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论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之路(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06:1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论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之路(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论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之路(范文模版)》。

第一篇:0论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之路(范文模版)

论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之路

摘要: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既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在当前的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如何推动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不断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组织化程度,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关键字: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两个转变;现代农业

一、基本思路

要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应着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组织化程度。

这是我们党在农村改革30年后,根据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目标、新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个转变”赋予了家庭经营和统一经营以新的内涵,为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我们要保持“长久不变”,促进“两个转变”,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前提

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重要前提和基础。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不仅是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利更加充分、更有保障,使土地承包所形成的全部权利义务关系保持稳定,并由债权保护向物权保护转变。根据上海郊区实际情况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要坚持稳定二轮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承包合同,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到农户;要通过确权确地或确权确利的方式,切实解决“暂缓延包、二轮延包时不要少要土地、超面积承包土地以及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要严格区分土地流转收益和集体资产收益的分配对象,确保承包农户的土地收益。通过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为长久不变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的创新意义

实行家庭经营向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转变,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实践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实践证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正进入一个历史拐点,即由农户小块土地经营向大块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这也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转包、租赁、入股、转让等方式,进入市场流转,从传统的农业资源性经营向资本性经营转变,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土地向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集中,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上海郊区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50多万亩,占农户承包土地面积的60%左右,其中规模经营面积达80%以上。当前,搞好土地流转,关键是一要梳理、落实土地承包关系,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到农户,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二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以乡镇为中心,形成土地流转的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平台,实现土地流转的市场对接。同时,要切实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鼓励土地入市流转政策,建立土地承包流转的信息化管理网络,更充分地发挥土地流转市场对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收益的作用。三是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流转纠纷的调解仲裁机制,做到“民间协商、镇村调解、区县仲裁、司法保障”相结合,为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四、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的意义

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体系,是突破传统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模式,农业走向社会化、专业化和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作为双层经营的“统一经营”,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缺乏法人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同时,在土地流转后形成的市场化农业经营主体,只有依靠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完成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经营活动。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社会服务水平已达到80%以上,而我国总体上服务层次低、水平低、效益低。因此,必须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在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序上下功夫。主要途径是:要深化现有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创建村级社区股份合作制组织,使原有集体经济组织以独立法人走向市场;要大力发展以生产、营销、科技、农机等为合作载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发挥供销合作社和商业、物资、外贸、金融等部门作用,为农业提供各种服务。同时,要创新服务形式,培育和发展田头超市、田头研究所、经纪公司、专业联合会等新型的农业服务组织,努力建设一个适应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第二篇: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既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在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着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组织化程度。

一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确保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强化流转管理和服务,全面落实流转合同备案、登记制度,规范流转形式,完善流转服务。认真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

二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规范引导,强化指导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培育一批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示范社。结合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和“阳光工程”,大规模开展合作社人才培训。

三是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坚持创新、提升、优化和拓展,着力推进制度建设,丰富组织带动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促进企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领域,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强集体服务功能。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按照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要求,由注重集体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并重转变,由集体直接经营资产向以股份合作为主的现代企业经营制度转变,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服务功能。

五是适应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当前应按照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民高效的原则,以加快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重点,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加快构建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服务体系为重点,大力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第三篇: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在全球处于气候危机、粮食危机、发展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于7月2日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7月9日通过《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意见》;6月8日颁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一个月内三个文件体现了粮食、土地,改革的关系: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物产,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唯一载体,改革土地权益是一切改革的首要内容。耕者有其田,生者有其地,是人类生存权的基本保障。实现社会进步,人类前行,只有靠人类的劳动和创新,怎样实现人类劳动和创新的成果与人们的享有成正比呢?这就是公平、正义的追求,和谐社会的实现,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制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创新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性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创新型社会体制的建立就是解决全球三大危机的唯一途径。据此,我们首先从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进行探索。

一、建立农村经济社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农村改革三十年后,需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解决了生产责任制、利益分配问题,但出现了分散经营、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2)从“农民离土”到城镇化的社会变迁,解决了社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配置问题,但出现了新的产业结构矛盾和社会失衡问题。

(3)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包产到户”,制度创新有着客观和现实的要求。从1949年到1978年30年间实现了个体化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的转变;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实现了社会的改革和开放;从“十七大”之后2008年,开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制衡,从此进行的改革、开放,将是围绕和谐和制衡展开。其中农村体制的改革将会是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像三十年前农村“包产到户”的改革一样,今天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创新。

2、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实施目标

(1)经济和社会目标:

为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地方和社区福利质量,实现无烟工厂,绿色银行的目标。

(2)文化和科技目标:

