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其分析
2013-2014年第二学期《当代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科目考查
卷
专业:班级:任课老师:
姓名:学号:成绩:
关于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其分析
【摘要】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腐败是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谈论。正确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探讨腐败现象的根源、实质,对于深人进行反腐败斗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论述谈对对腐败现象的认识、分析,简要提出一些对我国现阶段治理腐败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 腐败、权力、自制力、对策
一、腐败及其类型
腐败似乎是一个永远新鲜,又永远存在的社会问题。腐败在当代社会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当谈到腐败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腐化和腐朽。但腐败与腐化、腐朽的引申义以及当今使用的主要词义则有区别:腐化主要是指思想行为的变坏,尤其是生活上的堕落;腐朽主要指思想陈腐、生活方式堕落或制度败坏;而腐败是一种广受关注的不良社会现象。但腐化、腐朽与腐败也有内在联系,即腐化、腐朽的思想与行为,是腐败产生的基础,而腐败往往同时具有腐化、腐朽的思想行为表现。腐败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世界银行的定义与此类似,即腐败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滥用权力”。国际透明组织将腐败定义为“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无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从事行政管理事务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非法地富裕起来”。而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强加给其他主体,比如个人、集体、民族等,使之产生压力继而产生顺从的能力。
权力与财富的交换是腐败行为的主要特点,在商人和各种职业群体中也广泛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腐败。
腐败分为公共权力型腐败和非公共权力型腐败。
公共权力型腐败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的腐败行为:
1.党政领导机关官员的腐败,比如行政监督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损
公肥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部门的领到行贿卖官、学术
造假、挥霍浪费、腐败堕落等等。
2.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比如司法机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办“人
情案”,在案件审理中收取利益等。
3.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腐败,比如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之便
索取贿赂、拿取回扣等。
公共权力型腐败是目前发生率最高、影响最恶劣的腐败形式。
非公共权力型腐败目前主要表现在三种类型上:
1.职业腐败,如一些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侵吞或挪用公款、工人工资、非法收取或索取“红包”等。
2.新闻腐败,如一些新闻媒体或记者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报或个人利益,发
布“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利用新闻线索迫使其他组织或个人与其
进行金钱交易等。
3.学术腐败,学术腐败主要发生在高等院校,比如学位的审批,项目的审
评,职称的评定等过程中发生的钱权交易或其他利益的交易等。
二、腐败现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经济起飞以及不断与世界接轨的大变革时期。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经济发展尤为迅速。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会使得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如果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腐败现象的发生也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近年来,人们常能看到一些关于腐败案件的报道,2013年7月8日,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一审宣判,刘志军被一审法院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2013年5月12日,中纪委发布消息称,国家发改
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6月8日,国务院集中公布了一批国家工作人员的任免名单,刘铁男被免职。刘铁男被媒体爆出包养多个情妇,住宅查出多个银行账号,存款高达千万;2014年6月1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可以说,腐败现象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了。
三、腐败现象的根源及危害
谈到腐败问题,人们往往摇头叹息,可能会觉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腐败问题在世界上是最严重的,似乎觉得出现的这么多的腐败问题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直接的关系。纵观世界各国家和地区,新加坡和香港特区在控制腐败上做得最好,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腐败其实并不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不够充分、社会主义体制还不完善造成的。腐败问题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从社会主义国家到资本主义强国均普遍存在,在国民党统治之下的旧中国也是存在着大量的腐败现象,众所周知,我们的历代的各国政府就是因为腐败才导致众多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亡国。
腐败现象的出现有其社会历史根源, 又有多种多样的现实原因。大体说来有这样几以下个方面。
1.我国曾经是一个被封建阶级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国家, 这在世界史上是
绝无仅有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还在影响着很多人,而且,改革开放以
来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 因而在许多人的思想里存
在滋生腐败现象的思想基础,比如私有观念和特权思想。
2.体制上的漏洞和机制的不健全。我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都还
处于改革完善的过程中,许多新建立的制度还不成熟,有些制度还没有来
得及建立,这在客观上难免会出现制度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从而给腐败
分子以可乘之机。
3.市场经济特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腐败现象产生重要因素。我国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的竞争性、重利性、等特性,这既有积极的一面, 同
时也有消极的—面, 其消极的一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滋生腐败现象
具有很大的诱发力。
总的来说,腐败现象是私有制的的产物,也就是说,私有制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腐败的本质就是剥削,腐败的实质就是一种权力的蜕变或异化。
