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撤并农村部分中小学校的几点思考5篇

时间:2019-05-14 14:1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撤并农村部分中小学校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撤并农村部分中小学校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撤并农村部分中小学校的几点思考

关于撤并农村部分中小学校的几点思考

柿树中学 周其中

近年来,在我县乃至全国,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纷纷撤并了部分农村中小学校。从优化育人环境、整合教育资源来说,肯定有一些可取之处,对此本人不敢妄加评论。但我从身边的事实以及从网上浏览的一些信息来看,草率撤并,这当中也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值得思考。

一、违背了就近入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

《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第二十二条也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由此可见,法律对义务教育如何发展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甩下包袱,将一些所谓的薄弱学校纷纷撤并,以此来说明教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其实,谁知道,这些学校的撤并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多大的经济负担!现在,有些地方,方圆二十里内(有些地方范围更大)无一所中小学校,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孩子上学,从幼儿园就开始陪读,直到高中毕业,一陪就是十几年。有人做过估算,陪读孩子,一年少则几千元,多则

一、两万,十几年就是几十万啊,而且那些陪读的家长都正直壮年,白白的浪费了劳动力。我认为“陪读”是中国教育的怪胎,是家长对学校管理的不信任,是人民群众多教育的不满意。也许有人说,陪读,早就有了,与学校撤并无关,但我觉得,撤并学校更加催化了陪读的普遍,人为地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这与党中央国务院减轻人民负担,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背道而驰。

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据初步了解,撤并的一些中小学校,都存在这几种情况:低价变卖、周边群众非法侵占、闲置荒废。众所周知,在当年“两基”验收时,为了达标,这些学校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基金投入,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而撤并后有的学校则被低价变卖,连同土地一起,价钱甚至还不到当初投入的十分之一!而且这点钱更不可能上缴国库,摇身变成少数人的“活动经费”,而那些被周边群众侵占的、或者闲置荒废的,久而久之,也都不了了之了。也许有人说不必大惊小怪,咱共产党现在有的是钱,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的是光环,还在乎这点小钱?是啊,我国现在是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再说,即使有钱了,就能如此浪费吗?就能让少数人慷国家之慨吗?

三、潜在的安全隐患大。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们很多领导逢会必讲的一句话,殊不知,一些农村学校的撤并,就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被撤并的学校一般都是地处偏僻的地方,交通本身就不方便,能够到条件好的学校去陪读的,毕竟只是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得到就近的学校继续上学,而现在去的学校,最近的都在十里以外,有的甚至超过二十里路。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还不具备住宿的条件,学生只能早出晚归,途中的安全谁能保证?谁去监管?而且运送学生的车辆又多为无证经营,其中甚至不乏“三无”车,超载是不言而喻的。2010年12月27日,在湖南衡南就发生了三轮车运送小学生时坠河,造成14名学生死亡6名学生受伤的重大安全事故!

笔者曾经对部分家长河车主做过调查。车主们告诉我他们的苦衷:以一辆核准七座位的面包车计算,如果每趟只能运送七名学生,每位学生每学期400元,总共就是2800元,一年也就5600元,除去费用和机械磨损,自己还能赚多少呢?如果每生收400元的话,至少每趟送12名学生才能做。7:12,超载了多少!或者你家长加钱,每人每学期700元。家长们也道出了他们的心酸:过去,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我一分钱不要花,现在,仅车费每年就要1000多元,国家减免书本费和杂费还有什么意义呢?也有家长提出,车费仍然每学期收400元,车主每次跑两趟,但时间有不允许。因为往返一趟,一点不耽误都需要一个多小时,两趟来回就的近3个小时。这样,在冬天坐第一趟车上学的学生早晨4点就要起床,放晚学坐第二趟车回家的学生要8点才能到家,而且放学后,要在学校等车一个多小时,又是一个管理真空。因此,家长和车主都心存侥幸,一个超载,一个少交钱,拿安全作赌注!其隐患可想而知。

四、人为制造教育资源的紧张,加剧城乡教育差距。

部分农村中小学撤并后,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因为担心有朝一日被撤并,一些中青年教师工作不能安心,拼命要往县城调动,一些家长因担心农村没有好教师,不惜花重金要送孩子到城里上学,这样,农村学校没有生源,而城里学校人满为患。就拿上派初中来说,一个初级中学,有近七十个教学班,四五千学生,三四百教师,教育强县仅仅是靠个别学校的发展就够了吗?我想,事实决非如此。县城学校为解决教师不足,每年都从下面选调一些优秀中青年教师,其实,这并非治本之策。众所周之,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近十几年来,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的加入,为农村教育补充了新鲜的血液,然而,现在年年的选调,又使得农村中小学校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使农村教育只能恶性循环。一些城里教师说,那里学生多,管理难度大,教师工作累、压力大,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农村教师的苦衷,也许他们是“累,并快乐着吧”。

