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一、“一把手”腐败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以来,党政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不断增加,在领导干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而此现象也引发了民众的热烈讨论与强烈反响,人们都在思考到底该如何来防治我国的政治腐败尤其是一把手的腐败问题。
仔细看一下近年的“一把手”腐败问题,我们会发现“一把手”腐败的比例是逐渐上升的。据统计, 1998 年全国查处的地厅级干部中“一把手”的比例占了42.1%;2003 年查处的省部级干部违纪案件中“一把手”占了55%;2004 年查处的16 名省部级干部中“一把手”也占一半左右;同时“一把手”腐败日益向“高层化”发展;除此之外,“一把手”腐败的金额是越来越大,案情也是越来越严重,部分还伴随着一种家族式腐败现象。
虽然近年我国打击腐败的力度很大,也揪出了一批贪官污吏,严惩了很多违反党纪国法的高级官员。但是腐败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一直存在并有蔓延的趋势。根据中纪委、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数据,从建国到1978年,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件为零。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省部级高官腐败的现象。1982年以来,纪检检察机关共查处省部级官员401人,其中涉嫌腐败并由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达57 名,最终判刑的有46名。1990到1999年之间,经全国法院审结的省部级官员贪污受贿案件就达69,平均每年有6名省部级高官受到审判。且这种数量是不断上升的,从1988年到1992年5年时间里,被检察机关查处的省部级高官有5名,而1993年到1999年又查处了6名省部级干部,仅2000年一年就有7名省部级高官被查出。
由此可见,我国政治领域的 “一把手”腐败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当前的条件下, 如何实施对权力特别是对一把手权力的有效监督,更好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建立完善的党内监督机制,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确保权力的有效运行, 进而防止腐败现象的滋长, 已是刻不容缓。
二、“一把手”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
我国当前“一把手”腐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有历史原因、社会文化原因、体制原因、人的本性问题、经济发展原因等等。现在高频率发生的腐败现象就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社会历史原因
我国是一个长期处在封建制度里的国家,二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政治生活中的腐败问题出现的原因一部分也要归结于这种长期沿袭下来的传 统文化。我国历朝历代的腐败问题,无形中也影响到我们现代的社会,它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动机上影响到我们当代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使他们更多一些易被腐败的主观因素。我国古代的经济就是一种官僚经济,官僚阶层的主要收入并不是薪俸,而是受贿所得,官员的腐败收入往往是官俸收入的几十倍甚至几十倍。古代官僚的这种显赫地位,优裕生活,做官动机时刻影响着普通人民,使他们的思想中增加了易被腐败的主观因素,而但他们走上了官员的位臵上时,心中那份腐败的渴望就会被释放。
二是我国古代官僚体制中对腐败防治机能的软弱与保护腐败行为机能的健全,影响到我们现行政治体制对腐败的防治功能的不足与保护功能的滋长。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现在我国的腐败问题难以治愈。我国自古就是一种人治的传统,凡事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人是可以真正监督皇帝的。腐败问题在每个朝代都是存在的,但是没有哪个朝代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来监督权利的运行。
(二)体制原因
法国政治活动家孟德斯鸠指出:“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1945 年黄炎培先生问及中共如何跳出历代政权“其兴也盛,其亡也忽”周期率的支配时,毛泽东同志充满信心地答到:“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 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根据“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思路,共和国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采取了“依靠人民监督,注重干部自律”的方针,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监控系统。如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等。多年以来,如果每个系统都充分发挥了效能,可以肯定地说,现今反腐败的任务不会如此沉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公共权力监督不力、制约不严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表现主要有:第一,法规制度不健全。公共权力运用的规章的不健全甚至没有,使有些监督无法可依,事实上无法监督,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果。第二,机构不健全。行政监察和党内纪检机构,相当多的地方和单位长期建制不全或人员缺编,严重影响监督检查的开展。第三,体制不顺。行政监察和党内纪检在行政首长或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监督检查,受制于人,极大地限制了监督的独立性、强制性。第四,市场经济体制下厂长、经理及行政首长一人说了算的现状,无法兑现举报人不受责难与打击报复的承诺,极大影响了群众监督的有效实施。第五,舆论监督受政治气氛制约太强。现实中对高层领导干部及其子女腐败行为的揭露暴光难度较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如此,致使有些高层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陈希同、王宝森一案就是明证。第六,人大、政协的监督名声大,效能小。第七,对执政党的监督不力,而其要害又是对党的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不 力。监督制约乏力的现状,已成为腐败现象产生、蔓延、久治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人的本性原因
