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之祭新闻稿(修改)
追忆光荣闸北、传承奋斗激情 ——2012年闸北区青少年、社区居民代表清明公祭仪式
新闻稿
清明时节是传统中华民族祭祀自己祖先的日子,在这一时节,人们纷纷踏青远足,祭祀祖先。然而在这一时刻,我们更不能忘记为我们开创美好时代的革命先烈。三曾里”,曾是中共三大后中央局在沪机关所在地。在“一二八”事变中,“三曾里”不幸毁于战火。为了让人们了解革命历史、重温红色纪念,4月1日,200多名青少年学生以及社区居民代表聚集于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三曾里纪念石前,隆重举行“追忆光荣闸北、传承奋斗激情”——2012年闸北区青少年、社区居民代表清明公祭仪式。本次仪式由闸北区文明办、宝山社区(街道)党工委、宝山路街道办事处主办,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承办,活动同时得到了闸北区教育局、区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在公祭仪式上,上海市文明办巡视员陈振民、中共闸北区委副书记许谋赛、区委宣传部部长沈大明向纪念石敬鲜花篮,寄托了对革命先烈和民族先贤的哀思。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学生王晓佛代表全区中小学生恭读祭文,励志为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理想而奋斗拼搏。随后,参加仪式的全体人员向纪念石行祭奠礼,并献上一朵鲜花。
本次仪式上中共闸北区委副书记许谋赛宣布成立闸北城区史青少年宣讲团,与各位领导向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闸北第二中学等9支宣讲队授旗。各校宣讲队员将在今后的学习中了解闸北区光荣岁月史,弘扬和传承先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最后,与会领导和群众在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宣讲队员的讲解下,参观了“百年光荣史”图片展。
本次祭奠仪式是宝山路街道开展“红色四季活动”活动的第二年,每年宝山路街道通过开展“春之祭”、“夏之学”、“秋之歌”、“冬之颂”挖掘社区红色文化历史,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活动,提升了社区居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升华了对国家的认同感、锻造了民族情结,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
第二篇: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他们用一种仪式结构创编了剧本,开始是一个老巫婆指名了芭蕾的行动,并预知其节目及庆典仪式。斯特拉文斯基把这部舞剧构思成完全由舞蹈来表现的神圣祭典:“一切都应该是舞蹈的,没有哑剧。”但是,事实上,完成后的音乐是将哑剧融于舞蹈之中,把舞剧从注重造型性的情节舞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成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这部作品首次在巴黎上演时,就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应。第一场一开幕,台下就开始因为这部芭蕾舞剧与传统的芭蕾舞剧大相径庭大吵大闹,因为《春之祭》的演员们身着粗布袋、动作生硬、姿态粗野,而音乐也是一反常态的不协调甚至刺耳,乐曲的节奏非常野蛮,这与传统的芭蕾舞剧一直优雅华丽、多姿多彩的服装完全不同,而对于芭蕾舞中的演员角色也是一个颠覆。可以说斯特拉文斯基以其冲突的调性、冲突的和弦以及冲突的节奏震惊了整个音乐界。
《春之祭》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将我们带到史前一座孤寂无人的山谷,由巴松管奏出的音符使人感到原始森林的召唤,那些怪诞的、梦幻的、甚至怪诞的感觉。
开头即可听出斯特拉文斯基独有的风格:拍子变化多、音乐狭窄。引子以独奏大管在高音区吹出的一支阴郁的立陶宛民间曲调开场,它那神秘的音响把我们带到了史前时期的一座孤寂的山谷。在这里,春天即将来临,大地逐渐苏醒,一群男女在静静地沉思。
