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偏题现象种种分析与思考(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19:5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生作文偏题现象种种分析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生作文偏题现象种种分析与思考》。

第一篇:学生作文偏题现象种种分析与思考

学生作文偏题现象分析思考与应对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面临毕业考试时,许多老师学生担心作文时偏离主题。这也是很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几乎每次习作都会存在几个离题或者偏题的学生,主要原因不外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题目不能理解,随自己的判断写;二是粗心,没有很好去揣摩题目的要求;三是在写前没有很好列提纲,写时文章的走势与原先自己想的不成一体。

例如,写读后感,学生往往把原著的内容罗列很多,而自己的感受几乎没写;写人的文章给过写成的记事的文章;叙事的文章写成了写人文章,写景的文章完全写成了游记的流水账。状物的文章写成说明文;话题作文写成了大话废话„„凡事种种,都与作文课审题这一关没有真正把握有关。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以纠正这种现象,来减少偏题离题的目的。

写人文章的目标和建议:写人的文章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以及人物的经历,命运的记叙和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等。写人这一类文体的特点我建议大家与阅读训练相结合。

写事的文章最基本的要让学生要记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尤其重点要写清楚事情的经过,以及感受。这一类的文章我建议老师们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复习,在做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会碰到一系列写事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又非常具有代表性,碰到一篇点拨一篇,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同时为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事情的高潮,作者又是如何设置悬念,如何灵活运用插叙、倒叙的写作方法。这样长期的点拨、熏陶、仿写,对学生的习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教材中写事的文章让学生再次领悟。

想象类作文有三种题型: 一是写自己的设想、追求、梦境的习作,如《二十年后的我》、《我的理想》等。二是写童话、寓言类,运用“拟人”手法,把各种动植物、物品想象成“人”,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读者某个道理。三是由材料引起的想像类习作。如看图作文、或者是给出文章的开头,让学生接着写。想象类文体复习要强调两个问题:

1、想象不是胡编乱想,要符合生活实际。只有熟悉生活,详细地观察生活,1 才能有想象的原材料。如,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它的原材料是人、猴、神,它具有人的智慧,猴的活泼灵巧,神的法力。虽然是想像出来的,但还是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2、想象要美好,立意要深刻。想象文必须要有一个“美好”的思想。如果只是瞎编一个热闹离奇的故事,就失去了想象的意义。如,在写《20年后的我》,有位同学写自己20年后事业有成,挣了许多钱,住豪宅,坐轿车,整天忙于享受,绝口不提运用自己的财富为他人、社会做贡献的事,这种文章我们要做好价值观的引领。

在人教版教材中,应用文还是比较少的,主要是四种类型:一是写信(四年级安排)、写建议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发言稿(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毕业赠言(在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指导时我们要着重强调三点:

1、格式要做到规范、正确。

2、内容要简明,层次要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3、卷面上要求学生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

读书笔记我们一般也称之为“读后感”,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有一篇习作:让学生就课文或读过的其他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要求学生以“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或者写一篇读后感。根据教材,读后感没有格式要求,跟一般的记叙文一样的。

对读后感的练习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到四点: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一是初读感知,理清层次,二是细读深思,抓重点,三是研读体悟,突破难点通过这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指导学生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指导学生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宁波市李惠利小学六年级组

严平玉2012、4、24 2

第二篇:现象与思考

现象 本质

“热”→“记忆”→“期盼”→“学习”

2011年9月8日《朱镕基讲话实录》正式出版。全国上下再一次掀起了读书的狂热,民众用心去读这位前任共和国总理的风采和魅力。自从朱镕基卸任以来,时隔八年之久,再一次亮相于民众之间。近几年来,人民出版社连续出版了两套以朱镕基的讲话为内容的书,分别是《朱镕基答记者问》和《朱镕基讲话实录》,于是朱镕基又“热”了。从“朱镕基热”中不难看出,全国人民非常喜欢和爱戴这为共和国总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极高。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这位大国总理,极具幽默,自信,从容的演讲风格,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冒险的勇气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他的书我必须拜读,可是最近出版的讲话实录,我曾三次专访新华书店,每次都是遗憾而归,因为书早已脱销。我在遗憾中暗喜,因为他的魅力早已征服了懂他爱他的人。

