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的利弊及其政策建议

时间:2019-05-12 19:3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的利弊及其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的利弊及其政策建议》。

第一篇: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的利弊及其政策建议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出于防范风险和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考虑,均不同程度地对其农村分支机构和网点进行了整合,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呈大幅下降趋势。为深入了解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网点撤并对农村经济、金融产生的影响,近期我们对安徽省部分县(市)进行了专题调查。

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的内在合理性

根据产权安排和收益冲销理论,在公有金融产权安排下,随着金融机构的过度进入,来自金融资源动员和使用的净收益会下降,效率会降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最初在设立分支机构时,其行为并非纯商业行为,而是带有某些行政色彩,因此可以避开边际成本的约束,很快将机构扩展至国土的每一个角落。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和业内竞争的加剧,效率不高、长期亏损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农村信用社机构的撤并就成为必然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组织机构上不断收缩,加大机构资源的整合力度,撤销或合并一些发展潜力不足、网点单产规模小、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质量差、安全性差的网点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有利于提高自身经营效益。

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共有机构4662个,截至2004年年底仅剩下2677个,6年共撤并机构网点1985个,降幅达42.6%。安徽省农村信用社1998年共有法人和非法人机构5415个,至2004年年末下降到3997个,降幅达26.19%(见表1)。国有商业银行撤并机构时,县域农村分支机构首当其冲,且以分理处、储蓄所为主,农行大量收缩乡镇营业网点,建行在部分欠发达县域实施整体市场退出。而农村信用社近年来也大量撤并分社、储蓄所,6年间共撤并分社517个、储蓄所834个。

机构整合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和储蓄的能力并没有减弱,反而呈逐年上升趋势,盈利能力明显增强。2004年年末,安徽省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3722.1亿元,比1998年年末增加2164.7亿元,年均增长15.6%。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账面盈利分别比1998年多42.31亿元、4.32亿元(见表2)。由此可见,从金融机构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角度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机构撤并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的外部不经济性

ont-family: 宋体;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农村金融机构的撤并在降低了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减低了风险、资源得到了更有效配置,人员得到了优化、整体优势进一步显现的同时也具有外部不经济性,带来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和一些社会福利的损失。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弱化。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撤出其贷款业务,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正规贷款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经营负担较重、成本较高,在农村资金需求旺盛、贷款定价自主权扩大、缺少外部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农村贷款利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04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幅度集中在3 0%— 100%,执行基准利率和下浮利率的情况很少。少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一浮到顶,个别地区农村信用社还存在恶意缩短贷款期限,收取高额罚息的现象。

农村金融服务弱化。一是基层银行网点撤并对乡镇民营企业的结算产生很大影响。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撤销后,其业务一般移交给农村信用社,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结算手段单

一、服务功能不全,各县农村信用社又没有实现系统内联网,更没实现与商业银行联网,结算凭证仍通过手工传递到县城办理,原来当天即可结算的资金,现在要2—3天,这对农村企业结算和资金周转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二是撤并的农村信用社网点基本是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当地居民因无法得到便捷的存取款和结算服务而极为不满。

农村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更加困难。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村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在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网点竞相退出和信贷权限上收后,这些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更加单一和狭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惟一的“正规军”,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但受资产负债比例及单户贷款比例的控制,无法也无力满足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导致城市与农村贷款规模差距进一步拉大。2004年安徽省17个市市区新增贷款529.75亿元,61个县域新增贷款额仅54.08亿元,前者是后者的9.8倍,市区平均贷款新增额超过县域的35倍。自2000年以来,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仅以年均4.5%的速度递增,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3~6个百分点,全省80%的县域已陷入了经济效益低下与信贷支持不足的“金融抑制”状态。县域农村经济资金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影响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资金外流现象突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农村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强大的动员储蓄功能,但贷款功能日益萎缩,吸收的存款大量上存。2004年安徽省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增加168.4亿元,贷款却下降32.2亿元。二是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资金被大量抽走。2004年年末,安徽省邮政储蓄余额已达369.1亿元,比年初增加63.8亿元,全部被抽走。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形成抽血不止、输血不足的现象。