将塑造的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传播贡献给社会,促进农村文明,文化的积累和进步。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积极进取,在推广行业技术进步中争取领先地位。

(3)产业化和制度化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以农为基的理念,立足于各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集约经营,开展农业生产和科研活动,促进地区农业的改进和发展,以现有产权为基础,建设农村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建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开拓现代社会新农村。

3、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保障措施

(1)以各地的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经济社区;以现

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经济社区

为核算单位,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

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以各地农民土地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民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产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

(3)以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项目实施为切入点,推动农村行政区划改革;社区结构改革;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社区治理和城乡一体化改革;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改革。在国家、省、市、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在农业院校,科研部

门的指导下,通过市、区、县各级行政部门的积极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广大社员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在分项实验、分步实施的基础上,力争一年内各区、县建成农业产业化示范社区一至二个。二年内各地区全面推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年内完成制度设计和各项配套措施的落实。三年后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的建设,为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二、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土地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有序、有效实施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

1、区域规划原则和目标

原则:

(1)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以现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原行政区域内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变,土地权益流转到新的经济社区中按原值登记入股;原农民户籍身份不变,转入城市户籍或享有固定工资的人员失去农民身份,原土地权益转为经济社区所有。

目标:

(1)由行政区划功能向经济社区功能转化。建立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农村经济社区。

(2)经济社区具有经济、文化、社会功能,成为农村主要的组织形式。构建民生为本的社会管理结构。

2、区域规划范围和层级

范围: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河道渠系为线索,整合土地资源,优化渠系功能,形成合理布局的经济社区。

层级:

以县域经济区为规划界线,以流域经济带为管理层级,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县、区、社三级管理,社为基础。

3、社区制度设计和组织实施

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社区产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民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

三、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多样性的服务。

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涉农部门都要提升服务意识和质量。

2、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和改善金融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

3、组建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法律、科技、信息、文化多种惠农服务。

四、推动适度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村经济的现代化程度

1、组建农业产业化经济社区和专业合作社,通过经济社区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农业科研项目,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2、组织农机、农肥、农药等专业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例如:农机服务队、施肥服务队、施药服务队等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组织。

3、协调农业科研院校与农业生产、经营实体的合作攻关。使农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

产力,转变为粮食增产、增效。

五、实施一批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项目和科研成果,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

1、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的优势,建设适度规模的太阳能、风能和水利发电厂,减少排放。通过政府的支持,科研专家的项目指导,经济组织的投入和运营,使相关节能、减排的项目有效实施。

2、充分利用各地区相邻大中城市的地缘优势,以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资源利用合理化,城乡结构均衡化的目标。积极引进,吸收相关的科技成果,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

3、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物产丰富,劳动力便利,自然形态各异的优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带动整个地区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从而改善本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广泛,生产经营条件差异大,实施区域化社区制度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农民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切入点。采取充分协商、尊重民意,科学决策的契约制度,建立农村经济社区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的转折点。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改革的焦点。建立共和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实现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是以“包产到户”的理念,实现了社会的改革开放。两个三十年过去了,2008年又是中国社会巨变的转折年,我们深知:改变三十年的农村产权制度;改变农村干部和群众习惯性思维;改变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实在不是一朝一夕,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坚信:农村“经济社区”的建立将会象“包产到户”一样推动整个农村的改革开放,将会影响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进程。

附:(1)农业产业化集团框架

(2)农村区域化社区框架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内蒙古旭日农业开发集团

第四篇: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在全球处于气候危机、粮食危机、发展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于7月2日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7月9日通过《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意见》;6月8日颁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一个月内三个文件体现了粮食、土地,改革的关系: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物产,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唯一载体,改革土地权益是一切改革的首

要内容。耕者有其田,生者有其地,是人类生存权的基本保障。实现社会进步,人类前行,只有靠人类的劳动和创新,怎样实现人类劳动和创新的成果与人们的享有成正比呢?这就是公平、正义的追求,和谐社会的实现,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制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创新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性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创新型社会体制的建立就是解决全球三大危机的唯一途径。据此,我们首先从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进行探索。

一、建立农村经济社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农村改革三十年后,需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解决了生产责任制、利益分配问题,但出现了分散经营、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2)从“农民离土”到城镇化的社会变迁,解决了社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配置问题,但出现了新的产业结构矛盾和社会失衡问题。

(3)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包产到户”,制度创新有着客观和现实的要求。从1949年到1978年30年间实现了个体化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的转变;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实现了社会的改革和开放;从“十七大”之后2008年,开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制衡,从此进行的改革、开放,将是围绕和谐和制衡展开。其中农村体制的改革将会是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像三十年前农村“包产到户”的改革一样,今天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创新。

