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对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的是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各类犯罪、调处民商、行政纠纷、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有序健康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武器的神圣使命。在现代法制社会,法官是维系国家法治的特殊群体,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的实现程度,对法律功能的发挥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法官队伍的政治素质、审判业务素质、执法水平,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基层法院队伍中确实存在着少数违法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成为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存在及其危害
司法是主持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特别是法治文明的窗口。司法权是为社会排难解纷,掌握对公民生杀予夺大权的国家权力。司法公正,国家法制才有权威,社会才能安宁稳定,人民才有最后的依靠。司法 1 腐败,则杜绝了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受侵犯时的最终救济手段,冤无处伸,理无处讲,社会完全丧失对国家、政府、对党的信任感与凝聚力,人心背离,社会动荡。司法清廉事关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对社会制度的评价,对司法官员的信心,从而也关系到国家反腐倡廉的长远大计。很难想象,经过一次不公正审判而败诉的当事人对司法公正会怀有信心;即使是获胜的一方也不会对司法公正抱有信心。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说:“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加大对法官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全年共查处违法违纪法官794人,其中52人因滥用审判权、执行权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充分说明,法官违法违纪现象已经是法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防范。
总的来说,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纪律上、业务能力上都是过硬的,特别是通过“教育整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以及 “公正与效率”司法大检查等集中 教育活动,法院的工作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不可否认,现实的法官队伍离党和人民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法官队伍整体素质尚不可适应形势与发展的需要,法官贪污受贿,违法犯罪时有发生,有的法官业务水平不高,对所承办案件久拖不决、枉法裁判;“冷、硬、横、推”的官老爷态度仍然存在,对群众“吃、拿、卡、要”、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私自会见当事人,接受当事人吃请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虽然这些现象不是法官队伍的主流,但已严重影响了法官队伍的光辉形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法制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留下法律空隙太多,给人以可乘之机,同时法院之间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利益的原因还存在冲突和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也严重影响了法院队伍的形象、妨碍了司法公正。
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存在会直接导致以下三种后果:
第一,导致司法结果的不公,即一些法官违法违纪的背后往往是因其故意为之的徇私舞弊和枉法裁判。
第二,导致司法专横,即司法行为在过程 和程序上不开放、不民主,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被践踏如不审而判、先判后审等。
第三,导致司法软弱,即司法机关或者司法人员应当履行职权而不履行,如对公民或者法人提起的民事诉讼以无法律依据为由拒绝受理,导致纠纷不能解决、权利不能救济。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涉,使一些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案件得不到处理,使秩序无法维护;再如不协助甚至阻止外地法院执行涉及本地利益的合法判决等。
二、法官违法违纪现象产生的原因
导致法官违法违纪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对司法权的约束制度不健全。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约束,否则最终要走向腐败,孟德斯鸠说:“从事物的本性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出版,第154页。)如果说我们没有对司法权的约束制度是不准确的,人大和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在宪法和法律条文中规定得比较完整,问题在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司法权有着监督不力的一面。至于行政权对司法权的约束,法律中则没有明确的规定。从立 法权与司法权的关系来看,宪法强调了立法权对司法权的监督,却没有司法权对立法权的约束制度,也就是说未规定司法审查制度。“在权力领域任何两个独立的权力之间要形成一种权力监督关系,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而权力间张力形成的前提是两种权力的均衡”(徐显明,齐延平:《论司法腐败的制度性防治》。载《法学》,1998年第8期,第29页)。如果在两个权力之间存在的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那么这两种权力实际上是一种权力,那就谈不上立法权对司法权的有力监督。要使立法权形成有力的监督,必须使司法审查制度成为司法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检察机关对司法权的监督活动来看,它本身就有体制性矛盾。在我国通常是把检察院也归属于司法机关,这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做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如美国、法国、70年代后的日本,都是将检察机关归属于行政部门。因为检察权就其特点而言和行政权是一致的,如:在检察机制上实行的是命令与服从,权力行使是主动干预,所作决定的效力不具有终极性。从实际效果来看,现行检察体制对司法权的监督是比较软弱的,如果让检察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一道形成一种合力对司法权进行监督,能 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法官选用制度不合理。法官产生的途径不科学,法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方面参差不齐,是造成法官违法违纪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法官队伍人员的来源,主要是行政部门的调入、部队转业、高校分配以及充实“公检法”中从企事业单位调入的人员。