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对农村家长进城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
近年来,我县基础教育发生显著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现象。其中,农村家长进城陪读成为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一、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狭义界定和主要表象
在这里,仅就我县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及它对人们产生的影响,限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范围内进行表述。所谓农村家长陪读,是指农村学生流入县城学校就读之后,学生家长跟迁与子女入住县城,全提专职提供有关的系列保障服务,形成家长陪同子女就读的行为。
农村家长陪读这个现象有三个明显的表象特征:
1、凡跟迁家庭,多数必在子女就读学校附近租赁房屋。
2、凡陪读家长,多数必是家庭主妇,而且天天几乎无所事事。
3、凡陪读,多数必是出于对子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双重照料。
二、农村家长陪读的利弊及其衍生结果
农村家长陪读这一现象的褒贬很难一下子评判下定论,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家长转迁并陪同子女就读县城学校,一则不会对家庭日常生活造成大的影响;二则有利于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三则能予以子女生活上的精心照顾。在这种前提和保障的情形之下,“陪读”不失为家长的明智选择。12、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陪读就首先导致两个弊端: 第一个弊端是,大大加重了家庭生活的经济负担。一般情况下表现为,租赁费、水电煤费用、家庭劳动力的搁臵与损失、其它日常费用的额外支出等等,均大大高于农村环境。
第二弊端是,严重透支了家庭男劳动力。表现为,女主妇抛弃了理应在农村承担的事务劳动而转变得无事可做,把其应承担的劳动力转嫁于男劳动力身上,迫使男劳动力多干活,干苦活、累活、脏活,于高危行业的活。这些严重超出男劳动力承受力的“超重超限”情况,又大大增加了家庭男人的身心压力。在这种情形之下,“陪读”就是“陪罪”。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家庭为了子女的美好前途,就是一次拿生活命运作注的“博奕”。因此说,从显性角度看,“陪读”已成为这类家庭的无奈之举。从隐性角度看,“陪读”又导致新的农村家庭返贪。这是阻碍新农村发展的潜在因素。
上述两种类型的陪读情形,陪读家长除做好子女食宿服务之外,大多无所事事,再加之他们多是素质不高的人,不利于小区管理,为社会埋下了治安隐患。再者,陪读家长多成为了子女学习生活的盯梢者,对子女的成长又无形中带来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导致子女的严重抵触情绪。从而也从客观上造成了陪读家长良好期望的“物极必反”。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引起关注和反思的情形是:大量的农村学生向县城学校转移,直接造成“大班额”现象。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县城学校教室越来越“小”,显“挤”;农村学校教室越来越
“大”,显“空”。可以不夸张地说,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县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正常开展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成为学校和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
在这里,还需要郑重指出的是,既然是家长陪读,那么子女的监护人理应是家长。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部分陪读家庭的监护人对自己子女的监护权认识不清而造成监护权落实不到位。子女学习生活往往脱离了监护人的管辖视野。一旦有了监护问题,落实监护职责就比较棘手,常常使一些简单的监护问题变得复杂化。
三、探析农村家长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会形成县城学校教室“小而挤”,而村学校教室“大而空”的反差呢?为什么农村家长要想方设法,横下心来走“陪读”之路?
