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道:雪莲果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

时间:2019-05-14 00:5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晓道:雪莲果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晓道:雪莲果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

第一篇:晓道:雪莲果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

晓道:雪莲果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

去年以来,晓道乡大力调整产业机构,引导群众尝试发展雪莲果这一特色产业,开辟了又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今年来,晓道乡提出把“雪莲果做大做强”的口号,采取技术引导、资金扶持等形式,不断壮大规模。为确保产业效益和品牌信誉,乡上成立雪莲果专业合作社,请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户到各种植户讲解技术要点,合作社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如今,在各方的带动下,晓道乡种植雪莲果的农户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全乡共发展种植户100余名,种植雪莲果500余亩,按亩产6000斤、每斤2元保守估计,亩均收入可达12000元。全乡种植这一产业预计收入600万元。现已成为晓道乡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第二篇:产业链上筑堡垒拓宽群众致富路

产业链上筑堡垒拓宽群众致富路

——记凤翔县唐村乡索落树村设施蔬菜基地党支部

凤翔县委组织部谭荣盛 李晓锋

四月的凤翔古塬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活跃着一支党员志愿队,有的为群众建设施、配机井、搞滴灌;有的指导防治病虫害,联系客商销售……,一座座蔬菜大棚拓宽了群众致富路,一件件为民服务的鲜活事例拉近了党群心。受益的群众逢人便说蔬菜基地建支部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产业基地建支部

位于科技示范园西区的凤翔县唐村乡索落树村,是全省远近闻名的设施农业发展基地,是凤翔现代农业的一张“名片”。从2000年开始,在村主要干部的带领下,组织本村青年外出到山东寿光学习参观,借鉴外地经验,因村制宜,统一规划、统一调地、统一技术、统一贷款、统一管理,建起了全县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日光温室大棚。现已发展蔬菜大棚1200多座,品种达到10多个品种。

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变化。蔬菜的质量如何能持续保证?基础设施如何完善? 菜农的利益谁来维护?

针对这些问题,县委积极探索,创新党组织设臵,在索落树村率先建起了全县第一个设施蔬菜基地党支部。支部隶属于索落树村党

总支领导,支部有党员14人,支委3人,积极分子3人,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支部委员,以及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设施蔬菜生产党小组、蔬菜销售党小组、基地服务党小组。围绕产业技术服务、产品质量监督、蔬菜销售流通、基地生产生活服务、党员教育、组织宣传等工作对党员设岗定责,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农民群众的持续增收提供了组织保证。

党员帮带解难题

支部建立后,发挥作用是关键。党支部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先从群众最需、最盼的问题入手,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党员结对帮带,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架起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桥梁。

——基地支部多方争取投资90多万元,新打机井1眼、配套井房1座,为基地内所有大棚安装了滴水灌溉设施,解决了生产水源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作务技术的现代化、效益化步伐。

——基地支部带头研究育苗技术,筹资10万元,建成了基地实验育苗大棚1座,用以研究育苗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破解育苗中的技术怪圈,为基地健康发展探索了新路子。

——基地支部积极争取国投资金6万元,安装大棚卷帘机68台,节约了生产成本,降低了资源损耗,提高了基地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基地党支部根据广大群众的需求,聘请专家现场授课3次,累计培训500多人次,提高了菜农科学种植的技术水平,丰富了销售管理经验。

——基地党员王亚祥,发挥种植黄瓜的技术特长,主动深入农户棚内,面对面技术指导;党员王甲喜利用自身优势,成立了蔬菜专业销售队,专门负责销售基地内的各类蔬菜;党员苏秋志,多方联系,从外省、外地调入化肥、生态农药、塑料溥膜等生产物资,使广大农户足不出户,在家门前就能拿到想用的农资。

活力迸发促增收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支部。基地党支部成立以来,先后完善了17项规章制度,推行了党员承诺制、双向评议、任期目标等制度,对所有党员进行设岗定责,实施了党员与农户一帮一扶持发展机制,基地内所有党员实行挂牌亮身份,全力打造产业党组织服务农户、壮大规模、增加效益的新形象。为了丰富支部文化生活,投资2万余元,购臵各类生产技术指导书籍、光盘1万余册(张),建起了党员读书室,为党员、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索落树蔬菜基地党支部的建立,把志同道合的农村经济能人聚集起来,实行内行当家,贴近产业发展实际和党员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效发挥了党员特长,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有效地破解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困境,整合了农村产业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至目前,单棚最高收入已达1.5万元左右,超过历史同期水平,农户收入达到700万元以上。(柴智强编辑)

