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改:春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
春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
————记徐桥镇“身边最美教师” 刘小明
教师是极其平凡的岗位,在这极其平凡的岗位上能做到恪尽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就是一名最美的教师。徐桥镇中刘小明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他工作中最大特色就是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现将他的事迹总结如下:
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1、关心学习
现在,农村孩子们的父母外出打工的很多,留守空巢的大多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女。在刘老师班上这样的留守学生占大多数。他同情那些远在天边牵肠挂肚的父母和他们留守空巢相依为命的儿女。他想:照顾好留守儿童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绝大部分爷爷奶奶无法监管到他们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帮助他们学习,刘老师让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每年暑假都到他家来写作业。炎热的夏天,他既当后勤部长,为他们烧水、做饭,常常连他老婆也来帮忙;又当老师,对学生的作业当场批改,对自己弄不懂的数学、物理、英语的内容,就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如再不懂就请教其他老师。他有时让学生们听写单词,由于读不准,常常引得学生笑声不断,如果不会读就直接报汉语翻译。一个暑假都是这样,一干就是40多天。寒假有些家长回家过年较迟,他于是又闲不住了:左邻右舍都在忙着过年,他却在家忙着为学生批改。学期期间,为了督促留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他同样让学生到他家来学习、做作业,他在一旁督促,帮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找他们谈心,让他们体会到父母般的温暖。
他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仅表现在注重他们文化课的学习,更表现在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特长方面的发展。记得他为了帮助现在在清华就读的汪仁开同学在《作文周刊》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他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将汪仁开带到他家来写作,两人在书房里边写边改;为了辅导仁开到安庆市参加演讲比赛,他与仁开对着镜子练习手势与口型,与他在学校操场上大声朗读,练习声音的抑扬顿挫。那次,刘老师的嗓子也练哑了。
2、注重家访
刘老师每年寒暑假对全班学生都要进行一次家访。特别是在寒假,天气阴冷,他骑辆旧摩托车一天来回要跑上百里路,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他家访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家的表现,并跟外出回家的父母交流之后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期中间做到针对具体情况做好及时家访。记得他班有名叫陈龙的学生,性格内向,体质较差,是九年级新转来的。他父亲在外打工,由母亲在家照管他。这孩子在今年上半年体育训练期间经常生病,脸色苍白,上课没精打采。了解这一情况后,刘老师先是找他谈心,知道他是由吃学校的饭菜不习惯,吃上顿不吃下顿导致的。弄清这一情况后,他决定约几位老师去家访。家访时他妈妈说这孩子挑食,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大家一块商量决定,让他妈妈每天按时送饭菜,并且菜的式样要每餐更换,而且注重营养搭配。这样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身体有了明显的好转、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最后顺利考上了太中。这次家访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3、关爱特殊生
