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思考
——辽粤湘豫农村土地实行股份合作的调查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与任何经济体制一样,农村经营体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在稳定基础上的完善、继承基础上的扬弃,必须妥善处理和解决好“路径依赖”问题。最近,我到辽宁、广东、湖南、河南等地农村,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许多同志认为,土地实行股份合作既是土地制度的创新,又是经营体制的创新,符合新时期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和要求。应当认真研究并逐步加以完善。
一、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重大意义
农村土地实行股份合作是近年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个新事物,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二)有利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股量化,参与分红,无论对承包户、集约经营者,还是外出打工者,其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加。承包农户的获益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可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二是可得到股份分红;三是可优先在本公司就业。从理论上分析,以上获益形式既体现土地资源的真正价值,又体现劳动的价值;农民既可获得劳动报酬,又可获得生产要素报酬;农民既是生产者、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对集约经营者来说,由于土地产权更明晰,可以放心地对土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实行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效益。对外出打工者来说,不仅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而且还有股权收益。大连市金州区向应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189户农民将3057亩土地入股,每亩为一股。《章程》规定无论公司盈亏,都要每股保底收入200元。2002年每股分红100元,再加上保底收入,每亩收入共300元,是过去种粮收入的3倍,同时,股民还可优先承包本公司大棚,其收入与公司五五分成;在本公司工作的股民,一般男工年工资8000元左右,女工年工资6000元左右。
(三)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近几年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且补偿标准极低,不平等的土地产权交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权益。农民反映,对农民征地采用的是“计划经济”,对开发商用地则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有的专家讲,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至8000亿元代价的话,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湖南省长沙县咸嘉新村2002年列入长沙市城市整体规划,农民改居民,村委会改居委会。全村有670亩地,经测算20%用于解决农民居住,80%用于建设开发。该村将每人55平方米生产开发面积作为村集体的一股,集体统一开发经营,经营利润按股分红。通过房产开发、物业经营等,增加了集体收入,保障了劳动力就业。2003年每个村民分配收入3000元。通过土地入股、集体统一经营的形式,确保了集体土地和经营性财产保值增值,使失地农民在生活和增加收入方面,有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建立股东代表大会,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夏村股份合作社和北京市丰台区的农村股份合作社的董事长,以法人身份代表股东与征地部门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行股份合作制,为壮大集体经济开拓了新路,通过集体股分红或在收益分配前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等提供了资金支持,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去集体经济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与个人利益不挂钩,经营决策往往由个别或少数几个干部说了算,常常出现决策失误,甚至导致腐败。实行股份合作,农民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从制度上改变了少数人说了算、村干部独断专行的做法。东莞市竹尾田村在实行股份合作制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了农民自愿、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的原则。如对股份合作章程讨论,先后8次征求农民意见,向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将结果公示。由此,形成了人人关心集体、人人维护集体的良好氛围。
(五)有利于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集体经营的财产和土地的产权关系十分模糊,农民虽然是集体财产和土地的真正所有者,却不清楚自己在集体财产中的具体份额和应当享有什么权利,更不能直接分享集体经营的收益。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将土地作为资产折股量化到个人,实际上是在保持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以股份的形式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了它的财产权,特别是收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管是自己使用还是采用其他方式流转,其收益权都是单一的,如租赁只收取租赁费,转包只收取转包费(种地不赚钱时可能还收不了转包费);而实行股份合作,其收益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保底收入”,一个是“股份分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不是将土地分给个人实行“私有”,它是在保持土地实物形态不改变其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在价值上以股份的形式将集体财产和土地量化到社区每个成员,这既保证了公有制财产不可分割,也保持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通过折股量化,每个成员都能了解自己在集体资产中的份额,使过去笼统的、无差别的、抽象的集体所有,转变为具体的、有差别的、活生生的个人按“股”所有、共同占有。总之,股份合作制既融合了股份制的组织治理结构,按股分红特点,又体现了租赁特点,不管股份合作企业盈亏,股民都享有“保底收入”,也吸收了合作制“一人一票”参与民主管理的原则,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这种组织形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重大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二、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的主要形式
实践中,土地股份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
二是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给农户的承包地经营权作股,组建新的股份合作组织,对入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和经营。股份合作组织直接经营或者代表股东与企业签合同或进行租赁等形式。广东省的南海、顺德、三水共有土地股份合作社2717个,入股土地面积146.5万亩。南海区顺镇“万顷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实行土地经营权入股,独立核算,按股分红。目前该示范区首期工程建设包括3个股份合作联社、10个股份合作社,吸引19家农业企业参与,引入资金6000多万元,经营面积4000多亩。每亩保底收入600元,2003年每亩分红500元,两项每亩共收入1100元,大大高于自己种植粮食的收入。同时,劳力还可以在本区从事农业经营或外出打工,有300人直接在园区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地尽管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产权组织定位不清晰。实行土地股份合作,有的是建立股份制企业,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公司,有的是建立股份合作社。由于改革的目标定位不清,引发不少矛盾,农民的权益缺乏有力保障。
(二)法人资格确立无依据。农村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的一种形式,不同于工商法人,也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法人,更不同于社团法人,它既承担着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职能,又承担着社区公共管理的职能。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合作组织法,地方在进行农村股份合作改革时,往往无法可依。
(三)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多数股份合作组织目前还处于明晰产权解决收益权的阶段,对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制度创新还重视不够。虽然大多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并在章程中规定了“三会”的职责和权限,但在实践中“三会”的职责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重大事项还是支委会或村委会说了算,出现新的“政企不分”。
(四)实施运作机制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章程不够完善。股东的身份不明确,一些村社《章程》对承包土地的农户变成股份合作社成员后,享有30年的股份分配权的规定还不明确。二是对土地入股后由于公司经营亏损出现的风险,缺乏妥善的处理办法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农户虽可以退股,享有“保底收入”,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仍存有“后患”。
四、几点启示和建议
启示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目前,对农村土地所有制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将土地收归国有,一种是实行私有,再一种是认为应在30年承包期的基础上明确承包农户可长期使用。第三种意见符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可以说,土地股份合作就是第三种意见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在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物权或准物权性质,即土地变资产,经营权股权化,使土地这一稀缺资源,作为资产或资本,按照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保护农民土地收益权的制度保障。