经笔者对县城中小学陪读家长的询访了解和不完全统计,有近九成的家长对农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产生质疑和不满意。他们普遍认为,农村教育在办学条件、课程开设、信息化程度、特别是师资水平等方面与县城学校相比,被远远抛在了后面。
从陪读家长反馈的信息来分析,不难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那就是我县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为不平衡,显然造成城乡学生成长发展的“起跑线”不同,有落差。而与此同时,广大的农村家长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又越来越强烈;这在当前无法看到子女在农村接受良好教育的情况之下,只好选择“弃村进城”,也只好加入“陪读家长”的队伍当中。
四、对如何应对的思考
一是尽快建立健全城乡教师合理交流的长效机制。采用顶岗支教、轮岗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方法,有效激励县城学校教师自愿有限期地“沉”入农村学校,带动和影响一批教师提升执教水平。
二是全力构建城乡教育信息畅通交流的网络。采用联片教研、定期对话等形式和渠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交流,弥补城乡教育信息不畅形成的农村教育“空洞”。
三是把古城小学改制为第三小学,使之具备寄宿条件。要配备专职的生活教师和一定比例的学科骨干教师,首先从师资上提升该校的办学规模、水平和品位。从而,有效缓解县直小学班容量过大的问题。
四是真正把乡镇中学办成有寄宿能力的中学。不仅要在寄宿条件上有新的改善,还要在师资队伍的培训、培养上下真功夫加以提升,真正做到:在食宿上,让学生舒心、家长放心;在学业上,让学生学有所长、家长盼有所望。
五是教育、公安、卫生等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体制。对于进城陪读家庭的管理,要建立安全管理的台帐和信息库,要定期不定期地检点抽查,加强宣传教育,做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第二篇: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除了对子女大方的教育投资外,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是身体力行,加入到“陪读”一族。陪读作为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近几年来愈演愈烈,有的家长不惜放弃工作,专职陪读,有的甚至上演了新版“孟母三迁”。从农村到乡镇,从乡镇到省城,越来越庞大的陪读家庭出现在诸多中小学名校甚至大学附近。本文立足于这一现状,对其进行了原因探析、利弊分析并总结了相关策略,以期能对当前陪读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并作出积极的反应。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时下,陪读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这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分析这些林林总总的理由,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
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很多家长认为,如果没有专人打理孩子身边的琐事,就会使孩子分心,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江西南昌周女士就认为,如果她不给孩子租房陪读的话,孩子每天上学放学至少有两个小时浪费在路上,三个月下来,就要少学习180 个小时,在高考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损失啊[l ] o 2 .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的怀疑
当前社会独生子女比较多,他们从小就得到家里人的过分关爱和呵护,所以其独立生活呈现脆弱化。部分家长认为,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导致他们衣食无着,不能自理。加之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家长认为子女的自制能力差,如果不在跟前监督,很容易陷入网吧或游戏厅中去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他们行为失控甚至走向社会的对面。所以,陪读能让子女避免外界干扰。3 .家长隐性成就观的显性表现
陪读对于家长来说,他们的心态是既有一种责任感,又寄予很大期望值。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当自我不能实现时,便会产生转移。目前的许多中小学生家长,自己由于错过了许多机会,所以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子女能够实现自己年轻时的理想,能够出人头地。塑造子女也是自我的继续发展。在华东师大心理系的桑标教授进行的一项关于父母意识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有60.6 %的父亲和63.3 %的母亲都认为子女是自己人生的希望[z ] o.家长的不安定感
子女是自己的希望,要使子女成功必须有100 %的保证,不允许一点点的失败。因为这一个的失败就是全部的失败。独生子女使父母不敢轻易地去尝试孩子的“自由发展”。父母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把家庭的重心,把整个家族几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的身上。父母随子女成绩而产生喜怒哀乐。害怕失败,担心子女的不安定感使父母全身心地投入陪读。.学校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家长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而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各自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随着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学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就把学生学习的辅导义务推给了家长。学生的成绩牵扯学校的声誉,学生的成绩更牵扯孩子的将来,家长也感到责无旁贷,于是家庭就变成了学校的延续。.其他特殊情况
有些孩子出现严重不良行为,如抽烟、酗酒、上网等现象严重;经常逃学、旷课等而荒废学业,家长为了强制监督、有效隔离,促其成人、成才而选择“陪读”是必要的。一些农村贫困孩子考上离家较远的中学就读时,家长为了节省开支,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边打工边“陪读”,以助孩子完成学业。另有些孩子由于身体原因(疾病、虚弱)需边上学边药疗、食疗等,家长不得不“陪读”『 s ] o
二、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利弊分析
