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1:1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中学生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中学生有偿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 家教并不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教现象还是相当普遍,这值得我们深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有偿家教产生的源动力,现行教育制度更为有偿家教推波助澜。家长试图规划子女的未来,面对同龄孩子所拥有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家教自然而然成为改善孩子教育环境的一项措施。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学生及家长聘请老师补课的种种原因及利弊使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正确认识家教现象。

关键字 中学生 家教现象 原因利弊

引言这几年,为了给中学生减负,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家教市场还是蒸蒸日上,中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要上家教,甚至在周日晚上不少学生还要上家教,本文意在对“家教热”的冷思考,通过分析家教热现象的原因和浅谈家教对中学生的利弊,让学生、家长正确认识家教,尽最大的可能让家教趋利避害。

一、原因分析

学生选择家教的原因:

第一,教师教的不好。教师在把握教材,传授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据

有关调查表明:有37%的学生聘请家教是由于学校方面的原因。国内

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对不满意的教

师和所教的课程喜爱程度密切相关。一致率达95%以上;而学生对不

满意的教师和所教的课程的不喜欢程度的相关也达80%。同时,一些

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经验、责任心也是学生感觉老师 不好的原

因。

第二,个人需求。一些学生选择家教是为了拓展知识和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

进而达到巩固、提高成绩的目的。也有一些学生通过家教学得一技之

长。

第三,学生的盲目、从众心理。一些学生看到班里不少同学都聘请了家教,尤其是班里学习成绩在前几名的同学请了家教,他们就会不甘落后,马上也请家教,如果这时不请家教,他们会认为同学会为此歧视或者

冷漠自己。

家长为其孩子聘请家教的原因:

第一,应试教育。许多家长请家教往往把追求分数和升学作为目的,这无疑

是应试教育的一种表现。家教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学习能

力的培养、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特别缺乏对学生做人方面的指导。家

教的“教育效果”往往表现在“分数的提高”上。

第二,家长忙。家长由于工作的需要,在假期或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

生活但又害怕孩子贪玩而忘了学习。于是,家长就想到了一个“两全

其美”的办法:给孩子聘请家教,既可以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又保

障孩子的安全。

第三,家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家长的寄托和安慰的载体。许多学生家长面对激

烈的社会竞争和变革,深感工作压之大,知识的更新之快,他们希望

自己的孩子不能落伍,也有一些家长希望自己未实现的愿望能在孩子

身上实现。因此,他们把自己的意志、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

提出高要求,于是家教无形中成为了家长希望的载体。

第四,家长的从众心理。部分家长为孩子请家教是一种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所

导致。尽管他们不愿盲目的请家教,但又不能摆脱其诱惑。既然别的家长为孩子请家教了,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要赶这个潮流。家长的热情和积极 的态度。无疑对家教市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家教的好处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尤其对于刚刚

升学的孩子来说,新知识一下增多了,难免会有一些东西不能消化,而以前的学习方法也许并不适合现在的学习需要,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为了让中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孩子请一位家教,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1,查漏补缺。由于学生的接受水平不一样,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速度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跟得上的,在课后,有些学生对老师讲的东西虽然不够理解,但是有怕老师从心理说自己的理解力不够好,所以也就不去问老师,根据调查有30%的学生曾经出现过或者是现在还有这样的想法,这样久而久之,不理解的东西就会增加。通过家教可及时补上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遗漏或者没有消化的知识点,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2、单独授课,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上,只能面对大多数同学的水平和进度授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家庭教师面对面地授课,且授课之前对学生水平已有了解,而且一般所聘请的老师都是在自己比较弱的那门课有很强的基础,则针对性较强,老师会很努力的给学生讲解学生不能够理解的问题,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3、增强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家教通过手把手辅导,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有些学生由于以前的自己不认真的原因,或者一定程度上,老师也放弃了他的缘故,他可能会自暴自弃,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这时候,家教老师给他讲人生的道理,给他鼓励,他就有可能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家教的弊端

现在从事家教的老师来源是极其多样的,能力、知识水平等素质更是参

差不齐。在这从事家教的队伍中又有在职教师、在校学生、未实行就业的毕业生等,因此家教的效果会褒贬不一。但是,正是小区内公告栏上、墙壁上随处可见的家教小广告,不少家长和学生误认为这种发展是一种时尚潮流,甚者害怕在这种潮流中落伍。因此,对于家教的弊端,我们归纳出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依赖心理。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当有了家教这种特殊的课外学习形式后有些学生会觉得课堂上听懂听不懂无所谓反正回家后可以让家教老师再重述一遍作业还可在其协助下完成,于是他们在课堂上就变得消极应付。这样学生不会去做课前预习、去发现问题、自我解答问题。所以课堂上45分钟往往收效甚微,课后他们也懒于复习巩固知识点去把不懂的问题钻研清楚,而是依赖家教再三再四地讲。

2、应试教育的延伸。许多家长请家教往往把追求分数和升学作为目的,这无疑是应试教育的一种表现。家教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特别缺乏对学生做人方面的指导。家教的“教育效果”往往表现在“分数的提高”上,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3、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由于家教的时间都是平日的晚上和双休日,很多学生因接受家教辅导而压缩了课余时间,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学习,增加了课业负担。在家教辅导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反复做各种练习篇子,很少讲解难题的思路,效率很低。有些家教教师给学生押考试重点,押来押去几乎全是重点,使学生无所适从。