农村民间融资日趋活跃。由于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县域金融需求,县

域资金供需矛盾突出,造成了农村民间融资日趋活跃。据调查测算,2004年年末安徽民间借贷总量达191.5亿元,约占当年安徽省金融机构存量贷款的4.78%,占全省农村信用社存量贷款的37.3%。民间借贷绝大部分发生在县城以下农村地区。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创新步伐。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消化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压缩和清收不良贷款,改善财务状况,增强资金和资本实力,强化其对“三农”的服务功能。省农村信用联社要加快农村信用社内部网络的建设和改造,逐步使省内、省际间农村信用社实现通存通兑;协调解决农村信用社农村网点开办银行汇票,本票业务;研究农村信用社办理银行卡的可行性方案,积极创造条件发行农村信用社“一卡通”;建立自己的结算渠道,解决资金汇划难、异地存取款难等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中,大多数县(市)建立了以县联社为统一法人的体制,为了防止农村信用社过度追求效益最大化,网点向城区集中,必须对乡镇农村信用社机构撤并给予适当限制,原则上一个行政乡镇必须确保有一个农村信用社。为方便农民存取款和汇兑,国家应鼓励农村信用社在欠发达地区和偏远乡镇增设分社,对达不到经营保本点的给予财政补贴和免税等政策,这也是落实国家实施的“反哺农村”政策的重要措施。针对目前少数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乡镇没有金融网点的现状,县农村信用联社要落实和督促附近的农村信用社承担起贷款、存款、汇兑等金融服务职责,确保不同地区的农户都享受到同等的金融服务。

改进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当前应根据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适当调整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扩大对基层行的授权授信,完善小企业评级体系和贷款定价制度,增设县域自助银行网点,拓展网上银行业务,重点扶持一批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县域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提高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应发挥自己熟悉农村的优势,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网点布局,在城镇新区、开发区、城乡结合部、民营中小企业较发达的乡镇等经济活跃地区增设网点,研究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金融服务的特点,针对农村民营小企业的需求,制定信贷评级和资金支持办法,为重新占领农村金融阵地积极探索。

拓宽政策性金融的服务范围。农业发展银行应调整职能和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在做好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发放的同时,扩大对扶贫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教育、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交通建设的投入,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精加工项目和适销对路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服务,切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国家应出台相关法规,对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涉农贷款要实行免税和贴息政策,加快建立存款保险机构,积极扶持支农金融机构。国家应出台政策,将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以县为单位以合理价格转入农村信用社或农业银行,弥补农村资金外流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快发展地方和民营信贷担保机构,适度降低资产评估及担保、抵押的收费标准,降低融资交易成本,疏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稳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企业改制,积极开展信用乡镇、信用企业、信用农户的创建活动,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制裁力度,改善县域信用环境和司法

环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专项支农资金和补贴,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对农村商业性金融网点代理政策性金融业务,提供贴息和呆账损失补贴,确保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民消费、投资以及应对风险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国家应出台有关民间融资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对参与民间融资的各方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进行明确界定,使合法的民间融资行为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民间融资机构的监管和监测。要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研究成立专门的民间小额贷款机构,为建立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创造条件。对具有投资性质的民间金融,可以考虑组建民营金融公司,比如民营财务公司、民营融资公司、民营典当等组织形式;对具有融资性质的民间融资,则可以考虑按合作制原则,组建农民自助信用社、合作金融所、社区合作银行等,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

第二篇:浅议农村金融机构人才流失原因及相关建议

浅议农村金融机构人才流失原因

及相关建议

【摘要】人才流动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现象,金融行业也是如此。近些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格局日臻完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其中的人才资源成为商家竞争的首选产品,金融人才流动性骤然增大,人才资源的价值理念得到了极大体现。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熟练人才”流动呈现“净流出”格局,已经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本文浅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人才流失原因,并从深化体制改革、健全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对策思考。

我国加入WTO后,金融格局日臻完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其中的人才资源成为商家竞争的首选产品,金融人才流动性骤然增大,人才资源的价值理念得到了极大体现。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熟练人才”流动呈现“净流出”格局,已经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流失现状与主要特征