正由于法官来源的多样性,使其构成并不科学,由此形成法院队伍人员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法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客观的说,以上四种法官产生的途径确实使法院在过去的司法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很大贡献,也给法院带来了好的作风和思想品德,不少人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涌现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法官。但也存在极少数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不合格,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甚至违法犯罪的人员,存在鱼目混珠、把关不严的问题,这是形成影响法官队伍职业素质的主要原因。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司法机关的大多数法官已经达到了大专以上的专业水平,但细致分析起来,法官的专业构成“仍然以业余法律院校的毕业生为主。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正规高等教育毕业生,特别是硕 士生、博士生难以进入高级以下的司法审判机关,已经进入司法审判机关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人才也因各种因素难以久留”(席小俐:《对我国审判制度的几点思考》。载《法学家》:《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研讨》(下),1998年第2期,第115页。)而且我们常用的“大专以上”这个词本身就是相当含糊的。熟悉中国教育现状的人都知道,突击几个月拿到大专文凭并非是极个别的现象。不仅如此,法院往往成为复转军人重要的安臵去向,使得法官队伍专业化问题更加突出。“直到今天,法院仍是各行业中外行人较为容易进入的一个机构。不必说法律专业文凭,基本法律常识的具备也没有被作为进入法院从事司法工作的先决条件。甚至没有受到任何法律训练的人可以担任院长、副院长”(注:贺卫方:《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载《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为什么对进入医院的医生、对进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的专业化要求很高,但到了法院反而会很低呢?难道是法院的工作比医院不重要吗?法官的专业化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性要求,是审判结果正确的先决条件。一方面要拓展经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 进入法院;另一方面要卡紧乃至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法院从事审判工作。对法院的院长应强调和看重其出身法官序列,现在的情形是院长的政治属性强,每一次人大换届,必然也对法院领导层作一番调整。可以采取对法官的行政化任命方式,无过错则永久任职,以保障法官职务的稳定性。这样法官就会有勇气和能力抵御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公正审判和法制统一才能实现。
(三)舆论媒体对司法权的监督没有形成制度。对司法活动的监督除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监督外,还应当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现代传媒的发展使得舆论的力量空前强大,在国外甚至被称为“第四种权力”,在中国媒体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要使舆论和媒体的监督发挥其作用,必须得使其规范化起来。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新闻舆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不够,尚未形成足够的社会压力。但另一方面媒体的监督又有可能造成对审判活动的不公正影响。一个好人犯罪很多人会同情,一个贪官被抓人们恨不得诛之而后快。特别在对有些案件形成一边倒的舆论的情况下,对法院审判活动的报道实质上变成一种审理案件的活动,似乎不按舆论意志形成判决大有不 罢休的决心,结果损害的依然是司法独立和司法活动的中立性。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通过立法使之成为一项规范性很强的监督活动。(注:美国法院在审理黑人棒球明星O.J.辛普森杀人案时,在舆论几乎一致地认为凶手就是辛普森情况下,作出了宣布其无罪的判决。第一次审理时美国破天荒地允许电视转播,但第二次审理时仍旧采取法庭上不准拍照、不准摄像的做法。)
(四)某些具体环节上存在缺陷。在回避制度上、在工作程序上、在法官待遇问题上、在宣传导向上都存在需要克服的地方。
1.从回避制度上看,法律上没有规定法官应回避本籍,不能到自己的家乡担任法官(中国古代官员任职尚有此规定)。现实当中绝大多数的法官都在自己的家乡任职(特别是基层法院),法官生活的社区和当事人是联成一片的,法官自身无法抵御各种人情的干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分讲究人际关系的国度里,把法官放在土生土长的地方任职对于司法公正本身就是挑战。虽然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地方都相应制定了一些执业纪律,如《法官法》中对法官的惩戒、回避制度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法官执业过程中不公正执法现象时有发 生,主要就是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惩戒制度,目前法院的执业纪律太多太滥太原则化,缺乏量化标准,同时,缺乏执行这些监督惩戒或制度相应的措施,对监督检查法官缺乏激励机制以及人身安全保障制度,也就是缺乏保证这些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因此,不少制度悬挂在墙上无人问津、形同虚设。
2.缺乏合理的待遇结构。表现在:一是法官政治待遇低。宪法虽然明确规定“一府两院”的政治和法律地位,但两院的政治级别却不明确。长期以来,把两院视同如政府的二层机构的平行单位,这就使得法院公正行使司法权时没有充分的权力保障。由于法院的地位低,法官的地位也随之降低,行政机关领导长期以来一直把法院当作自己的下属机构,把法官当成自己的工作人员随意支配。二是法官的物质生活待遇太低,没有很好的后勤保障。长期以来,法官超负荷的劳动与其劳动所产生的价值相差甚远,以致法官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荣誉感和自豪感。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如设立法官津贴、从优待警补助等,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一些地方由于财政紧张,相应的补救措施难以切实兑现。在法 官待遇上,中国的法官与其他国家法官相比是比较低的。实现司法公正、杜绝腐败,就要保障法官这一群体维持体面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所必备的基本物质条件,这对保证作为法官的尊严和责任感是很重要的。如果法官的医药费、办案经费都捉襟见肘,在现实中就会发生借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名义“上门揽案”;受利益驱动办理案件影响严肃执法和法院的公正形象,也为腐败提供了条件。
3.在宣传上,有时人们忘记或者忽视司法活动的规律,按照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进行宣传,过分强调群众路线,强调法院主动为企业分忧解难,甚至为了表现法院的亲和力,宣传法官上街扫地、修车等便民活动。应当看到,“司法不可能回避与民主的关系,但是,司法与民主得保持距离,不能用民主的原则、方法、民众情绪来代替司法”。“司法民主化不是群众化、运动化;对于司法而言,个体的权利与尊严较之于群众意愿更足珍贵”(注:陈端洪:《司法与民主:中国司法民主化及其批判》。载《中国法学》(京),1998年第4期,第38页。)法官有可能在达到“亲切”与“随和”的目的的同时失却了职业所必备 的“庄重”与“严肃”,使法官混同一般群众,削弱了职业自律意识。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形成目前现状的另一原因。目前社会上请客送礼、说情风盛行,一些法官面对糖衣炮弹的诱惑缺乏党性,同时,法官面对上级部门、亲戚朋友的各种关系和层层压力,作为“平民化”、“多样化”的法官难以做到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法官也是社会上活生生的人,也有个人问题,如亲属、小孩的读书、就业等问题,同样也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办,也有求于人,正由于法官的“平民化”、“多样化”现状,自然使其面对神圣的职责不得不打折扣。