启示二,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有明确的定性和定位。应通过立法,明确土地股份合作是合作经济性质,发展方向是建立股份合作组织,一般不宜实行公司制。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的股权设置、组织治理结构等因素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明文规定其特殊的法人地位。
启示三,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坚持依法自愿、具备条件,不搞“一刀切”。实行土地股份合作试点,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试点单位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可以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二是参与土地股份制的公司,其产业发展前景好,效益明显,企业资信度高;三是立足本地优势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较好,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较高;四是当地领导班子组织能力较强,多数群众对土地股份合作有内在要求。
启示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土地收益。这是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土地股份合作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在项目选择和制度设计上要经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必须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农户入股土地的安全和收益。要十分明确,当投资企业出现经营亏损时,要保障农民入股的土地能及时收回;当股份合作公司(组织)破产时,要保障农民作为第一清偿人(即优先保证把剩余资产清偿给农民)。
启示五,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土地股份合作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发展的“生命线”。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合同(契约)联结;二是合作联结;三是产权联结。前两种联结形式,难以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目的,惟有产权联结,才能做到既连利又连心,是最紧密的利益联结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资产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农民可直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
为促进土地股份合作进一步健康发展,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工作指导。
(一)明确土地股份合作的法律地位。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合作组织的一个重要类型,有关部门在起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时应给予充分体现,明确股份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依法登记。
(二)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的风险保障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示范章程,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风险保障制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三)制定扶持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积极参与土地股份合作。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特别是优质粮食生产的加工和营销企业,在开展农田规划、科技投入、质量标准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国家应给予重点扶持。
(四)开展试点,逐步完善。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政策性强,利益关系复杂,涉及多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需要先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待条件成熟,再稳步推开。特别要注意防止借搞土地股份合作侵害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
第二篇:乐都县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交流材料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交流材料
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青海省乐都县兴农农产品合作社紧紧围绕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会员和广大农民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创出了“企业+合作组织+村级服务站+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本地农民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一、基本情况
乐都县兴农农产品合作社目前建立了农资配送中心、果蔬配送中心、农牧区科技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大宗农产品集散中心和一支科普服务队。在全县建立农资供应和农产品购销的村级综合服务站124家,建设农产品种植基地12处2300亩。建立销售专柜10家、“乐都兴农瓜果蔬菜直销店”95家,与9省区的56位客商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年配送经营瓜果蔬菜2.4万吨,签订农产品订单1.6万吨。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农产品订单种植基地。先后建立示范基地12处2300亩、无公害基地2260亩、特色订单种植基地1.26万亩。这些订单种植基地涉及会员2450户、非会员1860户。2013年与全县12家农民合作组织、22位农产品经纪人、548户农产品种植大户签订了农产品订单基地2万亩。
(二)发挥合作组织优势。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在全县“一村一品”种植特色专业村建立种植分会16个,吸纳成员3175人,辐射带动5800户农户。生产过程做到生产资料、技术培训、统植保服务、收购和销售的“四统一”。通过“农超、农校对接”、建立直销店、社区便利店等农产品流通渠道,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
(三)构建多级联动的综合科技服务模式。通过搭建科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远程视频、科技短信群发、语音电话、报刊等多级联动的服务模式为农民实时开展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全县建立15个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和13个信息服务点实现信息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组建的“乐都兴农科普服务队”,2012年举办实用技术培训22期(次),培训农民3680人次,开展田间指导1491人次,赠订和散发各类科技书报刊15800份,开展远程音(视)频服务1365人次。
(四)扩大村级经营服务和技术服务网点覆盖面。2009-2012年,累计为会员优惠供应农资3770吨,每吨按40元标准兑付补贴15万元。建立的124家村级农资服务站,基本覆盖农产品生产重点村农资供应。依托村级服务站,通过建立的县级专家(9人)-农技技术人员(146)-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户技术通道,技术服务实现全覆盖。
(五)拓宽销售渠道、履行订单承诺。企业和合作社把农产品流通渠道拓展和订单生产一起抓,率先开展“农超”“农校”对接工程,与15家大中型超市、6所寄宿制中学建立了瓜果蔬菜配送业务,在省内建立“乐都兴农瓜果蔬菜直销店”95家,与机场、机关后勤建立了瓜果蔬菜配送业务。同时,通过经纪人和大宗农产品集散中心向省内外销售乐都马铃薯、大蒜、韭菜等大宗农产品5.8万吨。
(六)积极探索发展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之路。目前,企业通过“兴农”品牌,每天包装配送瓜蔬40个品种,合格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和快捷的配送服务,已被消费者所认可。2012年“兴农”牌商标被青海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青海省著名商标”。
(七)完善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年终根据交售的农产品数量和品种为农户二次返利,2011年返利43万元、2012年返利67万元。2012年年终根据经营收益盈余为会员支付股息和红利124万元。2012年与协会利益联结种植户人均收入达到6300元,比一般农户收入高出近120元,同比增27%。
三、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通过建立稳定购销关系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一村一品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2012年全县116个一村一品特色产
业村较非其他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150-300元;合作社成员与非成员相比,人均纯收入提高10%以上。同时通过订单、让利、分红、二次返利等形式,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545元。
(二)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合作社和企业通过农产品购销网络的建立,畅通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其中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建成运行,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仅2011年10月份,农产品集散中心销售本地农产品1.5万吨。2012年秋菜销售11万吨。
(三)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为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绿色”消费,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和管理体系,加强流通环节的质量管理,对直接配送的鲜活农产品经过严格检测,并向客户随附产品检测报告,建立鲜活果蔬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
(四)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培养了一批农村致富能手。农民加入社后,通过向他们提供优良品种、进行生产经营技术培训、按产品质量要求进行生产管理等,使他们积累了知识,开拓了眼界,转变了传统生产经营观念,提高了合作产品的生产持术及经营管理水平,不少成员已成为本村农业生产的技术能手。