该如何应对中小学生陪读现象?我们必须对中学生陪读现象的利弊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比较。.中小学生陪读的积极意义
(l)陪读是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有效途径
家长陪子女学习,和他们一同读书,一起探讨书中的问题,容易与孩子的思想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共同语言,便于家长更好地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见解、爱好、兴趣、志向等,使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减少彼此的误会。另外,陪读还可以促使家长成长。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要求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的学习。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实际上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所以陪读不仅是对子女生活上的照料,更不是监督和督促,而是和孩子一起学习,一同进步。
⑦ 陪读是一种新型的亲子活动
在我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家长往往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彼此间的感情因此受到冲击。但是陪读无疑是一种新型的亲子活动,是弥补这一缺陷很好的方法。它可以让子女与家长有更多交流的时间,增进家长对子女的了解,认识青春期间子女的变化和需要,从而能够理解孩子,有效地引导孩子,以便更好地消除彼此间的代沟,促进孩子成长、家长进步等。
(3)陪读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督促
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都还不成熟,所以其自控能力还不强,极容易受身边不良事件的影响,家长的陪读从一定程度上能对子女的不良行为和嗜好进行有效的约束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同时孩子在心不在焉时,在家长的提醒下,他们能重新进入状态,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子女的健康成长及学业上的进步。2 .中小学生陪读的弊端
陪读能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然而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在家长的陪读下,教育原来应该有的一些功能,诸如主动、积极地去探究、自控能力的培养等都无从谈起。(l)陪读不利于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
子女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陪读弱化了许多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面对人生挫折的应变能力,陪读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依赖。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一个人习惯了凡事依靠别人,那么他就无法从心理上“断奶”[ 4 ],无法自立自强,遇事优柔寡断,生活不能自理等,甚至影响到其他方面。⑦ 不利于培养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家长一旦陪读,子女必然缺乏与其他同学深入交往的机会,因为在学校就是专心学习,回去还要在家长的悉心照顾下继续刻苦学习,基本上没有时间和同学交流,长此以往,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形成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的集体生活不仅是要让孩子学到文化知识,同时还要让他们在与同学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时所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培养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从而形成适应环境的良好能力。
(3)不利于子女人格的塑造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高尚品格的形成是需要经历困难和挫折的,虽然这样说有些偏颇,但却代表了大多数的情况。如果子女没有脱离家长羽翼的保护,凡事都会对家长产生依赖心理,以后走向社会则很难独自经受外界困难的磨砺,不能形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遇事果断的良好人格品质。
(4)陪读容易增加子女一定的心理压力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逐渐开始懂得学习的目的性,学习上努力、自觉,如果家长常以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兴趣爱好或事业为代价坚持陪读,等于给他背上加砖,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家长的期望值总是很高,而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有个最高限度,背着父母过高的期望在拼搏,一旦达不到父母制订的目
标,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尤其是性格内向、懂事的孩子会因愧疚而导致诸如焦虑、烦躁、恐慌、自卑、自责等心理疾患,甚至酿成自杀的悲剧。
(5)陪读不利于子女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优秀的学习品质,应该是能独立完成课业、勤于思考、认真严谨、勇于克服困难、有一定自控力等等。优秀学习品质是学业优秀的必要条件。由于有家长经常在旁边监督指导,孩子从而养成粗心大意、不愿独立思考、思维萎缩懒惰,自控力和独立性差等不良习惯。一旦家长放弃陪读以后,孩子将由于失去了“拐杖”而变得胆怯、被动、无主见、手足无措,不能独立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三、对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思考