对于家教的利与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家教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请家教并非一无是处。有的孩子在校学习总是比同学“慢一拍”甚至“慢几拍”,家教可以弥补其课堂“慢功”;班额大,学生多,教师精力有限,因材施教心有余而力不足,家教则可以弥补大班授课的缺陷,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偏科,学习不均衡,选择家教可以个弥补短腿学科,不至于让孩子因一门功课的成绩不理想产生思想压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连带影响。以上种种都说明家教不无好处。但是请家教如不慎重,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其弊不容忽视。如今,不少孩子学习差,并不是智力上的问题,而在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厚、学习方法不科学等。

正反观之,我认为,请家教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务必慎重、理性。想为孩子请家教的家长,应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详细了解,尊重教育及成长规律,立足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使家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一臂之力

【1】 顾明远。实用教育学。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

【2】 于静。中小学生“校外补课热”的社会分析【J】。消

费导刊。2009(9)

【3】 李笑贤。对家教现象的社会学分析。1995

【4】 张丽竞。王云波。中小学学生“补课现象”的社会学

分析【J】教育探索。2006(10)

第二篇:中学生有偿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中学生有偿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家教并不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教现象还相当普遍,这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学生及其家长聘请老师补课的种种原因及利弊,使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认识到家教现象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又不至于出现家教“越位”的现象。

中学生 家教现象 分析

这几年,为了给中学生减负,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家教市场还是蒸蒸日上,中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要上家教,甚至在周日的晚上,不少学生还要上家教。如此这般,中学生长期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和放松,必然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家教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聘请家教的原因

第一,课程太难。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之难在世界上是公认的。学生所说的课程难直接的体现应该就是“教材”。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材已换了许多版本,其中的难易度是怎样的?回答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多数老师认为:“新教材的难度比旧教材有所下降,但留给老师和学生去挖掘的东西很多,并且由此而出版配套的练习题太多,太杂,太乱。”市场上学校课本配套的练习题的版本五花八门,其中很多版本也不是正规出版社的。几乎所有版本中,新老教材的内容混杂、难度大,不同年级的内容相互夹杂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混乱,再加上教师对练习题的选择自主权很大,所以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学生感觉课程难。在“‘教育变革期’,教育系统多半既会因‘大破大立’的改革而产生诸多较强的正向社会功能,也会因这种改革通常(甚至必然)具有许多矫枉过正现象或非科学性与非规律性因素而出现广度与深度均不可低估的负向社会功能”。

第二,教师教的不好。教师在把握教材,传授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据有关调查表明:有37%的学生聘请家教是由于学校方面的原因。国内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喜爱的教师与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喜爱程度密切相关,一致率达95%以上;而学生对不满意的教师和所教的课程的不喜欢程度的相关也达80%。反过来,就教师这个角度讲,教师常常会明显的表露出对学生的期望、偏爱与偏见,学生同时也体验着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这种暗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罗森塔尔效应”,使“好者”更好,“差者”更差。同时,一些年轻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经验、责任心,也是学生感觉老师不好的原因。

第三,成绩本来不差的学生选择家教是为了拓展知识或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进而达到巩固、提高成绩的目的。但部分学生选择家教,也有可能是受学校老师的影响。一种情况是间接影响:学校老师的教学水平(口才、特点、技巧),学生不能接受,这就促使学生聘请家教;另一种情况是学校老师对学生的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学校老师为了挣取“灰色收入”、涨工资(学生分高了,老师工资就高)、“创收”,故意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要求或暗示学生参加自己的家教(此种家教主要是在老师家里进行),否则学生认为学校老师会“歧视”或者“收拾”自己或者不再重视关注自己。鉴于此,学生只能选择学校老师为自己辅导。

第四,学生的盲目、从众心理。一些学生看到班里不少同学聘请了家教,尤其是班里学习成绩在前几名的学生如果聘家教,他们就会不甘落后,马上也聘请个家教。如果这时不聘请个家教,他们就会认为同学会为此歧视或冷漠自己。但是,这些学生不是让家教老师给他讲知识,而是作他的“听众”或者“秘书”。家教老师陪他开心的聊天或者有作业时帮他把作业做完就OK了。

2.家长为其孩子聘请家教的原因

第一,应试教育。在家长看来,应试就是应付考试。应试即使家长为孩子聘请家教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重要目的之一,或者可以说是唯一的目的。家长们认为: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评价学生完全用成绩衡量,因此选择聘请家教就是为了应试。应试如此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改革,比如课本简单化、倡导减负等,却与应试背道而驰,反而强化了家长采用聘请家教的方式而应试,从而弥补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不足”。从国家和家长制定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分析,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基于全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家长是为了孩子的就业、生计方面选择的教育目的。因此,家长为孩子聘请家教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家长的教育目的与国家的教育目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导致的。

