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艺园林论文
农艺园林论文--景观设计:讲述人地关系
农艺园林论文--景观设计:讲述人地关系
摘要:场所与文化是我们在景观设计中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文介绍如何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雅安市三雅园的文化内涵,以及三雅文化的表现方式。我们通过三雅园项目的成功尝试得出一种新的场所与文化相互呼应的景观设计构思方式。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地关系
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hendricks.willemvanloon在其著名的地理学著作《vanloon'sgeography》中写道:“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它将时间和意义赋予地理”,这句话在四川省雅安三雅园的景观设计实践中产生了影响。
1四川省雅安市“三雅园”项目提出的挑战
雅安市是四川省著名的旅游城市,人口不足200万,是四川省西部生态旅游环线的过境地,与青城山、四姑娘山、海螺沟、西岭雪山、天台山等共同构成四川西部生态之旅黄金游线。雅安有成都后花园之称,驱车到成都仅需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到夏季成渝两地的人们把这里当作避暑休闲的胜地。在雅安的旅游资源中共有五大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第一个是三雅文化,第二个是茶文化(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第三个是汉文化(高颐阙),第四个是熊猫文化(第一个熊猫发现地),第五个是红军文化(大渡河)。雅安市政府希望我们能将“三雅文化”(雅雨、雅鱼、雅女)用园林的形式表达出来。拟建三雅园占地总面积6.7万平米,位于雅安市青衣江北岸,雅安市南北旅游交通干线与318国道的交汇处。成都进入雅安的必经之地,一江三河的交汇口,是雅安市景观格局中最为重要的位置。雅安市是一个山地城市,城市内的建设用地非常紧张,服务于市民的公共绿地均在城市周边的山上,城市内部没有一块像样的公园。三雅园的用地位置是城市自然风光最优美的地段,市政府将六公顷的场地从开发商那里买回,据说价值五千万人民币,所以市民们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建成为一处优秀的园林景观。但是,对于设计方来说压力并不在这里,而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达三雅文化这三个看起来风马牛互不相关的文化主题。
1.1曾经走过的弯路
由于对这个项目的背景和整个城市的情况了解不够深入,我们首先给这个公园一个错误的定位,仅仅把它定位在服务于雨城区的满足市民休闲的区级游园,对三雅文化的表达也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在第一次方案讨论之后,雅安市市长给我们讲了这个项目的背景以及他对这个公园的定位,他打了一个比方,三雅园的用地面积尽管只有6公顷,但对雅安人民来说其地位不亚于北京的颐和园。三雅园不仅是服务于雅安市人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服务于全国来雅安旅游的人们,三雅园应该是整个雅安优美自然风光的缩写,三雅文化实际上想表达的主题就是:雅安是一个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浪漫之城。
1.2来自人文地理学的启示
为什么三雅文化是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主题呢?带着这个问题,设计人员游览了雨城之心—蒙顶山,中国熊猫繁育中心—碧峰峡,夹金山藏寨等风光秀丽的风景区,大家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三雅文化不就是人文地理学中所要研究的人与自然的综合关系吗?(当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在19世纪传播开以来,他就具有关于空间和地方这双重兴趣中心,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垂直和水平两种关系;垂直关系把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因素连接起来,而水平关系则把不同地方的各种因素联接起来。在这一学术范围内,人文地理学只研究某些关系,而把另一些关系留给自然地理学者。在垂直课题方面,人文地理学者们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水平课题方面,他们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重点放在遍布地球表面的人类创造物和人类本身的流动上。整体或综合的课题则把这两方面揉合在一起,强调组成一特定地方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体)。
于是一个新的构思在脑中形成了,下面介绍对三雅文化的简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1.3对三雅文化的表层认识与深层认识
1.3.1雅雨文化
●表层认识
降水量居内地第一,年降水日,夜雨量,日暴雨量均居国内首位。北东向和南北向两列八字形山岭利于兜揽东来海风,位于盆地升上高原的第一梯,背靠高原形成地形雨,是雅安多雨的地理学因素。巴山夜雨,雅安雨水以夜雨为主。
●文化传说
女娲补天“漏天”传说:女娲补天时,由于精力耗尽,正好留下一道裂缝在雅安的上空,从此这里便阴雨连绵,据说这道裂缝就在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的顶上。
宋:陈与义《观雨》“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深层认识
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造就雅安雨城的特色,雅雨是整个雅安生态环境特征的“待言人”。
温暖湿润夜雨多的气
候非常适合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繁衍生息,孕育了古老的长江上游文明。
水资源丰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域景观。全市除两江五河外,支流小溪多达210多条适合鱼类的繁衍。巴山夜雨多雅致,夜雨为雅安平添许多浪漫的因素。
1.3.2雅鱼文化
●表层认识
雅鱼:学名重口裂腹鱼,古名“丙穴鱼”(因孔坪乡柏香村丙
