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9:3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教师素质整体不高

摘要:科教兴国战略是党和国家根据客观规律,科学分析和总结各国发展的经验和趋势,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教育起了关键性和基础性的作用,而义务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年两会的召开,义务教育再度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新中国成立已近60年,建国60年,也是风雨飘摇的60年,中国逐渐从贫穷落后,到大国崛起,既是鲲鹏振翅惊千里,但同样也历经坎坷。在中国的发展中,教育改革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无论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声惊雷,还是蔡元培在北大讲坛的海纳百川,无数的教育先驱们前赴后继,为中国教育的进步振臂疾呼。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经济的腾飞,科教兴国也成为基本国策。如何切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尤其是广大农村的教育水平,更是重中之重。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相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师资队伍素质相对不高,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为不利,对构建和谐社会更是一种潜在隐患,因此更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严重不足

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此,今后5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必将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无法忘记,那些贫穷人家的孩子,有的因为没钱而含泪退学;有的因为一个孩子要上学,而不得不让另一个孩子退学。而全国还有不少县(区)的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这些地区的学校要靠向学生收取杂费来维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开支。更有甚者,一些学校为了解决教职工福利待遇问题而向学生乱收费,挪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专项资金。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是在当前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和有些义务教育学校乱收费的情况下,钱,依然能够左右一些孩子和家庭的命运。一张张稚嫩而悲伤的面孔,让我们痛心,更让我们感到政府增加经费投入的必要,为了孩子们,为了国家的明天,为了国家的希望,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现实。

而今年两会上的关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增加的消息,对于改善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无疑是一支强心剂,给了无数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希望的曙光。

二.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不健全

不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校舍质量有待提高,一些数量的土坯房仍然存在,这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无疑是一个隐患。校舍数量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扩大,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学生的入学要求。

从全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总体情况来看,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与城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一些地方甚至还在呈现拉大的趋势。中西部地区生均教学仪器配置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基本教学需求。有关专家指出,学校的理科实验,音体美,计算机等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除了校舍,教学仪器之外,学校的图书资料等等设施也十分欠缺,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求知需求,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不利。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丰富的资源来

说,这将会从文化素质方面扩大城乡差距,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教师素质总体不高

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师队伍在学历,年龄,职称,性别,学科等方面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待遇较低。代课老师较多,尤其是在西部农村,目前大约有50万代课教师。这些都是农村教师的突出问题。农村教师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是关系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高低的大问题,而教育质量的提高会促进农村教育的普及,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也是造成农村教师问题之一。农村教师一旦有了工

作业绩就容易被城市以及发达地区的学校挖走,据了解,类似现象在全国各地屡屡发生,大大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

四.应对措施

1.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农村义务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投入问题。当前《义务教育法》的修订正是一

个良好契机,要从制度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问题。首先是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总体需求,制定有关经费标准;其次,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提出明确目标,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稳步增长,并逐步免收学费;第三,明确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省级政府统筹落实 的体质;最后,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要建立起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各

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要向农村学校倾斜。国务院和县级以上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义务教育。

该法的修订,将有利于确保我国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2.坚持和完善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制度

坚持和完善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制度,以国家督导报告的形式发布全国各省

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推进政府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增加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3.明确政府责任

政府要对农村义务教育承担全部责任,义务教育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国家责无旁贷。实现义务教育由人民办转变为由政府办,由政府统筹兼顾,促进教育公平公正,有利于各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的制

度。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才是解决农村教师问题和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

规范农村代课教师制度。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岗位管理入手,淡化公办

和代课身份上的区别;从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中招聘代课教师,实施合同管理。对于优秀教师外流现象,可以出台农村教师流失补偿规则,国家可采用补偿办

法加以规范,使流入地对流出地有所补偿,流出地用补偿金再聘请其他合适的教师,或者为在岗教师提供进修机会,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小结:农村义务教育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长久之计,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也必将不断增加。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农村义务教育的振兴,还有待我们这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实践,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洪流中,为国家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在农村义务教育那广阔的发展天地里,也必将有我们的身影!