人的私欲过分膨胀,发展到贪欲的程度,就会违背公共道德,利用一切机会和手段谋求私利,会出现腐败行为就可能出现权利异化现象,将本应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权力变为损害公众利益、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马克思指出:这种权力异化现象产生于分工和私有制,而这两者实际上是同一样东西,他说:“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的人,而不是人驾驭这种力量。”因此,只要消灭私有制以及私有观念,才能最终消灭腐败现象。
腐败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古今中外,多少政党和政权由于腐败而瓦解和灭亡。对任何一个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与统治集团来说,腐败的最严重后果,莫过于亡党亡国。当然,对于 普通名百姓来说,也绝对是不幸的。在政治上,权力腐败破坏国家政治和法制的统一,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破坏安定团结,丑化党和政府的形象,消解党和政府的权威,蚕食统治基础,丧失政权的合法性。在经济上,权力腐败制造分配不公,刺激不正当竞争,催发经济利益的恶性冲突,以权谋私行为,直接破坏了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在精神文化层面,腐败不但侵蚀腐败者的思想、灵魂、道德,而且腐蚀整个社会的精神和信仰,毒化社会风气,把人往金钱化、私欲化的道路上引。
曾经看到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老师问学生以后的理想是什么,学生说想要当一个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贪污腐败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下一代的价值观,我认为,这才是腐败问题最大的危害。
四、治理腐败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并迅速发展,与
我们的政策、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是密不可分的。
2.建立完善预防机制。所谓预防机制, 是指通过采用防范措施和手段, 达到
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主要是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达到方方面面有章
可循,比如严禁领导干部参与工程建设领域,建立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报
告制度等。
3.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腐败现象进行监督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必
须健全制度, 开展整体性全方位的监督。坚持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法
律监督、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形成立体化的监督机制。
4.建立反腐败的专门机构。腐败行为往往涉及不同级别的政府官员,查办
起来容易受到阻挠。因此反腐败机构必须具有独立从事调查活动的权利
和自由,才能避开干扰,对腐败案件一查到底。
5.加强的领导干部廉政教育。通过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
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制各种不良
思想的侵蚀,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6.加强国际反贪合作。腐败行为是一个遍布全球的国际现象,世界各国都
是腐败行为的受害者,而预防和根除腐败是各国的责任,因此各国应当
相互合作,力求根除腐败行为。
腐败问题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重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放任自流,就可能会造成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层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毛泽东时代就开始就不遗余力地进行轰轰烈烈的反腐败斗争,在这几十年的反腐败斗争中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使大批贪污腐败的领导干部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例如贪污受贿、为黑社会充当保护伞的文强,又如最近因涉嫌严重经济违纪问题而被双规中山市政府市长李启红。总之,反腐败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无论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大打击力度,还是加强监督机制,都不能立竿见影,惟有坚持不懈,真抓实干,反腐败才能收到好效果。一个国家是否兴旺发达,是否充满生机和活力,并不在于有没有腐败,而在于有没有力量和勇气同腐败现象做斗争,有没有办法不断地消灭它。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完善、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总体觉悟的提高,腐败现象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减少到最低程度。
大学生如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拥有光明的前程,充满美好的希望,因此,我们要学会廉洁自律,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廉洁修身》大学版,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当代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第二版,尚重生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系部: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内容提要....................3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4
二、当前腐败现象的对策分析„„„„„„„„„„„„„„„„„5
(一)构筑“以德倡廉,不想腐败”的道德防线„„„„„„„„„„„„„„„„5
(二)建立“监督保廉,不能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5
(三)创造“以法护廉,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6
(四)提供“俸禄养廉,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6
内容提要
近年来,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
首先,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其次,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
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央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禁你的,他干他的。
再次,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最后,缺乏俸禄养廉的经济条件。俸禄养廉是一个有异议的话题,但这是回避不了的。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而反腐败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政府则坚决摒弃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那种貌似反对特权,实际产生更多特权的低工资政策,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比较优惠的工资政策,让他们得到比私人部门稍高的收入。
二、当前腐败现象的对策分析
(一)构筑“以德倡廉,不想腐败”的道德防线