穴产鱼较多),产地周公河,因周公河又称雅安河,故俗称雅鱼。
川农大已有人工繁育雅鱼的技术。雅鱼作为经济鱼类历史很悠久,为百姓喜闻乐见品种。
●文化传说
杜甫诗:鱼知丙穴由来美。
宋:宋祁专门为雅鱼的美味赋诗一首:二丙之穴,厥产嘉鱼。鲤质鳟鳞,为味珍腴。
鱼骨剑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周公河里出现了一河妖,声称必须选送一美女给他做妻子。一位美丽女孩站了出来,愿意牺牲自己拯救家人、乡亲和家园。最后女孩用宝剑智取河妖,自己也受伤坠入水底。河里的鱼感念女孩的舍身精神,汇游到一起,托起女孩。从此人们发现,河里的鱼头上都多了一块剑状的骨头。人们传说,那就是女孩用过的宝剑。
雅鱼进贡:雅州地方官员以雅鱼进贡皇宫,相传大约始于清乾隆年间,而犹以光绪帝、慈禧时代为甚。进贡时将鱼放在圆形的木桶之中,由于道路遥远,送到京城之时能有十分之一的鱼活下来就算多了。
●深层认识
雅鱼因其味道鲜美而远近驰名,曾经作为贡品,所以在民间地位很高。
因雨水多,河流密布,渔业成为雅安人们群众生活的支持产业之一,故因雨文化而生鱼文化。
鱼者,余也,裕也,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人民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之情。
1.3.3雅女文化
●表层认识
雅安妇女普遍皮肤白嫩,身材娇好,明眸善睐,美丽动人。是勤劳,善良,热情的劳动人民形象。
●文化传说
夏代亡国之君的妃子-妹喜传说即为古青衣羌国之人,可见雅女之美,古已有名。
在雅安民间故事中,关于女性的传说并不多见,除了女娲的传说和鱼骨剑的传说中的无名雅女外,还有一个蒙茶仙姑的传说,故事中讲的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种茶,多次失败,羌江龙王之女爱上了这位勤劳的男子,于是在蒙顶甘露井旁化身为一位美丽的少女,帮助吴理真成功驯化了野生茶树,后来两者白头偕老传为佳话,人们把这为龙女称为蒙茶仙姑,现在蒙顶山上还立有蒙茶仙姑的雕像。
●深层认识
雅安是多民族混居的地区,血统复杂,口音和长相都有别于临近区域,在人种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地位。雅安多雨多云雾,空气湿润,自然女人们皮肤白嫩,明眸善睐。雅安多山,雅女的身材自然娇小健美。雅女是雅安人民总体形象的代表,山美,水美,人更美,只有人的活动才令山水充满灵性。古人多少诗词赞美雅安的山水,其中点睛之笔无不落实在人的活动上。比如一首平羌渡(张祉滋)中说到:四面青山启笑,兴来不解新愁何?苍坪绣障风光丽,蒙顶仙芽雨露多。铁锁桥头人影乱,金华庙外橹声和。平倾岁岁沉秋月,对月几人有庙歌。
雅女是浪漫的象征,也暗喻山水美如画。
1.3.4关于三雅文化思考的结论
通过对三雅文化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雅文化表达了雅安市劳动人民对哺育自己的这块土地的热爱和歌颂。
三雅的提法表现了雅安人民的智慧:他们先赞美苍天,感谢上苍带给人间丰沛的雨水,而实际上雅安之雨完全得益于这里的地理特征--没有这块特殊的土地,苍天不会送这么多雨水下来。因此感谢雨水也就是感激这片土地。然后赞美鱼,赞美鱼也就是感谢苍天送给百姓丰富的物产。为什么选择鱼而没有选择水稻、茶叶、熊猫、飞鸟等物产呢?其原因很简单:因为鱼类的生产经营活动起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时期,其他物产的利用起源于农业文明,时间稍晚;因此人类对鱼的崇拜要早于其他农耕文明的物产,这在考古学上有充分的证明。另外,由于雅安雨水多,才有鱼类的大量繁殖供给人类取食,因此其实质还是对土地的敬仰。最后,雅安人民赞美自己,因为作为长江文化的发源区域,雅安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公5000-6000年,每个雅安人都为拥有自己的悠久的历史而自豪。那么,为什么会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呢,还是要感谢这片最富特色的土地。
2最后的解决方案
2.1设计概念:山-水-田-神话
山:地理因素是雨城的成因,雅雨文化的根基。
水:雅鱼文化的依托,山水城市的灵魂。
田:人类文明的符号,雅女文化的物质摇篮。
神话:浪漫城市的魅力源泉——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古人对雅安自然环境的浪漫解释)。
2.2景观设计方案的四大特色
2.2.1“神话——中轴文化广场”
该广场位于公园的中部,背倚青鼻嘴山,前临青衣江,其设计内容包括:
公园的形象主入口:与318国道相连。
是青衣江,周公山观景台:广场呈西北-东南走向,面向青衣江,可远眺周公山迷雾,有人说只要周公山山顶上有雾,那么雅安今天一定有雨。这是体现雅雨文化的一个景观节点。
女娲补天神话故事——雅雨文化核心故事:在广场的中间设计了一条裂缝,裂缝中间布满五彩卵石。本设计采用暗喻的手法,以地裂喻天裂,以五彩卵石比喻女娲炼石补天,同时在地裂的尽端设计一水火交融园林小品,以此来纪念女娲补天事业之伟大。
市民集会广场:为满足人们日常休闲以及特殊节日或演出等大型活动设计此广场。
雅女雕像:在中轴广场的滨江一侧安排一雕像为雅女梳妆,雅女的形象倒映在江水中,充满生活气息。山光、水色、人影在此溶为一体,以此象征雅安是“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人间仙境。
2.2.2“八字形山体——雅安地形的象征”
整个公园的地形设计采取台地的形式,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现场地形北高南低,延续青碧嘴山体的山形地势,恢复已经破坏的山水格局
对雅雨起因的比喻:雅安市是山地城市,北东向和南北向两列八字形山岭利于兜揽东来海风,位于盆地升上高原的第一梯,背靠高原形成地形雨,是雅安多雨的地理学因素。八字形山体的谷地就是中轴文化广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风水的格局。
2.2.3“雅鱼之溪-讲述山泉的故事”
雅安市山多雨多溪流多,将这一特色引入到园林中来以形成浓郁的地域山水特色。在设计中溪流的水源地是现场内部的一条灌溉暗渠,水流常年不断,水源来自碧峰峡,水质非常清洌。将这条暗渠改造成明渠,以卵石衬底,溪内放置雅鱼浮雕石,由于碧峰峡的溪水水温较低,或许可以放养一些冷水鱼,以增加游客的雅兴,这条主渠道定名为“雅鱼之溪”,溪旁置石,上面浮雕雅鱼进贡,杜甫诗词。来自雅鱼之溪的水流被分成八股,分别流淌到位于中轴文化广场两侧的中央水系,泉水叮咚,使身居城市的人们感受到山林的亲切。
2.2.4“田间的风景-讲述雅安的故事”
山林与溪流保育了雅安这片坡地,肥沃的土壤带来勃勃的生机,人们不断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神话,在公园内部山丘低地我们模仿当地的农田肌理来表达对山林土地的敬仰。人们在茶余饭后在田埂上休息聊天,和朋友们讲述身边的故事。
3一种新的景观构思方法的诞生?