五、导致辍学现象的加剧,不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

我县在“两基”达标以后,由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宣传和重视,群众对普及义务教育已经家喻户晓。然而,一些中小学校的撤并,又让“流生”死灰复燃了。据我所知,去年,袁店中学撤并后,仅九年级就有十一位学生辍学了。其他学校这种现象也肯定存在由于学校的撤并,学生分散到各个学校就读,流生无法统计,也没人去统计,因此,辍学也就顺其自然了。

当然,农村学校的撤并遗留问题远不止这些。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因小失大,但也不能一蹴而就。我县提出了“践行科学发展,奋力追赶城市教育”的口号,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否符合科学发展呢?追赶城市教育是否就是将少数学校多大做强呢?也许,以上我列举的问题只是特例,不具普遍性,但我讲的也绝非杜撰,希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审慎对待学校撤并问题,真正做到既科学发展又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二篇:关于农村撤并学校问题

关于农村撤并学校问题

内容 各位教育部门领导你们好:

我们梅州五华县从去年开始,大规模的撤并学校开始了。学生就近入学的学校被撤并了,不得不跑很远的路去“求学”,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是加重了农民负担。虽然如今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温饱解决了,义务阶段的学费也不收了,但一些边远山区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致富无门,往往单靠种些粮食养猪养鸡弄点零花钱很难富起来,最多也只是解决了个温饱问题。尤其一遇到天灾人祸,很快就又陷入了贫困之中。尽管这几年(义务阶段)不收学杂费了,对群众来说减轻了一点负担,可让他们孩子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小学,虽然实行了寄宿制,但还要人陪读,学生生活和学校管理成本陡增,这部分负担大部分被转嫁到了学生家长身上,许多家长不堪重负,叫苦连天:一个月下来没四、五百元的开支是不行的。这样,一年下来也得五、六千元。这点钱对那些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人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但对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农民来说太难了。要知道,这是在贫困山区在落后的农村,还是上个小学一、二年级就得付出的代价!如果一直这样上下去,得有一个人专门挣钱供养学生恐怕还不够。否则,就只有放弃上学了。好在现在一个家庭最多只有两个孩子,为了下一代不再当农民,为了摆脱贫困面貌,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读书。

二是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由于孩子太小上学太难,一些偏远贫困山村,一些教学点、村小被撤并后,学生只能出村上学。加之交通不便,有的孩子每天甚至要步行往返几十里路,虽然这样锻炼了孩子的吃苦精神,但会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还有,许多适龄儿童因路途遥远,家长无法专门接送,无奈推迟入学时间。这样,孩子的学习时间缩短了,学习成绩上不去,将来到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也会产生不小的压力。另外,虽然大多数地方都实行了寄宿制,但孩子从小离开了家,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失去了家庭的爱,亲人关系淡薄,心理上肯定有负面作用。加之没钱,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孩子会产生自卑等心理。

三是有些孩子被迫辍学而造成新的文盲,甚至走向堕落。由于学习费用增加,路途遥远,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孩子的成绩肯定跟不上。这样,孩子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恰恰家庭也没有经济来源供养,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四是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村小、教学点被撤后,校舍闲置,维护保障工作无人负责,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因为这些地方有的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属于国有资产,学校不能轻易卖掉。有的属于集体财产,许多村还希望重新把学校办起来,因此不想处理掉财产,只有闲着,慢慢等待改变政策。另外,把教师都集中到一个学校去了,许多人无事可干,少了进取之心,这样也浪费了资源。

早在2011年12月1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强调,“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就近入学,不能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不能随意撤并学校,以免造成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因此失学。”

2012年5月2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介绍说,“目前,农村中小学数量依然存在下降趋势,要重点遏止盲目撤点并校现象。要把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而且如果撤并学校的数量比较多,要报上一级政府审批,凡是要撤并学校的,必须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农民群众、家长的意见,如果没有这个程序,坚决不允许撤并学校。

第三篇:对我国农村学校撤并现象的思考

对我国农村学校撤并现象的思考

摘要:过去十年“撤点并校”政策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对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农村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同时,农村学校撤并也使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如路途变远、交通隐患、班额过大,增加农民负担等突出问题。我国农村学校的撤并必须强化财力支持,多方完善后勤保障,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掌握适当的学校规模,合理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等等。随着国家叫停和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关键词:学校撤并;农村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根据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适当合并,实施学校撤并政策。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各地政府基本按照撤并、减缩的原则,将农村一些小规模、条件差的学校废除、合并,以期达到提高规模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效果。但随着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由撤并学校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负面效应也相继显露出来。2012年11月17日,在京举行的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对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十年评价。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平均每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平均每1个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虽然学校的撤并便于优化教育资源,但农村学校撤并也使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

一、学校撤并对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改善了农村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在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各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总体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改善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与2001年相比,2010年全国农村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从2.8平方米提高到3.5平方米,体育场馆面积和教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学校分别从46.8%、45.5%提高到54.6%、50.4%。崭新的校园校舍、鲜艳的五星红旗、朗朗的读书声,成了各地农村靓丽的风景线。