在加强政治伦理建设时,我们要弘扬优良的德政传统,唤醒权力主体的自律意识,培育廉洁自律的政治氛围。要弘扬儒家“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为民富民的民本意识,继承我们民族、我们党的公正、廉洁、自律等观念,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公仆”,从而淡化权欲,诚心为民。加强政治伦理建设,目的是要以德倡廉,强化公职人员的廉政、勤政意识,引导公职人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塑造一批廉政、勤政的道德楷模,发挥榜样的影响和辐射作用,通过树立公职人员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来形成全社会廉洁的风气,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建立“监督保廉,不能腐败”的权力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们围绕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从全局来看,还缺乏一个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措施。
因此,为了确保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监督保廉,从而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权力运行机制,塑造一个勤政、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形象。当前,我们要完善监督机制,尤其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总体协调,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机构。
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总体协调。我们要切实加强人大、政协对党政机关的监督;要重视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使“举报箱”、“举报电话”、“领导接待制度”等监督措施真正发挥作用;要强化职能部门的监督,使得同级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检查名副其实,切实解决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防止个人说了算和个人专断;要全面推广和落实“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把群体监督的威力性与舆论监督的曝光性有机结合起来。总之,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和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我们党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网络,发挥监督的整体效能。
要强化以权力互相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核心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关键是干部权力不能太大、太集中。不能把具有相互制约的职责和权力集中于一个部门或一个人,权力应进行适度分解和有效的制约,改变一个人说了算的权力结构。对掌管人、财、物等容易产生腐败、滋生不正之风的重要岗位、环节和部位,在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的同时,还要加强岗位内部的制约机制建设,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设计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不经过有关权力运行的制约程序,权力就不能生效,形成互相制约的权力格局。也就是说,要以权制权,即通过在个人、群体和不同机构中合理配置权力,达到权力的相互启动与适度分散及平衡。
要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这一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其独特的监督使命,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监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
查”。
(三)创造“以法护廉,不敢腐败”的法律环境
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才能取得成效。而在这诸多手段中,法律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廉政立法。也就是说,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是非,用客观标准确认廉政、腐败的内涵和外延,用法律规定衡量国家公务人员是否违背人民的意志,是否有违法乱纪、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廉政立法的目的在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这是将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
要严格执法。制定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和发展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一般意义上的法的实施,一方面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必须守法,另一方面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严格执行法律,适应法律,从而保证法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破除“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传统认识,坚持教育惩处并重,把惩处腐败分子作为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从严治“长”的重要措施来抓。
(四)提供“俸禄养廉,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
为国家公职人员提供较高的工资收入和其他福利,一方面,可以促使优秀人才流进政府机构;另一方面,可以使一般公务员能够靠其正当的工资收入来维持中等或中等以上的体面生活,使他们较少有生活上的压迫感和危机感,从而能尽忠职守,比较能够抵制一些物质利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劳动提供较高的工资收入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分配公正原则的。国家公职人员较高的社会角色地位与较高的薪金收入之间的一致性,有助于在这一阶层中形成“社会公正”的判断。
所以,在一个存在分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没有高薪是难以养廉的。但高薪只有与严格、完善的法制相结合才能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廉洁行为产生真正有效的影响。这是因为,高薪与严格、完善的法制相结合,实际上是加大了国家公职人员的成本和风险。在生活风险日益增加的当今社会,国家一方面给公职人员较稳定、较好的生活福利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国家又通过有效的法律监督其行为和财产收入,一旦被发现有越轨行为,不仅会失去得到的一切,而且还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俸养廉,提供“不愿腐败”的经济条件。
综上所述,通过以德倡廉、监督保廉、以法护廉、俸禄养廉,为防范权力腐败筑起一道思想道德防线,提供一定的经济条件,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而使为官者、掌权者“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愿腐败”,进而达到防止权力滥用、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目的。
第三篇:浅析干部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浅谈干部腐败问题存在的原因与防治
2011春行管本科
曲波