对于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引入有很多种形式,最方便的情况就是在设计现场本身就有文化载体,最不方便的就是外来引入的文化(和场地自身没有任何关系),如何恰当的表达这种外来引入的文化,三雅园的方案设计构思方法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人文地理学对景观设计的启发就是:场景(地理)与文化相融合,人们通过感受场景而领会文化及文化的来源。
作者简介:
韩毅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景观设计三室主任/风景园林硕士
参考文献: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英)约翰斯顿著;蔡运龙,江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
第二篇:农艺园林论文--景观设计:讲述人地关系
景观设计:讲述人地关系
摘要:场所与文化是我们在景观设计中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文介绍如何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雅安市三雅园的文化内涵,以及三雅文化的表现方式。我们通过三雅园项目的成功尝试得出一种新的场所与文化相互呼应的景观设计构思方式。关键词:景观设计;人地关系
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Hendricks.Willem Van loon在其著名的地理学著作《Van loon's Geography》中写道:“历史是地理的第四维,它将时间和意义赋予地理”,这句话在四川省雅安三雅园的景观设计实践中产生了影响。
1 四川省雅安市“三雅园”项目提出的挑战
雅安市是四川省著名的旅游城市,人口不足200万,是四川省西部生态旅游环线的过境地,与青城山、四姑娘山、海螺沟、西岭雪山、天台山等共同构成四川西部生态之旅黄金游线。雅安有成都后花园之称,驱车到成都仅需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到夏季成渝两地的人们把这里当作避暑休闲的胜地。在雅安的旅游资源中共有五大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第一个是三雅文化,第二个是茶文化(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第三个是汉文化(高颐阙),第四个是熊猫文化(第一个熊猫发现地),第五个是红军文化(大渡河)。雅安市政府希望我们能将“三雅文化”(雅雨、雅鱼、雅女)用园林的形式表达出来。拟建三雅园占地总面积6.7万平米,位于雅安市青衣江北岸,雅安市南北旅游交通干线与318国道的交汇处。成都进入雅安的必经之地,一江三河的交汇口,是雅安市景观格局中最为重要的位置。雅安市是一个山地城市,城市内的建设用地非常紧张,服务于市民的公共绿地均在城市周边的山上,城市内部没有一块像样的公园。三雅园的用地位置是城市自然风光最优美的地段,市政府将六公顷的场地从开发商那里买回,据说价值五千万人民币,所以市民们对这个项目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建成为一处优秀的园林景观。但是,对于设计方来说压力并不在这里,而是通过什么形式来表达三雅文化这三个看起来风马牛互不相关的文化主题。
1.1 曾经走过的弯路
由于对这个项目的背景和整个城市的情况了解不够深入,我们首先给这个公园一个错误的定位,仅仅把它定位在服务于雨城区的满足市民休闲的区级游园,对三雅文化的表达也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在第一次方案讨论之后,雅安市市长给我们讲了这个项目的背景以及他对这个公园的定位,他打了一个比方,三雅园的用地面积尽管只有6公顷,但对雅安人民来说其地位不亚于北京的颐和园。三雅园不仅是服务于雅安市人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服务于全国来雅安旅游的人们,三雅园应该是整个雅安优美自然风光的缩写,三雅文化实际上想表达的主题就是:雅安是一个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浪漫之城。
1.2 来自人文地理学的启示
为什么三雅文化是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主题呢?带着这个问题,设计人员游览了雨城之心—蒙顶山,中国熊猫繁育中心—碧峰峡,夹金山藏寨等风光秀丽的风景区,大家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三雅文化不就是人文地理学中所要研究的人与自然的综合关系吗?(当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在19世纪传播开以来,他就具有关于空间和地方这双重兴趣中心,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垂直和水平两种关系;垂直关系把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因素连接起来,而水平关系则把不同地方的各种因素联接起来。在这一学术范围内,人文地理学只研究某些关系,而把另一些关系留给自然地理学者。在垂直课题方面,人文地理学者们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水平课题方面,他们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重点放在遍布地球表面的人类创造物和人类本身的流动上。整体或综合的课题则把这两方面揉合在一起,强调组成一特定地方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体)。
于是一个新的构思在脑中形成了,下面介绍对三雅文化的简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1.3 对三雅文化的表层认识与深层认识
1.3.1 雅雨文化
● 表层认识
降水量居内地第一,年降水日,夜雨量,日暴雨量均居国内首位。北东向和南北向两列八字形山岭利于兜揽东来海风,位于盆地升上高原的第一梯,背靠高原形成地形雨,是雅安多雨的地理学因素。巴山夜雨,雅安雨水以夜雨为主。