2、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实施目标

(1)经济和社会目标:

为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地方和社区福利质量,实现无烟工厂,绿色银行的目标。

(2)文化和科技目标:

将塑造的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传播贡献给社会,促进农村文明,文化的积累和进步。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积极进取,在推广行业技术进步中争取领先地位。

(3)产业化和制度化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以农为基的理念,立足于各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集约经营,开展农业生产和科研活动,促进地区农业的改进和发展,以现有产权为基础,建设农村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建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开拓现代社会新农村。

3、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保障措施

(1)以各地的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经济社区;以现 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经济社区 为核算单位,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 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以各地农民土地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民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产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

(3)以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项目实施为切入点,推动农村行政区划改革;社区结构改革;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社区治理和城乡一体化改革;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改革。在国家、省、市、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在农业院校,科研部 门的指导下,通过市、区、县各级行政部门的积极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广大社员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在分项实验、分步实施的基础上,力争一年内各区、县建成农业产业化示范社区一至二个。二年内各地区全面推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年内完成制度设计和各项配套措施的落实。三年后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的建设,为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二、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土地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有序、有效实施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

1、区域规划原则和目标

原则:

(1)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以现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

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原行政区域内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变,土地权益流转到新的经济社区中按原值登记入股;原农民户籍身份不变,转入城市户籍或享有固定工资的人员失去农民身份,原土地权益转为经济社区所有。

标:

(1)由行政区划功能向经济社区功能转化。建立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农村经济社区。

(2)经济社区具有经济、文化、社会功能,成为农村主要的组织形式。构建民生为本的社会管理结构。

2、区域规划范围和层级

范围: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河道渠系为线索,整合土地资源,优化渠系功能,形成合理布局的经济社区。

层级: 以县域经济区为规划界线,以流域经济带为管理层级,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县、区、社三级管理,社为基础。

3、社区制度设计和组织实施

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社区产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民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

三、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多样性的服务。

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涉农部门都要提升服务意识和质量。

2、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和改善金融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

3、组建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法律、科技、信息、文化多种惠农服务。

四、推动适度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村经济的现代化程度

1、组建农业产业化经济社区和专业合作社,通过经济社区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农业科研项目,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2、组织农机、农肥、农药等专业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例如:农机服务队、施肥服务队、施药服务队等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组织。

3、协调农业科研院校与农业生产、经营实体的合作攻关。使农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转变为粮食增产、增效。

五、实施一批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项目和科研成果,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

1、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的优势,建设适度规模的太阳能、风能和水利发电厂,减少排放。通过政府的支持,科研专家的项目指导,经济组织的投入和运营,使相关节能、减排的项目有效实施。

2、充分利用各地区相邻大中城市的地缘优势,以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资源利用合理化,城乡结构均衡化的目标。积极引进,吸收相关的科技成果,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

3、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物产丰富,劳动力便利,自然形态各异的优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带动整个地区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从而改善本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广泛,生产经营条件差异大,实施区域化社区制度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农民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切入点。采取充分协商、尊重民意,科学决策的契约制度,建立农村经济社区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的转折点。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改革的焦点。建立共和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实现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是以“包产到户” 的理念,实现了社会的改革开放。两个三十年过去了,2008年又是中国社会巨变的转折年,我们深知:改变三十年的农村产权制度;改变农村干部和群众习惯性思维;改变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实在不是一朝一夕,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坚信:农村“经济社区”的建立将会象“包产到户”一样推动整个农村的改革开放,将会影响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进程。

第五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影响经济全局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影响经济全局

李国祥

2013-04-01 09:16:48来源:《上海证券报》2013年03月14日

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主导模式仍然是小农户直接面向大市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由集体经济承担的统一经营功能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越来越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农产品消费地与产地距离越来越远。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无法驾驭远离的大市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不仅关乎农民切身利益,也对国民经济的各个环境都有直接影响。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已连续发布了10个中央一号文件。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其侧重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侧重点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如何理解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要解决哪些重大现实问题?怎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新体制机制?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回答什么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并不容易。目前理论界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并没有明晰的一致性界定。但是,从实践需要来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行为规范制度和活动空间以及动力机制。

改革后,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计划经济体制中的集体土地按质量和地理位置等人均分配到每家每户,由农户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农户基础经营层次上,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统一服务功能,如兴修水

利。

实践证明,这种双层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动力机制是农民付出努力与获得收益直接相对应,有助于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产品供应,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既然农村中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双层体制曾发挥重要作用,为什么还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新阶段密切相关。

