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那一年我们经历了一场忧伤》有感
书目:《那一年我们经历了一场忧伤》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姓名:张雅雯
学校:上海市彭浦初级中学
年级:预备年级
指导老师:王凯
家庭住址:上海市闸北区三泉路517弄9号501室
联系电话:***
读《那一年我们经历了一场忧伤》有感
我阅读的书目《那一年我们经历了一场忧伤》,这本小说写的是高中的日常生活,也写了许多温情暖意。这本小说是从一个女生的视角进入,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勇气。
这本小说的主角是一名高中女生,写的是高中生活。告诉了我们高三岁月,不应该只属于复习和高考,还应该拥有阳光,恋情和青春。
在这个小说里,我能感受到一名高中女生面对全部的痛苦和欣悦,如:生命的负担、社会的纷繁、还有欢乐,痛苦和忧伤,这些她都要面对。同样这也就是她的青春,她经历了点点滴滴,使她明白了要有勇气生活下去。书中内容涉及到早恋、父母移情、同性嫉妒,青春夭亡等,她都经历过一些,让我们明白了这名高中女生的难处。
做大人的觉得生活难,可做孩子的只会更难,这构成了现代人的共识。随着时光飞逝,这一切的难处都压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大人们着急,想要帮助他们,可是没有机会,所以这一切都得要靠孩子们。在这些情感的面前,孩子们在慢慢成长,迈出了一个又一个脚印。在中学生面前少不了赞许,大人们会称赞他们,而且会一次又一次地说你们是未来,是希望,是祖国的花朵。可这些赞许又有什么用呢?还得靠我们自己走出来。全书围绕一个寻找的故事,寻找身边的一切,也许是喜怒哀惧,也许是情感的事,等等。
在平常的生活中埋藏着许多感激和怨恨、亏欠和怀念,还有报答与嫉妒、自得有怜悯等等。这些都会隐藏在平凡的生活中,需要你经历,才可以一一发现。
通过这些生活上的难处,让这名高中女生懂得了什么才是勇气,让她很好地去面对这一切。她还要经历另一些故事,也许她亲眼目睹了大人们的事,这就是另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更使她明白了要有勇气生活下去。
这本书告诉我们:经历既是一切,无论这些经历是怎样的,和别人比起来这都是不同寻常的经历。在一些难处上,更会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勇气。
第二篇:《那一年我们经历了一场忧伤》读后感
梦想与承担是一对双胞胎
选择这本小说是因为自己马上也要升高三,而未来总是被憧憬的。小说中描述的日常生活,我当然也很熟悉。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正逐渐走向成人的世界,从咿呀学语的婴孩开始,这一路我们经历了不少风雨,无论心理与生理,都在不知不觉中蜕变。但是在茫茫人海和无边历史中,我们这一代高中生注定是随波逐流的。物质上,比起父辈我们确实富裕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幸福。只是为了十八岁时的一场考试,各种补习与辅导便张狂的夺走了童年,现在又来摧残青春。所有的一切都是应试教育种下的苦果。
即使所有人都乐意提倡素质教育,但我们都明白,对于平民来说,高考是最公正的方法。所有的素质教育,在高三这一年里也不得不回归到应试教育这条路上来。也许韩寒那样剑走偏锋,靠写书一举成名也不错。但是,韩寒的成功是没法复制的。
生命的负担、社会的纷繁、来不及的欢乐和忧伤,我们要面对全部的痛苦和欣悦,所有的一切都加在我们并不坚实的肩上,大人却连同情和援助的机会都没有。梦想与承担是一对双胞胎,我是知道的。而未来的路,我们只能自己走。从少年到老年,从此处到彼处,这条路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会轻松。沿途会经历一些故事,故事里必然会有泪水和苦痛。所以我们需要勇气,此时,它不再只是一个很抽象的名次或者形容词,就像空气和水,它那么具体又真实。
在作者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主人公一直在寻找,不只是实指的现实世界,更是渺远的心灵世界。在老师与家长的极力反对下,依旧保持着一颗感恩之心,帮肖寒寒找回了他对人生的信心及被忽略了的青春的光彩。没有人的青春是可以被忽略的,作者用亲切、自然,不加雕饰的文字唤起了我们最美的、最温馨的记忆。
就像每朵乌云都有光明的边沿,多年后当我们回顾起高中岁月,我们也一定会感慨,那真是一段无法忘怀的青涩年华……
第三篇:那一年我们高二了作文
那一年我们高二了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那一年我们高二了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同往年一样微凉的秋风正悄然吞噬着盛夏残留的余温,秋季还是带着它独有的韵味如期而至,不同的是我一步入高二。
刚开学的时候,感觉那群跟自己同窗一年的同学依旧有些陌生,两个月的暑假不算太过漫长,但足够让人在不经意间淡忘。于是带着那份云里雾里的迷茫,我站上了高二的起跑线。高二的课时明显要比高一安排得紧凑,面对老师生疏的脸多多少少有些不习惯。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个崭新的开始,而我要做的是打起精神用最短的时间去适应周围的变化。突然意识到自己也需要改变,做些成长的改变,学会懂事、学会长大。