三、解决目前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措施
1.以司法自治防司法腐败。司法自治不是司法封闭,而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靠自身拥有的知识、道德和物质资源能够自主地处理司法事务包括案件的处理和司法人员的内部控制。
司法自治,对内部而言就是司法内部的自律机制,其核心内容是,严格而合理的司法官员任免制度使司法官员必须由受过高层次教育从而有高深文化、法律素养的人员担任(严格的执业资格 考试),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从而使他们自然远离趋炎附势之恶习(社会对法官良好形象的崇敬、法官能以其良好的素养而公正地回应社会对正义的需求从而导致更殷切的外部期望、法官群体内部的相互熟知与关注以及他们与社会普通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有稳固的终身或者长期任职保障而使之无后顾之忧,有优越的物质待遇而使之不为五斗米折腰(法官不得减薪);对外部而言,则是司法机关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一切外部监督可以到位,但不能越位,即不能代行司法机关的职权,当司法不公现象比较突出时,应当认真思考其真正的原因,寻求治本之策,不能盲目地主张对司法加强外在监督,道理很简单,既然司法会出现不公现象,监督司法的力量很难保证不出现不公现象。
(1)健全司法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除严格执行诉讼法中有关审判监督程序和《法院组织法》、《法官法》等法律中,对司法人员的职责和禁止性规定(如《法官法》列出的“十三个不得”),以及刑法中有关针对司法犯罪行为的规定外,实行法官与当事人隔离制(法官不得一人单独与当事人接触,或在另一方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与一方当事人接触);改革现行陪审制,建立专家陪审制;实行违法审判责任追究等等。为强化外部监督,建立一些具体工作制度,如设立法官违法投诉中心、举报中心;设立案件质量评查制;聘请廉政监督员;设立廉政执法监督咨询委员会;实行院长接待日;重点岗位人员轮换制;……等等。这些制度与措施的推行,对于防腐倡廉,促进司法公正,可以起一些作用。但要贵在实行,不要虚设。
(2)摆脱外界金权控制。法官违法违纪除了司法体制上的原因外,司法机关与司法人员受制于外来的权力与金钱的控制、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要求司法人员在金钱、权力面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但道德的要求不能代替物质的抗力。据1983年11月15日《英国经济学周刊》公布,英国大法官年薪高达59300英镑,而同年首相的年薪却为49000英镑。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一项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在其任职期间得领受酬金,其金额在连续任职期间不得减少。”据统计,美国大法官终身任职以致在任上去世的占一半以上,大法官的年薪高于内阁部长。俄罗斯为了保障法官 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改变了法院的财政管理体制,将过去的财政分级管理改为联邦政府一级财政管理。在日本,宪法规定,法官的报酬在任职期内不得减少(见《日本国宪法》第79条),法官非依宪法程序不得罢免、转职、停职;最高法院院长的薪金等于内阁总理大臣、两院议长;对法官处分,不得给予减薪;即使因财政紧缩,对公务员减薪时,也不得对法官减薪。司法机关的经费短缺,司法人员的待遇菲薄,就不能不受“利益驱动”去自行“创收”,以致卖法换钱,腐败由之丛生。救治之道,在于给司法机关“进补”:一是改变司法经费依附行政机关的体制,实行司法经费由国家财政单列;一是较大幅度增加司法机关的经费和法官的薪金,使司法机关不要靠“创收”来弥补开支,加强司法机关的“硬件”建设;使司法人员不必羡慕社会上的“大款”,而能在社会地位与生活待遇和职业保障上“养尊处优”,提高其对职业的珍惜感、荣誉感与敬业精神。与此相适应,要大大提高法官的权威地位,排除外来权力(政治权力以及金钱权力等等)的干扰。法院、法官既然掌握国家与社会各种纠纷的最终裁判权,又是社会公正、公道的最后一道防线,理 应享有令人敬服的权威和信誉。这有赖于司法机关与人员的自律与自重,也要求国家与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2、改善法官队伍人员的产生办法,对法官队伍加强教育和培训,将培训引入考核、任用范畴。一方面是要严格按照《法官法》规定的条件选任法官,进一步规范法官选任程序,统一法官选任标准,从学历、任职资格等方面提高法官职业准入“门槛”,严把“进口关”、“源头关”确保新选任的法官在政治上、业务素质上都达到较高水平,当前进行的全国司法统一考试就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措施。另一方面是对在职法官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政治、业务、综合知识方面的强化培训,以适应新时期审判业务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如股票、债券案件、知识产权案件等,只有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才能审理好案件,因此就有必要举办各类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班、研讨班,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将培训内容引入考核、任用机制,增强干警的业务钻研精神,才能造就一支专家型的审判队伍。另外还要做好出人渠道,对政治、业务能力不强、办事效率低、严重影响法院形象的人 员,要调离法院,以确保法官队伍的纯洁性。
第一、要制订落实并完善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如制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措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法岗位责任制度》、《执法监督公示制度》、《内部监督检查制度》、《纪检监察制度》、《政治业务学习制度》、《诉讼(执行)风险告知制度》等,所制定的制度要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实用性,避免原则化、笼统化。通过制度的约束,使之能经常对照检查,随时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第二,建立健全立审分离、审执分离的审判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大民事审判格局的任务和要求,保证案件审理质量。第三,强调案件审理过程的流程管理,制定《案件流程管理办法》。从案件受理到案件审结的各个环节均注明时间,从程序上给予监督,使法官更明确树立程序违法就是错案的意识,逐步克服重实体、轻程序倾向。第四,建立健全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法官的执业责任心。要实行案件抽查制度,不定期地对各类案件进行抽查、评查,发现优点、找出不足,分别予以表彰和批评。对办错案的要分析原因,分清责任,进行严肃处理,做到从具体措施上保 证法官公正廉明、严肃执法,同时也是有效地防止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维护法官良好形象的有效举措,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官以服从法律为最高天职。第五、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党委、人大、政法委应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纪律监督,实行违法违纪举报制度。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建立“案件跟踪监督制度”。法官审结案件,人民法院在发给判决书的同时,发给双方当事人“意见征求卡”,如发现办案法官有违法违纪行为,当事人可以填卡寄回法院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第