中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主导模式仍然是小农户直接面向大市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由集体经济承担的统一经营功能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农产品都经历了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有时农产品价格过高而农户没有农产品可卖,有时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价格低迷,销售困难。

2008年生猪价格急剧上涨,而很多养猪户没有生猪可供销售。2009年农户养殖的生猪卖不出去,亏损严重。笔者在农村调查中了解到,农民普遍感到现在的农业生产,如同赌博,市场风险很高。为什么会出现农产品生产时多时少和价格忽高忽低的困境?这与现有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中小规模农户盲目生产有关。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越来越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农产品消费地与产地距离越来越远。分散的小规模农户无法驾驭远离的大市场。当价格高时,可能蜂拥而上扩大生产。当把农产品生产出来时,可能农产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暴跌,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当农户因亏本而退出生产时,接下来可能面临农产品价格上涨而痛惜没有农产品可供销售。

分散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不仅让农民牢骚满腹,而且也影响到每个消费者。分散小规模农户生产农产品,自己不可能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只能卖给当地的商贩,商贩从田间地头收购农产品后到产区批发市场销售,然后由分散产区运到集中产区批发市场销售,运销商再集中产区批发市场农产品到主销区批发市场销售,在主销区批发市场批发到农贸市场或者超市,最终才由消费者在居住地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农产品。

农产品流通环节多,费用高,必然带来居高不下的农产品消费价格,让消费者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地,当某种农产品生产过多,价格预期下跌时,商贩往往会在产区拼命地压低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导致产区价格低迷和农民销售困难而销区价格可能仍然高企。

按农户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农户生产,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矛盾也越来越突出。2012年,中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到1.6亿人,他们常年不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却拥有承包地,这可能带来农业副业化,甚至土地撂荒,直接影响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率提高。

正是分散小规模农户生产无法克服的弊端,中国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正在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农产品价格整体上已经连续多年上涨,未来还可能上涨。农产品需求增长,价格持续上涨,无疑会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者利润空间扩大预期。这种市场动力机制不仅催生出农村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而且吸引了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2012年,全国工商企业租种农民土地到达2500万亩。

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已经涌现,实践初步表明这些新型主体有助于克服分散小规模农户的弊端,更加适应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必然是实行规模经营的,可以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猪肉价格已经明显高于欧美等国家的水平,但是国内一般养猪户仍然盈利水平有限,甚至不盈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一般农户受到规模和技术水平等约束,养猪方式效率不高,劳动生产率偏低、病死猪太多、饲料转化率不高。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入农业,通过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应用先进科技提高产出效率,这样,获利就会大幅度提高。

未来各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必然会发挥出综合效益来。龙头企业实力强,能够加速科技创新,打造品牌,直接面向消费市场,通过与农民合作社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再由合作社直接组织农户按照合同生产,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挥示范作用,一般农户专心按标准生产,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够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

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孕育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未来中国还会因势利导,培育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几年来,中国每年在召开全国农村农业工作会议期间向各地的种粮大户颁发奖状,奖励拖拉机。中国农业补贴新增部分主要向农村新型主体倾斜。国家财政支持的一些农业建设项目,将由合作社组织实施。龙头企业除可以享受到优惠的财税政策外,还可直接参与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毫无疑问,中国农产品广阔市场及其获利空间,加上政策鼓励,必将促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当然,考虑到中国人口多,地域辽阔,农户差异大,出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户权益保护,对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创新空间也需要给予一定的限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租用农民承包地,必须以合法和农民自愿有偿为前提。工商企业租用农民承包地,要实行严格准入和监督管理,防止工商企业圈地而不生产农产品,出现非粮化和非农化,破坏农业生产能力。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体系、动力机制和制度约束。这一定会激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更高的消费需求,更快地实现农民增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下载0论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之路(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0论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之路(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以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

    【发布单位】农业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9-09-15 【生效日期】2009-09-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

    【人民日报社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人民日报社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013年02月01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年伊始话农桑。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

    申论写作:在探索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延边华图教育申论写作:在探索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探索土地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的新路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湖北省孝感市积极在实践中创新农业经营体......

    积极培育农村经营主体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积极培育农村经营主体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作者:谢存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组织也要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成长发育。把握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的内在规......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5篇材料]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农业部将抓紧研究探索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是激发生产经营活力、保障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之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

    论企业创新管理之路

    论企业创新管理之路在不同的时代,不论是企业,或是各类行政部门,大至一个国家,都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以确保它的正常运行。众所周知,不同的部门所需要的管理方式也不是那么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