人力资源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2004年1月24日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人才流失是带有价值判断的概念,过去流动多是从国有单位向非国有部门流动,站在国有企业立场上,这种单向的流动就成了流失。”从这段话来看,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多向股份制商业银行流动,站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立场上,就形成了人才流失。其主要特征体现在:

(一)“熟练人才”为“净流出”格局。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没有人才引进的主动决策权,只有人员辞职的被动同意权。针对人员辞职所引发的缺编问题,一般都是由一级法人机构统一从应历届本科毕业生中招聘补充,人员数量虽然呈现动态平衡状况,但人员质量却表现为“输出的为熟练工,引入的为学徒工”。

(二)流失人员多为年纪轻、经验足、业务精人群。以长丰县域

农村金融机构为例,流失人员中:有87.5%人员年龄在28至40岁之间,呈年轻化特征;有38%人员第一学历为大学本科,呈高学历特征;有20%人员为中层管理干部,呈管理型特征;有 90 %人员从事过会计、信贷、计划、法律类岗位,呈业务型特征。

(三)流失人员多数在金融领域再就业。调查发现,除少数人员确因家庭原因而离开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其他人员均在合肥市区的徽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任职,多数还被安排在中层主管以及其他关键岗位,个别人员已走上高级管理人员岗位。

二、人才流失的负面影响

(一)引发部分从业人员思想不稳定。在对同行流失人员比较分析后,一些人员心态失衡了,认为这些流失人员以前和自己智能、岗位和阅历都不相上下,但他们的原有职位不仅保了或升迁了,而且福利待遇高了、发展空间大了、精神状态好了,于是产生了观望和等待心理,处处留心搜索其他金融机构招聘信息,择机走人,另谋发展,以致于工作思路糊了,工作激情没了,整个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二)增加了人员培训成本。从业人员的新旧更替,本是新陈代谢规律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流失的多属熟练人才,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骨干分子和中坚力量,是市场营销、业务经营、风险管控、发展创新的行家里手,不同于一般状态下老弱病退和毕业分配的正常交替,农村金融机构为毕业应聘人员达到所流失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熟练水平所花费的成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属于额外耗费。

(三)削弱了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流失人员的直接影响,就农村金融机构自身而言,伴随熟练人才流失的是,业务技能、营销策略、管理经验以及优质客户的转移;二是人员流失后的间接影响,受优劣比较后的情绪波及,不仅使一部分人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而且其他人员受此环境影响,也在不同程度上淡化了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分支机构发展动力削弱,发展进程趋缓。

三、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根据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特点,从福利分配、正向激励、人才发展、文化氛围等方面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

(一)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酬薪机制难留人。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薪酬机制,还仅仅停留在搭建薪酬框架的状态,即按照员工岗位设定各个薪酬系数值。以笔者所在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薪酬系数划分为三等,基层员工薪酬系数在1.2-2.0之间,中层干部薪酬系数在2.5-3.0之间,高管层薪酬系数在5.0-6.0之间。这样就造成了两种失衡现象:一是基层员工与中层干部薪酬差距过小;二是中层干部与高管层薪酬差距过大。

(二)正向激励少,问责追究多,奖惩机制难留人。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制定的各项奖惩制度,在形式上一般都是问责追究条款多于正向激励条款,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过于强调追究员工责任,员工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去做事”,而对于取得成绩和做出贡献的员工,要么不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激励,要么采取变相方式使激励大打折扣,员工很容易丧失工作热情,“不愿去做事”。

(三)人员提拔仍带传统行政特色,论资排辈,用人机制难留人。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在干部任用方面一直都墨守传统的“唯资唯历”方式,人员提拔过程中行政色彩明显,即使在改革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这种潜规则的束缚,人员提拔重资历而轻能力,依然是论资排辈,这无形中给那些资历浅、业务精、素质高的员工设置了障碍,使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的员工更愿意到别处一试身手。

(四)企业文化高度统一,单调呆板,文化机制难留人。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企业文化理念具有极强的“同一性”,自主创新能力极度弱化,企业自上而下近乎教条主义的文化氛围使得企业团队严重缺乏生机与活力,在这种工作环境中,员工积聚的是满腹的牢骚,缺失的却是愉悦的工作激情与工作积极性。