第三篇: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既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在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着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组织化程度。
一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确保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强化流转管理和服务,全面落实流转合同备案、登记制度,规范流转形式,完善流转服务。认真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
二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规范引导,强化指导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培育一批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示范社。结合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和“阳光工程”,大规模开展合作社人才培训。
三是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创新、提升、优化和拓展,着力推进制度建设,丰富组织带动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促进企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领域,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服务功能。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按照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要求,由注重集体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并重转变,由集体直接经营资产向以股份合作为主的现代企业经营制度转变,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服务功能。
五是适应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当前应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民高效的原则,以加快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重点,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加快构建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服务体系为重点,大力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第四篇:推进创新农产化经营体制思考体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
大原则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重点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谈点体会。
一、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决定》高度重视农村制度建设,明确提出,实现农村发展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展。《决定》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包括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首当其冲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这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项制度中,第一次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中统这一层次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决定》讲“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我理解这里有四个方面的意思和要求,一是明确定位。明确龙头企业是“统一经营”这一层次的一个重要内容,把龙头企业定位为“统一经营”层次的一个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表明中央充分肯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实践效果,并寄予希望;二是指明方向。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与联合,开展多形式的经营服务,进一步指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三是提出要求。龙头企业要发挥好统一经营层次的作用就必须要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农惠农;四是工作重点。就是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这些都是三中全会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深刻领会,贯彻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工作中去。
二、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
《决定》指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何发挥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一是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按照工业化的要求推动农业向着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迈进,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二是推进组织制度和机制创新。通过拓展产业链,建立组织链,完善利益链的方式,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与社会化大生产连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达到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整体效益的目标。三是开拓农产品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生产发展,确定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经济合作,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四是用先进科技和设施装备农业。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升农业的装备水平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能力。五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六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可追溯制度,组织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创造名品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化是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组织创新
《决定》作出了我国总体 “三个进入”的基本判断,第一就是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一个组织创新。它是通过各种利益连接机制实现农业与工商业的有机结合,将农民融入了产业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之中,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业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第一车间。农民有的在龙头企业就业,有的成为合作社社员、有的在生产基地按合同生产。在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链中,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总体目标一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工农一体,农民通过多种形式参加生产,参与管理,提高了整体效益,形成了整体利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通过合同契约、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
第五篇:推进创新农产化经营体制思考体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重大举措,是指导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重点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谈点体会。
一、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决定》高度重视农村制度建设,明确提出,实现农村发展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展。《决定》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包括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首当其冲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这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项制度中,第一次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中统这一层次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决定》讲“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我理解这里有四个方面的意思和要求,一是明确定位。明确龙头企业是“统一经营”这一层次的一个重要内容,把龙头企业定位为“统一经营”层次的一个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表明中央充分肯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实践效果,并寄予希望;二是指明方向。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与联合,开展多形式的经营服务,进一步指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三是提出要求。龙头企业要发挥好统一经营层次的作用就必须要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农惠农;四是工作重点。就是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这些都是三中全会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必须深刻领会,贯彻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际工作中去。