(二)提高了农村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

环节。在追赶城镇学校的过程中,各地逐步辞退安置了一批代课人员,补充了一批合格教师,优化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为99.4%、98.4%,分别比2001年提高3.0和11.3个百分点。

(三)提升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逐步向农村辐射。伴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农村初中普遍建设了计算机教室,小学安装了卫星接收设施,教学点配备了光盘播放设备。于是,粉笔加黑板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形式,互联网渐成农村学生学习、通讯、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城乡义务教育的二元发展格局,也始终是人们质疑教育公平性与公共性的焦点所在。农村学校无论是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还是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无法同城市相比。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越来越多的学校开齐开足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如农村小学英语课的开设率从2001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90%以上。⑴许多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学生文体活动普遍变得丰富起来。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持续提高,特别是2011年我国“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大大促进了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也为世界全民教育做出重要贡献。撤并一些农村薄弱学校,进行适当集中办学,可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二、学校撤并对农村学校教育带来的问题

由于很多农村中小学学生随父母进城读书,农村学龄人口大幅度减少,再加之农村教育资金短缺、配套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等因素,农村“空壳学校”越来越多,学校疯狂撤并,使得越来越多留守农村的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从而进一步导致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不断提高。这些违背了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初衷,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不少地方存在过急过快的情况。有的地方硬性规定撤并学校的时间和数量,有的地方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有的地方没有充分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必须切实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上学路程普遍变远,上学交通安全隐患增多。一些非寄宿学生在村里学校撤并后要起早上学,个别的甚至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学校撤并后很多学生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学,由于农村道路条件较差,车况良莠不齐,交通状况复杂,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难以切实得到保障。部分地区受经济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学校不能配置校车。即便是购买了校车,数量也远远不够,运送能力也远远达不到,满足不了所有学生乘坐校车的要求,学校对校车管理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缺失,对校车的车况安全不能予以保证,对驾驶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监管上考虑欠缺。除此之外,农村各类中小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黑校车”接送学生的现象,一辆本来只能容纳三十个人左右的车却装了不下四五十个人,对学生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不到位。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凸显出众多问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校撤并过于急促,再加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追求政绩,因此并没有足够的投入,也没有做好管理工作,因此在安全、卫生以及生活和学习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撤并学校过快,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一些地方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障跟不上,生活管理人员缺乏,不少寄宿制学校床铺紧张、食堂简陋、厕位不足、冬季取暖和夏季防暑条件得不到保障。

(三)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学校布局调整后,由于相当多的农村学生需要上寄宿制学校,或者由家长陪读进城上学,家庭教育支出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效应。有些人把学校当企业管理,只关注办学的经济成本而不重视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社会效益,以至于把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的问题给简单化了。虽然学校确实存在规模效益现象,但是规模效益节约的往往是政府教育成本,增加的却是农民教育支出,如交通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等。我们可以说,农村学校规模的普遍性扩大损害了农村儿童的“就近入学”权益,政府节约的教育成本几乎全部转嫁到农民身上了。⑵

(四)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一些地区在并入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下,盲目撤并学校,致使并入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有比较强的规律性,国家规定的班额,是经过科学研究确定的,以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与学生充分交流,较好地完成课 3

堂教学任务。在课后作业批改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少数学生或后劲生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但是,现在普遍存在的大班额,使教师难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又没有充足的时间,给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辅导。长此以往,将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全面下降,使学生享受充分的义务教育的权益受到一定损害。

三、关于学校撤并带来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强化财力支持,多方完善后勤保障。早在 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 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从中可以发现,财政教育经费的短缺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国性的。为此,首先要研究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要激励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把更多的工夫用在教育上,将地方教育发展列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其次要建立以省为主的教育财政分担机制。中央政府的主要责任是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能力,并承担各级教育的学生资助经费的供给,其他的主要还是靠省、市、县级政府统筹解决,并积极吸取社会资金。再次要对省级以下政府教育经费的预算、用途和分配方式情况进行监督和监管。同时,在撤并的细化过程中,要对学校撤并决策进行科学评估,对撤并后的学校进行达标检查和督查,内容包括学校餐饮食堂卫生安全、住宿环境和条件、校舍环境和条件、师生比例和教师质量、各种素质文化课的开设和心理、医疗室的开设,国家的各种补贴和补助是否及时、足额地发放到位,学生的交通安全等,检查和督查情况要向社会公开。日常期间要从农村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学校的日常运行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地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并要求学校纠正,情节严重的要给予严厉惩处。在农村发展寄宿制学校,完善农村学校配套的软硬件。在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为解决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实行寄宿制,保证了学生周一至周五的上课学习。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投入一定经费,帮助寄宿制学校完善床铺、卫生洗漱等配套软硬件设施,解决农村家庭因孩子寄宿导致的“上学贵”问题。