虽然他卸任有八年之久了,但他的影响力就像深秋的桂花,深深地感染了整个秋天,再深的巷子也挡不住桂花飘香。

他是21世纪的勇敢开拓者,自1978年到2003年这20多年来,人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是要许多热血沸腾,才华横溢的政治人物来推动的。80年代初,当时党政领导人年纪轻,干劲足,上下一心,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90年代,尽管发生了一些不幸事件,但改革开放的民意不可违,政绩斐然,勇于开拓的朱镕基,也从上海上调到了中央工作,负责经济工作,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旗早已矗立,大旗也准备完毕,缺少的是一位优质的旗手,等待大旗的升起,这位优质的旗手就是朱镕基。

1993年,通货膨胀,朱镕基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的治理,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也维护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使他们免遭富豪阶层的掠夺,在此期间他还亲任央行行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紧缩政策,使通货膨胀悄然消失。1998年,一上任就遇上亚太金融风暴。朱镕基沉着应对。在亚太各国中,唯中国大陆经济继续稳定发展,经受住了亚太金融风暴的考验,并有力的带动了亚太其他国家走出风暴的打击,实现经济的复苏,当时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韩国、新加坡更是严重受挫。1998年上任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他将本届政府要干的几件事概括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和“五项改革”。

“一个确保”就是在面临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下,确保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达到8%,即“保八”。“三个到位”,第一个到位,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个到位是彻底改革金融体系。第三个到位是政府机构的改革。“五项改革分别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财政税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当时国企效益低下,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所以下定决心三年脱困,结果国企三年攻坚任务 出色完成,国家财政出入显著增加,有力支持和推动其他各项工作。

朱镕基积极推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加入WTO。目光短浅者不明白中国加入WTO的重大意义,而对其带来的一些暂时性 问题而喋喋不休。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加入WTO是中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它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竞争中,进一步成长壮大,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他倡导扩大内需。人不但是生产者,而且是消费者,思僵化的人,只看到消费者损耗物品的一面,却没有发现消费者反过来拉动生产的一面。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朱镕基的观点是超前的,站在同时代其他

政治家的前面的。他从事经济工作四十多年,有丰富的经验,他认识到,十三亿人口不但是生产者,更是最大的消费者,必须开发这个消费者的市场,从而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他大力倡导扩大内需政府,在中国由不发达走向发达国家水平的过程中,始终是应得到充分重视的,是我们经济政策的立足点。朱镕基坚决打击走私。90年代,在中国官员政治道德急剧堕落的大背景下,中国走私变得十分猖獗。一些走私分子手伸到公安、纪委、海关、工商,伸到各种重要岗位,甚至伸到了中央部委。实在是骇人听闻!走私破坏市场秩序,破坏社会风气,使国家财政出入大量流失,朱镕基坚决主张打击走私。使夏门远华、广西、湛江等一些重大走私案件得到侦破,维护国家利益,从根本扭转了90年代那种疯狂的走私形势。朱镕基的这些措施,有力的激发了古老中国的经济活力,使中国在政治稳定,思想文化不争论的大背景下,经济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有人把朱镕基与美国央行行长格林斯潘,誉为当今时代两大经济英才。现在中国的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90年代所奠定的基础。

一个政治家,他的过人之处,不但在于其出众的政治才能,而且在于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家便有隙可乘,国家便会混乱不堪。因此,广大民众无不希望政治家严于律己,而对品德恶劣的政治家极其蔑视。这些年来,中国社会道德沦落到各行各业,许多高官也受到了冲击,在职退职总想为子女捞点好处,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在国际国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成克杰、程维高、陈希同、陈良宇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样的官吏理当受到人民的唾弃!朱镕基就是高级干部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种做官风格,极其可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珍贵财富,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值得后续者发扬光大。