六、制定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惩戒机制,实行谈话诫免和黄牌警告制度。在保证法官的各种待遇基础上对法官执业标准给予准确的定位,对法官的违法违纪行为给予严厉的惩戒,并对纪检、监察人员给予充分的人身保障和物质激励;对群众反映的法官违法违纪问题,纪检监察人员应给予黄牌警告,责令其改正,以确保法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
3、加强和完善法官的职业监督。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诉讼体制本身的监督制约作用。要主动、认真地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接受民 主监督、舆论监督,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但是要坚持摒除权力机关对具体案件的监督,要将有关监督侧重于对法官素质、行为的监督,以确保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审判独立。要继续加大惩治司法腐败的力度,重点查处利用审判权、执行权贪赃枉法的人和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进一步纯洁法官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法官“八小时”以外监督,严格约束法官的业外活动。将监督关口前移,“八小时以内”的“工作圈”要管,“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也要管。法官必须杜绝与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良好习惯相违背的,可能影响法官形象和公正履行职责的不良嗜好和行为,应当谨慎出入社交场合,谨慎交友,慎重对待与当事人、律师以及可能影响法官形象的人员的接触和交往。要引导法官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加强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必须在进行司法教育整顿中,加强司法人员的法治教育,强化对人民负责的受监督意识。当前还要抓紧制定新闻法,以保障公民和社会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和言论自由权;同时也约束新闻舆论界,要求他们在法律范围内行使监督权。
第二篇:对当前贫富差距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对当前贫富差距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贫富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社会上存在贫富差距是一种常态,在某种程度甚至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然而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就会危及社会稳定损害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失范现象肆意蔓延,从而最终破坏社会的健康发展。目前中国已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因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成为中国当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贫富差距现象思考措施
一、贫富差距的含义
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 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对当前贫富差距现象的分析
当前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财富和收入差距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和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因此,研究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根据现实状况制定合理的对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证我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细的方面分析贫富差距体现在权利上的差距,知识上的差距,还有收入上的差距。从宪法上讲,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可是这些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人身上。当然,这本身就是一个制度上的难题。可是,公民在把权力交给人大,交给政府代替实行的时候,人民大众的权力就落在了极少数人的手中。让代表们去执行权力在理论上说无可厚非。可是,某些代表却在利用大众的权力谋自己的利益。而宪法所赋予民众的监督权也没有很好的落实。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小农意识,以及对达官显贵们在心底深处的那一丝惧意,使百姓们只能委曲求全。在农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老百姓根本就没有真正懂得“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含义,那些官员们也没有真正懂得什么叫“国家公仆”,什么叫“为人民服务”。老百姓不敢真正去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力。因为他们懂得一个词 “官官相护”或者叫“民不与官斗”。官员将权力“私有化”,是有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基石。而这导致了贫富差距。
知识上的差距也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一个原因。当然,造成知识差距的原因还是在贫富差距。所以,这两个事件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中国,相对于农村来讲,城市在教育、医疗、交通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改革之初,邓小平曾经指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改革过程中必然存在先富后富问题,也就是贫富差距问题,但这种贫富差距是以辛勤劳动、合法经营为前提的,它有利于提高效率,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为党的政策所鼓励和允许。应当承认,在先富起来的群体中,多数人是依靠党的富民政策,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发家致富的,对这部分人,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并以他们为榜样,带动全体人民共同致富。合理合法的致富确实起到了标示作用,广大人民对此也是认可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贫富差距确实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因素。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与此相关的体制、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还很不完善,各种经济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市场运行机制尚不规范。一些人在改革初期钻政策空子大捞一把;一些人借工作之便贪污受贿;一些人偷税漏税,把巨额国税转化为个人所有;一些人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坑骗人民群众而从中牟取暴利。此外,有些行业因行业垄断,缺乏竞争,服务低劣,但收入偏高,与其他行业形成了不合理的行业收入差距。