第三篇:巨野县发展书画产业,拓宽农民致富路

发展书画产业,拓宽农民致富路

近年来,巨野县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书画产业,走出了一条靠书画带动农民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全县有绘画专业镇4个,专业村50多个,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农民画家2000余人,相关产业从业人员6000余人,书画装裱、销售点60余家,在全国建立固定销售网点70余个,产品远销全国30多个城市及日本、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生产、销售书画作品60余万幅,产业增加值1.5亿元,书画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1.抓引导,建龙头。前些年,活跃在农村的农民画师大都是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产品档次低,形不成规模。针对这种情况,巨野县因势利导,制定了《关于发展书画产业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县书画产业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书画产业的运作。2003年11月又设立了巨野县书画院,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配备了专职人员,使全县真正有了代表画乡的窗口单位。书画院作为巨野书画产业的龙头,从培训、创作、展览、交流、推介等环节入手,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提高了画乡知名度。2005年,县又在古城街建设了书画一条街,对入驻的画廊免收管理费,县每年给予房租50%的补贴,以优惠政策吸引客户。目前,书画一条街已入驻画廊46家,县财政每年扶持资金20余万元,已连续三年,书画产销兴旺,书画一条街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2010年底,县委、县政府又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发展书画产业的新思路,设立了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多方筹资2600万元,在大野泽公园北侧建起了农民书画培训基地,占地面积16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项目建成后,将真正成为巨野书画创作展销的龙头。

2.抓人才,建基地。县组织力量,对全县队伍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分布状况,分期分批选拔优秀人才集中培训。县书法美术常年培训每年有500多人次,暑期培训每年2000多人次,对绘画人员较多的巨野镇、独山镇、麒麟镇、董官屯镇进行重点扶持,在乡镇驻地举办专题培训班,对热心从事绘画的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使绘画人员不断增加,成我名副其实的专业镇。董官屯镇农民画师徐凤秋创办了鲁西画院,每年培训1000余人,创作书画作品10万幅,带动了全镇书画产业的发展。

3.抓品牌,树精品。为提高画师创作水平,巨野县成立了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加强书画创作研究,组织人员到泰山、沂蒙山、太行山写生,全面提高画师的综合素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时代精神及城市建设需要,组织人员创作新品,提升传统产品档次,巨野县创作的工笔牡丹画工整典雅、色彩绚丽、雍容华贵、雅俗共赏,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全国知名画店出售的工笔牡丹画80%出自巨野人之手。加强与高等艺术院校和兄弟画乡的交流合作,经常聘请专家、教授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作品点评等形式来巨野传经送宝。今年,与曹州书画院结合,举办了三期高等画师培训班,培训画师320名,积极参加全国书画展、文化产业博览会,到艺术院校和河南、上海、江苏等地举办画展,使画乡形象逐步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工商局注册了“绘画之乡”、“工笔牡丹画”、“麒麟艺术品”等商标,利用互联网,电视新闻媒体、文博会等方式,拓宽画乡宣传渠道,搞好画乡品牌推介,形成了巨野书画之乡的品牌。巨野画师的单幅作品从2000年的几十元上升到现在的几百元、几千元,收益逐渐上升。

4.抓交流,扩市场。近年来,巨野县建立了大外宣格局,多次组织画师赴济南、深圳、西宁、银川等地举行展销活动;与河南、河北、上海、西安、日照、聊城等十多个知名画乡、传统工艺品生产地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省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将巨野定为书画实习基地,通过对外宣传,不仅提高了画乡的知名度,而且拓宽了艺术领域和市场。为搞好书画销售,成立了巨野县书画销售联谊会,加强统一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逐渐转变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的不良局面。在麒麟镇运作成立了全省首个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洪庙村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人员、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拓宽了销售渠道,带动了书画产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做强书画产业,从中央党校聘请专家,编制了《巨野县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巨野县书画产业园区规划》,计划在农民书法培训基地北侧建设400亩的省级书画产业园。在产业园建设中,县制定了优惠政策,对土地按照公益事业用地进行划拨,对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规费给予减免,集中建设一批画廊、创作室,吸引省内外画家入驻,打造以学术研究、书画创作展销、工艺品生产销售为

主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带动文化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到2015年,争取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书画产业增加值达到5亿元以上。

第四篇:2010.8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发展铺就致富路 烟草重中之重[范文模版]

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发展铺就致富路

新华网(2010-08-05)

稿件来源:威宁报社作者:王德聪

夏日的威宁,满山碧绿。绿树、绿草、繁花、一栋栋新建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环抱之中,田野里,白色的地膜在阳光照射下银波荡漾,竞相绽放的洋芋花争奇斗艳,行走在县城附近的草海、黑石头、小海、羊街等乡镇,到处呈现出山的风光、绿的自然。

