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国农村学校撤并现象的思考
对我国农村学校撤并现象的思考
摘要:过去十年“撤点并校”政策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对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同时,农村学校撤并也使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如路途变远、交通隐患、班额过大,增加农民负担等突出问题。我国农村学校的撤并必须强化财力支持,多方完善后勤保障,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掌握适当的学校规模,合理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等等。随着国家叫停和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关键词:学校撤并;农村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根据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适当合并,实施学校撤并政策。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各地政府基本按照撤并、减缩的原则,将农村一些小规模、条件差的学校废除、合并,以期达到提高规模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效果。但随着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由撤并学校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负面效应也相继显露出来。2012年11月17日,在京举行的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对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十年评价。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平均每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平均每1个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虽然学校的撤并便于优化教育资源,但农村学校撤并也使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
一、学校撤并对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改善了农村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在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各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总体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改善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与2001年相比,2010年全国农村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从2.8平方米提高到3.5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和教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分别从46.8%、45.5%提高到54.6%、50.4%。崭新的校园校舍、鲜艳的五星红旗、朗朗的读书声,成了各地农村靓丽的风景线。
(二)提高了农村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
环节。在追赶城镇学校的过程中,各地逐步辞退安置了一批代课人员,补充了一批合格教师,优化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为99.4%、98.4%,分别比2001年提高3.0和11.3个百分点。
(三)提升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逐步向农村辐射。伴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初中普遍建设了计算机教室,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施,教学点配备了光盘播放设备。于是,粉笔加黑板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形式,互联网渐成农村学生学习、通讯、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城乡义务教育的二元发展格局,也始终是人们质疑教育公平性与公共性的焦点所在。农村学校无论是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还是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无法同城市相比。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越来越多的学校开齐开足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如农村小学英语课的开设率从2001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90%以上。⑴许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学生文体活动普遍变得丰富起来。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持续提高,特别是2011年我国“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大大促进了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也为世界全民教育做出重要贡献。撤并一些农村薄弱学校,进行适当集中办学,可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二、学校撤并对农村学校教育带来的问题
由于很多农村中小学学生随父母进城读书,农村学龄人口大幅度减少,再加之农村教育资金短缺、配套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等因素,农村“空壳学校”越来越多,学校疯狂撤并,使得越来越多留守农村的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从而进一步导致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不断提高。这些违背了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初衷,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不少地方存在过急过快的情况。有的地方硬性规定撤并学校的时间和数量,有的地方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有的地方没有充分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上学路程普遍变远,上学交通安全隐患增多。一些非寄宿学生在村里学校撤并后要起早上学,个别的甚至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学校撤并后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状况复杂,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难以切实得到保障。部分地区受经济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学校不能配置校车。即便是购买了校车,数量也远远不够,运送能力也远远达不到,满足不了所有学生乘坐校车的要求,学校对校车管理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缺失,对校车的车况安全不能予以保证,对驾驶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监管上考虑欠缺。除此之外,农村各类中小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黑校车”接送学生的现象,一辆本来只能容纳三十个人左右的车却装了不下四五十个人,对学生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不到位。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凸显出众多问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校撤并过于急促,再加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追求政绩,因此并没有足够的投入,也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因此在安全、卫生以及生活和学习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撤并学校过快,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一些地方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跟不上,生活管理人员缺乏,不少寄宿制学校床铺紧张、食堂简陋、厕位不足、冬季取暖和夏季防暑条件得不到保障。
(三)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学校布局调整后,由于相当多的农村学生需要上寄宿制学校,或者由家长陪读进城上学,家庭教育支出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效应。有些人把学校当企业管理,只关注办学的经济成本而不重视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社会效益,以至于把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的问题给简单化了。虽然学校确实存在规模效益现象,但是规模效益节约的往往是政府教育成本,增加的却是农民教育支出,如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等。我们可以说,农村学校规模的普遍性扩大损害了农村儿童的“就近入学”权益,政府节约的教育成本几乎全部转嫁到农民身上了。⑵
(四)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一些地区在并入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盲目撤并学校,致使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有比较强的规律性,国家规定的班额,是经过科学研究确定的,以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与学生充分交流,较好地完成课 3