在留守儿童中,可以说要算他班的王君同学的“问题”最多。记得有一个星期天王君在他家写完作业后回家,放学不久,刘老师正在家打扫卫生,王君一边跑一边哭喊:“刘老师,孬子!孬子追我了,我怕!我怕!”王君腿脚吓软了,倒在刘老师的怀里。刘老师抱起她,扶她在凳上休息一会,让她补充了一些营养。老师这时内心百感交集:既为孩子受惊感到怜惜,也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更为孩子对他的信任感到激动和欣慰。他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过了一会儿,他骑着摩托车送她回家。虽然刘老师返回时由于路况不好,车胎破了,最后只好推车回家,虽然很累,但他觉得自己做得很值得。
有一次,学校请专家来做“感恩”演讲,演讲感人肺腑,是让学生进入情境,当时全场学生都哭了,可是在晚上就寝后,他接到值班老师的电话,叫他到寝室去一下。他来到寝室后发现王君在寝室里又哭又闹,抱着头喊:“有鬼,我看到鬼了,我要回家。”他立刻对她进行心理疏导,但她还是坚持要回家,刘老师就跟学校的周主任一块送她回去了,回来时已是凌晨1点了。
还有一次,也是在晚上十一点多,刘老师又接到电话讲王君肚子疼得厉害,叫他快点到校,他二话没说,又将她送到徐桥医院,等她打完点滴之后,又是深夜十二点多才回家。
留守儿童上网可以说让刘老师费尽心思。记得在一个星期五晚上,他正在家里吃饭接到了刘鹏母亲的电话,说孩子没有回家,她正心急火燎地到处寻找,刘老师二话没说,放下手上的碗筷,骑着车出门了,他想这孩子肯定去网吧了!他与刘鹏母亲一个从前门一个从后门进入网吧。由于天黑,那天,他摔进了臭水沟,就这样他是穿着一身带有泥水臭味的衣服在网吧里找到了迷恋上网的刘鹏和吴刘祥。他为了督促吴刘祥戒掉网瘾,每个星期天下午都要到他家去一趟,并规定吴刘祥如果要外出,必须留一张字条在门上,注明去向。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更表现在对调皮生的关爱上。记得班上的汪成为同学,有一天下午在课外活动与其他班的学生打架,正被值日老师发现了,他为了逃,从学校寝室后窗上跳下来,腿摔断了,刘老师及时送他去医院,在周末专程到县医院探望他,并为他补课,做好他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上还有一个叫叶鹏的调皮生,他父亲前几年在外打工不幸出了车祸,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但是家庭条件极其困难。祸不单行的是:叶鹏周五放学回家时在路上玩,脚也不幸被过路的车子扎断了,刘老师带头并发动全班一起捐款为叶鹏献上一份爱心。
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刘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是默默无闻的,他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在教学教研上,也是精益求精。
二、率先垂范,加强教研
作为语文教研组长的他,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每周的教研工作都安排得有条不紊。他工作总是率先垂范,每次学校的大型月考,他都精心撰写了试卷分析。为了让同事们复习有纲,他总结了《安徽中考必考名著专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及古诗文默写集锦》、《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2006——2011年安徽中考语文分类试题》、《安庆市2011年初三语文复习研讨》、《2012年安庆市语文教研材料》等;为了让师生中考作文有一套系统的复习资料,他利用今年暑假的休息时间主编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考作文指导》。他不断加强教研,不断练笔,所写的文章只要在“百度”中输入“徐桥镇中刘小明”就能搜索到他的大部分文章。他的文章两次得市级奖,多次得县级奖。
三、成绩显著,赢得口碑
他工作成绩显著,每学年全年级期终考试,他所带的班级总是居全镇第一、二名。2006、2008两学年度均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2007学年度被评为镇级“中考优胜者”,镇级首届“教学能手”;2008学年度中考成绩居全镇第一;2009学年度被考核为“优秀”等次;2010学年度所带的807班被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个人被评为“优秀教师”;2011年5月被徐桥镇中心学校推荐为名师参加“安徽省中青年名师风采”评选;2012届中考语文50人参考49人及格,成绩名列前茅,所带班级中考成绩居全镇首位。
他从教17年,在群众中赢得了口碑,大家认为“孩子放进他班,我就放心”,“他是最负责的老师”。家长们也都想方设法都要把自己的孩子放进他的班级。
总之:春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在从教道路上越来越信心百倍,真正做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当之无愧的“身边最美教师”!