第二篇: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和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和思考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意义极其重大。但是,在“税费改革”背

景下开始实施这一管理体制却遭遇了很多问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积极探讨解

决问题的出路和对策,有望对这一体制的有效实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

前言: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而农村教

育最贴近于“三农”,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最直接的力量。促教

育与经济结合,推动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发展

农村教育事业是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提高村人口素质的关键”,所以要把发展科

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

结合。实行农科教、经科教结合,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文化素质,推动教育为经济

发展服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我国有12多亿人口,其中8亿多在农村,约占总人口的64%,这也从某种意义

说明了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但中国现在的农村教育现状又是令人担忧的。

一、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主要问题,就是对教育管得太多、管得太死。

1,对地方管得太死。仍然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一刀切是其主

要弊端。中国国土面积之大,人口之多,地方发展差异之大,区域教育发展之不

平衡,自然地理环境之不同,是世界上少有的。试图用同一个政策号令全国的教

育,用同一个标准管理所有的区域,不仅根本做不到,也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的许多政策,如农村中小学撤校并点、清退农村代课教师等,出发点是好的,但是

由于没有考虑国情、省情、市情、县情、乡情、校情的差距,在实施的时候往往

容易变为脱离实际、强迫命令、一刀切的行政“运动”和政绩工程,结果不可避免

地出现了许多偏差。

2,对学校管得太死。学校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我们现在的办学体制,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不是“教育家办学”,而是“教

育部办学”。教育部不仅直接举办72所重点大学,而且高等学校的各项办学自主

权大多没有落实,许多高校在北京建立“办事处”,大事小事都需要走门串部。专

业要教育部审批,文凭由教育部颁发,重要经费都控制在教育部手里,重要评价

由教育部主持。

在中小学,则是“教育局办学”。一切都被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了,上什么

课,几点上课,几点放学,考什么内容,怎么考,所有的一切,校长说了都不算。

在一个封闭、垄断,缺乏竞争与活力、高度行政化、官本位的教育管理

体制下,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真正的教育家很难脱颖而出。

3,是教育行政部门权力太大太集中。

教育部集中了管理、举办、评价三个职能,既是教练员,又是领队,又

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权力过大,垄断性太强,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评价。现

在很多教育问题难以及时纠正,与缺乏有效的监督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国家的教

育督导室,实际上就是教育部门内的一个下属机构,很难独立作为,在社会上也

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

4,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质量公平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中国教育走的是一条效率优先的道路,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模式。像大学的“211”、“985”,独立学院政策,中小学的示范校、重点校建设,名校办民校等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由于这些措施都是锦上添花,垄断排他,结果导致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社会反映强烈的一些教育问题,如择校、应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等,本质上都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有关。

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目前,我们的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同一个区域中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如幼儿教育阶段没有建立起政府主导的模式。拿北京来说,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仅仅在大兴新城,就有142所无照幼儿园,是正规幼儿园的6.8倍,有1万多孩子在这样的幼儿园入托。在许多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基本上是空白。

不同人群受教育的机会仍然有比较大的差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西部女童的教育问题,残障孩子的教育保障问题,居住地与户籍地不同的人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问题等,仍然困扰着我们。

5,民办教育的活力没有得到发挥。

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但是民间资本一直没有真正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名校办民校和独立学院等政策的挤压下,民办教育的空间非常之小。民办教育的活力及其对于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与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民办高中为例,全国一共有2900所左右的民办高中,最近几年差不多每年死掉100所。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同,我们最好的中小学和大学,几乎清一色是政府举办的公立学校。

二、就当前的农村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这个目标应定位于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运作规范的教育秩序,让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应该处理好政府、学校、市场三者的关系,形成一种服务型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机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应为十六大提出的“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结构性目标服务。现在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2,旗帜鲜明地提出公平优先的政策导向。

《纲要》明确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思路非常清晰。但是具体措施力度还不够。我认为应该尽快研究全国范围内教育基准的建立,继续出台鼓励优秀教师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中西部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人群倾斜的政策。在保证机会公平——让所有孩子有学上的同时,尽可能争取条件公平——让所有孩子上好学,也要关注结果公平——让所有孩子学习好。

当然,在讲均衡发展的同时,如何鼓励学校的多样化发展,鼓励部分学校进行优秀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

3,进一步下放行政权力,将“因地制宜”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和指导思想

应该允许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资源情况自主地决定包括代课教

师、教师编制、教师待遇在内的教师政策,自主决定教育结构和比例、学校布局等教育规划,自主决定学校教育模式、培养规格等等,从而形成各地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