(二)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有了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首先要改善教师的初次配置,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新招聘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新增高级岗位指标优先安排农村学校,动员一批高素质人才应聘

农村教师。其次,要尽快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编制适当放宽,确保各学科教师的合理配置。再次,逐步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聘任校长,促进校长、教师在一定区域内合理交流,建立和完善鼓励城区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机制。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周转宿舍,设立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岗位津贴,探索出台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各种有效政策措施,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农村学校还需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通过培训,能够培养农村教师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先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同时,加大城乡学校间的互动交流,努力促进城乡师资的均衡发展,稳定教师队伍。

(三)严禁强行撤并中小学校,不搞超大规模学校。学校规模和班级大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合并时应注意掌握适当的规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将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如节约教育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但也非越大越好,因此在推进学校合并时应控制学校的规模,不能盲目扩大;班级规模与此类似,这就提示学校合并的政策者要掌握适当的规模,避免在合校中出现学校或班级规模过大或过小的现象。其实提高教育质量并不在于规模大小,优质的学校存在于任何一种规模类型,关键看政府怎样去想,怎样去做。小规模的教学、小班教学被认为是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为了儿童就学的方便以及地区居民的利益,有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仍然保留着复式教学,我们国家多年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复式教学为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⑶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通过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重视农村教师本地化、在农村地区建设小规模学校等方式,做到真正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办好每所学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保证每个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教育公平、公正的体现。这不仅关系着农村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更关系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

(四)在坚持公平优先、保障农村儿童的教育机会和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合理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改变取消农村学校、盲目追求“学校进城”的规划,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以乡镇为中心适当集中”的概念,规划和建设好农村学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第一,农村中小学合并必须在宏观上统筹兼顾,具体落实时要因地制宜。农村中小学合并应以促进当 5

地农村教育教学的健康稳步发展、保障高质量的教育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学校撤并调整。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要稳中求进地展开各项合并工作;其次,还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问题,比如: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的问题;公平与效率的问题;重点支持集中办学又适当照顾分散校点的问题。再次,学校合并关键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不造成、不扩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第二,农村中小学合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调整方式。要充分调查、了解农村自然地理状况、社会治安、经济状况,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方便就近入学、不影响普及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的撤点并校;第三,对于必要的教学点和村小必须恢复并改善其办学条件。对于不符合撤并标准而已经被强行撤并的学校,需要对其恢复,重建时应该按照村落的实际情况全盘考虑。重建后要努力改善其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实现教学点和村小教师互补互充“中心校管、统一使用”。

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提高认识并给予密切的关注。农村中小学合并,全国很多地区已经实施,实践证明,中小学合并有着诸多好处。如教学设施有所完善,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等。但是鉴于当前存在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短缺,农村学校的撤并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刀切”,不能完全推行城市化教育模式,必须联系当地实际,多措并举,量力而行,要本着以人为本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农村中小学教育打造成得人心、合民意的民生工程,而不是光鲜的政绩工程。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下发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随着国家叫停和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注释:

[3] 刘利民.教育部谈城镇化农村义务教育:呼唤公平和质量[J]. 求是,2012,(12). [3] 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2011,(7).

[3] 王衡.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其存在问题反思[J].宁夏大学学报,2012,(5).

参考文献:

[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EB/OL].(2012-09-06)[2012-12-25].http://.

[2] 赵丹.农村教学点撤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4).

[3] 谢知锋.必须做好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工作[J].人民政坛,2009,(7). [4] 余薇.新时期农村教育改革下的资源优化配置[J].学习月刊,2009,(14). [5] 邬志辉.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标准问题探讨[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 程斯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7] 孟祥丹.当村庄没有了学校[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98-200.

[8] 范先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9] 吴宏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2). [10] 孙艳霞.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得失[J].人民教育,2004,(22).

[11] 马佳宏,王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的现状分析[J].学术论坛,2009,(32). [12] 高海燕.江苏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现状的调查与政策建议[J].教育前沿,2006,(5).

第四篇:关于村庄撤并必要性的思考

关于村庄撤并必要性的思考

付得前

我国目前共有300多万个自然村、65万个行政村,80%的自然村人口在500人以下。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是典型的内耗型空间结构。为此,近几年,山东、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兴起一股村庄撤并热潮。笔者研究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形势下,推行村庄撤并十分必要而急迫,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好路子,应当积极稳妥地予以推广。

一、村庄撤并是城镇化所决定的必然趋势

2007年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4.9%。席卷全球的城镇化浪潮,决定了村庄撤并成为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资料表明,2000年-2005年全国共撤并行政村约9.5万个。

1、城镇形成要求村庄撤并。城镇孕于农村,最早的城镇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当代社会,新兴城镇也在不断产生。建在农村的企业、集贸市场,可能发展为城镇;那些具备一定资源、人才条件的村庄,通过创办二三产业项目、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先实现致富,建立起以企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社区组织制度,也可能发展为城镇,如1993年天津大邱庄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改村为镇,这就是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这些村庄、企业、市场必然扩张土地,吸纳劳动力,利用周边资源,为此兼并周围村庄在所难免。如江苏省华西村先后兼并周围20个行政村、150多个自然村,成为拥有6万村民和8家大型企业的天下第一村。类似的例子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推行村庄撤并,必将为强村、强企发展为小城镇,带动更多农民就地城镇化创造条件。