陪读的学生个体,并非能全面体现陪读的意义,也不会集中以上的所有弊端,个体不同利弊也不同,必须具体分析。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陪读现象,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本无可厚非,但过度地插手监督容易导致孩子过分依赖,不利于其能力的发展,造成分数高的假象。然而,当前在陪读现象不能阻止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正确认识陪读现象,走出陪读的误区,寻求更好的陪读策略,趋利避害。1 .陪读是督促而非监管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了错,譬如精力不集中、作业没做对等,家长应态度和蔼地加以提醒或批评,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启发和引导,切忌简单粗暴地斥责,以免损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陪读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指望孩子什么都会,因为急功近利往往会产生焦躁情绪。而如此的批评训斥只能让孩子产生厌烦和焦虑情绪,既厌烦了学习,也厌烦了家长。.陪读既需注重知识进步,更要注重品德修养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孩子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孩子的道德品质对其一生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家长在陪读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注重培养孩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的精神;另外,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宽容、忍耐等也显得尤为重要。.陪读要注重子女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一些家长文化程度较高,辅导孩子没有问题,但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学习能力、自理自控能力的培养。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独立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陪读方式由包办式转为辅助式
家长对子女的陪读不仅仅体现在陪在孩子身边一起学习,还表现在“保姆式”的服务,离家陪读等,家长独自揽下了除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甚至有的家长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无止境的干预,从而培养出子女在学习生活上的惰性、依赖性。为此,陪读方式需要由家长包办式转向辅助式,鼓励子女独立思考,培养子女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生活的能力,不要过多干预学校教育过程,而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从而端正孩子的学习目的,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第三篇:对农村盖楼房的观察与思考
对农村楼房建造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产业愈演愈烈。但不仅仅在城市中有大规模楼房重建的现象,农村里的楼房建造亦愈发广泛。农村楼房建造,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经济条件、社会风气的改变。同时通过分析农村楼房的建造,又可以反映出建造楼房的原因以及影响及产生的矛盾。
关键词:农村楼房建造
经济条件
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普遍提高。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上,表现出了十分强烈的愿望。但与此同时,农村建房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与矛盾,有些甚至成了上访等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主要诱因。就我来说,这两年每次回家都可以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以前的旧房被新盖的楼房取代。但在这貌似繁荣的景象下,反映的却不仅是新楼房建设应有的喜悦,而更多的是财力的挥霍,农民的怨声载道,农民与农民、农民与政府间矛盾的激化,以及土地分配与浪费问题。因此,农村楼房建设问题急需因其重视并予以研究。
一、农村建楼房的主要原因
农村楼房的大规模建设,存在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多方面原因。
1.当地政府的推动。近年来,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口号越喊越响亮,但也仅仅存在为数不多的试点。但不少县乡政府处于盲目跟从该政策或其他目的,私自对农村社区化建设进行鼓吹,并对农村住房用地进行规划建设,从而导致农村楼房建设的大规模出现。
2.农民收入的相对增加。农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他们在挣取劳务收入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改善居住条件,这也是农村地区随处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楼房建设场面的原因之一。以前,农民对于楼房的建设是不敢想像的,因为他们的财力完全不能支持楼房的建设。而现在,虽然楼房的建设虽然依旧可以花掉农民多年的积蓄甚至需要借一部分外债,但农民大体可以支持楼房的建设了。并且在农村,农民一向把住房看的非常重视,认为有一栋稳定的楼房就等于有了根基,而其方面可以在有了楼房之后慢慢再来。
3.农村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严重。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生活质量普遍不高,没有人会想要建造楼房。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普遍相对富裕了起来,但农民间的差距也逐渐加大。比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进行楼房的建造,便引起了其他农民的攀比与盲从。在农村,有儿子的家庭都把儿子结婚看作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尤其实在结婚彩礼越来越重的今天。而房子作为彩礼的一部分,势必会受到农民的格外关注。我曾经问过问什么要盖楼房,他们的回答却令人吃惊,他们说:“怎么能不盖楼房呢?不盖楼房去不了媳妇,现在娶媳妇第一条就是要有楼,没有楼没人会来的”。
二、楼房建设引发的问题及原因
楼房的建设引发的问题,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一方面,农村楼房建设确实改善了一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拉动了建材、装饰材料等市场消费,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另一方面,农村盲目大规模建造楼房所带来的负面的社会、环境影响要更加显著。
(一)主要问题
1.楼房并不适合农村的生产方式。农民主要从事的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就会有很多工具。现在很多农民都拥有来自己的农机。以前的庭院式住房,对于农民的外出劳作,在家休息,农具的存放以及谷物晾晒等都非常方便。而新盖的楼房普遍都是高楼层小庭院式,并不方便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