● 文化传说
女娲补天“漏天”传说:女娲补天时,由于精力耗尽,正好留下一道裂缝在雅安的上空,从此这里便阴雨连绵,据说这道裂缝就在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的顶上。
宋:陈与义《观雨》“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深层认识
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造就雅安雨城的特色,雅雨是整个雅安生态环境特征的“待言人”。
温暖湿润夜雨多的气候非常适合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繁衍生息,孕育了古老的长江上游文明。
水资源丰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域景观。全市除两江五河外,支流小溪多达210多条适合鱼类的繁衍。巴山夜雨多雅致,夜雨为雅安平添许多浪漫的因素。
1.3.2 雅鱼文化
● 表层认识
雅鱼:学名重口裂腹鱼,古名“丙穴鱼”(因孔坪乡柏香村丙穴产鱼较多),产地周公河,因周公河又称雅安河,故俗称雅鱼。
川农大已有人工繁育雅鱼的技术。雅鱼作为经济鱼类历史很悠久,为百姓喜闻乐见品种。
● 文化传说
杜甫诗:鱼知丙穴由来美。
宋:宋祁专门为雅鱼的美味赋诗一首:二丙之穴,厥产嘉鱼。鲤质鳟鳞,为味珍腴。
鱼骨剑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周公河里出现了一河妖,声称必须选送一美女给他做妻子。一位美丽女孩站了出来,愿意牺牲自己拯救家人、乡亲和家园。最后女孩用宝剑智取河妖,自己也受伤坠入水底。河里的鱼感念女孩的舍身精神,汇游到一起,托起女孩。从此人们发现,河里的鱼头上都多了一块剑状的骨头。人们传说,那就是女孩用过的宝剑。
雅鱼进贡:雅州地方官员以雅鱼进贡皇宫,相传大约始于清乾隆年间,而犹以光绪帝、慈禧时代为甚。进贡时将鱼放在圆形的木桶之中,由于道路遥远,送到京城之时能有十分之一的鱼活下来就算多了。
● 深层认识
雅鱼因其味道鲜美而远近驰名,曾经作为贡品,所以在民间地位很高。
因雨水多,河流密布,渔业成为雅安人们群众生活的支持产业之一,故因雨文化而生鱼文化。
鱼者,余也,裕也,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了人民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之情。
1.3.3 雅女文化
● 表层认识
雅安妇女普遍皮肤白嫩,身材娇好,明眸善睐,美丽动人。是勤劳,善良,热情的劳动人民形象。
● 文化传说
夏代亡国之君的妃子-妹喜传说即为古青衣羌国之人,可见雅女之美,古已有名。
在雅安民间故事中,关于女性的传说并不多见,除了女娲的传说和鱼骨剑的传说中的无名雅女外,还有一个蒙茶仙姑的传说,故事中讲的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种茶,多次失败,羌江龙王之女爱上了这位勤劳的男子,于是在蒙顶甘露井旁化身为一位美丽的少女,帮助吴理真成功驯化了野生茶树,后来两者白头偕老传为佳话,人们把这为龙女称为蒙茶仙姑,现在蒙顶山上还立有蒙茶仙姑的雕像。
● 深层认识
雅安是多民族混居的地区,血统复杂,口音和长相都有别于临近区域,在人种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地位。雅安多雨多云雾,空气湿润,自然女人们皮肤白嫩,明眸善睐。雅安多山,雅女的身材自然娇小健美。雅女是雅安人民总体形象的代表,山美,水美,人更美,只有人的活动才令山水充满灵性。古人多少诗词赞美雅安的山水,其中点睛之笔无不落实在人的活动上。比如一首平羌渡(张祉滋)中说到:四面青山启笑,兴来不解新愁何?苍坪绣障风光丽,蒙顶仙芽雨露多。铁锁桥头人影乱,金华庙外橹声和。平倾岁岁沉秋月,对月几人有庙歌。
雅女是浪漫的象征,也暗喻山水美如画。
1.3.4 关于三雅文化思考的结论
通过对三雅文化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雅文化表达了雅安市劳动人民对哺育自己的这块土地的热爱和歌颂。
三雅的提法表现了雅安人民的智慧:他们先赞美苍天,感谢上苍带给人间丰沛的雨水,而实际上雅安之雨完全得益于这里的地理特征--没有这块特殊的土地,苍天不会送这么多雨水下来。因此感谢雨水也就是感激这片土地。然后赞美鱼,赞美鱼也就是感谢苍天送给百姓丰富的物产。为什么选择鱼而没有选择水稻、茶叶、熊猫、飞鸟等物产呢?其原因很简单:因为鱼类的生产经营活动起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时期,其他物产的利用起源于农业文明,时间稍晚;因此人类对鱼的崇拜要早于其他农耕文明的物产,这在考古学上有充分的证明。另外,由于雅安雨水多,才有鱼类的大量繁殖供给人类取食,因此其实质还是对土地的敬仰。最后,雅安人民赞美自己,因为作为长江文化的发源区域,雅安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公5000-6000年,每个雅安人都为拥有自己的悠久的历史而自豪。那么,为什么会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呢,还是要感谢这片最富特色的土地。
2 最后的解决方案
2.1 设计概念:山-水-田-神话
山:地理因素是雨城的成因,雅雨文化的根基。
水:雅鱼文化的依托,山水城市的灵魂。
田:人类文明的符号,雅女文化的物质摇篮。
神话:浪漫城市的魅力源泉——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古人对雅安自然环境的浪漫解释)。
2.2 景观设计方案的四大特色
2.2.1 “神话——中轴文化广场”
该广场位于公园的中部,背倚青鼻嘴山,前临青衣江,其设计内容包括:
公园的形象主入口:与318国道相连。
是青衣江,周公山观景台:广场呈西北-东南走向,面向青衣江,可远眺周公山迷雾,有人说只要周公山山顶上有雾,那么雅安今天一定有雨。这是体现雅雨文化的一个景观节点。
女娲补天神话故事——雅雨文化核心故事:在广场的中间设计了一条裂缝,裂缝中间布满五彩卵石。本设计采用暗喻的手法,以地裂喻天裂,以五彩卵石比喻女娲炼石补天,同时在地裂的尽端设计一水火交融园林小品,以此来纪念女娲补天事业之伟大。
市民集会广场:为满足人们日常休闲以及特殊节日或演出等大型活动设计此广场。
雅女雕像:在中轴广场的滨江一侧安排一雕像为雅女梳妆,雅女的形象倒映在江水中,充满生活气息。山光、水色、人影在此溶为一体,以此象征雅安是“天地人神”和谐统一的人间仙境。
