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黄河应急防御体系的建立
浅谈黄河应急防御体系的建立概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博大的胸怀抚育着中华儿女,为民造福。但过度开发和索取,也给黄河带来创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河床淤积抬高、违章建筑侵占黄河河道、生产堤缩窄行洪宽度、过量引水导致黄河断流等,这些都将对黄河防洪产生不利影响,加大黄河防汛难度。2003年非典、2007年南方雪灾、2008年汶川地震,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影响较大。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强暴雨、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突发、多发、并发的趋势。大灾造成通信、交通、电力中断,代价惨重;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为改善黄河防汛现状,确保发生洪水时沿黄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缩小灾害范围,降低灾害损失程度,尽快恢复灾后生产、重建家园,建立防汛应急防御体系非常重要。2 严峻的防汛形势
2.1黄河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增加
从历史上看,1933年四川茂汶叠溪发生7.4级地震,使黄河结束了1922-1933年持续了10多年的枯水期,这次从枯水期向丰水期的转变,一直延续了10多年的时间;1958年2月,同样在茂汶发生6.2级地震,当年夏天黄河出现大水,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00m3/s,是近50年黄河出现过的最大流量。对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冰雪灾害,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汤懋苍认为,2008年1月9日发生在西藏的6.9级地震负有主导责任。此后3月21日昆仑山地区发生7.3级地震、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3次地震均发生在北纬31-35度之间。今年4月,汤懋苍在全国汛期预报会商会上指出,在北纬35度的黄河中游可能会出现较强的降雨。黄河、渭河流域和河套地区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据国家气象局预报,2008年汛期黄河流域主要多雨区分布在三门峡以下区域,降雨量较常年偏多2-5成,这一地区恰好覆盖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暴雨区,容易形成下大型洪水。截至目前,黄河下游自1982年以来已连续25年没有发生大洪水,按照水文统计规律,没有发生大洪水的连续时间越长,发生大洪水的几率越大。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发生强降雨,小浪底水库只能控制这一区间流域面积的14%,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尚有2.7万km的无水库控制区,该区域本身产生的百年一遇洪水花园口站将达12900m/s,即使控制小浪底水库不下泄,由于这一区域紧靠下32
游滩区,洪水预见期短,仅12900m/s洪水下泄也将给黄河下游滩区和黄河两岸堤防造成极大影响。
2.2河道主槽淤积萎缩
随着泥沙的不断淤积,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河道主槽萎缩,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滩低、槽高、堤根洼的形态尚未彻底改变。河床断面横比降大于纵比降,中常洪水发生横河、斜河、滚河和顺堤行洪的可能性较大,洪水表现为水位高、演进异常,防洪工程出险频繁,严重威胁堤防安全。
2.3滩区群众迁安救护
黄河下游滩区仍有群众居住,从事农业生产。每年编写防洪预案时,将滩区群众迁安救护方案当作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修订、完善,从滩区群众的迁安救护任务、组织、责任、不同流量级灾情预估等方面预筹了保障措施。但当黄河下游发生4000-8000m3/s的高含沙量洪水时,滩区群众的迁安救护任务将十分繁重,防洪工程的防守压力也将增大。
2.4防汛责任制落实
由于黄河水量小、险情少、多年未发生大洪水,部分地区干部群众和一些多年从事防汛工作的同志产生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流域防汛得不到地方政府及防汛责任单位应有的重视。地方政府防汛抗旱会议多是部署地方防汛抗旱问题,对黄河防汛没能从思想上、行动上给予足够的重视,防汛责任制需要进一步落实。3 应急防御体系
3.1人员调动
黄河防汛是全民应尽的义务,涉及多个部门、多方面人才,需要防汛责任部门齐心协力、相互配合。黄河防汛部门要吸收专业人才,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自成一体,同时要与当地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配合。黄河防汛部门在加大自身专业人员交流力度的同时,适当选派人员去当地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挂职,参与当地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与防汛相关的工作,培养多面手。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和防汛队伍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大防汛责任单位人员和工作交流力度,增强防汛意识,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促进防汛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建立防汛抢险基金
3国家每年有一定的防汛资金投入,对黄河防汛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但这些投入与黄河防汛要求相比差距较大,远不能满足现代防汛抢险的需要。黄河防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尤其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更是如此。建立防汛抢险基金,按照“平时投入、战时急用”、“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措资金,采取国家承担小部分、非沿黄受益地区缴纳大部分的方式,改变由国家单一投入的局面,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注重日常投入。制定相关政策,确定资金储备比例。利用小部分防汛抢险基金,适当解决专业机动抢险队员兼职报酬,支付群防队员上堤防守费用,慰问解放军、武警官兵,增强防汛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绝大部分用于安置灾民和灾后重建。防汛抢险基金由国家防总或相关部门代管,严格支付手续,专款专用。