堂教学任务。在课后作业批改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少数学生或后劲生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但是,现在普遍存在的大班额,使教师难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又没有充足的时间,给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辅导。长此以往,将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全面下降,使学生享受充分的义务教育的权益受到一定损害。
三、关于学校撤并带来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强化财力支持,多方完善后勤保障。早在 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 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从中可以发现,财政教育经费的短缺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国性的。为此,首先要研究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要激励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把更多的工夫用在教育上,将地方教育发展列入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其次要建立以省为主的教育财政分担机制。中央政府的主要责任是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能力,并承担各级教育的学生资助经费的供给,其他的主要还是靠省、市、县级政府统筹解决,并积极吸取社会资金。再次要对省级以下政府教育经费的预算、用途和分配方式情况进行监督和监管。同时,在撤并的细化过程中,要对学校撤并决策进行科学评估,对撤并后的学校进行达标检查和督查,内容包括学校餐饮食堂卫生安全、住宿环境和条件、校舍环境和条件、师生比例和教师质量、各种素质文化课的开设和心理、医疗室的开设,国家的各种补贴和补助是否及时、足额地发放到位,学生的交通安全等,检查和督查情况要向社会公开。日常期间要从农村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学校的日常运行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地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并要求学校纠正,情节严重的要给予严厉惩处。在农村发展寄宿制学校,完善农村学校配套的软硬件。在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为解决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实行寄宿制,保证了学生周一至周五的上课学习。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投入一定经费,帮助寄宿制学校完善床铺、卫生洗漱等配套软硬件设施,解决农村家庭因孩子寄宿导致的“上学贵”问题。
(二)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有了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首先要改善教师的初次配置,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新招聘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新增高级岗位指标优先安排农村学校,动员一批高素质人才应聘
农村教师。其次,要尽快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编制适当放宽,确保各学科教师的合理配置。再次,逐步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聘任校长,促进校长、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合理交流,建立和完善鼓励城区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设立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岗位津贴,探索出台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各种有效政策措施,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农村学校还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通过培训,能够培养农村教师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先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同时,加大城乡学校间的互动交流,努力促进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稳定教师队伍。
(三)严禁强行撤并中小学校,不搞超大规模学校。学校规模和班级大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合并时应注意掌握适当的规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将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如节约教育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但也非越大越好,因此在推进学校合并时应控制学校的规模,不能盲目扩大;班级规模与此类似,这就提示学校合并的政策者要掌握适当的规模,避免在合校中出现学校或班级规模过大或过小的现象。其实提高教育质量并不在于规模大小,优质的学校存在于任何一种规模类型,关键看政府怎样去想,怎样去做。小规模的教学、小班教学被认为是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为了儿童就学的方便以及地区居民的利益,有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仍然保留着复式教学,我们国家多年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复式教学为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⑶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通过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重视农村教师本地化、在农村地区建设小规模学校等方式,做到真正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办好每所学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保证每个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教育公平、公正的体现。这不仅关系着农村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更关系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
(四)在坚持公平优先、保障农村儿童的教育机会和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合理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改变取消农村学校、盲目追求“学校进城”的规划,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以乡镇为中心适当集中”的概念,规划和建设好农村学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第一,农村中小学合并必须在宏观上统筹兼顾,具体落实时要因地制宜。农村中小学合并应以促进当 5
地农村教育教学的健康稳步发展、保障高质量的教育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学校撤并调整。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要稳中求进地展开各项合并工作;其次,还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问题,比如: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的问题;公平与效率的问题;重点支持集中办学又适当照顾分散校点的问题。再次,学校合并关键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不造成、不扩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第二,农村中小学合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调整方式。要充分调查、了解农村自然地理状况、社会治安、经济状况,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方便就近入学、不影响普及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的撤点并校;第三,对于必要的教学点和村小必须恢复并改善其办学条件。对于不符合撤并标准而已经被强行撤并的学校,需要对其恢复,重建时应该按照村落的实际情况全盘考虑。重建后要努力改善其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实现教学点和村小教师互补互充“中心校管、统一使用”。
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提高认识并给予密切的关注。农村中小学合并,全国很多地区已经实施,实践证明,中小学合并有着诸多好处。如教学设施有所完善,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等。但是鉴于当前存在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短缺,农村学校的撤并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刀切”,不能完全推行城市化教育模式,必须联系当地实际,多措并举,量力而行,要本着以人为本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农村中小学教育打造成得人心、合民意的民生工程,而不是光鲜的政绩工程。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下发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随着国家叫停和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注释:
[3] 刘利民.教育部谈城镇化农村义务教育:呼唤公平和质量[J]. 求是,2012,(12). [3] 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2011,(7).