第二篇:春风化细雨 润物细无声
春风化细雨
润物细无声
-----教书庄小学体育教师吕天芬
人生总少不了舞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忠诚教育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默默无闻、勤勤恳恳、投身体育教育;我用体育教师独特的方式阐释着人生的真谛,燃烧着我的青春„„
用火热的激情投身教育„„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爱岗敬业,对教育事业怀有火热的赤诚之心。白天,我要承担三到四节的体育课;晚上,我挑灯夜战,以充实 “学为人师”的内涵。忠心、爱心注入了我沸腾的血脉;汗水、泪水浇注了我坚强的脊梁。我从不怨天尤人,坚信“只有努力,没有做不了的事”,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甘愿站在教改的前沿,经历风雨的冲刷。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的准备之中,学习大纲,查阅资料,钻研教材,撰写教案,一轮又一轮的试课,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一遍又一遍的修改。2007年成功出示莱西市级公开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教研室领导称“该课起到了示范作用。”正是这股干劲,使我逐渐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同时也被命名为南墅镇体育学科带头人。
用执着的追求献身教育„„
体育教学,若不形成独特而鲜明的课堂教学特色,就永远打动不了学生的心,就永远成不了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我知道:“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十几年来,我狠抓课堂教学常规,严格要求,主动接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时刻关心他们的学习、身体状况,询问他们对体育课的感受,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我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究合适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正是我不懈的追求和努力,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式,即“寓教于乐,乐中求学,学中益智,练中健体”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在给我的贺卡上写道:“吕老师,我们喜欢上你的体育课,我很快乐”,学生对我的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为了实现追求的目标,我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帮助同事,辅导青年教师,力争把每一堂课打造成精品课,用坚实的脚步倾心教育„„
辛勤的耕耘,换来硕果累累。体育组在我的带领下,学校的体育氛围逐渐浓郁,科研特色日渐鲜明,运动成绩稳步攀升;体育训练中,我身先士卒,带领田径队常年训练,形成一套自己的训练方式,在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在历年的市运动会上成绩一直很好,今年更是创记录的取得了全市第五名的优异成绩。我积极学习理论专著,近年来,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省、市级以上获奖。成绩只代表过去,我将继续倾心于体育教育,为实现心中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往前走。
用人生的真谛阐释教育„„
“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的认识自己”,“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话是激发我不断研究的动力。体育教师曾被认为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人,理解他们的人甚少,对体育教师搞科研,更是“门不当、户不对”。面对一切的一切,我丝毫没有动摇过心中的追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潜心理论,钻研教材,探究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用事实证明一切。历经风雨,终于见彩虹。他既是教研组长,又是同行的楷模;既是一位平凡的体育教师,又是一位可亲的兄长。面对成绩和荣誉,我选择了沉默。因为我懂得,成绩只属于昨天,成绩只属于催征的号角。我对于体育教育的忠诚和热爱痴心不改,对教育科研的执着坚持不辍,我坚信,我的未来更精彩。
二〇〇九年八月
第三篇:春风化细雨 润物细无声
春风化细雨 润物细无声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杜甫,都喜欢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尤其是三四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现在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那润物无声的细雨,在教育界,又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和颜悦色对待学生,无私关爱感化学生,理解赏识激励学生。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这样做。这其中就有一个以前的我,各位,请允许我回顾一段往事。
1995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遇到了一个学生,他父亲外出打工,母亲一个人种八个人的土地,对他寄予厚望,可他调皮贪玩,成绩一落千丈,我大发雷霆,边训斥边
用教鞭敲了他几下,也许是伤了自尊,也许敲重了,他冲出了教室门„„
傍晚的时候,在一位老教师的陪同下,他回来了。老教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年轻人,这孩子站在那大桥上,一直望着滚滚的河水,险啊。”
老教师的话震撼着我,我的心像被利剑击中了,我刺伤了一个孩子正在成长的心灵,我差点酿成了终生无法弥补的过错„„
我深刻的检讨自己,我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我的态度是不是太恶劣激进了,我是不是太急于求成了„„
多少个不眠之夜,我问自己;多少个双休日,我手捧教育著作反省自身;多少个良辰美景,我恭恭敬敬向教学老前辈请教„„
无数次叩问,无数次思索,我终于明白:作一名教师,仅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仅有一番良苦用心也是不够的,仅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还是不够的,这其中缺少了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尊重爱护学生,理解赏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少年儿童的自尊心。”理解赏识学生,时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赞美,能够增强学生自我认可性,激发学生内动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和风细雨胜过雷霆万钧,理解赏识胜过训斥责骂。正如有人说:赏识一千次,傻瓜变天才;斥责一千次,天才变白痴。
赏识导致成功,赏识开启智慧,赏识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赏识让孩子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命。但是提倡赏识,并不是让老师去迎合学生,不批评学生。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该批评教育就要批评教育,不能放任自流,当然批评教育应当尽量使用委婉的语言,注意场合。各位老师,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让我们记住陶行知先生的谆谆告诫:“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让我们将理解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让我们用无私的爱去浇灌未来的花朵吧,我们将收获满园的芬芳!