2、城镇集聚要求村庄撤并。城镇特有的“集聚效应”,吸引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指出,预计未来10-15年内,我国城镇化率将保持年均0.8-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10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由此必然导致空心村、闲置地、废弃地现象日益突出。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住宅大约有20%长年空置;河南省空心村占地达200万亩以上;河北邯郸县空心村面积占村庄总体面积的1/3左右。应当看到,城镇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有数亿人口生活在农村。特别是城镇化率达到70%时,整个社会进入城乡一体化阶段,农村人口没有必要继续向城镇转移。一方面是农村、农民不可能最终消失,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口若干年内持续减少,故此村庄撤并就成为必然选择。

3、城镇扩张要求村庄撤并。一方面,城镇郊区化要求村庄撤并。专家预计,2050年我国的城镇郊区化率将提高到50%。北京已确定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这是一个向边缘扩容的过程。推行村庄撤并,必将为城镇扩张提供发展空间,促进郊区农村加快城镇化步伐。上海市多年前就实行郊区行政村撤并重组。另一方面,都市连绵化要求村庄撤并。在都市连绵区,城市与村庄共同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处于城市间隙的村庄融入城市。推行村庄撤并,不仅适应了这一趋势,而且能够反过来促进都市连绵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都市连绵区,这里许多村庄已经和城市联成一片,有的村已经撤并,成立了居委会。

二、村庄撤并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

村落是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类自发聚居形成的农村社区基本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成为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障碍。适当撤并村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又一次变革,有利于缓解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1、有利于土地集约化。村庄撤并,实质上是转移和重组土地产权,实现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过程。我国村庄占地面积超过1.5亿亩。在村庄撤并的情况下,估计1/4到1/3的村庄占地复恳为耕地;原本属于多个村庄的耕地整合为一个村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流转;部分农民如果被吸纳到强村二三产业就业,必然转让、出租土地;村里可以把土地划分为各种小区,发展农场以及与龙头企业配套的绿色车间,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山东莒南县实行村庄合并,行政村由近千个减少700余个。其中,三义口村六村合并后,在腾出来的空闲地上引进了农产品加工项目,改变了过去一村一个小加工区的小而散、小而乱的局面。

2、有利于农具机械化。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度时期,大型机械不多,而且掌握在少数农民、少数村手里,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领域的机械化程度大大低于粮食作物。资料表明,农机对农业的贡献率仅为18%。村庄适当撤并后,原先数村拥有的集体机械可以集约使用、互补余缺;原本没有集体机械的村,由于财力增强,有条件购买所需要的新农机;个人机械也便于通过市场化运作,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3、有利于劳动力组织化。在一个小村范围内,由于人少地少,有共同生产经营需求的农民不多;由于青壮年外流,有资金、技术实力和管理能力担当组织牵头责任的不多。故此,一般难以形成各类利益共同体。即使办起合作经济组织,往往带有自然经济和小生产者的烙印,并最终陷入成本过高、效益不大、得不偿失的困境。村庄适当撤并后,有共同生产经营需求的农户增多,能够担当组织牵头责任的人才增多,农民分工与合作的客观条件进一步具备,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必将广泛兴起。龙头企业、乡镇站所与各村联合创办合作组织,也必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贵州省遵义市推行村庄撤并后,由于新村面积增大,人口增多,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效应放大,全市形成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约800个,专业特色村约400个。

4、有利于生产服务集体化。在农业无税时代,不少村庄成为集体经济空壳村,为村民提供服务既无人又钱。在村庄撤并的情况下,各村人力、物力、财力增强,有利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办起来,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如浙江省慈溪市匡堰镇原有4个村都发展花卉产业,零星分散,形不成规模效益。合并成一个村后,成立了花卉产业协会和产销服务组织,花卉生产经营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

三、村庄撤并是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的迫切需要

村庄是农民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目前的村庄布局,把农民限制在相对狭小、封闭、落后、脆弱的生活环境之中。适当撤并村庄,便于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便于提高公共财政覆盖效率,促使农民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1、有利于推动新住宅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设是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大部分农民住宅功能落后,随处而建,安全性差,脏乱问题突出,处于新的更新周期。在村小户少的情况下,难以按照现代化标准规划建设新住宅。适当撤并村庄后,户均建房成本降低,可以建设住宅新区;由于住户增多、富裕户增多,变单家独院建房为多户联排、多层公寓建房也成为可能;由于集中居住,脏乱差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有条件的,还可以推行社区化管理,加速从农民向市民转变步伐。