总体来分析我国目前各行业间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差别过大是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现有的已经形成的平均利润率最终又是和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息息相关。通过对比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率问题的理论,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平均利润率是一种不完全的平均利润率。
三、对当前贫富差距的思考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第一,极端的贫富两极分化,势必引起社会动荡。中国人自古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历史上,多次的政权更迭,都是社会矛盾尖锐化上升到一定程度导致。故而贫富不均现象若听之任之,势必是国家发展的祸根。第二,贫富不均产生原因很复杂,但其中重要一点即近年私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容否认,私有经济一定程度刺激生产者加大生产强度,提高生产者生产积极性,但是,随着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者本身与雇佣工人之间,多少会存在资本主义所谓“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而国家难以从中进行干预。所以不能准确把握贫富不均这一问题,对社会影响决不只停留在简单的表面现象上。
第三,邓小平所指“富裕”,是个宽泛概念。满足温饱,是富裕,腰缠万贯,有车有房,也是富裕。具体而言,富裕无止境。而“先富带动后富”,如何带动?依靠法律还是任其发展?我们肯定先富所带动的巨大社会效益,那遏制先富过快是否等同遏制经济发展?又怎样保证贫富差距不再加大?都是一时难以定论,都需深入思考的话题。
第四,课本所提“注重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等做法,都属国家宏观动作,具体到个人,能否真正落实,还须时间证明。人对自身环境的满足程度与自己的生活预想总有差距。“人心不足”的心理状态,能成为上进的力量,也能成为对社会不公的谴责。国家责任所在,即是弱化缓和这些矛盾,这不仅需要国家不断加大对经济的监管力度,也更需要大众个人的不断努力。
四 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
现在我国所面临的现状就是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地被拉大,因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尽快构建一个完备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首先,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其次,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是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缩小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二是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要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改造,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社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工作。
再者,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差距。一是利用税收杠杆调节个人收入。主要是征收个人所得税;征收居民财产征税,在原有房产税、车辆使用税、契税的基础上,增加不动产税、土地税;征收商品税,纳税人可将税赋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直至最终消费者,尤其是个人高消费者;征收遗产税。二是改革工资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三是制订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政策,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支持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持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界限,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就此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入思考,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高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
[2]刘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扩大 17年间增加12倍 北京商报
[3]郭爱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4]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5]李中华,透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拉大
[6]吴忠民.客观看待中国贫富差距问题.中国经济时报,
第三篇:现象与思考
现象 本质
“热”→“记忆”→“期盼”→“学习”
2011年9月8日《朱镕基讲话实录》正式出版。全国上下再一次掀起了读书的狂热,民众用心去读这位前任共和国总理的风采和魅力。自从朱镕基卸任以来,时隔八年之久,再一次亮相于民众之间。近几年来,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了两套以朱镕基的讲话为内容的书,分别是《朱镕基答记者问》和《朱镕基讲话实录》,于是朱镕基又“热”了。从“朱镕基热”中不难看出,全国人民非常喜欢和爱戴这为共和国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极高。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这位大国总理,极具幽默,自信,从容的演讲风格,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冒险的勇气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他的书我必须拜读,可是最近出版的讲话实录,我曾三次专访新华书店,每次都是遗憾而归,因为书早已脱销。我在遗憾中暗喜,因为他的魅力早已征服了懂他爱他的人。
虽然他卸任有八年之久了,但他的影响力就像深秋的桂花,深深地感染了整个秋天,再深的巷子也挡不住桂花飘香。
他是21世纪的勇敢开拓者,自1978年到2003年这20多年来,人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是要许多热血沸腾,才华横溢的政治人物来推动的。80年代初,当时党政领导人年纪轻,干劲足,上下一心,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90年代,尽管发生了一些不幸事件,但改革开放的民意不可违,政绩斐然,勇于开拓的朱镕基,也从上海上调到了中央工作,负责经济工作,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旗早已矗立,大旗也准备完毕,缺少的是一位优质的旗手,等待大旗的升起,这位优质的旗手就是朱镕基。
1993年,通货膨胀,朱镕基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的治理,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也维护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使他们免遭富豪阶层的掠夺,在此期间他还亲任央行行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使通货膨胀悄然消失。1998年,一上任就遇上亚太金融风暴。朱镕基沉着应对。在亚太各国中,唯中国大陆经济继续稳定发展,经受住了亚太金融风暴的考验,并有力的带动了亚太其他国家走出风暴的打击,实现经济的复苏,当时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新加坡更是严重受挫。1998年上任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他将本届政府要干的几件事概括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和“五项改革”。