积极与保险公司联络,实施洪水保险,减轻洪灾居民和企业损失,安定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生产秩序,减轻国家负担,降低灾害损失程度,迅速进行灾后重建。洪水保险是一项主要的非防洪工程措施。
3.3料物储备大联合国家各部门都有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防御措施和料物储备,能够满足本部门预防突发灾害的需要,但受资金限制,料物储备的品种、数量相对较少。实行料物储备大联合,将一个地区各部门、各部门的上级部门、国家料物储备进行联网,形成料物储备保障体系,一旦该地区出现突发事件,统一调度,缩短料物运输时间。灾害过后,按照动用料物的种类、数量及时补充。将分割管理、互不相通的各种应对紧急事态的储备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3.4抢险机械的大调动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黄河防汛抢险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步伐明显加快,抢险速度大大提升,缩短了防汛抢险时间,为战胜洪水争得主动,大中型抢险机械在防汛抢险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针对这种情况,由地方政府或防指出面,相关部门配合,将一个地区所有大中型机械统一备案,各自保管,并与临近地区联网,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地方政府或防指发布命令,紧急调动该地区所属大中型机械到抢险现场,保证抢险需要。
3.5防汛技术大联网
黄河防办作为同级防指的办事机构,主要负责制订黄河防汛的各项技术措施,指导防汛抢险工作,当好同级防指的参谋。黄河防汛部门有一套先进的网络传输系
统,能够进行水、工情传递,决策、指挥防汛抢险工作。城市及内河防汛也有一套雨水情测报、防汛信息网络系统,两者归属同级防指管辖、指挥。实行同一地区、上级部门及国家防总防汛技术大联网,实现资源共享,能够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节约投资的目的,对黄河防汛、城市及内河防汛无疑是件好事。
3.6防汛道路
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与开发力度,加高、改建、加固了许多防洪工程,防洪强度进一步增加。随着黄河治理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标准化堤防的实施,堤顶全部得到硬化;北金堤山东段经过各方努力,结合村村通工程,堤顶硬化全线贯通。堤顶作为防汛和沿黄群众生产的交通道路,为黄河防汛抢险和沿黄群众提供了便利,保证了防汛料物、人员的及时运输,为防汛抢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个别堤段辅道尚未硬化,与村村通公路无法有效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路面损坏。一旦遇到阴雨天气,防汛车辆上堤困难,道路受阻,无法应对突发灾害。保持已硬化道路路况良好,将未硬化的上堤辅道分批进行硬化,与村村通公路相通,不断提高新修道路级别,保证道路质量,有计划地进行维修保养,确保防汛道路安全畅通。
3.7安全转移滩区群众
黄河下游滩区涉及人口多,滩区安全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完善,一旦发生洪水,人员转移安置任务十分繁重。河务部门要密切注视河势工情变化,做好滩区群众迁安救护预案,积极与地方气象、水文、水利等部门配合,搞好洪水、天气的预测预报,坚持以人为本,一旦发生漫滩,及时、安全、有效地撤离群众,安排好滩区群众生活,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减少滩区群众伤亡和财产损失。结语
吸取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造成通信、电力、交通中断,抢险救灾困难的经验教训,从最不利情况出发,配备发电机组,重要报汛单位和指挥调度部门配备卫星电话或短波电台等通信设备,做好特殊情况下防汛交通和生产生活保障预案,做好无现代化技术设备支撑条件下的防洪方案计算、洪水预测预报等传统技术手段准备。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预案,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和非常对策。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从组织、预案、工程、队伍、物料等各个环节做好准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防洪工程、预案完善、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物资储备、队伍建设、预测预报、制度健全等方面入手,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对防汛准备工作进行再部
署、再检查、再落实,确保安全不留隐患、工作不留死角。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积极预防突发灾害的发生。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突发灾害和抗风险能力,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能力和自救能力,积极进行自救和灾后重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害损失程度。
第二篇:规模化肉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
规模化肉鸡养殖场生物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
冯涛 赵炜东
一 隔离
隔离包括场舍的隔离、人员的隔离、设施的隔离和操作的隔离。鸡场内部要区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区与区之间需设消毒设施。鸡舍门口设有车辆消毒池和人员淋浴消毒室,所有进出场人员必须淋浴消毒;鸡场谢绝参观,禁止外来人员进入鸡场;本场人员实行封闭式管理,在饲养期间不得随意外出;外出进场后需执行严格的洗澡、消毒制度;外出人员不得接触禽类及食用禽类相关产品,以确保回场后的生物安全;外来车辆及动物产品不得随意进入场区,进出场区的车辆及物品必须经严格的消毒后方可出入等等;使外界病原不能进入鸡场内部,进而确保鸡场的生物安全。
二 科学有效消毒程序的建立
鸡场周围环境消毒
要求每天清扫、整理鸡舍周围,生产区内要求无杂草、垃圾,保持鸡舍外的清洁性;场区内净道和污道分开,雏车和饲料车走净道,病死禽和鸡粪走污道,并在远离鸡场处设有无害化处理区进行无害化处理;场区道路每3天喷洒消毒药一次;每周清理鸡舍周围杂草;不得乱放物品;不得乱丢垃圾;定期喷洒杀虫药消灭昆虫,定期投放灭鼠药。
鸡舍外消毒池的管理
保持消毒池清洁,每天清刷并更换消毒药,保持消毒液新鲜,消毒液每周定期更换,交叉、轮流使用,以确保消毒效果;人员进出必须更换胶靴,经过消毒池
鸡舍的带鸡消毒