4,进一步落实校长的办学自主权

放权才有活力,自主才有创新。所以,我觉得《纲要》的思路一定要再次梳理一下,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的思路,认真思考清理一下,把大量不需要我们管理、审查、规范的东西,彻底还给校长,还给学校。

建议认真研究解放教育的办法。首先要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出来,让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同时要解放教师,让他们不再成为教学考试的囚徒。享受教育这个职业带给他们的尊严和快乐。同时还要解放校长,让他们聚精凝神地思考教育问题,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还需要解放教育局长、教育厅长,让他们从升学指标中解放出来,我相信一旦把属于学生的东西、属于老师的东西、属于校长的东西、局长、厅长的东西还给他们,就给了他们一个舞台,他们一定能够还教育一个精彩。

5,进一步开放教育,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开放

应该尽快制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政策,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通过通过对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对义务教育阶段非营利学校的补助以及民办教育教师与公办教育之间的正常流动等措施,给民办学校更加大的生长空间。

同时,我主张进行大学改制的试点,通过股份制改造,将一部分公办大学转为社会所有有制,交给高科技企业举办,或者拿出一部分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允许像朱清时这样的教育家自主办学。如果每个省拿出一所高校进行改制的试点,其意义就非常大。

参考文献:

[1]司法部,2005.司法部关于确定国家司法考试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区的原则意见[EB/OL].2005-10-10.

[2]张弘力.分税制的改革与完善[N].人民日报.2003-9-25.

第三篇:农村义务教育

第四章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共中央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建立起了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但是在义务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却与经济水平严重失衡,城乡差距尤为显著。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变其弱势地位,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为此应建立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4.1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自我国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的负担部分合计也只有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9%,而乡镇则负担了全部的78%。税费改革后,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则意味着乡镇承担的绝大部分要转移到县级财政,但是县域经济的薄弱和分税制改革等使县级财政缺乏稳固而坚实的收入基础。因县级财政客观上无力完全承担投入责任,从而产生抵制情绪,容易使得教育管理成本升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等问题。

目前,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水平极低。转移支付 1

中1/3作为税收返还,各地税收返还数额取决于向中央缴纳税收的数量,不取决于各个辖区人口、支出需求等因素。在转移支付的另一部分直接补助中,中央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不但额度小,而且挤占、截留、挪用时常发生,这种直接转移支付多具有临时性、应急性特点,缺乏制度保障。

4.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及各地教育资源占有的差别是城乡与

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

由于中央投入不足,教育投入的过分地方化,不可避免导致各地区教育投入的不平衡。一方面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政府间财政收入及筹资能力的差别,进而也造成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公共财政的投入的差别;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及多元办学体制下,一些经济和社会发达地区,学校拥有更多的机会吸收民间资金,这也造成民间教育资金的筹措能力和占有水平的差距。同时,长期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是以税收返还为主的,富县经济水平高,得到的返还就多;从而加剧了不同地区教育投入的非均衡性,穷县都是农业县,得到的返还就少;结果“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尤其是中西部地方经济相对落后,义务教育主要靠财政支持,但地方财政困难,难以承担和保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也由于社会经济落后,制约着民间资本的教育投入。从而造成与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及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衡。

对农村地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农村县、区在教育事业性经费上的投入的差距也主要是因省内差异引起的。小学和初中的预算外事业性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大于预算内事业性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在地方财力相同的情况下,中部“二片”省的县、区对小学教育的投入比西部“三片”省的县、区更依赖于预算外资金。这表明教育投入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是,从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相关性依然存在。

4.3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难以优化

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缓慢,一些地方政府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将转移支付的财政资源多用于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本地财政收入领域,其结果造成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阻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由此一来就不得不面临监督体制失灵的局面,因缺乏有效监督的意识和行动,客观上造成腐败行为滋生等问题。

第五章 解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问题的对策。

5.1必须建立、健全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为了规范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这一制度必须建立在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作明确合理的划分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要求及其应对措施,要求加快形成“权、责、利”及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新局面。建立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体制的核心是规范中央、省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其基础是确定各县义务教育的最低经费需求和测定各县的财政负担能力,计算义务教育经费供需差额。确定供需差额后,凡是需求大于财政供给能力的县,其差额由上级政府补助。省级政府应根据本省各县(市、区)的财政状况,负责平衡各县(市、区)的义务教育投人水平,由省级财政按均等化原则给予各县(市、区)专项转移支付。中央和省级政府实行分级测算,在县一级义务教育经费差额确定后,再确定省级政府的负担能力;凡是省级政府无力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差额的,再由中央政府负担平衡全国各省份财政收支状况,给予专项补助。