2.楼房用地浪费。农村的楼房并不是城市里单元式住房,而是一家一座,二到三层。这样的建筑方式以及每家的人口限制导致楼房的上层基本处于搁置状态,造成了楼房用地的浪费,也直接导致了农民经济的浪费。一些农民在建房方面进行攀比,不仅追求房屋的建筑高度,还盲目贪求房屋和院落的占地面积。不少农户建成新楼后没有拆除旧房,将其闲置或堆放杂物,有的则让老人“坚守阵地“;还有一些人直接在村庄外围占用耕地建设新房,造成很大的土地资源浪费。
3.间接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楼房建设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其实是部分农民根本承担不起的。大部分楼房建成后都是直接入住,外表看着虽好,但其实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4.造成耕地的占用和浪费。新的楼房在建设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调节与老宅基地之间的用地关系,势必会占用一部分耕地,造成耕地的占用。老宅基地在拆掉旧宅后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耕种,且在建楼的过程中,产生的建材废料与污染,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
5.楼房质量问题。农村建楼房缺乏施工技术,当前农村建房施工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土砖瓦匠”,因此施工技术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许多新房建好不久就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隐患,建房过程中因施工技术不行或是劣质建材等原因,垮塌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建材质量问题,农民购买力相对薄弱,低价格是其首选,加上监管难度大,低价的劣质水泥、钢筋,特别是劣质装潢材料大多流入农村建材市场。刚出生的婴幼儿莫名其妙地吵夜哭闹,中老年人整天晕晕乎乎,这与劣质装潢材料散发的有毒物质不无关系,新楼建成非但无乔迁之喜,反而有人住之忧。
6.新房屋杂乱无章。由于新楼房建设并不是同批次完成,而是有一定指标数额,并且也不是所有农户都想建楼房,这便导致了好多旧房仍赖在新房建设用地上不走,新楼房难以建设等问题。还有一些农民不按规划建房,有的新建房屋横竖不齐,朝向不一,杂乱无章。有的农民在未纳入中心村和居民点规划的旧村庄进行建房。还有的在村内“见缝插针“随意建设,造成村内交通不便,排水不畅。
7.新楼房寿命普遍不长。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刚建好的新房子没住多久因新的规划调整就可能面临拆迁重建。许多拆迁房房龄不足十年,有的农户才搬进新房入住不久,有的楼房还未来得及装修,有的农户甚至是二次、三次拆迁,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8.导致农民之间的矛盾。在楼房建设的问题上,同意建设的农民与不同意建设的农民、抢到建楼指标与未抢到建楼指标的农民往往达不成一致,由此产生的矛盾非常激烈,甚至经常产生一些肢体上的冲突。
9.导致对政府的不满。随着国家对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农村建房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一方面农村建房需求强烈,而另一方面受用地指标限制,建房审批困难,造成不少地方违法违章建房层出不穷,“偷”建“抢”建,矛盾频发,不少农民对土地、规划、建设、城管等执法部门及基层干部产生抵触情绪,不和谐因素增多。
(二)存在原因
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群众法制观念十分淡薄。许多村民认为,建房用审批手续繁琐,时限较长,非法占地建房补交罚款、补办手续就可了事,大量的非法占用土地和非法买卖土地现象就随之发生。
2.农村土地政策与新村建设规划实施产生矛盾。现阶段农村实行的是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把承包地统筹安排用于新村建设,有的村民不愿意调整和置换,还有的村民则漫天要价,新村建设规划的启动实施困难。
3.新村建设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道路、供水、供电、沼气、通讯等配套设施不够健全,中心村、居民点对建房群众的吸引力不够强。
4.审批监管不。国土部门及乡镇监管职责没有严格划分和落实,加之监管力量较为薄弱,建房审批较为繁琐,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违法用地现象发生。基层干部责任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村组干部认为都是乡里乡亲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了,任其乱占乱建,放松了对农民建房的监督管理。
三、意见与建议
首先,要解决农民本身的问题。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让人们知道知识的力量,不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外表,通过创建文明生态村,引导农民树立新风。政府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民的需求,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同时,还要从政府政策方面解决。要科学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落实在规划编制上,既要科学,又要严肃。规划制定后,要严格按照规划指导和引导农民依法依规科学建房,合理布局。乡镇、村要对农村建房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结合土地整治,拆旧建新,保护耕地。
总结:农村楼房建设问题是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民生的重要问题之一。规范农村建房问题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疏堵结合,综合治理,进而推进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对农村盖楼房的观察与思考
对农村楼房建造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产业愈演愈烈。但不仅仅在城市中有大规模楼房重建的现象,农村里的楼房建造亦愈发广泛。农村楼房建造,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经济条件、社会风气的改变。同时通过分析农村楼房的建造,又可以反映出建造楼房的原因以及影响及产生的矛盾。
关键词:农村楼房建造经济条件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普遍提高。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上,表现出了十分强烈的愿望。但与此同时,农村建房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与矛盾,有些甚至成了上访等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主要诱因。就我来说,这两年每次回家都可以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以前的旧房被新盖的楼房取代。但在这貌似繁荣的景象下,反映的却不仅是新楼房建设应有的喜悦,而更多的是财力的挥霍,农民的怨声载道,农民与农民、农民与政府间矛盾的激化,以及土地分配与浪费问题。因此,农村楼房建设问题急需因其重视并予以研究。