带鸡消毒就是对鸡舍内的一切物品及鸡体、空间用一定浓度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以清除鸡舍内的多种病原微生物,阻止病原在舍内积累,并能有效降低舍内空气中浮游的尘埃,避免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确保鸡群健康。带鸡消毒的药物必须慎重选择,一是必须高效、广谱、强力;二是对金属和塑料制品的腐蚀性小,三是对鸡和人的吸入毒性、刺激性、皮肤吸收性小。带鸡喷雾消毒由专人进行,笼养肉鸡带鸡消毒可以1~2次地,地面喷洒,地面平养肉鸡带鸡消毒3~4天一次,避免地面过于潮湿而引起球虫病的发生。消毒药一般用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百度杀、碘制剂等。消毒药现用现配,不宜久存。消毒药的使用浓度严格按说明书进行配比.对不易溶解性消毒药必须充分搅拌使其溶解。在操作中应当注意,带鸡消毒不仅局限于鸡体表面,而应当包括鸡群昕在的空间及环境,否则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消毒效果,对疫病进行较好的控制。
带鸡消毒时应注意的问题:选用两种以上消毒药定期更换交替使用,以确保消毒效果;疫苗免疫接种前后3天内或在饮水中加入其它有配伍禁忌的药物时,应暂停带鸡消毒,以防影响免疫或治疗效果。带鸡消毒时间最好固定,且在暗光下进行,以防产生应激;消毒人员应带防护用具,以免消毒药物刺入眼睛、手、皮肤及粘膜;严禁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药带鸡消毒。4 人员消毒
人是最大传染源,因此,饲养人员进入鸡舍必须经洗澡消毒,洗澡时间在20分钟以上,并结合使用灭菌香皂,饲养人员的手经清洗消毒后,再用75%的酒精涂擦消毒,戴上手套、帽子,换上鸡舍专用的工作服及鞋经脚踏消毒进入鸡舍工作,舍内衣服不得穿出舍外,工作服每2天清洗消毒一次,并高压灭菌。维修人员进入鸡舍遵循饲养人员进鸡舍程序;各舍之间饲养人员不得串舍,不得互相借用饲养工具及设备,舍内用具及设备固定。技术人员检查工作时不得同时进入两栋鸡舍,如遇特殊情况,必须经严格洗澡消毒后方可进入;其它人员不得进入鸡舍。
5物品的消毒
一切物品在进入鸡舍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或灭菌处理后方可进入,根据不同物品选择不同的消毒方式。对耐腐蚀性物品能经消毒药浸泡消毒或喷雾消毒的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不耐浸泡的采用熏蒸消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为确保生物安全,各舍使用的饲养工具必须经严格的消毒后方可使用,非生产性用品严禁带人生产区内。
空鸡舍的消毒
包括鸡舍的排空、机械性清扫、高压水抢冲刷、消毒药消毒、干燥、熏蒸消毒。熏蒸后最好密闭72小时,熏蒸密闭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
三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分别以场、生产区、鸡舍为单位,选择饲养来源相同、批次统一的鸡群,便于管理,有利于生物安全。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鸡出栏后,鸡舍经彻底冲洗消毒,至少空置20天后方可进鸡。
四 饲料的控制
饲料必须保证营养成分的充足,除了不能有霉变,并且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化验室要定期进行检测,以确保饲料安全。饲料在贮存过程中要防鼠害,防霉变;被老鼠粪便污染的饲料不得使用,饲料贮存期不得超过15天。
五 水质的控制 饮水应清洁、无污染、无毒、无病原菌,符合人的饮用水标准,一是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小于100二是每毫升水中大肠菌群小于3。由于鸡群在饲养过程中经常投喂维生素,水线内管道很容易滋生菌膜,因此水线必须经常清洗消毒。肉鸡生长周期短,疫病防控更为重要,一旦肉鸡得了大肠杆菌病就很难控制,还会继发感染其它疾病。因此水线必须每周定期清洗消毒3次,清洗水线在晚上关灯后进行,消毒药最好选用过硫酸氢钾,计算出管道的总容积,即水管总的水容量,消毒药按说明书使用方法进行稀释配比,将调配好的溶液注入管道,并将两头堵住。浸泡4小时届排放溶液,并用清水冲洗2次后方可供鸡饮用。如果水线污垢特别严重,可延长水线浸泡时间。在水线浸泡消毒过程中尽量避免鸡只喝到水。化验室对水线浸泡消毒效果进行检测,以确保消毒效果。六 废弃物的处理
死鸡、病鸡一经发现,要经密闭袋包装,在焚烧处理。鸡场内严禁剖鸡,防止疾病扩散。生活垃圾袋装处理后运出场外集中处理。
第三篇:体系建立
体系建立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一. 策划和设计
1.调研;
存在问题:
① 机制不健全,监督合力弱
② 监督主体“偏软”,缺乏独立性。
③ 重视下行监督轻视上行监督
④ 监督法制化程度低,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⑤ 监督方式单一,缺乏透明度
原因:
监督程序不清晰造成监督工作难以到位。
监督方式不改进造成监督作用难以发挥。
监督对象有异化造成监督力度难以加大。拟定方针
① 稳定社会,提高社会诚信度
② 在短时间内加强监督效果
③ 杜绝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④ 杜绝市内重大环境污染
⑤ 促进“五个重庆”的实现目标
① 一个月之内完善群众监督体制,健全舆论监督体制
② 两个月之内建设高素质的监督人员队伍
③ 优化、配置、监督资源,形成最大合力
④ 半年之内健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机构设置
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干部人事处
政策法规处宣传处
财务处内审处
计划科技信息处质量管理处
质量监督处食品生产监管处
计量处标准化管理处
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处驻局监察室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机关党委
执法督查处离退休人员工作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物权法、节约能源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行政处罚法、标准化法、计量法等。
文件编制:
(一)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
负责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负责政务公开、督查
督办和协调工作;承办机关财务、固定资产、后勤等事务性工作;负责信访、信息、保密、安全保卫等工作;负责组织和协调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事故等应急管理有关工作。
(二)干部人事处
承担本系统的干部人事机构编制、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等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承办本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行政任免和管理工作;承担有关外事工作。
(三)政策法规处
•研究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的重大政策;起草有关质量技术监督地方性法规、规章;
负责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的监督检查;负责本系统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工作;承担有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事务;管理与质量技术监督有关的技术规范工作。