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弱点,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现代法治创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人格的不完善性,当外部环境约束软化或个体道德自律下降时,人性的弱点或人格的不完善性就会表现出来,这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的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道德比较单一而言,目前的道德状况呈现出多重道德标准和多元价值取向的特点,由此带来了部分人心理和人格的变异,对某些意志薄弱的人来说,原先的道德标准溃败了,无是非感、无善恶感的心态得以蔓延,于是便演化成一幕幕腐败现象。市场经济在把私欲的合理性确认下来并释放出来的同时,也就不能不面对欲壑难填、物欲横流的现实。当追求个人利益的大门被打开之后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在道德领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肆泛滥,造成了严重后果,而当人格的不完善性随着附加权力的拥有和扩张,往往表现出吞噬道德甚至法律,导致人格畸形或权力腐败.因此人格本身的不完善正是腐败滋生的潜伏因素,当环境许可和道德观念薄弱时便出来作乱,使得一个原本正派廉洁的人最终沦为腐败分子。
(四)教育原因
人都是有欲望的,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是大部分人的本性。在这种欲望面前,一部分人用公共道德、理想信念来约束自己,一部分人慑于法律法规的威严而不敢放纵自己的这种贪欲。这部分人都是有自制力的,正因为这样,没有让自己本性中的贪欲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我国政治腐败的一大原因就是政府官员的自制力不够,抵制诱惑的能力太低了。而这种自制力很大程度上是靠教育来赋予的。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时是非标准的教育,即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问题,如何来衡量是非,标准是什么;二是提高自制力的教育,即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人,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增强自制能力。但是我国偏偏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并不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却不见得。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十年的时候总结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我想,也正是由于这种失误,导致很多的政府官员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可以无视法纪,做出一些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腐败行为。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我们分析的原因,对于“一把手”的腐败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应对。
(一)科学、合理配臵“一把手”权力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只有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针对“一把手”权力过度集中,得不到有效监督的情况,应该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规范,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首先,权力要分散。即将“专权”变为“分权”,打破权力垄断,不要把“关键的、重要的权力”都集中于一个人的身上,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领导班子的事大家办,一定要改变一些单位的“一把手是绝对真理,二把手是相对真理,三把手没有真理”不正常现状。要形成“一把手”也只有一票的权力,要迅速改变当今“一把手”对大小事都有绝对否决权的不正常现象。领导班子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分工,明确包括“一把手”在内的每个领导成员的权力和负责的事项,不交叉,不重叠,权限清楚。
(二)加强对“一把手”和民众的思想教育
首先, 强化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使广大群众、党员、干部敢于和善于监督一把手, 使一把手能自觉接受教育, 这 是健全一把手监督制约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加强一把手监督的一切措施和方法, 最重要的还是通过一把手这个内因发挥作用。因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指导和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因此, 切实增强一把手的自我监督意识, 是强化一把手监督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要解决好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 最重要的是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唤醒和强化一把手科学评价自我, 正确看待手中权力;强化自律意识, 提高自控能力。同时上级组织要切实改变重选拔轻教育的倾向。此外, 要增强广大群众、党员、干部对一把手的监督意识, 从外部减少监督的阻力。为此, 必须在全社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监督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普及监督意识, 尤其对监督职能部门人员,要做好职业道德教育, 明确自己担负的职责和使命,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一把手实施监督的最佳途径和经验方法, 做到敢于监督, 又善于监督, 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能够监督敢于监督一把手的舆论氛围。
(三)理顺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独立、权威的监督机构
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体现在监督主体不依附于监督客体上。监督机构只接受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其他任何机关无权指挥、干涉监督机构的正常工作;监督机构的人事关系和人员待遇均独立于监督对象。目前我国的监督体制已 经严重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具体设想是:在合并现有三个廉政机关(纪委、政府系统的监察机构、反贪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独立的监督机构,专门负责反腐案件侦办及其他监督事宜。一般说来,监督机构应该设臵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之下,我国《宪法》第57 条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确保其享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充分行使职能,所设的最高国家监督机构应向全国人大负责,受其领导和监督。
政治腐败是阻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团大石,我们必须加以避免和克服,否则最终受害的还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这一重任也并非只是属于当权者,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只有全社会都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腐败,同腐败作斗争,腐败才会从我们的政治生活中慢慢褪去甚至消失。但我们知道:这条路注定是漫长而艰难的。