5.2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力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国家需不断增加转移支付的总量,扩大转移支付的规模,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设置专项的转移支付方式。例如可设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自然灾害专项资金等,以突出中央地区对弱势地区的特别支持,全

力资助和扶持农村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5.3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在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法定增长的同时,适当加大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比例。要着力于缩小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应以城市学生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额来确定农村学生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保证教育财政资源的城乡分配的均衡化。拓宽财政支持范围,设立财政专项基金,用于关注和资助弱势群体,保证教育财政资源公平分配。在使用转移支付提供的经费过程中,还应注意各项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尽量合理、科学地进行配置。只有这样,农村地区各个学校的各项费用才有制度上的保证。

5.4健全监督机制,“阳光”转移。

提高转移支付的透明度,不仅有利于提高财政的总体透明度,增强地方财政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可预期性,而且对于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规范化也有促进作用。可降低转移支付资金的漏损;促进地方政府合规使用资金,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加强财政内部监督,强化自我约束,规范职能行为。要健全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二是加强政府监督。主要是由各级审计部门对各级财政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审查,确保资金运用到位。三是加强人大和社会的监督。要充分发挥人大财经委员会和预算委员会的监督作用,扩大公开化程度,增强财政转移支付过程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加大老百姓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参与力度,建立自上而下的地方政府责任监督机制,建立

独立的义务教育评枯委员会,实现自下而上的地方政府责任监督。

第四篇: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发放花名册

一年级:37人

二年级:32人

三年级:31人

四年级:33人

五年级:29人

共计:162人

竹园小学

2014年2月

第五篇:浅谈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浅谈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

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摘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该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效率与效果。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我国是由13亿人口组成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农村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三农”发展、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讲,国运兴衰系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速度与质量。

关键词:农村 人力资源 “三农”问题 解决

Shallow Talk About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its Reflection of Chin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aj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primary resources, a country or region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of the country or region determines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modernization.China is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strong human resources is both a goal and the means.China's 1.3 billion population is composed of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of which more than 900 million rural population, which is rich in human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rural quality of human resources largely determine China's “three rural”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ell-society, success or failure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a certain sense, fortunes rise and fall hinges on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and quality.Keywords:

Countryside

Human Resource

China’s “three rural”

Solve

目录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 义.........................................................................................................................1

(一)源

(二)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需要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

..............................................................................................................1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步伐,需要

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潜能.......................................................................1

(三)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加快农 村人力资源开发...................................................................................................2

(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需要充分开发农村人

力资源存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素质..................................................2

二、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2

(一)1.2.3.4.5.6.农村教育状况..................................................................................2

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2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3 农村师资素质不高.....................................................................................3 农村教育设施简陋,条件落后.................................................................4 农村基础教育方式脱离实际.....................................................................4 农村教育结构不够合理.............................................................................4

(二)1.2.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5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持续增加,但受增幅趋于缓慢。.....................5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多以青壮年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5 3.4.举家转移的劳动力增多。.........................................................................5 转移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比未转移的相对较高。.................................5

(三)1.2.3.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状况................................................................5

我国对农村地区卫生投入不足.................................................................5 农民卫生保健投入情况.............................................................................6 农村卫生机构状况.....................................................................................6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7

(一)1.2.3.4.5.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教育对策........................................7

继续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挥基础教育的主题优势。.................7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有序化管理,逐步引导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7 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7 健全多元化农村教育体系.........................................................................8 实施规范化与人性化的教师管理.............................................................8

(二)1.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劳动力转移对策..........................8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8 2.3.4.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8 推进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9 开辟多渠道的转移路径。.........................................................................9

(三)1.2.3.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医疗卫生保健对策......................9

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9 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10 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10

参考文献..........................................................................................................11

浅谈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

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为使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开发新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一)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需要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是通过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而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和非农产业。非农产业收入已逐渐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提高农民收入,需要在土地资源不变、资本投入有限、劳动投入边际报酬递减的背景下,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稳步增加农业家庭经营收入,从而获得更多的非农产业收入。

(二)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步伐,需要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潜能