四、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农村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深化人力体制改革,实行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达到金融人才在金融系统内良性流动,更好地促进金融资源的整合。同时,要充分授权各级分支机构在人才引进上有

自主权,各级分支机构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在社会公开招聘有着丰富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金融人才,确保人才正常有效流动。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科学的指标考核体系,合理设置岗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作为激励方式,加强工作业绩与绩效、岗位变动的关联度,杜绝人情、关系网对考核结果的影响,同时,要加大对优秀员工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对员工的促进作用,有效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人平等与纪律严明的管理思想和文化底蕴,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设置,建立公平发展、公平竞争的机制,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加以保障,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空间,真正体现出人力资源是银行文化建设的主体。努力营造一种创新、竞争、和谐的氛围,要从树立团队精神的理论高度统一规划和创建一种具有导向性的企业文化,真正以维护集体利益为核心,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谢晋宁、王英、张再生.企业雇员流失:原因、后果与控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弋伯祥.对国企人才流失和开发利用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4)

[3]谢初的,浅析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及其策略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

4(4)

[4]夏恩君、任宇航.关于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4)

第三篇: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营业网点撤并的利与弊

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营业网点撤并的利与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

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营业网点撤并的利与弊2010-06-29 18:40:0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营业网点撤并的利与弊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营业网点撤并的利与弊(2)

[摘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各大专业银行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经营状况都发生较大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机构设置、网点布局,机构总数下降,员工总数下降,而个体规模则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县级地区,工、农、中、建等专业银行在乡镇的机构全部撤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撤并了一些规模

小、效益差的网点。本文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例,试对金融机构撤并网点产生的利弊作一探讨。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网点 撤并 利弊

近几年来,各专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资金安全运营,提高综合经营效益,都不同程度地撤销、合并了农村网点,如**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1年共有法人和分支机构347个,至2007年10月末下降到195个,降幅达%。这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强化自身管理起到一定成效,但同时对地方农村经济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一、基层网点撤并的有利影响

(一)费用减少,经营效益得到提高。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网点的撤销和合并,一是减少了大量的水、电、办公用品等办公费用,二是部分员工提

前退休,或是调离、下岗,减少了人员费用,以**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例,2006年办理职工内退9 人、待岗58人、退休16人、辞退15人、系统内调出14人、其他34人,共减员180人,有效减轻了人员费用负担。

(二)竞争上岗,职工素质得到提高。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基层网点撤并,在人员安置上实行的是“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上岗机制,使员工增强了忧患意识,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员工们加强了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技能,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效率也都大大提高。

(三)统筹部署,金融风险得到化解。

各大专业银行撤并基层机构之后,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原专业银行乡镇网点的大部分存款流向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强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一些发展前景

好、经营效益优的黄金客户也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吸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良好效益的同时也更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网点情况,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撤并了一些效益不佳或人均存款较少的机构网点,加上接收了如农业银行等专业银行乡镇网点的业务,经营环境大为改善,尤其是一些高风险社迅速摆脱窘境,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

(四)机构精简,监管效果得到改善。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网点撤并后,机构的减少也减轻了稽核监督和监管工作压力。目前我国基层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县级联社都普遍面临着监管、稽核手段滞后,监管、稽核人员较少的问题,基层的机构撤并后,网点越少越利于监管和稽核监督,越利于改善监管的效果。

二、基层网点撤并的不利影响

(一)对外宣传力度不足,造成部

分客户、存款流失。

一些基层网点撤并后,对外宣传不够,有些地方仅仅张贴一纸公告,而未向公众明确撤并机构后的业务衔接具体事项,给客户存、取款造成诸多不便,加之部分不了解情况的群众产生了“由于经营效益不好,所以才撤并机构”的错觉,进而要求销户,导致部分客户和存款的流失。

(二)对内宣传疏导不够,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形成。

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撤并网点时仅注重于内部的债权债务清理划转以及证、章、牌、照等收缴和注销,而未及时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尤其是村级代办员的清退,因思想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已清退代办员闹事、上访等事件,影响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声誉,影响了社会安定。