近期,不时会有某某官员被双规调查的新闻,不禁让我联想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建设,可那时的官员却有比较高的价值观,他们政治清明,认为最能体现他们价值的不是权力的大小,不是钱财的多少,而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裕了,反而一些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在利益诱惑面前却出现了“立不稳、站不正”的情况,在人生观、道德观、廉耻观上发生了扭曲和蜕变,最终走上贪污腐败的道路。一些党员干部还在实践过程中或打着科学发展观的旗号,或抱着对科学发展观的歪曲理解,出现不切实际盲目投资、贪大求洋铺张浪费、虚报浮夸欺上瞒下、作表面文章搞政绩工程以至最终走上腐败道路等一系列问题。而科学发展观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对此方面的约束显得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腐败现象防治研究可以作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有力补充,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上探索防治腐败的有效途径,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远离腐败思想侵蚀,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提出的要求。防治腐败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谐社会是实现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社会。腐败防治建设能够有效制约腐败的发生,有利于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从而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中国干部腐败问题的现状
2006年以来,腐败现象在我国呈现出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群蛀现象日益严重的三大发展趋势。2009年仍在延续这种趋势,但也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腐败主体向基层渗透,从级别来看主要集中在科级干部层面上。由于这部分干部与基层民众直接接触,故其影响的恶劣程度比级别更高的干部更甚,基层民众对其腐败的感受也更为深切。如,住房超过300平方米的许昌霸陵公园主任赵某(科级干部),在景区内违规建设个人住房和用车超标,在年中一度成为网上的热点新闻,被网民称为“许昌最牛科级干部”。
其次,与此相关,沿海地区干部队伍,特别是年轻干部中的腐败现象比内地突出。由于科级干部年龄较小,故而一时间“年轻干部成为腐败高发群体”的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一现象除了表明沿海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政治文明的建设,保持干部队伍的廉洁外,还说明建设年轻干部队伍和完善用人制度的重要性。
第三,由于执法行为的偏差,出现多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典型的有湖北的“1·7天门事件”和“6·17石首事件”。虽然两起事件最后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关责任人受到了追究,但是它们的发生给我们的基层组织以极大的警示,即群众的事无小事,必须认真对待。
第四,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和潜规则未绝,另一些领域(如高校)的腐败浮出水面。2009年曝光的胡士泰等4人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力拓门”,使人们看到企业反商业贿赂斗争的长期性。而曝出的广东湛江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郭泽深在学校基建、财务等方面涉嫌经济问题,被宣布实施刑事拘留,武汉大学副校长受贿被拘,以及复旦大学同门师兄弟相互抄袭的学术丑闻更是令人震惊。这些年高校日趋行政化,使在行政领域内的腐败现象也在被视为“一片净土”的大学中出现。媒体列举的高校落马领导长长的名录,加上不间断的剽窃之类的学术腐败丑闻,使高校廉政建设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第五,不正之风依然未绝。2009年的不正之风除了媒体披露的动用公款盖干部别墅外,还有斥巨款“上学”镀金。如,10月26日至11月21日,四川雅安名山县以“有些干部思维方式太落后”为由耗资100多万元选派了100名领导干部分两批前往清华大学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对于西部地区一个并不富裕的县城来讲,百余万元的支出不是一个小数目。
第六,司法腐败依然严重。年中重庆打黑中暴露出的司法机关人员与黑恶势力的勾结状态令人吃惊。在这一行动中,截至10月28日共有2954名涉黑人员被缉拿归案,司法局原局长文强等10名厅局级官员(其中多为司法人员)落马。它清楚地展现出近些年来,在一些地区黑恶势力渗透到我们的一些部门中,腐蚀拉拢党员干部,使之成为他们的保护伞的严重状态。
第七,官员八小时之外行为的监督仍然存在漏洞。2009年5月邓玉矫刺死官员案引人瞩目。该案显现出部分干部的无耻和堕落,后者在受到社会舆论一致唾弃的同时,也让社会看到对官员八小时以外行为的约束和监督问题。
二、干部腐败问题存在的原因
根据多年来我国比较典型的腐败案例及社会调查发现,干部腐败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六方面:
第一、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面前,放松学习和道德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是导致腐败分子走上严重违纪违法道路的根本原因。
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很多人放松学习和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他们走向腐化堕落的总根源。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屡屡做出违反政策的事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党章、党规、党纪视而不见,滥用职权、专横跋扈;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热衷于穿名牌、坐好车、住豪宅;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不懂得“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心存侥幸,肆无忌惮地去搞腐败;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生动摇,沉湎于封建迷信和低级趣味之中;由于不注意学习,他们缺乏道德修养,才会不顾人格,干出追求感官刺激的种种丑恶行为。他们堕入深渊的沉痛教训再次深刻说明,不讲学习,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就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更不可能做一名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第二、目无党纪国法、肆意践踏民主集中制,凌驾于组织之上,不受监督制约,是导致他们走向腐败的重要因素。
一些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个人权力欲恶性膨胀,严重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骄横跋扈,失去监督和制约,必然要导致腐败。这些案件再一次警示我们,在我们党内没有特殊党员,任何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必须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和党组织的监督,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党规党法。绝不允许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那些严重践踏民主集中制,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恶劣行径要进行坚决的批评和斗争,决不能姑息迁就。
第三、对党政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认识不足、治理不够,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流于形式,是产生腐败案件的温床。
这些腐败案件的发生,与长期以来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严重不正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正之风催生了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而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又使得各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使更多的干部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近年来,广大干部群众对一些党政干部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反映十分强烈:一是送礼金问题,二是一些领导干部家属子女经商问题,三是一些领导干部生活奢华、吃喝玩乐问题。党政干部中的不正之风长期得不到纠正,其影响和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正之风必然会带坏社会风气,一些干部在不良风气的长久污染下,丧失了是非鉴别力,不但不抵制,还认为这是“时尚”。一些干部就是从“小节”问题开始,逐步走向腐化堕落,最终变成严重的腐败分子。不正之风之所以盛行,与中央许多早已明确的规定、制度得不到落实有关。因此,要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着力提高同各种违反规定、制度的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制度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真正做到违纪必查,违法必究。