正当他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企业工人的下岗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要用辨证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就某点而定论。国企改革的思路是正确的,符合价值规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大方向。体现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解放思想的勇气和智慧。国企改革不可避免会使一些企业破产,企业减员,引起职工下岗。在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就业渠道又不通畅的情况下,职工下岗无疑会使他们的生计变得更加艰难。但是,一个社会的进步是一个长远计划,改革是发展的必然,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改革之所以是艰辛的,是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修一条路,不仅仅在于修完就完事了,要涉及沿线及其周边地区的利益发展及生态。所以要深入思考,也要有过人的勇气,更要去做大量具体工作,而且不可避免会有会败的风险。一个民族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许多开拓者,朱镕基就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他推动了中国的改革,促进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可以说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整个框架,就是在他的努力下搭建起来的。朱镕基改革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不畏惧,迎难而上,更是因为他了解中国国情,明白如何发展,坚定改革信念。他的改革为后和积累了正面的经验,也提供了反面的教训。历史会证明,只有更深入、更持续的改革,才能发展各个领域。

朱镕基“热”来了,“热”得很简单,两本书就把民众吸引到一起。在网上的评论不难看出,有人认为这是他对现阶段发展状况的不满。也有人认为,这是为现今发展提供经验。不管怎么说,他都热起来了,热得不是没有原因。从“朱镕基热”这一效应,再结合现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倡导经济转型,但始终得不到解决,物价、房价不到十年的时间翻了几翻。经济发展不良,这让民众想起了朱镕基,1998年—2003年,物价、房价上下涨幅不是很多,一直都很平稳,还因为他深入改革。尽管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改革已经不能完全寄望于某个强人身上,但重温改革精神,官民双方汲取改革动力,无疑是“朱镕基热”的主要原因。

“朱镕基热”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的个人魅力,他为人直率,幽默风趣,讲真话,深受全国人民的欢迎。《朱镕基答记者》与《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共同点就是“真”。在《问答》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发行时,有一段朱镕基用英文讲话的视频,其中的一部分翻译成汉语是这样的:“我不敢说这本书的立论如何正确,更不期望每个读者都会同意我的观点,我只想说:我在本书中讲的都是真话,这是我一生坚持的原则。”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朱镕基来到他当过院长的经管学院,那时《实录》还未正式出版,他说:“我在这里只讲真话,我把这套书送给你们,看看我这十几年来说的是胡话、真话还是老实话,请你们鉴定”。

朱镕基的一生我把概括为“真”、“能”、“公”、“严”、“幽默”,这五大特点我想应该会得到公认。这是他的优秀品质,作为领导人也是不可或缺的品质。从他的身上,作为大学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向党组织靠拢必须学习的品质,党是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发展党的,从而使党更加先进。

唯真,才能交真心;唯能,方可办大事;唯公,才会服他人;唯严,方能有效律;唯幽默,才能化险为夷。不能做到,也做不到,只能无限的靠近。

第三篇: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除了对子女大方的教育投资外,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是身体力行,加入到“陪读”一族。陪读作为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近几年来愈演愈烈,有的家长不惜放弃工作,专职陪读,有的甚至上演了新版“孟母三迁”。从农村到乡镇,从乡镇到省城,越来越庞大的陪读家庭出现在诸多中小学名校甚至大学附近。本文立足于这一现状,对其进行了原因探析、利弊分析并总结了相关策略,以期能对当前陪读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并作出积极的反应。

一、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时下,陪读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这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分析这些林林总总的理由,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

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很多家长认为,如果没有专人打理孩子身边的琐事,就会使孩子分心,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江西南昌周女士就认为,如果她不给孩子租房陪读的话,孩子每天上学放学至少有两个小时浪费在路上,三个月下来,就要少学习180 个小时,在高考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损失啊[l ] o 2 .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的怀疑