2.2.2 “八字形山体——雅安地形的象征”
整个公园的地形设计采取台地的形式,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现场地形北高南低,延续青碧嘴山体的山形地势,恢复已经破坏的山水格局
对雅雨起因的比喻:雅安市是山地城市,北东向和南北向两列八字形山岭利于兜揽东来海风,位于盆地升上高原的第一梯,背靠高原形成地形雨,是雅安多雨的地理学因素。八字形山体的谷地就是中轴文化广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风水的格局。
2.2.3 “雅鱼之溪-讲述山泉的故事”
雅安市山多雨多溪流多,将这一特色引入到园林中来以形成浓郁的地域山水特色。在设计中溪流的水源地是现场内部的一条灌溉暗渠,水流常年不断,水源来自碧峰峡,水质非常清洌。将这条暗渠改造成明渠,以卵石衬底,溪内放置雅鱼浮雕石,由于碧峰峡的溪水水温较低,或许可以放养一些冷水鱼,以增加游客的雅兴,这条主渠道定名为“雅鱼之溪”,溪旁置石,上面浮雕雅鱼进贡,杜甫诗词。来自雅鱼之溪的水流被分成八股,分别流淌到位于中轴文化广场两侧的中央水系,泉水叮咚,使身居城市的人们感受到山林的亲切。
2.2.4 “田间的风景-讲述雅安的故事”
山林与溪流保育了雅安这片坡地,肥沃的土壤带来勃勃的生机,人们不断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神话,在公园内部山丘低地我们模仿当地的农田肌理来表达对山林土地的敬仰。人们在茶余饭后在田埂上休息聊天,和朋友们讲述身边的故事。
3 一种新的景观构思方法的诞生?
对于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引入有很多种形式,最方便的情况就是在设计现场本身就有文化载体,最不方便的就是外来引入的文化(和场地自身没有任何关系),如何恰当的表达这种外来引入的文化,三雅园的方案设计构思方法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人文地理学对景观设计的启发就是:场景(地理)与文化相融合,人们通过感受场景而领会文化及文化的来源。
作者简介:
韩毅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景观设计三室主任/风景园林硕士
参考文献: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英)约翰斯顿著;蔡运龙,江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
第三篇:园林论文
浅谈园林景观建设与色彩运用
摘要:自然界因为色彩的点缀而显得生机勃勃、协调和谐。世间万物因为自身独特的色彩而显出个性的魅力。人们对色彩的热爱已是由来已久,自古以来,许多在器皿上可以不加纹饰,但不能不赋予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对于色彩的追求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景观设计方面利用色彩的组合构成,改变着过去传统构图方式,使现代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和更加具有时代气息。本文就色彩在景观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色彩的作用
根据研究证实,色彩作用于人的眼睛,人们不仅会产生对各种颜色的感受,还会产生情绪和其他的一些心理效应。正是这种色彩心理效应,我们通常把红、橙等颜色称为暖色,而把青、蓝等颜色当做冷色。因为红、橙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而蓝、青色则让人感觉寒冷。
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颜色与情绪的关系是密切的,伴随着对颜色的感觉会使人产生各种情绪。鲜艳的颜色会唤起人的情绪的兴奋,而淡色会使人产生沉静的心理。研究证实,鲜艳的颜色往往能强烈的激起情绪的奔放,而黯淡的颜色则对情绪起镇静和压抑的作用。根据这种色彩与情绪的反射作用,人们可根据所需的情绪渲染需要,对环境的色彩做出选择。
二、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类生存的每个空间都充满了色彩,色彩既可以装饰生活,美化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是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因此作为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对于色彩的设计应用就尤为重要。
1、暖色系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暖色系的色彩中,可见度高,色彩感觉比较跳跃,是一般景观设计中比较常用的色彩,暖色主要是指红、黄、橙色以及相近颜色。暖色有平衡心理温度的作用,易适合在寒冷地区应用。
2、冷色系在景观中的应用
冷色的色彩主要是指青、蓝及其相近的颜色。由于冷色的波长较短,可见度低,在视觉上有退远的关键。冷色给人以林静和庄严地感觉。如南京的中山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对于色彩的应用更为广泛,更为理想地从传统心态到现代思潮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体现在景观设计方面,从植物培植,道路铺装,景观建筑及小品建筑等色彩的应用中,都体现出更为丰富、协调的时代感。
第四篇:园林论文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
韩伶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业、工农业、交通业、贸易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时期,园林城市也就油然而生了。城市园林绿化也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在设计施工、生活功能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拓展,并以其充沛的行业活力在高速的发展着!