第四、对“一把手”的监督机制存在缺陷,“一把手”搞腐败,带来的危害性更大。
对“一把手”监督不到位,对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我们看到,很多重特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涉案人员都是单位的“一把手”,这说明在对“一把手”的监督工作上,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同级监督机关难以监督,上级监督机关又无法监督。一个地区和部门,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选好一个清正廉洁的班长,至关重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干部人事制度缺乏公开、民主、竞争机制,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提供了机会,同时又成为派生其他腐败的源头。
很多严重违法案件,在许多方面都涉及到干部人事制度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案件之所以成为典型的群体性腐败案件,与一些人以人划线,搞“小圈子”有关,而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跑关系、进圈子,对上送钱送礼,都是为了一个“官”字,是一种买官卖官的行为。从案件查处的情况看,一些职务犯罪案件的腐败分子的买官卖官行为,已经超出了政治范畴,成为一种经济性的交易行为。
尤其严重的是,干部人事方面的腐败问题,还会派生出其他一些腐败问题。一些人为了跑官要官,或者大肆收受下级送的钱财,或者从不法“大款”那里拿钱,或者私设“小金库”等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的出现,根本的原因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人治的因素多,而公开、民主、竞争的因素少。在一些重大职务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中许多人的交流或提拔,基本上是由主要领导提名或授意,严重违反组织程序进行的。
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为一些领导干部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当前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由于部分地区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等方面的许多改革措施还没有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完全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这就为少数人通过插手微观经济活动谋取私利提供了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出让,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 二是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不规范,存在随意减免税费的弊端; 三是在企业产权交易过程中,行政权力不当介入,产生严重腐败问题;
四是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监管不力。种种事实表明,“小金库”已经成为腐败现象滋生的重要经济源头。
这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加剧了当地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败坏了干部队伍的作风和社会风气,给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此外,一些领导干部严重的腐败行为,也严重恶化了投资经营环境。这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再次证明,腐败破坏生产力,瓦解凝聚力,削弱战斗力。事实也反复证明,腐败不除,经济难上,改革难行,稳定难求。
三、腐败问题的防治:
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总理强调:防治腐败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抓起。此话铿锵,落地有声,态度坚决。防治腐败,领导干部应当是第一防治对象,因为领导干部手握公权。公权如果用得正确,就会保证国家和群众的利益不受损,我们就会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党和国家的政权地位就会巩固。因此,温总理说:“防治腐败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抓起”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领导干部理应带头廉洁自律。领导干部担负着党风廉政建设的“一岗双责”重任,一个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好坏,主要在于主要领导干部能否作好表率。如果一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是一个腐败分子,你想,这个部门怎么能干好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更是侈谈。
首先腐败领导的行为就为部属作了坏的榜样,给下面的人一个误导,羡腐必然成为一种风气。其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腐败官员手下,他所任用和“团结”的,必然会是行贿受贿者。第三是在这样一个单位,好人不可能得到重用、正气无法得到弘扬、正义无法得到伸张。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此,通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抓好主要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也就抓住了这个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而且还影响和带动了一个部门或地区的风气好坏。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的五次全会已经明确了今后反腐任务,将反腐倡廉工作放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出台,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和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明确要求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内容,近日,国务院将要出台领导干部住房投资情况进行申报的规定。而全国各地的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新政纷纷出台,诸如“对付裸官”问题、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问题,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好的做法。通过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及连续对几名高官腐败行为的打击和惩处,我们可以看出,中央对于腐败的防治和惩处力度明显加大。因此,总理说的:防治腐败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抓起绝不是狼来了的“童话”!
当然,如何防治领导干部的腐败,有许多工作要做,一要建立健全惩防体系,通过制度管人管事,二要强化领导干部的官德培养,自觉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三要加大监督的力度,实行权力阳光操作。四要加大惩处力度。只有将对干部腐败的防治落到实处,让领导干部在法律面前丧失特权,“防治腐败首先要从领导干部抓起”才会成为领导干部的行动和心灵告诫。