2、有利于推动公共生活设施建设。近几年,不少地方搞各种各样的村村通,村村之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各村投入大,受益面小,管理成本高。村庄撤并后,必然降低建设成本和管理成本,扩大公益设施共享面,减少对资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影响。2001年至2004年,山西省减少1684个行政村,在自来水、电力、电视等方面为这些村投入的30多亿元资金都变成沉默资本,说明了先撤并村庄再抓生活设施配套建设的必要性。一些发达国家也有过新村运动结束后,农村人口日益稀少,大量基础设施闲置的教训。

3、有利于推动公共事业发展。目前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事业之所以滞后,主要原因在于村小人少,村村配套不经济,数村合一难协调,市乡有关部门到村服务不方便。据悉,由于农村儿童减少,1985年全国共有农村小学83万所,2007年仅有34万所,59%的已被撤并。比较而言,撤并学校不如撤并村庄,撤并村庄才是治本之策。在村庄撤并的情况下,由于居住集约化,服务对象增多,发展各项公共事业的成本必将降低,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资本,必将调动起更大的投资积极性。

4、有利于推动消费方式社会化。衣食住行等家庭或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一家一户或个人负责成本较高,必将逐步从生活领域分离出来,成为新的第三产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内部解决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外包,这是一条必然规律。这方面,农村之所以落后于城市,就在于村小人少,对经营者而言,成本高、收益低。在村庄撤并的情况下,服务对象增多,需求更加集中,有头脑、有实力的人员必将创办更多的服务实体,开拓更新的服务领域,使农民群众有更多的时间与财力用于农业生产和自身发展。

四、村庄撤并是转变农村社会管理方式的迫切需要

目前部分村庄存在的无人愿管、不会管理、无事可管、不服管理、难以管理的问题,最终根源在于农村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但与村庄布局也有很大关系。适当撤并村庄,使管理者、被管理者、农村事务诸方面进一步整合,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管理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1、有利于降低村级政权运转成本。一个行政村存在,就需要成立党支部、村委会以及群团组织,建立办公场所,配备办公设施,并发放村干部误工补贴。由于服务对象不多,管理队伍庞大,行政职能弱化,造成了执政成本过高的问题。适当撤并村庄后,村庄、村干部总量减少,村务开支必然大幅度减少;各村财力相对增强,村干部报酬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各村服务对象大量增加,村级政权运转成本必然降低。浙江省几年前推行村庄合并时经测算提出,经济较发达的市县减少一个村,年均减少支出20~30万元,最高的达50万元;经济发展处于一般水平的市县减少一个村,年均减少支出10万元左右。山东省曲阜市撤并行政村100个,减少村官576个,同时减少村干部补贴开支103万元,节约办公经费等80多万元。

2、有利于选配素质过硬的村班子。目前部分农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不高,有的村级班子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瘫痪状态。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村中青年劳力外流,年轻党员不多,后备干部不多,选干部、配班子时只能矬子里面拔将军。如浙江省余姚市在实行村庄撤并前,有少数行政村只有三四名党员,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已轮流坐庄一遍;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有18个村选不出群众公认、数额足够的村委会成员,只能组成临时村委会。在村庄撤并的情况下,由于村庄减少,所需村干部总量必定减少;就一个村而言,人才相对增多,无疑扩大了选择范围,可以选配素质更高的村级班子。

3、有利于推进村民自治。在村庄撤并的情况下,有监督、议事、协调、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党员、村民增多,成立的各种协会、议事会、理事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好的作用。党员、干部、群众来源于原先多个村,也必将促使村班子、村干部更加注重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否则,就会受到群众质疑与批评,最终丢掉选票。各村人口增多,思想文化融合,一村一姓、聚族而居的局面被打破,宗族作用逐渐萎缩,必将进一步强化村民自治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4、有利于乡镇党委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各地普遍推行乡镇撤并,使得各乡镇管理的村庄数量增多、分布更散,农村管理成本增大,乡镇干部担负更大的工作量。村庄适当撤并后,村庄总量减少,交通、通讯条件差的首先撤消,有利于乡镇干部减少重复性劳动,提高管理效能。整顿、帮扶后进村是乡镇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往往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收效不大。后进村被撤并以后,乡镇工作必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乡镇党委、政府可以轻装上阵,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者系中共山东省诸城市委党校副校长)

第五篇:农村撤并学校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社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青伊湖农场:

2001年以来,随着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合格学校建设的深入实施,一些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相继被撤并。为规范学校闲置校舍等资产处置工作,使撤并后学校闲置校舍等资产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根据《省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苏政发[2002]66号)和《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委关于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的意见的通知》(宿政发[2000]95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撤并学校校舍等资产处置工作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以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县国土、建设、财政、物价、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撤并学校校舍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撤并学校资产清理、核查、评估、处置工作。各乡镇场(社区)要按工作要求,抽调专人,相应组成撤并学校校舍资产处置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辖区内撤并学校校舍资产清理、核查、评估、处置工作。