“一个确保”就是在面临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下,确保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达到8%,即“保八”。“三个到位”,第一个到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个到位是彻底改革金融体系。第三个到位是政府机构的改革。“五项改革分别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财政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当时国企效益低下,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所以下定决心三年脱困,结果国企三年攻坚任务 出色完成,国家财政出入显著增加,有力支持和推动其他各项工作。
朱镕基积极推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加入WTO。目光短浅者不明白中国加入WTO的重大意义,而对其带来的一些暂时性 问题而喋喋不休。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加入WTO是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它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竞争中,进一步成长壮大,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他倡导扩大内需。人不但是生产者,而且是消费者,思僵化的人,只看到消费者损耗物品的一面,却没有发现消费者反过来拉动生产的一面。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朱镕基的观点是超前的,站在同时代其他
政治家的前面的。他从事经济工作四十多年,有丰富的经验,他认识到,十三亿人口不但是生产者,更是最大的消费者,必须开发这个消费者的市场,从而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他大力倡导扩大内需政府,在中国由不发达走向发达国家水平的过程中,始终是应得到充分重视的,是我们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朱镕基坚决打击走私。90年代,在中国官员政治道德急剧堕落的大背景下,中国走私变得十分猖獗。一些走私分子手伸到公安、纪委、海关、工商,伸到各种重要岗位,甚至伸到了中央部委。实在是骇人听闻!走私破坏市场秩序,破坏社会风气,使国家财政出入大量流失,朱镕基坚决主张打击走私。使夏门远华、广西、湛江等一些重大走私案件得到侦破,维护国家利益,从根本扭转了90年代那种疯狂的走私形势。朱镕基的这些措施,有力的激发了古老中国的经济活力,使中国在政治稳定,思想文化不争论的大背景下,经济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有人把朱镕基与美国央行行长格林斯潘,誉为当今时代两大经济英才。现在中国的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90年代所奠定的基础。
一个政治家,他的过人之处,不但在于其出众的政治才能,而且在于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家便有隙可乘,国家便会混乱不堪。因此,广大民众无不希望政治家严于律己,而对品德恶劣的政治家极其蔑视。这些年来,中国社会道德沦落到各行各业,许多高官也受到了冲击,在职退职总想为子女捞点好处,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在国际国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成克杰、程维高、陈希同、陈良宇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样的官吏理当受到人民的唾弃!朱镕基就是高级干部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种做官风格,极其可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珍贵财富,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值得后续者发扬光大。
正当他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企业工人的下岗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要用辨证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就某点而定论。国企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符合价值规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大方向。体现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解放思想的勇气和智慧。国企改革不可避免会使一些企业破产,企业减员,引起职工下岗。在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就业渠道又不通畅的情况下,职工下岗无疑会使他们的生计变得更加艰难。但是,一个社会的进步是一个长远计划,改革是发展的必然,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改革之所以是艰辛的,是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修一条路,不仅仅在于修完就完事了,要涉及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利益发展及生态。所以要深入思考,也要有过人的勇气,更要去做大量具体工作,而且不可避免会有会败的风险。一个民族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许多开拓者,朱镕基就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他推动了中国的改革,促进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可以说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整个框架,就是在他的努力下搭建起来的。朱镕基改革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不畏惧,迎难而上,更是因为他了解中国国情,明白如何发展,坚定改革信念。他的改革为后和积累了正面的经验,也提供了反面的教训。历史会证明,只有更深入、更持续的改革,才能发展各个领域。
朱镕基“热”来了,“热”得很简单,两本书就把民众吸引到一起。在网上的评论不难看出,有人认为这是他对现阶段发展状况的不满。也有人认为,这是为现今发展提供经验。不管怎么说,他都热起来了,热得不是没有原因。从“朱镕基热”这一效应,再结合现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倡导经济转型,但始终得不到解决,物价、房价不到十年的时间翻了几翻。经济发展不良,这让民众想起了朱镕基,1998年—2003年,物价、房价上下涨幅不是很多,一直都很平稳,还因为他深入改革。尽管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改革已经不能完全寄望于某个强人身上,但重温改革精神,官民双方汲取改革动力,无疑是“朱镕基热”的主要原因。
“朱镕基热”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的个人魅力,他为人直率,幽默风趣,讲真话,深受全国人民的欢迎。《朱镕基答记者》与《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共同点就是“真”。在《问答》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时,有一段朱镕基用英文讲话的视频,其中的一部分翻译成汉语是这样的:“我不敢说这本书的立论如何正确,更不期望每个读者都会同意我的观点,我只想说:我在本书中讲的都是真话,这是我一生坚持的原则。”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朱镕基来到他当过院长的经管学院,那时《实录》还未正式出版,他说:“我在这里只讲真话,我把这套书送给你们,看看我这十几年来说的是胡话、真话还是老实话,请你们鉴定”。