[3] 王衡.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其存在问题反思[J].宁夏大学学报,2012,(5).
参考文献:
[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EB/OL].(2012-09-06)[2012-12-25].http://.
[2] 赵丹.农村教学点撤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
[3] 谢知锋.必须做好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工作[J].人民政坛,2009,(7). [4] 余薇.新时期农村教育改革下的资源优化配置[J].学习月刊,2009,(14). [5] 邬志辉.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 程斯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7] 孟祥丹.当村庄没有了学校[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98-200.
[8] 范先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9] 吴宏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2). [10] 孙艳霞.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得失[J].人民教育,2004,(22).
[11] 马佳宏,王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的现状分析[J].学术论坛,2009,(32). [12] 高海燕.江苏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前沿,2006,(5).
第二篇:关于农村撤并学校问题
关于农村撤并学校问题
内容 各位教育部门领导你们好:
我们梅州五华县从去年开始,大规模的撤并学校开始了。学生就近入学的学校被撤并了,不得不跑很远的路去“求学”,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是加重了农民负担。虽然如今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温饱解决了,义务阶段的学费也不收了,但一些边远山区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致富无门,往往单靠种些粮食养猪养鸡弄点零花钱很难富起来,最多也只是解决了个温饱问题。尤其一遇到天灾人祸,很快就又陷入了贫困之中。尽管这几年(义务阶段)不收学杂费了,对群众来说减轻了一点负担,可让他们孩子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小学,虽然实行了寄宿制,但还要人陪读,学生生活和学校管理成本陡增,这部分负担大部分被转嫁到了学生家长身上,许多家长不堪重负,叫苦连天:一个月下来没四、五百元的开支是不行的。这样,一年下来也得五、六千元。这点钱对那些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人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但对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农民来说太难了。要知道,这是在贫困山区在落后的农村,还是上个小学一、二年级就得付出的代价!如果一直这样上下去,得有一个人专门挣钱供养学生恐怕还不够。否则,就只有放弃上学了。好在现在一个家庭最多只有两个孩子,为了下一代不再当农民,为了摆脱贫困面貌,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读书。
二是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由于孩子太小上学太难,一些偏远贫困山村,一些教学点、村小被撤并后,学生只能出村上学。加之交通不便,有的孩子每天甚至要步行往返几十里路,虽然这样锻炼了孩子的吃苦精神,但会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还有,许多适龄儿童因路途遥远,家长无法专门接送,无奈推迟入学时间。这样,孩子的学习时间缩短了,学习成绩上不去,将来到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也会产生不小的压力。另外,虽然大多数地方都实行了寄宿制,但孩子从小离开了家,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失去了家庭的爱,亲人关系淡薄,心理上肯定有负面作用。加之没钱,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孩子会产生自卑等心理。
三是有些孩子被迫辍学而造成新的文盲,甚至走向堕落。由于学习费用增加,路途遥远,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孩子的成绩肯定跟不上。这样,孩子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恰恰家庭也没有经济来源供养,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四是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村小、教学点被撤后,校舍闲置,维护保障工作无人负责,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因为这些地方有的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属于国有资产,学校不能轻易卖掉。有的属于集体财产,许多村还希望重新把学校办起来,因此不想处理掉财产,只有闲着,慢慢等待改变政策。另外,把教师都集中到一个学校去了,许多人无事可干,少了进取之心,这样也浪费了资源。
早在2011年12月1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强调,“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就近入学,不能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不能随意撤并学校,以免造成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因此失学。”
2012年5月2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介绍说,“目前,农村中小学数量依然存在下降趋势,要重点遏止盲目撤点并校现象。要把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而且如果撤并学校的数量比较多,要报上一级政府审批,凡是要撤并学校的,必须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农民群众、家长的意见,如果没有这个程序,坚决不允许撤并学校。
第三篇: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摘要
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这些消失的学校,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被直接撤销,或者被合并到较大地区的学校。然而在这个撤并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有的地方硬性规定撤并学校的时间和数量,有的地方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有的地方没有充分征求学生家长意见,这使得撤并学校带来了辍学现象加剧、农村教育负担加重等等较多的负面效应。那么农村撤点并校,到底将走向何方? 关键词
农村 义务教育 学校 撤并 调查方法
我主要选择的是资料收集法,通过各种报刊杂志,专栏新闻,以及十八大以来对农村教育出台的新政策,对此调研报告所调查的内容进行了相关的了解。其次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探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农村义务教育建言献策。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研究结果
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根据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适当合并。那么这些政策背后,农村义务教育真正的现状又是什么?