(作者株洲醴陵市纪委纠风室主任)
参考文献:
【1】姜明安.正当法律程序:遏制腐败的屏障.人民检察 2008年第三期 【2】苏盾.腐败的双重根源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申大田、高学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腐败的原因.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戴永恒、徐照宏、刘新建.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深入推进反 9 腐败进程.法制与经济.2008.08
【5】赵连章、杨玉武.滋生腐败现象的体制原因分析.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三期
第二篇:对如何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思考
对如何加强“一把手”监督的思考
“一把手”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群众团体中的主要负责人。由于“一把手”掌控着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实际权力,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而普遍存在“难监督”的问题。从近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党政“一把手”违纪违法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违规用人。借选拔任用干部、组织人事调配之机收受钱物、索贿受贿、买官卖官。二是违规用权。利用手中的资金拨付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等收受贿赂,谋取私利。三是违规决策。在“三重一大”问题上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致使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四是违规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五是违规收受各种礼金“红包”。针对这五个方面问题,我组认为:
一、切实运用好对“三重一大”内容监督。
(一)由派驻(出)机构牵头细化各综合监督单位“三重一大” 具有可操作性内容,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必须向派驻(出)机构“提前报告”制度,以便于派驻(出)机构可以全程参与或掌控各综合监督单位的“三重一大”内容及程序,从而为规范“三重一大”议事监督奠定基础。
(二)采取“三重一大”公示公告制度。只要涉及到“三重一大”内容,都必须在各综合监督单位网站开设“三重一大”专栏或显要位置进行公示,并采取“事前公布内容、事中公示决策进程、事后公示决策结果”的方法,做到内容、程序、结果“三公开”,进而不断扩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坚持“三重一大”民主集中制议事决定制度。要规范“一把手”决策权的行使,凡是涉及到“三重一大”的,都必须经过党委集体或领导班子讨论研究才能做出决策。
(四)要严格“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分为议题准备、集体研究、贯彻执行3个环节进行监督。在议题准备环节,事项报审前必须提前送达参会人员,保证其有足够时间了解相关情况,避免会议决策流于形式。在集体研究环节,决策会议参加人员必须达到领导班子人数2/3以上,且分管负责人必须到会,会议方可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表决权的人数不足3人的单位,应成立3人以上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领导小组,避免重大事项决策“一言堂”。同时也要严格执行充分酝酿、群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的民主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决策都要经过充分酝酿,充分发挥纪委参与“三重一大”监督质量。
二、坚持“一把手”五不直接分管制度的监督。要切切实实坚持“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组织人事、工程招投标、行政审批、物资采购”制度。首先,从年初单位党委(组)班子分工文件上要加以明确。其次,要落实到具体实际操作程序和操作环节中,力求避免出现分管线领导不签字,签字还是“一把手”的两张皮现象。再次,要正确处理好“一把手”负总责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与“五不直接分管”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三、牢牢抓住财经制度的 “笼子”。一是严格离任审计制度制度。坚持凡离必审、先审后离,凡用必审、先审后用。二是建立财经制度检查制度。建议由综合派驻机构牵头,联合审计、财政等部门,每年采取定期、不定期、“飞行检查”等形式对各综合监督单位进行财经制度检查。三是执行预算评估制度。联合财政,每年对各综合监督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四、完善监督网络。首先在单位内部设置检举箱,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力求做到“两个结合”:“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相结合,完善监督网络,实行对一把手的全程立体式监督。其次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通过开通监督电话、公布电子信箱、实行公开承诺等措施,架起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舆论监督桥梁。
总之,必须科学地分解和配置“一把手”的权力,健全和完善“一把手”选人用人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等,做到“关口前移”和“关口后移”相结合,重点从规范事权、财权入手,规范“一把手”权力运行。
第三篇:关于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党政机关“一把手”的监督,我们认为要抓住“四性”,解决好“五个关系”。一是盯住关键环节,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针对性。针对“一把手”管理工作的内容和重点,广泛运用公平竞争、招投标、拍卖等市场化机制来配置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缩小“一把手”权力的寻租空间。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规定,规范审批程序和职责权限、规范建设工程交易行为、规范高利润率的社会资源配置、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等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将“一把手”权力置于有效监督之中。二是突出监督重点,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社会性。通过政务公开,将一些含金量高、需求矛盾突出、社会关注的事项公布于众,减少“一把手”的自由裁量权。如建立区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公示制度,公示内容包括决策论证情况、招投标情况、工程审议情况、经费支付情况。