五篇:简介事迹
事迹简介
李艳锋,普通的一名乡村女教师。十二年前,她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崇尚的神圣情感,来到偏僻的讲堂小学,从踏入讲台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了“当园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的誓言,她还说:我的两个心房,一个装的是良心,一个装的是爱心。我扪心自问时,问的是良心,我倾情付出时,洒的是爱心。
身为一名低段的语文教师,她以优异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誉,所带的班级成为热点班。
身为教研组长,她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使教师队伍迅速成长。
身为一名班主任,她用爱心诠释着教育的真谛。
在12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她爱生如子,用真心与爱心呵护自己的学生。办公室里,她常年备有感冒药给学生应急;常会备有多套雨具解决学生不时之需;教室里,总有她给学生补课的身影;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她无数次家访的足迹,也留下了她披着月光„„
十几年来,她用对事业的忠心和对学生的爱心为自己编织了一顶顶荣誉的桂冠,多次获得市、县级奖励:2004、2010、2011年先后被评为县模范教师;2006年在市级优质课评选中荣获市级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县教学能手;2008年《掌声》教学设计荣获国家级一等奖;2009、2010、2011连续几年所撰写的论文被评为市级一等奖,2011年被评为市教学能手;2012年再次参加市优质课评选活动;2012年被评为市优秀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