当前社会独生子女比较多,他们从小就得到家里人的过分关爱和呵护,所以其独立生活呈现脆弱化。部分家长认为,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果不陪可能会导致他们衣食无着,不能自理。加之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家长认为子女的自制能力差,如果不在跟前监督,很容易陷入网吧或游戏厅中去不能自拔,最终导致他们行为失控甚至走向社会的对面。所以,陪读能让子女避免外界干扰。3 .家长隐性成就观的显性表现

陪读对于家长来说,他们的心态是既有一种责任感,又寄予很大期望值。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当自我不能实现时,便会产生转移。目前的许多中小学生家长,自己由于错过了许多机会,所以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子女能够实现自己年轻时的理想,能够出人头地。塑造子女也是自我的继续发展。在华东师大心理系的桑标教授进行的一项关于父母意识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有60.6 %的父亲和63.3 %的母亲都认为子女是自己人生的希望[z ] o.家长的不安定感

子女是自己的希望,要使子女成功必须有100 %的保证,不允许一点点的失败。因为这一个的失败就是全部的失败。独生子女使父母不敢轻易地去尝试孩子的“自由发展”。父母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把家庭的重心,把整个家族几代人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的身上。父母随子女成绩而产生喜怒哀乐。害怕失败,担心子女的不安定感使父母全身心地投入陪读。.学校把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家长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而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各自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随着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学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就把学生学习的辅导义务推给了家长。学生的成绩牵扯学校的声誉,学生的成绩更牵扯孩子的将来,家长也感到责无旁贷,于是家庭就变成了学校的延续。.其他特殊情况

有些孩子出现严重不良行为,如抽烟、酗酒、上网等现象严重;经常逃学、旷课等而荒废学业,家长为了强制监督、有效隔离,促其成人、成才而选择“陪读”是必要的。一些农村贫困孩子考上离家较远的中学就读时,家长为了节省开支,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边打工边“陪读”,以助孩子完成学业。另有些孩子由于身体原因(疾病、虚弱)需边上学边药疗、食疗等,家长不得不“陪读”『 s ] o

二、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利弊分析

该如何应对中小学生陪读现象?我们必须对中学生陪读现象的利弊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比较。.中小学生陪读的积极意义

(l)陪读是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有效途径

家长陪子女学习,和他们一同读书,一起探讨书中的问题,容易与孩子的思想产生碰撞,从而产生共同语言,便于家长更好地走进子女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见解、爱好、兴趣、志向等,使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减少彼此的误会。另外,陪读还可以促使家长成长。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要求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的学习。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实际上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所以陪读不仅是对子女生活上的照料,更不是监督和督促,而是和孩子一起学习,一同进步。

⑦ 陪读是一种新型的亲子活动

在我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家长往往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彼此间的感情因此受到冲击。但是陪读无疑是一种新型的亲子活动,是弥补这一缺陷很好的方法。它可以让子女与家长有更多交流的时间,增进家长对子女的了解,认识青春期间子女的变化和需要,从而能够理解孩子,有效地引导孩子,以便更好地消除彼此间的代沟,促进孩子成长、家长进步等。

(3)陪读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督促

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都还不成熟,所以其自控能力还不强,极容易受身边不良事件的影响,家长的陪读从一定程度上能对子女的不良行为和嗜好进行有效的约束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同时孩子在心不在焉时,在家长的提醒下,他们能重新进入状态,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子女的健康成长及学业上的进步。2 .中小学生陪读的弊端

陪读能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然而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在家长的陪读下,教育原来应该有的一些功能,诸如主动、积极地去探究、自控能力的培养等都无从谈起。(l)陪读不利于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