(三)档案资料移交不规范,给日后管理埋下隐患。

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撤并网

点过程中,偏重于存、贷款业务划转以及重要空白凭证、印章收缴,而对档案资料的移交却未重视,移交手续不规范,且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会计基础资料等在移交过程中被忽视,未能完整归档,给日后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隐患。

(四)不重视形象标识管理,易带来负面影响。

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网点撤走以后,没有及时将原营业场所的招牌、标识、门面装潢等撤掉,这样不仅会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形象,并且也极易引起公众误解,甚至还会给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废弃营业场所非法吸收存款等造成可乘之机。

(五)服务质量有所降低,信贷资产管理难度相应加大。

部分基层网点撤并之后,现存的网点间距离增大,造成服务客户群体分布相应呈现松散的态势,一些地理位置偏僻的被撤并网点所服务的企业、储户难

以再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办理结算需要跑远路到现有营业网点,不利于客户资金快速流通、周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同时

第四篇: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营业网点撤并的利与弊

作者姓名:安徽 童霜霜

[摘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各大专业银行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经营状况都发生较大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机构设置、网点布局,机构总数下降,员工总数下降,而个体规模则不断上升。尤

其是在县级地区,工、农、中、建等专业银行在乡镇的机构全部撤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撤并了一些规模小、效益差的网点。本文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例,试对金融机构撤并网点产生的利弊作一探讨。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网点 撤并 利弊

近几年来,各专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资金安全运营,提高综合经营效益,都不同程度地撤销、合并了农村网点,如**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1年共有法人和分支机构347个,至2007年10月末下降到195个,降幅达43.8%。这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强化自身管理起到一定成效,但同时对地方农村经济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一、基层网点撤并的有利影响

(一)费用减少,经营效益得到提高。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网点的撤销和合并,一是减少了大量的水、电、办公用品等办公费用,二是部分员工提前退休,或是调离、下岗,减少了人员费用,以**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例,2006年办理职工内退9 人、待岗58人、退休16人、辞退15人、系统内调出14人、其他34人,共减员180人,有效减轻了人员费用负担。

(二)竞争上岗,职工素质得到提高。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基层网点撤并,在人员安置上实行的是“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上岗机制,使员工增强了忧患意识,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员工们加强了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技能,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效率也都大大提高。

(三)统筹部署,金融风险得到化解。

各大专业银行撤并基层机构之后,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原专业银行乡镇网点的大部分存款流向当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强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一些发展前景好、经营效益优的黄金客户也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吸纳,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良好效益的同时也更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网点情况,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撤并了一些效益不佳或人均存款较少的机构网点,加上接收了如农业银行等专业银行乡镇网点的业务,经营环境大为改善,尤其是一些高风险社迅速摆脱窘境,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

(四)机构精简,监管效果得到改善。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网点撤并后,机构的减少也减轻了稽核监督和监管工作压力。目前我国基层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县级联社都普遍面临着监管、稽核手段滞后,监管、稽核人员较少的问题,基层的机构撤并后,网点越少越利于监管和稽核监督,越利于改善监管的效果。

二、基层网点撤并的不利影响

(一)对外宣传力度不足,造成部分客户、存款流失。

一些基层网点撤并后,对外宣传不够,有些地方仅仅张贴一纸公告,而未向公众明确撤并机构后的业务衔接具体事项,给客户存、取款造成诸多不便,加之部分不了解情况的群众产生了“由于经营效益不好,所以才撤并机构”的错觉,进而要求销户,导致部分客户和存款的流失。

(二)对内宣传疏导不够,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形成。

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撤并网点时仅注重于内部的债权债务清理划转以及证、章、牌、照等收缴和注销,而未及时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尤其是村级代办员的清退,因思想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已清退代办员闹事、上访等事件,影响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声誉,影响了社会安定。

(三)档案资料移交不规范,给日后管理埋下隐患。

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撤并网点过程中,偏重于存、贷款业务划转以及重要空白凭证、印章收缴,而对档案资料的移交却未重视,移交手续不规范,且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会计基础资料等在移交过程中被忽视,未能完整归档,给日后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隐患。