新农村建设需要协调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首要的就是发展经济建设,其目标是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是促进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决定因素。必须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潜能,依靠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三)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乡村环境整治、培育新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综合管理改革等,都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全力投入。培育新型农民,就是通过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需要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存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素质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如何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我国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即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充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增量。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二、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群的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它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二是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人群的素质,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我国近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劳动力是整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人力资源利用也得到了改善,但其开发现状仍不近人意。

(一)农村教育状况

1.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农民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可以从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素质和思想意识状况。农民素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农民文化素质是反映农民素质的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素质以及思想意识状况等,对农民收入的提高起着主导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农民文化素质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总的趋势是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也逐步提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现有7.9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2.3%。我国农民的文化知识程度和接受文化知识的水平都比较低。198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是文盲与 半文盲占27.87%、小学占37.13%、初中占27.69%、高中占6.96%、大专占0.06%;这一构成到2000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述构成依次变为8.09%、32.22%、48.07%、9.31%、0.48%。从学历结构看主要表现为文盲与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大幅下降,初中文化程度大幅上升,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整体表现仍然不高。2000年,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与城市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差近3年;全国文盲、半文盲的90%以上都集中在农村。农村鱼牧也从业人员中95%为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比例仅仅为0.16%。由以上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农业部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缺少,各行业缺乏竞争能力。2.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经费是在一定时期内投入教育事业财力的总和,是教育事业维持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直接决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驾驭质量的提高。而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国教育一个基本特征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经费问题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达到14500.74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超常发展,教育经费的短缺状况不但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高校扩张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也需要改善。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在农村,一般以上的农民抱怨承担子女的学费负担太重,孩子上不起学,有的不得不选择辍学。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已成为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这导致了教师工资拖欠严重、学生上不起学、学校欠债严重、办学条件以及设施落后等。从总体上说,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力度不够,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3.农村师资素质不高

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教育产品的直接产生者,教师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教育问题。因此,关注农村教育必须关注农村教师,农村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这一宝贵资源。所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必须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要求的提高,原本默默无闻的农村教育开始备受关注,从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到网络建设,国家都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以及一些制度因素的障碍,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现状却不容乐观,其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严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社会经济地位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教师队伍的管理不完善。改善教师队伍的现状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紧要课题。4.农村教育设施简陋,条件落后

由于教育经费的缺乏,我国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简陋,条件落后。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师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学用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32.55%和35%。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普通存在校舍危房严重、最基本的教学设施缺乏等现象。

农村教育不仅教学基础设施落后,而且教育技术现代话成都较低,全国中小学生平均51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山区学校尚未通电,根本谈不上计算机的使用,使得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低。5.农村基础教育方式脱离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仍然相当缓慢。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我国义务教育体制实行分级办学的方针,县级政府掌握了很大的自主权,有利于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教育,但是,当前,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缺乏认真研究和科学整体规划,县级政府应承担的责任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主要表现在: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等。这些现象都造成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脱离实际,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6.农村教育结构不够合理

教育结构是一个有既定目标的多层次、多因素、多功能的多维主题结构体系。广义的农村教育结构,是一个包括教育的层次(水平)结构、类型结构、学制结构、布局结构、管理体制结构、专业结构等在内的复杂的结构体系。狭义的农村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三类教育之间的关系。一般意义的农村教育结构,应该是指以上述三类教育的关系为基础,涉及其他教育结构方面而又不过细开展的一个研究和实践领域。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教育结也逐渐改变过去单一基础教育的方式,逐渐多元化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随着需求的增长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受,当然我国农村教育结果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体系封闭,各级各类教育缺乏衔接;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所占比重过小且发展严重滞后等。

农村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农村新一代人力资源,开发既有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各种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调整,这样对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农村居民不满足于基础教育的普及,他们更希望学习新的技术和本领,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所以现如今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结构已经越来越不是有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村的教育结构有待调整。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我国的农村不少地方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比较弱,尤其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日渐尖锐,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持续增加,但受增幅趋于缓慢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形成了跨地区、大规模的民工潮到20世纪末达到增长速度的极值,近几年来,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增长幅度明显逐渐降低。

2.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多以青壮年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

在农业部对四川、重庆四县八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显示,转移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25.6岁,17~30岁的占73.5%,31~40岁的占23.5%,41岁以上的占3%。四川、重庆和安徽三省市固定观察村2002年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占62.7%,女性劳动力占37.3%,男性劳动力是女性劳动力的1.68倍。3.举家转移的劳动力增多