第四篇:新中国建国初期腐败现象分析
新中国建国初期腐败现象分析
【摘要】从历史角度看去,中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很多人还有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包括我党内人员,这种意识必然导致剥削的恶劣统治作风,从而产生腐败;从阶级斗争角度看去,我国是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同阶级的为着不同的利益必然进行斗争,在建国初期由于革命胜利,一些干部党员思想松懈,就容易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从而产生腐败;从党内自身建设看去,在建国初期党中央主要忙着战后国家的建设,而无暇顾及党的自身建设,这就使得在这一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从而容易产生腐败。
【关键词】封建思想、腐败、资产阶级、党内建设
【引言】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内腐败现象突出,使得部分地区民不聊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失去了信任,严重危害了党的利益,危害了人民的利益,违背了党的根本宗旨。为了清楚地认识这段惨痛的教训,并且防微杜渐,使得党在以后的发展不因类似原因出错或者少犯错误,我们必须对腐败现象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对腐败现象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对腐败的本质的掌握。江泽民同志曾今说过“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对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对腐败的现象分析究出本质的意义可见一斑。本文将从三个角度去分析新中国建国初期所出现的腐败。
【正文】
一.旧有的封建思想的影响
在封建王朝里,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都归皇帝所有,皇帝有多一切的任意支配权。国民党政府就是一个承袭着这种官僚腐败文化的统治集团。在国民党反动政府里近乎无官不贪,他们认为“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而从来没有真正治理过腐败的作风。国民党官员的腐败思想对我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严重。
在建国初期,由于我党内大多数干部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没有受过较高文化的教育,只懂得带兵打仗,管理军营,却不懂得如何管理国家处理民事,国家急缺管理干部,因此留用了一批旧机关里的工作人员,参加新中国的工作,于是那种腐败的作风就被带到新中国的政权里。1952年8月13日政务院第148次政务会议批准的、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长史良所作《关于彻底改造和整顿各级人民法院的报告》中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干部公约2.8万人,其中有旧司法人员约6000人,约占总人数的22%。特别是不少大中城市及省以上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中,旧司法人员占多数。国民党法院贪赃枉法的恶劣作风被这些人带进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中有些老干部在思想上被旧司法人员、旧法观念所俘虏与侵蚀,甚至堕落退化。①这种情况不仅在司法部门,例如全国财政部门留用的旧职人员和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占70%左右,从老解放区来的仅仅占30%左右。②由此可知,这些旧机关所带来的腐败作风影响的范围非同小可。在建国初期干部任职的岗位上很多年轻干部没有坚定的立场,尤其容易被这些腐败的作风所感染,做出错误的行为。
另一方面,在解放战争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不少投机倒靶份子混入我党,并且最后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也有机会参与了治理国家的行业中,在这个时候他们丑陋的尾巴就逐渐显现出来了。因为他们当初混入党内的动机就是不纯正的,很多人还是那种建功立业升官发财的封建想法,所以在取得革命的胜利后,他们就不可避免的被他们错误的封建残留思想引领者走向腐败的道路。林彪、江青就是最为突出的一员。
二.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
第1页
阶级斗争虽然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它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必然存在且将长期存在。在革命胜利后,不少同志错误地认识到资产阶级已被消灭不复存在,从而放松警惕,思想动摇,导致了一大批的腐败。资本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相当的势力,毛泽东同志曾经就尖锐地指出:“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可见一旦放松警惕,就很可能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给击中。一些政治觉悟不高的党员干部看到城市里面灯红酒绿,便被麻醉,跟着资产阶级臭流氓摆阔学样,思想腐败。
陈云在1954年2月10日的七届四中全会上说:“大家是为革命来的,还是为做官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也很容易。起初是干革命来的,以后是革命家做官,既革命,又做官。后来官越做越大,味道也越来越大,有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了,把革命忘光了。在胜利了的国家里头,有电影,有照片,开会时热烈鼓掌,阅兵时可威风啦。火车站欢迎的时候,送鲜花,夹道欢呼。物质享受是很具备的,很可以腐化。从前在瑞金、延安时,想腐化也很难,现在腐化很容易。”③资本主义通过“电影、照片”等媒介四处传播宣扬其腐败思想,使得很大一部分干部思想堕落,作风不正,开始腐败。
三.党内纪律涣散
在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新,毛泽东、党中央有很多国内政务要处理,忙着战后国家的重建工作,对党的自身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党内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出现问题。朱德同志在1950年5月6日的中央直属系统党、政、军、群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联席会议上,分析了执政后的党员干部违反纪律的行为特别严重的主观原因:在主观上则是由于“我们党内的教育、党内的生活、党内的制度,特别是党内纪律的执行等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缺点”,“党内的制度有些组织和单位执行得不够严格,如请示报告制度就不按时认真执行,有个别的单位到现在还存在着事前不请示、时候不报告的严重现象;特别是党内纪律,一般都执行得很差,因此,党员干部的违反党纪和违法事件就相当普遍。”④最为严重的是,“许多党的下级组织任意降低了接收党员的条件,对被接收者的历史和政治面貌没有事先的严格的审查,也没有对他们认真地实行过关于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的教育,没有在接收党员的工作上实行严格的计划与报告请示制度。”⑤因为党内纪律执行力度很低,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就很普遍,从而腐败现象很严重。
【结论】在建国初期腐败现象的高频发生,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在社会本质发生交替时,残留的旧有的过时的思想、还存在于一些干部身上,从而导致腐败的出现;第二,由于阶级斗争的长期存在,其他阶级必然想着各种法子试图从内部腐化我党,而我党有些没有经过严格教育的干部被他们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从而导致腐败现象丛生;第三,由于党中央没有对党内建设引起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党内纪律涣散,干部违纪乱法之事时有发生,腐败现象普遍。
【文献综述】
① 史良《关于彻底改造和整顿各级人民法院的报告》载《新华月报》1952年9月号,第33页。② 《怎样在财政系统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载《人民日报》1952年1月12日,第一版。