在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米山镇云东村云泉中学半年的支教经历,使我真真切切地、设身处地地了解了农村现在的义务教育现状,也许这一所学校的状况不足以说明所有的问题。因此,在这次的调研报告中,我做了很多相关方面的准备与资料的收集,可以这样比较肯定的说,我们面临的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依然是严峻的。
一:乡村教育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进程。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标准,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1.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2%的比例,然而就这2%,绝大部分都投入到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官员政绩思想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开展。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能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学便只是空谈罢了。
2.师资力量薄弱。乡村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
3.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县乡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年终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进行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加薪,于是老师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延长时间。有道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
4.德育教育令人堪忧。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盗,出入网吧,侮辱老师和同学。
5.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都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6.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而流失的主要原因。
7.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缺乏家长关爱。家长都外出务工,把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丢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生活管理都困难了,更不用提学习辅导。2012年冬天留守儿童闷死在垃圾桶里几日未发现的惨痛事实就把这个问题暴露无遗。
类似这些种种棘手问题的出现,致使国家开始高度关注农村学校现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始于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规范意见。可是政策的实施却未收到很好的效果,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2年对市县教育局长的调查,67.9%的市县教育局长认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效大于问题,32.5%的市县局长认为基本实现布局调整的预期目的,还有57.9%的市县认为,在基本实现预期目的的同时,撤点并校政策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盲目和过度撤并农村学校,造成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以及流失辍学等突出问题,违背了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初衷,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了一个报告《探索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就针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10余年的效果进行了评析。
报告指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也就是说,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10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2000—2010年间,农村小学在校生数减少了37.08%,小学数量却减少了52.1%。10年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63所。农村教学点数量从2000年的178060个锐减到2010年的66941个,减幅达到62.41%,平均每年减少11112个教学点。在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小学的撤并强度、集中化程度比初中大得多,部分原因是初中原本较多分布在县城和乡镇。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分散的村小和教学点。因而,农村小学生是受这一政策影响最大、最值得关注的利益主体。平原地貌的地区撤点并校更为严重。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2年对县市教育局长的调查,38.5%的市县所辖乡镇中心小学已很少或没有教学点;25.9%的市县所辖乡镇已很少或没有初中。但是因为有很多地方硬性规定撤并学校的时间和数量,有的地方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有的地方并不真正充分去征求学生家长意见,导致过度撤并,给学校带来了辍学现象加剧、农村教育负担加重等负面效应。首先是学生上学路程普遍变远。布局调整后农村学校的服务半径大大提高,由过去的平均5公里扩大到10余公里,最多的达到方圆20公里以上。一些非寄宿学生在村里学校撤并后要起早上学,个别的甚至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
其次是学生上学交通安全隐患增多。学校撤并后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状况复杂,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难以切实得到保障。这是在我刚去云泉中学的第一个月就遇到的学校安全问题,上学路上汽车撞飞了一名赶在去学校路上的初二的孩子。
还有一个问题是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由于撤并学校过快,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一些地方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跟不上,生活管理人员缺乏,不少寄宿制学校床铺紧张、食堂简陋、厕位不足、冬季取暖和夏季防暑条件得不到保障。这也是我亲身经历到的,我们去检查学生宿舍的时候,数九寒冬宿舍里的暖气几乎是没有温度的,学生只得靠从家携带的几条厚棉被来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夜。