关键字:园林绿化、城市园林、发展、城市化
1.城市园林化的含义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2.建设城市园林的原因 2.1 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的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2.2 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由于信息传播和网络化的发展,造成了文化国际化倾向的加剧。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建筑和城市特色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文脉难以继承,这是一种文化的失落。文化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园林由于更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更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唤。
2.3 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 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 48.1%,我国1998 年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2030 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2.4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我国60 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 亿,占总人口的10%;等到2020 年,这个比率将达到16%,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目前我国已有1/4 的省市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老龄化社会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退休制度、劳保制度、社会福利政策、医疗保健及保险业,以及居住环境等。老龄化社会对园林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公园、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散步、健身、娱乐、休闲和交往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
2.5 工作时间的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使工作时间缩短,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紧张快节奏的工作,人们迫切需要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去放松一下身心,消除疲劳。从近年节假日七天长假期掀起的旅游热、假日经济等情况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在经济提高了以后,对大自然的热切渴求。这就要求园林工作者跳出小园林的围墙,扩展到风景名胜区的领域,去满足人对绿色、对自然环境的迫切需求。
3.园林城市发挥的作用
3.1 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能
园林城市是由各类形态各类功能的公园、绿地构成的总体,不管什么形态什么功能的公园、绿地都应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一项首要功能。它应该拥有很高的园林绿地率,其标准应以能够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为准。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不仅要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少搞硬质铺装,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还要特别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植保方面要严格限制使用有污染的药物,大力推广无污染的综合防治办法。3.2 把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作为一项重大功能
城市里高楼林立,车行如梭,烟尘弥漫,工作节奏很快,缺乏自然美,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缺乏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是城里人的一项重要追求。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就能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中国园林的一大特点就是师法自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其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最适合人群需要。美好的园林景色,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由于它能产生负氧离子,因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有益于身心健康,人们到了美好的园林景色中,不仅感到赏心悦目,而且感到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正是由于园林有此作用,所以都盼望把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学习工作场所绿化美化得更好。道路立交桥的绿化搞好了,会使人感到市容很美好,美好的市容风貌,是映入来到该市所有人眼帘的第一印象,而且会长记在心,影响很大。美好的市容风貌,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能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和美好的市容,仅仅依靠有限的公园是很不够的,必须把居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道路河道绿地以及隔离防护绿地等处都加以园林化。
3.3 要把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作为一项独特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当整个社会处于温饱型阶段时,精神生活需求还不那么强烈,到了小康阶段后就变得日益强烈了,这是个规律。例如目前,每天清晨都有大量人员涌入公园、绿地,有的爬山,有的打拳、舞剑,有的跑步,有的歌咏。不少公园仅进园晨练的就数以万计。在其他时间里进园赏景、观花,从事露天跳舞和开展拉琴、唱戏、打扑克、下棋等自娱自乐活动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特别是老人和康复中的人竟把公园视为每天必到之处,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处场地。目前的问题是现有的公园的数量和所能提供的活动项目都已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解决之道一是要尽快增建新的公园;二是要在居住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些文化设施,以便于就近参与活动;三是要适应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需要,如建体育公园、音乐绘画公园、科技公园等。3.4 在郊区发展园林,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