素有“田坝”之称的中水镇,村民们正在地里收获早熟马铃薯,一派忙碌的景象,地膜覆盖下的烤烟长势宜人,绿浪滚滚。在秀水、麻乍、雪山等乡镇,天然牧场、人工草场上,一群群赶着猪、羊混杂的牲畜队伍,形成“赶着牛羊奔小康”的生动画面。一排排造型新颖、白墙青瓦的黔西北民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高原风景线。

马铃薯:土果变金蛋

去年以来,威宁县紧紧抓住喀斯特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气候,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马铃薯、蔬菜、经果林、烤烟等一批新型农业特色产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增收渠道。威宁县具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平均海拔2200米,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气候区域,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美称,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日照为1700-1945小时,为全省之冠。农产品方面,有享誉全国八大名梨的大黄梨、优质苹果、清香型优质烤烟、马铃薯、苦荞、中药材等,均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各地客商纷纷前来我县订货抢购,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交通不便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威宁县的特色资源一直无法变成“摇钱树”,走不出山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内昆铁路的开通,威宁县从此有了自己的火车站,一批批农产品源源不断的运往草海火车站,昔日高山上的“土果果”闯进了沿海大都市,摇身一变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蛋蛋。”

今年威宁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60万多亩,占威宁县土地面积的一半,涉及种植户28多万户,占威宁县农村人口的90%。按照每亩马铃薯2000元的纯收入计算,很多种植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麻乍乡嘠利村塘上组村民马永配去年种植马铃薯15亩,养牛6头,年收入3万多元,如今又建起一栋160多平方米的黔西北民居,家里还购置了崭新的现代家具。“不是政府的支持,我那能盖得起这么漂亮的房子,还是党的政策好。”马永配高兴地说。

现代烟草:农民增收的“金叶子”

威宁县拥有河谷地带和低凹丘陵坝地。当地高原气候培育了“清雅飘逸、柔美香甜”的优质烟叶,是全国清香型优质烟叶的生产基地。近年来,县委政府把烤烟生产作为威宁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围绕以科技兴烟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使烟叶生产水平得逐步得到提升。2009年,全县种烟15、6万多亩,收购烟叶43万多担,实现烟叶税收6000多万元,农民增收近2亿元。今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7.96万亩,计划收购烟叶50万担,预计实现烟税7500多万元,农民增收3亿多元。

“目前,我们已在牛棚镇、秀水乡、迤那建立了现代烟草示范基地,烟田内配套了小水窖、沟渠、密集式烤房等烟叶工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已初建成效,先后有贵州中烟、上海、长沙烟草集团在我县建起了优质烟基地,并签订了烟叶购销合同,一大批烤烟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烟农只管种烟,不愁卖不掉。”县烟草公司经理马本宁对记者说。

4300多亩优质烟连成一片,秀水乡是如何打破各家各户的土地界限?该乡党委书记马仲华感慨地说:“起初可费了不少劲,土地丈量了五六次,为了确保现代烟草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党委政府制定了‘三个不变’,(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原承包土地界限不变,土地面积不变)。村民们看到连片烟田规范整齐、行向统一,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加之集中育苗和机械化耕作节省了大量工时,烟苗长势又越来越好,群众理解了,都说各级政府和烟草部门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目前,全县共有3000多户烟农,其中,种烟大户超过100亩以上的就有200多户,50亩以上有300多户,职业烟农超过10亩的多达2000多户。

“现在,咱烟农清闲多了,以前,我们栽烟要1个多月的时间,自从烟草合作社成立以来,实行机耕才10天就栽完了。这样,我们就能把时间节约出来,大伙出去打打工,挣点钱帮补下家庭,栽完烟后,平常只是打打药,媳妇一个人就完全做得了,烘烤季节再回来”。牛棚镇范家田村烟农禄朴国笑着对记者说。

畜牧业:农民变牧民

行走在秀水乡前峰、高峰、华峰三峰万亩草场上,一望无际的人工草场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顶。村庄里,新建的黔西北民居一栋连一栋,正在建设的通村油路工地上,施工人员正忙着砌边沟,一派紧张忙碌的场面。现代化的“羊别墅”里关满波尔多羊群。

“我从06年就开始养羊了,那时养的是黑山羊,07年后,政府引进波尔羊,我家发了38只母羊,两只种公羊,去年,发展到100多只,年底卖了40多只,收入5万多元,养羊确实比种洋芋收入高得多。”前峰村农民杨绍群喜不自禁。

据了解,2007年来,国家、省、地扶贫办启动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养羊扶贫项目”在秀水实施,总投资近1000万元,采取滚动扶贫的方式,首批扶持农户1000户。目前,已建成连片人工草场2.4万多亩,零星草场1万多亩,养波尔山羊13000多只,其中基础母羊10000只,新增羔羊3550只,涉及农户400多户。