③ 《主要领导干部要提高革命觉悟》见《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页。④《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见《朱德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7页。
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50页。
2011级土木11班阳发
第2页
第五篇:农村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及防治对策
农村腐败现象的表现形式成因及防治对策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数亿农民的命运掌握在基层乡镇、村社干部的手里。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基层腐败现象出现高发态势,部分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弄虚作假,失职渎职,利欲熏心,以权谋私等现象,这些违纪违法行为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群关系,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针对这些现象的发生中央纪委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因此我们认真思考基层干部腐败的形式,发生腐败的原因,分析思考防治腐败的对策,不断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得尤为重要。
一、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着软弱涣散、少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作风不实,铺张浪费、以权谋私、办事不公以及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等问题。村干部的基层腐败活动,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财务不透明,干部胡支乱用引起农民的不满,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直接影响农村社会和谐。村民上访居高不下,直接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后果严重。
(一)宗旨观念淡薄,思想意识滑坡。乡村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组织,村支部书记是最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也是农村各项事业 的组织者和掌控者。少数农村党员干部缺乏群众观念、公仆意识,没有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没有真正解决好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问题。村级组织掌握着集体资金,如农村提留款、农副业收入、农村办企业利润提成、罚款收入等等,同时控制着国家的救灾扶贫款、公益事业捐赠款、扶贫款、农业直补款等资金的使用。少数村干部私欲膨胀,在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中不按照规定执行,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或是自己捞取利益,或是优亲厚友;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在宅基地分配、城镇建设及高等级公路建设征地补偿中,就存在着把集体和群众应得的利益私送亲朋好友甚至私分补偿款的现象;有些乡镇、村社虚列名单,套取国家的救济款、扶贫款,有些村社干部连农村修建卫生厕所这样的事情,都要为自己的亲朋好友虚报人口套取补助。再加上农村的事情本来就很多,尤其是各种民事纠纷多,排解疑难问题多,有些干部在处理化解矛盾中办事不公道,一碗水端不平,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甘肃省临洮县漫洼乡簸箕台村在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的“关系低保”、“人情低保”、“优亲厚友”现象,引起了村民强烈的不满,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
(二)贪图享受,吃喝玩乐盛行。有的基层干部打着“吃了喝了不算犯错”的口号,无视群众疾苦,贪图享乐,公款大吃大喝。特别令人痛心的是在一些无任何集体企业,经济基础薄弱的村组,招待费数额也高得惊人;二是有的以“干部工资低,工作辛苦”为由,违反财经纪律,巧立名目,滥发各类补贴。在干部得实惠的同时,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变成一句空话,干部与尚未富起来的广大群众的隔阂越来越深;三是公款消费使行政经费呈跳跃式增长势头。有的乡镇、单位领导竞相攀比配备专车,购车经费、汽油费、维修费成为行政性经费支出中一大项目,公款旅游则从国内到国外,一些干部在外吃喝玩乐也用公款报销。如今年我们查处一个案例就是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借接待相关单位人员,贪污单位小金库中公款2万元,用于个人吃喝玩乐,对国家扶贫款采用虚假票据套取后,放入单位小金库中,将其中63万元用于支付单位、个人非正常支出和非法占有。
(三)以权谋私,贪污、挥霍、挪用公款。“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这是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在相声里说的。在国家行政编制里面,“村官”并不是公务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但正如那台词里说的“别拿村长不当干部”。近年来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挪用的事时有发生,这类问题是引发农村信访和集体越级上访的重要导火索。有的基层干部利用职权将本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在村集体报销;有的村干部为谋求政绩,逢年过节“打点”上级部门或上级领导购买的礼品一概用公款报销;有的采取收入不入账或少记账,直接将公款据为己有或为日后随意动用公款提供方便;有的巧立名目、扩大支出、开假票据、重复报销、白条入账,侵吞村集体资财;有的倚仗职权在农村建房、计划生育、土地承包等方面以权谋私,侵犯集体利益。特别在一些涉及到土地征用、拆迁、重点项目的乡镇、村社,违纪人员一般是村里或单位的“一把手”,这些人“慷村里人之慨”,利用职权,以权谋私。如宁夏区纪检监察机关2010共查处乡镇、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101起,处理123人。纠正贪污、挪用、截留、骗取农村教育经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违法违规征占农村土地、违法调整收回承包地、强迫流转承包地等 损害农民利益行为53起,涉及金额105.32万元。
二、腐败存在的原因
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及乡村干部违纪违法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部队伍素质偏低。一是农村基层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法纪知识匮乏,由于文化水平低,加之平时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党纪条规不学习、不研究、不认真领会贯彻,不懂法、不守法。造成既抓不好村务管理,又理不好村级财务,只能被动地应付一些事务性工作的局面;二是宗族观念比较重,“村官”都是从土生土长的农民中选出来的,本来受教育程度有限。再加上农村宗族势力比较严重,有人一上任就热衷于搞特殊化、特权化,做事武断、霸道,考虑自己的地位、权威和利益较多,思想动机不纯。
(二)财务制度不够规范。在一些地方,村级财务制度不规范,会计出纳不分家,账钱权村支书记一人独揽,权力高度集中,收支随便,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财务从不向群众公开,财务管理严重失控。一是违反规定,村级财务由村支部书记抓,形成一人说了算的局面。二是村会计账中“白条子”泛滥。在农村,有的买卖双方都没有正式的发票。因此白条子在村会计账目中成了正式发票的代名词,直接导致了财经管理混乱,真假难辨,村务透明度不高。在我们近十年查处的案件中,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采取收入不入帐、白条子顶等方式贪污、侵占、挪用集体资金的案件4例。