(四)不重视形象标识管理,易带来负面影响。

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网点撤走以后,没有及时将原营业场所的招牌、标识、门面装潢等撤掉,这样不仅会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形象,并且也极易引起公众误解,甚至还会给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废弃营业场所非法吸收存款等造成可乘之机。

(五)服务质量有所降低,信贷资产管理难度相应加大。

部分基层网点撤并之后,现存的网点间

距离增大,造成服务客户群体分布相应呈现松散的态势,一些地理位置偏僻的被撤并网点所服务的企业、储户难以再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办理结算需要跑远路到现有营业网点,不利于客户资金快速流通、周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同时,由于网点间距的增大,也不利于信贷资产的管理,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人员有限,一些效益好、讲信誉的客户不能及时享

受信贷支持,贷款增量受到影响;网点减少、覆盖面增加也使对存量贷款的管理和清收盘活难度有所增加,对客户的跟踪管理不能及时、到位进行,造成逃、废债务现象,不良贷款前清后增,占比居高不下,影响了农村合作金融机

三、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撤并网点的建议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一方金融平安,因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撤并网点的过程中应本着“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宣传到位,手续规范,消除隐患”的原则,加强存量网点建设,进一步增加对农村金融的服务力度。

(一)科学分布网点,做到布局合理化。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调整网点应注意不能一刀切,要多方面进行分析和预测,如辖内的区域经营环境、金融资源、经济发展趋势等种种因素,来合理确定营业网点的最佳布局和数量。如,对位于县城内的一些业务量较小网点可以退居城乡结合部,对经营无法保本的网点予以撤销或就近并入相邻的社。总之网点的设立既要能够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发展。又要能促进所服务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地银行业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撤并工作的指导,及时为其办理审批手续。

(二)加强网点建设,科学打造精品网点。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立足“三农”,且正面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农村经济发展提速将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基层网点的建设,积极拓展业务、创新业务,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层网点建设方面要与vi网点标准化改造和安全防范相结合,在网点选址、营业面积、内部装修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应制定统一标准,推进功能定位、人员配备、操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安全设施要达标,服务设施要现代化,办理业务要电子化,管理要科学规范,做到网点数量减少而质量增优,科学打造精品化的网点。

(三)提高人员素质,树立良好人文形象。

员工素质高低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各营业网点配备专业化人才,加强对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减员的同时也要增效,以实现员工全面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支业务精、责任心强、文明礼貌的员工队伍,以良好的农金企业形象牢固树立起每个营业网点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

(四)加大正面宣传,做好思想解释工作。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撤并网点过程中,对内要向员工做好解释工作,让员工们明白网点撤并是实现集约化经营、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对外要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各界发布公告,公告应包括撤并机构以及所并入的新机构名称、地址、电话号码等,在撤并网点的原址还应张贴告示,对大客户上门宣传解释,以打消客户的思想顾虑,确保撤并过程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平稳运行。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正面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公众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理解和认识,把负面影响消除在最低限度之内,从而实现全面、长远发展。

(五)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安全经营。

县级联社对撤并网点要组织人员加强稽核检查力度,不仅要做好存、贷款等业务划转及重要空白凭证、印章的上缴、封存工作,还要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对撤并网点的原始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档,做好移交工作。银行业监管部门和县级联社应加强对撤并机构的后续监督,对辖内撤并的营业网点进行全面清查,撤并网点原址的标识、招牌等要及时摘除,避免留下隐患。

第五篇:关于农村撤并学校问题

关于农村撤并学校问题

内容 各位教育部门领导你们好:

我们梅州五华县从去年开始,大规模的撤并学校开始了。学生就近入学的学校被撤并了,不得不跑很远的路去“求学”,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是加重了农民负担。虽然如今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温饱解决了,义务阶段的学费也不收了,但一些边远山区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致富无门,往往单靠种些粮食养猪养鸡弄点零花钱很难富起来,最多也只是解决了个温饱问题。尤其一遇到天灾人祸,很快就又陷入了贫困之中。尽管这几年(义务阶段)不收学杂费了,对群众来说减轻了一点负担,可让他们孩子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小学,虽然实行了寄宿制,但还要人陪读,学生生活和学校管理成本陡增,这部分负担大部分被转嫁到了学生家长身上,许多家长不堪重负,叫苦连天:一个月下来没四、五百元的开支是不行的。这样,一年下来也得五、六千元。这点钱对那些有固定收入来源的人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但对那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农民来说太难了。要知道,这是在贫困山区在落后的农村,还是上个小学一、二年级就得付出的代价!如果一直这样上下去,得有一个人专门挣钱供养学生恐怕还不够。否则,就只有放弃上学了。好在现在一个家庭最多只有两个孩子,为了下一代不再当农民,为了摆脱贫困面貌,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供孩子读书。

二是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由于孩子太小上学太难,一些偏远贫困山村,一些教学点、村小被撤并后,学生只能出村上学。加之交通不便,有的孩子每天甚至要步行往返几十里路,虽然这样锻炼了孩子的吃苦精神,但会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还有,许多适龄儿童因路途遥远,家长无法专门接送,无奈推迟入学时间。这样,孩子的学习时间缩短了,学习成绩上不去,将来到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也会产生不小的压力。另外,虽然大多数地方都实行了寄宿制,但孩子从小离开了家,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失去了家庭的爱,亲人关系淡薄,心理上肯定有负面作用。加之没钱,生活过得紧巴巴的,孩子会产生自卑等心理。

三是有些孩子被迫辍学而造成新的文盲,甚至走向堕落。由于学习费用增加,路途遥远,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孩子的成绩肯定跟不上。这样,孩子对学习会产生厌倦情绪,恰恰家庭也没有经济来源供养,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四是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许多村小、教学点被撤后,校舍闲置,维护保障工作无人负责,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因为这些地方有的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属于国有资产,学校不能轻易卖掉。有的属于集体财产,许多村还希望重新把学校办起来,因此不想处理掉财产,只有闲着,慢慢等待改变政策。另外,把教师都集中到一个学校去了,许多人无事可干,少了进取之心,这样也浪费了资源。

早在2011年12月1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强调,“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就近入学,不能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不能随意撤并学校,以免造成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使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因此失学。”

2012年5月2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介绍说,“目前,农村中小学数量依然存在下降趋势,要重点遏止盲目撤点并校现象。要把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当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而且如果撤并学校的数量比较多,要报上一级政府审批,凡是要撤并学校的,必须征求群众意见,特别是农民群众、家长的意见,如果没有这个程序,坚决不允许撤并学校。

下载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的利弊及其政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的利弊及其政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涉农奖励政策对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建议(5篇)

    涉农奖励政策对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建议——以江苏兴化农村商业银行为例 2011年12月12日 14:11:15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2009年3月《关于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意......

    农村被撤并学校资产处置的政策选择

    农村被撤并学校资产处置的政策选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邬 志辉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王存摘 要:农村被撤并学校资产的处......

    农村撤并学校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社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青伊湖农场:2001年以来,随着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合格学校建设的深入实施,一些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相继被撤并。为规范学校闲置......

    三峡工程政策的利弊

    三峡工程政策利弊评估---事管11-1班 一、三峡工程概述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同、171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近三分之一的人反对或者弃权......

    延迟退休的利弊分析以及政策建议(共5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延迟退休的利弊分析以及政策建议 延迟退休的利弊分析以及政策建议 摘 要: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始于1951年,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

    近平谈农村教学点撤并

    近平谈农村教学点撤并习近平说,总体看,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许多农村出现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据推算,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6000万,留守妇女达47......

    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 1.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控制房地产的空置量,促使空置房地产的消化,切实降低房地产税费,完善房地产市场法规,完善住房补贴制度, 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和贷款发放力度 2. 加......

    浅析家电下乡政策之利弊

    浅析家电下乡政策实行之利弊 (经济法总论期中作业) 摘要: 自2007年家电下乡在三省试行,2009年2月1日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以来,各地积极开展工作,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十分踊跃,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