二、处置依据

苏政发[2002]66号文件对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提出明确的要求:“各地要重视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防止教育资产流失。被撤销学校的各项资产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处置,由此所得的收益必须用于农村中小学建设,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宿政办发[2000]95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防止教育资产流失。被调整(包括撤并)学校的校舍财产由教育行政部门代表政府进行调配和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出租、挪用或转让,更不能变卖。对学校的可用资产要及时调配到其他学校,充分发挥作用,对确定没有利用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价处理,所得款项要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三、处置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处置方法

1.撤并学校可动资产(包括课桌椅、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移交给并入学校。

2.撤并学校不动资产(包括校园土地、房屋、树木等)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出售、租赁等方式进行处置,实行阳光操作。

3.结合新农村配套建设,可将撤并小学的闲置校舍置换成康居示范村的教学点。

(二)处置步骤

第一步:对撤并学校资产进行清理、核查、评估

1.各乡镇场(社区)撤并学校校舍资产处置工作机构,对辖区内撤并学校校舍资产逐校进行清理、核查、评估,提出资产处置建议方案,报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2.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城区撤并学校资产进行清理、评估,提出资产处置建议方案,报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步:对撤并学校资产进行处置

1.各乡镇场(社区)撤并学校资产评估处置方案经县撤并学校校舍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按批准方案进行处置。

2.各乡镇场(社区)撤并学校资产清理评估处置方案未批复的,乡镇(场)社区不得自行处置。处置方案连续三次审批未经通过的,由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直接处置。

3.在本次组织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前已将撤并学校资产处置的,由各乡镇(场)社区资产处置工作机构负责。将学校资产处置的详细情况报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对违背本通知精神的,县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将责成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进行处置并追缴处置所得。

四、资产处置原则

1.坚持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实行公开竞标拍卖的原则,严禁暗箱操作;

2.坚持资产处置收益及时入库、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防止资产流失;

3.坚持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收益仍然用于本乡镇场(社区)辖区保留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校舍拆建、改扩建)的原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闲置资产、截留、挪用处置收益。

五、相关工作要求

(一)学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任何单位、个人都无权擅自处置,否则将追究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并追缴处置所得。

(二)在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过程中要深入调查,摸清情况,依法处置,既不得暗箱操作,也不准随意作价处置。

(三)撤并学校资产处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场(社区)和县直有关部门务必于9月底前完成撤并学校资产处置方案的审批工作,11月底前完成撤并学校资产的处置工作。

(四)审计、财政、监察、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对撤并学校闲置资产处置工作的监督和审计。对违反本通知精神,要严肃处理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情节严重、造成重大影响的,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虽然如此,寄宿给张瑶妈妈带来的担心也不少:“一个是孩子的安全,尽管学校管得很严,可毕竟是个小孩子,又是女孩,像她们学校周围的环境不太好,到处是网吧,不卫生的小饭店、食杂店,治安情况也不太好,我不在她身边,哪个地方不留神都容易出问题。”

在钟丹看来,本来农村学校的教学力量就相对薄弱,学生纷纷到城镇读书后,生源已经严重不足,有些农村学校只有七八个学生,老师要奔走一天教几个年级、几个科目;还不如集中起来,加大对城镇学校的建设力度,让师资、教学资源更加集中优化配置。“很多农村读书的孩子,都是到了城里后才开始学英语,因为农村学校

很少有英语老师。”

然而,一些村民对上述官员的观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一些未考虑当地实际的并校举动,加速了农村生源大批流向城镇。撤并人为地加剧了农村与城镇教学的差距。并校之后路途远了,本来可以由家里老人照顾的,现在只能让孩子到城镇

读书,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村民们所讲的“人为”,还反映在资金投入上。大埔县调整中小学布局的专项资金,只投入县城中小学和各镇中心小学,镇以下学校无一得到。因此,虽然横乾小学合并了权丰小学,但并没有拿到相应的配套资金。

关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利与弊

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0年以来,我镇先后撤并中学2所(撤木留中学和奎溪中学,建奎溪镇中学),村级小学31所,学校所数由2000年上期41所,到现在的10所,教师职数由原来的137人,到现在的118人。撤并的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重点装备;交通方便,辐射力强,示范吸引,自然撤并。我镇24000余人,34个行政村。撤并前,两所中学。撤并后全镇集中办好一所镇中学。小学按地理位置和人口布局了三所完小(奎溪镇完小、奎溪坪完小、木榴完小),三所完小地理位置选择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相对方便,辐射力相对较强的地方。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先装备了这三所完小,提高了办学水平,吸引周围村落的学生入学,使要撤学校因学生人数下降自然消亡,合并学校成为相对优质学校,为民心所向,达到了自然撤并的目的。

一、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成绩及其主要措施

1、优化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调整前的学校基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村有学校,有的一个村就有学校两所,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分分散,难以形成办学规模。学校合并后,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