下一篇:培养学生自信心,努力激发学生潜能 上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1
第四篇:诗歌春思,细雨如丝诗歌
入夜,细雨如丝
若涌动的喃语
押韵上夜的脚步
飘落在你濛濛的江南烟雨
光阴深处,寂寞如斯
我将深种的情意藏匿
只在深夜的雨滴里洋溢
让一朵心花开满旖旎
曾几何时,若瘾君子
恋上孤寂的夜里听雨
听风泊雨洗的润物无语
聆听心语淋漓尽致的倾诉
好想,捧一枚心花给你
让指尖的记忆轻启相依
饱蘸我浓浓的情思
染上一朵春天的诗意
凤过生香,雨落成诗
思念的花语淅淅沥沥
一枝新绿,念你千万里
一抹嫣红,靓丽了彼此生命的传奇
依着时光的气息,回眸
青石板上已氤氲点点新绿
瓣瓣抖落的痕迹,终难抵
时光眸里那抹青葱的延续
而那份,不期而遇的欣喜
若时光煮雨,妆点着生命的期许
刻上一道飘雪的呓语
你若不来,我怎敢老去
春天的雨,落在冬天的记忆
梅雪相依的心曲,随风而起
温半壶心语,潋滟触手可及的相思
任细雨淅沥,婉约一指爱的旖旎
第五篇:春风化好雨1(品质课堂总结)
春风化好雨,润物细无声
——石坪桥小学“品质课堂”建设综述
乘着我区“品质课堂 卓越学校 现代教育”三大战略的春风,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全校师生同心同德,紧紧围绕“品质课堂”建设,把“一建、二有、三重、四转变”作为主战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取得良好效果。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活动课丰富多彩……总之,“品质课堂”建设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探索、新收获。
一、“一建”,即建立课改组织机构
一位课改专家说过:“课改成在教师,责在领导。”校长既是学校课改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为了加强“品质课堂”建设领导工作,学校成立了陈红英校长为组长,胡良建、杭元康、张莉兰为副组长,教导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各科教研组长、各年级组备课组长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职责明确,层层落实。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亲自反思,撰写论文,形成了对“品质课堂”建设工作强有力的领导。学校还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品质课堂”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二、“二有”即课改管理有制度、校本教研有特色 1.课改管理有制度,是搞好新课改的前提。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品质课堂”建设落到实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
(1)规范了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工作做到“四有”即:有计划、有过程、有检查、有总结。教师要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每学期讲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撰写一篇优秀教学案例、学习一本教育专著并写一篇学习心得、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2)规范了集体备课制度。各备课小组要求内容典型,计划详实,记录周全,材料保存丰富完整,做到“五定”(定时间、定人员、定地方、定内容、定主讲人)。周二、周三下午分别为语文和数学,周四上午为综合学科,每周如此,这是雷打不动的教研活动时间。
(3)规范了听课、评课制度。要求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教师不少于20节,其中结对子课不少于4节。做到每节课都作好细致周密的点评,并及时给教师反馈意见。
(4)规范了奖励制度。根据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拿出专项经费,给予教师精神和物质奖励,提高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2.校本教研有特色,是搞好新课改的关键。(1)营造氛围。
一个人或几个人不可能搞好一所学校的课改工作。我校领导积极带头、教师全员参与。以学科为单位,分别成立了语文、数学、体育等9个研究小组,通过听“推门课”、教师沙龙、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来“促学”,通过优质课、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来“促研”,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2)集体备课
我校共有80名一线教师,34个教学班,大的教研组有近34人,小的教研组也有4人,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集体备课。将小组建设和前臵性作业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备课的重点,我们的做法是:主备、集备、个备一条龙。具体流程是:个人钻研教材-----集体确定方案-----分工设计教案-----课堂实践方案——个人修改完善。教师全员参与,多向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校园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些动人的场景:办公室里老师们为一个教学问题各抒己见,教室里经常可以看见老师们相互学习的身影……。(3)同课异构
在集体备课基础上,我们不断总结、创新。自“品质课堂”建设以来,我校大力实施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根据各年级的特点,有计划安排某一内容,教师根据自身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其他教师参与听评课。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和教法,各显风采,各具特色。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至六年级语、数两科的同课异构活动,下一步将在其它学科推广实施。从效果来看,非常显著,为打造精品课堂起了推动作用。
(4)青蓝工程
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教研组采取“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的“结对子”模式,促使师资力量互补共进。组织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中老年教师上研讨课。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进行帮、带,促进新教师向成熟教师,成熟教师向骨干教师的转变。