另外,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一些地区在并入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盲目撤并学校,致使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超级学校”,令资源过于富集。导致“城满、乡弱、村空”的局面,在许多地方学生人数达五六千人的小学、一二万人的中学已不在少数,这样就面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此外,部分群众经济负担加大。村小或教学点撤并后,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增加了交通费用。寄宿生还要承担部分或全部伙食费。有的家长在县镇陪读,另需支付房租等生活费用,家庭教育支出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效应。面对以上这些调查结果,该报告认为,从学校布局调整暴露出的问题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是许多县域过度撤并农村学校的深层原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仍然有待建设和完善。目前,我国教育经费不是从满足需要出发,而是在上一年经费的基数上,根据财政增长的情况适当增长,因而实际缺口很大。探索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制”,即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不同规模学校的基本建设、设备、教师配备和经费标准,以此制定教育经费预算,由各级政府足额拨付。县级财政不足部分由省级转移支付;省级财政不足部分由中央转移支付。从根本机制建设上明确经费需求、落实政府责任。
此外,在坚持公平优先、保障农村儿童的教育机会和就近入学、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合理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强基固本、反哺农村学校。改变取消农村学校、盲目追求“学校进城”的规划,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以乡镇为中心适当集中”的概念,规划和建设好农村学校。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村小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有教学点。通过这一策略,尽量去改变农村学生盲目进城上学和大班额的弊病,要让农村学生回流;同时要因地制宜,改变“一刀切”。由于农村自然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在学校布局规划和调整上,应当避免省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强迫命令、限期完成之类的做法,给县相当的自主权,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要求各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力特征、道路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
在决策方面,报告认为应当改变中央政府统一标准、号令天下的模式,农村教育政策应当以省为主、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行永久性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与小规模学校的改善和提升,应区别对待。充分尊重地方教育部门、学校以及农民家长的意愿,保证地方政府相当程度的自主性,保证学生家长的满意度。如农村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等,都应当由省级相关部门制定,而且具有弹性,各县和县内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情况参照执行,推进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而科学制定农村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的责任又在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确定教学点、村小、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以及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比例,确保小学低年级学生就近走读上学。
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不合格教师,招有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个性健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况,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结合,国家要大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论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有了认识和了解,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这一复杂的状况有了切身体会,而且为对改革家乡义务教育、农村学校的撤并提出粗浅的建议,同时还加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和顽强拼搏的信心,为日后报效家乡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受益匪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校领导下发奋学习,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和智慧。
第四篇:农村撤并学校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社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青伊湖农场:
2001年以来,随着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合格学校建设的深入实施,一些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相继被撤并。为规范学校闲置校舍等资产处置工作,使撤并后学校闲置校舍等资产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根据《省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苏政发[2002]66号)和《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委关于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的意见的通知》(宿政发[2000]95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撤并学校校舍等资产处置工作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以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县国土、建设、财政、物价、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撤并学校校舍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撤并学校资产清理、核查、评估、处置工作。各乡镇场(社区)要按工作要求,抽调专人,相应组成撤并学校校舍资产处置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辖区内撤并学校校舍资产清理、核查、评估、处置工作。
二、处置依据