(四)宣传处
•负责本系统宣传工作的制度建设及组织管理工作;承担本局的宣传工作;负责全
市质量技术监督的新闻发布工作。
(五)财务处
•拟订并组织实施本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编报预决算并下达预算,监督预算执行情
况;负责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管理各类资金、专用基金、政府采购等工作;负责国有资产、技术装备和执法装备的管理。
• 六)内审处
•拟订所属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本系统基本建
设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承担所属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 七)计划科技信息处
•编制和组织实施本系统事业发展、科技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计划;提出技术
机构建设规划、计划和科研经费计划方案并监督执行;负责基本建设的管理;负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承担综合统计工作。
(八)质量管理处
•组织实施本市质量振兴的政策措施和质量奖励制度;建立全市产品质量诚信制
度;组织推进名牌发展战略;承担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建立全市质量分析制度;承办重大工程设备质量监理有关事宜;组织重大产品质量事故调查;组织实施生产加工环节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承担产品防伪的监督管理工作。
(九)质量监督处
•拟订全市产品质量监督的工作制度;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划
和监督抽查结果的处理,承担国家监督抽查相关工作;负责产品质量风险监控和预警管理工作;指导和协调产品质量的行业和专业性监督
(十)食品生产监管处
•承担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负责
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和化妆品生产许可工作;按规定权限组织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调查;参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组织实施生产加工环节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十一)计量处
•负责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计量制度;组织制定(修订)地方计量检定规
程、技术规范;建立和管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管理全市计量器具,组织量值传递
和比对工作;监督管理商品量、市场计量行为和计量仲裁检定;监督管理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社会公正计量机构及计量检定人员的资质资格;负责能效标识和能源计量器具管理。
(十二)标准化管理处
•研究拟订推进标准化战略的政策措施;负责组织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负责地方标准的统一立项、审查、编号和发布;组织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推行采用国际标准;管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工作;负责WTO/TBT协议有关标准的通报和咨询工作;管理全市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工作;负责全市标准化信息管理工作。
(十二)标准化管理处
•研究拟订推进标准化战略的政策措施;负责组织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负责地方标准的统一立项、审查、编号和发布;组织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推行采用国际标准;管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工作;负责WTO/TBT协议有关标准的通报和咨询工作;管理全市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工作;负责全市标准化信息管理工作。
(十三)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处
•负责全市实验室、检查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督检查工作;负责对认证咨询机构进
行设立审批;依法对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认证咨询机构以及认证活动实施监督管理;负责强制性认证产品和自愿性认证产品的监督;负责全市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日常管理。
(十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办公室)
•管理全市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监督工作;负责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销售、租赁、检验检测、进出口的监督检查和行政许可工作;按应急预案和规定权限组织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监督管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作业人员的资质资格;监督检查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
(十五)执法督查处
•拟订本系统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查处违反标准化、计量、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认证认可、特种设备、纤维质量等法律法规的行为;组织本系统开展从源头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违法活动;承担组织协调全市有关专项打假活动;负责跨市案件的协查协办和大案要案的督查督办工作。• 十六)驻局监察室
•对市质监局及所属系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议、决定、命令,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协助市质监局党组抓好全市质监系统反腐倡廉和行业作风建设,推进党务公开。受理涉及全市质监系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检举、控告和申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承办中纪委、监察部和市纪委、市监察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七)机关党委