第二,家长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网吧、游戏厅、迪厅等娱乐场所也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的聚集地,但家长由于工作的需要,在假期或平时又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对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安全提出了挑战。因此,家长就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家长为孩子聘请家教,既可以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又避免了孩子经常泡在娱乐场所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第三,家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家长的寄托和安慰的载体。家教负载着家长们沉重的期望。现在中学生的家长中,许多人是在国家包分配的社会大背景下走上工作岗位的,对于这些家长们来说,他们很少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如今,他们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变革,深感工作的压力之大,知识的更新之快,他们经历着生活的磨难,失落的理想和梦幻终成为终身的遗憾。作为补偿,他们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在孩子身上实现。因此,他们把自己的意志、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提出高的要求。家教无形中成为了家长希望的载体,在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愿意投资于对孩子的教育,使其学业有成。

第四,家长的从众心理。部分家长为孩子请家教是一种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所导致。尽管他们不愿盲目请家教,但有不能摆脱其诱惑。既然别的家长为孩子请家教了,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要赶这个潮流。家长的热情和积极态度,无疑对家教市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种带有误区的心理状态很明显会对家教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家长往往很少考虑孩子愿望的问题。家长的投资越多,期望越高,随之给孩子带来的压力越大。

3.家教老师的存在

现在从事家教的老师来源是极其多样的,能力、知识水平等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在这从事家教的队伍中有在职教师、已退休教师、在校学生、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在职工人、已退休工人等。因此,家教的效果就会褒贬不一,更有甚者可能对学生是消极或有害的影响。但是,正是小区内公告栏上、墙壁上随处可见的家教小广告,正是各种各样的人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都想从事家教才使得家教市场“如火如荼”的发展。不少家长和学生恰恰误认为这种发展是一种时尚潮流,甚至害怕在这个潮流中落了伍。

从事家教的在职教师既有普通中学的老师,又有重点学校的老师或是学生所在学校的任课教师。有句谚语:“名师出高徒”,所以学生愿意聘请有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特别是愿意聘请重点中学的教师做家教就不足为奇了。从事家教的大学生来源于师范类学校、职业学校、理工科学校等。这些大学生从事家教其优势表现在:大学生与中学生年龄相仿,感情丰富、价值观相似、交流起来便于沟通,基于这些往往可以避免学生学习中的抵触情绪。但其劣势表现在:大学生不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中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忽视育人的作用。显而易见,从事家教者之所以从事家教主要是家教费用的诱惑。关于家教费用的收入,举个例子:一个农村未就业的专科生,村里人视他为“傻子”,在西安做家教两个小时300元。几年间,他用家教的收入在西安买了三套房。由此可见,家教费用是可以说明一些教师愿意辞去正式的教学工作而去做家教的原因。家教费用是导致愿意从事家教者多、家教市场繁荣的原因之一。

二、中学生家教现象的思考

虽然不能否认家教现象的必然性、合理性,但至少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实教现象,走出家教的误区,寻求更好的家教策略,争取做到趋利避害。为此,我们需要在引导上下功夫。

(一)加强学校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人把家教形象地描述为一种“影子教育”,这种隐喻体现在“它因为主流学校教育体制存在而存在;它的形态规模随主流学校教育体制的变化而变化;几乎在所有社会,它受到的关注都比主流学校教育少;它的面貌远不如主流学校教育那样清晰可鉴。”影响家教选择的诸多因素中,都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治理家教时,应该先从学校教育入手。

1.强化学校义务教育

学校可以采用一些政策、制度激励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后进生。比如,任课教师所教的后进生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且后进生认为自己所取得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的帮助,那么这样的老师就应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更多的老师才会关注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疑问的学生,才会发展内容、形式多样化的义务辅导。从而实现“扶弱”和“补强”共荣的学校教育局面。学校可以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建立起长期互补的有效机制保证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机构,例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青少年宫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2.向课堂要效率和质量

向课堂要效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从事课前备课、说课和课后反思、说课,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做到课堂上该完成的绝不拖到课下,学校内该办的绝不带到校外。很多老师不能使用好新教材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应重视、研究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大如何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研究。针对课本过于简单的问题,学校应当要求教师做到知识面宽、知识储备量大,更重要的是要能做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二)满足民众的教育需求

1.个人教育需求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如多元化、迫切性、自主性、分层化等。当前的家教热潮的原因:其一,民众教育需求有了新的特点,是“教育热”在学校教育之外的特殊表现之一;其二,我国当前教育的弊端所导致。不可否认,国家要做到满足每个个人和家庭的教育需求是不现实的,但政府应保障教育供求总体平衡,维护教育公平,促成教育资源有效利用。

2.具体到家教上,政府不需要想方设法减少家教需求,而是应制定正确的政策引导家教市场,使其能够健康发展。比如说,由教育行政部门对所有从事家教的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登记造册,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证书。建立家教师资人才市场,家教教师持证上岗,求职者和招聘者均通过人才市场签订有关合同,实行学生与家教教师的双向选择。

(三)加强教育行政管理

1.建立完善的回避制度。如教师不得对本校学生进行家教,更不准许在职教师为他人介绍家教生源。对家教的价格要有明确的规定;家教价格用一个中线,上要封顶,中线上下浮动。对家教要有税收规定。教师从事家教,要向学校登记;学校要定期听取参加家教的学生和家长的反应。教师在学校教学不认真、不负责,相反热衷于家教,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有明确的处理规定。

2.教育行政部门应与家长就孩子的成才观达成共识。每位家长都应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避免盲目请家教。家教作为非正规教育的补充,必然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演变。我们相信,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家教的性质必会由单纯为得高分、进名校的错误观念中得到改变。

网络的普及对家教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波。各种教育软件、网校将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让所有的人分享。如青岛的“广通达”网校的作用要大于家教。它包括同步学习、回顾学习、名师辅导和试卷分析四个方面的内容。尽管网校因收费偏高致使暂时不能普及,但随着宽带网的入户,我们相信网络学校不久将会对家教热潮的回落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权,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年.[2]Bray,Mark.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lanners[M].Internatio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1999,85.[3]张丽竞,王云波.中小学学生“补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探索,2006,(10).[4]许政法.兰州市家庭选择课外辅导的影响因素之质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张雨华.青岛市普通中学有偿家教现象的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6]李笑贤.对家教现象的社会学分析.1995.