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容易滋生~的行业行为,实行全程公开、全程监督。同时,完善行政审批程序、手续、时限和结果公开的机制,建立承诺制、听证制、公告制;发展电子政务,保证大量的政务信息在党政部门内部及党政部门与民众之间双向传递;实施干部考察公示结果通报制,增加党务政务活动的透明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三是理顺监督体制,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权威性。通过合理调整权力结构,进行权力的适度分,使单个环节和个人对某种权利不能形成垄断,促进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开。如建立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实行政府采购的管理、监督部门与执行机构分离;实施干部任用常委会票决制和党风廉政建设“一票否决制”;对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重要部门以及拥有实权的岗位,严格执行干部交流制度。严肃干部交流工作纪律,健全党政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制度等,使监督工作覆盖“一把手”权力运作的全过程。四是健全监管制度,增强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规范性。除坚持上级制定的各项党内监督制度之外,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三重一大”事项票决制,对重要决策、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人事安排和大额财务开支严格按照票决程序,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对大额经费支出,采取具体办事人、分管领导、纪检负责人、财务主管、部门“一把手”集体审批有效制度,加强对“一支笔”权力的制约;健全述职述廉制度,党政机关“一把手”不但要向区人大、区纪委述职述廉,还要在本部门、本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上,接受民主评议,而且要将述职报告进行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强化对“一把手”监督的过程中,我们认为还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坚持与创新的关系。解决对“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既要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又要在新的形势下敢于创新,寻求探索新的思路和办法,从而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二是监督与信任的关系。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实施监督时,既要达到监督的目的,又要把握好度,保护好积极性,不能束缚领导干部及“一把手”的手脚,影响其创造性的发挥。要实现监督与支持、监督与鼓励、监督与提高的有机统一。大多数“一把手”为了把工作搞上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作出了很多的奉献和牺牲,组织上要相信他们,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三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必须内外并举、标本兼治。党组织无疑要对干部严格监督,但作为干部则要严格自律,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使规章、制度、纪律、条例以及法律的限制和约束,内化为领导干部个人的自律要求。四是勤政与廉政的关系。人民群众期望的领导干部不仅是廉政的干部,还必须是勤政的干部。领导干部践行“三个代表”,就必须忠于职守,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深入扎实地工作,做敬业勤政的模范。要尽职勤政,力戒懒惰。领导干部只有勤政与廉政相结合,干净而又会干事,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五是预防与严惩的关系。要使监督的重点从过去重事后追查惩处轻事前防范教育,向事前教育防范和事后严肃查处并重转变。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将监督的重心和关口前移,立足于教育防范,采取谈话、诫勉、打招呼、亮黄牌等方式,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惩处,加大对违法违纪领导干部惩处力度,增强震慑力,提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2004年7月XX区依法治区办公室
第四篇:论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与思考
论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与思考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对权力的制约应与权力同生共存。而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就必须建立起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求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克服随时可能出现的负效应。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把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是个关键,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新历史责任。我们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本级领导班子的中枢,在决策中属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地区、部门、部位的全局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重要的组织保证。但在历史的转型期间,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由于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的各种诱惑不断冲击,广大党员干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党政主要领导更是首当其中,面临着严峻考验。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处理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党政主要领导所占比例独占鳌头。据有关资料显示,某省2000年至2004年的5年间,全省县级以上党政“一把手”因经济问题受处分的就有32人,其中,有21人被判刑,占65.6%,这个数字还在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其社会影响力和对党的事业造成的危害是各级党组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大事。