一、农村建楼房的主要原因
农村楼房的大规模建设,存在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多方面原因。
1.当地政府的推动。近年来,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口号越喊越响亮,但也仅仅存在为数不多的试点。但不少县乡政府处于盲目跟从该政策或其他目的,私自对农村社区化建设进行鼓吹,并对农村住房用地进行规划建设,从而导致农村楼房建设的大规模出现。
2.农民收入的相对增加。农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他们在挣取劳务收入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改善居住条件,这也是农村地区随处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楼房建设场面的原因之一。以前,农民对于楼房的建设是不敢想像的,因为他们的财力完全不能支持楼房的建设。而现在,虽然楼房的建设虽然依旧可以花掉农民多年的积蓄甚至需要借一部分外债,但农民大体可以支持楼房的建设了。并且在农村,农民一向把住房看的非常重视,认为有一栋稳定的楼房就等于有了根基,而其方面可以在有了楼房之后慢慢再来。
3.农村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严重。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生活质量普遍不高,没有人会想要建造楼房。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普遍相对富裕了起来,但农民间的差距也逐渐加大。比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进行楼房的建造,便引起了其他农民的攀比与盲从。在农村,有儿子的家庭都把儿子结婚看作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尤其实在结婚彩礼越来越重的今天。而房子作为彩礼的一部分,势必会受到农民的格外关注。我曾经问过问什么要盖楼房,他们的回答却令人吃惊, 他们说:“怎么能不盖楼房呢?不盖楼房去不了媳妇,现在娶媳妇第一条就是要有楼,没有楼没人会来的”。
二、楼房建设引发的问题及原因
楼房的建设引发的问题,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一方面,农村楼房建设确实改善了一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拉动了建材、装饰材料等市场消费,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另一方面,农村盲目大规模建造楼房所带来的负面的社会、环境影响要更加显著。
(一)主要问题
1.楼房并不适合农村的生产方式。农民主要从事的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就会有很多工具。现在很多农民都拥有来自己的农机。以前的庭院式住房,对于农民的外出劳作,在家休息,农具的存放以及谷物晾晒等都非常方便。而新盖的楼房普遍都是高楼层小庭院式,并不方便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
2.楼房用地浪费。农村的楼房并不是城市里单元式住房,而是一家一座,二到三层。这样的建筑方式以及每家的人口限制导致楼房的上层基本处于搁置状态,造成了楼房用地的浪费,也直接导致了农民经济的浪费。一些农民在建房方面进行攀比,不仅追求房屋的建筑高度,还盲目贪求房屋和院落的占地面积。不少农户建成新楼后没有拆除旧房,将其闲置或堆放杂物,有的则让老人“坚守阵地”;还有一些人直接在村庄外围占用耕地建设新房,造成很大的土地资源浪费。
3.间接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楼房建设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其实是部分农民根本承担不起的。大部分楼房建成后都是直接入住,外表看着虽好,但其实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4.造成耕地的占用和浪费。新的楼房在建设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调节与老宅基地之间的用地关系,势必会占用一部分耕地,造成耕地的占用。老宅基地在拆掉旧宅后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耕种,且在建楼的过程中,产生的建材废料与污染,直接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
5.楼房质量问题。农村建楼房缺乏施工技术,当前农村建房施工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土砖瓦匠”,因此施工技术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许多新房建好不久就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隐患,建房过程中因施工技术不行或是劣质建材等原因,垮塌伤人事件也时有发生。建材质量问题,农民购买力相对薄弱,低价格是其首选,加上监管难度大,低价的劣质水泥、钢筋,特别是劣质装潢材料大多流入农村建材市场。刚出生的婴幼儿莫名其妙地吵夜哭闹,中老年人整天晕晕乎乎,这与劣质装潢材料散发的有毒物质不无关系,新楼建成非但无乔迁之喜,反而有人住之忧。
6.新房屋杂乱无章。由于新楼房建设并不是同批次完成,而是有一定指标数额,并且也不是所有农户都想建楼房,这便导致了好多旧房仍赖在新房建设用地上不走,新楼房难以建设等问题。还有一些农民不按规划建房,有的新建房屋横竖不齐,朝向不一,杂乱无章。有的农民在未纳入中心村和居民点规划的旧村庄进行建房。还有的在村内“见缝插针”随意建设,造成村内交通不便,排水不畅。
7.新楼房寿命普遍不长。由于缺乏规划指导,刚建好的新房子没住多久因新的规划调整就可能面临拆迁重建。许多拆迁房房龄不足十年,有的农户才搬进新房入住不久,有的楼房还未来得及装修,有的农户甚至是二次、三次拆迁,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8.导致农民之间的矛盾。在楼房建设的问题上,同意建设的农民与不同意建设的农民、抢到建楼指标与未抢到建楼指标的农民往往达不成一致,由此产生的矛盾非常激烈,甚至经常产生一些肢体上的冲突。
9.导致对政府的不满。随着国家对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农村建房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一方面农村建房需求强烈,而另一方面受用地指标限制,建房审批困难,造成不少地方违法违章建房层出不穷,“偷”建“抢”建,矛盾频发,不少农民对土地、规划、建设、城管等执法部门及基层干部产生抵触情绪,不和谐因素增多。
(二)存在原因
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群众法制观念十分淡薄。许多村民认为,建房用审批手续繁琐,时限较长,非法占地建房补交罚款、补办手续就可了事,大量的非法占用土地和非法买卖土地现象就随之发生。