第三篇: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中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一、中学生厌学的成因

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不同的个体其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根据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和身心发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中学生产生厌学现象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学习态度问题。部分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志向不定,缺乏学习动机,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坚持性。其次是学习方法不当。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管平时也很努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习上的失败往往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三是性格问题。有些学生注意力散漫,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微小的动因也能使他们呈现明显的分心状态,他们情绪不稳定,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还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不易也不愿意与别人沟通和交流,同学关系不融洽,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四是生理因素。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阶段,由身体不适引起厌学的现象也不少见。如营养不良、易疲劳、体质屏弱,经受不住较长时间的学习,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另外,视力、听力异常的学生也会因为视力、听力障碍而导致不能充分理解教学内容,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部分家长由于对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甚少,与子女的沟通甚少,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大,目标过多,关怀过度,压力过大,仅看重学习而忽视包括心理品质在内的非智力因素良性发展。一旦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有些家长经常采取讥讽、数落、辱骂、厌恶、苛责、蔑视和冷漠等“软暴力”形式对孩子心理进行伤害,家长的“软暴力”比“硬暴力”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具有隐蔽性,杀伤力更大、更持久。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摧毁孩子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专业的教学机构和场所,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学校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往往成为终生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中学阶段的学校教育尤为重要。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学生产生厌学的诱因。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如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仍追求“大而全,的倾向,课程内容被赋予了专业性的特征。导致学科份量不断加大,深度不断加深,学习负担有增无减,使学生失去了部分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实现兴趣、爱好、特长的满足和个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厌学心理产生。二是评价导向的偏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目标是首位的,教育评价仅仅是鉴定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一种手段。然而目前我国考试成了中心,分数成为评价的重要标准,造成目标与工具本末倒置,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在计算着分数,为了追求高分,不少学校忽视和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无尽的考试,五花八门的奖惩措施,教师和学生都在升学的指挥棒下,长时间处于疲惫和焦虑的状态,形

成“厌教”和“厌学”心理。三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有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的学习,因此不能站在学科的高度把握学科的教学规律,只能完全照本宣科,缺乏语言的生动性,更谈不上课堂艺术,教学方式单调,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四)社会因素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日趋严重。近几年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亨”的出现,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这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健康的影视音像制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营业场所,都对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一些本来就自制力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放下自己手中的书本,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造成“厌学”甚至“弃学”。一些媒体对有关事件的失实报到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中学生厌学的危害

厌学导致的直接危害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自身成长。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能较好的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而是消极对待学校、逃避学习的责任。中学生正值发育成长阶段,是社会化的最佳期,个体成长所需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个性品质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基础,失去这一时期就几乎失去了一生。另外,厌学心理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中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就不可能掌握好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又怎能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由厌 学 引 起的弃学,更是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弃学青少年流向社会,增加了社会负担,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预防和矫治学生厌学行为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

三、防治对策

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阶层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和措施去应对。据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应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为核心,以因材施教、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心理疏导工作为主要手段,辅以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结果。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情,只要是人们感兴趣的,都会快而好的去完成,反之,就觉得较为困难。同样,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求知欲是直接的学习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直接、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形成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次,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信念是动机模式中的核心成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教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注意深浅得当,难易适度,以经过一定努力后能够掌握为宜。

(二)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无成就感,就会对某一事物失去兴趣,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实际考虑,降低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合理地设立目标,来满足学生

学习成功的需求,避免目标不切合实际不能实现,导致自尊心受到打击,加重厌学和畏惧情绪的现象。对于学生出现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象害怕火灾一样害怕学生的智力劳动一无所获!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只要有那么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智力劳动的效果,他就会失去学习的愿望”,“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智力上的不懈努力,在于胜利的欢乐。”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针对一些厌学学生懒惰、意志力薄弱的性格特点,学校和家庭要联合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导他们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特别注意培养他们自觉、自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可以采取及时反馈、强化动机,及时沟通,多表扬,常鼓励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懒惰、无毅力的消极心理。一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改变厌学态度。

(四)作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学生的素质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但并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对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学生,必须做好疏导工作,从而化解因得不到满足而留下不良的心理情绪。

(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要注意创建和谐、团结、稳定的笋集体,积极向上的班风,活泼健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愉快地环境中学习,思考,活动,把学校变成学习、生活的乐园,才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学校还应建立良好的课外活动空间,让学生释放紧张的心理情绪。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把学习和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释放紧张的心理,满足心理松弛的需求。其次,家 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家庭需求主要来自家庭和谐气氛和细致的关怀,因此,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满足学生的家庭需求至关重要。面对学生厌学现象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表率作用,要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人到学习中去。对待学习差的孩子,要切忌急躁,要看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最后,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端正社会风气,优化社会大环境,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工作。