第二段大地回春;青年舞曲:这一段以模仿沉重踏步的节奏作为开始,青年们和着这种粗野的节奏而跳舞。这是“春天到来”的欢乐宣告。第三段诱拐之舞,这是整部舞剧中最粗野、最恐怖的一段,舞蹈也是激烈而粗犷的。整个乐队变得越来越喧闹,不时还传来雷鸣般的爆裂声。第四段春之轮舞,单簧管奏起了似乎无始无终的抒情旋律,像一支牧歌,充满了质朴的思慕之情,同时又表达出热烈的愿望。对垒游戏是一场描写部落间战斗的舞蹈。在舞剧中,这是一段两人一组的体操般的舞蹈,而乐队则用一支受到“古怪而有力”的节奏交替支撑和推进的旋律,来为这一舞蹈伴奏。第六段长者的行列,用四支法国号以不同的调性,庄严而有力地宣告长者的到来。这时,打击乐器用各种节奏来做伴奏,其中还有弦乐器的颤音缠绕其间,呈现出在远古的献祭仪式上香烟缭绕的情景。第七段大地的崇拜,这一段仅四小节,以一个轻微而神秘的不协和和弦构成,是上一段突然刹住后的一个尾音,它与先前的轰然巨响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是大地之舞,这是一段气氛热烈、力度与配器变化多端的音乐。当这一音乐最后上升到极度狂乱的音响时,全曲的第一部分在乐队的沉
重切分和弦音响中,以最强音结束。
第二部分的舞蹈由少女们在黑暗中的游戏开始。少女们的旋转舞蹈预示着,他们最终会将某位少女围起并奉献给春天。被选出的少女将接受春天的祝福,并将从春天那里获得的青春力量还给春天。少女们环绕着被选中的少女舞蹈,后者满足地静处于中央。接着是大地的净化与召唤祖先的仪式,其后被选中的少女开始跳献祭舞,当她舞至精疲力竭就要倒下时,祖先如猎食的猛禽扑向她,在她倒下前的那一瞬将她抓起并向天高举,使她免于触及大地。
斯特拉文斯基曾为第二段的引子取名为“异教徒之夜”。这段音乐描写出献祭前夜的沉思:长者和少女们围坐在篝火旁,他们都沉思不语,因为要从这些少女中挑选一个作牺牲者——她将不停地跳舞,直至死去,这就是对大自然的献祭。
下一段是青年人神秘的环旋舞,为表现精细效果而细分成十三个声部的弦乐器组,奏起了一支阴沉的、忏悔似的旋律。第三段是对被选少女的颂赞——这段表现被选少女与其他少女们和男青年的两段舞蹈。音乐节奏复杂,节拍多变。紧接着是祖先的召唤:在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弦乐器低沉的长音背景下,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一连串蛮横和弦,令人心焦地反复奏响。它们不时被定音鼓和低音鼓打断,这鼓声仿佛是在催促被选少女跳“献祭舞”。第五段祖先的仪式,这一段英国管奏出一支粗野的歌,仿佛一个原始的咒语,全场为之震惊,并在这激发原始人举行神秘祭仪的咒语声中感到颤栗。
最后是被选少女的献祭舞——这最后一段音乐是整个献祭仪式的最高潮。被选少女经过前几段音乐的催促,在彷徨以及因惧怕而神思恍惚之后,终于跳起了献祭舞。被选少女在越来越粗野的音乐声中,精疲力尽地倒下——她终于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大地和春天。
《春之祭》表达的是大自然万象更新带来的生机勃勃和躁动不安。在帷幕升起前的前奏中,乐队表达出巨大的慌乱,这是所有感觉敏锐的生灵面对自身可以无限制地成长、发展所感受到的那种巨大的慌乱。这股力量从长笛高音区稀薄的音色逐渐传递到了整个乐队。大自然复苏的感觉朦胧但强烈,这是青春期既迷茫又深刻的躁动。
前奏部分一直以 “中强” 的力度为基础,旋律的起伏较为平缓。音乐力度的变化取决于演奏乐器的多寡,而非旋律本身。乐曲没有使用弦乐器奏出这段旋
律,因为弦乐器的音响以及其强弱变化,很容易唤起听众对人声的记忆,而将声音较干涩,情感表达不太浓烈的木管乐器置于音乐的前景,更合乎美学。
总的来说,前奏曲表达的是大自然在春日复苏中的骚动,是对正午阳光的敬畏之情,是希腊牧神潘的哀叹。最初的音乐素材不断膨胀,发展,蔓延。每一件乐器都如同一颗幼芽,突破厚厚的老树皮,形成一个慑人的整体。而乐队必须展示出春日万物复苏的景象。
《春之祭》这部作品使斯特拉文斯基进入一个新的音乐世界,形成自己不可被超越的独特风格,他的乐思通过非常准确的组合方式和音区获得“枯涩”的效果,而整部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冲突的节奏”,他的节奏突破了强弱交替的限制,和小节线的限制,因而节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而在和声中使用各种不协调和弦,突破和声体系的限制,从音乐的束缚中解放自己。《春之祭》作为斯特拉文斯基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是现代主义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篇:毕业典礼新闻稿(修改)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届毕业典礼
“多年师生情,今昔恨别离。满堂祝福语,只赠学子行”。在这个毕业的季节,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届毕业典礼于2013年6月26日13:30,在天马讲堂隆重举行。参加本次典礼的有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助理王蔚教授、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守芬老师、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袁胜育教授,我院全体教师以及全体毕业生。此次典礼由我院学生会主席许宏阳同学主持。