短短两年多时间,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效果明显。“原来是只管种草籽购羊子,后续管理和销售环节等措施没跟上,为了保障让群众得到实惠,从项目实施开始,我们采取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种草的方式,成立了“三峰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负责基地疫病防治、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马仲华感慨颇深。据了解,“三峰村”平均海拔在2300多米以上,土地贫瘠,农民主要以种包谷洋芋为主,过去,农民养羊主要以放养为主,由此对生态破、植被造成破坏。为了修复生态,保证增收,山上进行了封山育林后,利用项目支持,通过引进适宜圈养的波尔山羊,真正实现了农民从粮民向牧民的转变。

2008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威宁县在秀水、哈喇河、观风海等乡镇启动建设草地生态畜牧业百里示范长廊,实施核心区养殖辐射带动,以秀水、观风海为核心区打造3万亩畜牧生态养殖基地,力争在2011年前在全县建成共10万亩的人工种草养殖区。如今,在秀水、雪山、麻乍等10余个畜牧乡镇,种草养畜规模已经形成,昔日与土地为业的众多农民将告别土地当“牧民”。

中药材:协会铺路搭起桥

在山川秀丽、绿树成荫的哲觉镇,仿佛走进一片原始森林,在这里,除了耕地,全是森林。“哲觉镇有41000多人口,耕地面积不到29000亩,森林覆盖率

却高达60%。人多地少,群众却不毁林开荒,靠的是外出务工和发展特色产业。”该镇党委书记崔炳鸿说,近年来,哲觉镇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全镇每年种植折耳根、百合、党参、魔芋等上万亩。去年,仅折耳根种植就有400多户,一半人家收入上万元。

“发展中药材需要大量劳力,在销路、运输等具体环节上要保障农民利益,所以,我们成立了中药材协会。”崔炳鸿介绍,哲觉镇中药材协会的成立,通过网上进行销售。自中药材协会成立以来,先后有贵州仪佰制药厂、安顺制药厂等厂家前来定货,生产上,农民只负责把药材季挖起来,有协会指导农民搞好初加工,销售上,农民不用操心,协会会组织人来完成。“我们只管种植,挖药。运输和销售都由协会去办,到时候我们只等着他们把钱送来。”公平村村支书顾光华告诉笔者。

目前,全县已注册各种专业合作社、协会100多家,各种特色产业协会应运而生,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配、运输、市场销路等问题。

“威宁是农业大县,三农问题是大事,要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这三个问题,要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变传统农民为现代农民,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在发展特色产业上,逐步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狠抓农村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等突出问题,努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地委委员、县委书记杨兴友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第五篇:广东南雄邓坊镇利用远程教育拓宽农民致富路

广东南雄邓坊镇利用远程教育拓宽农民致富路

广东省南雄市邓坊镇积极探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高标准建设、高水准管理、高效益使用远程教育,使远程教育真正成为“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载体,为广大农民朋友撑起了一片广阔的致富蓝天。

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运用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多形式宣传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把对党员的教育与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培训结合起来,采取农闲集中学习、农忙分散学习、节假日补习等多种形式,达到人人学科技、人人得实惠的目的。去年以来,该镇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9期次,新培植远教科技示范户6户,培训干部群众75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000余份(册)。

创办基地,引导群众致富。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镇“学用转化示范点”,4个村级种植、养殖“学用示范试验园”,培育35 个村民组“种、养学用示范户”,广大党员干部通过示范基地学习、收看远程教育内容,真正掌握了1—2门致富技术。到目前,该镇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平台,培养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250 人,培养致富能手和入党积极分子356人,带动了许多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抓好教学,确保学用效果。各基层站点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发挥网络传媒作用,组织学习了十七大报告、《十七大报告辅导讲座》等。同时,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作用,围绕经济发展项目组织社员和群众参加学习,使他们及时掌握实用技术和市场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养猪、养鸡、蔬菜种植、水稻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教学培训;建立了远程教育三华李种植示范基地、养鸡示范户、养猪示范户,实地组织群众交流学习,促进了知识向技术和能力的转化。

示范引导,确保榜样作用。有针对性地选择政治素质好、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开展政策理论、种养殖、科技推广等现场培训16次。采取“课堂+基地+示范户”、“支部+协会+养殖大户”等教学模式,积极做好教学辅导和技术指导。该镇在高寒山区上湖村引进三华李1500亩,组织成立“高山果专业合作社”,22名党员分片负责,组织120户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参加合作社,形成了以合作社为主,农民自愿参与的“订单生产”模式。该村2009年投产的高山李获得好收成,平均亩产达4000斤,亩纯收入2000多元。

下载晓道:雪莲果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晓道:雪莲果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