2、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办学水平。调整前,由于缺少教师,有的学校只能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没有专职的英、体、美、音教师,更谈不上优质教育,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单人学校多,教师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加上一人一校听课、教研无从开展。调整后减少了教师职数,清退了代课教师,优先聘用优秀教师担任教学,优化了教师队伍。学校成了规模,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教研教改的氛围不断形成,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办学水平显著增强。

3、规范了管理,节约了管理成本。调整前有的学校“天高皇帝远”,教师随意调整上课时间,教育行为的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是一天两堂课,上午一节语文,下午一节数学。联校对各校的管理无法到位。全镇共34所中小学,联校要对学校进行工作检查,需要花上一个多月时间。教师开会、培训,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因学校分散,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调整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逐步规范,从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活动都安排得到位。

5、学校布局调整后,减轻了村社办学校的负担和农民的负担。农村不再为改善村小办学条件,修缮房舍、添置设备等集资和投工投劳。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创办后,学生住校,减轻了父母为子女服务的时间,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劳动、工作,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二、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背后,还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客观、认真地思考。

1、农村布局调整办学资金短缺。要办好几所规模相对较大、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定点学校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扩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生活用房等。从2000年到现在我镇用于办学条件改善的资金达560余万元,而政府投入不足250万,约占50%,学校举债办教育,使学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2、有的村,甚至个别领导干部把撤并学校当作一种甩包袱的手段,认为撤并学校就是单纯的砍学校、减教师、减投入。村上学校砍了,村上没有了包袱,镇上学校减少了,财政投入就减少了,减轻了镇上的财政负担,根本不知道这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3、解决农村学生寄宿费、交通费、水电费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费制”收费后,学校经费严重短缺,农民负担减轻了,学校负担加重了。学校不能收取学生其他费用,而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时间越长,所需水电费越多,据我们调查,我镇中学在校学生900多人,水费一年要负担2万元,电费一年要负担2.5万元,而且电费是按商业用电价收取,每度1.2元。使本来公用经费不足的学校要垫付大量的水电费,学校又增加了新的债务。

4、教师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学生安全责任压抑着教师的心理,使广大农村教师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生怕学生出事,心理包袱越来越沉重,加上农村学校编制紧张,一个教师白天要上课,早晨、晚上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及安全。用教师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支撑着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边缘。

三、完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布局调整专项资金,建议政府增加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可以调配专用资金修教学楼、宿舍楼,购置教学设备,专项资金必须由省、市以上部门建立,不搞地方配套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实际上就是学校配套资金,又会增加学校的债务。

2、“一费制”收费不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学校负担,政府要充分考虑并适当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

3、在人员编制上充分照顾边远贫困、薄弱学校,配备充足的后勤生活教师,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

国家目前正在遭受经济危机,减轻百姓的负担是我们目前最紧要的任务,特别是这些偏远山区农民子女和教师的负担,是否就可以通过撤点并校来减轻呢?昨天在我在新华网看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农民代表杨月娥说,“学校撤并,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

子离家就是二三十里,车费、住宿费、伙食费,一年保守都要1000元,实际上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

农村并校后,上学路途远,只好请车载孩子去,负担剧增(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网)

无论是扩大学校规模,还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广东在努力达到布局调整初衷的过程中,上学难、废校利用难、学生辍学、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副产品”也在不断出现。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这些镜头,不容我们再回避部分地方“撤点并校”带来的后果。这样一来,撤点并校并没有减少负担,反而是负担增重了.突如其来的撤点并校,使得原有的乡镇学校一下挤得满满荡荡,原有的资源不已经不堪负重,重新购新的教学设备和其它软硬件设施,也是一大负担,可是撤点并校是利是弊,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认为,可以建立寄宿式学校,更好地优化办学资源,避免办学点只拿工资不干活的人来占用教育经费,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受到平等的良好的教育。表面上有利于教学资源重组,但孩子还小,不仅需要教育更需要亲情,领导们不要图省事,愿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学。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撤点并校该如何面对?我们期待着,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早日开心的读书.

下载关于撤并农村部分中小学校的几点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撤并农村部分中小学校的几点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对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棋坪九年一贯制学校孙太然【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信息、信息技术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学......

    撤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撤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农村学校撤并是我国农村教育的一项改革,是从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上来考虑的。我校原来是属于一所城镇小......

    近平谈农村教学点撤并

    近平谈农村教学点撤并习近平说,总体看,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许多农村出现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据推算,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6000万,留守妇女达47......

    对改进农村中小学校财会工作的思考

    对改进农村中小学校财会工作的思考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教师工资一再拖欠,教育负债加重,教育乱收费现象屡......

    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思考论文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开始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阶段,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之上,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对会计数据与管理数据等进行整合,通过利用......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摘要 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这些消失的学校,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被直接撤销,或者被合并......

    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的利弊及其政策建议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出于防范风险和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考虑,均不同程度地对其农村分支机构和网点进行了整合,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呈大幅下降趋势。为深入了解基层国有......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党最丰富和最可利用的组织资源,是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