子女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陪读弱化了许多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面对人生挫折的应变能力,陪读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依赖。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一个人习惯了凡事依靠别人,那么他就无法从心理上“断奶”[ 4 ],无法自立自强,遇事优柔寡断,生活不能自理等,甚至影响到其他方面。⑦ 不利于培养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家长一旦陪读,子女必然缺乏与其他同学深入交往的机会,因为在学校就是专心学习,回去还要在家长的悉心照顾下继续刻苦学习,基本上没有时间和同学交流,长此以往,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形成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的集体生活不仅是要让孩子学到文化知识,同时还要让他们在与同学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时所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培养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从而形成适应环境的良好能力。

(3)不利于子女人格的塑造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高尚品格的形成是需要经历困难和挫折的,虽然这样说有些偏颇,但却代表了大多数的情况。如果子女没有脱离家长羽翼的保护,凡事都会对家长产生依赖心理,以后走向社会则很难独自经受外界困难的磨砺,不能形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遇事果断的良好人格品质。

(4)陪读容易增加子女一定的心理压力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逐渐开始懂得学习的目的性,学习上努力、自觉,如果家长常以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兴趣爱好或事业为代价坚持陪读,等于给他背上加砖,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家长的期望值总是很高,而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有个最高限度,背着父母过高的期望在拼搏,一旦达不到父母制订的目

标,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尤其是性格内向、懂事的孩子会因愧疚而导致诸如焦虑、烦躁、恐慌、自卑、自责等心理疾患,甚至酿成自杀的悲剧。

(5)陪读不利于子女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优秀的学习品质,应该是能独立完成课业、勤于思考、认真严谨、勇于克服困难、有一定自控力等等。优秀学习品质是学业优秀的必要条件。由于有家长经常在旁边监督指导,孩子从而养成粗心大意、不愿独立思考、思维萎缩懒惰,自控力和独立性差等不良习惯。一旦家长放弃陪读以后,孩子将由于失去了“拐杖”而变得胆怯、被动、无主见、手足无措,不能独立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三、对中小学生陪读现象的思考

陪读的学生个体,并非能全面体现陪读的意义,也不会集中以上的所有弊端,个体不同利弊也不同,必须具体分析。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陪读现象,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家长督促孩子学习本无可厚非,但过度地插手监督容易导致孩子过分依赖,不利于其能力的发展,造成分数高的假象。然而,当前在陪读现象不能阻止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正确认识陪读现象,走出陪读的误区,寻求更好的陪读策略,趋利避害。1 .陪读是督促而非监管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了错,譬如精力不集中、作业没做对等,家长应态度和蔼地加以提醒或批评,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启发和引导,切忌简单粗暴地斥责,以免损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陪读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指望孩子什么都会,因为急功近利往往会产生焦躁情绪。而如此的批评训斥只能让孩子产生厌烦和焦虑情绪,既厌烦了学习,也厌烦了家长。.陪读既需注重知识进步,更要注重品德修养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孩子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孩子的道德品质对其一生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家长在陪读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注重培养孩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强不息的精神;另外,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宽容、忍耐等也显得尤为重要。.陪读要注重子女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一些家长文化程度较高,辅导孩子没有问题,但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学习能力、自理自控能力的培养。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独立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陪读方式由包办式转为辅助式

家长对子女的陪读不仅仅体现在陪在孩子身边一起学习,还表现在“保姆式”的服务,离家陪读等,家长独自揽下了除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甚至有的家长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无止境的干预,从而培养出子女在学习生活上的惰性、依赖性。为此,陪读方式需要由家长包办式转向辅助式,鼓励子女独立思考,培养子女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生活的能力,不要过多干预学校教育过程,而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从而端正孩子的学习目的,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第四篇:大学生贫困现象调查、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贫困现象调查、分析与思考

前言: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寒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调查,了解到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文:

一、高考之后的困扰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假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他说:“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上了大学,他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二、进入大学之后的困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原来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立国家助学贷款。但是这项措施实施的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呢?