第四篇:现象与思考

现象 本质

“热”→“记忆”→“期盼”→“学习”

2011年9月8日《朱镕基讲话实录》正式出版。全国上下再一次掀起了读书的狂热,民众用心去读这位前任共和国总理的风采和魅力。自从朱镕基卸任以来,时隔八年之久,再一次亮相于民众之间。近几年来,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了两套以朱镕基的讲话为内容的书,分别是《朱镕基答记者问》和《朱镕基讲话实录》,于是朱镕基又“热”了。从“朱镕基热”中不难看出,全国人民非常喜欢和爱戴这为共和国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极高。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这位大国总理,极具幽默,自信,从容的演讲风格,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冒险的勇气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他的书我必须拜读,可是最近出版的讲话实录,我曾三次专访新华书店,每次都是遗憾而归,因为书早已脱销。我在遗憾中暗喜,因为他的魅力早已征服了懂他爱他的人。

虽然他卸任有八年之久了,但他的影响力就像深秋的桂花,深深地感染了整个秋天,再深的巷子也挡不住桂花飘香。

他是21世纪的勇敢开拓者,自1978年到2003年这20多年来,人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是要许多热血沸腾,才华横溢的政治人物来推动的。80年代初,当时党政领导人年纪轻,干劲足,上下一心,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90年代,尽管发生了一些不幸事件,但改革开放的民意不可违,政绩斐然,勇于开拓的朱镕基,也从上海上调到了中央工作,负责经济工作,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旗早已矗立,大旗也准备完毕,缺少的是一位优质的旗手,等待大旗的升起,这位优质的旗手就是朱镕基。

1993年,通货膨胀,朱镕基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的治理,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也维护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使他们免遭富豪阶层的掠夺,在此期间他还亲任央行行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使通货膨胀悄然消失。1998年,一上任就遇上亚太金融风暴。朱镕基沉着应对。在亚太各国中,唯中国大陆经济继续稳定发展,经受住了亚太金融风暴的考验,并有力的带动了亚太其他国家走出风暴的打击,实现经济的复苏,当时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新加坡更是严重受挫。1998年上任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他将本届政府要干的几件事概括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和“五项改革”。

“一个确保”就是在面临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下,确保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达到8%,即“保八”。“三个到位”,第一个到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个到位是彻底改革金融体系。第三个到位是政府机构的改革。“五项改革分别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财政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当时国企效益低下,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所以下定决心三年脱困,结果国企三年攻坚任务 出色完成,国家财政出入显著增加,有力支持和推动其他各项工作。

朱镕基积极推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加入WTO。目光短浅者不明白中国加入WTO的重大意义,而对其带来的一些暂时性 问题而喋喋不休。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加入WTO是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它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竞争中,进一步成长壮大,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他倡导扩大内需。人不但是生产者,而且是消费者,思僵化的人,只看到消费者损耗物品的一面,却没有发现消费者反过来拉动生产的一面。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朱镕基的观点是超前的,站在同时代其他

政治家的前面的。他从事经济工作四十多年,有丰富的经验,他认识到,十三亿人口不但是生产者,更是最大的消费者,必须开发这个消费者的市场,从而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他大力倡导扩大内需政府,在中国由不发达走向发达国家水平的过程中,始终是应得到充分重视的,是我们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朱镕基坚决打击走私。90年代,在中国官员政治道德急剧堕落的大背景下,中国走私变得十分猖獗。一些走私分子手伸到公安、纪委、海关、工商,伸到各种重要岗位,甚至伸到了中央部委。实在是骇人听闻!走私破坏市场秩序,破坏社会风气,使国家财政出入大量流失,朱镕基坚决主张打击走私。使夏门远华、广西、湛江等一些重大走私案件得到侦破,维护国家利益,从根本扭转了90年代那种疯狂的走私形势。朱镕基的这些措施,有力的激发了古老中国的经济活力,使中国在政治稳定,思想文化不争论的大背景下,经济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有人把朱镕基与美国央行行长格林斯潘,誉为当今时代两大经济英才。现在中国的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90年代所奠定的基础。

一个政治家,他的过人之处,不但在于其出众的政治才能,而且在于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家便有隙可乘,国家便会混乱不堪。因此,广大民众无不希望政治家严于律己,而对品德恶劣的政治家极其蔑视。这些年来,中国社会道德沦落到各行各业,许多高官也受到了冲击,在职退职总想为子女捞点好处,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在国际国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成克杰、程维高、陈希同、陈良宇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样的官吏理当受到人民的唾弃!朱镕基就是高级干部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种做官风格,极其可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珍贵财富,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值得后续者发扬光大。

正当他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企业工人的下岗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要用辨证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就某点而定论。国企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符合价值规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大方向。体现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解放思想的勇气和智慧。国企改革不可避免会使一些企业破产,企业减员,引起职工下岗。在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就业渠道又不通畅的情况下,职工下岗无疑会使他们的生计变得更加艰难。但是,一个社会的进步是一个长远计划,改革是发展的必然,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改革之所以是艰辛的,是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修一条路,不仅仅在于修完就完事了,要涉及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利益发展及生态。所以要深入思考,也要有过人的勇气,更要去做大量具体工作,而且不可避免会有会败的风险。一个民族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许多开拓者,朱镕基就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他推动了中国的改革,促进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可以说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整个框架,就是在他的努力下搭建起来的。朱镕基改革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不畏惧,迎难而上,更是因为他了解中国国情,明白如何发展,坚定改革信念。他的改革为后和积累了正面的经验,也提供了反面的教训。历史会证明,只有更深入、更持续的改革,才能发展各个领域。