朱镕基的一生我把概括为“真”、“能”、“公”、“严”、“幽默”,这五大特点我想应该会得到公认。这是他的优秀品质,作为领导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品质。从他的身上,作为大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向党组织靠拢必须学习的品质,党是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发展党的,从而使党更加先进。
唯真,才能交真心;唯能,方可办大事;唯公,才会服他人;唯严,方能有效律;唯幽默,才能化险为夷。不能做到,也做不到,只能无限的靠近。
第四篇:对早恋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对早恋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07年暑假,我妈妈有个同事的女儿割腕自杀,听说是因为女孩早恋、成绩下降、父母粗暴打骂所致。我不禁为这个与我同龄的女孩感到悲哀!早恋现象已经很普遍,我所在的班就有十多人与异性“亲密”接触,极个别甚至还有成人化特点,听说高中尤为严重。对于正处在青春懵懂期的搞中生来说,早恋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了,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
早恋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初中生是如何看待早恋的?早恋到底又有哪些危害?学校、家长又应该如何应对早恋?……带着诸多疑问,我对高中生的早恋现象展开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2010年7月10号至2010年8月20号
二、调查对象:湖北省石首市地区部分高中生、老师、家长、医生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采访
四、调查过程:
大部分同学们认为与异性应该友好相处的占46%,亲密相处的占16%,保持距离的占31%,不予理睬占的7%。这个数据让我惊喜地看到,大部分同学对男女生之间的相处是理智的。我虽然不赞成男女生之间过于“授受不亲”,但是“亲密相处”是很危险的,容易陷入盲区、酿成苦果。
另外在调查中,同学们还对早恋发表了一下看法:
赞成早恋者:有的认为早恋是初中生正常的心理需要,没什么不好的,可能还会促进双方的学习兴趣;有的认为这时候的恋爱是初恋,是最美好最纯洁的,能增进性心理健康和日后处理婚恋问题的能力;还有的认为男女交往能在智力上取长补短,心情上愉悦,能互相激励前进。
不赞成早恋的:早开的花谢的也快,现在是读书时期,不应早恋!应该控制好自己,不然会给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中立者:不刻意追求早恋行为,但也不赞成强制将早恋者分开。不必要过分打击,也不能过于放纵。
五、早恋成因分析:
我在调查中发现,高中生早恋或具有早恋的倾向已越来越多。高中生早恋,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1、满足情感需求
2、好奇心驱使
3、从众心理
4、媒体影响
5、青春期教育的缺失
6、社会无业青年的引诱
六、早恋的危害:
有人说,早恋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是我认为,早恋对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认清早恋的危害,时刻敲响警钟,对于我们青少年防微杜渐,避免产生不当的恋情是很有帮助的。一般认为早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1、影响学习生活。
2、影响心理健康。
3、影响身体发育。
4、影响人际交往。
七、中学生早恋现象的防范与对策:
1.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苗头
有早恋现象的学生一般都会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之处:上课心不在焉,经常走神;无缘无故迟到、旷课;就餐、就寝时间与其他同学不同步;总好象做错了什么,眼神游移不定;收到的信件增多;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等等。前面提到的女孩,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苗头并加以正确引导,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因此,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一旦发现有早恋的苗头,要予以高度重视,多找这些同学谈心,态度要亲切、诚恳,尊重学生的人格。谈话要有的放矢,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尤其不能大造声势、大张旗鼓,动辄通知家长。对于曾经失足的学生更要正确对待,要多给予关怀,寄以满腔热情,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温暖、同学的温暖。切不可另眼想看,甚至把“包袱”踢给家长。
2.加强正面教育
中学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应该借素质教育的春风,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青少年施加正面影响,定期召开班会、周会,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舆论导向宣传工具,使学生既认识到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又要充分认识到:早恋是一枚未成熟的果子,它得味道又苦又涩,只有等到成熟时才会又香又甜。
3.学校、家庭、社会共联手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来看,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它规定着青少年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家庭、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则属于次要地位,但无疑也占据了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三者配合不当,就可能使各方面的教育相互抵消。因此,必须加强各方面的联系。
早恋发生后,宜疏不宜堵,应该加强青春期教育。首先要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性成熟,其次要引导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主旋律。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积累知识、增加社会经验的时期,丰富自己才是主旋律。
第五篇:对当前法官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对当前法官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法官职业化的积极推进,法官文化这一崭新命题引起了学术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共同关注。全国法院在大力打造法院文化的过程中,把法官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通过法官文化建设,提升法官群体素质和司法水平,推动法院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各级法院的共识。但结合工作开展情况,不难发现在法官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法官角色意识模糊。法官是区别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特殊群体,其手中的审判权是国家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法官本身是超然独立、学识丰富的、融高尚人格与社会正义为一体的楷模。现实中,一些法官不能正视自己的工作性质、特殊身份和社会影响,把自己混同于行政机关公职人员,言行、仪表缺乏法官角色感知,致使法官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