(5)专业引领
积极邀请教育界知名人士来我校传经送宝。分别邀请区进修江涛书记就品质课堂的六元素进行深入的解读,邀请沙区进修学院的龚院长介绍当前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等。
(6)骨干示范
我校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2人,区级骨干教师15人。这些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安排1次专题讲座或一节示范课,推广经验,使教师有样可学。(7)课题促进近年来,我校完成区级课题《以生为本,提高课堂实效性策略的研究》待结题,目前,已有区级课题《成长教育实践研究》已经立项,正申报区级专项课题《强化师生阅读促进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申请到课题后我们迅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研究,严格按要求落实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调整教学,在研究中总结,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课题研究成为我校课改工作的加速器。
三、“三重视”,即重视培训、重视实践、重视反思
1、重视培训
区教委提出了“修远行动•教师阅读计划”就是在教师中积极倡导“书香为伴”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我校结合实际情况首先认真制定了读书活动的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步骤,为教师们配备了《给教师的建议》《如何做最好的教师》2本精读书,为中层以上干部配备了《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等6本经读书,鼓励干部教师大量阅读经典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学校历来重视教师进修学习,并从经费上、时间上予以保证。除了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还特别拨出教师外出专用经费,确保轮派教师到外地学习考察,撷取他山之石。共选派60名教师前往山东学习,先后组织了教师听专家报告会多场,参加各级培训的老师认真吸收先进的教学信息,并充当“传播者”。
2、重视实践
学校经常举行各种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近年来,学校举行了 “同课异构”、“青年教师赛课”、“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广大青年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支援乡村小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我校选派多名业务骨干送课到陶家小学校学校10余节。对于上级的各项教研活动,我校积极承担,认真落实、全力以赴。
3、重视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校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日记、教学反思卡、一课一得、教育教学管理后记以及班级管理后记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及时总结。
四、“四转变”即学生、教师、课堂、学校
在这苦涩而又甜蜜的课改之旅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教师、课堂、学校都在悄悄地转变。
1、学生变了 “品质课堂”的建设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孩子们变在哪里?转变学习方式,做学习的主人。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进步: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增大;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我认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我的建议是”……成为课堂上学生使用频率最多口头语之一;一双双高举挥动的小手成了课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用教师的话来说:“现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学生真了不起!”
2、教师变了
教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教师们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带来一场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潮的“头脑风暴”;教师们尝试着正确地发掘新课程的内涵,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营养套餐”;教师们尝试着在评价中不揭短、不挑剔、用发展的、肯定的、差异性的目光看待个性鲜明的孩子们,给他们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成为孩子们可信赖的学习伙伴。
3、课堂教学变了
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教师能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课堂上,教师注重预设,更注重生成。变“被动、单向、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 ;变封闭为开放;变“单一”为“多维”;变“一刀切”为“个性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激烈辩论场景,成了课堂中最生动画面。
4、学校变了
“品质课堂”的建设使学校发生了崭新的变化,校园内洁净典雅,环境优美,每一张脸上都充满了灿烂的笑容。具体变化表现在:校园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学习的风气更加浓郁;研究的氛围逐步形成;合作意识逐步强化。学校文化品位大大提升,学校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摇篮,教师成就事业和梦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