苏政发[2002]66号文件对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提出明确的要求:“各地要重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防止教育资产流失。被撤销学校的各项资产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处置,由此所得的收益必须用于农村中小学建设,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宿政办发[2000]95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防止教育资产流失。被调整(包括撤并)学校的校舍财产由教育行政部门代表政府进行调配和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出租、挪用或转让,更不能变卖。对学校的可用资产要及时调配到其他学校,充分发挥作用,对确定没有利用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价处理,所得款项要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三、处置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处置方法
1.撤并学校可动资产(包括课桌椅、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移交给并入学校。
2.撤并学校不动资产(包括校园土地、房屋、树木等)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出售、租赁等方式进行处置,实行阳光操作。
3.结合新农村配套建设,可将撤并小学的闲置校舍置换成康居示范村的教学点。
(二)处置步骤
第一步:对撤并学校资产进行清理、核查、评估
1.各乡镇场(社区)撤并学校校舍资产处置工作机构,对辖区内撤并学校校舍资产逐校进行清理、核查、评估,提出资产处置建议方案,报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2.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城区撤并学校资产进行清理、评估,提出资产处置建议方案,报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步:对撤并学校资产进行处置
1.各乡镇场(社区)撤并学校资产评估处置方案经县撤并学校校舍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按批准方案进行处置。
2.各乡镇场(社区)撤并学校资产清理评估处置方案未批复的,乡镇(场)社区不得自行处置。处置方案连续三次审批未经通过的,由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直接处置。
3.在本次组织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前已将撤并学校资产处置的,由各乡镇(场)社区资产处置工作机构负责。将学校资产处置的详细情况报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对违背本通知精神的,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将责成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进行处置并追缴处置所得。
四、资产处置原则
1.坚持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实行公开竞标拍卖的原则,严禁暗箱操作;
2.坚持资产处置收益及时入库、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防止资产流失;
3.坚持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收益仍然用于本乡镇场(社区)辖区保留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校舍拆建、改扩建)的原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闲置资产、截留、挪用处置收益。
五、相关工作要求
(一)学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任何单位、个人都无权擅自处置,否则将追究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并追缴处置所得。
(二)在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过程中要深入调查,摸清情况,依法处置,既不得暗箱操作,也不准随意作价处置。
(三)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场(社区)和县直有关部门务必于9月底前完成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方案的审批工作,11月底前完成撤并学校资产的处置工作。
(四)审计、财政、监察、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对撤并学校闲置资产处置工作的监督和审计。对违反本通知精神,要严肃处理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情节严重、造成重大影响的,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虽然如此,寄宿给张瑶妈妈带来的担心也不少:“一个是孩子的安全,尽管学校管得很严,可毕竟是个小孩子,又是女孩,像她们学校周围的环境不太好,到处是网吧,不卫生的小饭店、食杂店,治安情况也不太好,我不在她身边,哪个地方不留神都容易出问题。”
在钟丹看来,本来农村学校的教学力量就相对薄弱,学生纷纷到城镇读书后,生源已经严重不足,有些农村学校只有七八个学生,老师要奔走一天教几个年级、几个科目;还不如集中起来,加大对城镇学校的建设力度,让师资、教学资源更加集中优化配置。“很多农村读书的孩子,都是到了城里后才开始学英语,因为农村学校
很少有英语老师。”
然而,一些村民对上述官员的观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一些未考虑当地实际的并校举动,加速了农村生源大批流向城镇。撤并人为地加剧了农村与城镇教学的差距。并校之后路途远了,本来可以由家里老人照顾的,现在只能让孩子到城镇
读书,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村民们所讲的“人为”,还反映在资金投入上。大埔县调整中小学布局的专项资金,只投入县城中小学和各镇中心小学,镇以下学校无一得到。因此,虽然横乾小学合并了权丰小学,但并没有拿到相应的配套资金。
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利与弊
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0年以来,我镇先后撤并中学2所(撤木留中学和奎溪中学,建奎溪镇中学),村级小学31所,学校所数由2000年上期41所,到现在的10所,教师职数由原来的137人,到现在的118人。撤并的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重点装备;交通方便,辐射力强,示范吸引,自然撤并。我镇24000余人,34个行政村。撤并前,两所中学。撤并后全镇集中办好一所镇中学。小学按地理位置和人口布局了三所完小(奎溪镇完小、奎溪坪完小、木榴完小),三所完小地理位置选择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方便,辐射力相对较强的地方。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先装备了这三所完小,提高了办学水平,吸引周围村落的学生入学,使要撤学校因学生人数下降自然消亡,合并学校成为相对优质学校,为民心所向,达到了自然撤并的目的。
一、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成绩及其主要措施
1、优化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调整前的学校基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村有学校,有的一个村就有学校两所,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分分散,难以形成办学规模。学校合并后,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