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序幕。到场的所有师生首先共同欣赏了毕业生精心制作的毕业视频“毕业纪念册”,视频再现了同学们在上政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了毕业生对母校、对学院、对老师的感恩与祝福。相较以往更令人温馨的是,毕业生们将自己的感想与祝福贴在了毕业季图片展的展架上,纪念他们那已经逝去4年大学生活。随后,党总支书记王守芬老师宣读了优秀毕业生名单。接着,在校生代表刘洋同学也向毕业的学长学姐们表示祝贺,并表达对他们真挚的感谢与深深的祝福。随后毕业生代表令狐露说出了他们经历了大一的纯真年代,走过大二的轻舞飞扬,告别大三的紧张忙碌,迎来大四的依依惜别的种种感慨,表达了对母校深深的感激之情。
接下来,老师代表周秋君老师、朱学勤教授、王蔚教授以及袁胜育教授都依次发言,不仅表达对毕业生们的衷心祝福和不舍之情,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最后的几点建议和殷切希望。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不停止学习、踏实做事、老实做人。典礼进行到最热烈的阶段,参加典礼的毕业生,身着黑色学士服,头戴学士帽,依次走上前台,出席的领导依次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给予真诚的祝福并亲切地为他们扶正流苏。毕业生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一刻定格了他们的付出与收获。同时他们也向母校献上纪念品,珍藏着他们在上海政法学院的回忆。
最后,随着相机快门声的响起,典礼在毕业生与老师们合影留念中落下了帷幕,所有的不舍、感激、祝福、憧憬、和期盼都定格在了这一个个美好瞬间。“四年师友昨日成追忆,千里之行今朝正起航。”毕业生们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途,愿他们谨记母校的校风校训,心系上政,不忘师恩,乘风破浪。带着美好的校园回忆和老师同学们的祝福越飞越高创造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撰稿:陈
遥
摄影:张欣宇、姚智力
第四篇:2014春乒乓球赛新闻稿
乒乓对决,赛出风采3月26、27日,一场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在食品学院活动室激情上演。此次乒乓球比赛参与者覆盖了本科生、研究生、学院老师,张兰威院长也在百忙中参加了比赛。中午,选手们抽签决定对手后即投入激烈的比赛。各队从战略和战术上采取田忌赛马等对策与对手较量,丝毫不甘示弱,绝杀,逆袭,力挽狂澜,叫人赞不绝口。比赛的另一大亮点当属老师队高超的球技表演,在大一队与教师队的比赛中,张院长及另外两位老师“力拔山兮气盖世”,大败大一队,尽显长者风采。经过两日激烈的对决,教师队毫无悬念的获得冠军,大一队亚军,研一队季军,大二队获优胜奖。在众人的喝彩声中,持续两天的乒乓球赛落下帷幕。
本次活动学院全民参与,使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获得了放松的机会,培养了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融洽了学院各年级同学间的气氛,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第五篇:青春之祭
写封情书,给你最爱的人!让爱情相守一生一世!www.xiexiebang.com精心情书收集!
和他的事情被不该知道的人发现了。我很害怕哪个好事者会私自查看我的日子,心里老是惴惴不安,今天心情很阴暗。我突然打开抽屉,把所有的日记本都抽了出来,一本本的看觉得有暧昧的语言就撕下来,不知不觉眼前就堆起了一座小山。出去外面拿了个盆子,它是专门用来给先人烧纸钱用的,现在用来焚烧我的秘密。
其实不止包括和他的往事,还有别的。我拿出昨天吸烟用的打火机,点燃了第一页纸,上面记载的是我初恋分手的最后一页。永别了我的初恋,接下来的是其他的东西,有别人喜欢我,也有我喜欢别人的,都是往事也都是我的青春。
火焰一次又一次的腾飞,发出明亮的看起来柔和的光。一点点的白色的信纸被换成黑色的灰烬,再见了我的青春,最无暇无邪的那前面一小段日子。我,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以前的我。我从火光中看去,成了黑色的那个纸烬上还残留着我的笔迹,我仿佛烧掉了回忆,也烧掉了过去的自己。
火是最好的,最圣洁的神,他会为我保守秘密,也是让我的青春安葬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