朱镕基“热”来了,“热”得很简单,两本书就把民众吸引到一起。在网上的评论不难看出,有人认为这是他对现阶段发展状况的不满。也有人认为,这是为现今发展提供经验。不管怎么说,他都热起来了,热得不是没有原因。从“朱镕基热”这一效应,再结合现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倡导经济转型,但始终得不到解决,物价、房价不到十年的时间翻了几翻。经济发展不良,这让民众想起了朱镕基,1998年—2003年,物价、房价上下涨幅不是很多,一直都很平稳,还因为他深入改革。尽管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改革已经不能完全寄望于某个强人身上,但重温改革精神,官民双方汲取改革动力,无疑是“朱镕基热”的主要原因。

“朱镕基热”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的个人魅力,他为人直率,幽默风趣,讲真话,深受全国人民的欢迎。《朱镕基答记者》与《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共同点就是“真”。在《问答》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时,有一段朱镕基用英文讲话的视频,其中的一部分翻译成汉语是这样的:“我不敢说这本书的立论如何正确,更不期望每个读者都会同意我的观点,我只想说:我在本书中讲的都是真话,这是我一生坚持的原则。”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朱镕基来到他当过院长的经管学院,那时《实录》还未正式出版,他说:“我在这里只讲真话,我把这套书送给你们,看看我这十几年来说的是胡话、真话还是老实话,请你们鉴定”。

朱镕基的一生我把概括为“真”、“能”、“公”、“严”、“幽默”,这五大特点我想应该会得到公认。这是他的优秀品质,作为领导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品质。从他的身上,作为大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向党组织靠拢必须学习的品质,党是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发展党的,从而使党更加先进。

唯真,才能交真心;唯能,方可办大事;唯公,才会服他人;唯严,方能有效律;唯幽默,才能化险为夷。不能做到,也做不到,只能无限的靠近。

第五篇: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

摘要]当前中小学生厌学现象较为严重,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有其滋生的文化土壤。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中小学生厌学的根源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学校先进校园文化的缺失;“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大众文化消极作用的侵蚀。基于此,中小学生厌学的防治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建设先进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第二,强化校园文化认同,使学生爱校乐学;第三,营造合理性家庭文化,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品德;第四,引导学生理,巨看待大众文化,降低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生;厌学;文化现象;文化分析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成增长之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全国20多个省市1万余名小学生的调研表明:我国四成小学生有厌学倾向;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情况调查”显示,27.7%的中小学生存在厌学问题;新华网报道北京中小学有三成学生厌学;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厌学人数呈增长趋势,显性和隐性辍学率平均超过30%。可见,“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之说不是空穴来风。如此高比例的学生厌学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一、中小学生厌学现象面面观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研究表明,并非成绩差的学生才厌学,优秀学生也厌学;并非中小学生才厌学,大学生也厌学;并非只有我国学生才厌学,世界各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波兰等国的学生也有厌学行为。法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处于厌学状态。有超过20%的学生不清楚上学应该做些什么。具体而言,中小学生厌学主要有如下表现。

首先,在课堂学习上,中小学厌学主要表现为经常上课迟到、早退乃至逃课。迟到、早退主观上是为了逃避学习,而非客观原因所致。逃课包括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种:显性逃课就是课堂学习不见踪影,在教室或学校外从事非学习活动,如在校外游玩、打游戏等;隐性逃课就是身在课堂心在外,如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睡觉、看非学习书目、打小型电子游戏、交头接耳或乱走动等。其次,在完成作业上,带有厌学倾向的学生有多种表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层次的表现:轻者表现为应付作业,即在做作业时少做、漏做、字迹潦草,同时心不在焉,边做作业,边玩耍;中度表现为抄袭作业,以应付老师检查;重者表现为抵制、拒绝做作业。再次,在学习考试上,这类学生常表现为文不对题,乱答一气,或在试卷空白处对该试题乃至出题老师乱加评论,或考试不到30分钟就不顾结果匆匆交卷,严重者在考试过程中公然抄袭、作弊。最后,在课外,这类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沉溺网络,还有些中学生热衷早恋等。

当然,并非说学生只要有上述若干表现就表明该生厌学,但学生厌学又必然表现为上述行为。因此,必须有一个衡量标准判断学生是否厌学:即学生是否对

学习失去兴趣、动力和信心而呈现的行为反应。

二、中小学生厌学现象解析

个体行为仅仅是个体现象而不是一种社会现象;当某个体行为较为普遍存在时,该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样,个别学生厌学也仅仅属于一种个体行为,而不是一种社会现象。当厌学较为普遍存在时,厌学就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学生承受极大学习压力。尽管国家一再“减负”,但实际上学生“课业负担”越减越重。中小学生难以承受,又不能公开反对。部分学生就采取消极学习方式,对成人所掌控、认可的世界以批判、逃避和抵抗。由于青年亚文化代表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其突出特点是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因此,学生消极学习的厌学现象与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特质相吻合。在此意义上,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