2.农村土地政策与新村建设规划实施产生矛盾。现阶段农村实行的是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把承包地统筹安排用于新村建设,有的村民不愿意调整和置换,还有的村民则漫天要价,新村建设规划的启动实施困难。
3.新村建设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道路、供水、供电、沼气、通讯等配套设施不够健全,中心村、居民点对建房群众的吸引力不够强。
4.审批监管不。国土部门及乡镇监管职责没有严格划分和落实,加之监管力量较为薄弱,建房审批较为繁琐,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违法用地现象发生。基层干部责任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村组干部认为都是乡里乡亲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可以了,任其乱占乱建,放松了对农民建房的监督管理。
三、意见与建议
首先,要解决农民本身的问题。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让人们知道知识的力量,不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外表,通过创建文明生态村,引导农民树立新风。政府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民的需求,积极组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
同时,还要从政府政策方面解决。要科学编制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落实在规划编制上,既要科学,又要严肃。规划制定后,要严格按照规划指导和引导农民依法依规科学建房,合理布局。乡镇、村要对农村建房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结合土地整治,拆旧建新,保护耕地。
总结:农村楼房建设问题是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民生的重要问题之一。规范农村建房问题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疏堵结合,综合治理,进而推进农村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现象与思考
现象 本质
“热”→“记忆”→“期盼”→“学习”
2011年9月8日《朱镕基讲话实录》正式出版。全国上下再一次掀起了读书的狂热,民众用心去读这位前任共和国总理的风采和魅力。自从朱镕基卸任以来,时隔八年之久,再一次亮相于民众之间。近几年来,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了两套以朱镕基的讲话为内容的书,分别是《朱镕基答记者问》和《朱镕基讲话实录》,于是朱镕基又“热”了。从“朱镕基热”中不难看出,全国人民非常喜欢和爱戴这为共和国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极高。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这位大国总理,极具幽默,自信,从容的演讲风格,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冒险的勇气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他的书我必须拜读,可是最近出版的讲话实录,我曾三次专访新华书店,每次都是遗憾而归,因为书早已脱销。我在遗憾中暗喜,因为他的魅力早已征服了懂他爱他的人。
虽然他卸任有八年之久了,但他的影响力就像深秋的桂花,深深地感染了整个秋天,再深的巷子也挡不住桂花飘香。
他是21世纪的勇敢开拓者,自1978年到2003年这20多年来,人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是要许多热血沸腾,才华横溢的政治人物来推动的。80年代初,当时党政领导人年纪轻,干劲足,上下一心,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90年代,尽管发生了一些不幸事件,但改革开放的民意不可违,政绩斐然,勇于开拓的朱镕基,也从上海上调到了中央工作,负责经济工作,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旗早已矗立,大旗也准备完毕,缺少的是一位优质的旗手,等待大旗的升起,这位优质的旗手就是朱镕基。
1993年,通货膨胀,朱镕基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的治理,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也维护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使他们免遭富豪阶层的掠夺,在此期间他还亲任央行行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使通货膨胀悄然消失。1998年,一上任就遇上亚太金融风暴。朱镕基沉着应对。在亚太各国中,唯中国大陆经济继续稳定发展,经受住了亚太金融风暴的考验,并有力的带动了亚太其他国家走出风暴的打击,实现经济的复苏,当时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新加坡更是严重受挫。1998年上任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他将本届政府要干的几件事概括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和“五项改革”。
“一个确保”就是在面临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下,确保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达到8%,即“保八”。“三个到位”,第一个到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个到位是彻底改革金融体系。第三个到位是政府机构的改革。“五项改革分别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财政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当时国企效益低下,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所以下定决心三年脱困,结果国企三年攻坚任务 出色完成,国家财政出入显著增加,有力支持和推动其他各项工作。
朱镕基积极推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加入WTO。目光短浅者不明白中国加入WTO的重大意义,而对其带来的一些暂时性 问题而喋喋不休。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加入WTO是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它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竞争中,进一步成长壮大,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他倡导扩大内需。人不但是生产者,而且是消费者,思僵化的人,只看到消费者损耗物品的一面,却没有发现消费者反过来拉动生产的一面。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朱镕基的观点是超前的,站在同时代其他