仅在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园林,不能很好地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园林的建设势必要扩展到郊区。郊区的农田和山地是归农民所有的,是农民赖以为生的,简单地让农民改种粮为种树种草以获取生态效益是行不通的,惟一可行之法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3.5 要把园林绿地明确定为防灾避灾的场所
城市里楼房林立,人烟密集,一旦出现大地震、大火灾之类的灾害,必须有就近可疏散的防灾场所,不然想躲都无处躲,这是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城市建设者必须设法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城市中的公园和绿地就是防灾避灾的场所,平常时期公园和绿地供人游,非常时期就是绝好的避灾场所。
3.6 要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
城市是用大量物化劳动建成的载体,应该想方设法使之能够永续利用,使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重大作用。一个城市能否永续利用,环境的好坏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是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所必不可缺的。4.创建园林城市的几项措施 4.1 园林绿地规划
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改变过去那种用绿化点缀城市,见缝插针、小打小闹的城市绿化模式,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4.2 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
中国传统园林凝聚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其风格、技艺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继承,将其引入现代园林,使之发扬光大。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绝不能简单地模拟仿建,必须大力创新,否则就没有了生命。为要实现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园林设计师要转变认识、放开眼界。说转变认识,就是要从狭隘的园的圈子中摆脱出来。不仅点能成园,线也能成园,面也能成园。放开眼界,则是要把眼界扩展到环境的全部,搞好景观环境设计。园林是环境的主体,环境中除有由植被、山石、水体、建筑构成的园林外,还有雕塑、道路、灯光、游乐设施以及标志物等物体,并且还要联系每一个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要将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从位置、体量到色彩,处理得和谐,与园林浑然一体。放开眼界,就是不仅要注重平面绿化,还要注重立体绿化;不仅要进行地面绿化,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力争搞好屋顶和阳台的绿化。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景观,扩大了观赏面,更重要的是由于覆盖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园林的作用。园林城市的设计要讲求风格。风格是由地理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艺术的及造园所使用的材料等诸多因素构成的,而且是经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形成的。其中地理气候条件是最大限制因素,而文化艺术则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
4.3 要把发动群众参与园林绿化和加强法制相结合
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离开社会和群众的支持参与是不可能办好的。为使群众能热爱并积极参与,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进行有关树木花草种养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其认识,培育其兴趣,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没有社会单位及个人多渠道投资,光靠政府拨款是不可能建成大园林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园林绿化的法制力度,使各项事业行之有效。4.4 要面向社会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园林城市的成败得失,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的有无和多少,因此要把人才培养工作当作一项根本大事来抓,根据全社会的需要,采取多渠道多方设法加大培养力度。园林绿化事业所需人才是多类型、多档次的,要按所需类型、档次分别加以培养。既要注重通过学校的培养,也要注重通过实践自学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除了进行知识性、业务性教育外,更要重视品德教育,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强烈的事业心,纵有知识懂业务,也成不了对人民有用的优秀人才。
4.5 搞好园林事业的改革开放
多年来,园林系统都是按事业单位加以管理,这种局面、这种管法很不适应大园林的需要,应该根据政事分离、政企分离、重心下移的原则进行体制改革,从体制上、机制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应该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兴办园林事业,从事园林设计施工和苗木经营等活动。可以预期,通过改革开放定会进发出巨大活力,定会使园林城市蓬勃发展。创建园林城市,即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生态环境,也称为绿色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走进世界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姚景权 谈西宁的生态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论文集续集 王寿 城市绿化事业发展政策的再思考 生态园林论文集续集 3 罗蒙 深圳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策略 中国园林2000/4 4 杜桂祥 大力推进绿化建设 实施可持续发展 园林2001/1 5 杨文悦 城市发展 规划在前 环保为先 园林2001/4 6 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 吉林出版社1997 7 马海鹰 欧阳东 以创建园林城市为突破口 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城乡建设1999/4 8 张宏 强化生态观念 建设生态城市 城乡建设1999/2 9 陈为邦 张希 奔向21 世纪的中国城市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10 世行 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法 商务印书馆1993
第五篇:园林植物学论文
初探园林植物在雾霾治理中的作用
随着雾霾天气的日渐加剧,人们开始注意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而其中园林植物有着天然净化器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其对雾霾治理的作用来减轻对大气的污染,获得更好的空气质量。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成分,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可吸入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变得阴沉灰暗。