教育是提升人类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教育并非万能,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严峻的学生就业形势面前,“读书无用”的思想观念甚嚣尘上。教育成本与教育收益成反比,使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该不该受教育产生怀疑,使不少学生对教育的个体功能产生质疑。受大众文化负面功能影响,不必专攻学业而“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思想在某些学生内心深处生根。此外,对“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传统文化观念的片面解读,进一步推动学生对教育学习的质疑。这些质疑是对现行人才评价制度、选拔制度、用人制度乃至教育制度的反思、拷问与反叛。这种反叛心理及叛逆行为一旦产生,学生就容易发生内在冲突,对学习失去兴趣、信心,彰显厌学行为。而从众文化心理的影响,又使个别厌学行为逐渐演化为群体厌学的社会文化现象。在该意义上,厌学是中小学生对教育持怀疑态度的一种文化反叛现象。

三、中小学生厌学根源剖析

教育是文化发展的产物,文化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内隐着从文化视域剖析学生厌学根源有其理论逻辑的应然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遗存众多。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政体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文化思想观念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并演变成今天“读书有用,不读书无用”的朴实话语。受这种传统文化价值取向驱使,教师、家长对学生、子女的学习要求非常严厉。他们欠考虑学生实际能力,对学生学习高要求、高压力。当学生的学习压力超越他们的承受力时,学生逆反心理增强,必然会消极反抗与抵制,表现为学习上的马虎应付乃至逃课、逃学。

(二)学校先进校园文化的缺失

文化不是虚空的,任何文化都关乎人的生活与发展的实质,校园文化同样如此。如果校园文化给学生提供的仅仅是非真实的、虚拟的美好,而缺少一种真实;

那么这种校园文化不是先进的文化,它只会导致学生精神上的浮躁。先进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是培养坚守理想、坚持美好的人。当前,不少中小学追求虚拟的、包装性和宣传性的校园文化,忽视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校园文化,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境界。此外,文化发展总是滞后于物质发展,“文化堕距”客观存在。中小学同样存在“校园文化堕距”现象,学校物质文化发展快于校园“适应文化”的变迁。面对就业艰难、财富多元创造、教师浮躁、社会浮躁、课程乏味并与现实脱节等现实境况,缺乏校园“适应文化”指导的中小学生感到无奈、彷徨。贴近生活又超越真实、并适应学校物质文化的先进校园文化的缺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信心,导致厌学行为发生。

(三)“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

家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合理性家庭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目前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一些家庭文化具有功利性价值取向,“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思想渗透并影响到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面对部分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实境况,家庭成员的教育态度发生变化,“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这导致家长消极支持子女读书,子女对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产生厌学行为。此外,也有家长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秉承“教育万能”价值观念,对子女教育绝不轻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态度倾向明显。家长唯恐子女落后于他人,对子女学习干涉过多,对子女的点滴错误指责过多,忽视子女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易引起子女的反感,产生厌学情结。上述两种不同风格家庭文化过于极端,缺少民主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合理性”家庭文化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家庭方面原因。(四)大众文化消极作用的侵蚀

大众文化具有批量化、模式化、伪个性、反艺术、庸俗性、无深度、消极性等特征。然而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却无视于此,“沉溺于感官刺激、丧失个性与鉴赏力、放弃批判立场”。受大众文化及其消费者影响,加之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中小学生常表现为内外浮躁;追求短、平、快的成名捷径;学习上缺乏细致思考。此外,“在以往的时代,„大众‟很清楚自己在一个有序的、动态的社会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那就是各安其位。”然而,今天的“大众”却开始掌控社会权力,社会处于一个大众反叛时代。个体循规蹈矩的少,充斥叛逆的多。大众反叛时代的反叛意识和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强化了中小学生的叛逆行为,使其盲目追求庸俗的“时尚”,热衷于梦幻性追求。这种“浮躁”内隐于学生心灵,外显于学生学习生活,而呈厌学症状。

四、中小学生厌学的防治措施

先进文化有利于科学地进行价值导向,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其兴趣爱好,促进其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文化视角探寻中小学生厌学的防治策略有其现实逻辑的必然。

(一)建设先进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这是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肯定、要求与导向。先进校园文化的本质

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精神,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中小学应遵循构建时代性、大众化、贴近生活、具体而又超越真实的校园文化指导思想,加强先进园文化建设,以引导、激励、规范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健全发展。

首先,要紧密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和时代要求,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并通过班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建构、教师教学改革、学校引导与支持、构筑良好师生关系等措施,加强班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要强调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的开展,重视课外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趣味性与教育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生活化与规范化相结合。再次,构建生活化校园物质文化,不片面追求奢华建筑。注重学校建筑、校园环境的整洁、大方、实用,使学生置身其中宛如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启迪。最后,注重学校制度文化的人本化,制度建设求精勿泛,制度实施以人为本。