•负责机关和在主城区的直属事业单位的党群工作。
•(十八)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指导所属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工作。持续改进:
•定期组织听证会,加强监督以改进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制定应急预案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
•定期对员工做思想、组织教育,加强作风建设
第四篇: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委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2月25日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安全生产情况。华建敏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华建敏说,应急预案的编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已经完成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中,大多数是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客观形势的要求新制定的。
华建敏说,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预案体系设计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五个层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二是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三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委领导下,实行各级政府行政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四是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五是快速反应,协同应对。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六是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华建敏说,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
华建敏说,为切实提高应急处置效能,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他着重强调以下方面:一是预防、预测和预警。加强宣传、培训和演练,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二是信息报告和发布。对发生的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不得迟报、缓报、瞒报和漏报,并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三是恢复与重建。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与评估。
华建敏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各类应急预案还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不断完善,切实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和保障公共安全的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第五篇: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如何找准定位
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如何找准定位
地方应急救援体系由于直接面对各企业,是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由于各地经济支持能力、自然条件和企业状况各不相同,建立地方应急救援体系的方法不能“一刀切',而应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措施。
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应急指挥职能交叉
二是,应急管理薄弱,应急反应迟缓
三是,应急装备数量不足,且技术落后
四是,应急救援预案操作性差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但预案的操作性较差,主要表现在:需求分析(应急能力需求和应急救援体系脆弱分析等)不足,预案框架结构不合理,目标、责任和功能不清晰,包括分级响应和应急指挥在内的动作程序缺乏标准化规定。
找准定位
地方应急救援建设应定位在“指挥有力、反应迅速'上。笔者认为,完善、高效的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应当由三个系统组成: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技术装备保障系统、政策预案支持系统。
一、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各应急救援组织需要一个综合指挥机构来协调,因此,各地方政府应设立由政府领导挂帅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协调指挥本区域应急救援工作。同时聘请一定数量的专家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二、技术装备保障系统
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应包括:信息通讯保障系统、运输保障系统、抢救装备保障系统。其中,信息通讯保障系统应当由计算机骨干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通讯系统、无线移动数据传输系统、有线通讯系统、车辆定位系统、图像监控极大屏幕显示系统、语音记录系统、卫星现场图像实时传送系统、专家库系统、指挥中心安全系统、无人职守的机房集中监控系统共14个子系统构成。
三、政策预案支持系统
与地方应急救援体系有关的法规和政策分为3个层次:一是由政府颁布的规章,二是以政府令形式颁布的法令、规定和应急救援预案,三是与应急救援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
把握三个原则
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资金量大,建设工期长。要想在全国范围内短时间投入大量资金来建成所有地方应急救援体系,是不可能的。各地方应在建设中本着科学的态度,始终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原则
二、拓宽思路、多方筹措的原则
三、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原则