进入大学后,正如前面所说的,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是贫困生考虑最多的问题,许多贫困

生也就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是问题是,不是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也不是每一个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的人都是贫困生。困生在学费来源上得到解决后,所谓民以食为天,围绕贫困生的不仅仅是学费问题,还有生活问题,首先他们必须在学校里活下去,只有生活下去才有其他的可能性。

据调查,贫困生的生活费每月只有217元,在大城市,这217元只能满足学生吃饭等基本需求,一半以上贫困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在101----300元之间,还有17%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贫困生周围的同学有四分之三的人每月开支在300----700元之间,平均576元左右,是贫困生的两倍.三、贫困对于大学生的严重危害

考上大学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面对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穷孩子和家长们却乐不起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贫困生弃学打工、家长自杀的悲剧。下面是一些贫困对于大学生的严重危害的总结:

1.已经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高校收费导致贫困生激增,三成贫困生无钱回家过年。原因是路费不足或打工凑下学期生活费。今年春节前后媒体的报道令人揪心,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贫困,不少贫困大学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来“拯救”自己。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尴尬,往往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来自大学校园的调查不时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贫困生都是勤奋而富有才华的,但因为贫困,他们在奋发学习的同时必须忍受生计的煎熬。

2.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乃至走向犯罪——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地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还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友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与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另外,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倍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有可能致使他们走向犯罪。

四、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 就业如镜花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的待业要靠搬砖头谋生,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而且,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

——就业地的选择。

大多数贫困生迫于生计,往往对争取留在大中城市不抱过高奢望,期望值较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包括参加省支教行动计划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职业的选择。

家庭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贫困毕业生,倾向与选择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

——求职的行为模式。

贫困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方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即活跃在双向招聘等活动中,积极推销自己,一有接茬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很快提笔签约,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而另一部分自觉条件较差的贫困生,又常常认为一无家长出面相助,又缺求职盘缠资费,加之遭遇用人单位冷脸,此后便不免长吁短叹,甚至坐以待“毕”。

五. 贫困大学生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前,中国高等教育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国家统包了个人的高等教育与生活费,因此贫困生问题尽管事实存在但未得以显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于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是贫困大学生产生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国社会生产力仍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仍欠发达。其次我国人口众多,尽管教育投入总量很大,人均教育支出却很低。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再次我国教育体制仍不健全,教育领域内仍存在的教育乱收费等问题。最后,家庭贫困是产生贫困大学生的直接原因。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有统计表明,目前高校大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同时,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我国社会中,传统农村家庭和普通城镇家庭占绝大多数,这些家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脱贫致富,贫困大学生问题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解决。

第二、教育产业化是贫困大学生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

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学费越收越多,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公寓费也日益见长。1996年以来,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3000元~8000元,一些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加大。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占到一半的比例。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致使贫困生问题成为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第三、助学体系尚不完善,难从根本解决问题

自1987年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各高校、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尽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及其体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尚未建立起足够强有力的、稳定有效的工作机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贫困大学生的产生,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首先,一些贫困生自立程度较低,技能较差,使靠自立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难以实现。也许考试时他们各门功课成绩也都不错,但当面临一份只须具备简单专业素质就能胜任的工作时,却只有望之兴叹。其次,某些贫困生学习成绩不佳,影响了其克服贫困的机会。贫困生大多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又未必都如此。我身边就不乏一些家庭确实贫困,学习成绩也确实较差的同学。得不到奖学金倒也无妨,事实是还要常常去交补考费、重修费。“人穷志不穷”,可怜有些孩子似乎连志气也没有了,有时真的让人不解。另外,少数贫困生不尽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其贫困的程度。贫困生大多生活简朴,舍不得花半分钱,也未必都如此。这些因素都不可忽视。

六、小结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大学的学费支出成为了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而与农民问题又联系在一起;贫困大学生在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费来源以后,从而又引发的助学贷款的申请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整个贷款体制的问题;贫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又会引起以后的助学贷款的发放问题;四年大学毕业以后,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奔波,在学业的完成上又将面临与常人不同的困难,有些贫困生过于看重奖学金,从而忽略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起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贫困不仅仅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经济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起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也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与帮助,同时,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应该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人穷志不穷”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第五篇:中学生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中学生有偿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 家教并不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教现象还是相当普遍,这值得我们深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有偿家教产生的源动力,现行教育制度更为有偿家教推波助澜。家长试图规划子女的未来,面对同龄孩子所拥有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家教自然而然成为改善孩子教育环境的一项措施。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学生及家长聘请老师补课的种种原因及利弊使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正确认识家教现象。