2、法官的知识结构单一。部分法官认为自己已具有法官资格,只要熟练掌握常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就能执行办案,存在“吃老本”思想。孰不知当今经济社会纷繁复杂,时代变革日新月异,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司法工作、司法标准对法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法官不仅要对法律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还应涉猎政治、哲学、时事、历史、文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不断拓展知识层面,优化知识结构,顺应时代潮流。
3、法官文化建设形式化、片面化。实践中,少数法院缺乏对法官文化的全面理解和科学定位,认为法官文化不过是设立几个法官业余活动兴趣小组,组织几次书画展和活动竞赛,或是投资改善一下法官活动场所,把文化建设搞成“形象工程”,没将法官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有机结合,导致对法官文化的实质性认识缺乏。
4、法官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理性的价值目标。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司法工作的第一要务,有的法庭只抓办案数量,忽视办案质量;只抓公正执法,忽视为民服务;只抓法官业务素质,忽视法官廉洁自律的约束和规制。造成法庭工作顾此失彼、徘徊不前,法官的司法方向茫然、价值观念不准确。
司法的公正与高效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永恒主题和基本价值目标。司法公正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反映人类理性和良知的优秀法律和健全的司法体制,而且需要有高素质的法官去执行法律。司法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官文化作用于整个诉讼进程的过程。一种合理的、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理性的法官文化,必然会对司法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威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而“法官文化”则主要是指在司法活动过程中,影响甚至决定法官行为的一系列司法思想、司法意识、司法理念、司法道德、司法规则等文化要素,简而言之,就是司法者的综合素质。它对于司法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对于司法活动的健康运行、对于司法人员的行为道德状况、对于推进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随着审判任务的日趋繁重和新时期对法官提出的更高要求,法官文化建设的作用引起了各级法院决策者的高度重视,最高院把加强法院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法院整体工作的抓手,对全国法院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其主旨就是打造法官文化,但目前,法官文化建设工作在全国基层法院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内容、方式、手段、机制方面尚须在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来抓法院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倡导法院共有精神。法院要将凝聚富有现代司法气息和价值理念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以及“假如我是当事人”大讨论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法官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经长期积淀和凝练,把全院干警认同的“公正、清廉、文明、敬业”作为法院的院训和法院精神,激励、鞭策着干警忠实履行司法职责。使之得到广泛认同,成为干警自觉作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二、是加强学识文化建设,努力锻造高素质法官群体。路北法院以培养专家型法官、创建学习型法院为导向,坚持学习制度,与高等政法院联合建立了法学教研实训基地,邀请专家教授法学基础和前沿理论做专题讲座,鼓励、支持法官在职攻读法律硕士学位,优化法官的知识结构;认真开展“法官教法官”活动,由本院资深法官传授裁判方法、调解技巧和法律文书制作等技能,提高了年轻法官的司法实务能力;不断丰富文化建设载体,多次举办了法官书画摄影作品展,并将法院互联网站作为展示法官风采的平台,陶冶法官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大兴调研之风,组织全院法官对多发性诉讼案件进行调查研究,精选案例评析、调研文章和裁判文书。供干警借鉴和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法官的辨法析理能力。
三、是加强行为文化建设,确保公正廉洁司法。坚持外在强制与内在引导相结合的方针,以激励为主、处罚为辅,奖励法官群体提升素质、追求卓越,在进步的愉悦和满足中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完善党建、思想等文化阵地建设。成立了以中层正职以上领导干部为主的政治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季度集中学习两至三次;院党组每年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查摆自己在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结合典型案例适时开展廉政文化展,组织干警集中收看反腐倡廉教育片,做到警钟常鸣;每年召开一次干警家属恳谈会,发送“院党组致干警家属的一封信”和印有“廉政警句”的桌牌,倡导干警家属常吹“廉政枕边风”;开展廉政格言警句创作征集活动,并将“五个严禁”、法官不得有的十三种行为和廉政格言等制成桌卡,时刻提醒干警廉洁自律。同时高度重视司法礼仪建设。出台了《干警仪表及着装规范》,要求干警上班、开庭时一律着制式服装或法袍,业余活动穿戴要符合法官身份;实行了“首问负责制”,规范了文明用语,要求干警接待人民群众要态度亲和、文明礼貌,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强化法官职业角色的感知,引导法官自觉规范司法行为、言谈举止和人际交往,时时处处体现司法的威严。
四、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法院管理水平。以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丰富和完善法院管理文化,使其成为公正司法的机制、清正廉洁的机制、激励人才辈出的机制。规章制度实现了系统化。构建了符合审判发展规律和法官职业特点的全覆盖、无缝隙制度体系,涵盖了审判管理、党务政务管理、后勤保障和绩效考评等六大管理制度,各项制度突出以人为本,衔接顺畅,操作性强,确保了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的落实。管理模式实现了规范化。制定了案件审查立案、三大诉讼裁判、各类案件执行、卷宗评查归档、信访接待处置等多项操作规范和标准,统一工作要求,严格目标考核,明确责任追究,提高了办案质量和效率。在推进法官文化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始终牢牢把握法官文化建设工作方向,要从党和国家、社会公众的要求与期望出发,不断改进和加强法官文化建设工作,力争有效地实现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连结和互动,使其切实成为审判人员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改善形象、联系群众、形成合力、改善执法环境、弘扬司法文明的有效方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