(三)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群众监督,缺乏实际操作性。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已经搞了好多年,经验也层出不穷,各地也出 现了许多好的作法。如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公开,村里重大项目或开支由村民理财小组商量讨论,村级财务实行村账乡管等等。但公开中却存在着透明度不够,暗箱操作以及“少公开”、“假公开”和不愿、不敢公开的现象。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回避、推诿的态度,该公开需要公开的不公开。正如一些村民说:“村务公开是不错,可是到了村里就成了能公开的公开,不便公开的,他就不公开,尤其是财务,只有村干部们才真正知道底细”。不少村务公开栏只是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每年一度的财务清理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搞搞形式,制度也是墙上挂挂而已。有些地方政务、村务公开栏内容常年不换,审批资金手续不健全,群众意见很大。更有些村干部抱着“手中有权,不捞白不捞”的想法让他们能占则占、能捞则捞。有人甚至认为集体财务的钱就是自己管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怎么拿就怎么拿。二是上级监督,不够到位。上级由于工作繁忙,多数注重事务性地布臵工作,缺少经常性地开展对“村官”的谈心、谈话活动。村支书或村主任,有的地方实行任命,有的实行公开选举。之所以能竞上村干部这个岗位,一般来说是地方上经济实力比较强或是家族势力比较强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是领导的得力助手。只要放开手去干,工作上即便有点失误,也是“情有可原”,上级注重的只是结果。基层工作本身就难搞,有些地方甚至使用一些在当地有一定势力,品德虽然有欠口碑,但能“镇”得住当地百姓的这种人。这样无形放纵了某些行为不端“村官”们膨胀的野心,使之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任其所为。
(四)滥用职权责权不分。有些地方村委和党委权力不分,互相插手,有些地方,农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个别村党支部书记,村长视生效合同为儿戏,随意变更或终止,在发包上偏亲向友,一些重大事项,不经过民主协商,由村干部某一人决定,不能实现真正的村民自治,对大多数村民而言,行使他们的权利,只是一句空话。再加上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直接面对的是群众,针尖大的事、芝麻小的事都需要他们去解决,群众自觉不自觉地仰视,引起这些“村官”们思想上修德律己的严重缺失,把自己看成一方“神圣”,或认为“山高皇帝远”,我就是“土皇帝”,谁也管不着。
三、防治对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的产生和存在,不但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也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农民安居乐业,应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的防控。
(一)配好班子,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配好班子强素质,要根据农村新形势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班,着力提高村级班子干部的整体素质,积极拓宽用人渠道,选出组织和村民比较满意的“两委”班子,着力解决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才可能知大局,懂大势,把握发展规律,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才可能政治上坚定,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 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利用农村农闲时候进行冬训班培训,通过廉政文化进农村等活动,让积极的文化阵地占领农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荣辱观和政绩观,提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从思想源头上遏止腐败动机的产生。使之能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代表,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积极主动创造一种让群众和社会监督的氛围。
(二)加强监督,增加权力透明度。进一步加大“三务公开”力度,在村级中把群众关心的财务、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发展党员、专项资金使用问题,严格按照公开要求进行公开;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制度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同时推行村民代表质询制度,进一步加大老百姓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发挥好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把村集体的钱和帐由乡(镇)真正管起来,使“村官”们欲“腐”不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使用、发放以及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都成为今后农村基层加强监督检查的重点。另外畅通监督渠道,扩大监督参与面,也是加强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县开通了榆中廉政网,特别是设立了“书记信箱”,群众可以通过这个便捷途径向纪委书记进行举报。网上“信访举报”为群众投诉架起了便利、高效的快车道。
(三)完善制度,构建惩防体系。要抓好制度配套建设,当前特别要抓好三项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一是完善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将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在公开栏内全部公开。二是强 化民主理财制度。民主理财小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并将理财情况张榜公布,增加群众的信任度。三是坚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村干部任期内要由镇组织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计经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村财务收支情况,审计结果要向村民公开,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四是坚持村干部勤廉双述考评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村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和“领头羊”。
(四)有惩必惩,充分履行职能。查办案件是惩治预防职务腐败的重要手段。对于那些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损害老百姓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坚持查处,决不姑息,才能遏制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滋生蔓延。一是要把握办案重点,突破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要把经济类的案件列为重点,把党员干部贪污贿赂挪用挥霍公款案件列为重点,把妨碍农村经济发展和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列为重点。二是认真查找案件线索,拓宽案源渠道,针对作案复杂隐蔽化,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有效办法,主动出击,积极查找案件线索,将查案工作和执法监察、专项治理工作结合起来。三是充分发挥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增强办案的综合效果,要通过查办案件,及时发现掌握发案单位制度和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提出完善制度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办案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制定相关规范措施加以防范。四是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调,发挥协同办案的优势,不断提高查办案件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