关键字 中学生 家教现象 原因利弊

引言这几年,为了给中学生减负,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家教市场还是蒸蒸日上,中学生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要上家教,甚至在周日晚上不少学生还要上家教,本文意在对“家教热”的冷思考,通过分析家教热现象的原因和浅谈家教对中学生的利弊,让学生、家长正确认识家教,尽最大的可能让家教趋利避害。

一、原因分析

学生选择家教的原因:

第一,教师教的不好。教师在把握教材,传授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据

有关调查表明:有37%的学生聘请家教是由于学校方面的原因。国内

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对不满意的教

师和所教的课程喜爱程度密切相关。一致率达95%以上;而学生对不

满意的教师和所教的课程的不喜欢程度的相关也达80%。同时,一些

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经验、责任心也是学生感觉老师 不好的原

因。

第二,个人需求。一些学生选择家教是为了拓展知识和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

进而达到巩固、提高成绩的目的。也有一些学生通过家教学得一技之

长。

第三,学生的盲目、从众心理。一些学生看到班里不少同学都聘请了家教,尤其是班里学习成绩在前几名的同学请了家教,他们就会不甘落后,马上也请家教,如果这时不请家教,他们会认为同学会为此歧视或者

冷漠自己。

家长为其孩子聘请家教的原因:

第一,应试教育。许多家长请家教往往把追求分数和升学作为目的,这无疑

是应试教育的一种表现。家教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学习能

力的培养、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特别缺乏对学生做人方面的指导。家

教的“教育效果”往往表现在“分数的提高”上。

第二,家长忙。家长由于工作的需要,在假期或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

生活但又害怕孩子贪玩而忘了学习。于是,家长就想到了一个“两全

其美”的办法:给孩子聘请家教,既可以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又保

障孩子的安全。

第三,家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家长的寄托和安慰的载体。许多学生家长面对激

烈的社会竞争和变革,深感工作压之大,知识的更新之快,他们希望

自己的孩子不能落伍,也有一些家长希望自己未实现的愿望能在孩子

身上实现。因此,他们把自己的意志、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

提出高要求,于是家教无形中成为了家长希望的载体。

第四,家长的从众心理。部分家长为孩子请家教是一种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所

导致。尽管他们不愿盲目的请家教,但又不能摆脱其诱惑。既然别的家长为孩子请家教了,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要赶这个潮流。家长的热情和积极 的态度。无疑对家教市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家教的好处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尤其对于刚刚

升学的孩子来说,新知识一下增多了,难免会有一些东西不能消化,而以前的学习方法也许并不适合现在的学习需要,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为了让中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孩子请一位家教,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1,查漏补缺。由于学生的接受水平不一样,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速度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跟得上的,在课后,有些学生对老师讲的东西虽然不够理解,但是有怕老师从心理说自己的理解力不够好,所以也就不去问老师,根据调查有30%的学生曾经出现过或者是现在还有这样的想法,这样久而久之,不理解的东西就会增加。通过家教可及时补上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遗漏或者没有消化的知识点,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2、单独授课,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上,只能面对大多数同学的水平和进度授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家庭教师面对面地授课,且授课之前对学生水平已有了解,而且一般所聘请的老师都是在自己比较弱的那门课有很强的基础,则针对性较强,老师会很努力的给学生讲解学生不能够理解的问题,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3、增强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家教通过手把手辅导,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有些学生由于以前的自己不认真的原因,或者一定程度上,老师也放弃了他的缘故,他可能会自暴自弃,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这时候,家教老师给他讲人生的道理,给他鼓励,他就有可能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家教的弊端