一些较早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外面有了稳定的工作岗位,逐步站稳了脚跟之后,先后把配偶和子女借出去共同务工和生活,开始进入由单身外出向举家外出的变迁。4.转移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比未转移的相对较高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只有那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拥有一技之长的少部分劳动力,才能适应外出工作的要求,得以顺利转移。另外,当下农民工群体正在实现一次大规模的替换,80后、90后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数的六七成。这群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相对于其父兄辈已经发生巨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新生代民工更有明确的权利意识,增加一点工资很难打动他们的心,工资环境差了便选择走人,没有发展空间即可换工。权利意识的增强是农民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状况

1.我国对农村地区卫生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卫生政策开始向城市倾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主要流向城市,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当地的卫生事业发展,由于各级政府财力的巨大的差异,以及对农村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了农村地区卫生投入的不足。2004年在社会卫生总费用中,城市卫生费用为4939.2亿元,农村为2651.1亿元,分别占社会卫生总费用的 65.1%和34.9%。把人口因素考虑进去,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1261.9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仅为301.6元,城市是农村的4.2倍。2.农民卫生保健投入情况

尽管全国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很少有农民能主动对自己或家庭成员进行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绝大多数农民只有在患病时才会到医疗机构去治疗,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无病时总是过低的估计疾病风险的存在,看不到卫生保健投资给自己或家庭成员带来的长期巨大效益。所以,多数农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能见到短期利益的经济利益上面,忽视了对健康的投资,造成了我国农民个人对卫生保健的投入不足。3.农村卫生机构状况

从1985年到2006年间我国农村数量不断减少,与之相应的是村卫生室的数量也在逐步减少。2006年全国村卫生室的数量为609128个,占总村数的88.1%,这个比例从1990年开始就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从1990年开始我国始终有12%左右的村庄没有卫生室。在全部卫生室中,村办和私人办的卫生室占了很大比例,分别占54.8%和30.6%,乡卫生院设点的村卫生室仅占5.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卫生资源开始向城市集中,部分大城市的卫生资源已经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而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卫生资源缺乏、医疗设施落后的困境,正如前卫生部长张文康所言:“长期以来,农村三级医疗网已经残破不堪,全国乡镇卫生院中,三分之一很好,三分之一面前维持,三分之一基本散了架。”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卫生投入80%集中于城市,其中80%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城市各类综合型医院和专业性医院集中了各类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于此相对照的是,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房屋破旧,常规医疗设备短缺,看病主要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表老三件。

机构设备上,我国城市医院的床位数,从1980年的2184423张增加到2005年的3367502张,在这期间,乡镇卫生院的床位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从775413张减到678240张。2006年乡镇卫生院的平均病床数为17.4张,与1990年的平均15.1张相比,增长幅度很小,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0.81张,和1990年一样。

在农村卫生人力资源上夜存在着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配不均;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晨重多头管理、教育培训缺位、激励制度缺失的问题。

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也举步维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经过试点工资发现很多问题,首先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识不足,疑虑重重。这里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卫生政策的稳定性和系统性信心不足,可预期性的利益渺茫。其次是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农民不堪重负。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看病难的情形越来越重。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一)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教育对策

从人力资本论和经济回报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提升人力资源内在质量,是使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促进发展的捷径。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内容同事也是最佳途径就是教育投资。

1.继续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挥基础教育的主题优势

农村的基础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发展。近十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20世纪的最后一年,全国85%的人口地区初步实现了“普九”。2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问题,提出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以上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而是根据农村中小学公共经费支出的合理需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予奖励性支持。四是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唯有打好这一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

2.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有序化管理,逐步引导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首先,要提高农村成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更好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其次,在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教育对象,对于第一产业内部的农民,提供职业培训技能,向其传授科学的农产品种植方法以及农产品增收知识;对于转往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根据就业的方向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3.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尽管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3.7%,占GDP的比重从2.79%提高到3.48%,年平均提高0.17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从4000多亿元增加到9700多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但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由经费的不足衍生出了农村教育一系列的危机。所以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措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点。我们应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教育财政法规、建立起合理的各级财政分级负担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拓宽教育经费总量增加的渠道、鼓励不同类型的办学主体参与办学以提高农村教育基础。4.健全多元化农村教育体系