一、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是新历史时期我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加强党政“一把手”监督,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执政党,其领导干部的领导素质直接关系到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干部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政“一把手”长期受党的培养教育,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是实现党的文革政策,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十分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团结带领群众去开拓创新,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贡献。如果对党政主要领导监督管理不严,导致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既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我们党事业的损失。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的监督管理,是对领导干部本人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是保护党的财富、健全党的肢体、推动党的事业需要。
2、加强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党政“一把手”是班子之首,事业之帅,在领导全局工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重大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班子的权威、形象和战斗力,决定着一个地方三个文明建设的成就,影响着党风和社会风气。如果党政“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群众口碑好,就能为整个班子树立好的榜样,增强班子团战斗力,才能提高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水平,上下形成合力。反之,如果自律意识不强,组织又对其监督管理不力,就可能造成一言堂,影响班子团结和班子整体形象,降低班了科学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造成工作重大失误。
3、加强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是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各种法规和制度还不是十分严密和健全。同时,在“四个多样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今天,迫使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必须集中于经济建设,需要同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加上党政“一把手”位高权重,一些人往往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拉拢和引诱,寻求自己的保护伞和谋求不正当利益。干部和理想信念受到严峻考验,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如果领导自律意识不强,经受不住各种考验和诱惑,就会产生以权谋私的想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党政“一把手”把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原则套用到手中的权力上,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商品化,导致权力腐败,违法乱纪。更严重的是由于自硬,出现上行下效,导致集体腐败、串案、窝案的发生,严重干扰党的事业。近几年查处的“一把手”经济受贿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个人放松政治素养的提高,党性原则不强,长时间把握一个部门的决策权力,且集中在一个身上,属地社会关系网严密,隐蔽性强,犯罪数额大,一时难以发现,都是在日后因其他案件暴露而牵出来的。
二、当前对党政主要领导监督面临的困难
 
;在社会主义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权力制约、政府职能转变、干部监督机制相对比较滞后,“官本位”的文化积淀依然存在,个别地方存在“一把手”一支笔签字,一张嘴说了算,民主决策流于形式现象。同样,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对权力的监督也很难落在实处。在基层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纪检监督部门,一概都由“一把手”领导,稍有不满,就有可能遭到打击报复。实际上,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工作是当前干部工作的瓶颈,也是我们党内反腐败工作的制高点。当前,在对“一把手”监督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一是监督制度较多,但执行力度不够。任何制度就其本身实质来讲,是一种手段,它因人而存在,也因为人才使制度成为规矩。应该说当前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制度已建立不少,且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但存在着可操作性不强、落后难等较多缺陷。一些制度规定原则性要求多,实际操作具体条款较少,成了挂在墙上、锁在柜里的台帐,如规定重大事情由集体研究决定、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个分工相结合,但哪些是重大事情,什么情况下实行集体领导,什么情况下由个人分工负责,没有具有规定。一旦规章制度制订以后,执行起来就缺乏严肃性,基本流于形式,有的形同虚设,未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有关部门也缺乏新形势下权力运作模式的总体研究和党政“一把手”赋权和约束用权的综合措施,“消防队”作用明显,出了问题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从根本上保证权力的健康运作。二是上级监督效果不够理想。目前我们普遍实行以上级党委、政府和专门机关监督下一级党政“一把手”自上而下的监督体制,纪检监察部门独立职责发挥欠缺。实践证明,这种监督体制在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这种监督体制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由于监督对象多、监督内容广以及不正之风的干扰等原因,上级对下一级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本来可以进行直接、有效监督的专门机关,难以对同级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督。三是群众监督难度较大。首先,政务不公开,群众无法监督。一些“一把手”群众观念淡薄,不愿接受群众的监督,重大事项群众知情权少,群众参与不了决策,无法实施监督。同时,缺乏群众监督的制度保障。政务公开和办事透明度还不够高,群众不能实施决策前和执行中的监督,即使群众进行监督也往往受到当事者的打击报复,影响了群众监督的社会环境。四是自我监督意识不够强。个别“一把手”位高权大,民主意识淡薄,第二人称“你”用得较多,意识中只有你们要如何如何,可能很少想自己应该如何,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养尊处优,独断专行,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扭曲,挡不住金钱、物质和美色的诱惑,经不起“灯红酒绿”的考验。喜欢居高临下,听不进不同意见,在重大问题决策和干部任用上,独断专行,搞“一言堂”有的自我感觉良好,总以为自己不错,别人无可挑剔,用不着监督。工作中做出一点成绩,便飘飘然然,自以为是,自命不凡,拒人于千里。还有的认为接受监督会影响自己的面子和威信,喜欢听赞美之声,不愿听逆耳之言,把上级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信任、不放心,把同级监督视为跟自己过不去、找别扭,把下级监督视为自己丢面子、失威信,从而有意无意地抵制或回避各方面的监督。