政治家的前面的。他从事经济工作四十多年,有丰富的经验,他认识到,十三亿人口不但是生产者,更是最大的消费者,必须开发这个消费者的市场,从而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他大力倡导扩大内需政府,在中国由不发达走向发达国家水平的过程中,始终是应得到充分重视的,是我们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朱镕基坚决打击走私。90年代,在中国官员政治道德急剧堕落的大背景下,中国走私变得十分猖獗。一些走私分子手伸到公安、纪委、海关、工商,伸到各种重要岗位,甚至伸到了中央部委。实在是骇人听闻!走私破坏市场秩序,破坏社会风气,使国家财政出入大量流失,朱镕基坚决主张打击走私。使夏门远华、广西、湛江等一些重大走私案件得到侦破,维护国家利益,从根本扭转了90年代那种疯狂的走私形势。朱镕基的这些措施,有力的激发了古老中国的经济活力,使中国在政治稳定,思想文化不争论的大背景下,经济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有人把朱镕基与美国央行行长格林斯潘,誉为当今时代两大经济英才。现在中国的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90年代所奠定的基础。
一个政治家,他的过人之处,不但在于其出众的政治才能,而且在于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家便有隙可乘,国家便会混乱不堪。因此,广大民众无不希望政治家严于律己,而对品德恶劣的政治家极其蔑视。这些年来,中国社会道德沦落到各行各业,许多高官也受到了冲击,在职退职总想为子女捞点好处,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在国际国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成克杰、程维高、陈希同、陈良宇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样的官吏理当受到人民的唾弃!朱镕基就是高级干部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种做官风格,极其可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珍贵财富,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值得后续者发扬光大。
正当他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企业工人的下岗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要用辨证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就某点而定论。国企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符合价值规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大方向。体现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解放思想的勇气和智慧。国企改革不可避免会使一些企业破产,企业减员,引起职工下岗。在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就业渠道又不通畅的情况下,职工下岗无疑会使他们的生计变得更加艰难。但是,一个社会的进步是一个长远计划,改革是发展的必然,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改革之所以是艰辛的,是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修一条路,不仅仅在于修完就完事了,要涉及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利益发展及生态。所以要深入思考,也要有过人的勇气,更要去做大量具体工作,而且不可避免会有会败的风险。一个民族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许多开拓者,朱镕基就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他推动了中国的改革,促进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可以说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整个框架,就是在他的努力下搭建起来的。朱镕基改革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不畏惧,迎难而上,更是因为他了解中国国情,明白如何发展,坚定改革信念。他的改革为后和积累了正面的经验,也提供了反面的教训。历史会证明,只有更深入、更持续的改革,才能发展各个领域。
朱镕基“热”来了,“热”得很简单,两本书就把民众吸引到一起。在网上的评论不难看出,有人认为这是他对现阶段发展状况的不满。也有人认为,这是为现今发展提供经验。不管怎么说,他都热起来了,热得不是没有原因。从“朱镕基热”这一效应,再结合现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倡导经济转型,但始终得不到解决,物价、房价不到十年的时间翻了几翻。经济发展不良,这让民众想起了朱镕基,1998年—2003年,物价、房价上下涨幅不是很多,一直都很平稳,还因为他深入改革。尽管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改革已经不能完全寄望于某个强人身上,但重温改革精神,官民双方汲取改革动力,无疑是“朱镕基热”的主要原因。
“朱镕基热”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的个人魅力,他为人直率,幽默风趣,讲真话,深受全国人民的欢迎。《朱镕基答记者》与《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共同点就是“真”。在《问答》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时,有一段朱镕基用英文讲话的视频,其中的一部分翻译成汉语是这样的:“我不敢说这本书的立论如何正确,更不期望每个读者都会同意我的观点,我只想说:我在本书中讲的都是真话,这是我一生坚持的原则。”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朱镕基来到他当过院长的经管学院,那时《实录》还未正式出版,他说:“我在这里只讲真话,我把这套书送给你们,看看我这十几年来说的是胡话、真话还是老实话,请你们鉴定”。
朱镕基的一生我把概括为“真”、“能”、“公”、“严”、“幽默”,这五大特点我想应该会得到公认。这是他的优秀品质,作为领导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品质。从他的身上,作为大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向党组织靠拢必须学习的品质,党是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发展党的,从而使党更加先进。
唯真,才能交真心;唯能,方可办大事;唯公,才会服他人;唯严,方能有效律;唯幽默,才能化险为夷。不能做到,也做不到,只能无限的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