2、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办学水平。调整前,由于缺少教师,有的学校只能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没有专职的英、体、美、音教师,更谈不上优质教育,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单人学校多,教师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加上一人一校听课、教研无从开展。调整后减少了教师职数,清退了代课教师,优先聘用优秀教师担任教学,优化了教师队伍。学校成了规模,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教研教改的氛围不断形成,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办学水平显著增强。
3、规范了管理,节约了管理成本。调整前有的学校“天高皇帝远”,教师随意调整上课时间,教育行为的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是一天两堂课,上午一节语文,下午一节数学。联校对各校的管理无法到位。全镇共34所中小学,联校要对学校进行工作检查,需要花上一个多月时间。教师开会、培训,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因学校分散,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调整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逐步规范,从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活动都安排得到位。
5、学校布局调整后,减轻了村社办学校的负担和农民的负担。农村不再为改善村小办学条件,修缮房舍、添置设备等集资和投工投劳。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创办后,学生住校,减轻了父母为子女服务的时间,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劳动、工作,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二、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客观、认真地思考。
1、农村布局调整办学资金短缺。要办好几所规模相对较大、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定点学校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扩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生活用房等。从2000年到现在我镇用于办学条件改善的资金达560余万元,而政府投入不足250万,约占50%,学校举债办教育,使学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2、有的村,甚至个别领导干部把撤并学校当作一种甩包袱的手段,认为撤并学校就是单纯的砍学校、减教师、减投入。村上学校砍了,村上没有了包袱,镇上学校减少了,财政投入就减少了,减轻了镇上的财政负担,根本不知道这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3、解决农村学生寄宿费、交通费、水电费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费制”收费后,学校经费严重短缺,农民负担减轻了,学校负担加重了。学校不能收取学生其他费用,而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时间越长,所需水电费越多,据我们调查,我镇中学在校学生900多人,水费一年要负担2万元,电费一年要负担2.5万元,而且电费是按商业用电价收取,每度1.2元。使本来公用经费不足的学校要垫付大量的水电费,学校又增加了新的债务。
4、教师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学生安全责任压抑着教师的心理,使广大农村教师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生怕学生出事,心理包袱越来越沉重,加上农村学校编制紧张,一个教师白天要上课,早晨、晚上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及安全。用教师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支撑着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边缘。
三、完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布局调整专项资金,建议政府增加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可以调配专用资金修教学楼、宿舍楼,购置教学设备,专项资金必须由省、市以上部门建立,不搞地方配套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实际上就是学校配套资金,又会增加学校的债务。
2、“一费制”收费不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学校负担,政府要充分考虑并适当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
3、在人员编制上充分照顾边远贫困、薄弱学校,配备充足的后勤生活教师,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
国家目前正在遭受经济危机,减轻百姓的负担是我们目前最紧要的任务,特别是这些偏远山区农民子女和教师的负担,是否就可以通过撤点并校来减轻呢?昨天在我在新华网看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农民代表杨月娥说,“学校撤并,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
子离家就是二三十里,车费、住宿费、伙食费,一年保守都要1000元,实际上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
农村并校后,上学路途远,只好请车载孩子去,负担剧增(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网)
无论是扩大学校规模,还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广东在努力达到布局调整初衷的过程中,上学难、废校利用难、学生辍学、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副产品”也在不断出现。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这些镜头,不容我们再回避部分地方“撤点并校”带来的后果。这样一来,撤点并校并没有减少负担,反而是负担增重了.突如其来的撤点并校,使得原有的乡镇学校一下挤得满满荡荡,原有的资源不已经不堪负重,重新购新的教学设备和其它软硬件设施,也是一大负担,可是撤点并校是利是弊,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认为,可以建立寄宿式学校,更好地优化办学资源,避免办学点只拿工资不干活的人来占用教育经费,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平等的良好的教育。表面上有利于教学资源重组,但孩子还小,不仅需要教育更需要亲情,领导们不要图省事,愿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学。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撤点并校该如何面对?我们期待着,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早日开心的读书.