三、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执政为民”教育,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最重要的是提高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关管理职能部门要教育其真正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清醒认识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资本,权力同时也有较强的腐蚀作用,要做千锤百炼的“不锈纲”,切实提高素质,这是强化党政“一把手”监督的最基础性的工作。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马,明确“入党为什么、岗位干什么、为民做什么”问题。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旧体制交替的条件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如果对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丧失警觉,放松思想改造,发生变化和错位的可能性随时存在。所以,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的问题,要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了服务的思想,坚决反对金钱至上的奢糜享乐的思想,把实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和最高价值。要不断提高对自我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自尊、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自我警钟长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上级党组织要切实改变征选拔轻教育的倾向,通过典型示范等方式,督促和鼓励党政“一把手”加强自我监督。
2、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突出监督重点。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所以,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不仅要监督廉洁自律的方面,而且要对重要决策实施监督。在重要问题决策、干部人事安排、投资立项的失误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直的损失,比公款吃喝、多占住房等腐败行为造成的损失大得多,有的甚至是无法估量的。一是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实施监督。主要监督在制定发展规划等决策时是否坚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是否坚持党的干部政策,客观公正地选贤任能;是否按程序办事;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是否带头抵制和制止拉关系、走后门、跑官要官、封官许愿等恶劣作风。要坚决防止违背党的干部政策、不按程序办事、搞不正之风等行为。三是对项目的立项、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实施监督。主要监督在大额度资金使用、工程立项和其它经济活动中是否遵守财经法规和制度,是否以人民的长远利益为重,有无乱收乱支、挤占挪用、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等经济违法和经济犯罪行为。
3、以改革的魄力,创新监督机制。目前监督机构实行的是以横向同级领导为产,纵向上级领导为辅的体制,这种体制已经不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强化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监督的需要,也不适应党的监督机构所承担的职责与任务,必须加以改革。相对独立性是监督机构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和作用的前提条件,对监督机构的领导只能是上一级的授权机关,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机关都无权指挥、干涉监督机构的工作,一定要独立于被监督者之外,他们的选任、调动、奖惩以及各种福利、报酬的获得必须分离于被监督者,由授权机关决定。监督职能垂直管理,独立行使职权,减少来自横向面的各种干扰,调动专职干部的积极性,这样,监督效果会有质飞跃。
4、各级领导班子形成责任合力。一是领导班子内部要形成一种原则制约,使“一把手”置身于班子之中。领导班子成员经常在一起,其思想、工作、廉政等方面的情况比较清楚,大家心中都有数。班子成员的相互监督,比其他监督形式更直接、更有效。要克服各种消极心理,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民主制中制,在人财物等重大问题拍板决策时,做到集体决策、集体把关,从组织原则上将党政“一把手”置于集体监督之中,防止独断专行。另外,民主生活会是班子内部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进行监督的重要措施,也是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强群众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具有广泛怀、敏锐性、自觉性等特点,从而决定了这种监督制约能够有效地避免权力被滥用。要推行政务公开,方便群众监督,同时要严肃处理对监督群众的打击报复行为,创造群众监督的良好社会环境。三是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社会舆论具有公开性、及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因而它在监督制约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功能。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依法保障社会舆论的调查、报道做到以内容真实准确为宗旨,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正确有效在发挥监督制约的作用。
5、查处力度要加大,保证监督有效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在重视和完善现有制度在监督中作用的同时,要落实主要领导责任人制度、审计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任期交流制度、能上能下制度、思想工作汇报制度、诫勉谈话制度、民主评议干部、推荐干部和用人失策追究制度,以及财务审批制度、个人收入申报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收受礼品登记制度、群众举报制度等。更重要的是还要逐步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施政行为为公开制度,哪些工作应向社会公开,什么时间公开,都应有严格的规定。要注意抓好对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加在检查督促的力度,切实纠正在执行规章制度上搞特殊人、“制人不制己”的行为。要认真做好对违法乱纪的查处工作,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情,不管涉及什么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力,都应坚决一查到底,以显示法制和纪律的不可破坏性。