园林植物具有降低颗粒污染物的良好作用,但植物的吸尘效果各不同。低密灌草主要粘附地面扬尘,高大乔木主要阻挡外围来的飞尘。所以对抗雾霾,最重要的是“滞尘”,也就是发挥园林植物天然“吸尘器”的作用来吸附有害的颗粒。从总体上来看,因为园林植物的滞尘能力各有不同,植物由于各自叶面粗糙程度、树冠结构、枝叶密度和叶面倾角等因素的差异,滞尘能力也有差异的。叶片光滑的植物,其吸尘方式多为停留;叶面粗糙、有绒毛的树木,其吸尘方式多为附着;叶或枝干分泌树脂、粘液等,其吸尘方式为粘着。待到下雨时,叶、茎、干等表面吸附的灰尘再被雨水冲刷下来随水流走。树木的叶面积越大,过滤空气尘埃的能力相对越强。通常,总叶面积大、叶面粗糙多绒毛、能分泌粘性油脂或浆汁的树种,是比较好的防尘树种,如女贞和松柏,因为有树脂,滞尘能力比其他树木强。除此之外,香樟、桂树、夹竹桃,吸尘效果都不错。
园林植被的滞尘作用,还因季节不同而有变化,如冬季叶量少,甚至落叶,滞尘能力较弱,而夏季滞尘作用最强。植物吸滞粉尘的能力与叶量多少成正相关。据测定,即使在树木落叶期间,它的枝丫、树皮也有蒙滞作用,也能减少空气含尘量的 l8 ~20%。有些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虽不高,但它的树冠高大、枝叶茂密,总叶面积大,所以植株个体滞尘能力就十分显著。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的个体研究观察期对雾霾治理的作用。
同种植物不同地点滞尘能力的研究同种树木在不同地点其滞尘能力也会有较大差异。比如同一树种在距离街道不同位置的滞尘能力也会有不同。以桧柏为例,在不同位置的滞尘能力排序为: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分车带> 自行车与人行道分隔带>公园内同株树面对街道面>公园内同株树背离街道面。植物吸滞粉尘的能力还会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因粉尘随风而动,下风方向粉尘量大,上风方向粉尘量低,早晨有露水,叶片粘尘量大,中午温度高、干燥,叶片粘尘量低。
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的植物个体来分析其对雾霾治理的作用。
雾霾多发地区大都没有大片的森林覆盖,森林群落中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其中以乔木最能对抗雾霾。因为高大的乔木可以阻挡住外面飞来的灰尘,还可以吸收汽车的尾气。是城市的第一道防线。一般来说,阔叶乔木吸附灰尘的能力比较强,这些植物叶子比较大,叶面上多分布有粗糙的绒毛,有些还可以分泌油脂。这样的阔叶乔木以其巨大的树冠,繁茂的枝干,可以滞留下较多的灰尘。
阔叶植物到了冬季叶子会掉落,这就需要常绿的针叶树木来补充,例如松树,柏树等。这些针叶植物对于灰尘的吸附能力虽然比阔叶植物弱一些,但是对于改善冬季的环境质量,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红豆杉1周能净化39.9%可吸入颗粒物及31.8%的二氧化硫,堪称雾霾“克星”。红豆杉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树种,也是世界万物中唯一可以提炼紫杉醇的树种,能快速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全天候制氧。其叶面和茎的表面能分泌粘液或油脂,因此能拦截、过滤、吸附或粘着悬浮于大气中的各种颗粒物。2010年6月,同济大学把三年生的红豆牌红豆杉与洒金桃叶珊瑚、杜鹃、龙柏、黑松、红花继木五种植物进行检测,结果红豆杉的滞尘能力最强,是黑松的1.85倍,是龙柏的近5倍,表明红豆杉可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具有良好的空气净化作用。
灌木对于降低灰尘和吸收灰尘也是有着不小的作用,虽然不及乔木高大,但是在城市的一些主要街道上,栽种一些吸尘的花灌木,就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障,过滤着空气中细微的灰尘。例如海桐又名宝珠香、七里香,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叶片嫩绿光亮,四季常青不凋。花谚说,“七里香降烟雾,又是隔音好植物”,它能吸收光化学烟雾,还能防尘隔音。有关月季蔷薇的一句花谚说,“月季蔷薇肚量大,吞进毒气能消化”,因为这两种花卉较多地吸收硫化氢、氟化氢、苯酚、乙醚等有害气体,可以减少这些气体的污染。在室内的环境内种植吊兰,可以吸附有毒气体作用大,成本低。有一种吊兰也叫“折别鹤”,不但美观,而且吸附有毒气体效果特别好。一盆吊兰在8—10平方米的房间就相当于一个空气净化器。
草本植物在雾霾治理中虽然效果不及乔木,但是在楼顶上或者墙体上种植绿化,草就比较适宜了。而且在种植树木的地方见缝插针,进行草地种植,不仅能增加绿化面积,还能吸附更多的有害气体。除了户外种植草本植物,也可在室内种植一些,也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例如芦荟,经检测,一盆芦荟等于九台生物空气净化器,可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物质。尤其对甲醛只收特别强,在4小时光照条件下,一盆芦荟可消除1平方米空气中90%的甲醛,还能杀灭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并且能吸附灰尘,对净化室内环境有很大作用。地被植物作为植物群落组成部分,对城市景观绿化、丰富园林绿化生物多样化发挥重大的作用。地被植物种类多、颜色丰富,对生存条件选择不苛刻,且生长在土壤表面,不会对园林造景产生巨大影响,在园林景观绿化工程中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地被植物的茎叶能够有效吸收粉尘、CO2、有毒气体,并释放氧气供人类使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地被植物根部位于土壤下面,能够有效涵养低下水分,避免水土流失,且有效吸收、分解地下有毒物质、净化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净化后的水分蒸发至空气,使得空气的湿度增加;美化环境,增强城市园林绿化效果。例如沙地柏是在城市绿化中是常用的植物,沙地柏对污浊空气具有很强的耐力,在市区街心、路旁种植,生长良好,不碍视线,吸附尖埃,净化空气。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乔木树种构成的绿地其滞尘量要高于草本植物十倍至几十倍,根据资料得出乔木树种是滞尘的主体,约占总滞尘量的 87%,灌木为 11%,草坪植被滞尘量最小,仅占总滞尘量的2%。
在绿地的不同结构和空间布局中,乔灌草型的减尘作用最显著,减尘率为40%;灌草型次之,减尘率为21%;草坪相对较差,减尘率仅为8%;非绿地空气含尘量是乔灌草的1.7倍。研究表明,多行复层绿带的滞尘效果最好,滞尘率达 46.2%~60.8%;其次为防护林地,滞尘率为38.9 %~46.1%;而由低矮的花灌木和草坪草组成的绿地,因结构较简单绿量也相对较小,在滞尘效果上远不如防护林斑块和多行复层绿带。所以在排列上,小灌木应栽在靠近道路或人为干扰较大的一侧,其后是大灌木或乔木;大灌木应搭配在乔木之间,避免与乔木冠幅重合,保证其生存空间。这样的植物群落约能阻挡交通污染30%—40%的颗粒物,10%—20%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以及5—10分贝的噪声污染。交通绿化隔离带、公园外围的片状绿地等,具有吸滞污染、改善空气的较强功能。这类间隔性绿地,乔木、大灌木、小灌木的比例应维持在1∶2∶5左右。如在一定面积内配置12至15株乔木,包括香樟、广玉兰、银杏、悬铃木、水杉等树种;配上30株左右大灌木,如夹竹桃、红叶李、慈孝竹、石楠等;外加80株左右小灌木,如杜鹃、月季、黄馨、小叶黄杨、火棘等,同时配以草本植物。这种植物配置的郁闭度约70%、疏透度约30%,基本可以形成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
虽然园林植物抗击雾霾的能力受植物配置类型、树木组成、种植密度、生长季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在雾霾治理中还是起着很大的作用。日本治理污染的重要措施就是城市绿化。东京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植物作为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还要注意利用其对于空气污染的强大的净化作用。将绿化景观与环境功能相结合,强调园林植物对于环境重要性,使其更好地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