第五篇:撤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撤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农村学校撤并是我国农村教育的一项改革,是从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上来考虑的。我校原来是属于一所城镇小学,近几年来,并入了十所农村学校,成为了一所新的城乡一体化学校。合并后,我校城乡教育差距大、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差异、学生普遍不适应、同学之间相处不和谐等“副产品”也在不断地出现。如何及时调整学校的管理模式,带好新集体,抓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到更好的揉合学校撤并后带来的种种不和谐,成为我校管理的一个迫切问题。现就撤并学校后,我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浅议。
一、撤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并入的十所农村学校,他们在合并前,可以说是“麻雀”学校,一般只有六个教学班,一个班也只有10个以下的学生,一个教师可能要教2科以上或者担任几个班的教学工作。因此,造成部分教师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知识面不广,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老化,已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此类“麻雀”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得不到“充电”、“见识”少,视野狭窄。二是一些教师安于现状,不思上进,不注重业务进修和知识更新。三是压力大, 1
工作量重,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和提高。
(二)一些教师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时有发生,管理班级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较差。这是由于这些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不了解、不掌握当前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缺少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在方法上没能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此,面对着网络时代性格各异的学生群体,自身就显得“黔驴技穷”。只能采取一些有悖于《未成年人教育法》的过激行为对待学生,如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等。
(三)一些教师的教改科研意识淡薄。不注重研究和把握新时期下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理论知识,不了解,不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动态,不转变自身教师的角色,不学会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而面对着波涛汹涌的教育改革大潮,自己仍安然于“涛声依旧”,“两耳不闻窗外事”,“我行我素”。只能“穿着新鞋走旧路”。这主要原因是:撤并前的农村学校多数处山穷僻壤,加上一些教师嗅觉不灵,对参与教改活动热情不足,积极性不高,有的很少参加,甚至从没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学习。
(四)撤并前某些学校的教师不重视自身师德修养,教书育人的责任历史感下降,缺少爱岗敬业精神。这问题出在:1各级领导及学校领导有时对规模太小的农村学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不够,在过分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只看业务而忽略师德,重智轻德较为普遍。2社会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存在偏见,不科学、不全面,以偏概全现象较为严重。每每以教学效果、升学率的高低为依据,给教师、学校排名的做法诱导着重智轻德,总认为教师业务能力是硬件,而把师德提高当作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3、社会家长对学生成才观、质量观的偏见造成教师工作上出现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这些问题无疑就影响到撤并学校后师资队伍素质和稳定。
二、撤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一)善用智慧激发每一位教师前行。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或者说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我认为当校长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了不起的是当一个教师(或社会)公认的好校长。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当校长要学识渊博,要广泛阅读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政史地、经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书籍。同时要把学来的知识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去捕捉信息,发现问题,然后用心去研究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以上就是校长的智慧。校长要充分发挥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去管理学校,管理教师;同时要运用以上知识去分析教师的需要,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另外,校长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能魅力去引导、去带动、去激发每一位教师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显神通,从而使教师在和谐、愉快的育人环境中认真的工作。这样,学校就会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工作就会有创新,学校就会有自己的特色,就会有发展。
(二)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教师。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定位。一个好的办学理念,从宏观上说应具有独特的凝聚力、感召力;从微观上说,它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每一处,与教师的追求、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被学校的师生普遍认可,能激励他们为之不懈努力。因此,一校之长,必须整合各方认识,用思想来同化人心,用理念来疏导人心,用目标来凝聚人心。只有高扬起办学理念与目标的大旗,教师才能行有方向,动有力量,才可能把职业当成事业,乐此不疲。
几年来,我校根据自身校情,提出了“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办学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核心思想,全面启动教育服务工程。求真务实的办学理念,得到了教职员工的普遍认同,并且能尽职尽责为之努力奋斗,教职员工精神面貌变了,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因而学校在不断向前发展。
(三)用严谨的科研态度培养教师。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科研越来越凸现出非同寻常的意义。校长领导教师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以此来促进教师自觉地准确地把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扎根于真实的教育实践中,以此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探究教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完善学校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引导教师步入新课程的轨道,根据我校校情,我们把教研的重点定位在以建章建制保障活动的落实上,研讨、交流提高活动的成效上,科研与课改同行达到教研的目的。为了加强教师的学习交流,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共同成长,我们坚持每周一次的课改研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校本教研意见征集制度,并构建交流平台——撰写教学札记、开辟交流阵地——进行教学沙龙。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就是课题的指导思想,鼓励教师以身边问题为课改科研的切入点,寻找解决策略,以期达到让教师接受新课程,从事新实践,再创新质量之目的。
(四)树典型,带动全体发展。
典型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中具有极大的推动力。要培养名师,争创名校,就必须创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优良环境。我们建立激励机制,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本职工作中有所作为,争做“名师”;另一方面,对教师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待遇上落实。此外,我们还将优秀教师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先后有3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我们还大胆任用青年教师,让其担任教研组长、级长及团、队、工会干部等,同时,学校还利用宣传栏对优秀教师进行宣传,扩大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激励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对一个学校而言,无论这个学校在城市还是农村、条件好还是不好,要成为一所好学校,需要一位好校长。校长只有发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我们的教师携手同行,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把一所合并后的学校建成让人民满意、适合学生成长的好学校,才能保障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