(二)强化校园文化认同,使学生爱校乐学

“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建设、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积淀、提炼形成的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和校园人的发展。”而校园文化影响校园人的发展能达到何种程度,则取决于文化认同的深度。“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了彼此认同的符号系统。”有文化必然有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主体则是有自我意识的个人,因为只有具备自我意识的个人才能对自己身份、角色和关系给予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小学生如果缺少自我意识和个性价值追求,就缺少文化认同的内驱力。当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兴起校园文化建设热潮,如重庆某些学校以“书香大同”“立字立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核心建设校园文化,广大师生对源于生活的校园文化产生认同,取得理想育人成效。然而,也有学校过于标新立异,使校园文化脱离生活实际,缺失历史积淀发掘,学生难以产生认同,就会抵制校园文化,生成消极反抗行为。

中小学强化校园文化认同应从下述方面着手。首先,中小学要加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做到既重视学校历史积淀的挖掘与提炼,又注重校园文化的生活化、真实性、实践性。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学生自我意识与文化认同关系紧密,自我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认同的前提,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又赖于文化实践活动的丰富与真实。最后,加强校园文化认同建设。学校要通过行政、权威、宣传等手段,推动校园文化的宣传与解读,以求学生认同;遵循群众路线,使校园文化能面对学校发展本身、面对师生员工发展本身;寻找对接点,把学校传统性文化与时尚文化、创新文化有机结合。

通过校园文化认同建设,使学生对这种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代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慢慢接受、理解与认同,逐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习惯这种文化氛围,最终达到爱校如家、乐学好学的学习境界。

(三)营造合理性家庭文化,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品德

每个家庭的特定历史与文化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作为孩子首任教师的父母应注重合理性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培育学生优良品德与良好的阅读、学习、作

息等习惯。

首先,家长要正确处理“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观念和“读书无用论”现代思想观念的矛盾。受前者文化观念影响,家长对子女学习要求极为严格,易使子女对学习心生厌烦。后者则会影响子女学习积极性,使子女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家长应树立科学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合理性认识与定位,既不过分渴求,也不抵制。

其次,家长要着手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第一,要创设良好家庭学习环境,营造书香家庭氛围。家长带头并鼓励子女多读书、读好书;给子女独立的学习空间,允许子女阅读个人偏好书籍、订阅自己喜欢的读物,以养成子女好读、乐读、随时随地读书的习惯;低年级学生喜欢玩耍,自控能力较低,家长应帮助子女养成先学习后玩耍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构建进取家庭氛围。家长的口头说教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效果甚微,应注重言传身教,多给子女讲述励志奋斗的故事,同时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事业、学习要积极进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如此子女尚能效仿,养成学习努力、积极进取的意识。第三,撒播爱心,打造和谐家庭氛围。“家和万事兴”。否则身心疲惫影响工作与学习。和谐、理智家庭中的子女没有压力只有温馨,其精力将集中于学习。因此,家长应尽量克制个人情绪,不暴力训斥子女,注重温馨家庭氛围的营造。第四,平等对话,筑造民主家庭氛围。父母在子女面前要相互尊重,与子女平等对话。在子女产生问题行为时,应循循善诱以化解,切忌打骂严惩。第五,家长要注意子女良好品德和顽强意志力的培养。家长要从自身言行、生活点滴做起,培养子女尊老爱幼、诚实谦虚的可贵品质;家长在关爱子女同时,一定要关爱、孝敬自己父母;同时要注重子女的受挫教育,在人生风浪中磨炼子女的韧性、耐力。

(四)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大众文化,降低其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当今大众文化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人们习惯乃至认同大众文化同时,不能忽视大众文化的平面化、庸俗化、消解人斗志等诸多缺点。在该意义上,大众文化是充满欲望的平民文化。它极易侵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学习,认为“学习好不如家庭背景好”,梦想如“超女”“超男”一夜成名。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夯实基础时期,学校、家庭、社会应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大众文化,消解大众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中小学要注重提高学校校园文化的品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让不健康的大众文化无立足之地。教师要以人为本,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迷恋“超女”成名等类似快餐化娱乐文化,要追求高雅文化的发现、鉴赏与创造,共同提高文化品位;教导子女要用平常心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踏实学习。切忌追求名利的“速成”。最后,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大众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与引导,提倡先进文化,规范大众文化市场、发挥新闻媒体正面舆论作用,规避不健康的大众文化。

下载中学生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除了对子女大方的教育投资外,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是身体力行,加入到“陪读”一族。陪读作为......

    大学生贫困现象调查、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贫困现象调查、分析与思考 前言: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

    中学生早恋现象发展趋势的分析及思考(优秀范文5篇)

    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分析与辅导 张 伟 浙江省兰溪市第三中学(321100)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学生早恋现象随时代发展而出现的行为特点、易发群体、及早恋中的心理状态作了分......

    对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对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的是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各类犯罪、调处民商、行政纠纷、保护公民、法......

    对当前贫富差距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对当前贫富差距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摘要]贫富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社会上存在贫富差距是一种常态,在某种程度甚至是社会......

    关于农村中学生辍学现象的分析

    关于农村中学生辍学现象的分析我来自农村,中学也是在家乡的一个小乡镇上的。中学生活已经是4、5年前的事情了,看似离我很远,但是我还很清晰的记得当初发生的许多事。初一时我们......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与思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与思考 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世界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4~16岁全国少年儿......

    中学生吸烟现象(本站推荐)

    中学生吸烟现象 在戒烟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中“烟民”的数量却有上升趋势。在中小学生违纪的情况中,因吸烟而违纪的 人数占相当比例,而且吸烟常与其他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