二、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
《决定》指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何发挥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一是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按照工业化的要求推动农业向着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迈进,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二是推进组织制度和机制创新。通过拓展产业链,建立组织链,完善利益链的方式,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与社会化大生产连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达到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整体效益的目标。三是开拓农产品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生产发展,确定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经济合作,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四是用先进科技和设施装备农业。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升农业的装备水平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能力。五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六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可追溯制度,组织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创造名品牌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化是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组织创新
《决定》作出了我国总体 “三个进入”的基本判断,第一就是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一个组织创新。它是通过各种利益连接机制实现农业与工商业的有机结合,将农民融入了产业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之中,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业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第一车间。农民有的在龙头企业就业,有的成为合作社社员、有的在生产基地按合同生产。在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链中,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总体目标一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工农一体,农民通过多种形式参加生产,参与管理,提高了整体效益,形成了整体利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通过合同契约、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农业和农民可以分享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合理利益,形成工业返哺农业的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促农反哺农业有多种形式,企业将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投入农业、农村,服务农民;积极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将产业体系前项利润(以至平均利润)适当向后项(农业)返还;投资改善生态环境和支持农村公益事业等,都是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形式。透过产业化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形式。现实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这些方面已经和正在做着有益尝试,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要支持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功能和作用。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一)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比如龙头企业发展与带动农户不协调,带动农户能力有待提高;龙头企业效益提高与农户增收不协调,农户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益机制有待完善;部分行业加工产能提升较快,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等等。产生这些不和谐、不协调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本质的是体制机制不完善,关键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以人为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中的具体贯彻。一是组织创新。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联结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服务组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验。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和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序的行业自律机制,维护行业内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二是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健全合同签定程序,明确权利责任,逐步实行合同可追溯管理,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方法创新。结合推进一村一品,分类研究不同产业的利益联结方式。要分产业、分产品研究不同利益联结方式的规律、规则和约束条件,分析产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总结推广不同产业和产品各具特色的利益联结模式,进一步创新完善联结方式,强化约束内容,健全联结机制。
(二)推进重点龙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家重点龙头企业582家,省重点龙头企业4800多家带动,多种形式的服务组织联结农户和生产基地的新格局。对于龙头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带动力的市场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肩负着带动农户增收、促进产业发展的任务。龙头企业在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积极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诚信经营,这些都是龙头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要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重点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带动、村企互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不同方式积极支持农业生产,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逐步建立重点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约束机制。
(三)推进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制度和统计制度创新。当前,随着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等各类产业化组织的迅速成长,其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对行政管理、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了解分析农产品供需情况,实施宏观调控和指导,都需要政府部门及时掌握准确的基础数据。对重点龙头企业进行监测管理,实行有进有出、等额递补的机制,是政府运用市场机制管理市场主体的一个重要手段,起到了示范、引导和监督管理的作用。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和制度安排,逐步将事后监测转为事前辅导、事中指导和事后监测有机结合,实行全程监测,提高监测质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生产资料的重要消费者,是各类农产品的重要生产者,也是消费市场的重要供应者。要根据新的情况,创新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统计工作,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开展情况统计,建立省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数据库,及时掌握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市场消费以及价格变动情况,为指导产业发展、了解农业整个产业链的供需变化以及分析市场供求形势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机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要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新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同时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新形势,认真研究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政策建议,制定新的扶持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贡献力量。继续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培训、技术、信息服务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制定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金融信贷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季节性收购资金,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办理,对龙头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贷款支持。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采取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形式,帮助龙头企业解决抵押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