第五篇:论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与思考
论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与思考
论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与思考2007-12-12 16:30:4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论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与思考论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与思考(2)论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与思考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对权力的制约应与权力同生共存。而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就必须建立起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求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克服随时可能出现的负效应。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
进共同发展这三大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把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是个关键,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新历史责任。我们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本级领导班子的中枢,在决策中属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地区、部门、部位的全局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重要的组织保证。但在历史的转型期间,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由于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的各种诱惑不断冲击,广大党员干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党政主要领导更是首当其中,面临着严峻考验。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处理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党政主要领导所占比例独占鳌头。据有关资料显示,某省2000年至2004年的5年间,全省县级以上党政“一把手”因经济问题受处分的就有32人,其中,有21人被判刑,占,这个数字还在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其社会影响力和对党的事业造成的危害是各级党组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大事。
一、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是新历史时期我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加强党政“一把手”监督,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执政党,其领导干部的领导素质直接关系到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
干部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政“一把手”长期受党的培养教育,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是实现党的文革政策,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十分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团结带领群众去开拓创新,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贡献。如果对党政主要领导监督管理不严,导致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既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我们党事业的损失。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的监督管理,是对领导干部本人最大的关心和爱护,是保护党的财富、健全党的肢体、推动党的事业需要。
2、加强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党政“一把
手”是班子之首,事业之帅,在领导全局工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重大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班子的权威、形象和战斗力,决定着一个地方三个文明建设的成就,影响着党风和社会风气。如果党政“一把手”自觉接受监督,群众口碑好,就能为整个班子树立好的榜样,增强班子团战斗力,才能提高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水平,上下形成合力。反之,如果自律意识不强,组织又对其监督管理不力,就可能造成一言堂,影响班子团结和班子整体形象,降低班了科学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造成工作重大失误。
3、加强党政“一把手”的监督,是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各种法规和制度还不是十分严密和健全。同时,在“四个多样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今天,迫使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必须集中于经济建设,需要同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加上党政“一把手”位高权重,一些人往往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拉拢和引诱,寻求自己的保护伞和谋求不正当利益。干部和理想信念受到严峻考验,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如果领导自律意识不强,经受不住各种考验和诱惑,就会产生以权谋私的想法。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党政“一把手”把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原则套用到手中的权力上,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商品化,导致权力腐败,违法乱纪。更严重的是由于自硬,出现上行下效,导致集体腐败、串案、窝案的发生,严重干扰党的事业。近几年查处的“一把
论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