开学第三周我便经历了了将近一星期学农学工的生活。这无疑是同学之间又一次重新的认识与了解,暂别对亲情的依赖,没有友情的支持和陪伴即便是短短七天也将寸步难行。七天里开始体验到什么叫同舟共济,集体的概念在脑海里日趋鲜明,学农学工的过程中我更悟出了不少生活的真谛。生活原来就是一门艺术,而我们必须善于动手,善于发现和创造才能看见生活光鲜亮丽的一面。生活的真谛并没有载入课本教材中的某一章节,你无法用公式去计算也无法用理论去解释。只有亲力亲为通过实践去验证,你才会对人生有所体悟,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中这一微妙的过程。
学校的学习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不断充实自己。曾经以为只要那样便能使人变得睿智,却孰不知跳开这片浩瀚无垠的海洋外面是更为广阔无边的天际,自己原来引以为傲的能力相较之下简直是自惭形秽。我们能够识别花市中的玫瑰和郁金香却惟独分不清农地里那片绿油油的芽儿到底是冬瓜还是南瓜;我们能够动动笔杆子写些不入流的文章却惟独拿不了锄头铁耙下田耕地;我们热忠于西洋的圣诞节和愚人节却惟独推算不出中国古代的'农历节气;我们称自己是新世纪的主人翁但一旦脱离了父母生活就开始杂乱无序,完全没办法自理……
处在这样的大千世界我们所学会的真可以算是少之又少,短短的七日我仿佛对自己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站在高二的跑道上我似乎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如果说人生的缺憾是种美,那么人生的意义大概就是不断学习和进步借此来填补自生存在的漏洞,将缺憾至最低吧!
一个星期7天,一天7节课,一共7门功课,一天睡眠7个小时。
如果知识掌握得七零八落,你就会觉得七上八下;只有把知识掌握得“七平八稳”,你才能体会学习生活中的七彩纷呈。
第四篇:读《十八岁那一年》有感500字
读《十八岁那一年》有感500字
芜湖市峨桥中心小学
蒋山分校六年级 程磊
这几天,我在读龙应台、安德烈的《亲爱的安德烈》。其中《十八岁那一年》让我感触颇深。
这篇文章讲述了龙应台给安德烈的回信。他们谈论着自己十八岁知道什么、是怎样的、好或不好……龙应台的18岁是在1969、1970年的台湾度过的,那时的战争,文革,艺术等等,她都不知道。房子常被海啸淹没。垃圾河里、岸边到处都是。渔民开的小店买的东西早已屡见不鲜。可是时隔30年后的她却觉得渔村给她的收获很大。某方面甚至比处在网络、艺术、文化熏陶的安德烈更好……
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价值这东西被颠覆、被渗透、被构建、被解构、被谎言撑托的理直气壮、是非难分的地步时,我会想到渔村里的人。“我觉得这句话很深奥。但是我联想到那些外出打工、为生活而奔忙的人,每每碰钉子时,总会想念着故乡。因为故乡是每一个游子的避风港。
这篇文章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成长,长大后居然还很怀念!不过,深思一下也不难发现:正是因为贫困、无知和落后才会有更多淳朴、爱心、求知、苦中作乐的人出现。高贵的品质也可以出现在花旦、杂货店、老板、老兵等人的身上。因为拥有的少,才更珍惜,拥有的多,反而不在乎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不也就是这个道理吗?
第五篇:读三国演义有感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
石湾一小五(1)班黄子龙
最近我读了一部好书叫<<三国演义>>,它给我的感受很深。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候纷争,各据一地,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的故事。以曹操为首的魏国依靠“天时”;挟天子令诸候最为雄霸。以孙权为首的吴国依靠“地利”盘居在鱼米之乡的江南.以刘备为首的蜀国依靠"人和",同甘共苦,最为团结。最后魏国灭了蜀国,司马氏又建立了西晋,灭了魏、吴二国,统一天下,三国一朝覆灭......
虽然三国中最弱的是蜀国,但是刘备巧妙地利用“人和”打下江山。他们艰苦奋斗,努力地保卫家园。特别是桃园三结义时刘备、关羽、张飞共同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多么有志气的誓言!多么坚定的信心!也是多么珍贵的友情啊!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值的我学习。在生活中我要象刘备一样,以诚待人,与同学互相帮助,在人生的道路上结识良朋知已。相信一定能走向成功。
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最让我深受感动。第一次他们来到诸葛亮的茅屋前,得知诸葛亮不在,只好走了;第二次,寒风凛冽,雪花纷飞,二顾茅屋,但又扑了个空;第三次,太阳象火球一样烤着大地,离茅屋千里,刘备下马步行,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刘备站在茅屋前等了两三个小时,诸葛亮被刘备他们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是多么尊重人才,他用精神来激励别人,以德服人。看到这里我想一
个人如果要被人尊重,主要是他首先要学会先去尊重别。把别人放在第一位,以诚待人。
想到这里,我们身边也要这样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班的同学小宣,他热爱班集体,热心助人,经常默默地为大家服务。同学们都为他的行为所感动,喜欢和他做朋友。
如果大家都象刘备和小宣一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我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辅导老师:符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