现在从事家教的老师来源是极其多样的,能力、知识水平等素质更是参

差不齐。在这从事家教的队伍中又有在职教师、在校学生、未实行就业的毕业生等,因此家教的效果会褒贬不一。但是,正是小区内公告栏上、墙壁上随处可见的家教小广告,不少家长和学生误认为这种发展是一种时尚潮流,甚者害怕在这种潮流中落伍。因此,对于家教的弊端,我们归纳出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依赖心理。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当有了家教这种特殊的课外学习形式后有些学生会觉得课堂上听懂听不懂无所谓反正回家后可以让家教老师再重述一遍作业还可在其协助下完成,于是他们在课堂上就变得消极应付。这样学生不会去做课前预习、去发现问题、自我解答问题。所以课堂上45分钟往往收效甚微,课后他们也懒于复习巩固知识点去把不懂的问题钻研清楚,而是依赖家教再三再四地讲。

2、应试教育的延伸。许多家长请家教往往把追求分数和升学作为目的,这无疑是应试教育的一种表现。家教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特别缺乏对学生做人方面的指导。家教的“教育效果”往往表现在“分数的提高”上,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3、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由于家教的时间都是平日的晚上和双休日,很多学生因接受家教辅导而压缩了课余时间,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学习,增加了课业负担。在家教辅导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反复做各种练习篇子,很少讲解难题的思路,效率很低。有些家教教师给学生押考试重点,押来押去几乎全是重点,使学生无所适从。

对于家教的利与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家教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请家教并非一无是处。有的孩子在校学习总是比同学“慢一拍”甚至“慢几拍”,家教可以弥补其课堂“慢功”;班额大,学生多,教师精力有限,因材施教心有余而力不足,家教则可以弥补大班授课的缺陷,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的孩子偏科,学习不均衡,选择家教可以个弥补短腿学科,不至于让孩子因一门功课的成绩不理想产生思想压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连带影响。以上种种都说明家教不无好处。但是请家教如不慎重,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其弊不容忽视。如今,不少孩子学习差,并不是智力上的问题,而在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厚、学习方法不科学等。

正反观之,我认为,请家教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务必慎重、理性。想为孩子请家教的家长,应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详细了解,尊重教育及成长规律,立足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使家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一臂之力

【1】 顾明远。实用教育学。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

【2】 于静。中小学生“校外补课热”的社会分析【J】。消

费导刊。2009(9)

【3】 李笑贤。对家教现象的社会学分析。1995

【4】 张丽竞。王云波。中小学学生“补课现象”的社会学

分析【J】教育探索。2006(10)

下载学生作文偏题现象种种分析与思考(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生作文偏题现象种种分析与思考(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对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的是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各类犯罪、调处民商、行政纠纷、保护公民、法......

    对当前贫富差距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对当前贫富差距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摘要]贫富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社会上存在贫富差距是一种常态,在某种程度甚至是社会......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青少年犯罪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社会特点决定着其内在动因上的不稳定性和外在诱因上的易受感染性......

    中学生有偿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精选5篇)

    中学生有偿家教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家教并不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教现象还相当普遍,这值得我们深思。本文意在通过分析学生及其家长聘请老师补课的种种原......

    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现象调查及分析

    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现象调查及分析 随着近几年响应国家提高人口素质的号召,我国各类学校都在不断扩招,其中技术学校作为为国家、为社会输送大批实干人才的培训基地得到了空前的......

    学生状告学校案例分析与思考

    学生状告学校案例分析与思考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不少有关高等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两者矛盾激化到通过诉讼途径来解决的也为数不少。该类案件引起了法学界的关......

    对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分析与思考(精选5篇)

    对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新河中心小学 田光红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

    袭警现象中警察权益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江苏警官学院助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袭警现象中警察权益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夏铭皓 【摘要】近年来,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受到阻碍甚至遭受暴力袭击的现象日趋严重,民警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