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逐步消除目前农村教育结构中不合理的因素,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建立于农村教育结构相结合的农村教育类型的转换机制,增强各类型之间的互动性,形成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规划,“三教”并举,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农村的高等教育,培养多种办学体制,逐步建立农、科、教相结合,布局合理的多元化的农村教育体系。5.实施规范化与人性化的教师管理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扩展,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已经越来越明显的阻碍 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要改革学校的管理机制,坚持以教师为本,实行教师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减轻教师的压力,使教师彻底摆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担。要推行积极的人事管理政策,对教师的绩效要有合理的考核标准,培养教师主人翁意识,建立起一直精干的农村教师队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拓展,也要求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及时地更新,因此,必须建立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机制,对教师参与培训实行积极的激励政策、推行灵活多样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使农村教师顺利地适应新课改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教师工资待遇的不断提高,从而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的有效开发。

(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劳动力转移对策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为了鼓励分工分业农民顺利转产,政府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在培训期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对于分工分业后的农民创办新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等,在这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一些实践,要及时进行总结推广;鼓励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失业要逐渐纳入政府失业保险系列,实行城乡统筹,促进城乡社会稳定。2.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

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至今还在起着束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如人口、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以改革和完善。在这方 面,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但真正落实到位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改变这种现状,当务之急是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对立造成的隔阂。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改革了户籍制度,农民才可能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又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如大量农村和小城镇居民迁往大城市,造成了大城市的过分拥堵和房价的快速上涨;大量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大城市的积聚效应可能会形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这个问题说明,体制的改革触一发而动全身,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发展。只有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才能降低劳动力的流转成本,克服自发性、盲目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3.推进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据测算,到21世纪中叶实现城镇化之时,我国城镇人口将在目前基础上净增加7-8亿。其中不足2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80%以上将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由于各地区进城人口与城镇化的其他要素配置的不均衡,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农村人口就近进城与跨地域异地进城并存就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地区城镇的快速发展,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跨地域进入东部地区城镇,曾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未来10-20年内估计这种异地城镇化进程仍将成为一道风景线。4.开辟多渠道的转移路径

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扩大国际劳务输出,用农村人力资源换国外土地、能源等资源。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医疗卫生保健对策

1.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人口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政府的支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领域和导向作用,是其它卫生费用来源(社区筹资、社会筹资、服务收费等)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出力度。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应给予补助。落实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科学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对口重点支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把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支持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人员培训和建立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上来。2.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

随着农村经济、交通、区域和基层组织的变化,原有的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甚至重复建设。存在着种种不适应,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是应打破行政区划布局,解决乡镇卫生院重复建设问题,原则上坚持“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设置要考虑其服务人口多少、服务半径大小。二是乡镇卫生院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实行共享,解决两者并立造成的资源浪费。三是对那些离县级医疗机构过近,且生存能力很差的乡镇卫生院,应实行撤、并、转,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要控制乡村医生的数量,提高质量。严格实行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五是在明确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高档设备购置,减少资源闲置浪费。3.改革农村卫生人员培养模式,强化继续教育制度

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还是人才。根据我国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人才匮乏的现状,医生要定向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二是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医生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医学知识素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等于全科医生的标准还相差较远。要加强对在职的乡村医生采取多种途径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力争到2012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职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参考文献:

1.张晓梅:《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a)李澜:《潜藏的力量—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腾玉成等:《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许文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4.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6.王怀明、宋怡:《我国农民素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载《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一期。7.胡显伟:《关于农村教育经费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载《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8.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9.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10.唐旭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下载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思考

    2012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论文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思考 社保2班 李勤芝 学号:100150704对于农村社会救助的关注与了解,首先是从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导致的城乡......

    关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作者:李英剑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5期 一直以来,关于农村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就被各级地方政府......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回望30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条以推进机会均等为主的教育公平主线越来越清晰,教育公平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中国......

    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学思考

    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学思考 一、以标准化办学推进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 区域经济与社会差距的存在,导致我国义务教育领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进而导致区域教育机会和教......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浙江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

    农村义务教育1

    【摘 要】农村义务教育是特殊的准公共产品,因为存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我们必须运用以政府为主体,市场相结合的办法来提供义务教育。本文从分析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属性出发,讨......

    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方城县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报告2007级计算机:周通指导老师: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蔡少华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